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脱氮除磷机理及技术研究进展
- 格式:doc
- 大小:36.50 KB
- 文档页数:6
生物脱氮除磷理论与技术进展生物脱氮除磷理论与技术进展生物脱氮除磷是水体污染治理领域的重要技术之一,旨在通过利用生物的活性以及其代谢机制,降低水体中的氮和磷含量,减少水体富营养化的程度,改善水质,保护生态环境。
本文将对生物脱氮除磷的理论和技术进展进行阐述。
生物脱氮除磷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生物学氮素和磷素循环的理解、微生物代谢过程、微生物生态学、以及人工湿地技术。
其中,理解生物学氮素和磷素循环对于研究水体中氮磷负荷迁移、转化和浓度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氨氮通过硝化过程转化为硝态氮,利用硝化细菌将氨氮转化为亚硝酸盐,再由反硝化细菌将亚硝酸盐转化为氮气,这一过程是生物脱氮的基本机制。
而对于除磷,理解磷循环的关键环节是磷酸盐的吸附、脱附和转化过程,以及磷在生态系统中的迁移和积累规律。
微生物代谢过程对生物脱氮除磷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微生物代谢途径,可以发现合适的微生物种群和适宜的环境条件,以提高生物脱氮除磷的效果。
如在生物学氮素转化中,高效的硝化细菌可以将氨氮迅速转化为硝态氮,而反硝化细菌则可以将硝态氮还原为氮气。
同时,具有磷酸盐吸附能力的微生物也可以通过吸附磷来降低水体中的磷含量。
微生物生态学研究为生物脱氮除磷提供了理论支持。
微生物生态学研究探索了微生物种群的组成、数量和功能,揭示了微生物在水体中的相互作用、生态功能以及环境对微生物的影响。
这为生物脱氮除磷过程中的微生物调控和优化提供了依据。
例如,在人工湿地中,合理设计湿地内的植物布置和水流路径,可以为微生物提供合适的生境,提高脱氮除磷效果。
人工湿地技术是生物脱氮除磷的重要手段之一。
人工湿地通过将污水引入湿地,利用湿地内的植物、土壤、微生物等生物组分来降解和吸附水体中的氮磷污染物。
湿地系统具有良好的抗冲击负荷的能力和生态稳定性,可以持续地去除氮磷污染物。
此外,人工湿地技术还可以与其他处理工艺相结合,形成一套完整的水处理系统,以实现更高效的污染去除。
《城市污水处理新型生物脱氮除磷技术研究进展》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污水处理问题日益突出。
在众多的污水处理技术中,生物脱氮除磷技术因其高效、经济、环保等优点而备受关注。
本文旨在探讨城市污水处理中新型生物脱氮除磷技术的研究进展,分析其技术特点、应用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二、生物脱氮除磷技术概述生物脱氮除磷技术是一种利用微生物的新陈代谢活动,通过生物膜法或活性污泥法等工艺,将污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去除的技术。
该技术具有处理效率高、运行成本低、污泥产量少等优点,是当前城市污水处理领域的研究热点。
三、新型生物脱氮技术研究进展(一)A2/O工艺及其改进型技术A2/O(厌氧-缺氧-好氧)工艺是一种典型的生物脱氮技术。
近年来,研究者们针对A2/O工艺的不足,开发了多种改进型技术,如MBBR(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SBR(序批式活性污泥法)等。
这些技术通过优化反应器结构、调整运行参数等手段,提高了脱氮效率,降低了能耗。
(二)新型厌氧氨氧化技术厌氧氨氧化技术是一种利用厌氧氨氧化菌将氨氮转化为氮气的生物脱氮技术。
近年来,研究者们通过优化反应条件、提高菌种活性等手段,推动了厌氧氨氧化技术的发展。
