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岁月如歌》有感
- 格式:docx
- 大小:19.12 KB
- 文档页数:5
九年级暑假共读《岁月如歌》有感作文全文共7篇示例,供读者参考九年级暑假共读《岁月如歌》有感作文篇1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
时间匆匆,就像流星滑破天际。
时间又犹如流水般匆匆地赶集。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时间又犹如一去不复的河水,只能让它在岁月里惭惭流逝。
相聚犹在昨天,分别即在眼前。
回首逝去的日子,数不清校园里留下多少欢乐,而今心头不免涌起缕缕怅惘。
呤起李叔同的《送别》:“一杯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时间不能停留在某一时刻,花好月圆、花容月貌在历史的长河和人生的旅程也只能是昙花一现,或许秉烛夜游才是神机妙算。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如今经历的离别也数不胜数,不管内心有多么的不舍,都不能打动铁石心肠的行程。
生机勃勃的校园,最难忘的是老师的目光;最亲切的也是老师的目光;一半有父亲的威严,一半有母亲的慈祥,融合了父母的厚爱,深深地映在心目;一半有太阳的热情,一半有月亮的柔肠,集聚了日月的光彩,把成长的路照亮。
走一回校园的小径,踏一回教室的楼梯,心中荡起甜蜜的回忆。
榕树下,知了在拼命地哼唱,蝴蝶尽情地舞蹈,花朵争艳地开放。
好一幅校园风景图,再把学生勤奋读书、老师耐心讲解慧手一添,就惟妙惟肖了。
整个校园充满了师生情的温馨。
时间紧张地开始了到计时,千言万语说不尽,就把梦留给夜,把泪留给海,把希望留给未来吧。
分别只是一瞬间的事,就把千言万语的祝福留在心里祈祷。
十五岁,萌生希望的年华。
珍惜现在,展望未来。
不要做姗姗来迟的来者,要做携带理想的雄鹰。
岁月如歌,就让青春的梦想如歌般演奏。
九年级暑假共读《岁月如歌》有感作文篇2岁月的'风铃在不停地摇曳,清脆悦耳地声音打破初二平静地生活,踏上时间的梭,我迈进了初三地门槛初三,意味着拼搏,每天清晨,当路灯依旧散发微弱地光时,当打鸣鸡还在梦中游走之时,我们便踏上了上学的路。
课桌上,一本本练习册放在一起,好似一栋古老地建筑,对我们打开神秘地大门,于是我们努力,不断拼搏,只为最后一搏,可以绽放绚丽地花朵。
岁月如歌歌声壮丽——读于漪老师《岁月如歌》有感王丽君(浙江省台州市第一中学,浙江台州318000)读同行业作者写的书,会激发许多共鸣,更何况是一位业界泰斗的书。
作为工作室下发的必读书,《岁月如歌》是我可以直接倾听作者思想的书,是我读了可以把自己放进去的书,是我可以“读你千遍也不厌倦”的书。
这是于漪老师的一本回忆录。
曾经有人说过,越是伟大的人,越是谦逊谨慎。
我深以为然。
以于老师的级别和资历,当得上“一代宗师”。
但是从这本书中,你读不到居高临下的说教,更多的是真诚朴素,将经验娓娓道来。
在这本书中,她回顾了自己的求学、读书和从教生涯,回眸了自己不断学习、深入思考、勇于实践的岁月人生。
这本书既是一个一线教育者可贵的教育心得,更是一位在逆境中成长、不断奋斗的教育家的教育思考。
两年前,曾经粗略地翻读过这本书,并没有细致地读。
这精细化、个性化的辅助时,教师评价的温度、深层交互的优势就会派上用场。
两种评价互为补充,共生共存。
因需而评。
人工智能评价和教师评价,各有所长,各有优势。
因不同的评价需要,选择不同的评价方式,是较为可取的做法。
比如,大型考场作文批改,适宜采用人工智能评价,避免教师评价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发挥人工智能评价的客观性和稳定性,这样更公平。
再比如,要解决班级长久以来存在的某一类写作问题时,适合采用教师评价,这样更容易集中发现问题,深究问题,攻克问题。
再例如,常规写作训练,为了提高批改效率,及时发现问题,先采用人工智能评价,后采用教师评价,两者结合效率更高。
联动、融合发展。
人工智能评价经过反复实验、检视和完善后逐渐走向成熟,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也倒逼母语写作评价的变革发展。
教师评价发展,必然联动人工智能评价的再调整与再适用,以至两种评价的再融合和再发展。
到那时,评价就迈上了更高的台阶。
□◢参考文献:[1]李彦峰.人工智能在自然语言处理中的应用[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4):71-78.[2]赵玉想.单句句子成分及其分析[J].中学生阅读(高中教研版),2013(11):63.[3]王薇.句酷批改网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可行性研究——以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8(6):329-332.[4]杜孟航.人工智能在智能批改中的应用分析[J].科技传播,2019(4):133-134.次,我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将这本并不厚但充满着“真”的书从头读到尾。
《岁月如歌》读书心得
《岁月如歌》是一本让人深受触动的书籍,它讲述了一个普通
人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挫折,却也充满了温暖和希望。
