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医药大学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55.00 KB
- 文档页数:4
《中医外科学》(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教学大纲中医外科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研究以人体体表症状为主的外科疾病证治规律及预防保健的一门临床学科。
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五年制中医专业主干课程之一。
中医外科学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其特点是运用“有诸内,必行诸外”,治外必本诸内的人体内外统一理论去认识疾病的发生和演变规律,应用全身治疗和局部治疗相结合的方法防治疾病。
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课堂和实践教学,使学生系统掌握中医外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常见病的辨证论治规律及预防知识;熟悉中医外科疾病的主要内、外治法和操作技能以及急丨诊处理原则;了解某些疑难病的诊治要点,达到应用型人才标准。
并配合职业医师法的实施,与职业医师资格考试相衔接。
本教学大纲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
总论部分重点介绍中医外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操作方法,使学生对中医外科基本概貌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其内容包括: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中医外科学范围、疾病命名及基本术语,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中医外科疾病辨证,中医外科疾病治法和中医外科调护,共六章。
授课过程中要侧重介绍中医外科学特点,要突出外治方法的特色和优势,并要求学生掌握外科的专用方剂及外治药物的各种剂型、适应证、用法等。
各论为临床篇,以中医病名为主(无恰当中医病名者则用西医病名)分章列节,按中医外科的传统分类方法分为:疮荡、乳房疾病、瘦、瘤、岩、皮肤及性传播疾病、肛门直肠疾病、泌尿男性疾病、周围血管疾病及其他外科疾病,共九章。
要重点介绍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辨证论治方法。
并处理好继承与发扬的关系,在保持中医外科理论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要客观反映目前临床研究的新成就。
总学时为90学。
本课程仍以课堂讲授为主,注意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根据大纲的教学要求,突出重点,分清难点,并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采用与本教材配套的图谱、幻灯、录像、多媒体等教学手段,进一步提高授课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炮制学》教学大纲总学时90开课对象中药专业、中药制药专业前言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中药基础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中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炮制理论、工艺、规格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其任务是在继承中药传统炮制技术和理论的同时,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对其进行研究、整理,逐步搞清炮制原理,改进炮制工艺,制订质量标准,提高饮片质量,提高中医临床治疗效果。
中药炮制学是中药学科的一门专业课,是在学习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药用植物学、基础药理学、分析化学以及中药化学等课程后进行本课程学习的。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掌握中药炮制基本理论和技能,并能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加以整理提高。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总论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明确中药炮制与中药炮制学的要领及其任务。
了解中药炮制的起源、发展概况、发展方向。
了解中药炮制的各种分类方法、中药炮制的法规以及中药炮制的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教学内容】着重介绍中药炮制和中药炮制学的概念。
