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案——中国传统节日教学内容
- 格式:doc
- 大小:49.50 KB
- 文档页数:8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教学摘要:语言和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全球“汉语热”的大环境下,中国文化日益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而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
于是,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也变得尤其重要。
本文主要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及其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的重要性、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教学方法和建议这三个方面入手,分析了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教学。
关键词:对外汉语;传统节日;文化教学一、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一)中国传统节日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不同的文化形态来表示的各种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
中国传统节日有着传承性、大众性、地域性、变异性等特点。
它根植于渊源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两者相互影响且别具特色。
目前中国主要传统节日有春节、元霄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这些节日中各有不同的庆祝主题和方式和习俗,是各族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日子。
节曰最初的主题都蕴涵人们美好的愿望,如:五谷丰登,人畜两旺、吉福如意,岁岁平安等。
而最初的风俗活动内容多源于原始宗教祭祀活动,如:原始的崇拜、民间信仰、巫术、禁忌、迷信活动等。
在后来在发展过程中,神话传说、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也被融合进节日内容中,给节日文化增添了浪漫神秘的色彩,因此中国传统节日的特性中不仅具有深沉的历史感和还有厚重的文化感。
(二)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的重要性中国历史的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国际上得到公认并享誉盛名。
中华文化丰富多元,它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传统文化,是世界古典文化系列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化系统,作为中华文化重要代表的传统节日文化,理应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对外汉语教案——中国传统节日本节课的主题是中国传统节日。
在本节课中,留学生将会了解和熟悉中国传统节日,并研究如何在中国过节。
同时,通过看、读、写等模式,留学生将能够掌握本科的知识点。
最终,留学生将能够以积极认真的态度研究,并喜欢上中国的传统节日并传播中国的传统节日。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留学生了解和熟悉中国传统节日,并能用汉语说出关于节日的知识点。
难点在于留学生可能会有自己的节日和宗教,在讲述中国传统节日的时候可能会与他们的国家冲突,导致一些问题的出现。
同时,留学生惯自己的语言,汉语对他们来说相对陌生,可能会有一些新词他们不能理解,导致教学过程很难顺利进行。
为了让留学生更好地研究,教师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学生分析、教学ppt和相关视频等。
同时,教师需要注意留学生可能会感到疲惫,不能专心听课的问题。
为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有趣与课堂内容相关的游戏,以调动气氛,减少留学生的疲惫度,让大家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中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留学生进行课程导入。
可以通过直接导入本课新内容,让留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并让他们讲述自己国家的传统节日。
这样可以让留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节日,并将其与自己国家的传统节日进行对比。
2/8教学内容25min)1,讲述中国的传统节日2,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俗与意义3,让学生尝试做中国传统节日的食物在教学内容中,教师需要讲述中国的传统节日,并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俗与意义。
同时,让学生尝试做中国传统节日的食物,可以让留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增加他们的兴趣。
3/8教学方法10min)1,看视频研究中国传统节日的俗与意义2,通过小组合作完成节日食物制作任务3,用汉语讲述自己制作的节日食物在教学方法中,教师可以通过看视频研究中国传统节日的俗与意义,让留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完成节日食物制作任务,让留学生在实践中研究,并用汉语讲述自己制作的节日食物,可以让留学生更好地掌握汉语。
对外汉语教学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新实用汉语课本》第3册第10课“中国的节日”。
教学内容详细包括:1. 语言点:特殊疑问句“什么时候”,时间词“春天、节日”等;2. 汉字:节、日、春、节、快、乐;3. 词汇: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等节日名称及习俗。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特殊疑问句“什么时候”的用法,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2. 使学生了解并熟悉中国的传统节日及习俗;3. 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增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特殊疑问句“什么时候”的用法,中国节日的习俗;2. 教学重点:节日词汇及句子表达,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卡片、录音机;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节日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节日的名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展示:a. 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跟读,熟悉课文内容;b. 讲解语言点,如特殊疑问句“什么时候”,时间词“春天、节日”等;c. 学习汉字,讲解节、日、春等汉字的书写和意义;d. 学习词汇,介绍春节、元宵节等节日名称及习俗。
