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征
- 格式:doc
- 大小:40.50 KB
- 文档页数:5
中国古典园林特点首先,中国古典园林注重自然美和人文美的结合。
古人常常认为,自然是最美的,因此古典园林以模拟自然景观为主要手法,让人们欣赏到大自然的美景。
同时,古典园林也注重人文因素的渗透和凸显,通过建筑、雕刻、文物等手段,展现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其次,中国古典园林具有严谨的布局和精细的设计。
古典园林通常被分为前、中、后三部分,整体呈现出前小后大、高低错落的空间结构。
园林内部的建筑、树木、花草、水池等元素都被精心安排和布置,力求达到景色如画、层次分明的效果。
第三,中国古典园林注重情境营造和意境表达。
古典园林主要通过几何形状、圆形、曲线、对称式等手法来呈现出美的情境,让人们在其中感受到宁静、雅致的氛围。
此外,古典园林也通过水、石、树等元素的组合表达出一种意境,如流水潺潺、花香袭人、山水相连等,给人带来愉悦的感觉。
第四,中国古典园林注重空间的变化和虚实的对比。
古典园林通过建筑、围墙、树林等手法,创造出不同的空间层次和动态变化,给人一种丰富多样的感觉。
同时,园林内部的虚实对比也是园林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法,通过设立假山、水池等元素,来强调空间的变化,让人们产生一种错觉和惊艳。
另外,中国古典园林还注重季节变化的体现和游览的愉悦。
古典园林根据四季变化的特点,通过选择合适的植物和花草,展现出不同的景色和氛围。
人们在园林中游览,可以欣赏到春花秋月、夏日荷香、冬日雪景等不同季节的美景,增加了游览的乐趣和体验。
总之,中国古典园林以自然美和人文美的结合为特点,注重布局和设计的严谨性,力求营造出情境和意境的美感,通过空间变化和虚实对比的手法,展现出多样化的美景和氛围,同时也注重季节变化的体现和游览的愉悦,给人们带来视觉和心灵上的享受。
这些特点使中国古典园林成为世界上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和精湛的技艺赢得了世人的赞叹。
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宜人自然:中国古典园林注重营造一个宜人自然的环境。
园内常常有假山、水池、花木等人工景观,通过人为的方式模拟自然景观,创造出一种亲近自然的感觉。
园内的植被丰富多样,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花卉、树木和草坪,给人们带来视觉的享受和舒适的感觉。
同时,园内常常有水面,或者是人工的小溪、水池等,让人们在漫步园中时能听到潺潺的流水声,这种声音给人带来宁静和放松的感觉。
二、潜心雅致:中国古典园林以潜心雅致为设计理念,注重装饰细节和美学品味。
园内常常有精雕细刻的石雕、花卉瓷器等装饰品,使整个园区更加生动和精致。
同时,古典园林的建筑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如亭、阁、楼、轩等建筑物的形状、纹饰和材质都可以反映出当时的时代风格和文化氛围。
古典园林的建筑采用了复杂而精美的工艺,常用的材料有石头、木材、瓷砖等,给人一种古典、庄重的感觉。
三、寓意深远:四、空间布局有序: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布局一般采用有序的方式,注重对称和整齐。
园内的景观、建筑、植物等都被布置在一个有序的空间中,以体现整体的美感和平衡感。
园林中的亭院、走廊、庭院等建筑物常常排列得很整齐、有序,给人以安静、和谐的感觉。
同时,园内的路径和步行区也经过精心设计,让游客可以按照一定的路线游览,以体验全新的视觉和情感体验。
五、突出变化和欣赏:中国古典园林常常通过场景的变化来吸引人们的注意,为游客提供不同的视觉和感受。
园内的景区常常设置有明暗、高低、圆直、曲直等变化,通过这些变化来制造出不同的景观效果,给人们带来一种丰富多样的体验。
同时,古典园林还注重景观的欣赏性,通过布局和设计让游客可以在园内找到各种不同的角度来欣赏景色,体验不同的美景。
总体来说,中国古典园林凭借其宜人自然、雅致潜心、寓意深远、空间布局有序以及变化欣赏等特点,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深远。
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艺术特征中国古代园林建筑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
它融合了自然景观、人工建筑和文化艺术,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园林建筑风格,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人们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审美理念。
下面将从布局造型、材料装饰、意境追求等方面介绍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艺术特征。
首先,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布局造型多样,富有变化。
