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1
孟子与荀子的教育思想总结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和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对于教育思想的贡献不可忽视。
孟子注重培养人的性情和品德,注重教育的普及和改革;荀子则注重培养人的智慧和理性,注重教育的培训和引导。
以下是对孟子和荀子的教育思想的总结。
孟子强调人的本性善良,主张通过合理的教育来培养人的品德和性情。
他认为“人之始生也,性相近也。
习相远也。
”意味着人性本善,但也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变化。
孟子主张通过教育来激发和发扬人的本性善良,使其成为真正的君子。
孟子提出了“四端”(仁、义、礼、智)的教育目标。
他认为仁是人道的核心,是超越自我、关心他人的情感;义是人们根据道义准则去行动;礼是一种有序和谐的行为规范;智是指人的智慧和理性。
而这四端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通过教育和实践来培养和发展的。
孟子还强调了教育的普及和改革。
他主张教育应该面向全体人民,不分贵贱,不分男女,在孟子看来,人人都有成为君子的潜力,只要给予适当的教育,每个人都能成为有德行和智慧的人。
他提出了“养生之道”、“养心之道”和“养德之道”等教育方法,以帮助人们实现自我的完善和全面发展。
相比之下,荀子则相对强调人的智慧和理性,注重通过教育来培养人的智力和才能。
他认为人之本性是没有善恶之分的,人在成长过程中需要通过教育来塑造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修养。
荀子主张以理性的思维和智慧的培养为核心,通过学习和修炼来提高个人的学识和能力。
荀子提出了“五利”教育目标,即“明辨利害,知修操行,有文才,能辨是非,知事理。
”他认为这些都是君子所应具备的素质。
他主张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使其具备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判断能力。
荀子还强调了教育的培训和引导作用。
他认为教育应该注重实践和经验积累,通过训练和培养来提高个人的能力和素养。
他主张通过榜样和引导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观念。
孟子与荀子儒家学派的哲学思想孟子和荀子是古代中国儒家学派中的两位重要思想家,他们的哲学思想对于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社会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注重人性的善良本性以及通过修养和教育来培养人的德性,而荀子则强调人性的恶劣本性以及通过规范和制度来保持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本文将围绕孟子与荀子的思想展开论述。
一、孟子的善性本体论孟子的哲学思想强调人的善良本性。
他认为,人性本质上是善良的,与天下万物有着共同的善性。
孟子主张人的天性就像种子一样,只要给予正确的培养和教育,人的善性就能得到发扬。
他强调,人应该追求仁德,追求道德和谐,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和谐社会。
孟子认为,人性的本善是一种天赋的道德能力,它使得人们有能力做善事。
孟子强调教育的重要性,他提出了“五常”教育思想,即仁、义、礼、智、信。
他认为,通过教育和涵养,人们能够充分发展和实践自己的善性,实现自身的人格完善和社会的和谐共治。
二、荀子的恶性本体论荀子与孟子相比,持有不同的观点。
他认为,人性本质上是恶劣的,人具有贪欲、嫉妒和自私的本能。
荀子主张,如果让人的本性放任发展,社会就会陷入混乱和动荡,人们将沉湎于个人私利而无法与他人和睦相处。
为了维持社会的秩序和稳定,荀子强调规范和制度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严格的礼制,建立公正的法律和约束性的道德规范,才能抑制人的恶性本能,使社会得以正常运行。
他主张从社会的角度出发,通过规范和制度来管理人性的恶。
三、思想差异与共同点孟子和荀子的思想在一些方面存在差异,但也有相似之处。
他们的共同点在于都强调了人性的本体论,认为人性是有本性的。
虽然孟子认为人性本善,而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但两人都认可人性有善恶之分,从而需要合理的引导和调整。
此外,孟子和荀子都注重个人的修养和为政的实践。
孟子强调通过修身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而荀子则注重从政治制度和社会规范的层面去改造人。
两人都强调了仁义、礼制等整体的道德伦理体系,努力塑造完善的人格和和谐的社会。
孟子和荀子之间的关系及其异同点分析孟子和荀子说到儒家代表人物,首先想到的是孔子,再就是孟子和荀子了,那么孟子和荀子他们的具体情况都是怎样的呢?其学说最大的不同之处在哪呢?荀子像孟子本来的名字叫孟轲,孟子曾经走访过许多诸侯国,希望那些国家的国君能实行自己的“仁政”主张,但征战频发的战国时期他的政治主张是得不到君主的认可的,所以他就回乡著书立说,终于成为后世推崇的思想家,他的文章也被人们传诵至今。
最能体现孟子政治主张和思想观点的当然是《孟子》这本书了,后来《孟子》成为了儒家经典。
阅读他的文章就能感觉到,孟子的文章善于说理,辩论精彩之至。
我们所熟知的名句就有:“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等等。
《孟子》几乎成为后代学者必读的书目之一,也被历代君主采用为科考科目。
