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列
- 格式:docx
- 大小:1.93 MB
- 文档页数:5
数列知识点数列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数列可以简单理解为一组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数值。
在数列中,每个数值被称为项,而规律则被称为递推公式。
下面我们将介绍数列的定义、常见的数列类型以及数列的性质和应用。
一、数列的定义数列是由一串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数值所组成的序列。
其中,每个数值被称为项,通常用字母 a1,a2,a3,...来表示。
数列的一般形式可以表示为:a1,a2,a3,...,an,...。
数列中的项可以是整数、小数、分数等不同类型的数。
数列中的每个项都有一个确定的位置,这个位置被称为项数,通常用 n 表示。
对于任意一个数列,我们可以根据项数 n 来确定数列中的某一个项的值。
二、常见的数列类型1. 等差数列等差数列是最常见的数列类型之一,它的每一项都比前一项多(或少)一个固定的数值,这个数值被称为公差。
等差数列的递推公式一般写作 an = a1 + (n - 1) * d,其中 an 表示第n 项,a1 表示首项,d 表示公差。
2. 等比数列等比数列是指数列中的每一项与其前一项的比值相等的数列。
等比数列的递推公式一般写作 an = a1 * r^(n - 1),其中an 表示第 n 项,a1 表示首项,r 表示公比。
3. 调和数列调和数列是一种特殊的数列,其每一项的倒数构成一个等差数列。
调和数列的递推公式一般写作 an = 1 / (a1 + (n - 1) * d),其中 an 表示第 n 项,a1 表示首项,d 表示公差。
4. 斐波那契数列斐波那契数列是一种非常著名的数列,其前两项为 1,后续项为前两项之和。
斐波那契数列的递推公式一般写作 an = an-1 + an-2,其中 an 表示第 n 项。
三、数列的性质和应用1. 数列的通项公式对于某些特殊的数列,我们可以找到一般的表达式,以便于计算数列中任意项的值。
这个一般的表达式被称为数列的通项公式。
通过求解数列的通项公式,我们可以方便地计算数列的各项。
数列的概念及简单表示法一、数列的概念1.数列定义:按照一定次序排列起来的一列数叫做数列,数列中的每一个数叫做这个数列的项2.数列与函数的关系:从函数观点看,数列可以看成以正整数集N+(或它的有限子集)为定义域的函数a n=f(n).当自变量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取值时所对应的一列函数值3.数列有三种表示法:是列表法、图象法和通项公式法二、数列的分类分类原则类型满足条件按项数分类有穷数列项数有限无穷数列项数无限按项与项间的大小关系分类递增数列a n+1>a n其中n∈N+递减数列a n+1<a n常数列a n+1=a n按其他标准分类有界数列存在正数M,使|a n|≤M摆动数列从第二项起,有些项大于它的前一项,有些项小于它的前一项的数列三、数列的两种常用的表示方法1.通项公式:如果数列{a n}的第n 项a n 与n 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函数式a n=f(n)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叫做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2.递推公式:如果已知数列{a n}的第1 项(或前几项),且从第二项(或某一项)开始的任一项a n 与它的前一项a n-1(或前几项)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就叫做这个数列的递推公式四、通项公式的求法:1.观察法:仔细观察数列的项和项数之间的关系,可分离出随项数变化的部分和不变的部分,从而找到规律.如数列2 , -1,10 , -17 , 26 , -37 ,,先将数列变为 2 , -5 , 10 , -17 , 26 , -37 ,,显然3 7 9 11 13 3 5 7 9 11 13S ⎪ ⎪ ⎨ - S 分母为2n +1,分子为n 2 +1,奇数项正偶数项负,乘以(-1)n +1即可.故n +1n 2 +1 a n = (-1)2n +1 .又如数列 7,77,777, ,可写成 7 ⨯ 9, 7 ⨯ 99, 7⨯999, 999,而 9,99,999,依次又可写成10 -1,102-1,103-1, ,因此,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 = 7 (10n -1)2. 公式法:(1) 已知数列{a n }的前 n 项和S n ,则 a n= ⎧⎪S 1⎪⎩ nn -1 n9(n = 1) (n ≥ 2) (2) 对于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把已知条件代入其通项公式、前 n 项和公式列出方程(组)求解3.累加法:形如a n +1 = a n + f (n ),当 f (1) + f (2) + + f (n ) 的值可求时用此法 ⎧an - a n -1 = f (n -1) ⎪a - a = f (n - 2) ⎪ n -1⎨n -2 ⇒ a n = f (n -1) + f (n - 2) +... f (2) + f (1) + a 1, (n ≥ 2) ⎪... ⎪⎩a 2 - a 1 = f (1)(1) 若 f (n ) 是关于n 的一次函数,累加后可转化为等差数列求和(2) 若 f (n ) 是关于n 的指数函数,累加后可转化为等比数列求和(3) 若 f (n ) 是关于n 的二次函数,累加后可分组求和(4) 若 f (n ) 是关于n 的分式函数,累加后可裂项求和4. 累乘法:形如a = f (n )a ⎛或 a n +1 = f (n ) ⎫,当 f (1) f (2)f (n ) 可求时,用此法.⎧ a n⎪ a= f (n -1) n +1n⎪⎝a n⎭⎪ n -1 ⎪ a n -1⎪ a f (n - 2) ⎨ n -2 ⎪... ⎪ a 2 = af (1) ⎩ 1 将上述n -1个式子两边分别相乘,可得: a n = f (n -1) ⋅ f (n - 2) ⋅...⋅ f (2) f (1)a 1, (n ≥ 2)=⎩5. 构造法:当已知非常数数列的首项(或前几项)及递推公式时用此法 (1)对于一阶递推公式: a n +1 = pa n + q , ( p 为常数,p ≠ 1) 给出的数列,两边各加q 得, a+ q = p (a +q ) ,这样就构造出一个等比数列⎧a +q ⎫ ,其公比 p -1 n +1 p -1 n p -1 ⎨ n p -1⎬⎩ ⎭为 p ,首项是a +q ,∴ a + q= (a + q ) p n -1 ,即a = (a + q ) p n -1 - q 1p -1 n p -1 1 p -1 n 1p -1 p -1(2)对于二阶递推公式: a n +1 = pa n + qa n -1 (p , q 为常数) 给出的数列,设 a + xa =y (a + xa ) (*),显然⎧ y - x = p.把方程组的解代入(*)便可构成一个等 n +1 n n n -1 ⎨xy = q比数列,继而可以求出通项公式(3)以 a = ma n 给出的数列(p , q , m 均为非零整数),当m = q 时,可以构造一个 n +1pa n + q等差数列;当m ≠ q 时,可以构造一个一阶递推公式6. 周期数列举例:通过计算前有限项发现周期,继而求出某些项或 S n1n n 等 差 数 列 及 其 前 n 项 和一、等差数列的概念1. 定义:如果一个数列从第 2 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都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公差通常用字母d 表示 2. 