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考试重点
- 格式:doc
- 大小:91.50 KB
- 文档页数:2
附件1:农村发展概论考试大纲一.参考书目陶佩君,《农村发展概论》(第二版)(2013年),中国农业出版社二.考试内容与基本要求导论[考试要求]本章要求学生了解发展问题提出的背景;在明确不同学科对发展内涵诠释的基础上,掌握发展学对发展内涵的解释;在深入理解发展观的历史演进中,准确掌握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并能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认真把握统筹城乡发展的韩奕及其重要意义;深刻理解发展学、农村发展学的定义及其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框架、研究重点。
[考试内容]1.“第三世界模仿发展模式”导致第三世界国家哪些主要社会问题凸显2.不同学科对于发展含义的解读3.发展观的含义及其历史演变路径与基本趋势4.科学发展观的内涵5.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统筹城乡发展及其重要意义。
6.当前中国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国情特点7.农村发展学的研究对象8.中国国情背景下农村发展学的研究框架及其重点理论篇第一章 人本发展理论[考试要求]本章要求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民本思想、西方人性假设和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明确“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取向的同时,准确掌握人本发展理论与模型,并能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认真把握人本发展理论在统筹城乡发展上的应用。
[考试内容]1.人本发展理论的内涵2.人本发展理论模型的各个模块之间的关系3.制度的定义及其对引导人的行为的作用4.资源的定义及构成及其在发展中的作用5.人本发展理论在统筹城乡发展上的应用第二章 贫困与反贫困理论[考试要求]本章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贫困的相关概念及测度,理解贫困反贫困理论中的要素短缺贫困等理论,借助网络等媒介了解相关理论的产生背景等知识,深入研读中国典型生态区科技扶贫实践中的历史成就和新任务等内容,能够理解中国扶贫开发中长期规划的内容。
[考试内容]1.狭义贫困与广义贫困的异同2.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的区别与联系3.贫困程度的测量方法4.反贫困与扶贫的区别5.贫困与反贫困的相关理论及其主要观点6.中国科技扶贫的历史成就和新任务7.贫困片区科技扶贫的三阶段模式8.中国扶贫产业的新特征9.结合有关资料,针对中国扶贫开发中长期规划提供具有操作性的实用性建议第三章可持续发展理论[考试要求]本章要求学生了解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原则,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内涵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的指标体系;掌握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系统构成,系统掌握影响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因素和根据影响因素提出具体对策。
备考的时候唯一心愿就是上岸之后也可以写一篇经验贴,来和学弟学妹们分享这一年多的复习经验和教训。
我在去年这个时候也跟大家要一样在网上找着各种各样的复习经验贴,给我的帮助也很多,所以希望我的经验也可以给你们带来一定帮助,但是每个人的学习方法和习惯都不相同,所以大家还是要多借鉴别人的经验,然后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且坚持到底!时间确实很快,痛也快乐着吧。
我准备考研的时间也许不是很长,希望大家不要学我,毕竟考研的竞争压力是越来越大,提前准备还是有优势的,另外就是时间线只针对本人,大家可以结合实际制定自己的考研规划。
在开始的时候我还是要说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就是你要想明白自己为什么要考研,想明白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你是靠自我驱动,是有坚定的信心发自内心的想要考上研究生,就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内心煎熬,在复习的过程中知道自己不断的靠近自己的梦想。
好了说了一些鸡汤,下面咱们说一下正经东西吧,本文三大部分:英语+政治+专业课,字数比较多,文末分享了真题和资料,大家可自行下载。
南京农业大学农村发展的初试科目为:(101)思想政治理论(204)英语二(342)农业知识综合四(921)农村发展概论参考书目为:1、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学(第11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2、郭熙保.发展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皇天不负有心人,看到自己通过初试的结果,总算是踏实了下来,庆幸自己这一年多的坚持还有努力,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其实在开始备考的时候自己也有很多问题,也感到过迷茫,当时在网上也看了很多前辈们的经验贴,从中也给了自己或多或少的帮助,所以也想把我的备考经验写下来,希望可以帮助到你们,文章也许会有一些凌乱,还请大家多多包涵,毕竟是第一次写经验贴,如果还有什么其他的问题大家可以给我留言,我一定会经常上来回复大家的!虽然成功录取,但是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有很多懊悔,其实当初如果心态再稳定一些,可能成绩还会再高一些,这样复试就不会担惊受怕了。
