2高考总复习:阅读理解应试指导(二)
- 格式:doc
- 大小:57.50 KB
- 文档页数:5
2024年高三学生语文阅读答题方法指导总结随着大规模阅读的推进,高中语文阅读的考查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
为了帮助高三学生在____年语文考试中获得好的成绩,下面总结了一些指导方法和技巧。
一、审题1. 了解文章的基本信息,包括题目、作者和出处等。
这有助于理解文章的背景和意图。
2. 仔细阅读题干,特别是关键词,包括题目中的疑问词和答题要求。
这有助于聚焦阅读,并准确理解问题的要求。
二、整体把握1. 阅读前,可以先浏览全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通读全文之后,可以提前设想文章可能涉及的话题和结论。
2. 给文章标注关键词和段落大意,帮助记忆和整理思路。
三、分段解读1. 分段解读是阅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每读完一段,可以先简单概括该段的主题或大意。
然后再仔细分析该段的细节和包含的论证逻辑。
2. 在阅读过程中,注意标注出现的重要名词、术语或词语。
这些词语往往是问题的关键词,也可能是答案的线索。
四、理解关联关系1. 注意文章内部的逻辑关系和上下文的联系。
例如,对比、因果、转折等关系。
这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态度。
2. 尤其要注意代词的指代关系。
当出现代词时,要注意找到其所指的具体事物或概念。
五、引用运用1. 当题目要求引用文章中的语句来回答问题时,可以先在文章中找到相关词语,再根据题目的要求提炼出关键句子。
2. 引用时要注意准确性和连贯性,不要歪曲原意,也不要断章取义。
六、综合运用1. 根据题目的要求,有目的地进行信息搜集和筛选。
可以利用标注的关键词和整理的思维导图来帮助答题。
2. 注意综合运用不同文本信息之间的联系,可以进行摘抄或同义改写,使答案更具连贯性和准确性。
七、时间掌控1. 在考试中,时间非常有限,要学会合理安排时间。
可以根据题目的难易程度和分值分配时间。
2. 若遇到时间紧张的情况,可以先做易题和短篇阅读题,然后再去做长篇阅读题。
八、实战演练1. 多做语文阅读的模拟题,可以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
高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指导高考语文阅读答题技巧指导高考语文阅读理解是考生必须要面对的难点题目之一,而其中又以“阅读理解”难度最大。
因为解题是要考生具有一定的语文阅读能力,而高中阶段的阅读入门一般并不高。
为了帮助考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本文将针对高考语文阅读理解,从语言表达、难句理解、信息搜集和答题技巧方面为大家详细介绍。
一、语言表达在答高考语文阅读理解题目时,我们要注意抓住文章主旨,形成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和把握。
而要了解文章的主旨,首先我们需要具有一定的语言理解能力。
1.注意词语的使用阅读理解题中的词语各有含义,而同样的词语在不同语境下又会有不同的意义,因此,我们需要注意词语的使用,理解词语的准确含义。
2.注意词语的搭配词语在不同的搭配中,会有不同的意义,因此我们需要具备一定的固定语法语境知识,并且对形式搭配、语用搭配、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摸清搭配规律。
3.注重尾音词阅读理解文本中,有很多尾音相同的词语,例如“决策”、“理解”、“力量”等,因此我们需要注重词尾并理解其含义。
二、难句理解阅读理解题中难句较多,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难句,就很难回答问题。
1.了解句子的成分和结构先了解句子的成分和结构,这样就可以迅速理解该句的含义。
句子结构通常是主-谓-宾,状语,定语,表语及小句等元素组合而成。
2.注重句子中的逻辑关系通过理解句子中的逻辑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
例如,通过理解句子中的转折、因果等关系及所举的例子、引用其他文章等信息,帮助我们进一步清晰文章表达的观点。
三、信息搜集1.注重抓住文章主旨高考语文阅读理解题目主要考查考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概括能力,因此,在阅读文章时要注重抓住文章的主旨,理解作者的观点。
2.注意重点细节信息在阅读完整个文本后,注意归纳总结文章中的重点信息,并在答题时挖掘和推测作者的隐含观点,以更好地解答问题。
3.学会判断推断有些文章并没有明确的前后因果关系,我们需要学会理性推断,并进行预测,猜测语境隐含的意思或信息,来充分解答问题。
高考阅读理解题答题技巧及解题套路高考阅读理解题是高考语文试卷中比较难的一部分,需要考生具备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
本文将介绍高考阅读理解题的答题技巧及解题套路,为考生提供实用的参考。
一、答题技巧1.审题准确阅读理解题中每道题目必须先仔细阅读题干,确定问题所在以及答题要求。