通过主人
公的一生经历,书中深刻地描绘了人生的起伏和变迁。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脆弱。
书中描述了主人公从年少时的懵懂少年到老年的沧桑之感,让
我不禁思考起自己的人生。
我们每个人都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前行,经历着成长、挫折和追求,而这些经历都在书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
展现。
另外,书中也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
即使在遭
遇挫折和困难的时候,主人公也始终保持着乐观和坚韧的态度,不
断追求自己心中的理想和幸福。
这种精神让我深受感染,也让我更
加珍惜眼前的生活,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
总的来说,读完《岁月如歌》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
体会。
书中的故事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和可贵,也让我明白了
坚持和乐观的重要性。
我相信,这本书会一直在我心中回荡,成为
我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明灯。
的真义是内外和谐,更领悟了于漪老师说的“来不得半点虚假”。
教师如果发自内心地喜欢学生就不会嫌弃学生,更不会出言不逊,反而会充满温情、充满爱意,那么,我们就会优化师生关系,和谐教育环境,达到身教言传的和谐统一,提高教育成功的可能性,甚至“为整个人类的利益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1]于漪.岁月如歌[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70.[2][奥地利]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生命的意义[M].北京:台海出版社,2018:52-53.[3][美]爱德华·维尔容.冥想[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5:16.也有一种渴望在召唤——读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有感罗梓嘉(北京师范大学台州附属高级中学,浙江台州318000)不知是谁说过,人类最伟大的天赋是移情力,读于漪老师的《岁月如歌》,我时时回想昨天,认真审视今天,也深深渴望着我教育生涯的明天。
回想昨天,还能清晰看见自己常常熬夜备课的身影。
可是,投入备课的时间虽多,长进却不多。
备课的门道在哪里?面对新课改,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无疑是新挑战,我当如何迎接?虽曾困惑,徘徊,但所幸心还是热的,我还有渴望!2018年12月28日,“人民教育家于漪教育思想研讨会”在上海召开。
与此同时,我捧起于老师的《岁月如歌》,长久以来的渴望似乎找到了一束亮光!读书引发思考,思考可以明辨。
读《岁月如歌》,我摘掉了自己身上的“认真”标签,于漪老师的一生让我明白,没有让学习真正发生的认真都是“伪”认真,而我曾经的困惑和彷徨也因为这本书的指引而消释。
从教十四年来,对比于漪老师的成长,我是该反思自己的时间都花到哪儿去了。
于漪老师说:“与其说我做了一辈子教师,不如说我一辈子学做教师。
”“学”是最好的生长!于老师并非中文系科班出身,在接到语文教学任务时,首先想到的是做自己的老师,给自己打中文底子。
她说,不学就没有发言权,她要为自己拥有发言权而学习。
但是做自己的老师谈何容易?不过于老师能够沉浸在自己渴望的能量中。
读《岁月如歌》有感:一辈子学做老师_读后感_模板一辈子学做老师——读《岁月如歌》有感其乐轩听雨2015年岁末,我在余党绪和张广录老师的名师培训基地喜获良机,获赠于漪老师亲笔签名的手稿本《岁月如歌》这部书,并有幸与我一向敬重的于漪老师合影留念,真是人生一大幸事!感谢基地导师赐予的这次机会。
于漪老师已经86岁了,她衣着非常朴素,但精神矍铄,坚持站着作报告一个多小时,讲起话来铿锵有力。
她在报告中的很多发言都掷地有声,体现着她思想的花火,显示着这位老人的智慧和见识。
虽是耄耋老人,但她在思想上仍然追求与时俱进。
在她面前你会时时感受到她身上所散发出的无穷的积极进取的力量!捧回于老师《岁月如歌》的手稿本,我如获至宝,虽然以前也多多少少阅读过于老师的文字,但都遗憾于没有静下心来好好品味。
这一次,在捧回这部书的当晚我就如痴如醉地看起来。
从文章的第一页开始,一篇一篇,就像面对着于漪老师慈祥的面容,在聆听这位长者的悉心教导一样,慢慢沉浸于于老师的文字,回到她的岁月,回到她的教育生涯,跟她一同品味岁月里的人生……首先,于老师是一位非常坚强的人。
我敬重她,崇拜她,也源于这种了不起的个性。
她在”文革”中遭受过无数次无情的打击、非人的精神折磨,她全部都忍受了下来。
她用她宽广的胸怀消融了一切磨难,她用她的坚强告诉我们:人的一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人生的磨难都是暂时的,只要我们咬紧牙关,一定能够挺过难关,迎来人生的光明。
不仅如此,于老师的坚强还体现在她一生的教育生涯之中。