该技术具有脱氮效率高、能耗低等优点,是未来生物脱氮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
四、新型生物除磷技术研究进展(一)PAOs(聚磷菌)强化除磷技术PAOs强化除磷技术是一种利用聚磷菌在厌氧-好氧条件下实现高效除磷的技术。
近年来,研究者们通过优化反应条件、提高聚磷菌活性等手段,提高了PAOs强化除磷技术的除磷效率。
该技术具有除磷效果好、污泥产量少等优点。
(二)化学与生物联合除磷技术化学与生物联合除磷技术是一种结合化学沉淀与生物吸附的除磷技术。
该技术通过投加化学药剂与生物反应相结合的方式,实现高效除磷。
近年来,研究者们针对不同水质条件,优化了药剂种类和投加量,提高了除磷效果。
五、新型生物脱氮除磷技术应用及发展趋势(一)应用现状新型生物脱氮除磷技术在城市污水处理中已得到广泛应用。
城市污水生物脱氮除磷方法综述摘要:本文归纳了脱氮除磷研究中的关键问题,指出了生物脱氮除磷原理及经典工艺,并说明了脱氮除磷技术的研究进展,同时对今后的脱氮除磷工艺做了展望。
关键词:富营养化脱氮除磷 a/o/a工艺1.生物脱氮除磷机理研究1.1生物脱氮机理1.1.1 传统生物脱氮理论生物脱氮包括氨化、硝化、反硝化三个过程。
水体中的有机氮首先在氨化菌的作用下,转化为氨态氮,这也就是所谓的氨化阶段;之后是硝化阶段,硝化阶段其实由两部分组成,首先水体中的氨态氮在好氧的条件下通过亚硝化菌转化为亚硝酸盐氮,然后硝化菌在好氧的条件下将亚硝酸盐氮转化为硝酸盐氮。
最后是反硝化阶段,该阶段在缺氧的条件下,通过反硝化菌将亚硝酸盐氮和硝酸盐氮转化为n2。
1.1.2 同时硝化与反硝化(snd)同时硝化与反硝化(snd)指在一定条件下,硝化与反硝化反应发生在同一处理条件及同一处理空间内的现象。
有以下优点:(1)能有效保持反应器中ph稳定,减少或取消碱度的投加。
(2)减少传统反应器的容积,节省基建费用。
(3)对于仅由一个反应池组成的序批式反应器来讲, snd能够降低实现硝化、反硝化所需时间。
(4)曝气量的节省,能够进一步降低能耗。
1.1.3 短程硝化反硝化短程硝化反硝化是将硝化控制在no-2阶段而终止,随后进行反硝化。
实现短程硝化和反硝化的关键在于抑制硝酸菌的增长,从而使亚硝酸盐在硝化过程中得到稳定的积累[1]。
短程硝化反硝化可节省氧供应量约为25%,降低能耗,节省碳源40%,减少污泥生成量可达50%,减少投碱量,缩短反应时间和减少容积。
短程硝化反硝化工艺尤其适用于低碳氮比、高氨氮、高ph 值和高碱度废水的处理。
短程硝化反硝化不仅可节省工程投资,更重要的是可以节省运行费用,适用水质范围较宽。
1.2生物除磷机理1.2.1 传统生物除磷理论在厌氧的条件下,聚磷菌把细胞中的聚磷水解为正磷酸盐释放胞外,并从中获取能量,利用污水中易降解的有机物,合成储能物质聚b一经基丁酸(phb)等储于细胞内,在好氧的条件下,聚磷菌以游离氧为电子受体,氧化细胞内储存的phb,并利用该反应产生的能量,过量从污水中摄取磷酸盐,合成高能atp,其中一部分又转化为聚磷,作为能量储于细胞内,好氧吸磷大于厌氧释磷量,通过排放富磷污泥可以实现高效除磷目的。
污水生物脱氮除磷基本原理及工艺发展现状摘要:目前,污水处理技术已经逐渐从单一去除有机物为目的的阶段,进入到既要去除有机物又要脱氮除磷的深度处理阶段,脱氮除磷己成为当今污水处理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Abstract: at present, sewage treatment technology has gradually from a single removal organic phase for the purpose of, get into both the removing of organic matter and denitrification and the depth of the phosphorus processing stage, denitrification and phosphorus has become the sewage treatment of research in the field of one of the hotspots.因氮、磷过量排放所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是目前最为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
