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人口政策回顾与展望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5
中国人口生育政策调整的经济学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研究中国人口生育政策调整的经济学影响。
通过对中国生育政策的历史演变、当前的人口结构变化、生育政策调整的背景及其经济学理论基础进行深入剖析,本文试图揭示生育政策调整对中国经济增长、劳动力市场、社会福利、以及老龄化问题等方面的影响机制。
本文将回顾中国生育政策的发展历程,从严格控制生育的一孩政策到逐步放开的二孩政策,再到近期的三孩政策,分析这些政策调整背后的经济和社会动因。
接着,文章将探讨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包括劳动力供应、储蓄和投资、消费需求等方面的变化。
本文将对生育政策调整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进行分析,包括劳动力供求关系、工资水平、就业结构等方面的变化。
同时,文章还将探讨生育政策调整对社会福利的影响,包括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福利资源的配置问题。
本文将对生育政策调整对中国老龄化问题的影响进行研究。
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文章将定量分析生育政策调整对老龄化率、养老金支出、医疗卫生支出等指标的影响,从而为政策制定者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深入理解中国人口生育政策调整的经济学影响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参考,同时也为学术界提供研究借鉴。
二、文献综述人口生育政策对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生育政策的调整成为了社会热议的焦点。
本文试图通过经济学的研究视角,探讨中国人口生育政策调整的背景、动因以及可能产生的经济影响。
在文献回顾中,首先需要对人口生育政策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
传统的人口经济学理论认为,人口数量和结构对经济增长有重要影响。
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开始关注到人口质量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例如,人力资本的积累、教育水平的提高等因素被认为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
接着,本文回顾了中国人口生育政策的历史演变。
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到后来的“单独二孩”“全面二孩”,再到最近的“全面三孩”政策,这些政策调整都反映了中国政府对人口问题的深刻认识。
中国人口自均衡发展态势与人口政策调整【摘要】中国人口是国家的重要资源,随着人口总量和结构的变化,中国人口自均衡发展态势逐渐显现。
本文分析了中国人口自均衡发展的现状,并指出人口政策调整的必要性。
通过历史回顾,了解了中国人口政策调整的演变,以及当前人口政策的主要内容。
分析了人口政策调整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强调了中国人口自均衡发展态势和人口政策调整的关键意义,展望了未来人口政策的发展方向,并提出了应对措施。
中国将在人口问题上持续努力,实现人口自均衡发展,推动国家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人口资源、人口结构、自均衡发展、人口政策、历史回顾、社会经济发展、关键意义、前景展望、应对措施。
1. 引言1.1 人口是国家的重要资源人口是国家的重要资源,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人口资源是国家最宝贵的财富,人口素质的提高对于国家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优质的人口资源可以为国家提供强大的劳动力、技术和智力支持,推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人口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也是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人口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是国家繁荣稳定的根本。
在当今社会,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和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人口资源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人口的数量和质量、结构和分布都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
科学合理地制定人口政策,调整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保障人口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对于国家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人口是国家的重要资源,合理利用好人口资源,促进人口自均衡发展,是国家建设现代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只有充分发挥人口资源的潜力,实现人口资源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才能推动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1.2 中国人口总量及结构的变化中国人口总量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了明显的变化。
随着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人口总量也一直在增加。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20年,中国的总人口已经超过了14亿人。
这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
中国人口流动与城镇化进程的回顾与展望一、本文概述1、人口流动与城镇化的定义在深入探讨中国人口流动与城镇化进程之前,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人口流动”与“城镇化”这两个核心概念的定义。
人口流动,指的是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移动和迁移,这包括从农村到城市、从内陆到沿海、从欠发达地区到发达地区的迁移。