一般介绍火的发现和应用与中药炮制形成的关系,着重讲解炮制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状况,了解历代炮制著述,及解放以来本学科取得的成就,当前在教学、科研、生产等方面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向等。
介绍雷公炮炙十七法、三类分类法、本草学的分类方法、工艺与辅料相结合等分类方法,并比较其优缺点。
介绍中药炮制的相关法规。
介绍中药炮制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教学方法】理论讲授。
第二章中药炮制基本理论【目的要求】了解中药炮制的制则与制法,明确炮制对药性的影响,掌握中药炮制目的,明确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了解炮制是一种手段,遵循用药法则,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疗效。
【教学内容】介绍相反为制、相资为制、相畏为制及相恶为制的中药传统制则及制其形、制其性、制其味、制其质的传统制法。
从炮制对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等方面的影响,说明中医临床用药法则、通过炮制使药物性味适应辨证施治、灵活用药的需要。
南京中医药大学《温病学》教学大纲总学时63学时开课对象中医、中西医结合、针灸推拿专业前言温病学是一门研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方法的临床学科。
温病学的理论和诊治方法具有指导临床工作的实际意义。
温病学是中医专业的必修课,是中医学的理论和诊治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温病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诊治温病的基本技能,为诊治温病和其他有关疾病打下基础。
本课程的内容主要由二个部分组成:其一是温病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主要介绍温病学的发展史、温病的概念、病因发病、辨证、诊法、治疗和预防等;其二是讨论主要温病,包括风温、春温、暑温、湿温、伏暑、秋燥、大头瘟、烂喉痧等病的病因病理、传变规律、辨证论治。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上篇第一章绪论【目的要求】(一)了解温病学的定义、学习温病学的意义。
(二)了解温病学的发展概况,明确温病学是在对外感热病认识不断深入的基础上,为适应医疗实践的需要而形成的。
(三)了解对温病学形成发展有重大影响的著作如《内经》、《难经》、《伤寒论》、《千金要方》等和医家如朱肱、刘河间、郭雍、王安道等人对温病学发展的主要贡献,熟悉主要温病学家如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人的学术成就及其代表著作。
【教学内容】一、温病学的定义。
二、温病学研究对象和任务。
三、温病学的发展概况(一)战国~晋唐时期(介绍该阶段对温病的认识及《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肘后方》、《千金要方》等著作对温病的主要论述)(二)宋~金元时期(介绍朱肱、刘河间、郭雍、王安道等主要学术思想及代表著作)(三)明清时期(介绍张凤逵、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人的主要学术思想和代表著作)(四)近现代温病学理论的发展四、温病学教材的主要内容和学习研究方法第二章温病的特点、范围和分类【目的要求】(一)明确温病的概念。
(二)掌握温病的特点。
(三)了解温病的范围及命名依据。
(四)熟悉温病的分类。
中药药理大纲--南京中医药大学编03046中药药理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编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一、课程的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一)课程性质和特点《中药药理学》课程是我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药学专业(本科段)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其任务是培养中药学专业的应考者系统地学习中药药理学的基本知识、各类常用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了解中药药理的研究方法和实验操作,为培养中药学科技人才打下一定的基础。
本课程在内容上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两大部分。
理论课分总论及各论。
总论重点讲述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等基本理论和知识,介绍中药药理作用的特点和研究思路。
各论按中药学传统分类法分类,包括概述和常用药物两部分,重点介绍与各类中药功效相关的药理作用,常用单味药的主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现代应用及不良反应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考者应了解中药基本理论知识的现代科学内涵,理解并掌握与常用中药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和现代应用。