农业经济学期末复习提纲l 考试题型:(1)名词解释,5个,20分(2)不定项选择题,5个,5分(3)判断题,5个,5分(4)简答题,5道,40分(5)材料分析/论述题,2道,30分【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答案请参考课本和课件相应章节的内容)P8粮食安全恩格尔系数 p45蛛网理论 p53农产品批发市场 p60零售业态 p137适度规模经营 p148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 p177农业剩余劳动力 p241农业家庭经营 p268农民专业合作社 p279农业产业化经营 p370农业可持续发展二、选择和判断(答案请参考课本和课件相应章节的内容)1. 农业的基本特性是什么?p12. 农产品供给需要具备的条件?p233. 农产品供给的特殊性。
P284. 影响农产品供给的因素。
P265. 农产品供给价格弹性的类型及表示。
P396. 影响农产品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
P407. 农产品需求需要具备的条件?p28. 影响农产品需求的因素。
P319. 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的类型及表示。
P4110. 影响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
P4211. 恩格尔系数的意义。
12. 农产品供求蛛网的类型及决定条件和表示。
P4513. 农产品流通的特点是什么?渠道有哪些?p5214. 农产品连锁经营产生的原因和条件?p6615. 水资源的特性?p15816. 农业劳动有哪些特殊性?p16517.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p17218. 农业技术进步的特点?p19119. 农业资金的分类与特征?p20520. 按功能性来划分,农业财政资金有哪些类别?(公共性财政资金、调控性财政资金、保护性财政资金)21. 农业信贷资金的分类?p21322. 农户兼业化的原因?p25423.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运行的基本特征?p272三、简答(答案请参考课本和课件相应章节的内容)1. 农业的传统贡献有哪些?p4现代农业发展的多功能性表现在哪里?p82. 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功能是什么?p533. 家庭承包制下土地制度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4. 什么是要素稀缺与市场需求诱导的技术进步理论?两种理论的关系如何?p1935. 你认为中国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农业技术进步道路?p2016. 分析农业中家庭经营大量广泛存在的原因?7. 你认为中国农业家庭承包经营中存在的哪些问题,如何加以完善?8. 农业合作社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哪些作用?9. 农业产业化经营产生与发展的原因?p27910. 试从理论上分析食品安全的经济特性。
第一部分考试说明一、考查目标《农业知识综合四》侧重于农村发展与管理综合知识考查,考试内容主要涵盖发展经济学、农业经济学、管理学等课程,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能够运用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判断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农村与区域发展和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领域的考生。
三、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1、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发展经济学》、《农业经济学》、《管理学》各50分。
四、参考书1、《发展经济学》,毕世杰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2、《农业经济学》,李秉龙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3、《管理学原理》,杨文士、张雁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五版)第二部分考试要点《发展经济学》部分:1、发展经济学导论发展经济学的广义论与狭义论;发展中国家及其特征;发展经济学的研究任务与特点;发展经济学的理论起源,发展经济学在西方兴起的社会历史背景;发展经济学的演进;新型发展经济学的建立;发展经济学的性质与研究方法。
2、发展的目标与度量工业化的含义和基本特征,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标体系,物质生活质量指数,人类发展指数;基尼系数、洛伦兹曲线,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关系,“配第一克拉克定律”,霍夫曼定理。
