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型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 格式:ppt
- 大小:1.76 MB
- 文档页数:34
高二历史必修3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的提出,内容及其影响;通过了解董仲舒及其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社会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通过比较黄老之学与董仲舒儒学的不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方式,分析比较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异同,培养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汉代社会由黄老之学占主导地位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发展状况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政治与思想是紧密项链的,对一种思想的评价要考虑到它与整个社会背景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汉代统治思想的发展及大一统思想的确立。
三、教学难点:儒家思想取得正统地位的原因。
四、教学方法:教师讲析为主,师生讨论为辅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古代思想史上的一次思想大解放。
但在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思想统治之下终于划上了句号。
秦实行暴政,民心大失,二世而亡。
代秦而起的是西汉王朝,西汉统治者又如何吸取秦亡史训,稳固天下民心呢?(二)讲授新课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1.黄老之学的特征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故名。
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假托黄帝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 黄老之学源于道家,但对道家思想又有所改造,其特征是,以道家“清净无为”思想为主体,并吸收了阴阳、儒、法、名各家有利于封建统治的成分而形成的理论。
是汉初统治者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的社会情况,对人民少干扰,所谓“纵民之欲”,“与民休息”,“顺民之情”,“顺流而与民更始”。
黄老之学将老子的“道”进行改造,把它看成客观存在的规律,又指出社会生活中也有客观规律。
主张以法治国,赏罚分明,言出必行,也主张用战争来完成国家统一,“省苛事,薄赋敛,毋夺民时”。
汉初黄老“无为”思想的主要代表是陆贾、盖公,主张“贵清静而民自定”,使统治者少生是非少扰民,以利人民休养生息。
预习提纲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一、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二、了解教材:1、西汉初期黄老之学盛行的原因,黄老之学内容、特点和影响。
2新儒学的来源主要内容、评价。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背景、影响。
4汉代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
三、重点难点:1、汉初,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谨。
凡米石(dàn)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
天下既定,民亡(无)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 (同一颜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根据材料概括汉初的状况。
经济凋弊,百废待兴。
面对汉初这样的社会现实,汉初的统治者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治国方略?适应社会状况而实行黄老之学“无为而治”。
2、材料一:都鄙廪庾(lǐn yǔ)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jiaò),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史记·平准书》材料二: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
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纵)以逆京师。
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材料三:“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霍去病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三则材料的主要内容。
1、经济发展、国力强盛。
2、王国问题威胁中央集权。
3、匈奴威胁。
3、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春秋繁露·为人者天地》)“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
”(《春秋繁露·深察民号》)(1)根据材料一,董仲舒提出了什么观点?宣扬君权神授,人君受命于天,统治天下。
材料二:“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与天同者,大治”,天降祥瑞;“与天异者,大乱”,天降灾祸。
“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之大义也。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知识点汉代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它不仅建立了统一的国家制度,而且对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汉代,思想大一统成为社会的主流,体现在政治、哲学、文化等各个方面。
本文将从几个关键的知识点介绍汉代思想大一统的情况。
一、政治思想的大一统汉代思想大一统的重要标志是儒学的确立。
汉初刘邦实施的“舍伍政策”奠定了儒学的地位。
汉武帝时,设立太学,选拔儒学士人。
汉朝统治者通过推崇儒学,以儒家经典为基础,通过儒家思想来统一社会思想,塑造封建统治的伦理道德标准。
儒家思想成为汉代政治思想的代表,且继续影响了后来的历史时期。
二、哲学思想的大一统在哲学思想方面,汉代儒学思想占主导地位,但同时还有其他学派活跃。
儒学作为主流思想,主张“仁者爱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倡君主仁政。
而道家则强调个体追求自然之道,注重修身养性,强调“无为而治”。
而墨家强调爱民、尚同,主张普惠平等,反对礼教和封建等级制度。
尽管不同学派有各自的特点,但汉代主流思想理念在不同学派之间形成了某种程度的统一,都以实现社会和谐、人际关系和顺为核心。
三、文化思想的大一统在文化思想方面,汉代思想大一统主要表现在文学、艺术和宗教等方面。
在文学方面,儒家经典成为文人们的创作基础,注重道德和情感表达,形成了一种文学风格。
同时,汉代也出现了一批优秀的文人,如司马迁、刘向等,在历史、诗词、辞章等方面都有重要贡献。
艺术方面,汉代的壁画、陶俑等艺术形式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弘扬了封建伦理道德。
在宗教方面,儒家儒教、道家道教、佛家佛教等融合于一体,形成了独特的宗教文化,表现了思想大一统的特点。
综上所述,汉代思想大一统在政治、哲学、文化等方面都有体现。
通过儒学的确立和儒学思想的主导地位,汉代统一了政治思想;在哲学思想方面,儒、道、墨等学派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统一的价值观;在文化思想方面,儒家思想影响下的文学、艺术和宗教体现了汉代思想大一统的特点。
汉代思想大一统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当时,而且延续至今,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大一统”思想的演变及其影响大一统思想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之一。
“大一统”一词始见于《春秋·公羊传》。
《春秋经》开篇首句就是:“(鲁隐公)元年,春,王正月”。
对此,《公羊传》解释道:“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
春者何?岁之始也。
王者孰谓?谓文王也。
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
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这里所说的“大一统”问题,指的是春秋时期诸侯一律听命于周天子,即全国由地位至尊无比、权力至高无上的周天子进行统治。