在做题前,要认真读题,理解题目的含义和所需回答的具体问题,特别是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和干扰性词汇,避免在考试时,由于审题不清导致错题。
2.通读全文通读全文有助于全面了解文章内容,找到文中关键词、关键句和主旨,有助于把握文章的主旨,把握文章结构和逻辑。
通过通读文章,在答题过程中可以事半功倍,更加轻松地回答问题。
3.注意排除法在处理阅读理解题时,排除法是一种较为常用的方法。
先将选项中没有枪口的选项排除,再通过找到关键词、关键句、判断语法和修辞手法等方式缩小范围,避免出现选错的情况。
4.寻找线索在阅读过程中,要寻找文章中的线索,利用细节信息、语法规律、修辞手法、逻辑关联和词汇解析等方法,从而把握文章的意图,为后面的答题提供依据。
5.注意时态时态是高考阅读理解题中一个重要的考点,尤其是在阅读理解中的诗歌、散文等文体中,考生要特别注意时态的使用。
在处理阅读理解题时,必须通读全文,正确理解文章句子中的时态,以便准确选择选项。
6.梳理逻辑阅读理解题中,逻辑关系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考点。
要想准确地回答问题,必须把握文章的结构和逻辑关系,对文章的起承转合进行梳理,为后面的答题提供帮助。
7.选择“得当”,不能“完美”在处理阅读理解题时,考生不要过于追求完美,更不要因为自信而做出无回头的选择。
是否选择,要根据情况而定,如果自己的判断不确信,就需要仔细斟酌和再次研究。
8.时间分配在考试中时间分配是非常重要的,时间的分配不当会给正常答题带来影响。
莫把大量时间花在一题上,有些题目可以跳过,最后再回来考虑答案,这样既可以让考生有更多的时间,也有可能让考生的心情得到释放,进一步提高做题效率。
高考阅读理解应试指导(一)一考查目的与题型介绍高考阅读理解测试的目的是考查学生通过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
阅读理解是《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说明》中对中学生的主要要求,也是高考试卷中最重要的一种题型。
全国通用的高考试卷中阅读理解题分数比重最大(阅读理解题40分,占总分的27%)、小题分值最高, 题干篇幅最长(阅读理解短文部分单词一千二百词左右,试题词汇量2000词左右。
本题共40分,20小题,每小题2分。
要求考生根据所给的阅读材料选择最佳答案回答问题。
在不超越中学生英语语言水平的前提下,阅读材料的选取遵循三个原则:1. 阅读量不少于1000个单词。
近两年达到1800---2000个词。
篇数不少于3篇。
2. 题材多样化,包括科普、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
3. 体裁避免单一化,包括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等。
二阅读理解能力测试的主要要求是:1. 掌握所谈材料的主旨和大意,以及用以说明主旨和大意的事实和细节;2. 既理解具体的事实,也理解抽象的概念;3. 既理解字面意思,也理解深层含义,包括作者的态度、意图等;4. 既理解某句、某段的意义也理解全篇的逻辑关系,并据此进行推理判断;5. 能根据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结合中学生应有的常识正确判断生词的含义。
近几年阅读理解测试所问问题的主要内容是对细节的理解,文章中心意思的概括,词义词性的判断和依据逻辑关系的推理与猜测。
三在阅读理解题中具体表现上述考查内容的题型包括:1、短文或段落主旨大意分析题这是对能否理解短文或者其中一段的主旨的考查题,根据中学生的汉语理解能力,只要能很好地理解短文,就该能很顺利地从短文中总结出主旨大意。
以下句式常出现在考查短文或段落大意的试题中: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is ________.This story mainly tells us ________.The passage is mainly about ________.Which of the following can be the best title of the story?The second paragraph mainly describes ________.考查主指大意的选项的干扰项一般是短文大意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或者是事实细节,而不是大意。
高考英语总复习阅读理解解题指导【专家支招】做细节理解题时,大多数学生易出现的问题就是阅读速度太慢,缺乏一定的快速阅读技巧,考生要培养自己快速获取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时,不必通篇细看原文,而应采取“带着问题找答案〞的方法,先从问题中抓住关键性词语,然后以此为线索,运用略读与查读的技巧快速在文章中寻找与此问题相关的段落、语句,仔细品味,对照比拟,确定答案。
除了运用扫读法外,还可以兼用排除法,将“无此细节〞和“与此细节相反〞的选项排除。
要快速地识别和记忆事实或细节,就需要恰当地使用查阅的方法与技巧。
查阅是在读者对材料有所熟悉的情况下进展的,它的特点是带着问题去寻求答案,它往往与略读综合使用。
〖第一招〗直接细节理解题答案与原文挂钩,在文中可直接找到答案,但往往与原文中的语句并非一模一样,而是用不同的词语或句型结构表达一样的意思。