在学习过程中应考者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多思考,并通过做习题来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达到以下要求:1、了解中药基本理论知识的现代科学内涵和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2、理解并掌握各类中药的药理作用和现代研究进展。
3、掌握常用中药与功效主治相关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和物质基础、现代应用和主要不良反应。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本课程的前修课程是药理学和中药学。
药理学是介绍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这两门课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用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去研究和揭示中药功效产生的药理学基础,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药的药理作用和现代应用。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总论第一章绪论(一)课程内容本章主要介绍中药药理学的研究内容和学科任务,中药药理学发展简史。
浙江中医药大学《皮肤性病学》课程教学大纲(供基础、临床、预防、口腔医学类专业用)课程名称:皮肤性病学英文名称:Dermatovenereology课程类别:限定选修课课程类型:理论课(含见习)课程编码:课程学分: 2课程总学时:34学时见习学时:8学时开课单位:第二临床医学院教研室:皮肤性病学临床教研室课程负责人:石海兰一、一般情况皮肤性病学是一门研究发生于皮肤上的各种疾病和性接触传播疾病的一门学科,它是医学院校各系的基本教学课程之一,也是进一步从事医疗和科研工作的临床基本内容。
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学习到皮肤病和性病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同时对该学科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为今后的临床和科研奠定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要求:掌握的内容应详细讲解,使学生能深入理解、融会贯通,应用于临床实践;熟悉的内容选择重点讲授,使同学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抓住重点;了解的内容以系统了解概况为主,老师扼要介绍一些国内外进展或概括讲解,使学生扩大本学科知识面。
由于本门课是一门临床学科,必须十分注重临床病案分析,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掌握临床技能。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1.第一篇总论1.1 第一章皮肤性病学导论【目的】学习皮肤性病学的定义和范畴、皮肤性病学发展简史和皮肤性病学的学科特点。
【要求】1、掌握皮肤性病学的定义和范畴。
2、熟悉皮肤性病的分类、对机体的影响。
3、了解皮肤性病学中、外发展简史。
【教学方法】讲授法、图片演示法、讨论法。
1.2 第二章皮肤的结构【目的】学习皮肤的组成和解剖:掌握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分层及其特点、及树枝状细胞的种类及各自的特征;熟悉皮肤附属器组织解剖学及其功能和真皮分层及其组成成分;了解皮下组织的组成及其功能和皮肤的血管、淋巴管、肌和神经的解剖及其功能。
【要求】1、掌握皮肤的组成和解剖。
2、掌握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分层及其特点。
3、掌握树枝状细胞的种类及各自的特征。
4、熟悉皮肤附属器组织解剖学及其功能。
5、熟悉真皮分层及其组成成分。
南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床边教学(108学时)-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南京中医药大学内科学课程教学大纲(供中医临床专业床边教学用)课程名称:内科学英文名称: Medicine课程类别:必修课程类型:考试课程编码:030820 课程学分: 6课程总学时:108 实验(实训)学时:开课单位:第一临床医学院教研室:西医内科学课程负责人:潘涛一、一般情况《内科学》是研究内科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及诊疗技术的临床学科,属临床专业课,是各临床学科的基础学科,也是临床专业本科教学的主干课程。
高等中医院校开设“内科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系统掌握中医学理论和技能的基础上,掌握常见病的现代医学诊疗知识,掌握必要的危重病抢救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适应临床工作的需要,有利于中医学与西医临床的相互渗透与利用,更好地发挥中医药优势和特色,促进中医药学与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