古代园林建筑以山、水、树为基本元素,注重营造一种自然的环境氛围。
布局上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注重“虚静”、“曲回”之美。
常见的布局手法包括开合、对称、错落有致等,使园林建筑与自然环境相融合,营造出既有层次感又有神秘感的景观。
其次,中国古代园林建筑注重材料装饰的精细处理。
园林建筑所使用的材料丰富多样,包括木材、石材、陶瓷等。
这些材料经过精心雕刻、涂饰和装饰,增加了园林建筑的艺术价值。
例如,在园林建筑中常见的雕梁画栋、刻花窗棂、彩绘瓦片等都是精细的材料装饰。
这些装饰不仅美观,还富有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雅士对艺术的追求。
另外,中国古代园林建筑追求意境的表达。
中国古代人们强调审美的内涵,注重情感和意境的表达。
园林建筑通过布局、造型、装饰等手法,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意境,让人们在其中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交融。
例如,一些园林建筑以山水为主题,通过布置山石、塑造水景等,展现出壮丽、恢弘的意境;而另一些园林建筑则强调意境的雅致,通过布置花木、雕刻器物等,展现出精巧、优雅的意境。
最后,中国古代园林建筑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
中国古代人们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所以在园林建筑中注重自然景观的还原和表现。
园林建筑中常见的景观元素包括山、水、湖、河等,通过精心的设计和布置,使人们能够在其中感受到自然的美好。
同时,园林建筑也注重人与自然的交流和互动,例如设置假山、建造亭台等,让人们可以与自然环境亲近并享受其中的美好。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园林建筑具有布局造型多样、材料装饰精细、意境追求独特和人与自然和谐的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点及其继承与发展中国古典园林在审美角度上,以博大多样,循环叠级,拟和谐,取法自然,形成了一条独立的审美理论和审美形式,形成中国独特的园林艺术风格,是中国审美活动的最高成就。
一、博大多样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之一,就是博大多样的装饰手法。
中国古典园林融合了汉、唐、宋、元、明、清等及其他多种文化,通过艺术结合汉、唐、宋、元、明、清以及宋元以后发展起来的院落雕塑、次生因素,汇集各种手法,布局出一幅博大多样的园林图景。
例如:西湖、颐和园等著名的古典园林,对古典园林的博大多样的装饰手法体现的淋漓尽致。
二、循环叠级中国古典园林空间布局是按照循环叠级的方式,由大到小,以及地形的配合,来进行的景观空间设计,以循环叠级的方式,结合地形,形成一个个园中园、小庭大庭,体现出园林变化多端、层次分明的优美景色,是古典园林艺术最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三、拟和谐拟和谐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一项基本原则,是古典园林中另一重要的审美标准。
拟和谐就是从园内建筑、植物、水体和地形中,形成一个和谐、完整,充满节奏感的整体空间景观。
它体现了一种“天人一体”的审美理念,也是古典园林中最具中国特色的。
四、取法自然取法自然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主要特点,它将自然的植物、水体、地形、山石等与人工构建的建筑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相互融合、统一的空间景观。
其中的重点在于,能够将传统的建筑形式与自然的空间景观相结合,以及保留自然元素,使园林空间景观更加自然美丽。
以上是中国古典园林特点之一。
中国古典园林对今日园林设计也产生了影响。
现代园林设计,仍然具有古典园林中的“博大多样”、“循环叠级”、“拟和谐”、“取法自然”的特点,但注重环境保护、环保践行,实现园林艺术与环境保护的完美结合,更加受社会大众的认可。
加入现代设计、环境保护、色彩搭配以及公众参与等因素,使得继承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风格的现代园林设计更加时尚,具有更强的设计力量。
浅议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特征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其基本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追求自然之美中国古典园林以自然景致为基础,追求自然之美,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园林中常见的山水、水池、湖泊等都是仿制自然景观,通过巧妙的设计和建构展示山川河流的美丽形态。
古人对自然景观有着极高的敬畏之情,他们认为山是仙山,水是玉液,通过合理的布局和添置配套的建筑物和植被,使人能够在园林中尽情领略到自然之美。
