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公共政策_导向下_城市规划教育_的若干思考
- 格式:pdf
- 大小:67.39 KB
- 文档页数:2
公共政策背景下城市规划对策研究摘要: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公共政策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关系成为我国城市规划界和政府主管部门越来越重视的问题。
本文结合实际的工作经验和研究成果,对城市公共政策、不同利益主体、规划产权制度变化等各个方面对公共政策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城市公共政策难以发挥的现状问题,对两者之间的关系协调对策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公共政策;城市规划;对策研究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城市的公共政策,是指政府为了实现城市规划和发展的社会效益,对城市规划进行的政策干预。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建设加速的浪潮下,城市规划的社会效益被经济效益取代,公共政策的指导意义降低,成为我国城市规划急需解决的问题。
公共政策背景下城市规划现状近年来,我国城市规划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其中最为主要的影响因素是经济转型、政府管理转型和社会转型三个方面的因素。
首先,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有计划经济的公共政策力量减弱,整体利益至上的理论在市场化经济和城市快速建设中受到挑战,有其是由于市场化带来的利益主体多元化,导致城市规划面临各种利益的协调和平衡问题;其次,是政府管理转型。
随着我国政治体制的改革,政府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性政府进行转变,对城市公共效益的发挥提出了新的要求;最后,是社会环境的变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参政议政的热情也越来越高,对城市的公共利益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较高的参与热情。
二、城市规划与公共政策城市规划是指城市的管理者为了实现城市经济和规模发展的目标,根据城市的发展现状、区域优势、自然环境和历史条件等制定发展计划和方向,通过市场化的经济发展,实现城市的规模和经济的发展的做法。
公共政策是指政府管理部门为了解决一定的社会问题和缓解社会矛盾,通过对城市规划功能分区特别是公共场所和设施的进行的规划,制定其规划和发展的基本准则和行为规范。
公共政策代表政府的意志,具有一定的政治性,以实现促进社会利益平衡和社会利益增长。
城市规划向公共政策转化的一点思考摘要:近年来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等方面的讨论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反映了政府对于城市规划公共政策的社会属性的定位,同时也反映了广大城市规划工作者在新形势下强烈的公共责任感和自豪感。
说明了城市规划的改革与发展面临新的机遇。
本文通过浅析城市规划社会属性和社会责任探讨城市规划向公共政策属性转变的落脚点和实施途径。
关键词:城市规划;社会属性;公共政策近年来,关于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和公共利益属性等讨论越来越热。
一方面是由于政府对于民生的关注愈加重视,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加明确,更加重视对社会公众利益和公共资源的合理分配;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们的规划工作进入这样的一种状态:规划工作逐渐趋向于单纯的“技术生产”和“技术管理”。
因此,这个时候对于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重要性的讨论无疑对我们修正自身的定位和社会属性带来极大的帮助。
1 对城市规划公共政策属性的基本认识1.1 什么是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政府为了解决社会公共问题,有效增进与公平分配公共利益,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整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制定的行为准则。
它往往通过法令、条例、规划、计划、方案、措施、项目等形式表达出来。
通过公共政策的定义我们不难看出公共政策有一定的制定与执行主体。
公共政策的本质在于有效增进和公平分配公共利益。
公共政策的制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公共利益选择、整合、分配、落实。
公共政策关注的对象是社会公共问题。
1.2 城市规划社会属性的缺失在《城市规划原理》一书中对城市规划的任务是这样说的:“城市规划是人类为了在城市的发展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作的未来空间安排的意志。
”这本身就是对城市规划是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本质属性。