3. 例题讲解:讲解特殊疑问句“什么时候”的用法,并给出例句,如:“你什么时候过生日?”4. 随堂练习:分组让学生进行对话练习,运用所学知识点提问和回答;六、板书设计1. 中国的节日2. 语言点:特殊疑问句“什么时候”,时间词“春天、节日”等;3. 汉字:节、日、春、节、快、乐;4. 词汇: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等。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用本节课所学的特殊疑问句“什么时候”和节日词汇,编写一段对话。
答案示例:A:你什么时候过生日?B:我过生日是在中秋节。
2. 书写作业:抄写本节课所学的汉字,每个写五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中国的节日,让学生了解了中华传统文化,提高了他们的听说能力。
对外汉语教案——中国传统节日教学时间:45min 对象:留学生执教者:课型、课时:新授课,一课时课目中国传统节日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了解与熟悉中国传统节日,做到入乡随俗的过上有意义的中国传统节日;2、过程与方法:通过留学生看,读,写等模式,使之有百分之八十五了解并学习到本科的知识点;3、情感与态度:使学生能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学习,在中国能喜欢上中国的传统节日并传播中国的传统节日。
教学重点学生能了解并熟悉课堂上面讲述的中国传统节日;学生在此基础上可以用汉语说出一些关于课堂上面讲述的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知识点。
教学难点1.留学生有自己的节日和宗教信仰,在讲述中国传统观节日的时候相对应的可能会与他们的国家冲突,导致一些问题的出现;2.对于习惯自己语言的他们,汉语是相对陌生的,用汉语进行教学的时候,会有一些新词他们不能理解,导致了教学过程很难顺利进行。
教学准备教学ppt 相关视频学生分析留学生虽然喜欢汉语,但是对于一些比较难的,连续性讲述的汉语会让他们感到疲惫,而不能专心听课,而中国传统文化又偏向于这方面,但是他们同时喜欢游戏和表现自己,通过这点,在课堂上面不要完全自己讲,设计一些简单有趣与课堂内容相关的游戏,便可调动气氛,减少自己和留学生的疲惫度,大家都能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中去。
教学要求由于学生们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识还是很浅,所以要在此基础上加深他们的认识,并培养出他们浓厚的兴趣。
教学过程1 / 8课程导入(5min)1,直接导入本课新内容老师:大家好!大家今天过得好吗?学生:好。
老师:嗯,很好,我知道穆斯林的同学们前段时间刚过完自己的传统节日,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那么有谁能告诉大家你们国家有哪些传统节日呢?学生:。
(讲述自己国家的传统节日)老师:嗯,很好,那大家来中国这么久了,有谁能告诉大家,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呢?学生:。
(零零散散讲出一个或者两个)老师:大家可以看到,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对外汉语教案设计对外汉语教案模板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新实用汉语课本》第三册,重点讲解第十五章“中国的节日”。
具体内容包括:1. 中国主要节日的名称和日期;2. 中国节日的习俗和意义;3. 与节日相关的实用表达。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中国主要节日的名称、日期及相关习俗,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节日话题交流,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节日习俗的理解和运用;与节日相关的实用表达的掌握。
2. 教学重点:中国主要节日的名称、日期及相关习俗;简单的节日话题交流。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教学卡片、录音机、磁带。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通过展示春节、中秋节等节日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节日的名称。
(2)播放与中国节日相关的歌曲,让学生感受节日的氛围。
2. 新课内容展示(10分钟)(1)教师讲解节日的名称、日期、习俗和意义。
(2)教师展示与节日相关的实用表达,并进行讲解。
3. 例题讲解(10分钟)(1)教师给出一个节日话题,如:“春节”,并示范如何用所学知识进行交流。
(2)学生模仿教师,进行角色扮演,进行节日话题交流。
4. 随堂练习(10分钟)(1)教师给出几个节日话题,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交流。
(2)学生相互练习,教师给予指导。
5. 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中国的节日2. 内容:1)节日的名称、日期2)节日习俗和意义3)与节日相关的实用表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请列举出你所知道的中国节日,并简要介绍其中一个节日的习俗。
(2)请运用所学知识,编写一段关于节日话题的对话。
2. 答案:(1)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示例: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通常在农历正月初一庆祝。
人们会贴春联、放鞭炮、吃团圆饭、拜年等,表达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对外汉语教学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中国传统节日的名称、时间、起源及习俗;2. 培养学生对中华饮食文化的兴趣,了解基本的饮食礼仪;3. 提高学生对民间艺术的鉴赏能力,了解我国民间艺术的特色。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传统节日的起源、习俗以及饮食文化的差异。
教学重点:节日的名称、时间、习俗及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图片、视频等;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教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视频,让学生了解节日的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学习:a. 春节:介绍春节的起源、习俗,展示饺子、年糕等传统美食,学习春联、窗花等民间艺术;b. 端午节:介绍端午节的起源、习俗,展示粽子、龙舟等特色,学习屈原的故事;c. 中秋节:介绍中秋节的起源、习俗,展示月饼、赏月等传统活动,学习月亮相关的诗词。