当水体中总磷浓度高于0.02mg/L或总氮浓度高于0.2mg/L时则被视为富营养化水体,它的表征之一即为藻类过度增长。
研究表明,每向水体中排放1g磷会引发950g(干重)藻类的生长[1]。
控制水体富营养化,防止水体被污染的最根本途径就是对污染源进行治理,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量。
去除氮、磷以控制水体富营养化已成为各国的主要研究方向。
1.污水生物脱氮除磷基本原理1.1生物脱氮基本原理废水生物脱氮是在硝化菌和反硝化菌参与的反应过程中,将氨氮最终转化为氮气而将其从废水中去除的。
硝化和反硝化反应过程中所参与的微生物种类不同、转化的基质不同、所需要的反应条件也各不相同。
1.2传统生物除磷基本原理到目前为止,国际普遍认可和接受的生物除磷理论是“聚合磷酸盐(Poly-p)累积微生物”——聚磷菌PAO的摄/释磷原理。
生物脱氮除磷机理及新工艺
生物脱氮除磷是指利用生物学原理对水体中的氮和磷进行去除的一种技术。
其基本原理是将含有氮、磷的有机物通过生物降解转化为氮气和磷酸盐,从而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
生物脱氮除磷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包括城市污水处理、工业废水处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领域。
生物脱氮除磷的主要机理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活动来进行脱氮除磷。
在生物脱氮过程中,利用硝化菌将氨氮转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进而转化为氮气排放。
在生物除磷过程中,利用聚磷菌将水体中的磷转化为无机磷酸盐,进而去除。
生物脱氮除磷技术是一种相对成熟的技术,其优点包括高效、经济、环保等。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型的生物脱氮除磷工艺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这些新型工艺包括厌氧氨氧化工艺、硝化除磷工艺、硝酸盐还原工艺等。
其中,厌氧氨氧化工艺是一种新兴的脱氮技术,具有高效、节能等优点。
硝化除磷工艺则是将氮素和磷素同时通过硝化反应进行去除,能够达到较高的脱氮除磷效率。
硝酸盐还原工艺则是通过还原反应将水体中的硝酸盐转化为氨氮,从而达到脱氮的效果。
总的来说,生物脱氮除磷技术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污水处理技术,对于保护水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生物脱氮除磷技术也将不断完善和发展,为净化水体、改善环境质量做出更大的贡献。
生物脱氮和生物除磷是水环境治理中常见的技术手段,其基本原理和过程对于水质净化具有重要意义。
下文将分别对生物脱氮和生物除磷的基本原理和过程进行简要阐述,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两种技术手段。
