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娄底市新化县桑梓镇中心学校七年级历史下册8 编辑历史手抄报导学案 (岳麓版)
- 格式:doc
- 大小:286.50 KB
- 文档页数:1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编写人: 审核人时间姓名班级第小组一、学习目标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隋朝统一的历史条件;隋初社会经济繁荣的局面是怎么出现的;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隋朝科举制度的作用,隋朝为什么是一个短暂的王朝?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国家的统一、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隋朝的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不仅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而且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刻苦的品质和聪明才智,值得我们引以为骄傲。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隋朝大运河和暴君隋炀帝难点:隋朝灭亡的原因与大运河的关系三、学习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四:、学习内容:1、自主学习:(1)年,北周大将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年隋朝统一全国。
(2)开通了一条纵横南北的大运河。
大运河以为中心,北到,南达,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3)大运河由等四段渠道组成。
它连接了等五大水系。
(4)科举制度在时,正式形成。
(5)隋朝在公元年灭亡。
2、探究学习: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运河?运河的开通是好事还是坏事?“天下转漕,仰此一渠”是何意思?运河的开通导致了隋朝的灭亡了吗?五、学习反思1、隋朝是谁建立的()A 、杨坚B、杨广C、李世民D、李渊2、隋朝大运河是谁在位时修建的()A 、杨坚B、杨广C、李世民D、李渊3、隋朝大运河的中心是()A、洛阳B、涿郡C、余杭D、长安4、科举制度在谁在位时正式创立()A 、杨坚B、杨广C、李世民D、李渊4、分析:“天下转漕,仰此一渠”(1)、材料中的渠是指哪条河?它是谁在位时修建的?(2)、修建此河的目的是什么?在当时为什么能修建此河?(3)、此河修建后有何作用?教学后记: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编写人审核人时间姓名班级第一、学习目标:1、使学生了解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统治、开元盛世等基本史实,掌握唐太宗和武则天和唐玄宗的政绩2、引导学生对唐太宗和武则天和唐玄宗进行简单的评价,培养他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二、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开元盛世”教学难点:正确评价唐太宗和武则天和唐玄宗三:学习方法:讲授法比较法四:、学习内容:1、自主学习:(1)年,建立唐朝,都城长安。
七年级历史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七年级历史下册的相关史实,掌握重点知识,提高历史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分析归纳等方法,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责任感及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课时安排:2课时2. 第二单元:国家的统一与民族的融合课时安排:2课时3. 第三单元:盛唐气象课时安排:2课时4. 第四单元:voice课时安排:2课时5. 第五单元:voice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2.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 分析归纳法: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单元测试评价:通过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为下一步教学提供依据。
五、教学资源:1. 教材: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材2. 辅助资料:历史图片、地图、视频等3. 网络资源:相关历史网站、在线视频等六、教学内容:1. 第六单元:voice课时安排:2课时2. 第七单元:voice课时安排:2课时3. 第八单元:voice课时安排:2课时4. 第九单元:voice课时安排:2课时5. 第十单元:voice课时安排:2课时七、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2.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3. 分析归纳法: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全册教案一、教材编写思路伴随着学生身体和心理的迅速发育,独立意识逐渐增强,生活矛盾也开始凸显。
七年级下册教材在设计中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以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与矛盾为基础,突出“成长的不仅是身体”的基本观点,提炼确定了青春时光、做情绪情感的主人、在集体中成长、走进法治天地四个学习主题。
在具体设计中,首先致力于帮助学生开启一扇洋溢积极向上的青春气息和充满各种发展可能的青春之门,引领学生步入青春时光,体会成长的喜悦,积极面对成长中的烦恼;继而引导和鼓励学生珍惜青春,积极作为,在学校生活中,主动参与集体建设,在集体中成长;在社会生活中,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培育积极情感,遵法行事。
本册教材设计突出体现了初中学生的青春文化色彩,关照到初中生进入青春期的自我认识自我发展情绪管理情感发展集体生活法治信仰自觉学法尊法守法用法。
