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方略课时作业15古代中国的商业与经济政策人民版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8
2019 高三历史ⅱ练习1.2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和经济政策注意事项:认真阅读理解,联合历年的真题,总结经验,查找不足!重在审题,多思虑,多理解!无论是单项选择、多项选择还是论述题,最重要的就是看清题意。
在论述题中,问题大多拥有委婉性,特别是历年真题部分,在给考生较大发挥空间的同时也大大增添了考试难度。
考生要认真阅读题目中供给的有限资料,明确观察重点,最大限度的发掘资猜中的有效信息,建议考生答题时用笔将重点勾画出来,方便频频细读。
只有经过认真斟酌,推测命题老师的企图,踊跃联想知识点,分析答题角度,才可以将考点锁定,明确题意。
【一】选择题1、(2017·山东实验中学打靶题 ) 北宋徐积《织女》诗说:“此身非不爱罗衣,月晓霜寒不下机。
织得罗成还不著,卖钱买得素丝归。
” 这首诗反响的历史信息有 ()①北宋期间农民生活贫困②宋朝商品经济发展③北宋期间农民生活丰饶④北宋期间小农经济发达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分析】此题观察学生解读资料获守信息的能力。
诗中并未反响③④,故应消除。
【答案】 A2、(2017 ·天门二模 ) 祖先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代的两小时。
如,子时为 23 时至 1 时。
唐朝先期保留有“日中为市”的古风,日中就是中午。
由此推测唐朝长安东西市开市的时间为 ()A、7~9 时~11 时C、11~13 时D、13~15 时【分析】由子时为23 时至 1 时可以推出,中午是11~ 13 时。
【答案】 C3、(2017 ·天门二模 ) 史料记录:明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佃农所获,朝登陇亩,夕贸市廛”。
上述资料反响了 ()①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靠关系相对减弱②佃农与商品经济发生了关系③在农村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④农的生产自主权扩大A、①②③ B. 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分析】第一读懂资料,资料并未反响农村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故消除含③的各项。
课时作业(十五)[第15讲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及经济政策]一、选择题1.下图为中国秦汉至唐初时期城乡结构示意图,对该图的描述符合史实的是()A.“城郭之民,类多工商”B.城市与乡村为行政区域划分单位C.城市商业功能从属于政治功能D.“市”成为城市活动的中心2.唐初《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晚唐《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时会琴客》描述:“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A.两者相互矛盾,所以不能判断唐代是否已有“夜市”B.前者比后者具有权威性,可以判断唐代没有“夜市”C.文学作品缺乏可信度,不能证明唐代出现“夜市”D.两则材料时间不同,唐代后期可能已存在“夜市”3.唐朝杜牧《上李太尉论江贼书》记载:“(江贼)水劫不便,逢遇草市,泊舟津口,便行陆劫。
……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富室大户,多居其间。
自十五年来,江南江北,凡名草市,劫杀皆便,只有三年再劫者,无有五年获安者。
”从上述材料中可以提取的信息有()①唐朝时商品经济的繁荣②民间集市在江淮地区出现③交易者财货缺乏安全保障④这一时期唐朝政局动荡A.①②③④B.③④C.①③④D.②③④4.清《长兴县志》记载:“宋罢镇将,置巡检寨,元、明因之,本朝因之。
顾商贾之辏辐而繁,而巡检之额设较省。
无他,生逢盛治,巷列千所,夜不闭户,罗店百族,道不拾遗也。
”这反映了()A.城镇商业功能增强B.新的经济因素出现C.百姓生活习俗改变D.朝廷军事力量削弱5.清雍正帝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
朕所悉知,习俗殊可笑。
”这反映出当地() 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6.据《明经世文编》记载:“延绥镇兵马云集,全赖商人接济军需,每年有定额。
(政府)往往召集山西商人,领认淮、浙二盐,输粮于各堡仓给引,然后前去江南盐运使司,领盐发卖,大获其利。