荀子本来的名字叫荀况,被人们尊称为“荀卿”。
荀子出生于赵国,他也是推崇和研习儒家学说的,不仅如此,荀子还在思想,政治,文学等各个领域有非常大的成就。
荀子年轻的时候去齐国学习,这个经历一定程度上成就了他渊博的学识。
荀子还被秦昭王邀请到秦国讲学,后来荀子被名声很大的春申君重用担任兰陵令。
荀子晚年也孟子一样,选择教书和写文章的路了。
虽然孟子和荀子都是儒家学说的代表,但他们学说也存在不同的地方。
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而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
总之,他们的文章和思想都值得我们去细细品读。
孟子的字孟子原名叫孟轲,字子舆。
然而有一种说法说子舆待考证,一说字子车或子居。
父亲名叫激,母邹氏。
关于他的身世,流传到今天的非常少了,我们知道的也就“孟母断织”,“孟母三迁”等几个寥寥可数的故事了,但我们也不难从中看出,孟母对孟子的教育是很重要的。
孟子像“敬人者,人恒敬之。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孟子荀子人性论的比较观
孟子主张的人性论是性善论,荀子主张的人性论是性恶论。
两者在对什么是人性有不同的解释。
孟子认为人的本质特征在于人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就是人的“善端”是孟子主张性善论的起点,在四点的基础之上可以培养出“仁、义、礼、智”这四德。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也,我固有之。
孟子以为的人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所具有的根本标志。
荀子以为的人性,是指人还未进入社会生活之前、生来俱有的自然本性,正所谓:“凡性者,天之就也”。
《荀子性恶》可见,在荀子这里,人性主要是指自然生成的人的本能。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孟子和荀子对于人性内涵的截然相反的主张。
即孟子所指的人性是人的根本特性,其中含有“善”的因素,即人区别于其它动物所具有的道德性;而荀子所指的人性仅指天赋予人的自然属性,其中只含有“恶”的因素,而人的道德性在于后天的人为培养。
孟子和荀子的政治哲学对比分析孟子和荀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他们对政治哲学有着不同的理解和阐述。
本文将通过对孟子和荀子的政治哲学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他们在人性、政治道德、仁政等方面的观点和主张。
一、人性观点对比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他认为人天生具有善良的本性,只是受到环境的影响而变得不同。
他主张通过教育来引导人们发展和培养自己的善良本性,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孟子提出了“性善论”,并强调了人性的可塑性和教育的重要性。
而荀子则持有人性本恶的观点,他认为人天生具有自私自利的本性,只有通过严厉的法律和道德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才能维持社会秩序和稳定。
荀子提出了“性恶论”,并主张通过法律制度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以达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政治道德观点对比孟子强调仁政的重要性,他认为君主应该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关心百姓的疾苦,推行仁政,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孟子提出了“仁政论”,并主张君主应该以身作则,以仁爱之心感化人民,实现民主和平等。
荀子则主张以法治国,他认为君主应该以严厉的法律和道德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以维持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荀子提出了“法治论”,并主张君主应该以法律为准则,以法律的威严来约束人民的行为,实现社会的安定与治理。
三、仁政与法治的对比孟子和荀子在政治道德上的观点存在一定的对立。
孟子主张以仁政为主导,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情感,认为通过仁爱之心来感化人民,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而荀子则主张以法治为主导,强调法律和道德规范的约束作用,认为只有通过法律的威严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才能维持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在实践层面上,孟子的仁政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情感,强调君主应以身作则,以仁爱之心感化人民。
而荀子的法治注重法律的威严和约束作用,强调君主应以法律为准则,以法律的严厉来约束人民的行为。
综上所述,孟子和荀子在人性观点和政治道德观点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主张以仁政为主导,通过教育和感化来引导人们的行为;而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主张以法治为主导,通过法律和道德规范来约束人们的行为。