数学语言表达式: a n +1 - a n = d ( n ∈N +,d 为常数),或a n - a n -1 = d ( n ≥2,d 为常数)3. 等差中项:如果三个数x ,A ,y 组成等差数列,那么 A 叫做 x 和 y 的等差中项,且有 A =x + y 2二、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 项和公式1. 若等差数列{a n }的首项是a ,公差是d ,则其通项公式为a = a + (n -1)d = dn + a - d (n ∈ N *)n11通项公式的推广: a = a + (n - m )d ( m , n ∈N) ⇒ d =a n - a mnm+n - m2. 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S= na + n (n -1) d = n (a 1 + a n ) = d n 2 + (a - 1 d )n n 12 22 1 2 (其中n ∈N +, a 1 为首项,d 为公差, a n 为第n 项)数列{a }是等差数列⇔ S = An 2+ Bn(A , B 为常数)三、等差数列的性质1. 非零常数列既是等差数列又是等比数列2. 数列{ a n }为等差数列⇔ a n = pn + q (p,q 是常数)3. 数列{λa n + b }( λ, b 为常数)仍为等差数列4. 若m + n = p + q (m , n , p , q ∈ N + ),则a m + a n = a p + a q5. 等差数列{a n }中,若项数成等差数列,则对应的项也成等差数列6. 等差数列{a n }中,隔相同的项抽出一项所得到的数列仍为等差数列p +nq 2k 2k n n 7. 若{a n }是等差数列,公差为d ,则{a 2n }也是等差数列,公差为2d8. 若{a n }、{b n }是等差数列,则{ka n } 、{ka n + pb n }{a }( p , q ∈ N *)…也成等差数列 9.单调性:{a n }的公差为d ,则: (1) d > 0 ⇔ {a n }为递增数列 (2) d < 0 ⇔ {a n }为递减数列 (3) d = 0 ⇔ {a n }为常数列( k 、 p 是非零常数)、10. 若等差数列{a n }的前n 项和S n ,则S k 、S 2k - S k 、S 3k - S … 是等差数列 11. 等差数列{a n }的单调性:当d >0 时, {a n }是递增数列;当d <0 时, {a n }是递减数列;当d =0 时, {a n }是常数列12. 若{a n }是等差数列,公差为d ,则a k 、a k + m 、a k +2m …(k ,m ∈N +)是公差为md的等差数列13. 若数列{a}是等差数列,前n 项和为S ,则⎧S n ⎫也是等差数列,其首项和{a}的首 nn⎨ n ⎬ n项相同,公差是{a n⎩ ⎭}公差的 1214. 若三个数成等差数列,则通常可设这三个数分别为 x - d , x , x + d ;若四个数成等差数列,则通常可设这四个数分别为 x - 3d , x - d , x + d , x + 3d 四、等差数列前n 项的性质1. 若等差数列{a n }的前n 项和S n ,则S k 、S 2k - S k 、S 3k- S … 是等差数列2. 若数列{a } {b } 都是等差数列,其前 n 项和分别为S T ,则a n= 2n -1n,nn ,nbTn 2n -13. 若数列{a }的前n 项和S = An 2+ Bn +C (A , B 为常数,C ≠ 0) ,则数列{a n }从第二项起是等差数列sn⎨ 2n偶奇 中 偶 奇 偶偶4. 若数列{a n }是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是前n 项和公式S n = f (n ) ,是n 的二次函数或一次函数且不含常数项,即 S = An 2 + Bn (A , B 为常数,A 2 +B 2 ≠ 0)5. 等差数列{a n }中,若a < 0,d > 0 ( a ≤ 0 的n 的最大值为k )则S 有最小值S ,前n 项绝对值的和T n 1 = ⎧⎪-s n nn ≤ k;若a > 0,d< 0,( n a n ≥ k0 的n 的最大 ⎪⎩s n - 2s k n ≥ k + 1值为k )则S 有最大值S ,前n 项绝对值的和T = ⎧⎪s nn ≤ kn k n⎨ ⎪⎩2s k - s n n ≥ k + 16. 等差数列{a n }中,若项数为奇数2n - 1,则中间项为a , S =(2n-1)a ,S - S = n - 1 d s n + a , 奇 = 奇 偶 2 1S n - 1 若n 为偶数,则S = nd2若n 为奇数,则S - S =a (中间项)7. 等差数列{a n }中,若项数n 为奇数,设奇数项的和和偶数项的和分别为S 、S ,则sn + 1 s a n奇=;若项数n 为偶数, 奇= 2S n - 1S a n + 12五、等差数列的前 n 项和的最值等差数列{a n }中1. 若a 1>0,d <0,则S n 存在最大值2. 若a 1<0,d >0,则S n 存在最小值六、等差数列的四种判断方法1. 定义法:a n +1-a n =d (d 是常数)⇔{a n }是等差数列2. 等差中项法:2a n +1=a n +a n +2 (n ∈N *)⇔{a n }是等差数列3. 通项公式:a n =pn +q (p ,q 为常数)⇔{a n }是等差数列4. 前 n 项和公式:S n =An 2+Bn (A ,B 为常数)⇔{a n }是等差数列1- S 偶 偶 奇mb n 等 比 数 列 及 其 前 n 项 和一、等比数列的概念1. 定义:如果一个数列从第 2 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都等于同一个常数(不为零),那么这个数列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比数列的公比,公比通常用q ( q ≠0)表示 2.数学语言表达式: a n= q ( n≥2, q 为非零常数),或 an +1 = q ( n ∈N , q 为非零常数)+a n -1 a n3. 等比中项:如果三个数x ,G ,y 组成等比数列,那么G 叫做 x 与 y 的等比中项,其中G = ±二、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及前n 项和公式1. 若等比数列{a }的首项为a ,公比是q ,则其通项公式为a = a q n -1n通项公式的推广: a n 1= a q n - mn 1a (1- q n )a - a q 2. 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当q =1 时, S n = na 1 ;当q ≠1 时, S n =11- q= 1 n1- q三、等比数列的性质 1. q = 1 ⇒{a n }为常数列2. q < 0 ⇒{a n } 为摆动数列3. 若正项数列{a n }为等比数列,则数列{log a a n }为等差数列4. 若{a }是等比数列,则{λa }(λ 为不等于零的常数),{a 2}⎧ 1 ⎫ {a r }(r ∈ Z ) 是等n n n⎨ a ⎬ n ⎩ n ⎭比数列,公比依次是q ,q 2 1 q r ,若数列{a } ,{b }都是等比数列且项数相同,则⎧ a n ⎫是等比数列, , n nq ⎨ ⎬ ⎩n ⎭ 5. 若数列{a }为等差数列,则数列{ba n}为等比数列6. 若 m + n = p + q (m , n , p , q ∈ N + ) ,则 a⋅ a = a ⋅ a ,当 p = q 时, a ⋅ a = a 2 即a p 是a m 和a n 的等比中项mnpqm n p7. 相隔等距离的项组成的数列仍是等比数列,即a k 、a k + m 、a k +2m …仍是等比数列,公比为xy1 1 1 1 2n ⎩ n ⎩ q m (即若项数成等差数列,则对应的项也等比数列)8. 任意两数a , b 都存在等差中项为a + b,但不一定都存在等比中项,当且仅当a , b 同号时 2才存在等比中项为9. 