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蹴鞠运动2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4
古代的蹴鞠运动古代的蹴鞠运动浅飞轻笔⽣活 2015-06-14 07:41“体育”是舶来语,但体育在中国却源远流长。
中国古代的体育项⽬有蹴鞠、⾓抵、投⽯、马术、射箭、游泳、博弈等。
河南省南阳汉画像⽯上有许多表现体育⽅⾯的画像,这些画像堪与古希腊的体育竞技媲美。
蹴鞠是汉代百戏项⽬之⼀,战国时期已很流⾏,是我国⾜球运动的早期形式。
南阳汉画中的蹴鞠图和舞乐同时出现。
蹴就是⽤脚踢;鞠是⼀种球,⽤⽪作表,⾥⾯塞满丝、⽑、糠等柔软的东西。
汉画中的蹴鞠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种是蹴鞠与舞乐相伴出现。
南阳出⼟的蹴鞠活动,或有乐队伴奏,或有杂技相随,或边蹴边舞。
⽐如1977年10⽉,南阳⽅城县城关出⼟⼀汉墓,在该墓南门北扉背⾯,刻画有蹴鞠图:画⾯上部为三⼈奏乐,中部刻⼆⼈相向蹴鞠起舞,⾜下有⼀球状物和⼀⿍形器,下刻⼀ ⼈凭⼏⽽坐。
蹴鞠既是⼀种体育运动,同时⼜是舞乐百戏的⼀个组成部分。
汉⼈撰写的《蹴鞠⼆⼗五篇》是我国最早的⼀部体育专业书籍,也是世界上第⼀部体育专业书籍。
西汉初期,刘邦曾在宫 廷⼤规模地修建蹴鞠场地,供竞赛使⽤,还有专门论述这种运动的《蹴鞠新书》。
在《汉书》中,这本《蹴鞠新书》同《连弩》、《剑道》等著作⼀同被列⼊“兵技 巧⼗三家”之内。
由此可见,“⾜球”运动已作为训练⼠兵的⼿段。
有记载说,汉武帝时的名将霍去病(南阳邓州⼈)就是⼀名蹴鞠⾼⼿。
就是说,上⾄⾼级将领, 下⾄⼠卒,都把踢球作为增强体质的⼀种有效活动。
2000年12⽉25⽇,国际⾜联主席布拉特先⽣在伊朗举⾏的“⽂明杯”⾜球赛新闻发布会上说:“⾜球起源于中国,并从那⾥传给了埃及,⽽后从埃及传到希腊、罗马、法国,最后才传到美国。
”蹴鞠在中国起源⾮常早,可以上溯⾄战国时代。
到了汉代,蹴鞠已经发展成为⼀项⾮常专业化的运动,并且有⽐较健全的⽐赛规则。
汉朝皇室中的蹴鞠规模很 ⼤,设有专门的球场,四周还有围墙和看台。
在当时⽐较正规的蹴鞠⽐赛分为两队,双⽅各有⼗⼆名队员参加,以踢进球门的球数的多少来决定胜负。
了解蹴鞠历史规则和技巧蹴鞠,又称为“踢毽子”、“踢毽球”,是中国古代的一项传统体育运动。
它起源于中国,历史悠久,已有多个世纪的历史。
在中国的古代文献中,有很多关于蹴鞠的记载,说明它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普及程度。
本文将介绍蹴鞠的历史、规则和技巧,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项古老而有趣的运动。
一、蹴鞠的历史蹴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根据史书的记载,当时的蹴鞠已经相当普遍,无论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热衷于参与这项运动。
蹴鞠的盛行程度可见一斑。
它既是一种娱乐活动,也是一种身体锻炼的手段。
随着时间的推移,蹴鞠逐渐发展成为一项竞技运动。
在唐朝时期,蹴鞠已经成为宫廷中的重要活动,并传入民间。
在宋朝时,蹴鞠更是成为宫廷、学校和军队中的正式训练项目。
