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雪图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5.15 KB
- 文档页数:5
《瑞雪图》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时间:2020-05-14我要投稿《瑞雪图》教学设计3篇《瑞雪图》教学设计篇1第一课时学习要点:整体感知课文;学习生字词;能比较流畅的通读课文。
教学过程:一、引入课文。
1、大家喜欢下雪吗?2、讲述:四十几年前,在我国的胶东半岛上,下过一场大雪。
当时,正是自然灾害严重,农业欠收的时候,这时候下一场雪是多么的及时啊!著名作家峻青怀着异常高兴的心情写了一篇文章《瑞雪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整体感知,学习字词。
(一)、学习字词1、师范读,生边听边划记生字词。
2、认读生字,相机释义。
瑞雪胶东半岛骤然彤云密布簌簌万籁俱寂咯吱嗬眺望粉妆玉砌投掷3、给生字扩词。
4、比较形近字。
瑞端;眺挑逃桃;掷郑5、默读课文,推荐好词语,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答疑。
(二)、整体感知课文1、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2、生有感情的自课文,对照金钥匙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思考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4、师总结: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可以分为4部分,一、下雪前;二、下雪时;三、下雪后;四、点题,赞扬雪景。
三、再读课文,要求准确流畅。
1、点名读,师生评议。
主要侧重字音准确,是否流畅等。
2、全班齐读。
第二课时学习要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朗读技巧。
一、旧知导入。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二、学习课文,理解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课文,思考:下雪前,天气有什么变化?2、齐读课文,说说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板书:骤然变冷)(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齐读课文,思考:这是一场怎样的雪?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2、默读课文,找出这一段的的象声词,说说它们模拟了怎样的声音。
3、自渎课文,想想这一段怎样才能读得更好。
4、总结:“开始的时候,还伴着一阵小雨。
”——读得轻、快。
“大片大片”“彤云密布”——读得厚重。
《瑞雪图》的教学设计(精选13篇)《瑞雪图》的篇1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瑞雪的大而美丽,体会作者的喜悦心情,感悟“瑞雪丰年”的丰富内涵。
3.渗透按一定顺序观察、有条理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精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想象、感悟雪中、雪后的景象。
教学难点:理解“好一幅北国寒冬瑞雪丰年的图画”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现在咱们都穿上了厚厚的毛衣和羽绒服了,因为冬天到了。
那么在冬天里你最喜欢那些景物?(雪)在你的心目中,雪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列举)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片和雪有关的课文,《瑞雪图》(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课文:我们先来欣赏一段优美的雪景视频图。
(学生欣赏)从你们的眼神中,我知道你们已经被美丽的雪景吸引了。
画面中的美景,课文中也有精彩的描写,,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的读一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并思考问题:这场雪有什么特点?你是从那些语句中看出来的?可在文中做好批注。
谁能够概括出这场雪的特点?(大美)指名回答。
三、深入理解课文1、我们先来看看第二三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雪比较“大”这一特点的?你画出了哪些描写雪大的句子?黄昏时分,风停了,雨住了,那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的从半空中降落下来了。
(展示)(板书:纷纷扬扬)2、那鹅毛大雪纷纷扬扬的从天空中飘落下来,想像这一情景,自己再读一读,指名读。
3、是啊!这是入冬以来,胶东半岛上的第一场雪。
雪中有是怎样的情景?自己读一读第三自然段,你还从那里感受到雪“大”?不久,雨住了,风停了,就只有那大片大片的雪花,从彤云密布的天空中,簌簌落落的飘将下来。
(课件展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
4、听了你们的读,我仿佛看到了大片大片的雪花飘落下来,这两句话中出现了描写雪大的词语(课件展示)请同学们来看,第一句不动,假如我把第二句修改一下,再放入课文中,你们听一听有什么效果与区别。
《瑞雪图》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瑞雪图》的背景及作者;(2)培养学生对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3)引导学生领悟文中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瑞雪图》;(2)学会欣赏古文,提高审美情趣;(3)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锻炼信息处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2)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瑞雪图》的内容;(2)掌握文中关键词语的含义;(3)领悟作者通过描绘瑞雪表达的情感。
2. 教学难点:(1)文中生僻字词的理解;(2)文中意境的体会;(3)作者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瑞雪图》画面;(2)简介作者及作品背景;(3)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僻字词;(3)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感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课文;(2)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3)教师点评,指导学生准确理解课文。
4. 课堂练习:(1)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题;(2)学生互相检查,教师批改;(3)针对错误,进行讲解和辅导。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重点,提醒注意事项;(3)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熟读《瑞雪图》,巩固学习内容;2. 收集有关瑞雪的诗词,进行欣赏;3. 写一篇关于《瑞雪图》的感悟文章。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瑞雪图》的内容理解程度;2. 学生对文中关键词语的掌握情况;3. 学生对作者情感的体会和表达能力;4. 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冬季的雪景图片,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瑞雪纷飞的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瑞雪图》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瑞雪图》的作者、创作背景及艺术特点;2.能够正确理解、阐释《瑞雪图》的意义;3.能够运用《瑞雪图》的元素进行艺术创作。