任意常数列都是等差数列,但不一定都是等比数列,当且仅当非零的常数列即是等差数列又是等比数列10. 等比数列{a n }的单调性:(1) 当q >1, a >0 或 0< q <1, a <0 时,数列{a n }是递增数列 (2) 当q >1, a <0 或 0< q <1, a >0 时,数列{a n }是递减数列 (3) 当q =1 时,数列{a n }是常数列11. 当q ≠-1,或q =-1 且 n 为奇数时,S n 、S 2n - S n 、S 3n - S 仍成等比数列,其公比为q n12. 等比差数列{a n }: a n +1 = qa n + d , a 1 = b (q ≠ 0) 的通项公式为⎧b + (n -1)d q = 1⎪ a n = ⎨bq n+ (d - b )q n -1 - d ;⎪q -1 q ≠ 1 ⎧nb + n (n -1)d(q = 1)其前 n 项和公式为 s n ⎪ ⎨(b - d ) 1- q + d n(q ≠ 1)⎪1- q q -1 1- q(四)判断给定的数列{a n }是等比数列的方法(1)定义法: an +1 = q (不为 0 的常数)⇔数列{a a n}为等比数列(2)中项法: a ⋅ a= a2⇔数列{a }为等比数列mn +2n +1n(3)前n 项和法:数列{a n }的前n 项和S n = A - Aq n (A 是常数, A ≠ 0, q ≠ 0, q ≠ 1 )⇔数列{a n }为等比数列= nS 1 1 ⎨ - S 数 列 求 和一、公式法1. 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 S n2. 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 (1) 当q =1 时, S n = na 1= na 1+n (n -1) d = n (a 1 + a n)2 2a (1- q n )a - a q(2) 当q ≠1 时, S n = 11- q = 1 n1- q3. 已知数列{a n }的前 n 项和S n ,则 a n= ⎧⎪S 1⎪⎩ nn -1 (n = 1) (n ≥ 2) 4. 差比数列求和:通项为a n b n 型,其中{a n }是等差数列,{b n }是等比数列,称为差比数列.求和方法为(设 d , q 分别是{a n },{b n }的公差、公比):令S n = a 1b 1 + a 2b 2 + + a n b n …①,两边同乘以q 得qS n = a 1b 1q + a 2b 2q + + a n b n q , ∴qS n = a 1b 2 + a 2b 3 + + a n b n +1 …②,①-②得 (1- q )S n = a 1b 1 + (a 2 - a 1)b 2 + + (a n - a n -1)b n - a n b n +1 = a 1b 1 + d b 2 + d b 3 + + d b n -1 + d b n - a n b n +1 = a 1b 1 + d (b 2 + b 3 + + b n -1 + b n ) - a n b n +1= a 1b 1 + d ⨯b (1- qn) 1- q-a nb n +1,∴当q ≠ 1时, Sn = a 1b 1 - a n b n +1 + d ⨯ 1- q b (1- q n) (1- q )2二、观察法:仔细观察数列的项和项数之间的关系,可分离出随项数变化的部分和不变的部分,从而找到规律.1.数列 2 , -1,10 , - 17 , 26 , - 37 , ,先将数列变为 2 , - 5 , 10 , - 17 , 26 , - 37, ,分母379 111335 79 11 13n +1n 2 +1 为2n +1,分子为n 2 +1,奇数项正偶数项负,乘以(-1)n +1即可.故a = (-1)2n +1 .2.又如数列 7,77,777, ,可写成 7 ⨯ 9, 7 ⨯ 99, 7 ⨯999,9 9 9,而 9,99,999,依次又可写成10 -1,102-1,103 -1, ,因此,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 = 7 (10n -1)n9n⎪ ⎪ 3. 周期数列举例:通过计算前有限项发现周期,继而求出某些项或 S n三、累加法:形如a n +1 = a n + f (n ),当 f (1) + f (2) + + f (n ) 的值可求时用此法⎧an - a n -1 = f (n -1) ⎪a - a = f (n - 2) ⎪ n -1⎨n -2 ⇒ a n = f (n -1) + f (n - 2) +... f (2) + f (1) + a 1, (n ≥ 2) ⎪... ⎪⎩a 2 - a 1 = f (1)(1) 若 f (n ) 是关于n 的一次函数,累加后可转化为等差数列求和(2) 若 f (n ) 是关于n 的指数函数,累加后可转化为等比数列求和(3) 若 f (n ) 是关于n 的二次函数,累加后可分组求和(4) 若 f (n ) 是关于n 的分式函数,累加后可裂项求和四、累乘法:形如a= f (n )a ⎛或 a n +1 = f (n ) ⎫,当 f (1) f (2)f (n ) 可求时用此法.⎧ a n⎪ a= f (n -1) n +1n⎪⎝a n⎭⎪ n -1 ⎪ a n -1⎪ a f (n - 2) ⎨ n -2 ⎪... ⎪ a 2 = af (1) ⎩ 1 将上述n -1个式子两边分别相乘,可得: a n = f (n -1) ⋅ f (n - 2) ⋅...⋅ f (2) f (1)a 1, (n ≥ 2)五、构造法:当已知非常数数列的首项(或前几项)及递推公式时用此法1. 对于一阶递推公式: a n +1 = pa n + q , ( p 为常数,p ≠ 1) 给出的数列,两边各加qp -1得, a +q = p (a +q) ,这样就构造出一个等比数列⎧a + q ⎫ ,其公比为 n +1p -1 np -1 ⎨ n p -1⎬⎩ ⎭p ,首项是a +q ,∴ a + q= (a + q ) p n -1 ,即a = (a + q ) p n -1 - q 1p -1 n p -1 1 p -1 n 1p -1 p -12. 对于二阶递推公式: a n +1 = pa n + qa n -1 (p , q 为常数) 给出的数列, =⎩设 a + xa =y (a + xa ) (*),显然⎧y - x = p.把方程组的解代入(*)便可构成一个等n +1n n n -1⎨xy = q比数列,继而可以求出通项公式3. 以 a= ma n 给出的数列( p , q , m 均为非零整数),当m = q 时,可以构造一个等n +1pa n + q差数列;当m ≠ q 时,可以构造一个一阶递推公式 4. 形如a n +1 = pa n + q (其中 p , q 均为常数且 p ≠ 0 )型的递推式:(1) 若 p = 1时,数列{ a n }为等差数列 (2) 若q = 0 时,数列{ a n }为等比数列(3) 若 p ≠ 1 且q ≠ 0 时,数列{ a n }为线性递推数列,其通项可通过待定系数法构造等比数列来求.方法有如下两种:法一:设a n +1 + λ = p (a n + λ) ,展开移项整理得a n +1 = pa n + ( p -1)λ ,与题设a = pa + q 比较系数(待定系数法)得λ =q, ( p ≠ 0) ⇒ a + q = p (a + q)n +1np -1 n +1p -1n p -1⇒ a + q= p (a + q ) ,即⎧a + q ⎫构成以a + q为首项,以 p 为公比的等比 np -1 n -1 p -1 ⎨ n p -1⎬ 1 p -1⎩ ⎭数列.再利用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求出⎧a + q ⎫的通项整理可得a . ⎨ n p -1⎬ n法二:由a= pa ⎩ ⎭ + q 得a = pa + q (n ≥ 2) 两式相减并整理得a n +1 - a n= p , 即 n +1 n n n -1 a - an n -1{a n +1 - a n }构成以a 2 - a 1 为首项,以 p 为公比的等比数列.