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9
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与完善的对策(1)1999年以来,我国中央对地方财政转移支付资金逐年增加:2000年投入800亿元,2001年多于1000亿元,2002年的投入超过4025亿,2005年中央财政安排各类财政转移支付补助7330亿元,加上税收返还和一些体制性补助,用于推进地区均衡发展的资金超过10000亿元(吴睿鸫,2007)。
然而,我国实施了多年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实现均等化目标方面的效果并不明显。
一、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存在的问题(一)政府财权、事权划分不对称中央和地方实行“分灶吃饭”的分税制财政体制以来,对财权的划分还比较明确,而对事权的划分界定不清晰。
财权与事权的不对称直接导致了各级政府之间对事权和财权支出范围的随意和盲目划分,拨付出去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运用随意性很大,产生上下级政府对同一项公共服务重复提供或对某些地区急需的公共服务因上下级政府推诿责任而无人提供的现象,而且事权划分的模糊和财政支出范围划分的混乱导致许多政府机关人浮于事,也很难对其进行绩效审计和考核,很难快速和明确地界定当事人之间的责任分配,由此导致财政支出整体效益的低下。
(二)财政转移支付规模尚小西方发达国家地方政府一级的财政收入有将近30%—40%来源于联邦和州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有的基层组织如美国的学区有近60%来源于上级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
现阶段,我国的中央财政仍十分困难,使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缺乏充足的财力支持。
1993年,中央财政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为22%,到2003年已上升为54.6%。
如果计入预算外收入部分,这一比例约45%。
税收返还是中央政府的法定义务,其目的不是为了扶危济困,更不是为了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应把税收返还看作是地方对共享税收入的分享。
如果把税收返还约4000亿元计入地方收入,中央财政占财政收入的真实比重应该在30%左右。
和国际水平相比这一比例是明显偏低的。
(三)财政转移支付结构不合理在我国的财政转移支付构成中,用于税收返还及补助的数额偏大,而用于缩小地区差距的数额又偏小。
我国转移支付制度改革的研究综述摘要:文章利用文献资料法,对国内学者关于我国的转移支付制度改革的理论研究作了简要概述,在此基础上对我国转移支付制度的基本内涵及影响进行了梳理,总结了当前我国对转移支付制度的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为当前我国的转移支付制度改革研究理论参考。
【关键词】:^p :转移支付改革综述一、我国转移支付制度的研究概述1.转移支付制度的主要内涵。
最早提出转移支付概念的是著名经济学家庇古,他在1928年出版的《财政学研究》中第一次使用这一概念。
目前我国的学术界认为“转移支付”就是指一个国家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或者上级政府与下级政府之间在既定的职责,支出责任和税收划分框架下的财政资金的无偿转移。
实质就是各级政府在财政收支初次分配基础上的再分配,是上级政府调控下级政府的财政能力和财政行为的一种手段。
在论及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问题时,安瓦尔·沙赫(Anvar Shah)和罗伊·巴尔(Bahl Roy)等学者认为“财政的横纵向失衡”(vertical inbalance)是实施政府间转移支付的重要原因,其次还有公共产品的外溢性(public goods e_ternalities),另外叶振鹏认为“政府特殊的施政目标”也是原因之一,比如说一些大型公共开支项目和国民经济主干工程,地方政府无力承担或者风险太大而缺乏投资兴趣,而从效益角度考虑,中央政府的直接投资又不经济,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中央政府对项目建设所需要的资金给予部分或者全部支持,形成特殊的转移支付,这些都构成了政府间转移支付存在的理论基础。
钟晓敏认为转移支付的目标可概括为四个方面,包括外部效应内在化、弥合财政缺口、实现各地财政地位的均等化,以及解决财政的横向不公平和体现拨款者的意图和偏好。
针对均等化这一点,张昭立明确指出将实现各地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全国公共产品和地方公共产品提供能够协调作为转移支付的“最终目标”。
此外,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布坎南提出“横向平衡概念”,认为要同时考虑税收和公共服务两个方面的公平问题,将两个方面同时纳政府间财政关系,尤其是政府间转移支付框架中。
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摘要】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财政体制中重要的一环,但在实践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本文通过对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现状的分析,指出了当前存在的问题包括监督评估机制不健全、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方式不够灵活、地方政府财政自主权受限等。
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加强监督和评估机制、优化资金使用方式、提高地方政府财政自主权等对策建议。
在总结现有问题的基础上,展望未来改进方向,希望通过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实现政府财政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问题、对策、监督、评估、资金使用、财政自主权、改进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引言财政转移支付作为我国财政体制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调剂财政资源的重要渠道。
自2003年开始实施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旨在实现资源均衡配置,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加强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财政协调机制。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存在地区间差距较大、财政资金不均匀分配等问题,导致一些地区因受转移支付的限制而难以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部分地方政府存在转移支付资金使用不当、制度执行不规范等情况,影响了转移支付的效果和效益。
现行转移支付制度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导致一些地方政府出现不合理行为。
对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进行问题与对策研究,对于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提高财政资源利用效率,加强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我国财政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地区间财政收入分配的公平性、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均衡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不仅可以有效解决当前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不合理性和不完善性,还可提高地方政府财政自主权,促进地方政府财政责任意识的提高,推动地方财政管理水平的提升,实现财政制度的改革和创新。
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问题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问题的研究已经成为财政学领域的热点话题。
