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桥》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4
《桥》教案与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桥》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讨论、分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通过模仿、创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
(2)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
(3)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桥》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3. 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桥》的阅读与理解,人物形象的分析和口头表达、写作能力的提高。
2. 教学难点:人物性格特点的把握,课文词语和句式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桥》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3. 人物分析: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主人公形象,了解其性格特点,进行口头表达。
4. 写作练习: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写作练习。
5. 总结反思:学生对本次学习进行总结,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在阅读理解环节,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在人物分析环节,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性格特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 在写作练习环节,要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5.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和指导。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通过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人物分析、写作练习和课堂参与度,了解学生对课文《桥》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以及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
《桥》语文教学设计(10篇)《桥》语文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本文涉及到绘画与人生,是一篇耐人寻味的小品文,文章意蕴丰富,描写生动精彩,有很多新奇之处,适于鉴赏性朗读。
在朗读中贯穿对课文的把握、对课文美点的鉴赏、对课文意蕴的探究,实话美育渗透。
【学生分析】由于本文涉及到一些绘画方面的知识,加之一些语句的表达不太符合常规,学生可能不会十分了解,加之本单元大多是一些说明文,而本文又带有一定的说明性,学生对于文体也会有一定的疑惑,所以要在课堂上多加解释。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2、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直面生活中风波,乐观面对人生的态度。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美、发现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品味本文的语言。
了解作者的审美观。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黑板上画一个圆,让学生说出,由这个圆可以想象到什么?导入词:不同的人对待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态度,同是一个圆,众说纷纭,同是一棵树,画家想到的是它给人的美感;商人看到的是它能卖多少钱;木匠看到的能做成什么样的家具;而一只虫子看到的它的味道如何。
同是桥,普通人看到的是它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方便;作为桥梁专家的茅以升看到的是它有何特点,在桥梁建筑史上的地位;而一位画家会如何看待它呢?我们一齐声朗读《桥之美》,看看画家吴冠中是如何看待桥的。
出示思考问题:1、课文的主要写什么?2、在作者眼中桥美在何处?以“桥之美,美在。
”的句式回答。
(教师指导:看了第二段后,我发现,桥之美,美在具有给画的形式美。
)明确:桥之美,美在石桥与密密的苇丛相配合给人带来的特别感受;美在石桥与细柳合作创造的动人景致;美在长桥打破了背景的单调,富有灵气和生命;美在风雨桥形成形式独特;美在它能用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美在它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曲;总之,桥之美,美在与周围景色的融和、映衬、呼应,注意到点、线、面的搭配;和周围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桥之美,美在不同环境中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桥》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桥》的作者及文章的背景。
2. 理解文章中主要人物的形象和情感。
3. 学习运用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文章中主要人物的形象和情感。
2. 难点:学习运用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的写作手法。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讲述《桥》的作者及文章的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
提问:你们见过什么样的桥?
2. 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全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分析文章的结构,梳理作者的情感线索。
3. 深入研读
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环境描写,理解作者如何通过环境衬托人物的形象。
分析作者在描写洪水时所运用的写作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4. 拓展延伸
组织学生讨论:在日常生活中,你们是如何面对困难和挑战的?