求出{a n +1 - a n }的通项再转化为累加法便可求出a n .5. 形如a n +1 = pa n + f (n ) ( p ≠ 1) 型的递推式: (1) 当 f (n ) 为一次函数类型(即等差数列)时:法一:设a n + An + B = p [a n -1 + A (n -1) + B ] ,通过待定系数法确定 A 、B 的值,转化成以a 1 + A + B 为首项,以 p 为公比的等比数列{a n + An + B } ,再利用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求出{a n + An + B } 的通项整理可得a n .法二:当 f (n ) 的公差为d 时,由递推式得: a n +1 = pa n + f (n ) , a n = pa n -1 + f (n -1)两式相减得: a n +1 - a n = p (a n - a n -1 ) + d ,令b n = a n +1 - a n 得: b n = pb n -1 + d 转化为“4”求出 b n ,再用累加法便可求出a n .(2) 当 f (n ) 为指数函数类型(即等比数列)时:法一:设a n + λ f (n ) = p [a n -1 + λ f (n -1)],通过待定系数法确定λ 的值,转化成以 a 1 + λ f (1) 为首项,以 p 为公比的等比数列{a n + λ f (n )} ,再利用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求出{a n + λ f (n )} 的通项整理可得a n .法二:当 f (n ) 的公比为q 时,由递推式得: a n +1 = pa n + f (n ) ——①,a n = pa n -1 + f (n -1) ,两边同时乘以q 得a n q = pqa n -1 + qf (n -1) ——②,由①②两式相减得a - a q = p (a - qa ) ,即 a n +1 - qa n= p ,在转化为类型Ⅴ㈠便可求出a . n +1 n n n -1 a - qa nn n -1法三:递推公式为an +1 = pa n + q n (其中p ,q 均为常数)或a = pa n + rq n (其中p ,q, r 均为常数)时,要先在原递推公式两边同时除以q n +1 ,得:a n +1 = p • a n + 1 ,引入辅助数列{b }(其中b = a n ),得: b = p b + 1 再应用类型 q n +1 q q n qn n q nn +1 q n q“4”的方法解决。
数列的基本概念和规律数列是数学中常见的概念之一,是一种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数的集合。
它在数学和实际生活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数列的基本概念和规律,并举例说明其在不同领域的具体应用。
一、数列的定义和表示方式数列是由一系列有序的数按照一定规律排列而成的。
一般地,数列可以用下标表示,如a₁、a₂、a₃,也可以用公式表示,如an=n²。
其中,a₁、a₂、a₃是数列的前三项,an是数列的第n项。
二、数列的分类根据数列的规律性质不同,我们可以将数列分为等差数列、等比数列和斐波那契数列三种常见类型。
1. 等差数列等差数列是指数列中的相邻两项之间的差值相等的数列。
其通项公式一般为an=a₁+(n-1)d,其中a₁为首项,d为公差。
等差数列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计算机科学中的循环语句、物理学中的匀速直线运动等。
2. 等比数列等比数列是指数列中的相邻两项之间的比值相等的数列。
其通项公式一般为an=a₁*q^(n-1),其中a₁为首项,q为公比。
等比数列在金融和经济学中有着重要的应用,比如复利计算、人口增长预测等。
3. 斐波那契数列斐波那契数列是指数列中的每一项都等于前两项之和的数列。
其通项公式一般为an=an-1+an-2,其中a₁=a₂=1。
斐波那契数列在自然界中随处可见,比如植物叶子的排列、螺旋线的形成等。
三、数列的求和公式在某些情况下,我们需要求解数列的前n项和。
对于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我们可以通过求和公式快速计算出结果。
1. 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对于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其前n项和公式为Sn=(n/2)(a₁+an)。
2. 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对于公比为q且q≠1的等比数列,其前n项和公式为Sn=a₁*(1-q^n)/(1-q)。
四、数列的应用举例数列在不同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例子。
1. 自然科学领域数列在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自然科学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应用。
比如在物理学中,等差数列可以用来描述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等比数列可以用来描述指数增长或衰减的过程。
数列知识点归纳数列是数学中重要的概念,它在许多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对数列的基本定义、性质和分类进行归纳总结。
一、数列的基本定义数列是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的一组数,可以用数学表达式表示。
一般来说,数列可以用a₁, a₂, a₃, ……来表示,其中a₁, a₂, a₃, ……分别表示数列的第1个、第2个、第3个……。
二、数列的性质1. 公差:对于一个等差数列(arithmetic sequence),它的相邻两项的差值是恒定的,这个差值称为公差。
公差常用字母d表示。
2. 通项公式:数列中的每一项可以用一个公式表示,这个公式被称为通项公式。
通项公式可以描述数列中每一项与它的位置之间的关系。
3. 首项和末项:数列中的第一个数被称为首项,最后一个数被称为末项。
4.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对于一个有限的等差数列,可以利用等差数列的首项、末项和项数来求和。
求和公式可以简化计算过程。
5. 比值和通比:对于一个等比数列(geometric sequence),它的相邻两项的比值是恒定的,这个比值称为公比。
三、数列的分类1. 等差数列:在等差数列中,相邻两项之间的差值恒定。
等差数列可以用通项公式an = a₁ + (n-1)d来表示,其中an是数列的第n项,a₁是首项,d是公差。
2. 等比数列:在等比数列中,相邻两项之间的比值恒定。
等比数列可以用通项公式an = a₁ * r^(n-1)来表示,其中an是数列的第n项,a₁是首项,r是公比。
3. 调和数列:在调和数列中,数列的每一项是调和数(harmonic number),调和数是指以自然数为分母的分数单位之和。
调和数列可以用通项公式an = 1/n来表示。
4. 斐波那契数列:在斐波那契数列中,每一项都是前两项的和。
斐波那契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 = fib(n-1) + fib(n-2),其中fib(n)表示第n 个斐波那契数。
五、总结数列是数学中重要的概念,它能够描述一系列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数。
数列所有公式大全1、等差数列:所有项的差值都相等的数列。