《内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强、应用范围广的学科,又是一门快速发展的学科。
因此,教学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力求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应用发展的观点来组织教学。
讲授时要求概念准确清楚,临床思维严谨科学,内容重点突出、方法切实可行;要求讲授内容层次分明,突出常见病与多发病、当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的讲授,并注意反映本学科的新进展,注重床边教学的实施与临床见习,重视本学科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本大纲根据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内科学》(第二版)教材编写,适用于中医学专业各专业方向五年制实施床边教学的本科生教学。
教材内容中传染病内容在该专业开设的《传染病学》课程中讲授及考核,部分与急诊医学重叠的内容如急性呼吸衰竭、ARDS、DIC、上消化道出血等,放在《急诊医学》中讲授,该大纲中不作教学及考试要求。
教学大纲中将教学内容分为课堂讲授结合临床见习与病区典型病例床边教学两大部分,各系统常见病、多发病,可以保证典型病例有较大选择空间的疾病应实施病床边教学,其余疾病根据具体施教条件,实施课堂理论教学随后床边强化的教学方法。
南京中医药大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指导性格式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影像学课程教学大纲(供中医临床各专业专业用)课程名称:医学影像学英文名称:Medical Imageology课程类别:必修考查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课程编码:031101 课程学分: 3课程总学时:54 实验(实训)学时: 9开课单位:第一临床医学院教研室:影像学教研室课程负责人:曾亮《医学影像学》是一门历史悠久、发展迅速的学科。
已从单一的传统X线诊断学,扩展为包括X线、CT、MRI及超声等的现代影像诊断学。
《医学影像学》是临床各学科的基础,医学影像诊断水平直接影响临床各科室的诊断和治疗。
《医学影像学》作为一门临床专业课程,目的就是让学术理解影像的原理和作用、选用原则,培养学生的临床阅片能力,培养学生初步具备常见病影像诊断、独立阅片的能力。
本教学计划根据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吴恩惠主编《医学影像学》第6版教材编写,授课内容以该教材中的第一篇“影像诊断学”部分为主,第二篇“介入放射学”部分另行讲授,不在本次授课范围内。
教学形式采用课堂多媒体教学,总课时为36学时。
在课堂授课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引入大量的影像图片信息,使教学内容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学生易于接受。
授课时应有所偏重地讲授各论内容,尤其是各部位(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的影像学表现。
通过《医学影像学》的学习,达到以下教学目标:了解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历史、发展前景,了解各种影像成像技术的原理;熟悉不同成像技术手段在不同疾病诊断中的价值与限度,以便能恰当的选择一种或综合应用几种成像手段和检查方法来进行诊断;掌握熟悉人体各部位(系统)正常影像学表现及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掌握熟悉人体常见病影像表现,了解影像观察、分析与诊断的思路能力,强化使学生初步具备基本的临床阅片能力。
1.第一篇影像诊断学1.1第一章成像技术与临床应用1.1.1第1节 X线成像【目的】一、X线成像基本原理与设备(了解)二、X线图像特点(熟悉)三、X线检查技术(了解)四、X线图像的解读(了解)、五、X线诊断的临床应用(了解)1.1.1第2节计算机体层成像(CT)【目的】一、CT成像基本原理与设备(了解)二、CT图像特点(熟悉)1.密度的概念—CT值(掌握)2.窗宽和窗位(掌握)三、CT常用检查技术(了解)四、CT图像的解读(了解)五、CT检查的临床应用(了解)1.1.1第3节超声成像【目的】一、超声成像基本原理与设备(了解)二、超声图像特点(了解)三、超声检查技术(了解)四、超声图像的解读(了解)五、超声诊断的临床应用(掌握)1.1.1第4节磁共振成像(MRI)概论【目的】一、MRI成像基本原理与设备(了解)二、MRI图像特点(熟悉)三、MRI常用检查技术(了解)四、MRI图像的解读(了解)五、MR诊断的临床应用(了解)1.1.1第5节图像解读与影像诊断思维【目的】图像解读与影像诊断思维(了解)1.1.1第6节图像存档和传输系统【目的】PACS系统—图像存档和传输系统(熟悉)学时分配【教学方法】多媒体结合板书讲授。
