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
- 格式:pptx
- 大小:2.40 MB
- 文档页数:60
四年级上册古诗三首课文讲解1. 诗句原文及逐句解读。
-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 这句诗描绘了傍晚时分的江景。
“一道残阳铺水中”,这个“铺”字用得特别妙。
就好像夕阳是一个温柔的工匠,把自己的余晖轻轻地、平平地铺展在江面上。
“半江瑟瑟半江红”呢,“瑟瑟”这里可不是说瑟瑟发抖哦,它在这儿是指碧绿色。
江水一半是碧绿的,一半被夕阳染成了红色,这种景色就像一幅天然的油画,一半冷色调,一半暖色调,对比可鲜明了。
-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 “可怜”在这里是可爱、令人怜爱的意思。
九月初三的夜晚多可爱呀,露水像珍珠一样晶莹剔透,月亮弯弯的像一张弓。
诗人把露水比作珍珠,把月亮比作弓,特别形象。
你看那露水在草叶上,一颗颗圆润发亮,可不就像珍珠嘛;那弯弯的月牙,可不就像一张精致的小弓。
2. 主题与情感。
- 这首诗主要是描写了暮江的景色。
诗人白居易通过对傍晚时分江面和夜晚江边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他就像一个发现宝藏的孩子,把自己看到的美景用诗句记录下来,让我们也能感受到那时候江边的宁静与美丽。
3. 写作手法。
- 在写作手法上,诗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像“露似真珠月似弓”,通过这样的比喻,让诗句更加生动形象。
而且诗里还巧妙地通过对不同时间(傍晚和夜晚)景色的描写,形成了一种动态的美,就好像带着我们在江边从傍晚一直待到了夜晚,感受着景色的不断变化。
1. 诗句原文及逐句解读。
-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这两句诗可有意思了。
“横看成岭侧成峰”,你从正面横着看庐山,它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呢,它又变成了高耸入云的山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就是说你站在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看到的样子都不一样。
这就像我们看一个魔方,从不同的角度看,它的形状和颜色组合都有区别呢。
-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这两句是诗的精华所在。
“不识庐山真面目”,就是说人们认不清庐山真正的样子。
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主题为古诗三首,这是一篇非常具有我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文章。
接下来,我们将按照深度和广度的要求进行全面评估,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在四年级上册的第七单元中,学生们学习了古诗三首,分别是《静夜思》、《春夜喜雨》和《将进酒》。
这三首诗无论是从题材、意境还是表达方式都各有千秋,贯穿着我国古代文化的精髓。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多个角度对这三首古诗进行全面评估和深度探讨,以便读者能更全面地理解这些古诗的内涵和价值。
我们来看《静夜思》这首古诗。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以其简洁清新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在夜晚思念远方亲人的情感。
诗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一段,将诗人的思乡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里可以谈论诗人如何利用月亮、思乡和离别等意象,展现了我国古代对家国情怀的独特表达方式。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春夜喜雨》这首古诗。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通过雨水滋润大地、万物生机勃勃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
诗中“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一段,描绘了春夜雨水的美好景象,展现了我国古代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敏感和热爱。
我们来探讨《将进酒》这首古诗。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以其豪迈奔放的语言,表达了诗人豪情壮志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中“银鸭霞姬茜,绮兔赐食芹。
清尊斗回日,惜…此哂深檀仡。
”一段,将酒宴场景的豪华和诗人的豪情壮志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里可以谈论诗人如何利用诸多意象,展现了我国古代诗人的豪情壮志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总结回顾性的内容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三首古诗无论是在情感表达、意象运用还是语言表达上都具有独特的魅力,充分展现了我国古代诗人的妙笔生花和对生活的热爱。
在学习这些古诗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还能够领略到我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
在我个人看来,这三首古诗简洁清新,意蕴深远,充分展现了我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我对这些古诗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和灵活了。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古诗三首: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是人教版部编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节课主要通过三首古诗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古代诗人的情感世界,体会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古诗阅读能力,能够理解简单的诗句和意象。
但学生在理解古诗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方面仍有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感悟、品味、对比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美,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2.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美。
五. 教学方法1.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古诗中的意象、情感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
3.对比教学法:通过对比三首古诗的异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古诗的文本、图片、音乐等。
2.教案:编写详细的教学计划。
3.教学辅助材料:准备相关的古诗鉴赏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谈话引入本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课件,呈现三首古诗的文本和相关的图片、音乐等,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诗歌的美。