公式为:a_n=a_1+(n-1)d;其中,a_1表示数列的第一项,d表示等差数列的公差,n表示从第一项开始的项数。
特别地,当d=1时,称为等比数列。
2、等比数列:所有项的比值都相等的数列。
公式为:a_n=a_1*q^(n-1);其中,a_1表示数列的第一项,q表示等比数列的公比,n表示从第一项开始的项数。
3、调和数列:调和数列又叫等级数列,它的前2项相加的结果作为第3项。
公式为:a_n=a_1+(a_1+a_2+…+a_(n-1));其中,a_1表示数列的第一项,a_2表示第二项,a_(n-1)表示第n-1项,n表示从第一项开始的项数。
4、椭圆数列:椭圆数列又称斐波那契数列,是一种只由两个初始斐波那契数开始,其它任何项都只能由之前最少两个数构成的数列。
公式为:a_n=a_(n-1)+a_(n-2);其中,a_(n-1)表示第n-1项,a_(n-2)表示第n-2项,n表示从第一项开始的项数。
5、斜坡数列:斜坡数列也叫等差等比数列,它的前2项相加的结果作为第3项。
公式为:a_n=a_1+((n-1)*q^(n-1));其中,a_1表示数列的第一项,d表示等差数列的公差,q表示等比数列的公比,n表示从第一项开始的项数。
6、平方数列:平方数列的每一项都是以前面某一个数的平方来构成的数列。
公式为:a_n=c^2+(n-1)d;其中,c表示数列的第一项,d 表示数列的公差,n表示从第一项开始的项数。
7、立方数列:立方数列的每一项都是以前面某一个数的立方来构成的数列。
公式为:a_n=c^3+(n-1)d;其中,c表示数列的第一项,d 表示数列的公差,n表示从第一项开始的项数。
数列的概念1.数列的定义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叫做数列,数列中的每一个数都叫做数列的项。
(1)从数列定义可以看出,数列的数是按一定次序排列的,如果组成数列的数相同而排列次序不同,那么它们就不是同一数列,例如数列1,2,3,4,5与数列5,4,3,2,1是不同的数列。
(2)在数列的定义中并没有规定数列中的数必须不同,因此,在同一数列中可以出现多个相同的数字,如:-1的1次幂,2次幂,3次幂,4次幂,…构成数列:-1,1,-1,1,…。
(4)数列的项与它的项数是不同的,数列的项是指这个数列中的某一个确定的数,是一个函数值,也就是相当于f(n),而项数是指这个数在数列中的位置序号,它是自变量的值,相当于f(n)中的n。
(5)次序对于数列来讲是十分重要的,有几个相同的数,由于它们的排列次序不同,构成的数列就不是一个相同的数列,显然数列与数集有本质的区别。
如:2,3,4,5,6这5个数按不同的次序排列时,就会得到不同的数列,而中元素不论按怎样的次序排列都是同一个集合。
2.数列的分类(1)根据数列的项数多少可以对数列进行分类,分为有穷数列和无穷数列。
在写数列时,对于有穷数列,要把末项写出,例如数列1,3,5,7,9,…,2n-1表示有穷数列,如果把数列写成1,3,5,7,9,…或1,3,5,7,9,…,2n-1,…,它就表示无穷数列。
(2)按照项与项之间的大小关系或数列的增减性可以分为以下几类:递增数列、递减数列、摆动数列、常数列。
3.数列的通项公式数列是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其内涵的本质属性是确定这一列数的规律,这个规律通常是用式子f(n)来表示的,这两个通项公式形式上虽然不同,但表示同一个数列,正像每个函数关系不都能用解析式表达出来一样,也不是每个数列都能写出它的通项公式;有的数列虽然有通项公式,但在形式上,又不一定是唯一的,仅仅知道一个数列前面的有限项,无其他说明,数列是不能确定的,通项公式更非唯一。
第5章 数列知识点一、数列的通项公式 1.数列的定义按照一定顺序排列的一列数称为数列.数列中的每一个数叫做这个数列的项,数列中的每一项都和它的序号有关,排在第一位的数称为这个数列的第一项(通常也叫做首项). 2.数列的通项公式如果数列{a n }的第n 项与序号n 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式子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叫做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3.数列的递推公式如果已知数列{a n }的第一项(或前几项),且任何一项a n 与它的前一项a n -1(或前几项)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式子来表示,即a n =f (a n -1)(或a n =f (a n -1,a n -2)等),那么这个式子叫做数列{a n }的递推公式. 4.S n 与a n 的关系已知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则a n =⎩⎪⎨⎪⎧S 1,n =1,S n -S n -1,n ≥2,这个关系式对任意数列均成立.二、数列的性质 数列的分类三、等差数列基本量的计算 1.等差数列的有关概念(1)定义: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都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符号表示为a n +1-a n =d (n ∈N *,d 为常数).(2)等差中项:数列a ,A ,b 成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是A =a +b2,其中A 叫做a ,b 的等差中项.2.等差数列的有关公式(1)通项公式:a n =a 1+(n -1)d . (2)前n 项和公式:S n =na 1+(1)2n n −d =1()2n n a a +.四、等差数列的基本性质及应用 等差数列的常用性质(1)通项公式的推广:a n =a m +(n -m )d (n ,m ∈N *).(2)若{a n }为等差数列,且m +n =p +q ,则a m +a n =a p +a q (m ,n ,p ,q ∈N *).(3)若{a n }是等差数列,公差为d ,则a k ,a k +m ,a k +2m ,…(k ,m ∈N *)是公差为md 的等差数列. (4)数列S m ,S 2m -S m ,S 3m -S 2m ,…(m ∈N *)也是等差数列,公差为m 2d .(5)S 2n -1=(2n -1)a n ,S 2n =n (a 1+a 2n )=n (a n +a n +1),遇见S 奇,S 偶时可分别运用性质及有关公式求解.(6){a n },{b n }均为等差数列且其前n 项和为S n ,T n ,则a n b n =S 2n -1T 2n -1.(7)若{a n }是等差数列,则⎩⎨⎧⎭⎬⎫S n n 也是等差数列,其首项与{a n }的首项相同,公差是{a n }的公差的12.五、等比数列基本量的计算 1.等比数列的有关概念(1)定义: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常数(不为零),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比数列的公比,通常用字母q 表示,定义的表达式为a n +1a n=q .(2)等比中项:如果a ,G ,b 成等比数列,那么G 叫做a 与b 的等比中项.即:G 是a 与b 的等比中项⇔a ,G ,b 成等比数列⇒G 2=ab .2.等比数列的有关公式 (1)通项公式:a n =a 1q n -1.(2)前n 项和公式:S n =⎩⎪⎨⎪⎧na 1,q =1,a 11-q n 1-q =a 1-a n q1-q ,q ≠1. 六、等比数列的性质(1)若m +n =p +q ,则a m a n =a p a q ,其中m ,n ,p ,q ∈N *.特别地,若2s =p +r ,则a p a r =a 2s ,其中p ,s ,r ∈N *.对有穷等比数列,与首末两项“等距离”的两项之积等于首末两项的积即a 1a n =a 2a n -1=…=a k a n -k +1=….