从宋代到明清时期,蹴鞠一直保持着其特有的地位,被广泛传承和发展。
二、蹴鞠的规则1. 球场布局:蹴鞠的球场为长方形,通常为一百步长,五十步宽。
球场中间有一条中线将球场分为两半,两端各有一个球门。
2. 球员:每队球员人数不限,但一般不超过十人。
球员要穿越特制的鞠鞋,以便更好地操作球。
3. 比赛流程:比赛开始前,双方球员互相行礼,然后一边的队员将球踢向对方球门,比赛正式开始。
球在球场中间开始,双方球员需要通过控制球的踢法来进攻或防守。
4. 得分规则:球员需将球踢进对方球门,球进对方球门即为得分,得分多者胜。
同时,球员必须遵守游戏规则,不得使用手臂或手部触球。
5. 裁判:比赛由一名主裁判和多名辅助裁判组成,他们负责对比赛过程进行裁决,以维护比赛的公正性和秩序。
三、蹴鞠的技巧1. 踢球技巧:蹴鞠的核心技术是踢球,要求球员稳定的站立姿势和准确的踢球方向。
球员需要在比赛中通过踢球的力度和角度来控制球的飞行路线。
2. 传球和接球:蹴鞠是一项团队协作的运动,球员需要良好的传球和接球技巧。
传球需要准确的判断和迅速的反应,接球需要用脚部稳定地控制球的轨迹。
3. 过人和射门:在比赛中,球员需要通过过人来摆脱对方的防守,以便尽快将球踢进对方球门。
蹴鞠发展历史如下是有关蹴鞠的发展历史: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圆”等,“蹴”有用脚蹴、蹋、踢的含义,“鞠”最早指外包皮革、内实米糠的球,因而“蹴鞠”即指中国古人以脚蹴、蹋、踢皮球的活动,类似今日的足球。
蹴鞠是中国古代流传久远、影响较大的一项体育运动,它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变化、新陈代谢的历史规律,跨越时间的历史距离,在兴盛的现代足球中获得新生。
1.蹴鞠历史蹴鞠流传至今,已有两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故都临淄,《史记》和《战国策》最早记录了足球运动的情况,其记载皆表明,蹴鞠在当时的临淄已发展成一种成熟的娱乐方式,且在民间广为盛行。
秦朝统一六国后,蹴鞠运动一度沉寂。
西汉建立后,又复兴盛。
汉朝人把蹴鞠视为“治国习武”之道,蹴鞠运动不仅在军队中广泛展开,还在宫廷贵族中普遍流行。
唐代在制球工艺上有两大改进:一是把用两片皮合成的球壳改为用八片尖皮缝成圆形的球壳,球的形状更圆润;二是将球壳内塞入的毛发改为一个动物尿泡,球体更为轻盈。
蹴鞠在宋代获得了极大发展,这一时期社会上已经有了专门靠踢球技艺维持生活的足球艺人。
2.艺术特色蹴鞠有直接对抗、间接对抗和白打三种形式,其中,直接对抗和间接对抗为有球门的蹴鞠比赛,白打则为无球门的散踢方式。
(1)直接对抗直接对抗是汉代(公元206年~公元220年)蹴鞠的主要方式,且被用于军事练兵。
进行直接对抗比赛时,现场设“鞠城”,即球场,周围设有短墙。
比赛双方都有像座小房子似的球门;场上队员各12名,双方进行身体直接接触的对抗,踢鞠入对方球门多者胜。
(2)间接对抗间接对抗指在专门的竞赛场地——鞠城,球门两厢对应,球门中间有两尺多的“风流眼”,两边队员相对进攻,进球多者为胜。
间接对抗比赛是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和宋朝(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蹴鞠的主要方式,主要用于朝廷宴乐和外交礼仪竞赛表演。