教学大纲南京中医药大学营养学课程教学大纲(供康复治疗学专业用)课程名称:营养学英文名称: Nutriology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课程类型:理论课(含实验实训)课程编码:050646 课程学分: 2学分课程总学时: 36学时实验(实训)学时: 6学时开课单位:第二临床医学院教研室:基础/临床营养学教研室课程负责人:宋志秀一、一般情况营养是康复的一个重要手段,在维持人类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课程为康复治疗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主要讲述营养学基础理论、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及保健价值、各类人群的营养需要,以及常见病的营养原则和营养治疗。
主要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对人体营养状况及膳食营养进行评价、管理和指导;开展预防常见的以及与营养相关的慢性病的饮食营养指导工作。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1.第一章绪论和营养素的消化、吸收与代谢【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营养学的基本概念,提高对营养学学习的兴趣。
【要求】1.掌握营养、营养学、DRI等基本概念2.了解营养学发展简史3.了解人体消化和排泄系统的组成以及各组成部分和功能【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采用多媒体教学。
2.第二章能量和营养素2.1第一节能量2.2第二节蛋白质2.3第三节碳水化合物2.4第四节脂类2.5第五节维生素2.6第六节矿物质2.7第七节膳食纤维【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七大营养素的生理功能,缺乏及过量的危害,食物来源及适宜摄入量,能够有效的指导饮食。
【要求】1.了解能量单位;掌握人体能量消耗的构成,掌握能量不平衡对人体的营养,及能量合理膳食来源与构成以及适宜摄入量2.了解碳水化合物的分类;掌握碳水化合物生理功能,适宜摄入量及膳食来源3.了解脂肪分类;掌握脂肪、必需脂肪酸的生理功能及营养价值评价方法;熟悉脂肪适宜摄入量及食物来源4.了解蛋白质分类,掌握蛋白质、必需氨基酸的功能;熟悉蛋白质营养价值评价方法、营养不良表现、适宜摄入量及食物来源5.了解维生素的概念和共同特点;掌握各种维生素生理功能、缺乏和过量的危害和食物来源6.了解人体中重要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种类;掌握各种矿物质的生理功能、缺乏症、及食物来源7.了解水在体内分布和水缺乏、过量的危害;熟悉水的生理功能8.了解膳食纤维的概念、分类及推荐摄入量;掌握膳食纤维的来源【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采用多媒体教学、PBL教学、案例讨论等多种形式。
南中医《西医外科学》教学大纲(90学时)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南中医《西医外科学》教学大纲(90学时))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南中医《西医外科学》教学大纲(90学时)的全部内容。
南京中医药大学《西医外科学》教学大纲总学时90学时开课对象2012年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绪论【目的要求】使学生对外科学的发展和成就,我国外科学发展概况以及怎样学习外科学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教学内容】(一)外科学的发展及成就(二)我国外科学发展概况(三)怎样学习外科学1. 外科学的范畴(1)损伤(2) 感染(3) 肿瘤(4) 畸形(5)其他性质的疾病 , 如结石病、器官梗阻、血液循环障碍、内分泌功能失调、器官功能衰竭需要再植等。
2. 外科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3. 怎样在中医院校学习外科(1)坚持正确的学习方向(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3)重视基本技术操作的训练(4)加强对危、重、急病的诊断和处理能力无菌术第一节概述【目的要求】掌握消毒与无菌的基本概念,树立严格的无菌观念,认真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教学内容】(一)消毒与灭菌的概念(二)消毒与灭菌的方法1. 机械的方法2。
物理的方法3. 化学的方法第二节手术器械、物品、敷料的消毒与灭菌【目的要求】熟悉手术器械、物品、敷料的消毒和灭菌【教学内容】(一)化学消毒法1。
药物浸泡消毒法2. 甲醛气体熏蒸法3. 环氧乙烧(过氧乙烯)熏蒸法(二)物理灭菌法1. 高压蒸气灭菌法2。
煮沸灭菌法3。
干热灭菌法第三节手术人员和病人手术区域的准备【目的要求】熟悉手术人员和病人手术区域的准备【教学内容】(一)手术人员的准备1。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七年制规划教材《中医儿科学》教学大纲(初稿)(供七年制中医专业使用)说明中医儿科学是一门中医临床学科,它以中医学基本理论为指导,中药、针灸、推拿等中国传统疗法为手段,以儿童为研究对象,是中医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
它与中医学的各门基础和临床学科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中医儿科学具有鲜明的中医学特色,区别于西医儿科学;具有鲜明的儿科学特色,区别于中医内科学;具有鲜明的临床学科特色,有着很强的实际应用价值。