一、生物脱氮的基本原理和过程1. 基本原理:生物脱氮是指利用生物的作用将水体中的氮气态化合物转化为氮气排放出去的过程。
其主要包括硝化和反硝化两个过程。
2. 过程:1)硝化作用:首先是硝化细菌将水体中的氨氮转化为亚硝酸盐,然后再将亚硝酸盐转化为硝酸盐的过程。
这一过程主要发生在水中砷、锰等微生物和有机物贪婪性好氧微生物的作用下。
2)反硝化作用:反硝化细菌将水中的硝酸盐还原成氮气气体,从而实现氮的脱除。
这一过程主要发生在水中缺氧或厌氧条件下,反硝化细菌在有机物的作用下进行。
二、生物除磷的基本原理和过程1. 基本原理:生物除磷是指利用生物的作用将水体中的磷物质转化为无机磷沉积或有机磷的过程。
其主要包括磷的吸附和磷的沉淀两个过程。
2. 过程:1)磷的吸附:指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通过细胞活性或胞外聚合物等结合机制,将水体中的磷物质吸附到微生物体表面或细胞内,从而减少水体中的磷含量。
这一过程主要发生在水中的底泥、生物膜等介质上。
2)磷的沉淀:指在适当的环境条件下,微生物可以促进水中磷物质的沉淀作用,将磷固定到底泥中,从而减少水体中的可溶性磷含量。
这一过程主要发生在水中的缺氧或厌氧条件下。
生物脱氮和生物除磷是通过利用微生物的作用,将水体中的氮和磷物质转化为氮气或无机磷沉积的技术手段。
其基本原理和过程涉及硝化、反硝化、微生物吸附和微生物沉淀等生物学过程,在水环境治理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读者对生物脱氮和生物除磷技术有更深入的了解,并能更好地应用于实际的水质净化工作中。
生物脱氮和生物除磷作为水环境治理的重要手段,对于改善水体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在实际应用中,为了更好地发挥生物脱氮和生物除磷技术的效果,需要结合具体的水体特点和环境条件,采取相应的措施和管理方式,以确保技术的有效运行和水体的稳定净化。
污水生物脱氮除磷的基本原理
污水生物脱氮除磷是一种利用生物的代谢能力来降低污水中氮和磷的浓度的技术。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污水中的生物分解形成的氨氮,通过氨氧化、反硝化及硫酸还原这三个生物代谢过程,将氨氮转变成无害物质,并利用磷细菌将磷结合在污泥中,最终将氮和磷从污水中去除。
1、氨氧化过程
氨氧化过程是污水生物处理中脱氮的主要过程,也是把氨氮转变成无害物质的主要过程。
氨氧化的具体过程是把氨氮转变成氮气的过程,真正的氨氧化过程是由被称作氨氧化菌的细菌来承担的。
这些特殊的细菌需要降低水温、提高pH值和添加活性碳等外源物质的供给,才能进行氨氧化反应。
2、反硝化过程
反硝化过程是把亚硝酸氮转变成氮气的过程,它是生物处理中氮的最后一步转变过程,反硝化的最后产物是氮气,也就是说它是将氮从污水中最终去除出去的转变过程。
反硝化过程受反硝化菌的影响较大,反硝化菌属于好氧细菌,反硝化条件包括高氧化性、低温度、较高的pH值等。
3、硫酸还原过程
硫酸还原过程是通过硫酸还原菌将污水中的亚硝酸氮还原成氨氮的过程,它是把水中的氮含量降低的重要手段。
硫酸还原过程还可以与氨氧化过程相结合,从而提高去除氮的效率。
污水生物脱氮除磷研究进展污水是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废水,其中含有大量的氮和磷元素。
这些元素如果直接排放到自然水体中,会导致水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系统的失衡。
因此,研究污水处理技术,特别是生物脱氮除磷技术,变得非常必要和重要。
生物脱氮除磷是指利用微生物在特定条件下将污水中的氮和磷元素转化为气体或沉淀物的过程。
这种技术具有高效且环保的特点,是目前污水处理业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污水中的氮主要以氨氮和有机氮的形式存在。