(3)白打白打历时最久、开展最为广泛,有一人到十人场户等多种形式。
古代足球的力重拾蹴鞠比赛的乐趣古代足球的力:重拾蹴鞠比赛的乐趣古代足球,在现代的足球运动出现之前,是一项充满乐趣和激情的古老体育项目。
蹴鞠比赛,作为古代足球的代表,追溯至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战国时期,是一种流行于古代中华文明的传统运动。
蹴鞠比赛的规则和现代足球有所不同,但它背后蕴含着的乐趣和精神是值得我们重拾的。
一、重温蹴鞠比赛的历史背景蹴鞠比赛起源于中国古代社会,当时的人们通过此项运动来锻炼身体、展示技艺和表达欢乐。
据史书记载,蹴鞠比赛曾经在古代宫廷中举办,也在民间广为盛行。
在宋代,蹴鞠比赛的规则开始系统化,比赛场地逐渐规范,并且出现了各种不同的技巧和战术。
二、重新认识蹴鞠比赛的规则蹴鞠比赛的规则与现代足球有所不同,更加简洁而灵活。
比赛双方各自有一支队伍,通过用脚踢动皮球,将球射入对方球门来得分。
与现代足球不同的是,古代中华文明的蹴鞠比赛允许使用手来运球,并且球场的形式也没有现代足球那么严格,上下坡、凹凸不平的场地都能成为比赛的舞台。
这种规则的灵活性使得蹴鞠比赛更加趣味横生,既能展示球员的技巧,又能给予观众更多的惊喜和欢笑。
三、蹴鞠比赛中的技巧和战术蹴鞠比赛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踢球比赛,它也包含了丰富多样的技巧和战术。
在比赛中,球员们可以展示自己的蹴鞠技艺,如传球、射门、运球等。
各种技巧的巧妙运用使得比赛变得更加精彩纷呈。
同时,球队之间的战术配合也是蹴鞠比赛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团队合作、策略布置以及个人技能的发挥,球队可以更好地协同作战,争夺比赛的胜利。
四、蹴鞠比赛的精神内涵与现代足球一样,蹴鞠比赛也蕴含着许多深层次的精神内涵。
首先,蹴鞠比赛强调团队合作和默契配合。
每个球员都有自己的位置和职责,只有通过相互协作,才能获得胜利。
其次,蹴鞠比赛注重公正和纪律。
在比赛中,裁判的公正执法和球员的遵守纪律至关重要,它们代表了团队文化和道德观念的体现。
最后,蹴鞠比赛强调个人能力和激情的发挥。
每个球员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技巧来为球队做出贡献,并为观众带来欢乐。
中国古代蹴鞠运动的起源和发展中国古代蹴鞠运动是一项历史悠久且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体育运动。
从古代的宫廷娱乐,到如今的现代化竞技,蹴鞠运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古代蹴鞠运动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一、起源中国古代蹴鞠运动的起源可以追溯至3000多年前的夏朝时期。
据史书记载,在夏朝时,蹴鞠是一种用动物皮革制作的球踢来娱乐自己的宫廷游戏。
这种踢球娱乐活动,最早是由贵族和官员们进行,后来逐渐普及到百姓间。
随着时间的推移,蹴鞠开始在周朝时期发展成具有一定规则的竞技活动。
周朝的文献中,我们可以发现关于蹴鞠的记载。
蹴鞠当时成为了重要的社交活动,并逐渐获得了人们的认可和喜爱。