1.唐中期以后江南一些地方性城市逐渐上升为全国性城市,当时广为流行的“扬一益二”之说就是较好的证明,广州也成为全国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
材料现象说明()A.南北政治局面的不同B.城市区域分工日益深化C.经济重心的南移完成D.城市经济属性不断增强解析:选D材料论述了江南一些城市的发展状况,而且偏重经济,与政治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中,“扬一益二”“广州”并未体现区域分工的不同,故B项错误;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在两宋之际,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扬一益二”“广州”都是强调其商品经济繁荣,故D项正确。
2.《清明上河图》中,多家店铺门前悬挂着形制不一的栀子灯,还有一些店铺前出现了长条形招牌灯箱。
这些栀子灯和灯箱既装饰了店铺,又起到了广告作用。
这反映出()A.北宋时期开始出现广告B.城市贸易的时间限制已经被打破C.当时商业竞争异常激烈D.北宋时期的家庭手工业技术异常发达解析:选B以灯箱做广告在唐朝中后期伴随夜市而出现,故A项错误;夜市在宋朝常态化,灯箱广告的形式适应了晚上的商业活动,故B项正确;材料只提及北宋广告的形式,未涉及商业竞争问题,故C项错误;灯箱广告反映灯箱功能多样化,与家庭手工业发展状况无关,故D项错误。
3.白寿彝《中国通史》描述:“南宋都城临安府‘夜市除大内前外,诸处亦然,唯中瓦前尤盛,扑卖奇巧器皿百色物件,与日间无异’。
”这本质上说明了()A.坊市制度犹存B.市民生活富足C.城市经济繁荣D.社会政治清明解析:选C据所学可知宋时坊市界限被打破,故A项错误;材料未反映出市民生活富裕,故B项错误;据材料中都城里夜市与日间无异,并卖些奇巧器皿,可知城市经济繁荣,故C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经济现象与政治无关,并不能看出政治清明,故D项错误。
4.按照史学家陈锋、张建民的观点:“宋代至清代中国经历了三次商业革命:第一次是宋代商业革命,第二次是明清商业革命,第三次是近代商业革命。
”下列属于“明清商业革命”表现的是()①商税收入开始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②出现晋商、徽商等商帮③江南地区兴起一批工商业市镇④传统商业发展,开始出现夜市A.①② B..②③C.②④ D.③④解析:选B两宋的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故①错误;明清出现晋商、徽商等商帮,江南地区兴起一批工商业市镇,故②③正确;宋朝时,以前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故④错误。
一、选择题1.管仲认为:五谷食米,民之司命(决定民众生死)也。
黄金刀币,民之通施(通货)也。
故善者执(掌握)其通施以御(控制)其司命,故民力可得而尽也。
这体现了()A.重农抑商的政策B.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C.以农促商的理念D.“工商皆本”的主张解析:根据题目中“黄金刀币,民之通施(通货)也”,可知抑制商业是错误的,故A项错误;根据题目中“善者执(掌握)其通施以御(控制)其司命”可知主张国家掌握通货,故B项正确;题目中并未强调用农业促进商业的理念,故C项错误;工商皆本主张手工业、商业与农业并重,题目中体现的是在农业与商业中,国家扮演的角色,故D项错误。
答案:B2.《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文景时期商业发展状况时说“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
这说明文景时期商业的发展()A.强化了政府的抑商政策B.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C.减少了政府的财政收入D.瓦解了封建小农经济解析:根据材料“富商大贾周流天下”可知,文景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已出现日益松弛而非强化的迹象,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可知,商业的兴盛推动了社会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有关政府财政收入的阐述,故C项错误;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奠基时期,故D项错误。
答案:B3.《汉书·食货志》记载:“孝惠、高后时,为天下初定,复驰商贾之律,然市井子孙亦不得为官吏。
”汉武帝时盐铁官营,大商贾桑弘羊、东郭咸阳等相继任官,出现了“吏道益杂不选而多贾人”的局面。