(2)相隔等距离的项组成的数列仍是等比数列,即a k ,a k +m ,a k +2m ,…仍是等比数列,公比为q m (k ,m ∈N *).(3)若数列{a n },{b n }是两个项数相同的等比数列,则数列{ba n },{pa n qb n }和⎩⎨⎧⎭⎬⎫pa n qb n (其中b ,p ,q 是非零常数)也是等比数列. (4)S m +n =S n +q n S m =S m +q m S n .(5)当q ≠-1或q =-1且k 为奇数时,S k ,S 2k -S k ,S 3k -S 2k ,…是等比数列,其公比为q k . (6)若a 1a 2…a n =T n ,则T n ,T 2n T n ,T 3nT 2n,…成等比数列. (7)若数列{a n }的项数为2n ,S 偶与S 奇分别为偶数项与奇数项的和,则S 偶S 奇=q ;若项数为2n +1,则S 奇-a 1S 偶=q . 七、数列求和1.公式法与分组转化法 (1)公式法直接利用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求和. (2)分组转化法若一个数列是由若干个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或可求和的数列组成,则求和时可用分组转化法,分别求和后相加减. 2.倒序相加法与并项求和法 (1)倒序相加法如果一个数列{a n }的前n 项中首末两端等“距离”的两项的和相等或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求这个数列的前n 项和可用倒序相加法,如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就是用此法推导的. (2)并项求和法在一个数列的前n 项和中,可两两结合求解,则称之为并项求和.形如a n =(-1)n f (n )类型,可采用两项合并求解.例如,S n =1002-992+982-972+…+22-12=(1002-992)+(982-972)+…+(22-12)=(100+99)+(98+97)+…+(2+1)=5 050. 3.裂项相消法把数列的通项拆成两项之差,在求和时中间的一些项可以相互抵消,从而求得其和.4.错位相减法如果一个数列的各项是由一个等差数列和一个等比数列的对应项之积构成的,那么这个数列的前n项和即可用错位相减法来求,如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就是用此法推导的.第5章 数列(1)一、选择题1.在数列1,2,7,10,13,…中,219是这个数列的( ) A .第16项 B .第24项 C .第26项 D .第28项2.数列{a n }中,a 1=1,对于所有的n ≥2,n ∈N *都有a 1·a 2·a 3·…·a n =n 2,则a 3+a 5= ( ) A .6116 B .259 C .2516 D .31153.在数列{a n }中,a n +1-a n =2,S n 为{a n }的前n 项和.若S 10=50,则数列{a n +a n +1}的前10项和为( )A .100B .110C .120D .1304.设S n 为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且S n =32(a n -1)(n ∈N *),则a n =( )A .3(3n -2n )B .3n +2C .3nD .3·2n -15.对于数列{a n },“a n +1>|a n |(n =1,2,…)”是“{a n }为递增数列”的( )A .必要不充分条件B .充分不必要条件C .充要条件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6.已知数列{a n }满足:a 1=17,对于任意的n ∈N *,a n +1=72a n (1-a n ),则a 1413-a 1314=( )A .-27B .27C .-37D .377.定义np 1+p 2+…+p n为n 个正数p 1,p 2,…,p n 的“均倒数”,若已知数列{a n }的前n 项的“均倒数”为15n ,又b n =a n5.则b 10等于( )A .15B .17C .19D .218.已知函数f (x )=⎩⎪⎨⎪⎧(3-a )x +2,x ≤2,a 2x 2-9x +11,x >2(a >0且a ≠1),若数列{a n }满足a n =f (n )(n ∈N *),且{a n }是递增数列,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A .(0,1)B .⎣⎡⎭⎫83,3 C .(2,3) D .(1,3)9.对于数列{x n },若对任意n ∈N *,都有x n +x n +22<x n +1成立,则称数列{x n }为“减差数列”.设b n=2t -tn -12n -1,若数列b 3,b 4,b 5,…是“减差数列”,则实数t 的取值范围是( )A .(-1,+∞)B .(-∞,-1]C .(1,+∞)D .(-∞,1]10.已知数列{a n }满足:a 1=1,a n +1=a n a n +2(n ∈N *).若b n +1=(n -2λ)·⎝⎛⎭⎫1a n +1(n ∈N *),b 1=-32λ,且数列{b n }是单调递增数列,则实数λ的取值范围是( ) A .λ<45 B .λ<1 C .λ<32 D .λ<23二、填空题11.若数列{a n }满足a 1·a 2·a 3·…·a n =n 2+3n +2,则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为________.12.若a 1=1,对任意的n ∈N *,都有a n >0,且na 2n +1-(2n -1)a n +1a n -2a 2n =0.设M (x )表示整数x的个位数字,则M (a 2017)=________.13.若数列{a n }满足a 1=12,a n =1-1a n -1(n ≥2且n ∈N *),则a 2016等于________.14.已知各项均为正数的数列{a n }满足a n +1=a n 2+14,a 1=72,S n 为数列{a n }的前n 项和,若对于任意的n ∈N *,不等式12k12+n -2S n≥2n -3恒成立,则实数k 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三、解答题15.已知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且对任意正整数n 都有a n =34S n +2成立.记b n =log 2a n ,求数列{b n }的通项公式.16.设数列{a n }(n =1,2,3,…)的前n 项和S n 满足S n =2a n -a 1,且a 1,a 2+1,a 3成等差数列.(1)求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2)记数列⎩⎨⎧⎭⎬⎫1a n 的前n 项和为T n ,求使得|T n -1|<11000成立的n 的最小值.第5章 数列(2)一、选择题1.已知{a n }为等差数列,其前n 项和为S n ,若a 3=6,S 3=12,则a 10等于( ) A .18 B .20 C .16 D .222.若等差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且满足S 4=4,S 6=12,则S 2=( ) A .-1 B .0 C .1 D .33.《张丘建算经》卷上第22题为:“今有女善织,日益功疾.初日织五尺,今一月日织九匹三丈.”其意思为今有女子善织布,且从第2天起,每天比前一天多织相同量的布,若第一天织5尺布,现在一个月(按30天计)共织390尺布.则该女最后一天织多少尺布?( ) A .18 B .20 C .21 D .254.已知等差数列{a n }的前10项和为30,a 6=8,则a 100=( ) A .100 B .958 C .948 D .185.