但是在这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人们对于城市规划的认识却更倾向于它的技术性和图纸的表达形式,单纯的将其定性为“物质形体设计”。
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主要是可能是下面几个原因:一是受行政主体的政策决策影响。
论公共政策导向的城市规划与管理摘要:在现代化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
在其过程中,政府主要是利用城市规划与管理途径对城市发展进行合理干预,同时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推动力量。
由此可见,城市规划与管理与公共政策息息相关,体现出明显的公共管理属性。
但是在公共政策导向背景下,城市规划与管理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对城市规划与管理工作进行优化,健全权威机构,并优化管理机制,从而保障城市规划与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本文主要对公共政策导向下的城市规划管理问题以及应对策略进行探究,旨在进一步城市规划与管理水平,保障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公共政策导向城市规划管理公共政策是政府处理公共事务的重要手段,需要利用政治活动制定且有权威部门发布的形成准则,可以对社会中各种利益关系进行有效性协调。
公共政策与城市规划管理息息相关,城市规划管理具有公共管理属性,因此,需要在公共政策的引导下保障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以便为城市建设大局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使其更加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集体利益。
一、公共政策导向的城市规划与管理问题(一)权威机构建设不完善完善的权威机构建设是保障公共政策有效落实和执行的重要基础,但是,当前由于体制设置不合理,导致各个层级的职能出现严重的交叉现象,而且各个部门的职权划分不明确,导致城市规划与管理主体之间出现很大矛盾,严重限制了城市规划与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1]。
例如,国土资源部与城市规划部,两者的工作内容存在很大的不同,但是在职能分配上却存在较大的交叉和重叠现象,如都是以土地资源为基础开展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此外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沟通不到位,难以保障工作的协调性,往往会各行其是,引起公共政策难以有效落实,甚至在执行过程中出现混乱局面,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现象。
此外,部分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对城市规划与管理部门的重要性认识不清,由于该部门主要是事业机构,缺乏必要的执行力,且该部门的人员编制设置不合理,人员数量严重不足,且现有的人才结构过于倾向于技术型人才,导致整体部门团队缺乏活力,难以真正体现城市规划与管理部门的功能作用,甚至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其存在感,难以满足现代化城市发展速度的要求。
城市规划与公共政策的实践与思考城市规划和公共政策是城市发展的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
城市规划能够提高城市的品质和居住环境,而公共政策则能够为市民提供更好的生活保障和服务。
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今天,如何在实践中推进城市规划和公共政策的有效落地,成为一个严峻的问题。
一、城市规划的实践与思考1.城市规划要实现生态、节约、可持续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城市规划的极度聚集化趋势已经到了一定的危险程度。
为了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城市规划要以生态、节约为出发点,推进城市绿色发展。
在城市规划中,要重视公共空间的设立,保护和开发自然资源,避免全面城市化,促进自然的向心力和天然的生态环境得到保护和利用。
2.规划要贴近人民生活需求城市规划的过程中,应当关注公民的生活和体验,贴近大众的生活需求,建设人民喜爱的任务城市。
城市规划要面向未来,结合未来的需求和发展构思城市,这样才能谋划出更好的生活空间和市民享受更好的生活。
3.规划要突出特色城市规划的设计须要从地域、环境和人文的侧面进行考虑,寻找城市最美的自然或历史文化,将之融入到设计中,使设计更完美,也让城市更具有旅游性和吸引力。
二、公共政策的实践与思考1.着眼各阶层需求公共政策的实践之中,要重视各阶层的需求,为每一位市民提供公正平等的待遇。
要在发起政策的时候,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和考虑不同的阶层人士的需求,这样才能避免沉重打压某些人群。
2.让市民愉悦让市民愉悦是公共政策得到市民信任的重要因素之一。
政策执行的过程中,政府可以安排多样性的公共活动和各种实用工具,来让市民感受到政策的利益和效果。