二、发展随着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蹴鞠运动逐渐得到了改良和规范。
到了战国时期,蹴鞠已经成为各国贵族和士人之间进行踢球竞技的一种重要方式。
蹴鞠运动的发展在秦汉时期尤为显著。
这一时期,蹴鞠成为了一项备受重视的体育项目,并开始作为国家级比赛出现。
当时的蹴鞠比赛规则和现代足球有些类似,球场也有了明确的标准尺寸。
在隋唐时期,蹴鞠运动进一步繁荣。
当时的皇帝和官员们都对蹴鞠情有独钟,并开始组织大型的比赛活动。
蹴鞠运动渐渐成为受到社会各界关注的盛大娱乐项目。
三、影响中国古代蹴鞠运动在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是一项弘扬民族文化的体育项目,蹴鞠运动凝聚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代表了中国古代人民勇敢、坚韧、奋发向上的精神。
其次,蹴鞠运动对后世的足球运动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在古代的蹴鞠和现代的足球之间,可以找到很多相似之处,如踢球、进球、比赛规则等。
可以说,中国古代蹴鞠运动是足球运动的源头。
此外,蹴鞠运动的发展也促进了体育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在唐代,蹴鞠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亚和日本,成为了当地人们喜爱的体育活动。
因此,蹴鞠不仅仅是中国古代人民的娱乐方式,还成为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总结起来,中国古代蹴鞠运动是一项源远流长、发展逐渐规范的体育活动。
它不仅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也为后世的足球运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足球的原型:细说宋代的蹴鞠运动蹴鞠,古代的一种娱乐活动,又名“蹋鞠”、“蹴球”、“筑球”等。
“蹴”有用脚蹴、踢的含义,发展至今,成为如今的足球运动。
蹴鞠发展历史悠久,在汉以前,蹴鞠不叫蹴鞠,而叫“蹋鞠”,向上可追溯到战国时期。
《战国策·齐策》中记载齐国首都临淄人的生活时说:“临淄之中七万户……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
”而蹴鞠这一词的出现,最早见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西汉时身为“安陵阪里公乘”的项处,因迷恋“蹴鞠”,虽患重病仍不遵医嘱继续外出蹴鞠,结果不治身亡。
”这些史料记载,蹴鞠在战国时期便已诞生,只是那会不叫蹴鞠,叫“蹋鞠”,在汉以后,才叫“蹴鞠”。
到了宋朝时期,蹴鞠的发展达到了高潮,蹴鞠早已经不是贵族之间的游戏,而是演化成了国民运动。
宋朝蹴鞠的发展,不仅得益于物阜民丰,生活环境,还得益于皇帝的喜爱,宋太祖、宋太宗、宋徽宗等人都是蹴鞠的爱好者。
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胜焉,在皇帝的推崇下,蹴鞠不再是简单的运动,而是逐渐演变成了礼仪活动,民间也逐渐掀起一阵蹴鞠热潮。