3.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节日的知识点,设计相关例题,进行讲解。
4. 随堂练习:布置与新课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中国传统节日与饮食文化2. 内容:a. 春节:起源、习俗、美食、民间艺术b. 端午节:起源、习俗、美食、屈原故事c. 中秋节:起源、习俗、美食、诗词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简述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的起源和习俗;b. 请列举三种中国传统美食,并介绍其制作方法;c. 请分享一首关于月亮的诗词。
2. 答案:a. 春节:起源于古代农耕社会,习俗包括贴春联、放鞭炮、拜年等;b. 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习俗包括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等;c. 中秋节:起源于古代月神崇拜,习俗包括赏月、吃月饼、放天灯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和饮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但在时间安排上,可以更加合理地分配,以保证每个环节的完整性。
对外汉语春节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春节的起源、习俗和意义。
2.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3.提高学生的汉语听说读写能力。
二、教学内容1.春节的起源及意义2.春节的习俗3.春节相关的词汇和句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春节的起源、习俗、词汇和句型。
2.难点:春节习俗的内涵和表达。
四、教学步骤1.导入(1)教师出示一张春节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春节”这个词。
(2)教师提问:“你们知道春节是什么吗?春节有什么特别的习俗吗?”2.春节的起源及意义(1)教师简要介绍春节的起源,如传说、历史演变等。
(2)教师讲述春节的意义,如团圆、祈福、新的一年等。
3.春节的习俗(1)教师以图片和视频的形式展示春节的习俗,如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拜年等。
(2)学生模仿教师,用汉语表达这些习俗。
4.春节相关的词汇和句型(1)教师出示春节词汇表,让学生朗读并记忆。
(2)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春节词汇,进行句型练习。
5.互动环节(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家乡的春节习俗。
(2)学生代表上台讲述自己家乡的春节故事。
6.课堂小结(2)学生用汉语表达本节课的收获。
五、课后作业1.根据课堂所学,用汉语写一篇关于春节的短文。
2.向家人或朋友介绍春节的习俗,并记录他们的反馈。
1.春节的起源及意义春节,又称农历新年,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起源于殷商时期。
春节象征着团圆、祈福和新的开始。
人们通过庆祝春节,祈求新的一年五谷丰登、家庭和睦、事业有成。
2.春节的习俗(1)贴春联:春节期间,人们会在门框上贴上红色春联,寓意吉祥如意。
(2)放鞭炮:春节期间,放鞭炮可以驱除邪气,迎接新年的到来。
(3)吃年夜饭:年夜饭是家人团聚的重要时刻,寓意团圆和美满。
(4)拜年:春节期间,人们会互相拜年,祝福彼此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5)发红包:长辈会给晚辈发红包,寓意财富和吉祥。
3.春节相关的词汇和句型(1)词汇:春节、春联、鞭炮、年夜饭、拜年、红包、吉祥、团圆等。
对外汉语教学春节文化课教案(精选3篇)对外汉语教学春节文化课篇1活动目标:1、了解春节的一些风俗习惯和由来。
2、能大胆的与同伴交流、体验过春节的活动。
3、感受与同伴一起辞旧迎新的喜悦,感受过年的欢乐。
4、参与节日游戏。
5、体验和大家一起过节的快乐。
活动重点:了解春节的'一些风俗习惯和由来。
活动难点:能大胆的与同伴交流、体验过春节的活动。
活动准备:、剪刀、纸、红包若干个。
活动过程:一、开始部分:歌曲表演《新年好》二、基本部分:1、你们过年的时候都干些什么?2、了解过年的习俗和由来。
我们过春节时除了要放鞭炮外,一家人还要在一起吃年夜饭、穿上漂亮的新衣服、走亲访友互相拜年、送贺卡、贴、贴福字、大人给小孩送压岁钱、舞龙舞狮等。
3、教师提问:“那人们过春节时为什么要贴春联、穿红衣、放鞭炮呢?”(幼儿自由发表意见或和同伴相互交流)4、欣赏故事《年兽来了》。
(1)年兽最怕什么呢?(2)年兽最怕三种东西:光、声响,还有红色。
所以人们为了吓走年兽,常用贴春联、穿红衣、放鞭炮等方式来过年,见面时,还彼此说“恭喜恭喜”祝福彼此平安。
5、分组过春节,感受过年的欢乐。
“过年真开心,你们看各族人民都在互相拜年,(看拜年的课件)那我们就挑选你喜欢的方式来过年吧。
”第一组:互相拜年。
第二组:包饺子。
第三组:剪窗花。
第四组:拼年画。
三、结束活动,分享过年的喜悦。
过完年,我们小朋友就长大了一岁,那我们就不但要团结同伴,还要尊敬父母和老师,孝敬老人。
对外汉语教学春节文化课教案篇2教学目标:1、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风俗,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
2、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3、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1、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老北京春节的热闹气氛。
2、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新课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受到了北京春节的浓浓的'“年味”。
其实,在整个春节的系列活动中,虽然有些繁文缛节,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杂陈,蕴涵着最丰富的传统,值得我们细细咀嚼。
对外汉语教学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新实用汉语课本》第5册第15课《中国的节日》。