本门课程的教学,要求掌握中医儿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学会儿科临床基本操作技能;学习小儿生长发育、生理病理、保健预防、疾病诊治的系统知识;使学生能运用中医学认识论认识儿童和儿科病的特点,以辨证论治原则处理儿科临床各类常见疾病。
本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分为两大部份:总论包括儿科学基础、儿童保健;各论包括新生儿病、肺系病证、脾系病证、心肝病证、肾系病证、传染病、寄生虫病、其他疾病。
另外,附录包括小儿推拿疗法,7岁以下正常儿童体重、身高、头围、胸围发育的衡量数字,常见急性传染病的潜伏期、隔离期和检疫期,计划免疫程序,儿科常用临床检验正常值,方剂索引和中成药索引。
七年制中医专业中医儿科学课程的总学时安排建议为108学时,其中授课80(72~90)学时、自学10学时、见习18学时。
教学时除由教师讲授外,应充分运用CAI课件、录像、幻灯、图表等多种手段,自学、讨论等多种形式,并安排临床见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教学效果。
各院校在教学中可按照本校教学计划,适当增减教学时数,但一定要达到本大纲规定的中医儿科学教学要求。
正文上篇总论第一章儿科学基础第一节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目的要求】1.了解中医儿科学形成与发展简史。
2.熟悉各个历史时期对中医儿科学有突出贡献的医家及学术著作。
3.掌握中医儿科学在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学术进步及其对中医学术发展的影响。
南京中医药大学《社区护理》教学大纲
总学时54 开课对象涉外护理本科生
一、前言
本课程为护理学专业临床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社区、社区卫生和社区护理的概念,社区护理的发展与发展趋势、社区护士的任务和我国的医疗保健制度,社区中健康教育的概念、内容和形式,以及社区中儿童,妇女健康,老年人,慢性病人的护理,家庭的康复护理,社区传染病的预防与护理及社区家庭急救,并根据涉外专业特色,熟悉国外先进国家社区护理的发展现状、事例、社区护理进展。
本课程以课程讲授为主,可结合社区实践教学,以加深学生对社区护理的理解。
本课程使用的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由李继坪主编的教材。
教学总课时54学时。
二、教学时间分配表
三、教学要求和内容
第一章社区护理概论
【教学时数】12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社区、社区卫生、社区护理的概念以及社区护理的特点。
2.了解社区护理发展简史及发展趋势。
3.熟悉社区护理方式、社区护理的工作内容。
4.熟悉社区护士的角色与功能及社区护士的基本素质要求。
5.掌握我国医疗保健制度的类型。
6.了解我国卫生工作和医疗保健概况。
7.熟悉我国城镇社区医疗保健制度,我国农村社区医疗保健制度。
【教学内容】
第一节社区护理概述主要讲解社区、社区卫生、社区护理的概念,讲解社区护理的特点。
第二节社区护理发展简史讲解国外社区护理发展史,讲解中国社区护理的发展概况。
第三节社区护士的任务讲解社区护理方式,重点讲解社区护理的工作内容,讲解社区护士的角色与功能,讲解社区护士的基本素质要求。
第四节初级卫生保健讲解初级卫生保健的历史背景,讲解世界卫生组织的战略目标及初级卫生保健,讲解初级卫生保健的基本政策和目标,讲解初级卫生保健的
基本原则。
第五节社区护理发展趋势讲解世界范围内的健康问题,社区护理的发展趋势及我国的社区护理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七节概述讲解我国卫生工作和医疗保健概况,我国医疗保健制度的类型。
第八节社区医疗保健制度讲解社区医疗保健概况,我国城镇社区医疗保健制度,讲解我国农村社区医疗保健制度。
【自主性学习内容】
利用涉外护理专业特点,掌握国外社区护理现状和发展,能列出具体事例。
(从中英文途径了解,尤其是英文途径)
第二章社区中的健康教育
【教学时数】3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健康教育的概念,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作用,健康教育程序和策略,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2.熟悉影响健康的因素,健康教育模式。
3.了解社区护士的责任。
【教学内容】
第一节健康教育概述讲解健康教育的基本概念,健康教育的意义和作用,社区护士的责任,介绍影响健康的因素
第二节健康教育模式讲解优先模式,健康信仰模式
第三节健康教育的程序讲解健康教育程序与健康教育策略。
第四节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重点讲解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重点、难点】
1.健康教育模式(优先模式、健康信仰模式)。
第三章护理程序在社区护理中的应用
【教学时数】3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社区评估的内容,社区护理干预的概念与方法,社区护理评价的内容。
2.熟悉社区护理诊断、社区分析。