3、经济增长与发展相关理论哈罗德一多马经济增长模型,索洛增长模型,剑桥增长模型,,新增长理论,经济增长阶段理论,二元经济理论,莱宾斯坦“最小临界努力”理论,纳尔逊“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罗森斯坦-罗丹大推进理论,纳克斯“贫困恶性循环”理论,平衡增长理论与不平衡增长理论,缪尔达尔“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理论”,傀鲁”发展极理论”,普雷维什“中心一一外围理论”,后发优势理论,库兹涅茨倒U型理论,增长与分配理论。
4、市场、政府与制度市场失灵与政策失灵,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政府职能,寻租的实质及其治理,提升政府能力的战略与途径。
一.名词解释:1、农业政策: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经济及农业发展目标,对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方面及环节所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的措施和行动的总称。
2、人力资源政策:政府在一定时期用来干预和调节全社会人力资源配置的措施、方法和制度的统称。
3、农村人口政策: 国家制定关于农村人口再生产和人口职业结构变动、地区迁移、人口素质提高以及扶幼养老等方面的准则。
4.基本农田:是指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立的不得占用的耕地。
5、农业金融政策:为实现一定的农业发展目标而调整货币流通和信用的指导原则及相应的措施。
6、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7、市场透明度:指市场活动参加者对市场行情,既对供求数量、质量和价格的了解程度,也可理解为市场行情对各类市场参与者的明了程度。
8.WTO:世界贸易组织1994年4月15日在摩洛哥的马拉喀什市举行的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部长会议决定成立更具全球性的世界贸易组织,简称“世贸组织”,以取代成立于1947年的关贸总协定(GATT)。
9、农业结构:是指农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各产业、产品等的构成及其比例,是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农业领域的分配比例。
10、农村人力资源政策:政府在一定时期用来干预和调节全社会人力资源配置的措施、方法和制度的统称。
农村人力资源政策相应的也可以划分为人力资源数量政策和人力资源质量政策。
11、农业金融政策:是为实现一定的农业发展目标而调整货币流通和信用的指导原则及相应的措施。
12.农业科学技术:是揭示农业生产领域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及其在生产中应用成果的总称,它产生于农业生产,又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生产每一阶段的进步都以科学技术发展作为前提。
二、单项选择题1.农业政策评估的内容包括(A)5A农业政策方案评估、农业政策执行评估、农业政策效果评估B农业政策科学性评估、农业政策客观性评估、农业政策准确性评估C农业政策学影响评估、农业政策成本评估、农业政策效率评估D农业政策定性评估、农业政策定量评估、农业政策效能评估2.可持续发展要以(A)为目的12A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B保护环境C保护生物的多样性D保持地球生态的完整性3.(B)政策手段可以进一步细分限制农产品的国内市场供给政策和刺激农产品需求增加政策。
农业经济学(一)导论1、农业的概念、特征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2、农业经济学的起源与发展西方农业经济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农业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二)现代农业的微观组织1、现代农业中的产权结构产权内涵与产权结构内容。
现代农业产权结构的基本特征。
2、现代农业中的家庭经营现代农业中家庭经营的客观必然性。
现代农业中农户经营的特点。
我国农户家庭经营的特点。
现阶段家庭承包经营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3、农业中的合作经济农业合作经济的含义及类型。
合作经济的基本原则。
农业合作经济的功能。
(三)现代农业与农业现代化1、农业的发展阶段原始农业。
传统农业。
现代农业。
2、现代农业概述现代农业的特点。
现代农业的典型形式。
3、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内涵。
农业现代化的内容。
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和指标体系。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模式。
(四)农业市场化1、我国农业市场化的现状和障碍农业市场化的内涵。
农业市场化的评判标准。
测量农业市场化程度的方法。
我国农业市场化的发展阶段及其特征。
我国农业市场化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农业市场化的内容推动土地使用权的市场化,铲除农业市场化的瓶颈。
