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音乐篇
- 格式:ppt
- 大小:5.15 MB
- 文档页数:22
《公共艺术——音乐篇》教案课时分配表第一章情感目标:聆听音乐作品的旋律、节奏,体会音乐传递出的真挚情感教学重难点通过聆听欣赏,感受音乐的速度、力度、节奏、旋律、调式、曲式等教学方法启发引导法、视听法、积极评价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教材基本流程:【课堂导入】由音乐老师向同学们提几个问题,如:(1)你经常在哪些场合中听到音乐?(2)你喜欢听音乐吗?经常听哪些类型的音乐?(3)你觉得人们在什么情形下会听音乐?(4)生活中,哪些场合会播放音乐?如果没有音乐,世界会变成怎样的?(5)你会去剧院听音乐会吗?在简短的讨论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音乐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接下来,老师播放两首速度和力度不一的歌曲,让学生静心感受。
歌曲1 歌曲2老师提问:这两首歌曲有什么不一样?它们分别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老师引导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并引出本节课题——音乐的要素。
【基础知识】音乐的要素是指构成音乐的各种元素,主要包括速度、力度、节奏、旋律、调式、曲式等。
这些要素之间是有机结合、不可分割的。
1.速度和力度速度是指音乐进行的快慢。
力度又称音强,是指音的强弱程度,对音乐形象的塑造有着重要影响。
一般来说,音乐的速度越快、力度越大,越让人紧张、兴奋;速度越慢、力度越小,越让人放松、沉静。
2.节奏和旋律节奏是有一定速度和音调的节拍,如有的节奏是“嘭恰,嘭恰恰”,有的是“咚咚呛”等。
旋律是由一系列不同或相同音高的音以特定的高低关系和节奏关系联系起来的音的序列。
旋律是音乐的灵魂,也是构成音乐美的主要艺术手段。
3.调式和曲式调式是指乐曲中的各音在音高方面的相互关系,即各音之间的内在规律。
调式因所包含的音数量不一、各音同主音所构成的音高关系不同而有多种形式。
曲式就是乐曲的结构形式。
音乐结构单位的名称有动机、乐节、乐句、乐段等,其中动机为最小单位,至少包括一个强音和一个弱音,两个动机可构成一个乐节,两个乐节可构成一个乐句,两个乐句可构成一个乐段。
《公共艺术—音乐篇》教学大纲课程代码:适用专业:通用执笔人:适用学期:审核人:学时:36制(修)订时间:2019.8一、课程定位(一)课程性质《公共艺术—音乐篇》是中职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基础必修课程之一。
本课程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了解和学习声乐艺术、器乐艺术、戏剧艺术、影视和舞蹈音乐等艺术表现形式的基础知识,以及如何欣赏与鉴别音乐艺术作品。
同时,本课程还以课堂互动、音乐名片和拓展提高等方式丰富课程内容,采用艺术欣赏、讲座、学生演示等方式作为辅助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能更好地对其进行艺术和人文素质的培养。
(二)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明确音乐艺术的基本概念、类型等,奠定其专业学习与艺术创造的理论基础。
学生通过学习、欣赏和分析音乐艺术作品,可以了解民族和世界音乐文化的发展情况,深刻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从中探究自我的艺术意识与艺术观念,激发对音乐艺术的热爱,从而提高其审美能力,丰富精神世界,提升艺术文化修养和人文修养。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本课程可作为中职学校的公共基础课程,也可作为艺术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结合所学理论知识更好地进行艺术实践,为学好其他艺术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一)知识目标(1)了解音乐的基础知识。
(2)了解音乐艺术的各种类型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了解音乐艺术作品的创作和发展情况。
(4)了解音乐艺术作品的审美和鉴赏规律。
(5)掌握音乐艺术鉴赏的方法。
(二)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2)培养学生基本的音乐观察力、判断力和感受力。
(3)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美学观分析和解决艺术实践当中所遇到的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分析和评价艺术作品的能力。
(5)培养学生的艺术创新能力。
(三)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初步确立科学的艺术观,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旗开得胜《音乐表现形式》
教案
1
多媒体播放视频,学生欣赏并思考:
这两段视频分别是以什么样的形式展现给大家的?
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引出本课课题:音乐的表现形式。
1.想一想
声乐▏《我和你》
歌手——刘欢、莎拉·布莱曼
3.多媒体播放视频资料,学生欣赏
4.师生交流
①这首歌曲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②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5.学唱歌曲
学生跟随老师的琴声轻声哼唱。
6.师生共同分析歌曲旋律,学生思考
歌曲的旋律有什么样的特点?