例如,制造儿童游戏场和公园,建立保护生态的自然公园等等,这些安排让市民对公共政策有了直观的感受,从而对政府更加信任。
3.不断提升服务公共政策的实践,需要以市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加强精神层面上的财富创造,比如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更好的教育体系和职业培训等公共服务。
只挖掘和实现市民需求,才能保持市民对政府的信任。
城市规划的若干思考在当今世界,城市是现代文明的集中体现,而且城市的发展对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城市就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着各种生产要素的集聚,并且在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合作协作的催化作用下,各种经济迅速发展,从而带动了城市经济的迅猛发展,所以可以看出,做好城市的規划对发展经济有很大的帮助。
1 城市规划的意义城市规划是围绕城市土地的使用和分配,而服务于城市整体利益和公共利益,为实现一套社会、经济、环境的综合长远目标,提供城市未来空间发展战略的社会、政治、职业的活动过程。
(1)城市规划的主体包括城市政府、经济组织和城市居民,而其中,城市政府担负公共职能、掌控城市资源,从根本上对城市空间和土地的分配与使用施加影响,而经济组织在城市中则发挥经济功能,其产业活动空间在城市整体空间格局中占有支配地位,对城市空间结构系统的演变起着促动作用,城市居民,则作为城市构成的基本经济和社会单元,其居住空间的变化影响着城市空间结构形态,这种作用表现为居民对规划方案的反对或支持,存在于居民对城市政府和经济组织决策的牵制或协助过程之中;(2)城市规划又是横跨城市社会诸系统的社会运动、政府行为和职业技术三位一体的复杂而独特的活动过程;(3)城市规划又是一种调节各种主体在土地使用上的利益冲突的介质,其根本的宗旨就在于服务城市整体利益和公共利益,而其手段就是对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的设计和控制;一方面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的历史过程之中并发生作用,而城市发展的社会、经济、政治的特征必然会渗透到城市规划的活动之中。
2 城市规划的原则(1)根据国家城市发展和建设方针、经济技术政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远计划、区域规划,以及城市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点和建设条件,布置城市体系,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布局,统一规划、合理利用城市土地。
(2)综合部署城市经济、文化、基础设施等各项建设,进而保证城市有秩序地、协调地发展,使城市的发展建设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3)通过空间发展的合理组织,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需要,从城市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合理有序地配置城市空间资源;(4)通过空间资源配置,来提高城市的运作效率,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5)确保城市的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以增强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缺明确性,因此带来了多层次的规划矛盾。
受到上述状况的不良影响,城市规划的整个过程消耗了过多的规划资源,同时也倾向于政出多门,不利于保障最根本的权威性与规划性。
具体而言,城市规划及其各项管理措施表现为如下缺陷:首先是欠缺实效性。
从现状来看,某些城市规划仍然欠缺必要的实效性,与之相应的规划成果也没有突显较392017.04 |40 | CHINA HOUSING FACILITIES强的实效性。
这是因为,有关部门并没有真正关其次是欠缺浓厚的法治氛围。
城市规划如果推行也将会遇到多样化的阻碍。
但从目前来看在客观上增大了规划推行时的各种阻力。
同时影响,以至于欠缺全方位的法律保障。
第三是城市规划本身欠缺权威性。
公共组织其具备权威性。
但是近些年以来,很多城市虽此之间具备的协调性。
受到多头监管带来的不决策应当具备的权威性。
3探求改进措施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城市规划应当与导向政能突显其自身具备的成效性。
因此可见,有关照如下思路予以全面推进:① 全面转变思路与理念:城市规划管理本身则不能缺少全方位的理念与思路转型。
因此作合根本导向的前提下再去拟定全新的城市规划有的真实状况,因地制宜来实现整体性的规划性与可行性,在健全法治氛围的同时确保为其提② 过运用多样化的城市管理举措,作为公共部门而言,关键应当落实于创新现阶段的管理流程,对于现有的传统模式予以全方位的改进。
具体在推行规划管理的相关实践中,有关部门还需更多关注城乡一体化的全新进程,确保将其纳入综合性的规划之中。
③ 城市规划涉及到的其他要素:除了上述要素之外,城市规划还应当包含多层次的其他要素。
在这其中,重点应当落实于健全保障体系,借助法制化的途径来提供相应的保障。
与此同时,公共政策也应当全面融入城市管理,在拟定规划的前提下全面细化现有的实施流程。