二、假山和太湖石的运用中国古典园林中最具代表性的景观要数假山了。
假山是人为创造的山形景观,以天然的山石和人工构筑的石块为主要材料,通过巧妙的布局和雕饰,使之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在假山的雕饰上,常常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图案,如龙、凤、麒麟等,以及花鸟虫鱼等自然元素,充分表现了中国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祥和美好生活的追求。
同时,太湖石也是中国古典园林中重要的元素之一,其形态奇特,纹理精美,常常被用来装点园林的水池、湖泊、林荫等场所。
三、注重空间布局和景观转换中国古典园林注重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和景观转换的巧妙性。
空间布局主要包括传统的四合院式或三进院式的庭院结构,以及以山水为主题的各个区域。
整个园林通过错落有致的建筑和景观布局,形成多个空间单元,每个单元间通过门洞或廊桥相连,使得整个园林具有丰富的层次感和流动感。
景观转换则通过设置错落有致的中心轴线,使人在园林中游览时时常能够有新的景观突现,产生一种场景与场景之间的转换和流动感,增加游览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四、讲究情景营造和意境塑造中国古典园林强调情景营造和意境塑造,力求给人以美的感受和心灵的愉悦。
情景营造主要包括通过合适的建筑和园林构筑物的安排和装饰,营造特定的情境和氛围;意境塑造则通过布局和装饰运用,追求园林的整体和谐与美感。
比如通过设置湖畔、山岗或者小桥流水等景观元素,给人以宁静悠远、隐逸闲适的感受。
同时,还通过运用园林中的植被、鱼池、鸟鸣等来传达出富有诗意的意境,引发人们对诗词艺术的联想和赏析。
我国古典园林历史发展艺术特点及主要表现方式我国古典园林是我国独特的园林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不仅是我国古代艺术的杰出代表,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园林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方式,展现了我国人对自然的审美追求和心灵境界。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来探讨我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发展、艺术特点和主要表现方式。
一、我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发展1. 古典园林的起源古代我国的园林艺术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和西周时期,那时已经有了一定规模的园林建筑。
但真正意义上的古典园林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和秦汉时代开始兴起的。
2. 园林的兴盛发展隋唐时期,园林艺术进入了繁荣期,大量的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相继出现。
唐代的华清池、梨园和九成宫等园林成为了当时的风景名胜。
宋代是我国古典园林的黄金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园林,如颐和园、拙政园等。
3. 园林的传统继承明清时期,园林的建造更加追求自然美,充分展现了“山水园林”和“洞天福地”的意境,形成了我国古典园林建筑的传统风格。
二、我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点1. 自然与人文的统一我国古典园林以自然山水为基调,借助园林建筑的手法,将自然与人文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体现了我国人对自然和人文的和谐追求。
2. 蕴涵深厚的文化内涵我国古典园林常常根据历史典故、文学作品或宗教故事来布置园林,融入了大量的文化元素,使园林充满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蕴。
3. 意境超脱、造型独特在我国古典园林中,常常通过假山、湖泊、建筑等手法,创造出超脱尘世的意境,整体造型美轮美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三、我国古典园林的主要表现方式1. 园林布局的设计我国古典园林的布局常常遵循“迂回曲折”的原则,打造出错落有致、曲径通幽的景致。
2. 园林建筑的艺术表现园林建筑是我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常体现了我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和韵味,如假山、亭台、廊桥等。
3. 园林景观的人文意境我国古典园林常常以山水假象为主要景观,同时通过植物、水景、装饰等手法,营造出超脱尘世的意境,展现我国古典园林独特的人文气息。
中国园林艺术的风格特点与表现形式中国园林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风格特点和表现形式而闻名于世。