二、教学内容1. 《瑞雪图》的基本介绍《瑞雪图》是明代著名画家汤恩伯于1402年所绘,它是一幅轴画,采用设色法。
《瑞雪图》描绘了江南丘陵地区白雪皑皑,云雾缭绕的冬景。
画面上树木、屋宇都被雪覆盖,小船停泊在江岸旁。
图中的人物疏而不漏、随处可见,表现出节气活动的真实感。
2. 《瑞雪图》的艺术特点《瑞雪图》为中国世界性地表现了山水画的魅力和功力,具有浓郁的中国意趣,台阁学派画风明显。
画面的人物、屋宇、动植物的描绘精细真实,尤其是各种植物的栩栩如生的表现让人赞叹不已。
同时,《瑞雪图》的色彩搭配也比较新奇,将冬天的素雅之美表现的非常到位。
3. 运用《瑞雪图》元素进行艺术创作通过介绍《瑞雪图》的艺术特点,在学生对于《瑞雪图》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后,可以让学生使用元素进行艺术创作。
例如,可以让学生画出自己理解中的《瑞雪图》,或者让学生在画纸上使用水彩/颜料展现画中各个元素的色彩之美,以及整幅画所表现出的意境。
三、教学方法1. 讲解法通过多媒体或者是板书的形式,将《瑞雪图》的作者、创作背景及艺术特点进行讲解。
2. 观摩法将《瑞雪图》的图片进行展示,让学生观看,观看过程中,老师可以辅助讲解。
通过观摩,学生可以感受到《瑞雪图》所展现出来的魅力和意境。
3. 实践法在学生掌握了《瑞雪图》的一定知识后,采用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瑞雪图》元素进行艺术创作。
四、教学过程1.先通过讲解、观摩,让学生了解《瑞雪图》的基本信息;2.接下来运用活动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实践。
可以根据课堂实际情况进行定制。
整个实践过程中,老师也可以在一旁不断地指导、解释和引导;五、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分为两类:1. 教师评价老师能够根据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的表现,进行及时、准确的评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多方位的考察学生的成功与进步,对于每个学生都要进行具体的评价,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四年级语文《瑞雪图》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学习并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阅读。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观念。
学会通过观察和描述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象。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欣赏和爱护之心。
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升对美的感知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瑞雪图》是一篇描绘雪花美丽景象的短文。
课文通过形象的描写和比喻,展现了雪花如诗如画的美丽。
2.2 生字词表瑞雪、点缀、银装素裹、飘落、纷飞等。
2.3 课文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技巧,如动静结合、远近结合等。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雪花的样子,引导学生对主题产生兴趣。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雪花的印象和感受。
3.2 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教师辅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调和语气。
3.3 学习生字词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和示范。
3.4 课文理解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描写技巧。
第四章:作业设计4.1 回家作业学生回家后,复习课文,巩固生字词。
家长签字确认学生的学习情况。
4.2 拓展作业学生观察身边的自然景色,用文字描绘出来。
学生可以选择一种自然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和写作。
第五章:教学评价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和合作能力。
5.2 作业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回家作业进行检查和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对学生的拓展作业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四年级语文《瑞雪图》教案设计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教学材料课文文本《瑞雪图》相关图片或实物展示雪花生字词卡片课文朗读音频6.2 教学工具投影仪或白板教学课件或幻灯片录音设备小组讨论表格第七章:教学过程7.1 课前准备教师提前准备教学材料和工具。
四年级语文《瑞雪图》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课文中所描绘的瑞雪图的景色和寓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学会通过描绘事物的细节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3)学会通过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的敏感和欣赏能力。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向善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生字词。
难点:通过课文描绘的瑞雪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4. 练习纸。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与瑞雪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
(2)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对瑞雪有什么印象或感受?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讲解生字词,并进行朗读练习。
(3)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描述,如雪花的样子、飘落的情景等。
3. 讨论与思考:(1)分组讨论:你们认为瑞雪图中的景色寓意着什么?(2)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表达自己对瑞雪的感受和想象。
4.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生字词和表达方法。
(2)布置课后作业:请学生尝试自己描绘一幅瑞雪图,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完成练习纸上的相关练习题。
2. 拓展作业:(1)观察大自然中的雪景,拍摄或绘制一幅瑞雪图。
(2)写下自己对瑞雪的感受和想象,可以尝试使用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和练习等。
《瑞雪图》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瑞雪图》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让学生了解《瑞雪图》的历史背景和创作意图。
1.2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能够欣赏和分析《瑞雪图》。
2. 培养学生的绘画技巧,能够绘制一幅简单的《瑞雪图》。