她对教育的信念,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人生事业的追求,都无不体现她的坚强和执著。
她从历史老师到语文老师,从班主任到年级组长,为了把乱班带好,把乱了的年级带好,她说破了嘴,跑断了腿,甚至把一些问题学生带回家进行教育,让这样的学生吃住在家,还给买衣服,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学生,最终促成问题学生的转变,取得教育的成功!虽然这样的教育事例在我身上也发生过,但我远没有她的境界高,也没有持久的耐心,而且我面对非常棘手的问题学生也曾有过放手的想法。
读《岁月如歌》有感:一辈子学做老师_读后感_模板一辈子学做老师——读《岁月如歌》有感其乐轩听雨2015 年岁末,我在余党绪和张广录老师的名师培训基地喜获良机,获赠于漪老师亲笔签名的手稿本《岁月如歌》这部书,并有幸与我一向敬重的于漪老师合影留念,真是人生一大幸事!感谢基地导师赐予的这次机会。
于漪老师已经86 岁了,她衣着非常朴素,但精神矍铄,坚持站着作报告一个多小时,讲起话来铿锵有力。
她在报告中的很多发言都掷地有声,体现着她思想的花火,显示着这位老人的智慧和见识。
虽是耄耋老人,但她在思想上仍然追求与时俱进。
在她面前你会时时感受到她身上所散发出的无穷的积极进取的力量!捧回于老师《岁月如歌》的手稿本,我如获至宝,虽然以前也多多少少阅读过于老师的文字,但都遗憾于没有静下心来好好品味。
这一次,在捧回这部书的当晚我就如痴如醉地看起来。
从文章的第一页开始,一篇一篇,就像面对着于漪老师慈祥的面容,在聆听这位长者的悉心教导一样,慢慢沉浸于于老师的文字,回到她的岁月,回到她的教育生涯,跟她一同品味岁月里的人生⋯⋯首先,于老师是一位非常坚强的人。
我敬重她,崇拜她,也源于这种了不起的个性。
她在”文革”中遭受过无数次无情的打击、非人的精神折磨,她全部都忍受了下来。
她用她宽广的胸怀消融了一切磨难,她用她的坚强告诉我们:人的一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人生的磨难都是暂时的,只要我们咬紧牙关,一定能够挺过难关,迎来人生的光明。
不仅如此,于老师的坚强还体现在她一生的教育生涯之中。
她对教育的信念,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人生事业的追求,都无不体现她的坚强和执著。
她从历史老师到语文老师,从班主任到年级组长,为了把乱班带好,把乱了的年级带好,她说破了嘴,跑断了腿,甚至把一些问题学生带回家进行教育,让这样的学生吃住在家,还给买衣服,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影响学生,最终促成问题学生的转变,取得教育的成功!虽然这样的教育事例在我身上也发生过,但我远没有她的境界高,也没有持久的耐心,而且我面对非常棘手的问题学生也曾有过放手的想法。
《岁月如歌》读后感随着《岁月如歌》一页页地翻开,我对于漪老师的人生轨迹和教学理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本书不仅是对她教育生涯的回顾,更是对教育事业的深入思考和感悟。
在这本书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于漪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执着。
她认为,教育是一项崇高的事业,需要用心去经营。
在她看来,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这种全面育人的理念让我深感敬佩,也让我意识到作为教育者,我们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任。
在书中,于漪老师还提到了她的“双重任务”论,即教师既要教书又要育人。
她认为,教师的职责是神圣的,应该时刻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深厚的文化素养,为学生树立榜样。
同时,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这种双重任务的观念让我深刻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使我更加明确了自己作为教师的职责和使命。
此外,于漪老师还强调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是亲密的、互动的、合作的。
她认为,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用心去倾听学生的声音,关注他们的成长过程。
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这种师生关系的观念让我深刻体会到教育的真正意义,也让我更加关注学生个体的成长和发展。
最后,我还要谈谈《岁月如歌》中的教学思想。
于漪老师的教学思想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创新精神。
她注重启发式教学,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同时,她还注重课程建设和教材改革,积极参与各种教育研究和实验,不断探索适合时代发展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