3.了解国外护理模式,社区评价的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
第二节社区评估讲解社区评估的内容,收集资料的方法,资料整理和归类。
第三节社区分析与护理诊断重点讲解社区分析、社区护理诊断。
第四节制定计划讲解社区健康目标,讲解社区护理干预原则。
第五节社区护理干预讲解社区护理干预的概念与方法。
第六节社区护理评价讲解社区护理评价的基本要求,重点讲解社区护理评价内容,评价的方法。
第四章妇女健康
【教学时数】9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妇女健康的基本概念、妇女保健工作的主要内容,女性青春期社区保健,生育期社区保健,更年期社区保健。
2.熟悉女性青春期健康问题,妇女生育期常见健康问题,、妇女更年期健康问题,讲解影响妇女健康的因素。
3.了解我国妇女卫生保健工作发展与现状。
【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述讲解妇女健康的基本概念、妇女保健工作的主要内容,介绍我国妇女卫生保健工作发展与现状。
第二节妇女健康问题及相关因素讲解女性青春期健康问题,妇女生育期常见健康问题,、妇女更年期健康问题,讲解影响妇女健康的因素。
第三节妇女的健康促进讲解女性青春期社区保健,生育期社区保健,更年期社区保健。
【实践内容】
进行相关主题的社区妇女保健(妇女各时期)。
第五章儿童健康
【教学时数】9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社区儿童保健的概念与意义,社区护士在儿童保健中的作用。
社区儿童意外事故的预防。
儿童计划免疫的禁忌证,预防接种的常见反应及护理措施。
2.熟悉儿童感染性疾病的社区护理,儿童非感染性疾病的社区护理,儿童社会心理问题及疾病的社区护理。
3.了解儿童的生长发育,儿童营养,各年龄阶段儿童预防保健重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述讲解社区儿童保健的概念及意义,重点讲解社区护士在儿童保健中的作用。
第二节常见儿童健康问题及护理干预讲解儿童感染性疾病的社区护理,儿童非感染性疾病的社区护理,儿童社会心理问题及疾病的社区护理,社区儿童意外事故
的预防。
第三节社区中的儿童保健讲解儿童的生长发育,儿童营养,重点讲解儿童计划免疫的禁忌证,预防接种的常见反应及护理措施。
略讲各年龄阶段儿童预防保健重
点。
【实践内容】
选择适宜场所进行社区儿童保健教育。
第六章老年、慢性疾病的社区护理
【教学时数】12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老年人的定义,人口、社区老龄化的概念,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及患病特点。
反应社区老年人群健康水平的指标,老年人健康状况评价的基本内容、评价方法与指标。
2.熟悉健康状况良好老人的社区护理,虚弱老人的社区护理,功能受限老人的社区护理,患病老人的护理,临终老人的照顾。
3.了解世界及我国人口老化状况与特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教学内容】
第一节概述讲解老年人的定义,人口、社区老龄化的概念,世界及我国人口老化状
况与特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
第二节老年人的健康问题讲解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及患病特点。
分析影响老年人健康的主要因素,社区老年人常见的健康问题。
第三节老年人健康状况的评价讲解反应社区老年人群健康水平的指标,老年人健康状况评价的基本内容、评价方法与指标。
第四节社区老年人护理讲解健康状况良好老人的社区护理,虚弱老人的社区护理,功能受限老人的社区护理,患病老人的护理,临终老人的照顾。
【重点、难点】
1.重点是老年人健康状况评价的基本内容。
2.难点是老年人健康状况评价的评价方法。
【实践内容】
1.实践社区老年人常见病(如高血压、中风等)的健康指导。
2.结合第二章社区健康教育,根据主题,自主性学习国外相关疾病的社区护理进展。
第七章社区传染病的预防护理
【教学时数】3学时
【目的要求】
1.熟悉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传染病的分类。
2.掌握社区常见传染病预防与护理方法。
3.熟悉我国计划免疫程序表。
4.掌握接种“四苗”及乙肝疫苗时的注意事项。
5.了解预防接种证的用途。
6.了解社区传染病的访视管理的基本方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传染病概述传染病的概念,传染病流行过程,传染病的分类。
第二节传染病的预防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第三节计划免疫计划免疫概述,计划免疫程序,预防接种常见的反应及处理原则。
第四节社区传染病的访视管理
第五节社区常见传染病的护理病毒性肝炎,流行性感冒,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狂犬病,艾滋病,细菌性痢疾。
第八章社区家庭急救
【教学时数】3学时
【目的要求】
1.掌握社区常见家庭意外事故的急救处理方法。
2.熟悉社区护士在社区急救中的角色和作用。
【教学内容】
第一节急性病症的救护讲解心脏骤停、休克、昏迷的家庭急救处理。
第二节急性中毒的紧急救护介绍急性中毒的救护原则及社区常见中毒的紧急救护。
第三节意外伤害的紧急救护讲解淹溺、电击伤、烧伤、外伤与骨折及中暑的社区救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