这表明西汉()A.商人地位受制于国家政策B.抑商政策仍在不断强化C.利用官营政策调解阶级矛盾D.商人群体壮大威胁统治解析:在孝惠、高后时期,重农抑商政策虽然有了一定的松弛,但其子孙后代仍不能充任官吏,而到了汉武帝时,大商贾获得了担任国家高级官吏的资格,故A项正确;通过材料不难看出,重农抑商政策是在松弛而非强化,故B项错误;无论是“官营政策”还是“阶级矛盾”,材料中都没有相关的提及,故C项错误;“威胁统治”很明显是属于脱离材料的主观臆断,故D项错误。
高三历史古代中国的商业及经济政策复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1.史书记载:唐朝后期长安城中的崇仁坊“一街辐辏(集聚),遂倾(超过)两市,昼夜喧哗,灯火不绝,京中诸坊,莫之与比”。
材料中没有反映出( )A.长安城商业发展突破了两市的范围B.长安城商业的发展突破了时间的限制C.崇仁坊成为长安城中最繁华的住宅区D.崇仁坊成为唐朝政府新设立的商业区解析:“崇仁坊”不在传统的东市与西市内,说明已突破两市的范围;“昼夜喧哗,灯火不绝”说明商业活动也突破时间的限制;“京中诸坊,莫之与比”说明崇仁坊已经是长安城内最为繁华的商业区,远远超过了传统的两市。
答案:D2.从战国时期开始直至清朝前期,重农抑商政策一直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
对上述问题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自给自足的生产特点使商品经济被轻视B.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必须关心农民利益C.农业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D.国家人口以农民为主,没有广阔的商品市场解析:重农抑商是封建社会的一项基本政策,因为商业发展过度会威胁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基础,所以说重农抑商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必须关心农民利益的说法是错误的。
答案:B3.《礼记》有“天子为藉千亩”“天子亲耕于南郊,以供斋盛”的记载,《礼经》有仲春“后率外内命妇始蚕于北郊”的记载。
汉朝以后逐步形成一种国家礼仪,皇帝和皇后常常在春季举行“藉田礼”和“亲蚕礼”。
这表明( )A.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B.统治者关心百姓疾苦C.统治者常能与民同乐D.统治者“以民为本”解析:封建统治者所做的一切都是为自己的统治服务,不会考虑人民利益,天子举行各种亲耕仪式,仅仅是为了表示自己重视农业生产,因为在封建社会小农经济是一切的根本。
答案:A4 明清统治者推行的闭关政策给中国造成的最大影响是( )A.一定时期内防止了殖民势力入侵B.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主权C.暂时维护了东南沿海人民的利益D.最终导致落后挨打的局面形成解析:本题是最佳选择题。
课时作业(十五)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2012嘉兴模拟)读下图,从中可获得的信息不包括( )A.黄河中下游分布着许多城市B.河运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C.城市大都是某一区域的重要中心D.有的城市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2.《管子·侈糜》中说:“市也者,劝(意指‘推动生产’)也;劝者,所以(本业)起。
本善而末事起。
不侈,本事不得立。
”据此材料判断下列结论最符合管子经济思想的是( ) A.刺激消费,推动生产B.主张节俭,反对奢侈C.重视农业,抑制商业D.劝课农桑,提倡积累解析:材料的含义是商业活动能够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所以B、C、D三项明显与材料意思不符。
本题正确答案是A。
答案:A3.诗歌是时代风貌的体现。
下列诗句能够体现唐朝后期坊市制度开始被打破的是( )A.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B.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C.洛阳风俗不禁街,骑马夜归香满怀D.市人日中集,于利竞锥刀解析:“坊”是城市里的居民住宅区,“市”是商业区。
A项反映了唐代长安城整齐划一的棋盘式格局,不符合题意;“草市”即民间集市,通常在距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排除B项;“集”即集市,“市人日中集,于利竞锥刀”说的是去“赶集”,不符合题意;C项的意思是洛阳的风俗是晚上不实行街禁,(我)在夜晚骑马归来,香味弥漫了我的衣襟。
故C项反映了唐朝后期坊市制度开始被打破。
答案:C4.(2012南京模拟)《清嘉录》记载:“(苏州)居人有宴会。
皆入戏园,为待客之便,击牲烹鲜,宾朋满座。