了解调式、中国民族五声调式。
7.深入理解,启发学生
这首歌的名字仅仅指“我”和“你”两个人
聆听体验:感
受声乐这一
音乐表现形
式
讨论对音乐
的感受
讨论旋律的
特点,从而
了解中国民
族五声调式
感受《我和
你》的内在情
感,培养学生
的想象力和
音乐感受能
力
1。
旗开得胜
《外国民歌》
教案
学法体验法总结归纳法讨论法
教学环节教师
活动
学生
活动
设计
意图
新课导入1.由上节课学过的中国民歌,引出本课课题:《外国
民歌》
2.和学生一起了解各国民歌差异性的原因
文化传统、风俗习惯、自然环境、语言。
观看视频
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
日本民歌┃《樱花》1.多媒体播放歌曲《樱花》,学生欣赏并思考
①音乐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②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
2.引导学生谈感受。
3.深入分析歌曲旋律——日本五声调式音阶
4.引导学生总结日本民歌《樱花》的音乐特点
5.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倾听节奏与旋
律的变化,感
受日本音乐的
特点
与中国民族歌
曲五声调式旋
律进行比较,
体会不同
引导学生感
受日本民歌
的音乐特点
1。
《中国民族器乐曲》教案2、听一听点击乐器, 听一听各种乐器的声音。
引出本课课题: 《中国民族器乐曲》。
二胡独奏┃二泉映月二胡独奏┃二泉映月初赏乐曲1.多媒体播放资料, 学生欣赏并思考:①《二泉映月》的演奏乐器及形式是什么?②听完后你有什么样的感受?2.教师介绍我国民族弓弦乐器——二胡的有关知识二胡的构造音色特点演奏方式3、走进阿炳, 了解创作背景3.走进阿炳,了解创作背景3、走进阿炳,了解创作背景欣赏感受聆听了解达成知识目标再次赏析1.再次欣赏, 学生跟随旋律轻声哼唱2.提出问题:①《二泉映月》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情绪?②乐句旋律有什么样的特点?3.深入分析乐曲乐曲运用了句句紧扣, 环环相连, 鱼咬尾连环扣的创作手法, 是我国民族音乐的特点之一。
4.师生分析总结聆听二胡的音色, 并表述出来感受音乐, 想象音乐所表达的景象分析总结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音乐感受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
琵琶独奏┃十里埋伏初听乐曲1.多媒体播放琵琶曲《十面埋伏》, 学生欣赏。
2.提出问题:这首乐曲是由何乐器演奏的呢?3.介绍我国民族弹拨乐器——琵琶的有关知识音色特点演奏技巧代表作品琵琶曲分类(文曲武曲)4.作品简介教师通过多媒体介绍琵琶曲《十面埋伏》的产生年代和创作背景。
聆听了解在听赏中自主把握乐曲的情绪和风格, 感受琵琶的音色特点。
重温历史,音乐与历史相结合重温历史,音乐与历史相结合再次欣赏1.学生再次欣赏并思考:聆听感受乐曲思考问题理解音乐片段的含义①乐曲给你的整体气氛是什么呢?兴奋?激动?还是紧张?②乐曲分为几部分?展现了怎样的场面?③乐曲运用了怎样的演奏技法?2、多媒体出示乐曲标题, 师生共同赏析(1)乐曲分段第一部分: ①列营②吹打③点将④排阵⑤走队第二部分: ⑥埋伏⑦鸡鸣山小战⑧九里山大战第三部分: ⑨项王败阵⑩乌江自刎(2)演奏技法——轮指轮指, 是五指循环周而复始的演奏;是弹琵琶时获得长音的主要方法, 即不同手指轮流在同一根弦上匀速弹奏。
旗开得胜《艺术歌曲》教案11.多媒体出示“艺术歌曲之王”——舒伯特的画像提出问题:同学们知道这是谁吗?他有什么样的称号?引出本课课题:《艺术歌曲》。
2.和学生一起了解艺术歌曲的形成、发展及各国的代表家和风格特点德国、奥地利、法国、俄罗斯、中国。
11《乘着歌声的翅膀》1.播放《乘着歌声的翅膀》的MTV,学生欣赏2.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畅谈音乐感受3.介绍诗人——海因里希·海涅和作曲家——费利克斯·门德尔松及其作曲风格4.试着分析歌曲的结构、旋律进行的特点5.再次欣赏,学生跟随旋律轻声哼唱,细心感受歌曲演唱的速度、力度变化整体感受音乐形象,激发音乐想象感受流畅的旋律和柔美的钢琴伴奏,体验歌词的意境与歌曲旋律的温馨、恬静与诗意引导学生参与感受音乐,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力11.多媒体播放《摇篮曲》,学生欣赏2.学生思考①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②歌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引导学生讨论交流,畅谈音乐感受4.介绍作曲家——约翰内斯·勃拉姆斯5.学唱歌曲,进一步体会歌曲的风格特点1.播放《我亲爱的》,学生欣赏11.多媒体播放歌曲《教我如何不想他》,学生欣赏2.提出问题,学生思考①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②“他”是什么含义?3.了解词曲作家刘半农赵元任14.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5.学唱歌曲6.引导学生了解作品音乐特征了解作品背景,深入理解作品学唱歌曲,分析歌曲的音乐特征性,更深刻地体会音乐作品的内涵总结通过欣赏,引导学生总结“艺术歌曲” 的特点:①歌词②演唱形式③伴奏④演唱水平作业1. 聆听艺术歌曲《母亲教我的歌》改编曲,思考它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试着把你对改编前后的乐曲感受填写在表内,并体会作者写作本首歌曲时的内心感受。
2. 欣赏中外《摇篮曲》,感受它们的不同。
1。
《戏曲》教案
播放京剧片段,提出问题
1.你欣赏过这段视频吗?