间接细节理解题需要通过有关词语和句子的转换,利用主要事实、图表、图形来获取信息,然后利用因果、类比、时间、空间等关系将零碎的细节经过一系列加工、整理,方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此类试题在高考中占大多数。
其常见命题方式有:1、特殊疑问句形式。
以what, who, when, where, which, how much / many 等引出的问题;2、是非题。
通常以true / false, not true / false 提问以与以according to the text 开头;3、填空题。
通常涉与与主题有关的事实和细节;4、就文中数字、排序、识图等提问。
〖第二招〗略读材料,大概了解全文,掌握其中心或主旨。
〖第三招〗按文章的体裁,如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等与作者写作的组织模式和有关的信息词,如for example, first, second 等预测应该到何处寻求自己所需要的事实。
段落的组织形式常见的有时间型段落、空间型段落、列举型段落、例证型段落、程序型段落和比照型段落等。
高考散文阅读指导二散文(记叙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一、答题思路:第一步:看标题(感情触发点)题目作用:线索;双关;象征;点明(暗示)中心第二步:整体感知,概括主旨。
根据段落大意,思想感情(抓住表现人物感情的关键词或议论抒情的关键句)来把握主旨。
咏物类:通过描写……表现(赞扬)了事物的……特点,抒发了作者……感情。
写人类:通过记叙……事,表现人物……的性格,抒发了作者的对此人……感情。
一般要注意散文的三种句,一是起始句,它往往出现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紧扣主题,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容易把握作者的情感;二是过渡句,往往是场面的变换、叙述角度的变化的过渡,抓住它能理清文章的脉络;三是点明主旨句,它常常出现的文章的末尾,抓住它能把握住文章的主旨。
)第三步:摸清线索,把握写法。
线索:某个事物、作者的感情,或是某个中心事件。
写法(表现手法):整篇文章: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象征、以小见大、借物喻人、欲扬先抑局部段落:对比、衬托、设悬念、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伏笔和铺垫、从作者描写的角度(听、视、嗅、味、触觉)。
二、常见题型:1、把握文章思路,概括文章中心(领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及其态度)。
答题要点:①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②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2、表达方式的作用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为下文埋下伏笔人物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3、哲理性语句的深层含义(关键抓中心词,联系文章的中心,体会词语的深层含义或双关意义。
)4、理清句子的顺序。
写景顺序:由下而上,由上而下,由近到远,由远及近,由高到低,由低到高,由现实到想象,由整体到局部5、语言赏析品味:(1)语句运用的特点及表达效果:①修辞②用词(感情色彩、形容词、动词)③句式(反问句、双重否定句)(2)写出了事物……的特点或人物……的性格(3)表现了作者……的情感。
高考阅读理解应试指导(二)一. 基本阅读技能阅读是在高中阶段应侧重培养的能力。
因为阅读可以获得更深刻、更精确、更复杂的信息,阅读对于在大班授课且在家庭中无英语环境的中国人来说,是最好的学习英语的方式。
阅读与听说写的能力紧密相连,阅读能力强就能大大促进听说写的进步,从而提高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阅读理解题专门考查通过所学英语知识阅读理解短文的能力,特别是在规定时间内阅读一定词汇量的短文并能够根据要求理解短文的能力。
通常的阅读理解一般由5篇短文组成,短文后的问题在3—5个之间,一般为4个。
阅读理解题考查的是阅读各种阅读材料的能力,所以考试中阅读理解题的短文的题材非常广泛,通常包括日常生活故事、传说故事、人物、社会、文化、历史、地理、科学技术、政治、经济、新闻、使用说明、广告等,短文形式包括记叙文、描述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等。
我们在阅读理解过程中常常要用到的阅读技能主要有:1)略读。
即快速地浏览文章的标题、副(小)标题、段落的主题句、图片、表格、曲线图等,以获得对所阅读材料的大体印象。
此种技巧尤其适用于判断短文的主旨大意及中心思想的题型。
2)扫读。
即根据自己要回答的问题,尤其是当涉及到一些数字、名称或某个词语时,到短文中去搜寻所需的答案。
在回答有关细节判断、理解以及广告文体中的问题时,常常要用到这种技巧。
3)细读。
即抓住短文中的关键词,仔细判断出文字中的隐含信息,认真揣摩作者的思想观点、感情倾向及写作意图。