孟子与荀子的哲学比较研究孟子和荀子是中国古代的两位伟大哲学家,他们对于人性、修身立德、政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本文将对孟子与荀子的哲学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他们在人性、修身立德、政治等方面的观点异同。
一、人性观点比较在人性的探讨上,孟子和荀子有着不同的看法。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每个人都有良知,只要受到正确的教育和培养,就可以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他强调人与天地相应,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友爱。
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人的本性是自私自利的,只会追求自己的利益。
他主张通过教育和道德规范来约束人的行为,使人们能够违背自己的本性,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
二、修身立德观点比较孟子和荀子在修身立德方面也有不同的观点。
孟子认为修身要注重培养人的良知和道德情操,通过修养自己来达到儒家所追求的“仁”的境界。
他主张要有仁爱之心,善良、宽容、体恤他人,与人为善。
荀子则主张孔子的“克己复礼”思想,通过克制自己的欲望,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来达到修身立德的目标。
三、政治观点比较在政治方面,孟子和荀子也有各自的看法。
孟子强调君主应该以仁为本,通过仁爱之心去治理国家。
他认为只有君主具备仁德,关心民众的利益,才能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
荀子则更加强调法治的重要性,他认为君主应该依靠严格的法律来治理国家,通过制定规则和法律来约束人的行为,维护社会的秩序。
综上所述,孟子和荀子在人性、修身立德、政治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强调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友爱。
他注重个人修养和培养,以仁爱之心去治理国家。
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主张通过教育和道德规范来克制个人的欲望,实现修身立德的目标。
他更加重视法治,通过法律来约束人的行为,维护社会的秩序。
两位哲学家的观点各有千秋,对于后世的道德修养和政治治理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区别摘要:先秦是人性论的繁盛时期,探讨人性的理论很多,这其中最具典型理论意义的当属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
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是一场思想的交锋、灵魂的对话。
孟子与荀子的人性论之争主要围绕着何为人性、人性是善的还是恶的和如何解释善恶现象展开。
无论是孟子的性善论还是荀子的性恶论,他们提出各自的人性论的目的在于为各自的道德主张寻找一个理论基础,人性论的重要之处就在于如果没有确定的人性论主张道德的确立就去少了根基。
孟子、荀子的人性论之争的实质不在于人性到底是善还是恶,而是为构建儒家道德哲学寻找逻辑前提。
关键词:人性性善性恶生理欲望道德属性正文:人性论是关于人的一般本质的思想观点,先秦是人性论的繁盛时期,探讨人性的理论很多,即善恶言人性的观点,除了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外主要有世硕的“有善有恶论”,告子的“无善恶论'”及“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有性善,有性不善”等,这几种观点涵盖了即善恶言人性的所有向度,最具典型理论意义的当属孟子荀子的性善论与性恶论。
孟子与荀子想去近百年①,性善论与性恶论之间的争论虽不是面对面的但的确是一场思想的交锋、灵魂的对话。
一.孟荀人性论之争及其实质何为孟子荀子的人性论之争的焦点呢。
孟子荀子人性论之争的焦点主要在于:一是何为人性,孟子以人的道德属性为人性——亦即他所谓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2]。
荀子则认为人性是人的生理欲望,荀子明确以自然禀赋的材质为“性”,二是人性是善还是恶,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荀子认为人之初性本恶,三是如何解释善恶现象。
关于恶产生的原因孟子认为人之恶是由于外部环境使人泯灭了善性,荀子认为善是伪对人的本性克服的结果。
不可否认,言人性的存在是以道德的存在为前提的,善恶这两个范畴是与人的伦理道德联系在一起的,是道德判断、道德评价的结论,善即符合某种道德,恶即违背某种道德。
孟子与荀子儒家学派的分歧与发展孟子和荀子是中国先秦时期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
虽然他们都属于儒家学派,但在某些观点上存在分歧,同时也各自对儒家思想做出了不同的发展。
本文将对孟子与荀子的分歧与发展做一个简要的探讨。
一、分歧1. 人性观点孟子认为,人性本善。
他相信每个人天生具有良好的本性,只是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才会产生恶习。
他认为,通过教育和自我修养,人们可以恢复本性的善良,实现圣人之道。
相反,荀子则认为人性本恶。