”这反应出清代的苏州( )①社会消费出现了奢靡之风②商品经济促进了服务业发展③戏曲的流行丰富了城市生活④“击牲烹鲜”破坏了生态平衡A.①②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5.(2012聊城期中测试)日升昌票号由山西商人创建于道光四年(1824年),分号遍布全国30多个城市,遍及欧美、东南亚等地,以”汇通大下”著称于世。
第七单元第2讲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在殷墟贵族墓葬中发现了许多随葬的贝壳,甲骨文中也有如图所示的带“贝”的文字。
这说明 ( )A.贝用于占卜B.贝用于祭祀C.贝是装饰品D.贝是货币解析:在殷商时期,由于占卜的是龟甲,祭祀用牛、羊、猪等牲畜甚至出现“人牲”即使用奴隶,C最具有迷惑性和干扰性,但可以从图片内对甲骨文的翻译看出四字均与货物交易或流通相关,所以选D最为恰当。
答案:D2.张籍的《贾客乐》:“金陵向西贾客多,船中生长乐风波。
……金多众中为上客,夜夜算缗眠独迟。
”姚合《庄居野行》:“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
借向屋中人,尽去作商贾”。
唐人的这些诗句,反映了 ( ) A.唐朝出现盛世局面 B.唐朝的商业繁荣与发展C.政府鼓励商业的发展D.金钱至上的社会道德风尚解析:《贾客乐》体现商人地位的提高,促使商人努力从事商业。
《庄居野行》则表现了当时更多的人从事商业的现象。
以上诗句充分体现了唐朝商业的繁荣和发展。
答案:B3.(2010·宿迁模拟)王建在《汴路即事》诗中写道:“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诗中的“草市”指的是 ( )A.固定的城市商品交易市场B.自然形成的乡村贸易集市C.通宵买卖的城市夜市D.繁荣的边疆茶马市场解析:草市是指自然形成的乡村贸易集市。
答案:B4.学习明、清史后,有四位同学分别就下列主题作了演讲,你认为其中哪一个概括了这一段历史的全过程 ( ) A.中国的彷徨 B.中华的荣耀C.东方的曙光D.王朝的振兴解析:注意明清的时代特征。
明清是我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虽然出现了“康乾盛世”,但由于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联系基本断绝,加之夜郎自大,已远远地落后于时代。
答案:A5.(2010·南京月考)宋徽宗时期,宋政府下令征收“侵街房廊钱”,表明宋政府对城市街道两旁的居民不断地扩大商业用地、导致城市街道越来越狭窄的现实无可奈何。
第15讲古代中国的商业与经济政策一、选择题1.在殷墟贵族墓葬中发现了许多随葬的贝壳,甲骨文中也有如图所示的带“贝”的文字。
这说明( )。
A.贝用于占卜 B.贝用于祭祀C.贝是装饰品 D.贝是货币解析从图片中可以得到信息:带“贝”的文字大都与商业有关,由此可判断出正确答案。
答案 D2.《唐律疏议》规定:“其坊正市令,非时开闭坊市门者,处徒刑二年。
”这表明唐朝时()A.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严格维护坊市制C.城市商品经济繁荣D.允许郡、县开设市场解析《唐律疏议》的规定是在严格的维护坊市制。
答案 B3.“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
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洲布火浣,蜀地锦织成。
越婢脂肉滑,奚僮眉眼明。
通算衣食费,不计远近程。
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这首唐诗反映的信息有( )。
①唐朝商人经营范围广泛②当时商品种类很多③唐朝政府不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④唐朝存在贩卖人口现象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①②④ D.①②答案 C4.中国古代的“城市”是由“城”(城墙及城墙所包围的地区)和“市”(商品交换的场所、城墙内的一个区域)连称而来。
中国古代的城修筑得相当雄伟,有深广的护城河,数量相当多,遍及全国,但自都城、省城、府城至县城,城市的建筑规格和面积依次减小。
由此能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①中国古代城市兼具政治、经济功能②筑城是为了维护统治秩序③古代政治体系具有森严的等级④政府非常重视城市商业贸易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③④答案 B5.乾隆《元和县志》:“(安徽)歙人阮弼在芜湖创立染局,招来染人,分工操作,费用省而获利多,其产品行销于全国各地。
”材料说明()①地域性商人群体较为活跃②新的生产关系迅速发展③长途贸易比较发达④生产的专业化程度提高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由材料中“(安徽)歙人阮弼”可知他是安徽人,属于徽商,故①符合题意。
由“产品行销于全国各地”可知③符合题意。
由“分工操作”可知生产的专业化程度提高,④符合题意。