传统的生物脱氮技术主要采用硝化反硝化工艺,即通过两个不同的微生物群体完成氨氮的氧化为硝酸盐,再将硝酸盐还原为氮气释放。
在氨氮的硝化过程中,硝化细菌将污水中的氨氮转化为亚硝酸盐,然后再由亚硝酸盐氧化菌将其转化为硝酸盐。
而在硝化反硝化过程中,反硝化细菌将硝酸盐还原为氮气,从而实现氮的去除。
除了硝化反硝化工艺,近年来还出现了一种新的生物脱氮技术,即古菌脱氮技术。
这种技术利用古菌这一特殊的微生物进行脱氮处理。
古菌脱氮技术具有耐高温、耐低温、耐酸碱和耐盐胁迫等特点,适用于不同温度和环境条件下的污水处理。
除磷是指将污水中的磷元素转化为固体沉淀物的过程。
污水中的磷主要以无机磷和有机磷的形式存在。
传统的除磷技术主要采用化学沉淀法,通过添加化学药剂将污水中的磷与之反应生成不溶性盐类,进而实现磷的去除。
然而,传统的生物脱氮除磷技术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微生物的适应性和稳定性对于技术的成熟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污水处理过程中的氧气和碳源供应也是影响技术效果的重要因素。
另外,如何充分利用污水中的氮和磷资源,实现资源化利用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近年来,研究者们通过改进传统技术和开发新的技术手段,不断推动污水生物脱氮除磷技术的发展。
例如,采用厌氧-好氧工艺将硝化和反硝化过程合二为一,可以节省能源和提高效率。
另外,利用微生物种群组成和调控,可以提高技术的稳定性和适应性。
除了污水处理过程中的技术革新,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研究也在推动污水生物脱氮除磷技术的发展。
生物脱氮除磷机理1. 大家好啊!今天咱们来聊一聊特别有意思的生物脱氮除磷机理,说白了就是小生物们帮我们处理水里的氮和磷的过程,简直就像是大自然给我们安排的一支清洁队!2. 说到脱氮,就得提到我们的主角:硝化菌和反硝化菌。
这些小家伙可有意思了,它们就像是水处理界的"双子星",一个负责把氨氮变成硝态氮,另一个则把硝态氮变成无害的氮气放飞。
3. 硝化过程就像是一场接力跑。
氨氮先被亚硝化菌抓住,变成亚硝态氮,就好比第一棒选手跑完把接力棒交给第二棒。
然后亚硝态氮又被硝化菌接手,变成硝态氮,这就完成了整个接力比赛!4. 反硝化过程更有意思,就像是魔术师表演消失术。
反硝化菌在缺氧环境下,把硝态氮变成氮气,噗的一下就飘到空气中去了!这些小家伙可真是环保小能手。
5. 再说说除磷,这里的主角是聚磷菌,它们可是"囤积居奇"的高手。
在有氧环境下,它们疯狂吸收水中的磷,就像是双十一购物一样,能储存好多好多!6. 有趣的是,这些聚磷菌还会玩"存取游戏"。
缺氧时把储存的能量放出来,有氧时又疯狂吸收磷,周而复始,乐此不疲。
这不就跟我们存钱取钱一个道理嘛!7. 整个处理过程需要不同的环境条件,就像是给这些小生物准备不同的"游乐场"。
有氧区、缺氧区、厌氧区,每个区域都有自己的"常客",配合得天衣无缝。
8. 温度对这些小家伙的影响可大啦!它们最喜欢二十多度的温度,太冷了就懒洋洋的不爱干活,太热了又会中暑罢工,简直比我们人类还挑剔!9. 酸碱度也是个讲究活,这帮小家伙喜欢中性环境。
太酸或太碱都会让它们不舒服,就像我们人喝水,总不能老喝醋或者肥皂水吧!10. 溶解氧就更有意思了,不同的小家伙对氧气的要求不一样。
硝化菌爱氧气,跟我们人一样;反硝化菌却是"闷罐子",不要氧气反而干活更起劲。
11. 这些微生物的工作效率受很多因素影响,就像我们上班一样,环境好了干劲足,条件差了就蔫头耷脑的。
生物脱氮除磷机理及技术研究进展***(西安科技大学,地质与环境学院,环境工程**** **********)摘要:随着我国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业污水中的氮、磷含量也在不断地增长,使水体营养化问题日益显现。