蹴鞠的制作工艺宋朝技术工艺精细,在汉朝之前,蹴鞠多为实心球,即在皮革中塞动物毛发。
《汉书》记载说:“鞠,以皮为之,中实以物”。
这极大地限制了蹴鞠的弹性,让蹴鞠失去了其原本的灵活性,缺乏其中乐趣。
唐朝时,出现了充气球。
唐代仲无颇的《气毬赋》:“气之为球,合而成质...”到了宋朝时,蹴鞠的制作工艺就进一步做出了重大改良。
首先,它的制作材料由简单的皮革,变成了动物膀胱或者皮囊,而且延续了唐代的充气球,摒弃了实心球。
充气球不仅增加了其弹性,还减小了蹴鞠对人体冲击造成的伤害。
其次,宋朝蹴鞠除了在材料工艺上有其创新性,在外表上也有其独特性。
在汉朝时,蹴鞠仅仅由两片简单的外壳,而到了宋朝,球壳已经发展到十六片,球体也更圆,且宋朝蹴鞠“正重十二两”,约为470克,就算在今天也已经达到标准。
宋代的娱乐活动宋朝在中国众多的朝代中是一个十分奇特的朝代,因为开国皇帝制定的政策原因,使得整个国家的风气都处于一种"重文抑武"的氛围中。
而“重文抑武”所产生的影响便是整个国家都是十分文雅且散漫的状态。
宋朝的体育活动也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开始蓬勃发展,而这些体育活动整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竞技类体育活动,一类是观赏型体育活动。
实际上,这些体育活动还有所不同,有些体育活动至今还是体育比赛的热门项目。
1、风靡一时的蹴鞠运动2、出身高贵的捶丸运动蹴鞠、捶丸在现在被称为古代三大球,说到这里朋友们可能就有问了,不是说是三大球"吗?怎么还少一个呢?下面就来和大家介绍一下第三大球--马球。
不知为什么,古代的三大球都是在宋朝开始发展起来的,可能宋朝人对球类运动有着格外的喜爱吧。
3、宫廷马球技术高,守将看后愧难当马球在宋代也被称为"打毯",本来马球在唐代还是贵族圈内流行的活动,而到了宋代,马球就开始在军营和民间流传开来。
宋朝的马球规则一般是在马上的队员要用马仗将只有拳头大小的马球打入球门之中,在球场外会树立24面红球,哪方进球便可获得1面红旗,最红获得红旗多者为胜。
在马球鼎盛时期,宋徽宗还特意组建了一支女子马球队。
每到重要的节庆假日,百姓们都能观看到女子马球队的比赛,这些比赛往往会让成边的将士们面面漏愧色,因为这些马球队成员的马术要比他们高超许多。
而这种对比我想也从侧面表现出宋朝对军事方面存在重大的疏忽,也是政策不平衡性的一种表现。
跳水秋千相结合,动作难度高除了竞技类的体育项目,在宋朝还有观赏型项目。
例如,起源于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训练水军时产生的“水秋千”就是典型代表,水秋千将现在在的跳水和荡秋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在彩船船头上往往会立一个十分高的秋千,负责表演的演员会将秋千逐渐荡到与顶层横木相同的高度,达到高度以后,演员就会撒手在空中做出出翻跟头等高难度动作,然后跳入水中。
趣味拓展:宋代的踢球
踢球古称“蹴鞠”,是一种古代的足球运动,始于战国时期。
原先踢的是一种实心皮球,唐代发展成了气球。
唐徐坚《初学记》云:“古用毛纤结为之。
今用皮,以胎为里,嘘气闭而蹴之。
”唐代的足球不仅有外皮,里面还用动物的尿泡当球胆,吹满了气,把气口封上,就可以踢。
唐代的球门也由汉代的“鞠域”“鞠室”,发展为挂网的球门,即在球场两端各插两根柱子,在柱子之间拉一张网。