中国园林艺术的风格特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自然性、纵深性、隐逸性和诗意性。
自然性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一大特点。
中国古代园林设计追求与自然融合,注重模拟自然景观,力求营造出天人合一的境界。
园林中常以山水为主题,山石、水池、小桥流水、假山等元素的布置都力图使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景。
同时,在园林设计中注重追求景物的逼真性,比如通过布置奇石、模拟浪花等手法使得园林更富有自然之美。
纵深性是中国园林艺术的另一个重要特点。
中国古代园林常常通过错落有致的建筑物、树木、花草等景物的布置,使得园林在空间上呈现出错综复杂、层次分明的效果。
这种纵深感的创造,使得人们在游览园林时能够感受到不同景物的变化和层次的转换,增加了游览的乐趣和趣味。
隐逸性也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一大特色。
中国园林常常通过树木、花草、拱门、走廊等景物的遮挡与错落,创造出一种幽静、隐蔽的氛围。
这种隐逸的设计手法,一方面可以给游客带来一种亲近自然的感受,另一方面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遮蔽外界的喧嚣,提供一个宜人的休闲环境。
诗意性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独特之处。
中国古代园林常常注重在设计中融入诗词歌赋的精神内涵,使得园林中的景物能够唤起游客的诗意情怀。
园林中的假山、假山水、古亭、古廊等元素常常与文学作品相结合,通过布置山水、安放石头等手法来展示文人雅士的情怀和追求。
这种诗意的设计,使得园林不仅仅是一种景观,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表达。
中国园林艺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最典型的有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和寺庙园林。
皇家园林如颐和园、圆明园等,常常以宏伟、壮观的建筑和大规模的山水景观为特点;私家园林如拙政园、留园等,则注重自然性和雅致性,常常以小桥流水、假山玩水等布局为主;寺庙园林如灵隐寺、岳阳楼等,常常结合了宗教和文化元素,以静谧、神秘的氛围为特点。
总之,中国园林艺术以其独特的风格特点和表现形式,展示了中国古代人的审美理念和文化追求。
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艺术特征
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艺术特征包括:
1. 自然主义:古代园林建筑借鉴自然景观,尽可能地营造出大自然的美妙景象。
2. 度量协调:古代园林建筑讲究度量协调,建筑物、花园、水池、山石、树木等各种元素的大小、比例、位置都经过精心设计组合,营造出优美和谐的空间环境。
3. 意境深邃:古代园林建筑非常注重景色与人文结合,意境深邃,蕴含深刻的哲学思考,表现出古代文化的独特风格。
4. 精雕细琢:古代园林建筑的建筑、雕刻、绘画等各个方面都十分注重细节精雕细琢。
无论是建筑的金石砖雕、木雕、石雕还是壁画、装饰等细节都非常精致。
5. 层次分明:古代园林建筑通常采用多级台阶、高低错落、方圆结合等方式,营造出层次分明的空间感,给人以美感和历史感悟。
6. 透明通透:古代园林建筑注重营造透明通透的空间,给人以开放、自由的感觉。
7. 线条简练:古代园林建筑的线条十分简练,不注重细节的繁琐,更加强调造
型的整体感和流畅性。
8. 繁简并存:古代园林建筑的特点不仅在于其简单、雅致,更显示出繁复和华丽,一种繁简并存、相辅相成的美的风格。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特点有:
1.源于自然,胜于自然中国的园林常常利用自然的名山大川作为原型来建造,同时加以提炼,通常以艺术和自然风景为主题,以山水地貌作为构景要素,配以树木植被作装点而成。
2.做到自然美和建筑美的统一中国园林在处理建筑和自然景观方面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园林中总要把小山、流水、植物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突出和谐、互补的--面,避免相互对立、排斥的一面,使建筑美和自然美更好地结合在一起。
3.诗画的情趣中国的园林创作,常常蕴含着古人的诗文、画作中的一些境界,借鉴文学艺术的章法让整个规划设计都有着文学艺术的结构,使得园林作品从总体到]局部,都有着浓郁的诗话情趣。
4.步移景异“移”和“景”的相互作用表现出艺术的创造力景观设计师在园林中享受着自己的感觉和思想,并以此来唤起参观者的喝彩。
****大学
本科课程考试论文论文(设计)题目浅论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征
学生完成日期.
培养单位 .
指导老师 .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班级 .
专业 .
学号.