他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贪婪和邪恶的,只有通过外在的严格约束和道德规范,才有可能约束住人的邪恶本性。
2. 政治观点孟子主张君主立国,他认为君主应当尽其责任去爱护百姓,关心民生,并提出了以仁政来治理国家的理念。
他主张政府应当有责任去消除社会不公和贫富差距,使人民能够享受到平等和公正的社会制度。
荀子则主张君主专制,在他看来,君主应当通过严格的法律和秩序来维持社会的稳定,以免犯罪和混乱带来社会动荡。
二、发展1. 孟子的发展孟子对儒家学说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他对仁的理解和进一步发展上。
孟子认为,仁是人类最根本的美德,它是超越个人利益,关心他人和社会的一种道德情操。
他强调仁是一种内在的道德能力,人们需要通过自我修养和实践来培养和发展仁心。
此外,孟子还提出了“性即仁”的观点,也就是说人的天性即为仁,人们只需要遵循自己的天性,就能够实现为人的最高境界。
2. 荀子的发展荀子在儒家学说的发展中主要关注的是人性的可塑性。
他认为,虽然人的本性是邪恶的,但是人们通过后天的教育训练可以改变自己的本性。
他提出了“性即才”的观点,也就是说人的天性即人的才能和能力,在某种程度上等同于后天培养的效果。
他认为人们只有通过努力学习和修养,才能培养自己的才能,并实现为人的最高目标。
三、结论孟子与荀子在儒家学派的发展中各自有着独特的贡献。
尽管他们存在一些分歧,但他们都致力于推动儒家学说的发展和完善。
孟子通过对仁的理解和发展,强调了人性的善良和修养的重要性;而荀子则注重强调人性的可塑性,提出了通过后天教育来改造人性的观点。
孟⼦和荀⼦的⼈性论的⽐较孟⼦和荀⼦的⼈性论的⽐较中国思想史上,⼈性问题⼀直是思想家们研究的⼀个重要课题。
孟⼦和荀⼦都是继孔⼦之后的战国时期的儒学⼤师,但两⼈的⼈性论却有很⼤差异。
这⼀点⼀直引起研究者的兴趣,因此,本⽂也打算将孟⼦和荀⼦的⼈性论做⼀⽐较,并希望能从这两位⼤师的学说中发现具有启发性的⼈性思想。
⼀、孟⼦和荀⼦的⼈性论在儒家思想史上最早提出⼈性问题的是孔⼦,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论语·阳货》)但他并未明⾔⼈性善恶。
到孟⼦时,各家各派的⼈性理论纷纷扬扬,有告⼦的“性⽆善⽆不善论”,世⼦的“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论”,⽆名⽒的“有性善,有性不善论”。
与这些理论不同,孟⼦的⼈性论为性善论。
孟⼦不赞同告⼦“⽣之谓性”的命题,反对以⼈的⾃然属性来定义“⼈性”,因为⾃然属性为⼈兽所共有,不⾜以表现⼈类所独有的特征,他主张以⼈独有的仁义礼智等善性为“性”。
他说:“⼈之有道也,饱⾷、暖⾐、逸居⽽⽆教,则近于禽兽。
”(《孟⼦﹒滕⽂公上》)“⽆恻隐之⼼,⾮⼈也;⽆羞恶之⼼,⾮⼈也;⽆辞让之⼼,⾮⼈也;⽆是⾮之⼼,⾮⼈也。
”(《孟⼦﹒公孙丑上》)他发挥了⼦思“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命题和道德的五⾏说,提出:“恻隐之⼼,⼈皆有之;羞恶之⼼,⼈皆有之;恭敬之⼼,⼈皆有之;是⾮之⼼,⼈皆有之。
恻隐之⼼,仁也;羞恶之⼼,义也;恭敬之⼼,礼也;是⾮之⼼,智也。
仁、义、礼、智,⾮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告⼦上》)当然,他不认为⼈先天就具有完备的仁、义、礼、智等善性,⽽是说⼈⽣来就具有仁义礼智等善性的萌芽。
他说:“恻隐之⼼,仁之端也;羞恶之⼼,义之端也;是⾮之⼼,知之端也。
”(《孟⼦﹒公孙丑上》)对⼈⽣来就具有的这四种善端,还必须尽⾃⼰后天的主观努⼒去培养它、扩充它。
孟⼦还把⼼、性、天贯通在⼀起,使其⼈性论具有神秘主义⾊彩。
他说:“尽其⼼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关于对孟子和荀子的认识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荀子,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令,最后卒于兰陵。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二人继承了孔子的“仁”的思想。孟子主张“仁政”,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同时两人都强调了百姓的作用。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提出“君者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亦则覆舟”。 孟子和荀子思想的不同,首先表现在孟子提出了"性善说",而荀子提出了"性恶说",前者从性善论出发,大大的深化了孔子的修己,按人学说,如存心养性,反身而成,养浩然之气.而荀子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广泛的吸收先秦道法名阴阳等学派的思想成果,他吸收了道家的天道自然无为自然观"天行有常,部位尧存,不为桀亡". 孟子和荀子在王道上具有相同点,,但是荀子不象孟子那样强调统治者要启发民众的道德自觉,强调的是要以社会行为规范-礼约束民众,并且他并不排斥在治民中使用刑罚.孟子的性善是为修己提供人性根据,而性恶说则为修己时要约之以礼"提供人性根据. 荀子将人的生理本能称为"性",将人为的称为"伪".孟子将人天生具备的向善要求和可以为善的能力称为"性"[孟子强调内在修养的重要性,而荀子强调外在环境的重要性.并且有些学说认为孟子是"传道之儒"的代表,而荀子是"传经之儒"的代表,但这种区别不是绝对的. 孟子强调"天命",主张"天人合一";荀子强调天道自然,主张"天人之分". 孟子的"性善"和荀子的"性恶",在最终目的上是殊途同归的,都是为了引导人们在道德上加强修养,成为君子乃至"圣人".荀子的思想更适合当时社会的发展,其弟子韩非和李斯都从于法家,这与荀子的思想部分并不反对刑罚是有一定影响的。所以一定意义上,法家的思想是由儒家思想演变而来的。 对君主的态度上孟子主张“民贵君轻”、“民为邦本”,君主有保民的义务,而荀子则十分提倡尊君,把君主的地位提升到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孟子以为王道与霸道是相互对立的关系,行仁者王而尚力者霸,而荀子认为王道与霸道存在一定的统一性,霸道虽不及王道理想,却可以作为通往王道的过渡阶段。