二、教材编写原则与特点(一)全书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专题内容:“共奏和谐乐章”“走进法治天地”●部分落实或渗透:“青春时光”——文明、自由、爱国等“做情绪情感的主人”——友善、文明、和谐等“在集体中成长”——公正、平等、敬业、友善等“走进法治天地”——公正、自由、和谐等(二)凸显生命教育底色,隐含公民意识教育,加强法治教育。
●关注青春生命,凸显生命教育底色。
●隐含公民意识教育:一方面,主题内容设计逐步从共同生活中渗入公共生活的要素(如“我与集体共成长”关涉共建、自治);另一方面,教材活动设计着力搭建平等对话的脚手架,留有对话、探讨、磋商空间。
●拓展生活内容领域,加强法治教育。
(三)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实到每一单元,着力于中华优秀传统对学生精神人格的引领。
无论是教材正文,还是阅读感悟、相关链接、探究与分享等辅助文,都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教材语言:《孟子》《大学》等。
阅读感悟:“鲁班的创造”等。
相关链接:“慎独”“和而不同、周而不比”等。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掌握七年级下册历史学科知识点和重点考点,提高历史学科学习能力和水平。
2. 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增强历史意识和历史责任意识。
3.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提高学习自主性和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二、导学内容第一章称霸东亚的元朝1. 元朝建立的背景和原因。
2. 元朝政治制度与官员选拔制度。
3. 元朝经济繁荣和商业文化的发展。
4. 元朝对外交往与文化影响。
5. 元朝的内部问题和衰落原因。
6. 元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二章见证明朝诞生的大明初期1. 大明建立的历史背景和成因。
2. 大明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发展。
3. 大明经济的繁荣和农业文化的发展。
4. 大明对外交往和文化影响。
5. 大明朝代内部问题和衰落原因。
6. 大明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第三章明朝中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 明朝中期的政治形势与官员选拔制度。
2. 明朝中期的经济繁荣与商业文化的发展。
3. 明朝中期的文化繁荣与教育制度的发展。
4. 明朝中期科技和水利的进步与发展。
5. 明朝的文化与海外交往。
6. 明朝末年的问题与衰落原因。
第四章清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1. 清初政治制度与官员选拔制度。
2. 清初经济与商贸文化的发展。
3. 清初的文化繁荣与教育制度的发展。
4. 清初对外交往与文化影响。
5. 清初的内部问题与衰落原因。
6. 清代的地位和影响。
三、导学重点1. 掌握元朝、明朝、清朝的历史背景、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2. 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原因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 掌握历史人物和历史文化故事,了解他们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4. 理解“历史文化遗产”的概念和价值,认识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四、导学方法1. 通过讲述和解读历史事件,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
2. 促使学生思考历史事件的发生原因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历史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和保护。
第9课编辑历史手抄报—岳麓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第9课编辑历史手抄报—岳麓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第9课编辑历史手抄报历史手抄报的特点:历史手抄报是以()为基本内容的手写报纸,它有显眼的()、()并设有一定的(),以()为主,也配有一定的()、()。
第五单元测试七()班姓名:学籍号:一、选择题1、隋朝、唐朝的都城都是在()A长安B东京c北京D南京2、隋朝在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贡献的是A.隋朝的统一B.中央设立三省六部制c.开创科举制D.开凿大运河3、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请你计算一下,隋朝完成全国的统一到最后的灭亡,前后仅经历了()A.36年B.37年C.28年D.29年4、下列人物中与成语“罄竹难书”有直接关系的是:A、隋文帝B、隋炀帝C、唐太宗D、武则天5、隋朝重新统一南北是在()A、581年B、605年c、601年D、589年6、认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
能知人善任、重视讷谏的皇帝是()A杨坚B唐太宗c唐玄宗D武则天7、三省六部制源于()A、汉朝B、隋朝C、唐朝D、宋朝8、“三省六部制”中负责起草政令的是()A、中书省B、门下省c、尚书省D、御史台9、人们把谁的统治称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A、唐高祖B、唐太宗C、武则天D、唐玄宗10、以下关于唐朝盛世繁荣时社会风貌的表述不准确的一项()A、国人饮茶之风盛于唐朝,茶成为生活的必需品B、妇女以穿着男装、幼年缠足、骑马出游为时尚C、各民族的音乐和舞蹈在中原受到追捧D、长安城里云集边疆各族和世界许多国家的留学生11、隋朝时开凿的南北大运河以什么地方为中心()A、长安B、涿郡c、洛阳D、余杭12、隋朝的统治类似于下列哪一个朝代?()A.秦朝B.东汉c.西晋D.东晋13、“赞普”是哪个民族对君王的称呼?()A、匈奴B、鲜卑C、吐蕃D、女真14、公元八世纪时世界最大的城市是()A、罗马B、长安C、洛阳D、开封15、哪位诗人的诗被誉为“诗史”?()A、李白B、杜甫C、白居易D、李杜被西北各少数民族首领尊称为“天可汗”的是A、汉武帝B、隋文帝C、唐太宗D、唐玄宗16、“贞观之治”是中国古代史上为政宽容,对外开放和国力强盛的时期,此局面的形成得益于谁的领导。