人口流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因素(如就业机会、收入水平)、社会因素(如教育资源、公共服务)、政策因素(如户籍制度、土地政策)等。
人口流动不仅改变了个人的生活轨迹,也对整个社会的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城镇化,则是指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农村地区逐渐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城镇化的本质是人口和产业的空间集聚,表现为城市人口比重的增加、城市数量的增多、城市规模的扩大以及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升。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中国,人口流动与城镇化进程紧密相连,相互影响。
一方面,人口流动推动了城镇化的进程,大量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资源;另一方面,城镇化也吸引了更多的人口流动,城市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生活便利,进一步吸引了人口向城市集聚。
因此,研究中国的人口流动与城镇化进程,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也有助于我们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2、研究背景与意义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其人口流动与城镇化进程无疑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城乡人口流动,大批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和发展机会。
这种人口流动不仅改变了个人和家庭的命运,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城镇化进程。
研究中国的人口流动与城镇化进程,不仅可以揭示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还能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决策依据。
通过回顾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口流动和城镇化如何影响中国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
2024年流动人口年终总结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流动人口已成为当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4年,作为流动人口群体的我,在这一年也经历了许多变化和成长。
在这篇总结中,我将回顾2024年的流动人口生活,谈谈对流动人口政策的看法,并展望未来。
首先,回顾2024年的流动人口生活,许多问题得到了一定的缓解。
2024年,我选择了离开农村,来到一线城市寻找更好的生活机会。
与之前相比,我在城市里找到了更好的工作,并获得了更高的收入,这使得我能够提高生活水平和实现自己的梦想。
此外,城市居住环境的改善,也让流动人口的居住条件有了明显的提升。
政府加大对流动人口的援助力度,为流动人口提供了更多的优惠政策和基本公共服务。
这些变化让我感受到了城市化带来的好处,也增强了对流动人口生活的信心。
然而,2024年的流动人口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
一方面,就业问题仍然是流动人口的一大难题。
虽然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但流动人口竞争激烈,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由于缺乏技能和经验,很多流动人口只能从事低技能、低薪酬的工作。
另一方面,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的居住条件依然不尽人意。
由于城市房价高涨,流动人口只能居住在城市的边缘地带或者是老旧的出租屋中,生活质量较低。
此外,流动人口的子女在城市教育方面也面临一些挑战。
他们往往无法享受到同城户籍孩子的一些好处,比如高质量的教育资源和出国留学的机会。
针对这些问题,2024年,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流动人口的状况。
首先,政府加大了对流动人口的就业培训力度。
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帮扶等活动,提升流动人口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增加他们的竞争力。
其次,政府加大了对流动人口居住环境的改善力度。
加强了对城市边缘地带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流动人口居住区的配套设施和生活环境。
此外,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教育优惠政策,帮助流动人口子女融入城市教育系统,享受公平的教育机会。
对于流动人口政策的看法,我认为2024年的改革措施是积极的和有益的。
2024年人口和计划生育年度工作总结2024年是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重要进展的一年。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紧密团结在一起,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和积极的影响。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国家的长远发展。
在2024年,我们着力推进全面两孩政策的落实,努力改善人口结构,促进人口素质的提高,加强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配套,推动人口和计划经济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首先,我们坚决贯彻执行全面两孩政策。
全面两孩政策的实施,是调整我国人口结构的基本方式之一,也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
在2024年,我们进一步加大了对全面两孩政策的宣传力度,广泛普及相关政策,使更多的夫妇认识到生育权益的重要性和保障。
同时,我们加强了全面两孩政策的监测与评估工作,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和科学调整。
其次,我们加大了对人口素质的培养和提高的力度。