2.你知道这段视频是哪种艺术表演形式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戏曲,去体会戏曲的艺术魅
力。
2
一、了解京剧
了解京剧的起源及京剧的四大行当(生、
旦、净、丑)及京剧唱腔的分类(抒情性、叙
事性和戏剧性)。
二、了解《贵妃醉酒》及《海岛冰轮初转腾》
的故事情节
一、视频欣赏、提出问题
3
了解《四母探郎》及《坐宫》的故事情节、
剧情概要
《坐宫》是一折极其著名的生、旦唱功
戏,唱腔几乎囊括了“西皮”唱腔的全部板式。
4
了解《三岔口》的故事情节、剧情概要
《三岔口》是最经典的京剧传统武戏之一,
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三岔口》的故事主要
源于《杨家将演义》中的一段戏。
5
了解昆曲《牡丹亭》及《游园惊梦》的故事
情节、剧情概要
6
7
了解越剧《红楼梦》及《金玉良缘》的故事
情节、剧情概要
《金玉良缘》是越剧《红楼梦》中一段脍炙
人口的经典唱段。
一、视频欣赏、提出问题
8
9
10。
中职《公共艺术(音乐篇)》课程标准一、课程描述
二、课程教学设计
三、任务单元划分
四、考核方式
建立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查相结合的方式,平时考核占55%,期末考查占45%。
五、实施建议
(一)教材建议
1.选用中等职业学校专用公共艺术(音乐篇)教科书;
2. 选用适合课程标准与教科书统一的拓展性学习资料,用以丰富课堂音像资料,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二)教学建议
1.加强音乐基础常识在学生中的普及;
2.有选择性的著名作品在学生中进行深入学习。
(三)师资建议
1.精通音乐基础知识的有经验教师;
2. 音乐知识面较广的音乐教师;
3.有较强组织课堂教学能力的教师。
(四)资源利用
注重课程资源和现代化教学资源平台的开发和利用,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合一,满足高素质学生素质培的要求。
(五)教学评价
1.课程总目标能够按要求严格完成
2. 教学目标基本准确讲授完成;
3.教学课堂组织设计能够顺畅的达到计划效果;
4.学生知识完成情况,与所学知识有密切关联,如:在讲严肃高雅的交响音乐和我国
传统戏曲时,学生兴趣不浓,故而影响知识点的掌握。
建议增加这方面的视频影像及乐曲介绍的资料,以故事的通俗形式与学生的知识点切入,在进行生动的视频影像教学,从而达到调动学生学习高雅音乐的兴趣,争取打开学生对交响音乐的喜爱之门。
公共艺术音乐篇全套教案本节课所学的内容,然后展示给全班。
3、介绍调式和中国民族五声调式的概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乐曲。
4、播放器乐曲《序奏》,引导学生聆听、感受乐曲的音乐特点和所描绘的内容。
5、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乐曲的感受和想象。
6、通过讨论和总结,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器乐曲的表现形式和音乐特点。
7、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乐曲的感受和体验,培养他们的音乐表现能力。
音乐情绪》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公共基础课《公共艺术》音乐篇课时:2课时课型:新授课知识目标:了解音乐作品的情绪。
能力目标: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体验音乐、辩听音乐、分析音乐特点及乐曲不同的音乐情绪,完成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激活学生的欣赏热情。
通过对乐曲的欣赏、分析,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和步骤:1.导入:教师通过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闭目静听,感受音乐所表达的情绪。
然后与学生共同讨论,这段音乐所表达的情绪是什么?如何感受到这种情绪?2.研究:教师介绍音乐情绪的概念,并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音乐作品的情绪特点,让学生了解音乐作品所表达的不同情绪。
3.欣赏:教师播放一段轻快欢快的音乐,让学生辩听音乐的节奏、旋律、音色等特点,分析这段音乐所表达的情绪是什么?如何感受到这种情绪?4.分析:教师播放一段悲伤忧郁的音乐,让学生辩听音乐的节奏、旋律、音色等特点,分析这段音乐所表达的情绪是什么?如何感受到这种情绪?5.总结: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不同音乐情绪的特点及其表达方式,让学生了解音乐情绪对人们情感的影响。
6.练:教师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辩听音乐的情绪,并通过画画、写诗等方式表达自己对音乐情绪的感受。
7.作业:让学生选一首自己喜欢的音乐,分析这首音乐所表达的情绪,并写下自己的感受。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音乐情绪的概念,感受不同音乐情绪的特点,并能够通过辩听音乐的特点,分析音乐所表达的情绪。
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音乐的基本概念和元素,如旋律、节奏、音色等。