等差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若S n a n =n +12,则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 )A .a 2a 3=2B .a 2a 3=32C .a 2a 3=23D .a 2a 3=136.已知函数f (x )在(-1,+∞)上单调,且函数y =f (x -2)的图象关于直线x =1对称,若数列{a n }是公差不为0的等差数列,且f (a 50)=f (a 51),则数列{a n }的前100项的和为( ) A .-200 B .-100 C .0 D .-507.若{a n }是等差数列,首项a 1>0,a 2016+a 2017>0,a 2016·a 2017<0,则使前n 项和S n >0成立的最大正整数n 是( )A .2016B .2017C .4032D .40338.中国历法推测遵循以测为辅、以算为主的原则.例如《周髀算经》和《易经》里对二十四节气的晷(ɡuǐ)影长的记录中,冬至和夏至的晷影长是实测得到的,其他节气的晷影长则是按照等差数列的规律计算得出的.下表为《周髀算经》对二十四节气晷影长的记录,其中115.146寸表示115寸146分(1寸=10分).已知《易经》中记录的冬至晷影长为130.0寸,夏至晷影长为14.8寸,那么《易经》中所记录的惊蛰的晷影长应为( )A .72.4寸B .81.4寸C .82.0寸D .91.6寸9.已知数列{a n }是首项为a ,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数列{b n }满足b n =1+a na n.若对任意的n ∈N *,都有b n ≥b 8成立,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A .(-8,-7)B .[-8,-7)C .(-8,-7]D .[-8,-7]10.已知等差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S 11=22,a 4=-12,如果当n =m 时,S n 最小,那么m 的值为( )A .10B .9C .5D .4 二、填空题11.若等差数列{a n }满足a 7+a 8+a 9>0,a 7+a 10<0,则当n =________时,{a n }的前n 项和最大. 12.已知函数f (x )=cos x ,x ∈(0,2π)有两个不同的零点x 1,x 2,且方程f (x )=m 有两个不同的实根x 3,x 4,若把这四个数按从小到大排列构成等差数列,则实数m =________.13.设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若S nS 2n为常数,则称数列{a n }为“吉祥数列”.已知等差数列{b n }的首项为1,公差不为0,若数列{b n }为“吉祥数列”,则数列{b n }的通项公式为________. 14.已知数列{a n }是各项均不为零的等差数列,S n 为其前n 项和,且a n =S 2n -1(n ∈N *).若不等式λa n ≤n +8n 对任意n ∈N *恒成立,则实数λ的最大值为________. 三、解答题15.在△ABC 中,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是a ,b ,c ,且A ,B ,C 成等差数列.(1)若a =1,b =3,求sin C ;(2)若a ,b ,c 成等差数列,试判断△ABC 的形状. 16.数列{a n }满足a 1=12,a n +1=12-a n(n ∈N *).(1)求证:⎩⎨⎧⎭⎬⎫1a n -1为等差数列,并求出{a n }的通项公式;(2)设b n =1a n -1,数列{b n }的前n 项和为B n ,对任意n ≥2都有B 3n -B n >m20成立,求正整数m的最大值.第5章 数列(3)一、选择题1.已知数列{a n }为等比数列,a 5=1,a 9=81,则a 7=( ) A .9或-9 B .9 C .27或-27 D .272.数列{a n }满足:a n +1=λa n -1(n ∈N *,λ∈R 且λ≠0),若数列{a n -1}是等比数列,则λ的值等于( )A .1B .-1C .12D .23.中国古代数学著作《算法统宗》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三百七十八里关,初行健步不为难,次日脚痛减一半,六朝才得到其关,要见次日行里数,请公仔细算相还.”其意思为:有一个人走378里路,第一天健步行走,从第二天起脚痛每天走的路程为前一天的一半,走了6天后到达目的地,请问第二天走了( )A .192里B .96里C .48里D .24里4.设等比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若S m -1=5,S m =-11,S m +1=21,则m =( ) A .3 B .4 C .5 D .65.等比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若S 3=2,S 6=18,则S 10S 5等于( )A .-3B .5C .-31D .336.在各项均为正数的等比数列{a n }中,a 2,a 4+2,a 5成等差数列,a 1=2,S n 是数列{a n }的前n 项的和,则S 10-S 4=( )A .1008B .2016C .2032D .40327.已知{a n }是首项为1的等比数列,若S n 是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且28S 3=S 6,则数列⎩⎨⎧⎭⎬⎫1a n 的前4项和为( )A .158或4B .4027或4C .4027D .1588.已知S n 是等比数列{a n }的前n 项和,a 1=120,9S 3=S 6,设T n =a 1a 2a 3·…·a n ,则使T n 取最小值时n 的值为( )A .3B .4C .5D .69.若a ,b 是函数f (x )=x 2-px +q (p >0,q >0)的两个不同的零点,且a ,b ,-2这三个数可适当排序后成等差数列,也可适当排序后成等比数列,则p +q 的值等于( ) A .6 B .7 C .8 D .910.已知正项等比数列{a n }满足:a 3=a 2+2a 1,若存在两项a m ,a n ,使得a m a n =4a 1,则1m +4n的最小值为( )A .32B .53C .256 D .不存在二、填空题11.设{a n }是首项为a 1,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S n 为其前n 项和.若S 1,S 2,S 4成等比数列,则a 1的值为________.12.若等比数列{a n }的各项均为正数,且a 10a 11+a 9a 12=2e 5,则ln a 1+ln a 2+…+ln a 20=______. 13.已知S n 为数列{a n }的前n 项和,a n =2×3n -1(n ∈N *),若b n =a n +1S n S n +1,则b 1+b 2+…+b n =________.14.一正数等比数列前11项的几何平均数为32,从这11项中抽去一项后所余下的10项的几何平均数为32,那么抽去的这一项是第________项. 三、解答题15.已知{a n }是等差数列,满足a 1=2,a 4=14,数列{b n }满足b 1=1,b 4=6,且{a n -b n }是等比数列.(1)求数列{a n }和{b n }的通项公式;(2)若∀n ∈N *,都有b n ≤b k 成立,求正整数k 的值.16.设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n ∈N *.已知a 1=1,a 2=32,a 3=54,且当n ≥2时,4S n +2+5S n =8S n +1+S n -1. (1)求a 4的值;(2)证明:⎩⎨⎧⎭⎬⎫a n +1-12a n 为等比数列;(3)求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第5章 数列(4)一、选择题1.