人口素质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和基础。
在2024年,我们注重加强对人口素质的培养和提高的工作,加大对婴幼儿早期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终身教育等方面的投入力度,提高了人口素质的整体水平。
同时,我们还加强了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通过这些措施,我们为构建人力资源优势供给高度发展的社会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再次,我们加大了对人口老龄化的研究和应对的力度。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在2024年,我们成立了专门机构,开展了人口老龄化的研究和应对工作,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和措施。
我们通过加强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提高养老保险、医疗保障和社会救助制度的覆盖面和保障水平,为广大老年人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保障。
同时,我们还加强了老年人健康管理工作,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延长老年人的预期寿命。
最后,我们加强了对计划生育工作的管理和监督。
计划生育是我国人口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国策,也是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核心内容。
2024年人口与计划生育年终总结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在2024年取得了重要成果。
本文将对2024年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进行综合总结,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人口总体情况2024年,我国人口总量达到16亿,相比于____年的14亿,增加了200万。
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
然而,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日益突出,2024年60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比达到20%,高于____年的17%。
这意味着养老压力不断增大,为保障老年人的福利和健康需求,我国需要进一步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二、计划生育工作回顾2024年,我国继续坚持实施全面两孩政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和优生优育。
各级政府积极推动计划生育政策的普及和宣传工作,强调科学合理的生育观念,鼓励夫妻间积极规划生育,避免“一刀切”的执法方式。
同时,各地积极研究和推广人口发展政策,精准施策。
有些地区在人口总量较高的情况下,重点关注人口结构和质量,推动人口结构优化,提高人口素质。
一些地区则注重人口数量和质量的平衡发展,优先关注农村地区的计划生育工作,鼓励合理生育。
三、计划生育工作取得的成果2024年,我国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首先,各地普遍出现了生育率的回升趋势。
由于全面两孩政策的实施,更多夫妻选择生育第二个孩子,这对于人口质量的提升和社会发展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计划生育工作注重人口的流动和结构调整。
不同地区根据自身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了政策措施,促进了劳动力和人才的流动和集聚,推动了各地人口结构和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最后,计划生育工作还注重了人口健康问题。
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妇幼保健工作的投入,改善了孕妇和儿童的生活条件,提高了孕产妇的生育率和生育质量。
四、未来发展趋势和方向未来,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任务。
首先,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将进一步加剧,需要加强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提供全方位的老年人照料和医疗服务。
我国人口发展的现状及预测论文摘要:本论文旨在探究我国人口发展的现状及预测。
首先,通过回顾我国人口变化的历史背景和人口政策的演变,分析了人口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然后,通过对目前我国人口状况的分析,包括总人口数量、性别比例、年龄结构等方面的变化,揭示了我国人口现状的特点和问题。
最后,根据经济发展、社会变迁和人口政策的预测,提出了未来我国人口发展的预测,并针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和建议。
关键词:人口发展、现状、预测、挑战、机遇一、引言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人口发展一直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关键的因素之一、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加速,我国人口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和机遇。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我国人口发展的现状,展望未来人口发展的趋势,并探讨相应的应对措施。
二、我国人口发展的历史回顾与政策演变我国人口发展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高速增长阶段、稳定增长阶段和低速增长阶段。
在高速增长阶段,人口数量迅速增长,导致经济压力加大;在稳定增长阶段,我国实施了一系列的人口政策,如推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数量;在低速增长阶段,由于人口老龄化和人口结构问题,我国临面临着新的挑战。
三、我国人口现状的分析1.总人口数量的变化:我国总人口数量在过去几十年里一直保持增长,但增速逐渐下降。
2.性别比例的失衡:由于历史原因和传统偏好,我国存在较大的性别比例失衡问题。
3.年龄结构的变化: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劳动力资源相对减少,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压力。