导学案(1-10页)1.导学目标:了解历史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导学内容:(1)历史学的研究对象: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和历史事件。
(2)历史学的研究方法:文献研究、实地考察、考古研究等。
3.导学步骤:(1)学习小组讨论:历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2)学习小组讨论:历史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3)全班交流:总结历史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4.导学案中的问题:(1)历史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2)历史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5.导学案的解答:(1)历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和历史事件。
(2)历史学的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实地考察、考古研究等。
导学案(11-20页)1.导学目标:了解古代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
2.导学内容:(1)古代人类的生产活动:打猎、采集、渔猎、农耕等。
(2)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游牧生活、农耕生活、渔猎生活等。
3.导学步骤:(1)学习小组讨论:古代人类的主要生产活动有哪些?(2)学习小组讨论:古代人类的主要生活方式有哪些?(3)全班交流:总结古代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
4.导学案中的问题:(1)古代人类的主要生产活动有哪些?(2)古代人类的主要生活方式有哪些?5.导学案的解答:(1)古代人类的主要生产活动有打猎、采集、渔猎、农耕等。
(2)古代人类的主要生活方式有游牧生活、农耕生活、渔猎生活等。
导学案(21-30页)1.导学目标:了解古代人类社会的起源和演变。
2.导学内容:(1)古代人类社会的起源:石器时代的开始。
(2)古代人类社会的演变:石器时代的结束、金属时代的开始。
3.导学步骤:(1)学习小组讨论:古代人类社会起源于哪个时代?为什么?(2)学习小组讨论:古代人类社会是如何演变的?(3)全班交流:总结古代人类社会的起源和演变。
4.导学案中的问题:(1)古代人类社会起源于哪个时代?为什么?(2)古代人类社会是如何演变的?5.导学案的解答:(1)古代人类社会起源于石器时代,因为石器时代是人类最早使用工具的时代。
七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成套)第1课开运河创科举一、学习目标1.掌握隋朝的建立、统一的时间及其意义。
2.了解隋运河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长的运河,至今还在发挥重要作用,它的开凿显示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3.理解科举制的作用,初步认识人事制度建设对国家的重要性。
二、学习过程(一)快乐自学快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内容1.(581)年,(杨坚)废北周皇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开国帝王是(隋文)帝。
( 589)年,隋朝灭掉南方的(陈朝),南北统一,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
2.隋朝统一后,为了加强对(南方的控制)和促进(南北交通),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达(余杭),全长(2000)多千米。
开凿大运河的意义或作用:大运河的开凿,对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国家统一的巩固)起了很大的作用。
3.隋文帝通过(分科考试)选拔人才,开科举制的先河。
(隋炀帝)又创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
科举制打破了(门第)的限制,给一般的知识分子提供了(做官参政)的机会;同时,选拔官吏的权利也从(地方)集中到了(中央),为统治者(吸收、笼络人才)拓宽了道路。
隋朝创立的科举制对后世影响深远,以后各朝都相继沿用。
(二)合作探究1.比较秦朝和隋朝,看看它们有哪些相似点?提示:(1)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完成了统一;(2)都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制度,如秦的郡县制、隋的科举制;(3)都兴建了举世闻名的工程,如秦修长城、隋开运河;(4)都因暴政导致农民起义爆发而迅速灭亡。
2.隋运河经过了今天的哪些省(市)?提示: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安徽、江苏、浙江。
(三)展示交流(四)课堂小结1.隋朝的建立与灭亡。
2.隋运河的流经区域和意义。
3.科举制的产生与意义。
(五)达标训练1.581年,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的是:(B )A.王莽B.杨坚C.李渊D.李世民2.隋朝统一的历史条件是:(B )①广大人民渴望实现统一。
湘教版初中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全册)单元一:课时一:主题:大地的形成目标:让学生了解大地的形成过程和一些基本概念重点:大地的形成过程难点:一些基本概念教学过程:1. 引入:让学生看一张地球卫星照片,引导学生发现地球像什么(蓝色珠子),什么占地表的面积多(水),什么少(陆地),陆地在哪些板块上分布,为什么会发生震动。
从而让学生产生探究地球的兴趣。
2. 通过多媒体展示地球的构造,向学生讲解大地的形成过程。
例如,大约四十亿年前,太阳系中心区域的尘埃云开始聚集成形,并逐渐变成行星。
地球形成后,表面一片狼藉。
大约三十三亿年前,在地球表面出现了第一个海洋,陆地也开始形成。
这样继续叙述即可。