近年来,生物脱氮除磷技术已经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并加强对其的研究,使其在污水处理领域得到广泛的发展。
本文重点介绍了生物脱氮机理和生物除磷机理,并详细介绍了几种生物脱氮除磷工艺以及研究进展。
关键词:脱氮除磷;机理;工艺;污水处理0引言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日趋严重,范围波及整个世界。
尽管污染物的排放标准越来越严格,但水体污染的形势依然严峻,污水脱氮除磷技术的研发和工程应用至今仍是国内外关注的热点和难点。
A2/O(厌氧/缺氧/好氧)工艺是技术成熟、应用范围广泛的脱氮除磷工艺,取得良好的环境效益。
然而, A2/0工艺在脱氮和除磷的机理上存在着一定的相互制约,回流污泥中的硝酸盐、污泥龄及进水碳源是平衡脱氮与除磷效率的重要因素。
为此,研发经济高效的脱氮除磷新工艺技术成为重点方向。
本文所述的高效能脱氮除磷工艺技术指的是在同一反应器中同时发生2种及以上不同类型的生化反应。
它们在兼具脱氮除磷功能的同时,具有减少反应器体积、有效利用碳源,节约能源等优势,符合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1 生物脱氮除磷机理1.1 生物脱氮机理生物脱氮是由生物硝化与生物反硝化两个过程来共同完成的。
其作用是在污水的处理过程中,通过将污水中的氮同化为微生物细胞的组成部分,使污水中的微生物得到增长。
生物硝化作用:由自养型好氧微生物产生硝化反应,氨态氮在硝化细菌的作用下被逐渐的氧化和分解,从而转化为亚硝酸盐。
亚硝酸盐在硝酸菌的作用下逐渐转化为硝酸盐,但在转变的过程必须具备大量的氧。
生物反硝化作用:由异养兼性微生物产生反硝化反应,反硝化菌在分子氧存在的基础上进行有机物的分解,并将分子氧当作最终电子受体。
如果在没有分子氧存在的情况下,只能将亚硝酸根以及硝酸根当作电子受体。
OH-碱和H2O是由受氢体生成,有机物由电子供体和碳源组成,其作用是可以有效地提供能量,从而实现氧化稳定。
亚硝酸根和硝酸根在反硝化过程中的转化是在反硝化菌的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的情况下完成的。
亚硝酸根和硝酸根被还原成 NH3并于新细胞组合的过程被称为同化作用。
亚硝酸根和硝酸根被还原成NO、H2O以及N2等气态物的过程被称为异化作用。
用异化作用除氮的效果明显,占氮总量的 70%左右。
1.2 生物除磷机理生物除磷技术是根据微生物超量吸磷的现象研究产生的。
兼性菌在厌氧区内通过发酵,可以将溶解性 BOD 转化成乙酸盐,成为低分子挥发性有机物的一种。
聚磷菌可以在厌氧压抑的情况下大量吸收污水中的低分子挥发性有机物,并输送至细胞内,进行同化过程使其变成碳能源储存物。
其过程所需的能量是由细胞内糖的酵解以及聚磷的水解所提供,在过程中会造成磷酸盐的释放。
当专性好氧的聚磷菌进入好氧状态后,其活力会得到复原。
并可以通过聚磷的方式对超过生产要求的磷进行捕捉。
碳能源储存物在氧化分解的过程中产生的能量,对于聚磷的组成以及磷的吸收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通过聚磷酸高能键的形式完成能量的储存。
随着磷酸盐的排出,其产生的富磷污泥在排放过程中能将大量的磷进行排出。
2 生物脱氮除磷技术的进展2.1 五箱一体化活性污泥工艺五箱一体化活性污泥工艺属于一项智能化中小型脱氮除磷工艺,由一个矩形反应池作为主体,其中矩形反应池被分为五个单元池。
五个单元池之间是互相流通的,并都设置了搅拌以及曝气系统。
由于两边分别设置排污口和出水口,因此可以同时作为沉淀池以及曝气、搅拌池。
除了中间的单元池以外,污水可以随意进入任何单元池,通过连续进水,完成交替运行。