这种教学思想不仅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更具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对于我们这些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来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之,《岁月如歌》是一本充满智慧和感悟的教育著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对于漪老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于教育事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岁月如歌》读书心得
《岁月如歌》是一部描写人生百态的小说,作者通过一段段真
实的故事,展现了人生的坎坷和曲折,同时也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
和对未来的希望。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感动,也收获了
许多启发。
首先,这本书让我明白了人生中总会有不如意的时候,但是只
要坚持,就一定能够度过难关。
书中的主人公们经历了各种挫折和
困难,但他们从未放弃对生活的追求,最终都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幸福。
这让我明白了面对困难时,要坚持不懈,相信自己,相信未来。
其次,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了人生的宝贵。
在书中,有人因为
贪图享乐而迷失了自己,也有人因为执着追求而失去了珍贵的亲情。
这让我深思,人生苦短,我们应该珍惜眼前拥有的一切,不要被物
质和功利蒙蔽了双眼,要懂得感恩和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最后,这本书也给了我很多启发和希望。
在书中,有人在迷茫
中找到了人生的方向,有人在失败中获得了成长,这让我明白了人
生的道路上总会有风雨,但只要心怀希望,就一定能够迎来阳光。
读完这本书,我更加坚定了对未来的信心,也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总的来说,《岁月如歌》是一本充满温暖和力量的书,它让我明白了人生的真谛,也给了我很多启发和希望。
我会在以后的生活中,不断努力,珍惜眼前的一切,相信自己,坚定前行。
这本书将一直陪伴着我,成为我人生道路上的指引和动力。
《岁月如歌》读书心得
《岁月如歌》是一本描写人生百态的小说,作者通过细腻的笔
触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人生的起起落落、悲欢离合。
读完这本书,我深受感动,感悟颇多。
首先,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命运多舛,但却在
岁月的洗礼中展现出坚韧和勇气。
这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人生的曲折
和不易,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和美好。
其次,书中的情节跌宕起伏,让人情不自禁地沉浸其中。
从书
中我学到了坚强和乐观的态度,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要勇
敢面对,相信自己,坚持不懈地追求幸福。
最后,书中的人生哲理深刻而真实,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
理解。
人生如歌,有高潮也有低谷,但只要我们用心去体验,用爱
去面对,就一定能品味出生命的美好和意义。
总的来说,《岁月如歌》是一本充满温情和智慧的好书,它让
我在阅读中得到了满满的感动和启发,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生活,
更加坚定地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本书,从中汲取力量,感悟人生的真谛。
读《岁月如歌》有感
于漪是著名的教育家、语文特级教师。
近日,我读了她的著作《岁月如歌》,得益非浅。
于漪在书中向我们讲述了儿时求学的艰辛与欢乐,表达了对自己老师的怀念与崇敬,讲述了从刚上讲台的紧张与困难,到怎样把握课堂教学的主宰,书中也不乏倾诉一名特级教师的甘苦,当校长管理学校的感悟,以及担任人大代表多年殚尽竭虑为振兴教育和提高教师地位待遇陈言献策的心声。
翻阅这本著作,我们能感受到于漪一生从教,不管是担任任课教师,还是担任班主任,始终对学生满腔热情满腔爱,她叙述的一个个亲历的故事,一件件感人的事例,让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于漪老师一贯提倡教书育人,并且身体力行,书中有她从教50年的经验与体会的总结,有她对学校培养学生、教师成长的真知灼见。
可以说《岁月如歌》写了于老师执教生涯的悲欢和酸甜,写了于老师的成败与得失。