3.操练(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古诗,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然后教师提问,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最后,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巩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古诗是我国文化的瑰宝,也是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古诗三首是学生接触古诗的起点之一,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培养审美情感,提高语文素养。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对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古诗三首进行全面评估,并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帮助你更深入地理解这些古诗。
1. 《咏鹅》《咏鹅》是陆游所写的一首古诗,以其简洁清新的语言,生动形象的写景,被广泛传颂。
在这首古诗中,作者借用鹅的形象,抒发了对儿时欢乐时光的怀念之情。
写鹅的拟人手法生动形象,抒发了对童年时光的眷恋之情,引发读者对自己童年的回忆和思考。
2. 《悯农》《悯农》是唐代诗人李绅所作的一首古诗,通过描写农民的辛勤劳作和生活状态,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这首古诗揭示了古代农民的困苦生活和社会矛盾,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的阶级对立和农民的苦难境遇,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3. 《春晓》《春晓》是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代表作之一,以其清新明快的笔触和深刻的意境被誉为“春天之歌”。
这首古诗通过描绘春天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怀念乡村生活和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诗中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和修辞手法,展现出了浓烈的生活情感和对世俗的驳斥,深刻传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总结回顾: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古诗三首,包括陆游的《咏鹅》、李绅的《悯农》和孟浩然的《春晓》,分别表现了不同的主题和情感。
通过学习这些古诗,孩子们可以领略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培养审美情感,提高语文素养。
这些古诗所描绘的景物和情感,对于培养孩子的文学素养和人文情怀具有重要意义。
个人观点和理解: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我国人民智慧和情感的结晶。
通过学习古诗,可以领略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培养审美情感,提高语文素养。
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学习古诗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人文情怀,对他们的成长具有重要的积极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对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古诗三首进行了全面评估,并撰写了一篇文章,帮助你更深入地理解这些古诗。
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笔记
在本单元中,我们学习了三首古诗,分别是《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和《江雪》。
这三首古诗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通过学习这些古诗,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诗歌艺术。
首先,《登鹳雀楼》是一首描写登高远望的诗。
诗人在登上鹳雀楼后,看到远处的群山和黄河,感受到自然界的壮丽景色,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在学习这首诗时,我们要注意诗人如何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以及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其次,《望庐山瀑布》是一首描写庐山瀑布的诗。
诗人通过夸张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瀑布的壮丽景象,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
在学习这首诗时,我们要注意诗人如何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来表现瀑布的美妙之处,以及诗歌中所蕴含的浪漫主义情怀。
最后,《江雪》是一首描写江边雪景的诗。
诗人在寒冬腊月之际,独自一人站在江边,看到白雪皑皑的景象,感到孤独和寒冷。
但是,他并没有放弃,而是通
过钓鱼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于生活的坚持和追求。
在学习这首诗时,我们要注意诗人如何通过寒冷的景象来表现自己内心的孤独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及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在总结这三首古诗时,我们可以发现它们都有着深刻的内涵和意义。
它们不仅仅是描写自然景象的诗歌,更是表现人生哲理和思想感情的文学作品。
在学习这些古诗时,我们要注意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也要学会欣赏诗歌的艺术表现形式。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领略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类文阅读-21 古诗三首灭胡曲唐岑参都护新灭胡,士马气亦粗。
萧条虏尘净,突兀天山孤。
1.对“萧条虏尘净,突兀天山孤”中的“净”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叙说敌人被消灭干净,边塞十分安宁。
B.叙说消灭敌人的场景。
C.饱含着对胜利的喜悦。
D.饱含着对艰苦征战的回味。
2.3.4.概括全诗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1.B2.封将军新近消灭了胡人的主力,战士们和战马也都大口地喘着粗气。
3.叙事写景诗人奋战边塞的万丈豪情4.这首诗主要写了战争过后,边塞平静时的生活情景。
塞下曲六首(其一)唐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1.诗中的“楼兰”指的是()A.西汉时楼兰的一个国王。
B.唐朝时的一个楼台。
C.一个人名。
D.一个地名。
3.找出古代出征敲击钲、鼓的句子:。
4.这首诗第一句:“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五月正值盛夏,为什么还会有雪有寒?5.你还知道李白其他的诗吗?把它们写下来吧。
【参考答案】1.A2.只愿用腰下悬挂的宝剑,为君王过关斩将,打败敌人。
3.晓战随金鼓4.因为李白所写的是塞下的五月,在常年被积雪覆盖的天山。
5.《将进酒》《静夜思》《望庐山瀑布》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1.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改为反问句)2.为了阻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不向校园蔓延,教育部要求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
(修改病句)3.3.科学正在为人类创造着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美好的生活。
(缩句)4.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
这句话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我能使用句中的修辞手法写一句话:5.最小的豌豆说:“我倒想要知道,我们之中谁会走得最远!”(改为转述句)6.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