加强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为中国的农业市场化提供支持。
3、农业市场化的动力发挥农业市场化过程中政府的推力作用。
发挥农业中介组织在农业市场化中的引力作用。
聚合政府和民间两方面力量,形成促进中国农业市场化的合力。
(五)农业国际化贫困的含义及测量。
我国农村贫苦的现状。
我国扶贫进展以及扶贫工作存在的问题。
我国扶贫政策及扶贫方式的选择。
4、农村社会保障政策社会保障制度的含义与功能。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建设的目标与政策选择。
(十四)“三农”方面的新政策1、当前一段时期内国家出台的最新政策,保持农业政策学研究的时效性和前沿性。
(如:近五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重要战略规划、重要领导讲话)。
1、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农业的外向型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概念。
1、农村发展规划的()特点要求我们在规划时应遵循“瞻前顾后,长短结合”的原则。
.导向性全局性动态性差异性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不包括().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科技的支撑.强调社会公平严格控制人类欲望的满足3、()是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不断将系统分析结果加以综合形成整体认识的一种科学方法。
. B. 综合平衡法数学模拟法多方案分析比较法系统分析法4、下列功能中哪一个是农村发展规划指标最基本的功能?().反映功能监测功能比较功能评价功能5、从生态学的角度讲,人口与自然财富的关系是()。
.人口不仅是自然财富的创造者,也是自然财富的消费者.人口既不是自然财富的创造者,也不是自然财富的消费者.人口仅仅是自然财富的创造者.人口仅仅是自然财富的消费者6、跨省区的大区规划和大江大河流域的规划,应报()批准。
. E. 省人民政府国务院国家规划局省规划局7、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最原始、最基本的功能是()。
. A. 集聚与扩散功能 D. 科研功能推广示范功能孵化功能8、下列农村发展规划指标中哪一个是主观指标?(). C. 农村人口总数农民人均纯收入农产品商品率农村社会安全感9、按照土地利用分区的原则,应将质量最好的土地优先划入()。
. F. 农业用地区林业用地区牧业用地区建设用地区10、农产品的出口需要量属于哪一类社会需求量?().国家需求量生活需求量生产需求量储备需求量判断题11、问卷调查法是最常用的调查方法,具有标准化、推断性、抽样性等特点,可以通过现场发卷、邮寄、访谈方式进行问卷调查。
. A.√12、中央一号文件属于区域产业发展政策。
. A.√ B.×13、现代农业的本质内涵包括技术、产业制度、产业结构及可持续发展几个方面. A.√ B.×14、农业园区的区位交通条件,主要强调的是与周边城镇的地理位置关系及交通运输条件,这是影响农业园区发. A.√ B.×15、园区建设资金主要来自于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财政投资、社会融资(银行贷款与民间资本投资)、建设单位和农民投劳)等渠道。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追求目标之一,而农业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产业,也需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进行发展。
下面将介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和相应的措施。
一、生态原则生态原则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农业生产应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保持生态平衡。
首先,农业生产要注重保护土壤。
合理利用有机肥料和生物肥料,避免过度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减少土地退化和水源污染。
其次,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合理利用水资源。
另外,保护农田生态系统,保持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二、经济原则经济原则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农业生产要注重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农民的可持续生计。
首先,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推动农业现代化。
应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其次,发展农业产业链,提供农民多元化的经济收入来源。
通过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
三、社会原则社会原则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
农业生产要注重社会公平和农民的福祉。
首先,建立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农民养老、医疗、教育等基本保障。