2.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体验音乐所传达的情感,提升自身的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一、音乐基本概念与元素1. 旋律:音乐中的音高变化,是音乐的基本要素之一。
2. 节奏:音乐中的时间组织,包括节拍、拍号等。
3. 音色:音乐中的声音质感,是区分不同乐器和演唱者的关键。
4. 和声:音乐中的音高关系,包括和弦、调式等。
二、音乐作品鉴赏1. 鉴赏中外经典音乐作品,如《贝多芬第九交响曲》、《茉莉花》等。
2. 分析作品中的音乐元素及其作用。
3. 体验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并与自身情感产生共鸣。
三、音乐创作与表达1. 学习简单的音乐创作技巧,如旋律创作、节奏设计等。
2. 学生分组,根据所学知识创作一首简单的音乐作品。
3. 分组展示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播放一段经典音乐作品,引导学生回顾音乐基本概念和元素。
2. 提问:这段音乐给你怎样的感受?请简述一下你所听到的音乐元素。
二、讲解音乐基本概念与元素1. 教师详细讲解旋律、节奏、音色、和声等音乐元素的概念及其在音乐中的作用。
2. 结合实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这些概念。
三、音乐作品鉴赏1. 教师播放中外经典音乐作品,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音乐元素及其作用。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作品的鉴赏心得。
四、音乐创作与表达1. 教师简要介绍音乐创作的基本技巧,如旋律创作、节奏设计等。
2. 学生分组创作音乐作品,教师指导并解答疑问。
3. 分组展示作品,分享创作心得。
五、总结与拓展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音乐鉴赏和创作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音乐,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评价:1. 学生对音乐基本概念和元素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音乐鉴赏过程中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 学生在音乐创作过程中的表现和作品质量。
公共艺术(音乐篇)第三单元第五节协奏曲协奏曲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艺术课,通过艺术作品赏析和艺术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或掌握不同艺术门类的基本知识、技能和原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培养学生艺术欣赏能力,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素质,培育学生职业素养、创新能力与合作意识。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欣赏乐曲了解协奏曲的演奏特点,同时研究掌握相关的音乐知识,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及探究能力,能够分辨协奏曲的两种表现形式。
中职一年级学生的优点是性格开朗、喜欢自我挑战、有一定的风格辨别力,但缺点是研究主动性不强、研究方法欠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启发引导法、视听法和积极评价法等教法,采用体验法和讨论法等学法,同时使用课件和多媒体等教具。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对各种器乐有初步的认识,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为研究协奏曲打好基础。
同时,介绍协奏曲的背景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协奏曲的演奏特点,并能够分辨协奏曲的两种表现形式。
在聆听乐曲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听后联想到的场景,分享音乐带给我们的享受。
总之,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及探究能力,使学生能够欣赏乐曲,了解协奏曲的演奏特点,同时研究掌握相关的音乐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素质,培育学生职业素养、创新能力与合作意识。
个部分:快速的第一部分,缓慢的第二部分和快速的第三部分。
在这个协奏曲中,第一部分是钢琴和乐队的对话,第二部分是钢琴的独奏,第三部分则是全体乐队的合奏。
整个乐曲的结构非常严谨,每个部分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和表现手法。
在欣赏乐曲时,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音乐片段来听辨乐曲中的主要乐器和它们的音色。
同时也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乐曲中还出现了哪些乐器,这些乐器表现了怎样的景象,以此来加深对乐曲的感受和理解。
巴洛克音乐是西方音乐史上一段重要的时期,其美学特征是构思宏大、情绪夸张、气度高昂,讲究对称华丽、富有精美的装饰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