西汉武帝时期,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以维护中华帝国的统一,董仲舒以儒家学说统一社会思想,得到武帝的支持,形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局面。
董仲舒特别强调儒家"大一统"思想,认为大一统是宇宙间的普遍法则,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他将大一统思想推崇到“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宜”的高度,后逐渐成为中国政治文化的核心内容。
大一统思想的内涵因此也相应地扩大为万民归心,国家统一[1]。
历史的发展使这一元典精神最终成为中华文化最基本的思维观念及中国各民族共同的精神理念和价值取向,对中华民族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台湾学者李威熊指出:“它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安详而有层次的社会,使我们的国家2000多年来始终维持大一统的局面,不像面积与中国等大的欧洲,一直四分五裂,国家居然有二三十个之多,由这一点可以看出儒家文化的博大能容。
”[2]在中国历史上,大一统思想贯穿于整个社会发展进程的始终。
无论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都有追求国家统一的心理特质。
陆游的诗句:“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正是中华民族盼望和守护国家统一的心理写照。
大一统思想的孕育和探索四海一家,万邦和协是我国的人们早在先秦时代就已形成的心理趋向和精神模式。
佛山星火教育:汉代的思想大一统1.背景(1)汉初的黄老之学已不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
(2)儒家学说整合出一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系。
(3)汉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
2.理论(1)形成:汉代儒学家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新儒学。
(2)基础:“天人感应”学说。
(3)作用:①新儒学对巩固国家的统一有积极作用。
②“天人感应”思想也限制了君主权力的过度膨胀。
3.影响(1)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稳定统治秩序。
(2)从此,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史料论证考向1 汉初治国思想的演变及原因史料一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一,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
而山川、园池、市肆租税之入,自天子以至封君汤沐邑,皆各为私奉养,不领于天子之经费。
——《汉书•食货志》思考:根据以上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初实行的治国思想及原因。
提示:(1)治国思想:黄老之学。
(2)原因:汉初经济凋敝,整个社会需要休养生息;吸取秦亡的教训。
史料二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
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腐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史料三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
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
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思考:根据以上史料,分析儒家思想能够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
汉代思想的大一统知识点汉代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也是思想文化繁荣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汉代统治者通过各种手段实现了对思想的大一统,推动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的崛起、汉代法家思想的倡导、墨家思想的传承等几个方面,详细介绍汉代思想的大一统知识点。
一、儒家思想的崛起汉初,刘邦出身农民,他重视儒家思想,希望通过儒学的传承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他任命了孔子的后代为官员,并将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官方思想。
儒家思想的崛起,使得儒家成为汉代统治者推崇的思想流派,也为后来的王朝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汉代法家思想的倡导在汉初,法家思想主要体现为法制的重视。
汉高祖刘邦在建国初期推行宽仁政策,但在长期战乱和社会混乱下,开始重视法制的建设。
汉武帝时期,推行了严苛的法家思想,倡导法治,加强对社会秩序的管理,以保持社会的稳定。
法家思想的倡导,使得法制建设成为汉代统治者的重要政策。
三、墨家思想的传承墨家思想是中国哲学史上重要的一支思想流派,强调爱和兼爱。
在汉代,墨家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和发展。
汉代著名思想家王充提出了“天为父,地为母”的观点,强调兼爱和平等,对社会秩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墨家的思想传承,对于思想的大一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其他思想流派的倾向除了儒家、法家、墨家的流派之外,汉代还存在其他一些思想流派的倾向。
例如,道家思想影响力的逐渐扩大,通过《老子》、《庄子》等著作对于社会生活产生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同时,佛教在汉代也开始传入中国,对于汉代思想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汉代思想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儒家思想的崛起、汉代法家思想的倡导、墨家思想的传承等方面。
通过统一思想流派,汉代统治者实现了对社会思想的控制,推动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总结汉代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不仅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有着显著发展,思想也取得了重要的进步。
汉代思想的大一统是指多种思想流派的融合与交融,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综合思想体系。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子学派、名家学派等方面来总结汉代思想的大一统。
首先, 儒家思想是汉代最主要的思想流派,也是影响最深远的一派学说。
儒家的核心观念是仁、礼、忠、信,并强调君臣、父子、夫妇、朋友等各种人际关系的应有之道。
汉代的儒家思想在尊儒抑墨的规范下,成为了统治阶级的官方思想,为社会稳定和统一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次,道家思想在汉代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道教起源于道家思想,主张顺应自然,追求无为而治、无欲而达。
在汉代,道家的精神和方法引导对官僚体制和权力的质疑,对于追求内心修养和个人自由的人士产生了积极影响。
同时,道家也与儒家有一定的交集,两者思想在某些方面相互渗透。
此外,法家思想在秦朝的基础上,在汉代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法家追求明确的政治目标、行政管理和法律制度,强调法律的权威,并推崇法律的公正和严明。
汉代的法家思想家注重实践和功利,提出象田赋、烧缴钱等政策,虽然存在批评和争议,但仍对汉代政治产生了积极影响。
而墨子学派则强调实利主义、功利主义和道义主义相结合。
墨子致力于和平、实用和公平,提出“非攻”和“兼爱”等重要思想,对于维护社会和谐、公正发挥了积极作用。
虽然墨子学派在汉代并没有得到广泛传播和发展,但其核心理念对后世的影响仍然不可忽视。
最后,名家学派是指以纷争论战著称的学派,包括诸子百家中的名家派别。
名家学派强调个人的独立思考和创新,重视思辩和辩驳,例如申不害、韩非子等人的思想就体现了这一特点。
尽管名家学派在政治上并没有取得太多的实际进展,但他们的观点和论述对思想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总体而言,汉代的思想大一统体现在多种思想流派的交融与碰撞中。
儒家思想以其统合性和稳定性成为主流,道家和法家思想在某些方面与儒家思想形成了补充和互补,墨子学派和名家学派则以其特殊的观点和方法对汉代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