课时作业19 古代中国的商业和经济政策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湖南邵阳一模]西周时期,在较大的都邑中都出现了管理市场的专职官吏,有“胥师”“质人”“贾师”。
商贾在市场上进行贸易,都有“质人”制发买卖的契约券。
这反映出当时( )A.形成契约精神B.规范商业行为C.履践重农抑商D.商品经济发达2.[贵阳市模拟]战国以前的中国城市只是政权中心,随着经济的发展,至汉朝已有许多商业名都,如长安、邯郸、荥阳、洛阳、临淄等,在这些名都之外,汉朝还有1500多个大小不一的城镇,这些城镇与名都一样都有供商业贸易的“市”。
这一现象说明( )A.汉朝商业有了较大发展B.古代城市大多为政治中心C.汉朝开始出现商业名都D.古代经济结构已发生变化3.[河北保定期末]下图是在四川出土的汉代酒肆画像砖,画面上“前店后坊”(当街卖酒、后台汇集原料酿酒)的场景依稀可辨;画面上熙熙攘攘的人群,直观地呈现了汉代人的物质生活。
对画中信息解读最准确的是汉代( )A.商业突破了严格的时空限制B.商人的社会地位大幅度提高C.重农抑商的政策出现了松动D.生产力发展推动了市场繁荣4.[山东济南一模]中唐以来,唐政府始则禁用铜器,以谋增加钱的数量;继则维持绢帛的货币地位,以谋补助钱的不足;再则限制蓄钱,以谋钱流通于市。
这些举措旨在( )A.满足商业发展的需求B.放松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C.推动货币制度的改革D.挽救日渐凋敝的社会经济5.[山东济宁期末]与唐前期相比,9世纪之后长安城的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渐开始了从“象法天地”政治之都向世俗生活之都的转变。
推动转变的根本因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B.经济重心的南移C.世界交流的加强D.坊市界线的淡化6.[桂林市模拟]据统计,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有商家设置的广告招牌23处;广告旗帜10面;灯箱广告4块;大型广告装饰彩楼、欢门5座。
有些酒楼还设立了灯箱广告,夜晚可以点亮,就像现在的霓虹灯广告。
课时作业15 古代中国的商业与经济政策(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8·山东省德州市高三年级上学期期中测试)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商人,秉承这样一个传统,他们不是想方设法去制造一个更好的捕鼠器,而是千方百计想从官方获取捕鼠的特权。
在这些商人看来,如果没有获取捕鼠的特权,再高效的捕鼠器,都无法工作。
材料说明了( )A.古代商人有独立的经商意识B.中国古代一直存在“工商食官”C.古代商业对官府的依赖性强D.古代商人深受特权社会剥削解析:A不符合“而是千方百计想从官方获取捕鼠的特权”,排除;题中“中国古代商人”指的是民营商人,B中“工商食官”的说法错误;题中未提及官府对商人的剥削,排除D;由材料信息“中国古代商人……千方百计想从官方获取捕鼠的特权”可知,古代商业对官府的依赖性较强,C符合题意。
故选C。
答案:C2.(2018·河北省保定市高三毕业班模拟)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布局自汉至宋形成了与欧洲城市完全不同的坊市制。
宋以后虽然坊市制的封闭状态被打破,但在重要的城市仍保留了官民居住区分开的格局,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清代。
这说明坊市制( ) A.具有较浓厚的等级色彩B.是维护市场秩序的需要C.有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D.严重阻碍中国社会转型解析:“城市仍保留了官民居住区分开的格局”体现出官员与百姓的等级身份的不同,故A正确;市场有专门的官员管理,故B错误;官民分开居住与城市经济秩序没有直接关系,故C错误;D与材料中信息不符。
答案:A3.(2018·山东省、安徽省名校高三大联考)明清时期的江南市镇,农民上街带着自己的农副产品,在桥头、茶馆店前现卖换钱,再买回所需物品回乡,甚至还通融用实物顶钱买回所需物品……有的街道仅一根扁担的宽度,有的宽至三米;有的一河一街,有的一河二街,有的两河交织呈十字街,有的东南西北还有小市;以开设的商铺计,有的仅数十家,有的数百家、近千家。
这表明当时的江南市镇( )A.形态不一,功能不同B.因地制宜,自然生成C.名不副实,多为草市 D.统一规划,特色鲜明解析:材料说明江南市镇街道的长度和宽度以及规模并不是统一规定,而是按照地势自然形成,故B项正确;集市的功能大体相同,故A项错误;材料中是市镇,不是农村集市,故C项错误;统一规划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
答案:B4.(2018·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诊断)南宋王灼《糖霜谱》记载,“甘蔗所在皆植,独福唐、四明、番禺、广汉、遂宁有糖冰,而遂宁为冠……唐大历中,有邹和尚者,始来(遂宁)小溪之伞山,教民黄氏造霜之法,伞山在县北二十里,山前后为蔗田者十之四,糖霜户十之三。