浅论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特征
【摘要】中国古典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它那“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原则,那熔传统建筑、文学、书画、雕刻和工艺等艺术于一炉的综合特性,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享有很高的地位。
中国古典园林将山、水、建筑和花木高度融合,将自然与人和谐统一,借助诗歌绘画进行审美点化,创造出“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具有鲜明的艺术特征。
本文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四个艺术特征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天人合一:艺术特征
中国古典园林融建筑、绘画、书法、园艺、文学为一体,将人为的环境与自然结合,集中呈现以下四个方面的艺术特征。
1.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中国古典园林从整体倾向上看,总是尽量地亲近大自然和融入大自然,避免生硬的人工斧凿的痕迹而追求浑然天成的美。
这种通过精心创设而达到的自然天成的美感效果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造园原则,即所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1.1“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是这一特征的思想基础
中国人自古崇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国人在与自然保持亲和、相互交融的关系中,很早就发现了自然美并对其有着独特的鉴赏力。
如道家主张“以人合天”的思想,提出“法自然”,“法天贵真”,认为只有顺应、回归自然,进入“天合”状态,才能达到常乐的至境;儒家追求天道,“以天合人”,重在探求人的生命和生存之道;中国佛教的典型禅宗认为,“人既在宇宙中,宇宙也在人心之中,人与自然并不仅仅是彼此参与的关系,更确切地说两者是浑然如一的整体”【1】(p45)可见,中国的古代哲学宣扬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以“天人合一”为最高理想,这种观念是“中国古人对大自然怀有的强烈感情,反映着中国迎合大自然的传统生存方式和精神。
可见,中国的古代哲学宣扬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以“天人合一”为最高理想,这种观念是“中国古人对大自然怀有的强烈感情,反映着中国迎合大自然的传统生存方式和精神境界:注重天地万物间的相互关系对人的显示作用,以及他们各自表现出的自然属性对人类精神的启示,崇敬天就是崇敬大自然和它对生命的滋养;获取天地生机来追求自身的繁茂,与大自然
和谐共存,万物生命同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生生不已。
”【2】(p46)所以,“天人合一”这样一种体验人与自然契合无间的精神状态,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核心并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史,渗透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各个领域,当然也包括中国古典园林文化。
1.2“因地制宜,自然天成”的造园原则是这一特征的具体表现
自然天象虽然不能为人把握,但造园艺术家却善于因借,巧于组景,因地制宜,做到“风花雪月,招之即来,听人驱使,作出境界”。
所谓“因地制宜”就是在造园相地选址时,充分利用自然山水中地形地貌的有利因素,经过匠心独运的构思立意,将称为中国园林传统四大造园要素的山石、流水、建筑和植物进行有机组合,并且布局灵活,变化有致,使得全园景观协调统一。
不过,中国古典园林虽然从形式和风格上看属于自然山水园,但决非简单地再现或模仿自然,而是在深切领悟自然美的基础上加以萃取、抽象和概括,是大自然的一个缩影,是自然美的内在秩序的再现。
它虽仍是一种人工创造,但这种创造不违背自然的天性,而是顺应自然并更加深刻地表现着自然。
2.写意性的创作方法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重视写意手法的运用,它不过分追求和拘泥于对实物形象的摹写,而是赋予有限形象更深远的寓意,创造出一种含蓄幽深的美。
2.1山水写意
山石和水体一方面与真实的自然山水相联系,具有自然美的物质属性;另一方面,它们又与人们精神上的林泉之乐相联系,具有精神寄寓的意义。
因此,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山石、水体是构景写意的关键因素。
山石,表现文人们的山野情趣,水代表了一种清澈空明、一尘不染的清净状态,具有“流水鉴禅心”的意味。
所以,水体之清代表人精神的高洁,可将人们的情趣引入到宁静无碍的境界。