引导学生运用文中的环境描写手法,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面对困难时的心情。
5. 课堂总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布置作业:背诵文中描写洪水的段落。
五、教学总结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了解了《桥》的作者及文章的背景,理解了文章中主要人物的形象和情感,并学习了运用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的写作手法。
希望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意观察和分析身边的人和事,并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桥》课文教案通用5篇教师若希望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应从教案的编写开始努力,教案是教师规划课堂的指南,能够使教学过程更加有序,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桥》课文教案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
《桥》课文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从知人论事角度出发,要简单了解刘湛秋的生平经历;然后品味抒情散文通过写景、状物来抒写作者情致和意趣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分析细节,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展开联想与想象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自主鉴赏文章与即兴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由作者对四季雨的不同性格的描绘,感受自然万物的美好;并明确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教学重难点1、分析四季的雨不同的特点,体会作者对雨寄托的思想情感;赏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2、如何启发学生将展开联想与想象后感受到的自然界的美用形象而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
教学方法1、自读法:将教师点拨与学生自读相结合,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诵读法:配乐朗诵,将教师范读与学生诵读结合起来,注意朗诵的语气、节奏,用诵读加深理解。
3、探究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他们自己展开联想与想象,并提出问题,探究问题。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自读课文,对课文有初步的了解。
二、明确目标,导入新课配乐展示四季不同的雨景,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感受雨的气息,提高学生对赏析本文的兴趣。
今天,我们进行一个联想与想象的训练。
所谓联想与想象是指读者选定了主要的鉴赏切入点后,随着作者的行文思路,面对文章中的情与景,进行主观的体验与感受,要么由此及彼,要么由表及里,要善于通过比较,进行发散思维,从而使阅读内容经过读者自己的再创造而得到拓展与丰富。
就让我们利用这种鉴赏方法来品读刘湛秋先生《雨的四季》,来感受不同季节雨的性格吧!三、作者介绍刘湛秋,当代诗人。
1935年10月生。
安徽省芜湖市人。
著有诗集《写在早春的信笺上》、《温暖的情思》、《生命的快乐》,曾被誉为当代抒情诗之王。
四、整体感知,鉴赏文章(一)朗读课文配乐,教师范读2—5段,要求同学在听的同时注意文章语气、节奏;并注意四季雨不同的特点,感受作者对雨的思想情感。
《桥》(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桥》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够把握课文的结构,了解故事的发展线索。
(3)通过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讨论、问答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模仿、创编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情感态度。
(2)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珍惜生命的价值观。
(3)培养学生勇敢、坚强、团结协作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桥》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掌握课文的结构,了解故事的发展线索。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2)如何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创意写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桥》,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相关背景,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期待。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故事情节。
(2)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3. 品词析句:(1)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精彩的词句,进行品析。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课文词句的感悟和欣赏。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体验课文中人物的情感,感受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情感交流。
四、作业布置1. 复述课文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课文主题的感悟。
3. 选择一个喜欢的段落,进行朗读练习。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对今后的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
《桥》教案《桥》教案范文六篇《桥》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认识6个字,会写1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当、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抓住课文的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4.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是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三、教学准备课件、音乐等四、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了解作者1、生活中你见过哪些桥?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齐读课题《桥》。
2、了解作者。
――此时是学生汇报资料还是由老师介绍?如果是老师出示资料的话,尽量抓住关键词句,让资料的内容简洁,便于理解。
师:同学们,《桥》是一篇小小说,因为它在表达上很有特色,所以曾经被评为“全国优秀短篇小说”,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
(二)合作交流1、这到底是一座什么样的桥呢?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想一想,课文中的桥是一座什么样的桥?2、出示词语:(1)第一组:咆哮狂奔而来狞笑放肆势不可当这些词语在课文当中都是描写什么的?(洪水)推想:咆哮的意思。
想象猛兽大声怒吼的样子?想象一下,然后再去读这个词。
指读方法指导:我们推想一个词的意思,然后再想象它的画面,就能把这个词读得有滋有味了。
(2)第二组:清瘦沙哑地喊冷冷地说这组词,能不能用刚才的方法读?读一读,自己先试一试。
这是描写谁的?指导“冷冷地说”,再读(3)出示:祭奠祭奠是什么意思?出示汉字演变你觉得中国的汉字怎么样?(博大精深、变化万千)写一写这个词。
――如果是教师在黑板示范的话,一定要在田字格中范写,便于学生掌握汉字的基本结构。
课文中是谁祭奠谁?(文中的丈夫我们可以称他为老支书。
《桥》教案与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桥》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朗读、表演等形式,感受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对课文进行分析和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
(2)培养学生尊敬老人、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
(3)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桥》的阅读与理解。
2.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3.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的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桥》的主要内容及其人物形象。
(2)生字词的正确运用。
(3)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2)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文阅读,自主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2. 合作讨论:分组进行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交流对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理解。