”以上材料可以用作研究唐代( )A.农产品商品化发展状况B.经济重心开始南移C.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D.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解析:由题干中的“甘蔗”和“糖冰”“蔗田”和“糖霜户”等可知,种植甘蔗和制造糖霜是经济作物种植和加工,这也是农产品商品化发展的情况反映,故选A;题干没有体现经济重心南移问题和重农抑商问题,也没有谈到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问题,故排除B、C、D。
答案:A5.(2018·河南省许昌平顶山两市高三第一次联合考试)明代江南太湖流域是蚕桑丝织地区,出产的优质蚕丝不但行销全国而且行销全球,号称“湖丝遍天下”,以至于农民的经济主要来源于养蚕、缫丝和丝织业,大大超过了纯农业收入。
这说明当时( ) A.江南地区市场经济发达B.海禁抑商政策尚未执行C.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分工D.农业多种经营方式兴盛解析:从材料中“不但行销全国而且行销全球”“农民的经济主要来源于养蚕、缫丝和丝织业”可以看出当时农民的生产经营方式完全围绕着市场来进行。
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市场经济的发达,故A项正确。
海禁抑商政策在明初已经实行,故B项错误。
材料的主旨是强调江南地区市场经济发达,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分工不符合材料的中心,故C项错误。
D项农业多种经营方式兴盛正说明了这一地区市场经济的发达,故D项不是最佳选项,排除。
答案:A6.(2018·辽宁省六校协作体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明嘉靖后期,国家出现银荒,隆庆元年(1567),首次颁布《户部库藏钱法》:“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者,止许用钱。
”此举说明( )A.政府以立法的形式承认白银的货币地位B.明政府法令的目的是限制白银的使用C.政府注意规范商业经营形式D.政府意在强化重农抑商政策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明代中期以来,社会经济和商品货币经济获得长足发展,大明宝钞因严重贬值退出流通领域。
白银以其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熔铸、便于携带等自然特性,逐渐成为主导流通货币,至隆庆初国家以法律形式认可了白银的货币地位。
材料中“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者,止许用钱”表明,在白银货币化已基本完成的情况下,明朝政府不得不承认客观事实,以立法的形式承认白银的货币地位,故A 项正确,B项错误;C、D与材料无关,排除。
答案:A7.(2018·银川高三调研)唐初,依《选举令》规定:若在职官员及其家属“亲自执工商,家传其业前,不得仕。
其旧经职任,因此解黜。
后能修改,必有事业者,三年后听仕;其三年外仍不修改者,追毁告身(做官凭证),即以庶人例”。
这一规定反映唐初( ) A.官员不顾禁令纷纷从事商业活动B.维持商人一入市籍不得为官的制度C.商人的经济地位远高于一般平民D.传统的“学而优则仕”观念被打破解析:从材料内容看,唐代对商人和士之间的界限要求很明确,商人一入市籍不得为官,延续了汉代以来的传统,所以本题选择B项。
A选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C选项说法错误,材料并未对其进行比较;D选项与材料无关。
答案:B8.(2018·济南高三统测)进入宋代,各行各业的人都可以在市场上从事销售和贩卖活动,甚至包括官员、士卒、僧尼等特殊群体,出现了“全民经商”的社会热潮。
宋代出现“全民经商”的背景是( )A.传统重农抑商观念动摇B.城市发展促使坊市制瓦解C.科举取士不再受人们重视D.国家分裂对商业控制削弱解析:各行各业的人都可以在市场上从事销售和贩卖活动,甚至包括官员、士卒、僧尼等特殊群体,说明经商的人员范围扩大,这一定与人的观念有关,故选A;C、D不符合史实,B与题意关系不大,故排除B、C、D。
答案:A9.(2018·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上学期二调)明代后期,广东一位缪姓族长在他的家训中,虽声称“士为贵,农次之,工商又次之”,但又劝家族子弟“量力勉图,各审所尚”,即从事工商等行均可。
这反映了他( )A.规范族人的从业行为 B.持有重农抑商的思想C.面对现实和顺应时势 D.强调传承族规的重要解析:明代后期随着工商业的发展,人们的“士农工商”的等级观念已有改变,因此出现材料中的“劝家族子弟‘量力勉图,各审所尚’,即从事工商等行均可”的现象。
故答案为C项。