四、我国人口发展的预测1.经济发展对人口数量的影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预计我国人口数量将在未来逐渐趋于稳定,并进入低速增长阶段。
2.社会变迁对人口结构的影响:随着社会变迁的加速,我国人口结构将进一步趋于老龄化,劳动力资源压力将继续增大。
3.人口政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合理调整和完善人口政策对于促进人口发展和解决人口问题至关重要。
五、问题与建议1.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解决:加大对养老服务的投入,鼓励全面二孩政策的落地,同时推动更灵活的人口政策。
一、简要回顾新中国人口生育政策的形成过程回顾历史,展望未来。
主要是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我们所从事的工作从那里来,要到那里去;二是从宏观层面上认识和了解计生工作,切实增强对自身从事的计生工作的认同感和价值归属感。
价值归属感,决定着工作态度。
也许你对计生工作到底有没有价值、价值有体现在那里感到很茫然,是否有意义,在具体工作中如何体现我们个人的工作价值。
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中国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变革,进入了崭新的时代。
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新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群众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医疗卫生事业迅速发展。
我国人口再生产很快由旧中国的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的状态转变为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的状态。
人口死亡率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幅度下降,从1949年的20‰直线跌落到1958年的11%,而人口的出生率却没有下降,基本维持在解放前37‰左右的高水平上。
正是由于出生率“不变”和死亡率的“快变”同时发生,50年代中国人口增长率不断攀升,从1949年的16‰快速增加到50年代中期的23-24‰。
年平均增加人数也从1949年的1000万人增加到1957年的1479万人。
人口总规模也从1950年的5.5亿迅速增加到1959年的6.7亿。
由于长期没有制定计划生育政策,致使人口增长失去控制,人口基数越来越大。
5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倡导节制生育。
1956年9月周恩来同志在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务院所作的《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报告》中提出:“为了保护妇女儿童,很好地教养后代,以利民族的健康和繁荣,我们赞成在生育方面加以适当节制”。
这是控制人口思想第一次出现在政府的正式文件中,但是,还没有来得及制定相应的人口政策和付诸实施,就遭到了错误批判,到50年代后期出现了思想反复,人口生育仍处于自发发展的状态。
自1962年起,我国人口增长进入了建国以来第二次生育高峰,党和政府再度提出控制人口增长的思想。
新中国人口政策回顾与展望
田雪原《人民日报》(2009年12月4日07 版)
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口问题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转变的加速推进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其中以降低生育率为主旨的人口政策的有效实施起到了关键作用。
然而,目前社会上对我国人口政策还有不同看法和一些猜测,需要澄清;同时,步入低生育水平阶段以后,人口的变动又走到十字路口,人口政策面临新的抉择。
历史的足迹
新中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封建社会“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影响深远。
1953年全国人口普查,出生率上升到37.0%。
,死亡率下降到14.0%。
,自然增长率创下23.0%。
的新高。
这表明,在短短的3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就完成了由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向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的转变,随后迎来第一次生育高潮。
这种情况引起了党和政府的关注,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八大三次会议(扩大)的讲话中,提出抓人口问题“三年试点,三年推广,四年普遍实行”的设想,展露出新中国人口政策的雏形。
1957年7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分析了人口增长过快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主张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曾受到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的赞扬。
但是,1957年反右派斗争一起,将适当控制人口增长当作马尔萨斯人口论批判,进而形成了“人口越多、劳动力越多、积累越多、发展越快”——人口越多越好的理论教条,人口问题成为无人敢于问津的“禁区”。
虽然20世纪60年代前期,中央领导同志和有关文件曾提及控制人口和实行计划生育,但没有真正贯彻下去。
在10年“文革”期间,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处于停顿、半停顿状态。
进入20世纪70年代,全国人口突破8亿。
面对严峻的人口形势,国家开始加大人口控制力度,生育政策也逐步明朗起来。
1971年国务院批转《关于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报告》,把控制人口增长的指标首次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
1973年提出“晚、稀、少”,强调核心是“少”,遂演变为“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的生育政策。
1978年国家明确提出“提倡一对夫妇生育子女数最好一个、最多两个”,并将“国家提倡和推行计划生育”写入宪法。
1979年12月,国务院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成都召开工作会议,提出“提倡一对夫妇最好生一个孩子……这是我国目前人口发展中的一个战略性要求”。