3. 情感教育:通过朗读、表演等形式,感受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五、教学进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桥》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3. 生字词学习:讲解生字词,让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分析与讨论:分组进行合作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交流对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理解。
5. 情感教育:通过朗读、表演等形式,感受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6.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自我反思,提出改进措施。
《桥》教案与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桥》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了解老支书无私奉献、英勇无畏的精神品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文中抓住关键信息,分析人物形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人民、尊敬党的领导的思想感情。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桥》的主要内容及其主题思想。
(2)老支书的人物形象及其精神品质。
2. 教学难点:(1)如何理解老支书在洪水来临时的果断决策。
(2)如何从课文中感受到老支书无私奉献、英勇无畏的精神品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桥》的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对课文的理解。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老支书的精神品质。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关键信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2)阐述老支书在洪水来临时的果断决策背后的原因。
5. 情感拓展:(1)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老支书无私奉献、英勇无畏的精神品质。
(2)联系实际,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学习,总结老支书的人物形象及其精神品质。
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认识。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过程:(1)是否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掌握了课文主要内容。
(2)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参与度如何。
2. 反思教学效果:(1)学生对老支书人物形象的认知是否准确。
(2)学生是否能够从课文中感受到老支书的精神品质。
3. 改进措施:(1)针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
(2)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提高教学效果。
《桥》教学设计(精选10篇)《桥》教学设计(精选10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桥》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桥》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情感目标:通过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欣赏有关桥的美术作品,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认知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桥的结构和造型特点,了解、欣赏桥的造型美。
技能目标:启发学生用绘画粘贴等形式表现家乡的桥,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教学重点:用自己喜欢的绘画形式创作家乡的桥。
了解桥的结构、用途,感受桥的造型美。
教学过程:(一)引导阶段1、课前教师布置学生了解学习有关桥的资料、知识,这节课我们一起玩有关桥的知识的抢答游戏,看哪位同学课前预习最好。
2、出示抢答问题(1)中国最古老的桥建于那一年?谁知道我国第一座桥建在什么地方?(教师解答)生:公元35年,建在长江。
(2)我国古代石拱桥的杰出代表是举世闻名的什么桥?生: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
(3)我国还有很多十分漂亮,在世界上比较出名的桥,你们知道吗?(出示南京长江大桥的幻灯片)生:中国人自行设计、制造、施工的第一座公路桥南京长江大桥。
(4)我国有很多桥,世界上的桥就更多了,你们知道世界上最长的桥在哪个国家?世界上最长的桥叫什么名字?生:世界上最长的桥是美国——路易斯安那的庞恰特雷恩湖堤道(5)我们的家乡滨州也有很多各式各样的桥,请说说?生:公铁大桥、公园里的桥、各式各样的天桥、立交桥等。
(评析:课前引导学生自主查找资料,了解桥的有关知识。
以抢答游戏的形式,确认学生课前自主预习的实效性,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二)发展阶段1、家乡的桥很多,建在不同的位置,请小组讨论以下两个问题:(1)它们的用途是什么?生:美观、实用的桥给我们居住的城市带来了美。
(2)桥的形式多样,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它们的共同之处?也就是说它们有什么相同点?不同之处?(师生讨论,师出示课件)相同点:生:桥梁由桥梁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以及桥梁防护建筑物组成。
《桥》教案(精选14篇)《桥》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简洁生动的说明语言。
2.学习打比方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3.培养学生合理的、科学的想像力,认识科学幻想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1.学习作者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学生能够合理、科学地想像。
2.形成广泛而形象的认识,进行合理、科学的想像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2.解题造境:请学生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什么叫远景图?利用课文来学习一下茅以升先生在1979年时对桥梁的未来情况的设想。
二、朗读感知1.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检查阅读效果:(1)读词述文:承载颠簸袖珍小巧玲珑水涨船高胜似闲庭信步(2)文章主要写了有关桥梁的哪些内容?2.要求学生重点研读自己喜欢的一个自然段。
批注理解本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3.指导学生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1)请概括你研读的那个自然段的大意。
(2)文中哪段是过渡段,具体作用是什么?(3)把各自然段归纳,划分文章层次。
三、解读体会1.顺势提出:将来的桥会有哪些变化?将来造桥会有哪些变化?2.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
3.补充介绍打比方这种说明方法:现在我们学习的是说明文,那么这种比喻的修辞手法已经是一种说明方法了,这就要给它改个名称,应该叫它打比喻或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说说使用这种说明方法的好处。
’4.文中还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从文中找出来,具体说明。
(指导学生读文,寻找使用说明方法的句子,并分析作用)四、本课小结本节课我们仔细阅读了课文,了解了文章的大致内容,也了解了作者对未来桥梁的展望,分析了文章的说明结构和说明方法。
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分析文章的语言和句式。
第二课时一、诱思导学1.分析文章生动准确的说明语言。
(1)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文章很生动,文中还有许多句子写得也很生动,请学生找出。
进行分析。
(2)引导学生观察下列句子,说一说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6. 《桥》教案
教学要求
1.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中的故事。
(2)积累课文特色语言,了解课文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表达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重点词句的赏析,感受人物的情怀。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人物形象。
(3)启发想象,理解人物的内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文中人物无私无畏、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
重点与难点
(1)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表达特点。
(2)难点
感受老党员在危难面前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舍己救人的高贵品质和人格魅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桥》
2.导语:我们曾学过《赵州桥》、《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仅以一个“桥”字作题,那么作者会写些什么,这又将是一座什么样的桥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要求,引导自学(课件展示,抽生朗读)。
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
2.讨论: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
师导:深夜,当洪水袭来时,老村支书记冒着生命危险,不存私念地指挥一百多号人有秩序地过桥,最后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了。
过渡:这洪水可怕吗?