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重农抑商思想已有改变,排除B项;D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
答案:C10.(2018·绵阳高三调研)元朝虽然也有短暂的“海禁”,但没有改变对外持开放态度的总体态势,而且即使在“海禁”期间,也允许外人来华贸易,政府甚至还采取一些鼓励措施招徕外商,这与明清两朝有着显著差异。
导致这一差异的原因是( ) A.经济基础不同 B.经济政策不同C.政治制度差异 D.国际环境差异解析:元朝与明清时期都是自然经济,排除A;元朝也采用“海禁”,只不过与明清两朝有着显著差异,这是因为元朝与明清两朝所处的国际环境不同,如元朝不断地对外扩张,而明清两朝时欧洲正在发展资本主义,所以答案选D,排除B;元朝与明清两朝都属于封建社会,排除C。
答案:D11.(2018·河南省中原名校联盟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合考试)蓝鼎元《鹿洲初集卷三》记载:“(清)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人足。
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
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
居者苦艺能之罔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材料中的“禁”()A.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进程B.推动了民间正当贸易的发展C.加剧了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出超D.导致了东南沿海民生的困境解析:“富者贫,贫者困”等字眼强调了“海禁”政策导致了东南沿海民生的困境,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农业生产的商品化问题,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表明不利于民间正当贸易的发展,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出超、入超的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答案:D12.(2018·南宁高三统考)清雍正时期曾一度“开闽省洋禁”,允许浙江“一体贸易”,然而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就又宣布关闭江浙闽三海关,规定外商只准在粤海关一口贸易。
这种“开放”()A.禁绝外国人来华贸易B.实质上具有官方垄断的性质C.放宽了民间贸易往来D.有利于维护主权和发展经济解析:据材料“关闭江浙闽三海关,规定外商只准在粤海关一口贸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闭关锁国政策是限制外国人来华贸易,不是禁绝,故A项错误;“只准在粤海关一口贸易”说明这实质上具有官方垄断的性质,故B项正确;这一政策限制了民间贸易往来,故C项错误;这一政策不利于发展经济,故D项错误。
故选B。
答案:B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13.(2018·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上学期一调考试)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成为当下中国的国家战略和外交战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丝绸之路”始通于西汉张謇“凿空”、在西域设置行政管理机构之时。
当时的道路,由东而西,自长安经河西走廊通向中亚。
经这条路运往西方的商品有蚕丝、丝织品、铁器等,从西方输进中国的商品有良马、葡萄、石榴等。
汉代丝绸之路引发了各国互相接触的强烈愿望。
材料二唐朝丝绸之路畅通,“伊吾之右,波斯以东,职贡不绝,商旅相继”的局面形成后,丝绸大量输往许多国家,外来物品也纷纷涌入。
丝绸是唐朝赋税的重要来源,也是政治外交的主要礼物,唐初赠帛与彩缎予突厥,稳定边疆形势。
“秦汉以来,唐马最盛”,“绢马贸易”满足了西域各国渴望得到的丝绸,西域骏马也极大地改善了唐朝的军队装备,成为中西交通的重要工具。
外来物品如金银带把杯、彩釉玻璃等器皿传入中原,激发了唐朝工匠的仿制兴趣和创新热情,工艺技术的模仿和审美情趣的启示,最终使唐代手工业品的制作风格发生了改变。
商贸活动带来了文化融合的多元格局。
西域音乐、舞蹈、绘画,给传统文化注入清新的气息,以外来乐舞为参照,中国古代“功成作乐”的礼仪制度进行了更新改造。
敦煌壁画描绘出只交纳商税、不承担政府义务、定居唐朝境内创业的外国商旅,莫高窟珍藏的大量佛门经文,以及融合西方艺术创造出崭新东方美的造像,将人类共同的美、共同的人性经过潜移默化的整合后以艺术形式再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