其次,加强农民的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另外,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维护他们的利益。
四、文化原则文化原则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支撑。
农业生产要注重传承和保护农耕文化,以及农民的传统知识和技能。
首先,加强农业文化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科学意识。
其次,鼓励农民参与传统农耕活动和农村文化建设,传承和弘扬农耕文化。
另外,保护农村传统建筑和风貌,维护农村的文化特色。
总结起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生态原则、经济原则、社会原则和文化原则。
在实践中,我们应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绿色化、智能化和现代化,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和质量。
同时,加强政府支持和农业政策的引导,为农民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政策支持。
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才能实现农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推动农村的全面进步和农民的整体福祉。
现代农业经济学知识点1、农业的特点:土地是农业中最基本的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农产品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具有周期性和季节性特点;农业生产具有空间上的分散性和地域性;农业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不一致;⑥农业生产具有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农业生产的成果要在最终的产品中体现出来。
2、农业的地位和作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规律。
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赖以独立的基础;农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对各国普遍起作用的经济规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长期起作用的规律。
3、产权结构:指不同类型的产权所构成的产权框架及其比例。
产权类型的划分是按财产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归属来划分的,其中所有权归属是最核心的内容。
4、现代农业产权结构的基础特征:产权主体多元化、产权关系明晰化、收益权实现多样化、产权交易市场化。
5、农业合作经济产生原因、组织运行特征及功能:原因:社会分工与生产专业化需要农业合作制、为了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农业需要合作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小规模经营的农户需要合作制、农业合作制与市场经济相伴而生。
特征:合作目标的双重性,即合作经济组织的服务性和赢利性、合作经营结构的双层次性,约定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合作经济组织的民主性,自愿基础上的有效结合。
功能:发挥协作优势、优化要素组合、提高竞争能力、减轻自然风险、提高管理水平。
6、农业的发展阶段:原始农业(生产工具简单落后,以石制工具为生产工具,采用原始粗放、刀耕火种的耕作方法,广种薄收)、传统农业(使用铁制的手工工具,以人力、畜力为动力,使用农家有机肥等基本农业生产要素进行生产,生产技术靠时代积累的经验,进行精耕细作)、现代农业(机械化和自动化作业,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规模化、专业化和集约化生产,科学的农业组织管理,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一、名词解释1农业生产结构:广义:农业结构是指农业生产系统内农(种植业)、林、牧(养殖)、副及渔五业的比例关系。
狭义:种植业结构(是整个农业生产的基础)是指种植业内各种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及饲料作物的比例关系.2可持续农业:是在不损害后代人使用自然资源和享有良好环境的权益前提下,争取和保持当代人较高的生产率水平和生活质量。
这种农业在经济上具有活力,在生态上是环境友好的,在社会上是公正和可接受的3气候生产潜力:(气候产量)是指栽培条件最佳,即作物所需的各种矿质营养、水分能充分供应、病虫草有效控制,种和种植密度适宜,仅仅是气候条件为限制因素时作物所能达到的产量上限。
4复种指数: 是指一定时期内,在同一地块耕地面积上种植农作物的平均次数,即年内耕地面积上种植农作物的平均次数,即年内耕地上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与耕地面积之比。
5保护性耕作:部分取消铧式犁翻耕,在保留地表覆盖物的前提下少、免耕播种,以保留土壤自我保护机能和营造机能,是机械化耕作由单纯改造自然到利用自然、进而与自然协调发展农业生产的革命性变化。