比赛的规则,由汉代的每队12人改为每队6人,双方都设一个守门人。
所以,唐代的足球比赛已同现代更接近了。
宋代的足球运动相当普及。
宋人著有《蹴鞠图谱》等专论踢球的著作。
踢球者组织的足球团体有“圆社”“齐云社”等。
当时有两种不同的踢法,一种是设球门,比赛进球的多少,另一种是比赛踢球的花样。
花样脚法有几百种之多,除用脚外,还可用头、肩、臀、胸、腹、膝等部位处理球。
在瓦子勾栏里踢球,就是比赛踢球的花样。
宋代足球高手辈出。
苏轼的书童高俅,后来服侍一位大臣,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宫中向端王(后来的宋徽宗)显露了球技。
端王非常欣赏,将他留下,时常陪练足球。
端王即帝位后,高俅也官运亨通,职至宰相,并任朝廷最高武官达二十年。
还有一位道士球艺极高,能“使鞠(球)绕身,终日不堕”。
1/ 1。
宋代的蹴鞠运动
蹴鞠就是宋代的足球运动。
蹴就是踢,鞠就是皮毬,毬通球。
宋朝是蹴鞠大国、强国,蹴鞠可以说是宋朝的国球。
宋人的蹴鞠技艺与水平,世界第一。
宋人对蹴鞠的喜爱难以言表。
南宋江少虞在《皇朝事实类苑》中写道:“蹴鞠以皮为之,中实以物,蹴蹋为戏乐也,亦谓为毬焉。
今所作牛彘胞,纳气而张之,则喜跳跃,然或俚俗数少年簇围而蹴之,终无堕地,以失蹴为耻,久不堕为乐,亦谓为筑毬鞠也。
蹴,陈力之事,故习蹴鞠,乃习射之道。
”
中国蹴鞠运动历史悠久,唐之前的蹴鞠多是实心的,唐代蹴鞠开始出现空心充气的皮球。
唐人徐坚在《初学记》记载:“今蹴鞠曰戏毬。
古用毛纤结之,今用皮,以胞为里嘘气闭而蹴之。
”宋代蹴鞠的制作工艺又有所提高,所以宋代蹴鞠非常接近现代意义上的足球。
宋人无名氏词云:“不贪名利乐优游,收转心猿踢气毬。
”南宋陈元靓《事林广记》有一诗曰:“四海齐云社,当场蹴气毬,作家偏著所,圆社最风流。
”诗中的齐云社、圆社,都是指宋代踢球的社团。
气毬,即宋人所蹴之鞠,它是充气皮球。
陈元靓还有诗曰:“十二香皮,裁成圆锦。
”可见宋代蹴鞠是内由牛彘胞充气而鼓,外由十二张皮革缝制而成。
存世的宋代磁州窑少女蹴鞠图瓷枕里面的蹴鞠,和近代足球外形上竟无太大区别。
宋代蹴鞠运动繁盛,首先宋政府比较重视,宋朝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就喜欢踢蹴鞠,北宋著名画家苏汉臣曾画《宋太祖蹴鞠图》,惜早已遗失不见,但宋元时画家钱选临摹的这幅画,却保存了下来。
图中画有他与皇弟赵光义及爱臣赵普、楚昭辅、石守信共六人踢球的场景。
《宋
史•太宗本纪》记载:“太平兴国五年三月戊子,会亲王、宰相、淮海国王及从臣蹴鞠大明殿。
”《宋史•孝宗本纪》记载:“隆兴四年九月戊午,阅蹴踘于选德殿。
”宋代皇帝领头蹴鞠及观赏蹴鞠,可见对蹴鞠运动的看重与喜爱。
宋徽宗特别喜爱蹴鞠运动,未当皇帝之前就时常与人一起蹴鞠。
他还曾写诗歌颂蹴鞠曰:“韶光婉媚属清明,敞宴斯辰到穆清。
近密被宣争蹴鞠,两朋庭际再输赢。
”其大臣李邦彦、高俅皆以擅长蹴鞠出名。
宋庠诗曰:“蹋鞠将军第,吹箫贵主家。
”蹋鞠运动在官方极其受重视,也为众多官员所喜爱。
最能体现宋代蹴鞠之热,还是在民间。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开封城出现民间蹴鞠会社称之为“齐云社”,在正月十五到冬至时:“御街两廊下。
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馀里,击丸、蹴踘、踏索、上竿。