已知等差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且S 2=10,S 5=55,则a n +100+a n -98=( )A .8n +6B .4n +1C .8n +3D .4n +32.已知等差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且满足S 33-S 22=1,则数列{a n }的公差是( ) A .1 B .2 C .4 D .63.若两个等差数列{a n }和{b n }的前n 项和分别是S n ,T n ,已知S n T n =7n n +3,则a 5b 5=( ) A .23 B .278 C .7 D .2144.已知函数f (n )=⎩⎪⎨⎪⎧n 2,当n 为正奇数时,-n 2,当n 为正偶数时,且a n =f (n )+f (n +1),则a 1+a 2+a 3+…+a 100等于( )A .0B .100C .-100D .1025.已知数列{a n }满足a n +1=12+a n -a 2n ,且a 1=12,则该数列的前2018项的和等于( ) A .1512 B .1513 C .1513.5 D .20186.在数列{a n }中,已知对任意n ∈N *,a 1+a 2+a 3+…+a n =3n -1,则a 21+a 22+a 23+…+a 2n 等于( )A .(3n -1)2B .12(9n -1)C .9n -1D .14(3n -1) 7.设直线nx +(n +1)y =2(n ∈N *)与两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面积为S n ,则S 1+S 2+…+S 2017的值为( )A .20142015B .20152016C .20162017D .201720188.已知{a n }为等比数列,S n 是它的前n 项和.若a 3a 5=14a 1,且a 4与a 7的等差中项为98,则S 5等于( )A .35B .33C .31D .299.已知等比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则下列说法中一定成立的是( )A .若a 3>0,则a 2017<0B .若a 4>0,则a 2018<0C .若a 3>0,则S 2017>0D .若a 4>0,则S 2018>010.已知数列{a n }是等比数列,数列{b n }是等差数列,若a 1·a 6·a 11=33,b 1+b 6+b 11=7π,则tan b 3+b 91-a 4·a 8的值是( ) A .1 B .22 C .-22D .-3 二、填空题11.S n =1+11+111+…+=________. 12.数列{a n }满足:a 1=43,且a n +1=4(n +1)a n 3a n +n(n ∈N *),则1a 1+2a 2+3a 3+…+2018a 2018=________. 13.设f (x )=12x +2,利用课本中推导等差数列前n 项和的公式的方法,可求得f (-5)+f (-4)+…+f (0)+…+f (5)+f (6)的值为________.14.已知数列{a n }的各项均为正整数,其前n 项和为S n ,若a n +1=⎩⎪⎨⎪⎧a n +12,a n 是奇数,3a n -1,a n 是偶数且S 3=10,则S 2016=________.三、解答题15.已知S n 是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且满足S n -2a n =n -4.(1)证明:{S n -n +2}为等比数列;(2)求数列{S n }的前n 项和T n .16.已知各项均为正数的数列{a n }的前n 项和为S n ,满足a 2n +1=2S n +n +4,a 2-1,a 3,a 7恰为等比数列{b n }的前3项.(1)求数列{a n },{b n }的通项公式;(2)若c n =log 2b n b n -1a n a n +1,求数列{c n }的前n 项和T n . 17.已知{a n }是各项均为正数的等比数列,且a 1+a 2=6,a 1a 2=a 3.(1)求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2){b n }为各项非零的等差数列,其前n 项和为S n .已知S 2n +1=b n b n +1,求数列⎩⎨⎧⎭⎬⎫b n a n 的前n 项和T n .18.在等比数列{a n }中,a 1>0,n ∈N *,且a 3-a 2=8,又a 1,a 5的等比中项为16.(1)求数列{a n }的通项公式;(2)设b n =log 4a n ,数列{b n }的前n 项和为S n ,是否存在正整数k ,使得1S 1+1S 2+1S 3+…+1S n<k对任意n∈N*恒成立,若存在,求出正整数k的最小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知识点总结数列一、数列的概念1. 数列的定义数列是指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的一组数字。
数列可由以下形式表示:{a1, a2, a3, …, an},其中ai表示数列中的第i个数字。
2. 数列的元素数列中的每个数字称为数列的元素。
第一个元素称为首项,最后一个元素称为末项,数列中相邻两个元素之间的差称为公差。
3. 数列的分类根据数列的元素之间的关系,数列可以分为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等差-等比数列等不同类型。
二、等差数列1. 等差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是指数列中相邻两项之差等于同一个常数的数列。
常数d称为等差数列的公差。
等差数列通常用an=a1+(n-1)d表示。
2. 等差数列的性质(1)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n-1)d。
(2)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Sn=(a1+an)n/2。
(3)等差数列的性质:如果数列是等差数列,则有an=a1+(n-1)d。
(4)等差数列的性质:如果数列是等差数列,则有Sn=(a1+an)n/2。
3. 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可由以下公式表示:Sn=(a1+an)n/2。
4. 等差数列的应用等差数列在数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在代数、微积分、概率统计等领域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等差数列也广泛应用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例如金融领域的利息计算、物理学中的加速度等。
三、等比数列1. 等比数列的概念等比数列是指数列中相邻两项之比等于同一个非零常数的数列。
常数q称为等比数列的公比。
等比数列通常用an=a1*q^(n-1)表示。
2. 等比数列的性质(1)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q^(n-1)。
(2)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Sn=a1*(1-q^n)/(1-q)。
(3)等比数列的性质:如果数列是等比数列,则有an=a1*q^(n-1)。
(4)等比数列的性质:如果数列是等比数列,则有Sn=a1*(1-q^n)/(1-q)。
3. 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可由以下公式表示:Sn=a1*(1-q^n)/(1-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