这种技巧适用于回答推理判断和理解作者写作意图的问题。
4)运用上下文及构词法知识处理生词。
这种技巧适用于解决猜测词义的问题。
利用上下文处理生词的技巧包括借助同义词、反义词、同位语、定义、解释、举例和标点符号等来猜测生词的大意。
值得注意的是,这几年,命题者就在有意识地考察考生的这种能力。
另外,我们在中学阶段已经学习了合成、派生和转化等构词方法。
所以,在近年的高考英语试题中,命题者也有意识地考察了考生对构词法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着眼主旨,关注位置,分析结构,赏析句段作用散文结构分析类试题是高考的重要内容,着重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题目涉及文章整体结构、段落结构、段与篇的逻辑关系、段与段之间的关系等。
【必备知识图解】题型一结构思路整体分析思路是指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地表达思想感情的路径、脉络。
结构是指行文思路的外在表现,指作品的整体构思(布局谋篇)、行文线索以及段落间(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与安排。
【必备知识学习】一、把握散文的整体结构(布局谋篇)文章的整体结构包括文章结构的安排和材料的组织,可见下表。
结构分析关系类型子类型具体特点相承关系承接关系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哲理散文的层层相递递进关系相并关系并列关系文章材料之间是平行的,它们之间或并列或对照对照关系相属关系总分关系先总说再分说,或者相反分总关系材料组织组织方式①从时间上组织材料;②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③以什么物件(观察点)为中心组织材料;结构分析解题“四步走”第一步:粗读全文,看这篇文章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件什么事,把握文章全貌。
这一步可从以下方面思考:(1)从文章的情感变化(神)角度来思考文章的思路,写景抒情散文尤其如此,如《荷塘月色》:不静→求静→得静→出静;(2)从散乱的事件(形)角度来思考文章思路,叙事性散文需如此,如《记念刘和珍君》;(3)从时间、空间变化(形)角度来思考文章思路,游记散文更需如此。
第二步:以段为单位仔细审读,然后用一句简明的话把段意标示出来。
这样做的目的是把几百上千字的文章浓缩成几句话,梳理出文章的脉络。
第三步: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把写相同内容的合并为一个层次。
这一步的作用是理清文章思路,把握全文结构。
具体做法是寻找段落中的明显信息,如开头总起句、中心句、结尾总结句、承上启下过渡句等,它们往往就是段意的提示。
另外,段落的抒情议论句往往有助于我们加深理解段意,也要注意。
文章开头:高考是所有学生即将走向成人的重要时刻,而语文是高考中最重要的一环。
语文试题中阅读理解也是最需要学生从平时复习中做好功课的部分。
那么如何做好阅读理解题呢?一、阅读前的准备做好阅读理解题的第一步,就是在阅读前要有充分的准备。
需要认真阅读文章题目和文章的背景信息,这有助于我们理解文章内容和主题。
此外,还需要掌握相关的词汇和语法知识。
只有具备了这些基本的准备工作,才能更好的进行阅读和理解。
二、仔细阅读全文做好阅读理解题的第二步就是仔细阅读全文。
阅读理解题目中的文章往往比较长,需要认真阅读每一段。
在阅读的过程中,应该主观思辨信息,理解文章中的讯息和作者的意图。
在对每段文章完成阅读后,可以先将段落主要意思进行概括,然后再进行问题的答题。
三、注意答案的逻辑性做好阅读理解题的第三步就是注意答案的逻辑性。
要根据文章的表达方式、语气、篇章结构等方面的线索来判断答案的逻辑性。
需要注意的是,答案所在句子和答案陈述的逻辑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四、找出文章中的重点做好阅读理解题的第四步就是要找出文章中的重点。
在阅读过程中需要找出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和关键词,特别是主旨句和作者的观点。
这些重点信息对于理解文章内容和解答问题非常重要。
五、细节和整体把握的结合做好阅读理解题的最后一步就是要在细节和整体把握的结合上下功夫。
在解答文章相关的问题时,需要综合考虑文章中的描写细节和整体意义,因为有些问题常常是从细节上得到解释的,而有些则需要从整体上进行分析。
要想做好阅读理解题,学生需要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阅读前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仔细阅读全文,注意答案的逻辑性,找出文章中的重点,并在细节和整体把握的结合上下功夫。
只有做到这些,才能更好地提升自己的阅读理解水平,成功在高考中获得高分。
高考总复习:高考阅读理解应试指导(二)审稿:张敏责编:陈玉莲考试要求:全国高考大纲对于阅读理解的要求主要是:1. 理解主旨和要义;2. 理解文中具体信息;3. 根据上下文推断生词词义;4. 做出简单判断和推理;5. 理解文章基本结构;6. 理解作者的意图、观点和态度。
针对上述六点要求,考生必须快速掌握文中句子尤其是长难句的含义,才能准确把握答案要点。