1.3 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 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材内容:1. 介绍《瑞雪图》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 介绍《瑞雪图》的历史背景和创作意图。
3. 分析《瑞雪图》的构图、线条、色彩等方面的技巧。
4. 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瑞雪图》。
2.2 教学资源:1. 《瑞雪图》挂图或投影仪。
2. 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3. 绘画材料和工具。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窗外的雪景,引发学生对《瑞雪图》的兴趣。
2. 向学生简单介绍《瑞雪图》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3.2 讲解:1. 详细讲解《瑞雪图》的历史背景和创作意图。
2. 分析《瑞雪图》的构图、线条、色彩等方面的技巧。
3. 引导学生欣赏和评价《瑞雪图》。
3.3 实践:1. 让学生分组合作,绘制一幅简单的《瑞雪图》。
2. 引导学生注意观察雪景的细节,运用适当的绘画技巧。
3.4 展示和评价:1. 让学生展示自己绘制的《瑞雪图》,分享创作过程和感受。
2. 让学生互相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第四章:教学策略4.1 观察和分析:1. 引导学生观察《瑞雪图》的细节,分析其构图、线条、色彩等方面的技巧。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给予解答和指导。
4.2 合作和交流:1. 让学生分组合作,绘制一幅简单的《瑞雪图》。
2.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合作,共同完成创作。
4.3 评价和反馈:1. 让学生互相评价,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2.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给予具体的反馈和建议。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学生自评:1. 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评价,反思创作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瑞雪图》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瑞雪图》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创作年代、历史背景等。
让学生掌握《瑞雪图》的主要内容,包括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
让学生理解《瑞雪图》的主题思想,包括对生活、人性、情感等方面的探讨。
1.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并分析《瑞雪图》中的情节和人物。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能够欣赏并评价《瑞雪图》的艺术特色。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对《瑞雪图》进行合理的评价和分析。
1.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悟,提高学生的人生境界。
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提高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度。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瑞雪图》的主要内容,包括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
《瑞雪图》的主题思想,包括对生活、人性、情感等方面的探讨。
《瑞雪图》的艺术特色,包括文学手法、语言表达等。
2.2 教学难点对《瑞雪图》中的复杂情节和人物关系的理解。
对《瑞雪图》中的深刻主题和思想内涵的理解。
对《瑞雪图》中的文学手法和语言表达的鉴赏。
第三章:教学方法3.1 讲授法对《瑞雪图》的背景知识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作者、创作年代、历史背景等。
对《瑞雪图》的主要内容进行讲解,让学生掌握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
对《瑞雪图》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进行讲解,让学生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表达。
3.2 互动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让学生分享对《瑞雪图》的理解和感悟。
通过提问和回答,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瑞雪图》中的情节和人物。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对《瑞雪图》中的文学手法和语言表达进行鉴赏和评价。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引入通过展示《瑞雪图》的图片或相关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瑞雪图》的背景和创作动机。
4.2 讲解对《瑞雪图》的背景知识进行讲解,包括作者、创作年代、历史背景等。
对《瑞雪图》的主要内容进行讲解,包括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等。
瑞雪图教学设计
本文是关于瑞雪图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预习提示:
本课用生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勾画了一幅瑞雪图:描述了胶东半岛的第一场雪,雪前、雪中和雪后的美景。
同时,文本产生的特殊年代,还赋予了文本自身独特的人文内涵――本文写于1962年,当时我国连续几年遭受自然灾害,粮食欠收,人们都期盼丰收年的到来。
因而,一场及时的大雪也给胶东半岛上的人们带来了吉祥、幸福和喜悦。
仔细读读课文,看看作者运用了怎样的写作顺序,学习作者是怎样在描写景物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
教学目标
1.随文认识“瑞雪、胶东半岛、骤然、彤云密布、万籁俱寂、咯吱、嗬、极目远眺、粉妆玉砌、掷雪球”10个生词,达到正确流利地认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感知词意。
2.学习书写“簌、籁”,做到写规范、正确,同时渗透写字习惯的养成教育。
3.读懂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4.抓住描写雪后美景的语段,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难点
精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想象、感悟雪中、雪后的景象。
理解“好一幅北国寒冬瑞雪丰年的图画”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补充资料、谜语等
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随文认识“瑞雪、胶东半岛、骤然、彤云密布、万籁俱寂、咯吱、嗬、极目远眺、粉妆玉砌、掷雪球”10个生词,达到正确流利地认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感知词意。
2.学习书写“簌、籁”,做到写规范、正确,同时渗透写字习惯的养成教育。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地认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感知词意。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文。
1、大家喜欢下雪吗?