浅谈孔子、孟子、墨子、荀子教育思想的异同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文化繁盛,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比如孔子、孟子、墨子、荀子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对中国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教育思想至今仍有深远的影响.作为我过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孟子、墨子、荀子的教育思想有着很多的相似和相同之处.首先,他们的教育对象绝大多数属于平民阶层,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模式,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其次,在他们的思想体系中都特别强调教育者的素质和教育方法,认为教育者的自身素质能够对受教育者产生很多的影响。
第三,都提倡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注重人的个性化发展,强调人的自身的特长。
以上就是孔子、孟子、墨子、荀子在教育思想上的共同之处。
作为处于思想比较活跃、学术性比较强的时代的教育家来说,不同的人的教育思想和理念是不尽相同的,他们都有着自己对教育的独特的看法和观点.孔子作为中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提出了“有教无类、学思结合、因材施教、老实、谦虚、时常复习”等教育主张。
孔子在《论语》中就讲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等教育思想,这些也就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其教育思想不仅对我国乃至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儒家的另外一位代表人物、尊为“亚圣"孟子,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孔子的教育理念,但又提出了与不尽相同的观点。
孟子的教育思想可分成教育者施教的方法和指导接受者学习时应有的基本态度两方面.第一,人须受教育,近於禽兽。
第二,教育内容在於明人伦。
第三,倘不注重教育,则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国家随时都可能会丧亡。
除此之外,孟子特别强调人伦教育,就是人与人之间应该如何相处,哪些是应该做的事。
孟子在《滕文公上》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认为:五伦使得人际关系有一个适当的方式来表达,社会因此而稳定发展,这就是教育的作用。
墨子作为墨家的创始人,在教育方面也有着独树一帜的思想理念。
相同的为都教育人要为善。
不同点是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
二人继承了孔子的“仁”的思想。
孟子主张“仁政”,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
同时两人都强调了百姓的作用。
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提出“君者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亦则覆舟”。
异:孟子和荀子思想的不同,首先表现在孟子提出了"性善说",而荀子提出了"性恶说",前者从性善论出发,大大的深化了孔子的修己,按人学说,如存心养性,反身而成,养浩然之气.而荀子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广泛的吸收先秦道法名阴阳等学派的思想成果,他吸收了道家的天道自然无为自然观"天行有常,部位尧存,不为桀亡". 孟子和荀子在王道上具有相同点,,但是荀子不象孟子那样强调统治者要启发民众的道德自觉,强调的是要以社会行为规范-礼约束民众,并且他并不排斥在治民中使用刑罚.孟子的性善是为修己提供人性根据,而性恶说则为修己时要约之以礼"提供人性根据. 荀子将人的生理本能称为"性",将人为的称为"伪".孟子将人天生具备的向善要求和可以为善的能力称为"性"[孟子强调内在修养的重要性,而荀子强调外在环境的重要性.并且有些学说认为孟子是"传道之儒"的代表,而荀子是"传经之儒"的代表,但这种区别不是绝对的. 孟子强调"天命",主张"天人合一";荀子强调天道自然,主张"天人之分". 孟子的"性善"和荀子的"性恶",在最终目的上是殊途同归的,都是为了引导人们在道德上加强修养,成为君子乃至"圣人".荀子的思想更适合当时社会的发展,其弟子韩非和李斯都从于法家,这与荀子的思想部分并不反对刑罚是有一定影响的.
孟子性善论、天赋道德观念、承认有天命。
认识论是反省内求,先天具有荀子性恶论、道德后天形成、反对天命。
通过后天学习才能掌握,并用之都从不同方面继承和发展孔子思想。
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