实质上,城市规划本身体现为显著的独立性,只有将其纳入现有的政策导向中,那么才能突显其自身具备的重要价值。
与其他类型的技术性文件相比,公共政策本身表现为突显的差异性。
3本文为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新农村建设视角中我国城市化道路的多样性探索》(项目编号为06XND005)的研究成果之一。
论公共政策导向的城市规划与管理3李东泉 蓝志勇[摘 要]基于对我国现代城市规划的演变以及对公共政策的认识,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对“城市规划是政府的重要公共政策”的理解:一是城市规划价值观的改变;二是城市规划地位的改变;三是城市规划编制内容与程序的改变。
基于此,城市规划和管理工作应从管理理念、管理内容、管理架构、管理方式等四个方面予以改变,以应对新时期的城市规划变革。
[关键词]城市规划;公共政策;城市规划管理[中图分类号]D035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863(2009)05-0036-04 2006年4月1日起开始实行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首次确定了城市规划是政府的重要公共政策之一。
当前,对于城市规划公共政策的讨论日渐增多,但人们对于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的内涵及特征尚未从理论上进行清楚的界定。
本文在当前强调城市规划向公共政策转型的语境下,根据近几十年来中国现代城市规划的演变以及学界对公共政策的认识,尝试探讨对“城市规划是政府的重要公共政策”的新理解。
一、城市规划向公共政策转型的时代背景我国的现代城市规划体系是在建国后伴随着国家的工业化进程逐步建立完善起来的。
由于城市规划在不同历史时期发挥的作用不同,因此对于城市规划是什么的答案,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解释。
城市规划内涵的不断演变,反映的是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的转变,在这些转变过程中,城市规划的价值观也不断发生变化(表1)。
表1 建国后我国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国家发展阶段城市规划内涵城市规划价值观20世纪50-70年代国家主导的工业化时期国民经济计划的继续和具体化“先生产后生活”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依据“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20世纪90年代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空间布局等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21世纪构建和谐社会时期政府的重要公共政策“城市规划与建设要以人为本,要代表全体市民的利益”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历年来中国城市规划的相关文献整理而成。
浅谈我国城市规划发展的若干思考和建议摘要:为了使我国城市的各种功能得以充分发挥,本文探讨了城市规划在国家发展和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城市规划对城市发展的作用体现在控制、引导、整合、保障四个方面;指出了城市规划作用的有限性和有效作用的基本标准。
在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就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
关乎我国城市规划工作发展和制度创新的、较为迫切和紧要的方面,扼要提出若干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发展城市规划改革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Abstract: In order to make our country city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functions of,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urban planning in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the effect of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city planning of urban development function embodied in control, guidance, integration, security four aspects; Points out the limitation of the city planning role effectively and the basic standard.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and for a period of time. For our country city planning job development and the system innovation, it is urgent and, briefly, put forward some thoughts and Suggestions.Key Words: urban planning, urban development, city planning reform引言:城市规划工作有很强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和其他领域的改革一样,城市规划的改革是一个艰巨的系统工程。