教学内容详细包括:1.生词: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2.课文:介绍中国五个主要节日的起源、习俗及文化意义;3.语法:特殊句式“叫做”、“称为”的用法;4.文化知识:中国节日的民间传说及风俗习惯。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生词、课文和语法,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日常交流;2. 培养学生对中国节日的兴趣,增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同;3. 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尤其是口语表达和听力理解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特殊句式“叫做”、“称为”的用法;中国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生词、课文的学习;语法点的掌握;文化知识的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教学卡片;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春节、中秋节等节日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这些节日的了解和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 新课内容学习:(1)生词学习:教师展示生词卡片,引导学生跟读、解释词义,并进行例句练习;(2)课文学习: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讲解课文内容,分析节日习俗及文化意义;(3)语法学习:通过例句讲解特殊句式“叫做”、“称为”的用法,并进行课堂练习;3.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创设情景,让学生模拟介绍自己最喜欢的节日,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交流;4. 例题讲解:针对本节课的语法点,教师给出例题,引导学生进行解答;5. 随堂练习:教师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六、板书设计1. 生词: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2. 课文:中国节日习俗及文化意义;3. 语法:叫做、称为;4. 文化知识:中国节日民间传说及风俗习惯。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抄写本节课的生词,每个写5遍;(2)用“叫做”、“称为”各写三个句子;(3)结合本节课所学的节日,写一篇介绍自己最喜欢节日的短文。
2023年对外汉语教学教案设计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新实用汉语课本》第3册第10课《中国的节日》。
详细内容包括:能听懂并熟练运用与节日相关的词汇和句型;掌握描写中国传统节日的特点和习俗的表达方式;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掌握本课的生词、短语和句型,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能力目标: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描述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和活动。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兴趣,增进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熟练运用与节日相关的词汇和句型,描述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
2. 教学重点:掌握本课的生词、短语和句型,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教学卡片、录音机等。
2. 学具:学生课本、练习册、笔记本、字典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中国传统节日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节日的名称,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 新课内容展示:a. 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跟读,并注意语音、语调。
b. 对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和句型进行讲解,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c. 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描述图片中的节日习俗。
3. 实践情景引入:a. 让学生分组,模拟过中国传统节日的场景,进行角色扮演。
b. 教师对学生的表演进行点评,纠正发音和语法错误。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与节日相关的题目,进行详细讲解。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课后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1. 课文中国的节日2. 生词: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3. 短语:放鞭炮、吃团圆饭、赏月、赛龙舟等。
4. 句型:今天是元宵节,人们会吃汤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所给图片,描述节日习俗。
b. 编写一段对话,介绍你的家乡的一个节日。
2. 答案:a. 描述节日习俗的答案略。
b. 对话示例:B:是的,我家乡有一个很有趣的节日,叫做端午节。
对外汉语教学春节文化课教案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对外汉语教学春节文化课教案(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对外汉语教学春节文化课教案1活动目标:1、认识我国传统的春节,知道过年的由来,了解过年的传统风俗。
2、感受过年的喜庆气氛,并会正确对别人说一句祝福语。
3、深刻对祖国的认识,知道我国是一个有悠久文化传统的民族。
4、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5、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活动过程:1、让幼儿回忆自己愉快的假期生活,一起谈论。
由此,引起有关“过年”的话题。
2、先让幼儿讨论自己对“年”的认识:为什么要过年?。
,过年是怎样的?等等。
3、教师讲有关过年的故事、传说。
4、再让幼儿谈论大家过年的风俗都有些什么不同?为什么会这样?知道祖国很大,各地的风俗各有不同,很有趣。
5、在观察角摆放有关物品、布置,让幼儿深化认识。
什么是“春节”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活动反思:通过这节课,我上完后自我感觉还有点欠缺还要在这方面加强一些,还有很多不足。
这节课我自觉得上的不是很好,还要多学习学习。
我觉得在上这节课时我有点操之过急了,应在刚开始上课时应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引入主题。
让幼儿知道“年”是怎么来的。
本来我准备了两幅鞭炮的图片给孩子观察的,但刚我取出图片时,孩子对平时见到的鞭炮认识,但对卡通的鞭炮不认识。
但我要在延伸活动中,我应在区角活动处准备一些制作鞭炮的材料,让幼儿自由操作。
对外汉语教学春节文化课教案2教材分析:这篇课文作者老舍先生用朴素自然、流畅通达的语言,展示了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再现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隆重与热闹,温馨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