三、再读课文,感受洪水
1.出示要求:默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描写洪水的句子。
2.引导全班交流: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像泼。
像倒。
你感受到了什么?(雨大)从哪些词感受到的(像泼。
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1)理解:“咆哮”是什么意思?山洪是怎么咆哮的?怎么理解“势不可当”?说明什么?(洪水之大、之猛)
(2)指导朗读,要求读出洪水的凶猛。
(3)还有那些句子写出了洪水的凶猛?找出来说一说,读一读。
(理解拟人写法:跳舞、狞笑)
(4)展示图片,感知洪水的凶猛可怕。
四、细读课文,体会情境
1.轻声读文,体会面对洪水时人们的反应。
2.质疑:洪水中的人们反应是怎样的?从哪里体会到?(当洪水袭来时,村庄惊醒了。
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踏在水里。
惊慌失措的人们你拥我挤地逃跑,寻找生路。
他们找到了生路吗?(找到了,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
3.讨论(出示要求):急于求生的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座木桥拥去,如果,大家就这样毫无秩序地拥向窄木桥,将会发生什么?
师导:幸亏在这危急关头,年迈的村支书没有因为惊慌而失去理智。
五、理解人物,加深体会
1.(出示要求)在危急关头,年迈的村支书他是怎么做?怎么说的呢?他是怎样一个人?请再读课文,找出让你感动的地方,读一读,说一说。
2.课堂交流讨论,教师相机点拨。
(1)出示句子A: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
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
他像一座山。
a.老汉真是“一座山”吗?为什么?(老汉形象高大,在村民中的威信像“一座山”老汉临危不惧沉着冷静像一座山)
b.联系上下文理解“拥戴”。
老汉为什么会受到村民“拥戴”呢?(老汉先让村民来到木桥前,却没有夺路而逃生,真是一个为村着想,为民着想的好书记,怪不得他受人“拥戴”)
c.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2)出示句子B: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年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a.画出动词,说说这些动词写出了什么?(“冲、揪、吼”,写出了老汉动作的果断,内心的坚定)
b.这个小伙子是谁?他为什么不排到后面?
c.老汉明知道这是自己的儿子,是自己生命的后代,为什么还一定要小伙子排到最后去?(坚持原则,秉公办事)这是一个怎样的老汉?(不徇私情,舍己为人……)
d.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3)出示句子C: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a.老汉如果能喊,要喊的是什么?
b.尝试理解老汉的情怀。
(老汉是村支书记,也是一位父亲,他爱村民也一样爱自己的儿子。
但是,当个人利益与大家的利益相冲突是,他毅然选择的是大家的利益)
3.有感情地朗读。
六、回文解题,升华中心
1、用自己的话赞美老支书。
想一想课文为什么以“桥”做题目?
2、配乐深情总结: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
七、拓展延伸
1.老支书和他的儿子走了,假如你去参加祭奠,你想对老这书说些什么呢?
2.在生活中还有那些像老支书这样的人。
你有什么体会?
八、板书
16、桥
老支书——————永不坍塌的生命桥
沉着冷静大公无私
忠于职守舍己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