17
2009年第1期 第25卷
改革开放30年来,伴随着经济社会及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城市规划事业获得了空前的大发展。
与此同时,城市规划职业实践对规划人才数量和质量的要求与日俱增,而培养规划人才的基础是高等城市规划教育。
我国早期高等教育的城市规划专业基本脱胎于建筑学和土木工程类专业。
早年仅有个别学校在建筑学或土木工程专业的课程中开设了规划方面的课程,如同济大学土木系曾于1947年开设了都市计划课程。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调整后,城市规划专业逐步发展成型。
1950年代,开设
有城市规划专业课程的仅有同济大学、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等几所院校。
1950年代~1970年代后期,城市规划教育事业的发展极为缓慢,并历经磨难。
“文革”结束后,城市规划专业教育迅速得到恢复和发展。
1980年代中期,全国设有城市规划专业的院校增至10余所;1990年代后发展到了30多所。
据1990年代中期的调查,在所开设的城市规划专业中,依其原有学科背景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建筑类,约占65%;二是工程类,如测量、环境等,约占15%;三是理学类,以地理学科为主,约占15%;四是林
“公共政策”导向下“城市规划教育”的若干思考
□ 赵 民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术应用和信息化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还受到体制的限制,还是条条的形式,在行业内自生自长。
而城市规划却是一个跨行业特点较显著的学科,对信息共建共享十分渴望;条条的管理模式容易造成信息资源的孤立,信息共享困难,结果拖了统一信息平台建设和实现政务公开的后腿,这是一个非技术性难题。
③中国幅员广阔,地区发展不平衡,目前能实际运行得比较成功的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大都建立在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一般的中小城市成功的例子还较少。
由于中小城市的建设项目少,建成区面积小,政府机构小,规划管理工作往往和其他的建设管理工作结合在一起,人才缺乏,不可能照搬大城市的做法。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建议,在体制改革、管理调整、人才培养中应着重解决以下问题:在信息管理上使传统的资
料收集和供应向数据共享和信息开放的统一平台方式转变;对于信息处理要在绘图、表现的基础上向预测、评价、分析、决策支持方向发展;对于人才培养则提倡少数专家的提高和群体普及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今后努力的方向:①开发、应用现代信息,不仅仅是单纯的技术工作。
体制不合理、管理不到位,先进技术的发挥就会打折扣。
信息化需要健康发展,其成果必须得到法律的保护,才能保证政务公开的信息得到真正共享,这是政府部门、学术委员会都需要注意和做好的关于信息立法的大事。
②城市规划信息化是为了推进政府管理的法制化,规划管理推广应用信息化技术就是要使制度建设更加规范化、数量化,更有效地促进政府的工作。
城市规划工作者必须认识到:城市规划的综合数据库不仅仅为规划服务,也应为政府其他部门、为社会服务,我们应建设多部门、多机构共享的基于GIS的城市综合数据库并带头开放数据的应用。
③《城乡规划法》十分强调城市规划的科学性,重视公众参与、监督和相关法律责任追究,这对于建设城市规划信息化的同行是一种挑战,要使信息化技术和信息化成为推动法制建设的一种手段。
④城市规划信息化建设投入费用最大的是数据的收集和更新。
目前,政府部门仍是信息最大的使用者和供应者。
为了保证信息的现时性,讲究信息更新的有效途径,在信
息化建设过程中要将数据收集工作融入日常业务,建立合理的收集和更新机制并推广应用。
⑤先进的技术要由人来掌握,技术进步要由人来推动,人才问题是规划行业技术进步的重要制约因素。
每个单位、
机构都要有信息技术方面的骨干或先行人,从一般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到部门、机构的负责人都要有了解信息化技术、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概念的紧迫感。
科研、教育机构应有传播新知识、新概念、新方法的责任感。
唯有解决人才问题,才能在整体上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保证行业信息化建设取得成功。
学类,约占5%。
进入21世纪以后,顺应社会对职业规划师的需求及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全国设有城市规划专业的高等院校数量激增。
从诞生之日起,现代城市规划就是基于对公共价值的认识,并凭借法制保障而对“城市—区域”的发展加以调控。
城市规划学科的发展及其职业实践既有国际经验与共同趋势可循,又有着强烈的国家和地方特征。
50多年来,新中国的城市规划经历了独特而又坎坷的发展历程。