3. 利用多媒体呈现相关动态图或视频,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大地的形成过程。
4. 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和板块运动等基本概念。
例如,地球由外圆内方组成,那么地球上的大陆和海洋为什么会漂移?发生了什么使得板块产生运动?等等。
5. 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基本概念,让学生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
6. 课堂小结: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大地的形成过程包括哪些内容?为什么会发生板块运动?课时二:主题:大地的变化目标:让学生了解大地变化的原因和基本特征重点:大地的变化难点:地震和火山爆发教学过程:1. 引入:让学生看一张地震或火山爆发的图片,让学生谈谈对这些现象的认识。
2. 向学生科普大地变化的背景知识:地震和火山爆发是地球内部运动的结果。
3. 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科普视频或文献,向学生讲解大地变化的原因和基本特征。
例如,地震的震源、震级等;火山的形成、喷发等。
4. 结合上一节课的知识,引导学生探索大地变化和大地形成之间的联系。
例如,板块运动是导致地震和火山的主要因素之一。
5. 进一步向学生介绍地震和火山对人类的影响,并让学生思考防治措施。
6. 小结: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大地变化的原因和基本特征是什么?什么是板块运动?发生地震和火山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单元二:课时一:主题:新石器时代目标:让学生了解新石器时代的大致时间、基本特征和社会质变重点:新石器时代的基本特征和社会质变难点:社会质变教学过程:1. 引入:让学生描述新石器时代时期的特点,引发学生研究兴趣。
第七单元1.背诵明清王朝的更替;归纳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分析其影响。
2.归纳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具体表现并分析其影响。
3.归纳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统一的主要措施。
4.掌握长城、北京故宫等建筑,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5.简述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天工开物》等科技著作。
6.掌握明清四大古典名著,认识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
7.重点:说出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归纳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具体表现并分析其影响;归纳清朝加强对边疆地区管辖和维护统一的主要措施。
*想一想:明朝前期加强君权的措施中,哪些是前代未曾出现过的?说明了什么? 如特务机构的出现、思想专制的强化;说明了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
1.各小组就小组成员在“问题生成”中的疑问展开讨论,并共同解决。
2.探究下列问题,以小组确定的形式进行展示。
【探究问题一】第七单元的标题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其中的“巩固”和“危机”是否矛盾?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不矛盾。
这一标题精确地概括了明清时期(1368~1840年)的时代特征。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是因为该时期,清朝前期平定了叛乱、消灭了分裂势力、抗击了外来侵略,而且科技和文化取得了一定成就。
但是由于这一时期专制统治不断强化,对外闭关锁国,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探究问题二】有人说: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了巩固,其中主要的特点就是把平定叛乱、消灭分裂势力与抗击外国侵略结合起来了。
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请结合所学的历史知识,用史实说明你的理由。
你认为,讨论这一问题,有何现实意义?我认为这一观点是符合历史的。
理由:①戚继光平息倭患,维护了国家主权。
②郑成功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使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
③台湾的归顺和加强管理,巩固了祖国东南海防。
④康熙帝时取得雅克萨反击战的胜利,使中俄双方能平等协商,最终签订了《尼布楚条约》。
⑤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以及大败噶尔丹、乾隆帝时平定大、小和卓分裂祖国的叛乱,维护了祖国的统一。
8 编辑历史手抄报
学习目标:
1.我可以展示编辑者的才能,培养创新意识,增强审美情趣,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
2.我能提高编辑整理历史材料的能力。
学习过程:
一、活动主题:收集所学历史知识,编辑历史手抄报。
二、活动准备:
1.阅读分析有关报刊资料,了解报纸的一些基本特征,并掌握编辑板报、墙报的有关知识。
2.收集历史材料或故事,整理,撰写成文。
3.制定编辑计划,确定登载的文章和资料,规划好版面,设计好报头和栏目及选用的图画、图
片等。
三、注意事项:
1.版面设计要新颖活波、整齐美观,切忌呆板单调或过于花哨。
2.摘登的文字资料或自己撰写的文章,要力求史实准确、观点鲜明、条理清楚、结构完整、通
俗生动,登载的文章要短小精悍,尽量少用长文章。
3.文字书写要清楚工整,力求美观大方。
4.图画、花边图案要尽量做到布局合理、线条清晰、色彩鲜明,应围绕主题,不要喧宾夺主。
5.一份手抄报如由几个人合作编辑,要分工明确,人人动手,团结协作,各尽所能。
四、活动评议:
1.将编辑的历史手抄报张贴展示,组织观摩评比,互相交流编辑的收获体会。
2.将评选出的优秀历史手抄报在教书或学校橱窗展览。
3.对优秀编辑者班级或年纪进行表扬、奖励。
学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