奇巧百端,日新耳目。
”可见蹴踘运动的繁盛。
《宋史•薛惟吉传》记载:“(薛惟吉)少有勇力,与京师少年追逐,角抵、蹴踘。
”可见在北宋时开封城少年们是时常一起蹴踘的。
吴自牧《梦梁录》记载临安城:“蹴鞠、打球、射水弩社,则非仕宦者为之,盖一等富室郎君,风流子弟,与闲人所习也。
”耐得翁《都城纪胜》记载临安有“蹴鞠打球社”,周密《武林旧事》亦记载临安民间社会有“齐云社”,西湖老人《繁胜录》记载临安城是:“宽阔处踢球。
”《武林旧事》“诸色伎艺人”中还记载了当时临安城玩蹴鞠的高手“黄如意、范老儿、小孙、张明、蔡润”五人的名字。
《武林旧事》还记载临安称著名的蒋苑“立标射垛,及秋千、梭门、斗鸡、蹴鞠诸戏事,以娱游客。
”用蹴鞠来招引顾客,体现了当时蹴鞠的商业价值。
南宋诗人戴表元在《张君信诗序》写道:“余自追念少年血气盛强时,所好诸艺皆为无益,幸而不精,虽精于诗,亦复何用?曾不如医药、卜筮、方技,犹可以自给;蹴鞠博弈之流,犹为人所爱幸。
”可见蹴鞠尤其被宋代世人所看中与喜爱。
司马光诗曰:“东城丝网蹴红毬,北里琼楼唱石州。
”张舜民诗曰:“宝马嘶风车击毂,东市斗鸡西市鞠。
”白玉蟾诗曰:“何当牵犬臂苍鹰,锦帽貂裘呼蹴踘。
”周文璞诗曰:“有时挟弹暮云表,有时蹴踘春风前。
有时却自着绛帕,走入药市寻神仙。
”谢景初诗曰:“蹴踘逢南陌,秋千送晚烟。
”赵文词曰:“斗鸡走狗,呼卢蹴鞠,平生把臂江湖旧,约何时、共话连床雨。
”这些诗句皆反映了宋代民间人们在闹市街头玩蹴蹋的热闹场景。
大诗人陆游写过许多首关于蹴鞠的诗歌,这些诗歌记录了宋代不同地区蹴鞠运动的火热场面。
陕西咸阳是:“蹴鞠场边万人看,秋千旗下一春忙。
”陕西汉中是:“地近函秦气俗豪,秋千蹴鞠分朋曹”。
陕西梁州是:“寒食梁州十万家,秋千蹴鞠尚豪华。
”江西抚州是:“蹴鞠墙东一市哗,秋千楼外两旗斜”。
宋代蹴鞠之热是许多地方都热。
在宋代农村人也十分喜爱从事蹴鞠运动,刘克庄《田舍即事》诗曰:“蹴鞠鞋尖尘不涴,臂鹰袖窄样新裁。
社中年少相容否,也待鲜衣染鬓来。
”陆游《残春》诗曰:“江鮆堆盘粔籹香,山家节物亦穷忙。
桑间葚紫蚕齐老,水面秧青麦半黄。
语燕似催春事去,游丝不似客愁长。
乡村年少那知此,处处喧呼蹴鞠场。
”
梅尧臣诗曰:“蹴踘渐知寒食近,秋千将立小鬟双。
”晁说之诗曰:
“上巳清明徒颉颃,流觞蹴踘岂周旋。
”蹴鞠运动在宋代也是宋人寒食节与清明节是节庆活动之一。
在宋代还成立有女子蹴鞠队,马端临《文献通考》记载:“女弟子队一百五十三人,衣四色,绣罗宽衫,系锦带,踢绣球,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
”陈元靓《事林广记》“圆社市语”《好女儿》词曰:“生得宝妆跷,身分美,绣带儿缠脚,更好肩背。
画眉儿入鬓春山翠。
带着粉钳儿,更绾个朝天髻。
”这首诗正是形容宋代女子蹴鞠时的动人装扮与美丽身姿。
王珪诗曰:“翡翠盘龙装绣额,真珠双凤蹙花毬。
”汪元量诗曰:“舞馀燕玉锦缠头,又著红靴踢绣球。
”这些皆可见宋代女子是多么爱蹴鞠运动。
除《宋太祖蹴鞠图》外,美国克里夫兰美术馆藏有南宋无名氏所画的《蹴鞠图》。
此外存世的宋代磁州窑瓷枕上有少女蹴鞠图、童子蹴鞠图。
耀州窑青瓷上有母子蹴鞠图、童子蹴鞠图。
湖南省博物馆所藏宋代铜镜有上男女一同蹴鞠图,安徽省博物馆藏有宋代蹴鞠图牙雕笔筒,这些千百年前的历史实物皆可明证,宋人对蹴鞠运动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