只有选择正确的运行方式,使好氧、厌氧条件达到一定的标准,才能实现脱氮除磷的目的。
此项脱氮除磷工艺对脱氮除磷的效果较为明显,并且存在操作简单、占用面积相对较少以及自动化程度较高等特点。
2.2 A2/O 工艺在A2/O工艺中,要先将污水放入厌氧池,然后通过兼性厌氧发酵菌将污水中的易降解有机物转化为低分子挥发性有机物。
回流污泥中聚磷菌可以将储存在体内的聚磷进行分解,在分解过程中所产生的能力是好氧聚磷菌在厌氧环境下生存的条件,同时也是聚磷菌主动吸收低分子挥发性有机物的能量。
硝化菌在缺氧区内通过混合液倒流带进的有机物和硝酸盐进行反硝化脱氮。
聚磷菌在好氧区内不但可以吸收污水中的易降解BOD,而且可以通过分解自身储存的碳能源储存物所产生的能量来满足自身的成长繁殖所需的能量,并能有效地吸收溶解磷,运用聚磷的形式将其储存在体内。
通过反硝化菌和聚磷菌的反复利用,污水中的有机物浓度已经明显减少,这样的环境对于自养的硝化菌的成长繁殖相当有利。
在A2/O 工艺进行改良的过程中,必须设置缺氧调节池和厌氧池,其目的是为了避免回流污泥中存在的硝酸盐对厌氧释磷的影响。
倒置A2/O工艺通过取消A2/O 工艺的内循环,从而形成好氧、厌氧以及缺氧工艺。
反硝化对碳源的需要是通过将缺氧段提前来满足的,并有效加强了系统的脱氮功能。
倒置A2/O工艺可以有效地减少回流污泥中溶解氧以及硝酸盐带来的影响,使回流污泥充分发挥释磷和摄磷的作用,由此可见,与传统的A2/O工艺相比,倒置A2/O工艺除磷效果更好。
2.3 Bardenpho 工艺四阶段Bardenpho工艺中污水首先进入第一缺氧池完成反硝化脱氮,第一好氧池完成含碳有机物氧化、含氮有机物氨化及硝化,同时吹脱氮气。
此段除氮可占总去除量的70%左右。
第二缺氧池反硝化菌利用混合液中的内源代谢物进一步反硝化脱氮,第二好氧池吹脱反硝化产生的氮气从而改善污泥沉降性能。
四阶段Bardenpho工艺脱氮效率很高(大于90%),但缺氧池内释磷受抑制,除磷效果不明显。
在四阶段Bardenpho工艺前增设厌氧池形成五阶段Bardenpho工艺,该工艺具有良好的脱氮除磷功能。
污泥回流至厌氧池,混合液回流至第一缺氧池,因而厌氧池硝酸盐浓度很低,聚磷菌在此顺利完成释磷,所以五阶段Bardenpho工艺效果好、流程长、构筑物多、管理复杂。
2.4 UCT、 MUCT工艺UCT工艺的不同之处在于污泥回流至缺氧池而非厌氧池,在缺氧池和厌氧池之间增加缺氧回流。
由于缺氧池的反硝化作用使得缺氧混合液回流带入厌氧池的硝酸盐浓度很低,污泥回流中有一定浓度的硝酸盐,但其回流至缺氧池而非厌氧池,因而厌氧池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UCT工艺的最大成就是排除了回流液硝酸盐进入厌氧池对除磷产生的不利影响,从而使除磷效果大大提高。
MUCT工艺的改进是在厌氧池和缺氧池之间又增加一个缺氧池。
第一缺氧池利用污水中含碳有机物作碳源对污泥回流带入缺氧池中的硝酸盐进行反硝化,第二缺氧池对好氧池回流第二缺氧池中的硝酸盐进行反硝化。
2.5 VIP工艺VIP工艺与UCT工艺类似,差别在于池型构造和运行参数方面,VIP 工艺采用反应池分格方式,将一系列体积较小的完全混合反应格串联在一起构成一个反应池形成有机物的梯度分布,充分发挥除磷菌的作用,提高厌氧池磷的释放和好氧池磷的吸收速率,因而比单个大体积的完全混合反应池具有更高的除磷效率。
缺氧池分格使大部分反硝化反应发生在前几格,有助于缺氧池的完全反硝化,这样缺氧池最后一格硝酸盐量极少,甚至没有硝酸盐回流入厌氧池,保证厌氧池严格厌氧环境。
VIP采用高负荷运行,混合液中活性微生物比例高,泥龄短,所以除磷效果好,反应池容积也较小。
2.7 氧化沟工艺氧化沟严格地说不属于专门的生物脱氮除磷工艺,但随着新型氧化沟的不断出现,氧化沟技术已远远超出早先的实践范围,具有多种多样的工艺参数和功能选择以及构筑物形式和操作方式,氧化沟特有的技术经济优势和脱氮除磷的客观需求使两者以不同的方式相结合成为必然,从而产生了一系列具有脱氮除磷功能的氧化沟处理工艺,最为典型的是厌氧池加氧化沟。