2.2建筑写意
园林建筑为了与园林主题相一致,往往通过造型表现出浓郁的写意色彩。
如苏州曲园,建筑布局造型好象篆书的“曲”字;苏州北半园,亭台楼池均以“半”为特征。
最具写意特色的是一种意构的旱船,它们的外观基本上看不出画舫的形象,只是以狭长的内部空间或支摘窗等勾起人们对船舱的联想。
3.象征性的表现手法
3.1思想基础
中国造园的美学观念是“自然的人格化”,这种观念主要来自于儒家的“比德”思想。
孔子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将自然美与道德联系在一起,认为自然山水之所以惹人喜爱,是因为它们具有某种和人的精神品质相似的品性。
因此,在园林布局中保持事物的自然形态,可追求其审美意义的高洁;强化它们的天然属性,可以展示其独特的品味。
3.2表现形式
3.2.1植物
通过植物的外在形态,可以加重植物自身的某些特性带给人们的启示,让人产生联想,并由“移情“作用而使人们受到积极的感染和鼓舞。
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对花草树木就有非常精细的观察力和审美力,对花的美质——姿态、色香、神韵等都有着极细微的品鉴,并常借“花品”来暗喻“人品”。
“与菊同野”。
“编篱种菊,因之陶令当年”【3】(p71)对菊的欣赏,千百年来承继着陶渊明的诗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惬意情怀是人们爱菊、赏菊的主要原因。
3.2.2山石
山石质地坚硬而重实,其“骨力”之美,是古人所一向崇尚的刚健生命力的象征,如太湖石的孤峰独峙,主要由于体现出人格意义上的阳刚之气而深受青睐;所谓“石可破,不可夺其坚”则象征着人们追求的坚定不移的气质;历经酷暑寒冬依然形状如初,体现了人们忠贞不渝的精神。
因此,才有山石“瘦、透、漏、皱、丑”审美标准的提出与审美趣味的培养,使原本无生命的山石经由人工琢磨而显得空灵有生气。
同时,对丑石的鉴赏,在丑中见雄、丑中见秀、丑中见文,使中国人对园林山石的审美达到了更深邃的层次和境界,其所欣赏的实际上已不再是山石表面上的美和丑,而是在近乎滑稽、丑怪的感受之中所领悟到的属于人之生命原朴层次的一种气质。
4.诗情画意的意境创设
对于意境的追求,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由来已久。
中国古典园林美学的中心内容,就是园林意境的创设和欣赏。
意境首先是中国古典诗画的美学范畴。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诗画同源”的说法,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情和画意总是紧密联
系、不可分割的。
古代的造园艺术家往往又是画家或诗人一类的文人雅士,因此中国古典园林很早就是按照诗和画的创作原则行事的,重视神似与韵味,追求恬静淡雅的趣味、浪漫飘逸的风度、朴实无华的气质和情操,展现一种朦胧、含蓄的美,最终达到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被称为“凝固的诗,立体的画”。
中国古典园林内的匾额、楹联、诗文、碑刻不仅是一种能烘托园景主体、形成古朴典雅气氛的装饰,同时又作为一种文学形式运用于意境鉴赏指引,记述典故、命名点题、抒情喻志,对园林景象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例如,苏州拙政园“与谁同坐轩”,留园“长留天地间”,怡园“可自怡斋”,既传达出思想情感的艺术形象,又吐露出作者的心声和造园的意匠。
作为造园者,文人士大夫将自己的苦乐悲欢,种种情感、志向、意趣投射到造园景物的塑造中,潜埋在园林景观的间架中。
作为游赏者,在其品鉴过程中,时常把自己的情感投射于景物之中,触景生情,体悟出独有的审美境界。
换句话说,园林创作者凭借联想和想像,以自然山水为基础进行创造性的审美活动;欣赏者则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思想感情,凭借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以及文字信息,在观、品、悟中丰富园林景象,参与园林景象的再创造和园林意境的开拓。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四个方面艺术特征的概括和分析,可以看出它是由山水、建筑、花木等合成的综合艺术体系,充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有着很高的艺术水准和审美价值。
而且,它并非简单模仿自然或再现生活美,而是以丰富的形体结构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传达出中国人独特的人文观和审美精神,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双重体现。
【参考文献】
[1]洪修平,吴永和.禅学与玄学·玄理与禅趣[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1)
[2]王蔚,史箴.与天对话——略析中国园林的传统文化基因.新建筑[J],1997,(2).
[3]计成著,陈植释.园冶注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