也教了我们老师怎么立志立德,教了我们老师怎样为人师表,教了年轻人如何忠诚敬业,从中可以看到当代教育大师不懈学习、深入思考、勇于实践、诲人不倦,“一片爱心在玉壶”的风采。
于老师把平凡的执教生涯演绎成崇高的事业信念,在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工程中,用心精雕细琢每个细节,用自己的心血去教育下一代。
她的敬业爱业精神,她的孜孜以求、从不倦怠工
作的激情,深深的激励了我。
书中一篇篇细腻而生动的文字,一个个难忘而感人的故事,让我读了感受颇多。
“做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这是我阅读了《岁月如歌》最拨动我心弦的一句话,这句话最好的说明了于漪老师对教育事业的强烈的责任感和执着的追求。
于漪老师认为“教师的责任大于天”,“一头挑着学生的今天,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所以教师的追求应该永无止境。
于漪老师一切为了民族,为了一切的学生。
于漪老师对国家、对民族的爱,对教育事业的全身心投入深深地打动了我,感动之余,更多的是对于漪老师的敬佩。
“让课堂生活产生持久的魅力,首先在于教师对生活有执著的追求,在课堂中倾注自己的爱。
”我也曾不懈追求,期望课堂成为师生共同的舞台,展露才能,交流思想,产生学习和探究的热情。
然而,由于惰性,总是缺少了一份持续的热情,总是会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放弃追求。
面对压力,于漪老师通过坚持自我教育来支撑,她说:“我用两根支柱支撑自我教育,一是勤于学习,二是勇于实践,二者的聚焦点是反思。
”而我在教学中缺少深刻的反思,缺少于老师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的崇高境界。
轻轻合上书本,体会于老师的心路历程,她在艰苦环境中坚信奋斗才能生存的坚定信念;她为疾病所累,仍执著于身体力行;她视
每一个学生为己出,和他们的心弦对准音调;她面对压力时从容,面对荣誉时谦逊……点点滴滴、汇聚往事悠悠,交织岁月如歌,扣人心弦。
她的人格的力量,智慧的力量,忠于教育事业的理想的力量令人折服,让人不由对她肃然起敬。
她那种永无止境的追求和永葆青春的热情值得我们学习终身。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想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在工作中要象于漪老师那样有一种恪守敬业的精神状态,有永远乐业的思想境界。
我认为,敬业首先要对工作充满热情,这是敬业前提。
英国语言学家罗宾斯曾说“成功与其说是取决于人的才能,不如说取决于人的热情”。
唯有热情,方可激发您的潜能,驱使你兢兢业业地去完成工作任务。
如果你不能使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你将可能沦为平庸之辈。
当审视于漪老师成功的表面时,不要忘了她背后的努力、拼搏和高于常人百倍的辛苦和汗水。
从语文教学的外行到内行并无捷径可寻。
于漪老师虽非科班出身,但正是对工作充满了热情,她不畏艰险,努力攀登,以有限的业余时间,遨游在人类知识长河中。
其涉猎面之广,简直是令人吃惊;她像海绵吸水,像磁石吸铁,如饥似渴地探索和开发知识的宝藏,日积月累,终于开辟出语文教学的新途径。
其次,敬业要追求完美,这是敬业的关键。
追求完美,就是要做好每一件点滴
之事,即所谓细节决定与成败。
虽然语文教材于漪老师教了很多遍,一些经典课文早已滚瓜烂熟,可是每次上课前她总是要把课仔仔细细重新备一遍,捉摸着教学的每一个环节,考虑着教学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情况。
她曾说“我当了一辈子教师,教了一辈子语文,上了一辈子深感遗憾的课。
我深深地体会到‘永不满足’是必须遵循的信条。
”正是她的不满足,她的“可以做得更好”,她的“追求永无止境”,才使她的学术生命永葆青春。
今天我们如何做一个称职的教师?“做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才能成为一个称职的教师。
做教师但不想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不学做教师,不能成为一个称职的教师。
时代在发展,面对社会种种诱惑和压力,有个别教师因为工资低、学生难教、压力大等种种原因不做老师了,我们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更应该坚守自己的岗位。
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
我要向于漪老师学习,“做一辈子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我还要拓展视野广泛学,丰厚自己的底蕴,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向周围的老师们学习。
同时作为教师也要向学生学习,于漪老师认为一个学生就是一本丰富多彩的书,作为教师要用细心、用爱心、用责任心,慎读、读好学生这本书,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
浦师附小沈震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