6农业面源污染:是指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化肥、农药、畜禽粪便以及其他有机或无机污染物质,通过农田的地表径流和农田渗漏,引起的对水层、湖泊、河岸等生态系统的污染。
7劳动节约型技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主,从而导致活劳动消耗节约的技术.8资源节约型技术:使活劳动以外的其它经济资源,特别是土地的生产率明显提高的技术.9生态补偿:是以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为目的,以经济手段为主调节相关者利益关系的制度安排。
10农业的经济效益:是指农业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效果,包括农业劳动者通过农产品交换后获得的可用于扩大再生产和改善生活的利润,以及国家通过农业税、农产品加工等从农业中所获得的用于发展国民经济的资金.11农业的生态效益:是指农业在保护和增殖资源以及改进生态环境质量方面的效果.12农业的社会效益:是指农业在满足人类基本社会需求方面的效果,诸如为人类提供食物、纤维、燃料、工业原料和就业机会等.13机会成本:人们在作出抉择时.所放弃的其他选择中价值最高的一个。
14比较优势:若某个国家能以较低的机会成本生产某种物品.则表示它在该物品的生产上拥有比较优势。
14绝对优势:是指某两个国家之间生产某种产品的劳动成本的绝对差异,即一个国家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个国家。
15生物经济平衡点:在一定经济条件下,以公共资源形式存在的生物种群数量会稳定在一定水平上,在这个水平上对其进行开发利用的收益恰好等于其成本,这种经济与生物的双重平衡关系叫作生物经济平衡。
16.环境容纳量(负载力):一个稳定的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最大值,同其他生态特征一样,具有可变性.17.拥挤效应:随密度上升而增加对种群增长的不利影响18.最大持续收获量:是指与资源再生能力相适应的,能长久维持下去的最大收获量19最适持续收获量:由于生物资源的更新受环境影响而波动,稳妥的资源收获量应略低于最大持续产量。
这个量称最适持续收获量。
20.生产者均衡:如果企业使用了对于它的产量而言成本最小的要素组合,或者对于它的成本而言产量最大的要素组合,则称他达到生产者均衡。
21.诱致性变迁理论:农业生产对于技术的需要,取决于特定经济中生产要素的相对稀缺性。
22.复种:指在同一田地上一个农业年度内种植两季或两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是一种在时间上集约利用土地的种植方式。
23.多熟种植:在一年内,同一田地上前后或同时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方式,包括复种、套作、间作和混作。
在时间和空间上土地集约利用的方式。
24.休闲:耕地在可种作物的季节只耕不种或不耕不种的方式,是复种的相对词。
25.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发育供应、协调营养因素(水分和养分)和环境条件(温度和空气)的能力。
26.间作:在同一田地上同一生长期内,分行或分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27.套作:指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的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28.化感作用:是植物与周围环境中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植物通过释放化学物质到环境中而产生对自身和其他生物直接或间接地作用。
二、简答1.什么是李比希矿质营养学说、养分归还学说?猪多、肥多、粮多”反映出物质(N、P、K等)上升式循环,这在什么条件下成立(氮从土壤中移出的4个主要途径)?李比希的矿质营养学说、养分归还学说的历史功绩在什么方面,对当前有什么影响?(1)矿质营养学说:这个学说是德名化学家李比希(1803~1873年)创立的,一直盛行至今。
李比希是国际公认的植物营养与肥料学的奠基人。
他在1840年发表的《化学在农业和植物生理学上的应用》一书中指出:土壤中矿物质是一切绿色植物惟一的养料,这种观点被称为植物矿物质营养学说,反驳了当时流行的腐殖质营养学说,指出有机质(腐殖质)的作用是分解时形成矿物质而供应植物营养(2)养分归还学说:其主要内容是:每次收获的作物从土壤中吸取了大量矿物质养分,结果使土壤中的矿物质养分减少,土壤肥力降低,要想维持其土壤肥力,就必须把作物带走的那些养分全部归还于土壤,归还的数量一般高于作物带走的养分量(3)“猪多、粮多、肥多”:传统的农业是以有机肥来维持土壤肥力,即“猪多、肥多、粮多”是这种农业的典型表达方式。
但这种生产方式不过是植物养分在土壤—植物—动物—土壤间的一个闭合式循环,氨气挥发、硝态氮随水流失、硝态氮被还原为氮气和植物的吸收是氮从土壤中移出的4个主要途径,每循环一次,N养分必然有所损失,呈现下降式循环;在有机肥料不足或以开荒来增加粮食产量时,土壤肥力就会下降,产量下降到甚至耕地的撂荒。
传统农业时期只有2种途径可以增加农田N素量,1.利用生物固氮从大气中固定N2,成为作物体内的蛋白质而移入农田;2.将农田之外的荒地、荒山、荒坡的植物体、江河淤泥、动物粪便等通过有机肥方式移入N素至农田。
无论哪一种或二种同时增加的农田N素量大于移出量时,N营养物质才能上升式循环,“猪多、肥多、粮多”才能成立。