也有采用三沟式氧化沟工艺,厌氧池还可与氧化沟结合为一体,如 Car2rousel2000工艺。
2.8 SBR工艺系列与A-A-0、Bardenpho、UCT、MUCT、VIP、工艺不同,SBR 是在同一反应器内完成脱氮除磷。
它通过对进水、曝气、沉淀、排水、等待、排泥等的灵活操作,在时间序列上实现厌氧、缺氧、好氧的组合。
通过改变运行方式、合理分配曝气和非曝气的时间,创造交替厌氧、缺氧、好氧条件实现脱氮除磷。
Unitank脱氮除磷工艺Unitank工艺是SBR 法的变形和发展,Unitank主体是被间隔成数个单元的矩形反应池,典型的是三池,池间水力相连,每池均设有曝气系统,中间池始终作为曝气池,两侧边池交替作为曝气池和沉淀池,污水可以进入三池中任意一个,连续进水,周期交替运行,通过对系统进行灵活的时间和空间控制,可以实现BOD去除和脱氮除磷。
每个运行周期包括两个主体运行段,污水交替进入左侧池和中间池,左侧池作为缺氧搅拌反应器,进行脱氮、释磷,中间池曝气去除有机物、硝化和吸磷。
进水由左向右推进,右侧池进行泥水分离,排放含磷污泥。
第二个主体段进水流向与前一个主体段对称。
各池的厌氧、缺氧、好氧状态可根据需要灵活控制。
3 结论综上所述,由于我国水体营养化问题日益严重,因此,研发经济、简便且节能的生物脱氮除磷工艺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首要问题。
生物脱氮除磷技术在我国起步较晚,目前正处于发展阶段。
由于生物法运行具备成本低、处理能力较强以及效果稳定等特点,因此,我国必须充分利用现有的工艺基础,加大力度研发出符合国情以及经济高效的脱氮除磷技术。
料检查以及基层统计等五项管理制度的建设。
施工过程中,要实施园林工程技术责任制,从而明确其现场人员的技术职责范围,并应确保施工现场技术人员的相对稳定,要避免对其进行频繁的调动,造成对园林工程的影响。
参考文献[1] 丁强,王振兴.污水生物处理工艺强化脱氮除磷的研究进展(J) .环境科技.2010.6. 6(1) :89.[2] 杨少武,王晓青,杨顺生.生物脱氮除磷新技术研究进展(J) .安徽化工 .2011.2,37(1):21.[3] 胡亮,李燕,李昂,生物除磷脱氮技术新进展(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0.12,12:30.[4] 于鹏,单伟,反硝化除磷机理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科技创新与运用 .2013.27:30.[5] 高志广,周琪,顾国维. A-A-O 与A-O工艺污泥反硝化除磷菌构成研究(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09,115.[6] 阿力木江·斯拉木.生物脱氮除磷机理及技术研究进展(J).基础科学(J).123.[7] 芮旭东,汪宏渭,刘志康.高效能污水生物脱氮除磷工艺的研究进展(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2.1, 1:61-64.[8] 刘启承.污废水生物脱氮除磷技术研究进展(J).北方环境.2013,5(29):67-69.[9] 韩晶晶,孙狲,徐江,岑李杰.新型生物脱氮除磷技术的研究进展(J).广州化工2011 ,(39): 44-46.[10] 王罗春,张超,徐伟锋.(AO)2-SBR同步脱氮除磷的研究[J].环境工程学报,2010,4(2):264-268.[11] 刘晓避.传统生物脱氮除磷与反硝化除磷脱氮工艺的比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5:130—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