在中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期,经济发展计划是国家意志的最集中体现,计划决定了一切资源的配置。
在当时的条件下,我国的城市规划必定是从属于经济计划的,只能是实现计划的工具和手段;规划无需、也不容有自身的价值准则和判断选择;因而留给规划工作者的仅是工程性、技术性领域的“物质性”设计,而非政策工具。
城市规划教育也就成为了较单纯的技能训练而依附于建筑学。
所以在我国,城市规划至今仍是建筑学一级学科中的4个二级学科之一。
但城市不等于是建筑的集合;“建筑学”事实上也包容不了城市规划学科的内涵;现代城市规划是城市物质环境发展的筹划、设计、引导和控制机制;现代城市规划具有公共政策的属性,而在运作层面则体现为行政机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使得我国城市规划开始复归其正常的地位及独立性。
30年来我国的城市规划学科经历了从恢复到大发展的过程;特别是近10年来,城市规划理论研究活跃,职业实践快速增多,而城市规划的教育事业则更是获得了空前的大发展。
城市规划教育事业的发展,其数量上的外延发展远甚于内涵及质的提升。
在全国城市规划教育起骨干和主导作用的高等院校的城市规划专业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建筑学中分离出来的,把城市规划当作“设计”的办学理念根深蒂固。
根据我国社会经济转型的要求,并借鉴国际经验,我国高校城市规划专业的进一步发展要注重建筑、工程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结合。
建筑学及城市建设中的各工程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对城市规划来说确实非常重要,一部分有较好设计学科基础的院校,其规划专业可较多地保持或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教学和研究;而另一部分院校则可以加重公共政策和管理类的课程;经济地理背景的规划专业可进一步突出区域规划和区域发展的教学特长;还有一部分院校的规划专业可延伸至社区发展领域,将城乡社区的健全和凝聚力及社会的和谐发展作为规划的起点和归宿(如中国人民大学)。
不同学校的办学方向及课程设置要因地制宜,各有侧重和特色。
但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高等城市规划专业,要突出“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思想,要研究具体的人的需要,而不是从自我的“形式”出发,只见物不见人;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要树立规划的正确价值导向,寻求公共资源配置的公平性方式,推进公众参与规划的制度安排,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需要和福利。
因此,在课程的设置和建设中,要体现时代精神,决不能再延续对“价值判断”“公共政策”“公众参与”“规划管理”“物权权属”等现代规划概念的漠视。
对于高校的本科教学质量,国家和省市教育主管部门负有主要责任,有其相应的控制机制。
受教育部的委托,国家建设部负责实施对规划教育的管理,设有“高等城市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
“高等城市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已制定了“城市规划专业本科教育培养方案”,对城市规划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提出了统一的规定和要求。
“高等城市规划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每年举行年会,为各高校提供城市规划办学经验交流的舞台。
此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高校规划专业的有序发展和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
我国的“城市规划专业教育评估”是借鉴发达国家的规划执业制度而采取的对规划办学质量的“认证”措施。
城市规划专业教育评估已开展了10年,“以评促建”和“以评促改”的成效显著,促使我国的城市规划教育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尽管借鉴了国外的经验,但我国的城市规划专业评估在很大程度上来讲仍是一种国家行为,而非职业协会行为,这与西方国家的职业教育制度存在很大的区别。
在西方国家,城市规划教育评估与执业制度是紧密相连的,评估是否通过直接关系到毕业生是否能获得执业资格,从而也关系到院校专业的声誉及生存、发展前景。
目前全国开设有城市规划专业的高校数量已十分庞大,且可以预见,在市场需求的推动和高校自主办学的作用下,将会有更多的高校增设城市规划专业。
所以,加强对高等城市规划专业的办学指导和引导已刻不容缓。
建议国家主管部门设定准入门槛,加强对新办专业基本办学条件的考核,并且进一步扩大对现有专业的评估面。
在现实背景下强调城市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其深刻意义在于:①有助于使各级政府正确理解和运用城市规划机制。
②使城市规划从业人员时刻不忘规划所具有的价值准则,以及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
③使城市规划学科发展及规划教育与时俱进。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