我们就阅读过程中碰到的一些问题来进行探讨,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知识总结:理解句子间的关系(上)在写作过程中,为了给读者提供理解上的方便,作者经常使用适当的语言成分或连接方式,将相对独立的句子组合在—起,把思想和情感清晰地传达给读者。
因此我们说,一个好的段落,一篇好的文章,不是一组句子的简单堆砌,而是一个逻辑清晰、语义连贯、衔接自然的有机整体。
语义衔接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如使用代词、同义词替换、使用语篇标示词、省略等等。
阅读中我们应当抓住这个特点,充分利用这些连接方式,帮助理解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实现与作者的沟通与交流。
下面我们简要分析一下常见的语义衔接方式。
一、使用代词包括使用人称代词、物主代词、指示代词等,例如:Chemistry is not just a subject you study in school.It is also important in the success of a team.you在这里指“读者”(众所周知,绝大部分是中学生)。
作者通过you的使用,不仅避免了使用high school students,使语言更加简洁,而且拉近了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有利于抓住读者的注意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It则指代Chemistry,不仅避免了Chemistry这个名词不必要的重复,而且使本来看似互不相关的两个句子变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分析这种指代关系有时会让人感觉小题大做,因为经验丰富的读者很难相信有人会在这方面遇到任何困难,然而事情并不总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让我们来看一道高考真题:Many creative thinkers state that they have completely devoted themselves to the subject matter of the problem, often over fairly long periods of time. Indeed, it would be strange if they had not done this. Nothing in such statements supports the idea that there is anything very different about the problem solving that leads to discoveries of th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society. The act of discovery, even in the relatively predictable(可以预见的) sense that it occurs in everyday learning, involves(涉及) a “sudden insight”which changes the problem situation 涉及What does the underlined word “this”refer to?A.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society.B. Long-time study of the subject matter.C. Various statements about problem solving.D. Complete devotion to artistic creation.此题答案选B。
答案的直接依据是文章中的Many creative thinkers state that they have completely devoted themselves to the subject matter of the problem, often over fairly long periods of time. Indeed, it would be strange if they had not done this 这两句话。
从句意和句子结构上看,this在此指代的应是they have completely devoted themselves to the subject matter of the problem, often over fairly long periods of time,比较四个选项,只有B与之吻合,因为选项中的long-time与原文中的over fairly long periods of time属同义表达,选项中的study of the subject matter 与原文中的devoted themselves to the subject matter of the problem属同义表达。