传统农业中长期面临有机肥料不足的问题,为了提高产量和防止地力衰竭,所以农民大部分的劳动力消耗在积累、制造、运输有机肥上(4)李比希矿质营养学说的历史功绩:归还有机肥还是无机肥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把维持土壤肥力的手段从有机肥向无机物转变,创立了植物无机营养学说,促进了化肥工业的出现和迅速发展,可以用方便、廉价的施用N化肥等来增加矿物质营养循环的数量使农业产量的大幅度提高,不再需要大量人力来积、造、运有机肥,甚至不需要种植共生固N植物,为工、商业发展提供大量剩余劳动力,而且,最终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大幅度增加(5)对当前的影响:但是化肥工业发展形成了对化石能源的高度依赖性,发达国家发展起来的以农机、化肥、农药等大量投入化石能源为特征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在化石能源价格低廉,似乎源源不断的前提下具有经济的合理性;面对全球化石能源储量逐步减少、商品性农业生产的利润空间减少和对环境的污染加剧,此种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受到了巨大的挑战。
当前我国农业要满足13亿多人的吃饭而必须增加化肥、农药、灌溉、农机等投入,又要减少对化石能源依赖,实现可持续性发展,这的确是一个两难问题而值得认真思考。
2.传统农业中的“精耕”,你认为合理吗?土壤耕作与施肥、灌水不同,它不直接向农田增加营养物质,而是通过农具的物理机械作用,改善耕层土壤的物理状况和地表状况,进而改善土壤化学、生物状况,充分发挥土壤肥力对作物生产的有利作用,即不增加生活因子,而是改善生活因子,提高利用率。
传统的精耕,如水稻田的“三犁多耙”、棉花地“中耕九遍”,通过物理机械作用加速有机质的矿化,增加土壤的速效养分;借助于干湿交替——晒垡、冻融交替——冻垡的自然力,熟化土壤并使有机质的矿质化作用加强。
通过上述物理机械作用和自然力使土壤深厚、细碎、平整,有利于播种出苗;有利于根系生长,增加根毛与土粒的结触面积;但这只是加速了对土壤库中原有N、P、K等利用速度,提高利用率,当季增产,但并不能增加土壤库N、P、K等数量;传统农业中长期面临有机肥料不足的问题,最终多季增产有限,是一种“以工代肥”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当时是一种科学合理的措施。
只有进入现代农业阶段,用方便、廉价的N素化肥等来直接增加农田矿物质营养循环的数量,结合适当土壤耕作,如配套农机具和除草剂结合的少耕或免耕,不再需要上述的大强度耕作,成为了提高产量的主要手段。
同时,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蓄墒、保墒耕作可以用更好的灌溉方法替代;中耕出草可由化学除草剂替代,也不必逢草比除,除草必净,讲究杂草防除经济阈值,防治费用应小于或等于杂草防除获得的效益;人、畜力耕作、运输、粮食、食品加工等由机械化替代。
总之,现代农业的发展对农业之外的工业产品依赖性增强,对劳动力需求量减少,但质量提高,单位耕地面积承载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提高,是一种历史性的趋势。
4.“双重风险”?发展农业的3条基本途径?农业与工业的区别?(1)双重风险:生产的风险性与市场的风险性:农业是一个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过程相结合的物质生产。
农业再生产过程对自然过程、自然环境和自然因素具有强烈的依赖性;在农业中,经济再生产是以自然再生产作为基础和出发点的,同时,由于农业投资规模大,投资周期长,直接经济效益、劳动所得、资金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能力都比较低,所以投资于农业的土地、资金和劳动力等资源,一般难以获得平均利润和平均劳动报酬,从而致使农业部门的比较利益远远低于非农业部门,大大降低了农业的市场竞争力。
可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承担的自然和经济的双重风险都很大(2)发展农业的三条基本途径:A 培育优良品种(提高物质、能量利用效率)B 增加物质、能量的投入(改变生产条件,化肥、灌溉、农药和新的生产资料投入)C 综合途径(如:第一次绿色革命)(3)工业与农业区别:无论是农业生产活动,还是工业生产活动,都是靠一定量的生产要素的投入获得一定量的产出,以满足特定经济需要的过程。
但若分别考察一下二者与自然再生产过程的关系,二者的差异便鲜明地出现.1.农业的生产投入具有非均衡性:使生产者生产活动具有兼业的性质;农业生产成本的相对高昂;农业劳动力供求的周期性失衡。
2在生产时间上:农业:自然力对劳动对象独立发生作用的时间很长;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的差别特别显著。
工业:自然力对劳动对象独立发生作用的时间几乎为零;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的差别较小。
5.怎样理解在我国的国情条件下,农业生产结构、膳食结构的基本趋势与发展趋势?动植物性食品的区别?(1)我国土地及人口国情:中国人均只有1.2~1.5亩耕地,只有世界人均土地面积1/3,而每年人口增加1700万,耕地下降700万亩(667㎡)(2)农业生产结构的基本趋势:以种植业为主,粮食生产为主,畜牧业为辅.发展趋势:1.种植业三元结构(粮食-经济-饲料作物的三元结构)的逐步形成 2.优质农产品的生产比例加大3.加工业在逐步发展(3)膳食结构的基本趋势: 以植物性食物(素食)为主,植物性蛋白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发展趋势:新鲜的蔬菜、水果消费增加,动物性食品消费增加,人均口粮消费下降.(4)动物性食品:8种必需氨基酸的含量高且平衡.植物性食品:8种必需氨基酸的含量低且不平衡6.2030时“谁来养活中国人”论点提出依据是什么?你如何认为?2030年人口高峰达16亿时的粮食需求量(按现在人均400kg的需求量计算)的需求6.4亿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