至此,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政策已是呼之欲出。
关键的决策
20世纪70年代后期,面对经济短缺、人口和劳动力过剩的严峻形势,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强调控制人口增长、加强计划生育工作。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工作者也进行了不少相关研究。
1980年3—5月,中央连续召开5次人口座谈会。
与会者认为,中国人口太多了,应当尽快将生育率降下来,实行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的政策,并对生育一个孩子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如何解决进行了讨论。
关于会不会引起孩子智力下降问题。
民间说,老大憨、老二聪、老三灵。
是不是这样呢?经过查阅资料和论证,大家认定,生育孩子次序同孩子聪明不聪明没有必然联系,民间的说法缺乏科学根据。
民间的说法同过去多生多育有关,因为生育的子女多,老大就担负着协助父母照料弟弟、妹妹的任务,表现出宽容大度,带有憨厚的劲头儿;后边的弟弟、妹妹就显得更活跃一些、聪明一些。
关于会不会引起人口年龄结构老化和劳动力不足问题。
座谈会气氛热烈。
有的主张,生育一个孩子的时间可以搞半个世纪、一个世纪,以解决我国人口严重过剩问题。
有的认为,长期实行生育一个孩子的政策,会带来劳动力短缺、老龄化严重、社会负担过重等社会问题。
笔者在起草报告中提出,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主要是要控制一代人的生育率,因为控制住一代人的生育率,也就自然控制了下一代作父母的人口数量,因而主要是未来二三十年的事情。
这样,既使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又使人口老龄化不致过于严重。
将来可以通过生育政策的适当调整,避免老年人口负担超负荷以及劳动力不足问题的发生。
关于会不会出现“四二一”结构问题。
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会不会造成老年人口为四、成年人口为二、少年人口为一的“四二一”代际结构呢?首先,老年人口为四不可能普遍存在。
按照年龄组别死亡率U形曲线分布,每年每个年龄组均要死亡一定数量人口,老年人口年龄组死亡率要更高一些,二三十岁为人父母者不可能全部活到60或65岁以上。
那么“二一”呢?只有独生子女结婚后又生育一个孩子,才具备形成“二一”的条件;如果实行独生子女结婚可以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二一”也就失去了产生的条件。
因此,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在某些家庭可能出现“四二一”代际结构,但不具有普遍性,整个社会是不可能形成“四二一”结构的。
座谈会向中央书记处提交的报告和中央关于控制人口增长的《公开信》,体现了上述基本精神,奠定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生育政策的基调。
它的基本点是:国家干部和职工、城镇居民除特殊情况经过批准者外,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
农村普遍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某些群众确有实际困难要求生两个的,经过审批可以有计划地安排。
不论哪种情况,都不能生三个。
少数民族也要提倡计划生育,要求可适当放宽一些。
可见,1980年中央正式提出以提倡生育一个孩子为主要标志的生育政策,绝不是“拍脑袋”的产物,而是经过了认真讨论和论证,对其实施结果进行了深入研究,是符合国家和民族根本利益的抉择。
此外,座谈会还讨论了人口素质、人口性别比、人口城市化、人口民族构成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近30年的实践证明,当时对人口变动和发展趋势的判断是正确的,制定的政策是成功的。
这样说,并不意味着我国的人口政策已经尽善尽美了,包括人口政策在
内的任何政策,总是要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进入低生育水平阶段后,人口政策也应适应变化了的情况,与时俱进地进行调整。
当前的选择
我国可以实行“三步走”的人口发展战略:第一步,把高生育率降低到更替水平以下,实现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转变,这一步已在1992年完成。
第二步,稳定低生育水平至人口零增长,同时注重人口素质提高和结构调整,预计这一步可在2030年前后实现。
第三步,零增长以后由于人口的惯性作用,总体人口将呈一定程度的减少趋势,届时再依据经济社会发展以及资源环境状况,作出理想适度人口的抉择。
这里所说的“理想适度人口”是全方位的,不仅人口的数量是适当的,而且质量是较高的,年龄、性别等的结构是合理的,同资源、环境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是相适应的。
当前我们正处在人口发展战略的第二步,如何走好这一步?指导思想和基本任务可表述为: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实行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调整人口结构相结合,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以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为此,应制定包括人口自身变动、人口与发展在内的全面发展的人口政策,逐步实现由人口数量控制为主向数量控制与质量提高、结构调整并重转变,最终过渡到以质量提高和结构调整为主的人口政策。
就数量控制而言,建议考虑以下生育政策选择:
其一,全国不分城乡,夫妇双方均为独生子女者,一律允许生育两个孩子。
这一条现在即可实施。
因为,当前已婚育龄妇女独生子女领证率城镇远高于农村,实行“双独”结婚生育两个孩子,农村生育率升高极其有限。
其二,夫妇一方为独生子女者,允许生育两个孩子,农村现在可以实施,城镇可从“十二五”开始实施。
在农村,由于独生子女率较低,“一独生二”影响有限;在城镇,由于独生子女率普遍很高,夫妇一方为独生子女者比例不会很高,对生育率影响也不会很大。
特别是
到“十二五”,城镇30岁以下育龄妇女将进一步减少,影响要更小一些。
实行“一独生二”的生育政策,对于“一独”方的父母家庭养老和改变家庭人口年龄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其三,在有效制止三孩及以上多孩生育条件下,农村可普遍允许生育两个孩子。
目前,农村实际的总和生育率仍在2.0上下,实行“限三生二”政策,生育率可大体维持在目前的水平,不会造成大幅度反弹,也不会影响2030年人口零增长目标的实现。
普遍实行“限三生二”,改变目前农村只有独女户才可以再生育一个孩子的政策,对于治理出生性别比升高具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