二、同义词替换请看下面的例子:Today,the possibility is very real and America is looking at Hillary Rodham Clinton.The wife of former president Bill Clinton is running to be the US’s first-ever female president.She has given the strongest performance from a femalecandidate(候选人) ever and is neck and neck with the other Democratic(民主党) candidate in the race.在本段中,Hillary Rodham Clinton,wife of former president Bill Clinton和female candidate ever均指同一个人。
作者通过同义词替换,一方面避免了单调重复,另一方面使整个段落的语义衔接更加紧密。
在高考英语的考场上,我们为了在两个小时内完成大量的英语试题,需要以最快的速度解题。
那么在做阅读理解题时可以采用找准问题关键词,然后在文章中定位的方法。
但是在定位原文时,不大可能找到百分百的原词原句重新,往往问题的说法和原文的说法是同义、近义,甚至反义的方式出现,所以掌握同义替换这种技巧对于快速定位原文有重要的帮助。
三、使用语篇标示词语篇标识词是指在上下文中起连接作用,表明句与句之间逻辑关系的词语。
如表示举例关系的for example,for instance,表示转折关系的but,however,although,表示因果关系的because,since,表示顺承关系的so,and和表示对比关系的while,whereas,in contrast等。
我们来看下面的例子:Last week I went to the theatre.I had a very good seat,and the play was very interesting.But I did not enjoy it,because a young couple behind me made a lot of noise so that I could not hear the actors.In the end,I turned round and said to the mail and woman angrily,“I can’t hear a word!”But the young man said rudely,“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It’s a private conversation!”(A Private Conversation,Book 2,New Concept English)很显然,抓住这些语篇标识词,能帮助我们更快更好地把握文章的脉络,理清作者的思路,准确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
尤其是在北京卷的“七选五”阅读理解题型中,这种技巧非常有用。
四、省略为了使文章言简意赅,提高语言交际的效率,作者通常会省略掉他们认为读者已经明确的信息,例如:We agreed that she should be taken to hospital and her house locked.这种省略实际上使语义衔接更加紧密了。
但作者通常不会提供任何暗示,提醒读者省略会在何时何地出现,这往往给理解能力较弱的读者带来困难。
如果将省略部分加上,这个句子则变成:We agreed that she should be taken to hospital and we agreed that her house should be locked.这样虽然利于理解,但是句式笨拙,拖泥带水。
这个例子还从反面说明了使用省略的必要性。
理解句子间的关系 (下)语义衔接并不总是通过使用代词、同义词替换、语篇标示词等显性的语言成分或连接方式来实现的。
换句话说,语义贯通不是由上述连接方式决定的。
阅读中我们经常发现这种情况,即使文章中没有出现语篇标示词等连接方式,语义依然贯通,例如:John:I’d like a cup of tea.Mary:It’s half past two already.从表面上看,这两个句子之间没有任何联系,但是这种对话在日常生活中是十分常见的,比如我们可以推测Mary 可能担心迟到,或者出于其他的两人共知的原因而不鼓励John喝茶。
如果不考虑语言的简练,Mary可能会说这样的话:Mary:You’d better not have a cup of tea.or we’ll be late.You know we’ll meet Dr Smith in his office at three o’clock this afternoon.and it’s half past two already.除非出于某种特殊的目的,上述话语显然不大可能出现在日常交际中,因为在这个谈话发生时,John和Mary说不定已经开始为会见Dr Smith做准备了,Mary根本没必要再把下午三点和Dr Smith会面的计划重复一遍。
因此John 和Mary谈话的语义衔接是靠两人共知的内容为基础的,这种隐性的衔接方式也经常出现在书面语中:例1:Suddenly from the dark road ahead came a terrible screaming.John’s hands tightened on his gun.我们之所以认为这两个句子语义连贯,是因为生活常识告诉我们,尖叫往往和危险联系在一起,而且听到尖叫后,人的正常反应通常是准备自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