2、讲述:四十几年前,在我国的胶东半岛上,下过一场大雪。
当时,正是自然灾害严重,农业欠收的时候,这时候下一场雪是多么的及时啊!著名作家峻青怀着异常高兴的心情写了一篇文章《瑞雪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整体感知,学习字词。
(一)、学习字词
1、师范读,生边听边划记生字词。
2、认读生字,相机释义。
瑞雪胶东半岛骤然彤云密布簌簌万籁俱寂咯吱嗬眺望粉妆玉砌投掷
3、给生字扩词。
4、比较形近字。
瑞端;眺挑逃桃;掷郑
5、默读课文,推荐好词语,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答疑。
(二)、整体感知课文
1、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2、生有感情的自课文,对照金钥匙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思考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4、师总结: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可以分为4部分,一、下雪前;二、下雪时;三、下雪后;四、点题,赞扬雪景。
三、再读课文,要求准确流畅。
1、点名读,师生评议。
主要侧重字音准确,是否流畅等。
2、全班齐读。
:
课堂检测
理解课文内容,再次有感情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2.抓住描写雪后美景的语段,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难点
精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想象、感悟雪中、雪后的景象。
理解“好一幅北国寒冬瑞雪丰年的图画”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个谜语,想不想读一读、猜一猜?
课件出示
(谜语: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
九片十片千万片,乱入梅花看不见。
)
二、出示课件,欣赏雪景
说一说,欣赏了雪景,雪花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三、学习课文,认识这场雪的特点
a.雪大。
1.出示课件:小组合作学习,从课文中找出描写雪大的句子,画上横线,然后组内交流。
2.找得快的同学,尝试读一读,看能不能把雪下得大的气势读出来。
3.汇报交流。
(以中等生、学困生为主)
4.指导朗读。
(1)这么大的雪,作者是运用了哪些观察方法感受到的?(优等生)
板书:听、看
(2)雪花飘落,悄无声息,怎么能听到呢?谁能通过朗读把山村夜静的特点表现出来。
(优等生。
评价后介绍方法,全班齐读)
(3)指名朗读描写雪大的句子。
(中等生,学生评价)
(4)为了把雪大的特点表现出来,我们在朗读时应该突出哪些词语。
(学
困生、中等生)
(5)分男女生朗读。
b.景美。
1.出示课件:
(1)自主学习,找一找、画一画,你从哪些语句中品味出雪景的美丽?
(2)为什么能从这些语句中感受到雪景的美丽?
2.自学。
3.汇报交流。
(1)由中下生汇报,(2)由优等生补充。
(1)“推开门……万里江山变成了一个粉装玉砌的世界。
”(颜色美)(2)“看近处……银球儿”(形态美、静态美、挖掘叠词、儿化音的妙用)(3)“一阵风……彩虹”(动态美)
4.指导朗读:
(1)这么美的景色,我们怎样通过朗读,通过我们的声音表现出来?
(2)指名(优生)配乐朗读。
(评价)
(3)拓展:你还看到了雪后哪些壮丽景色?
(4)全班朗读。
(师评价)
c.人欢。
这么美的景色,最喜欢的首先是孩子了,他们的心情如何?为什么?
四、拓展延伸,深化感受
孩子们是快乐的,可是他们绝对不是最快乐的人,谁是最快乐的人呢?读完了下面的资料你就知道了。
出示补充资料:
俗话说,“瑞雪兆丰年”并不迷信,有着充分的科学根据。
寒冬大雪可以冻死一部分越冬的害虫;冰雪渗进土层深处,又能供应庄稼生长的需要。
有经验的老农把雪比作麦子的“棉被”,冬天“棉被”盖得越厚,春天麦子长得越好。
所以又有这样一句谚语:“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
师小结:当时是1962年,我国接连几年遭受自然灾害,庄稼几乎颗粒无收,农民吃不饱,穿不暖,而如今,在这样的情况下,望着这一场及时的大雪,农民伯伯们看到这场雪,会说什么?
课堂检测
根据自己的兴趣,选一项做一做。
1.写写本课学会的生字.
2.仿照《瑞雪图》按照一定的顺序,以《丰收图》为题,写一段话。
课外作业
搜集资料,了解“瑞雪兆丰年”的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