在我国,财政转移支付是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转移资金的一种制度安排,旨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调整地区发展不平衡、保障基本民生等目的。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变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如资金分配不够公平、政府责任不明确、监管不够到位等。
对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进行改革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在当前全球化和数字化背景下,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全球化使得财政转移支付的范围和影响力更加广泛,需要我国更加谨慎和高效地管理转移支付资金;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财政转移支付带来了更多的创新可能,也加大了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的紧迫性。
对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提升财政管理效率,促进经济发展,还能够为我国财政制度改革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1.2 研究意义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我国财政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财政均衡、服务民生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对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进行改革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深入研究我国现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现状,可以帮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该制度在财政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为制定相应的改革方案提供依据。
找出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可以为改革提供明确的方向和目标,有助于加快财政体制改革的进程。
探讨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的方向和建议,可以为政府部门在推进改革过程中提供参考和借鉴,有助于提高改革的针对性和效果。
研究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对于促进我国财政体制改革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现状一是转移支付规模逐年增长。
近年来,我国财政转移支付规模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财政转移支付规模从2000年的600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1.6万亿元,年均增速超过10%,持续增长。
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优化研究作者:张乃文来源:《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2013年第12期摘要: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促进区域间公共服务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但我国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缓解地区经济差距以及促进地方经济增长方面的表现不佳。
文章主要对近年来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相关研究做了梳理,分析了我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思路。
关键词: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优化中图分类号:F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12-0017-0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经济均获得了较快增长,然而各个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却没有缩小。
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后大部分省份都先后建立了地方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对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平衡地区差距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然而,财政转移支付的实践效果并不理想,转移支付在方法、结构等方面都存在着突出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和健全,使之更趋合理和规范。
一、我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问题(一)财政转移支付规模结构不合理真正的财政平衡是纵向平衡与横向平衡的综合平衡。
弥补财政缺口,解决中央与地方两级财政结构纵向不平衡,保证最低公共服务标准,实现横向平衡是实行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两大原因。
缩小省际间公共服务水平差距,实现各地区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是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最终目标。
分税制改革后,地方财政公共支出负担更重,在我国地方缺乏公债发行权的体制安排下,要求转移支付制度首先保证的是财政的纵向平衡。
中央政府往往在利用“结构性剩余”弥补了地方“结构性赤字”后,再用一定的剩余财力进行横向平衡的调节,这样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横向平衡绩效大打折扣。
虽然现行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与经济体制改革总方针相对一致,但是其资金结构的不合理,导致其财政均等化功能弱化有悖于转移支付的最终目标。
(二)财政转移支付管理方式不完善目前我国政府间财权、事权划分不对称,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的总体目标不明确,各种转移支付形式之间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导致收入上解地区恰恰又是拨款获得较多的地区,使得转移支付实际上变得毫无效果。
论完善我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第一部分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基础理论一、转移支付制度的涵义转移支付(Transfer Payments)是源自西方经济学和西方财政学的一个概念,最早由著名经济学家庇古在1928年出版的《财政学研究》中首次提出。
1994年陈共主编的《财政学》指出:“以财政支出是否与购买的商品和劳务交换为标准,可将全部财政支出分为购买支出和转移支出两类”。
转移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的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这类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捐款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
因此,转移性支出是指政府按照一定的方式,把一部分财政资金无偿地转移给居民和其他受益者。
受益范围比较广泛,既可以是政府对企业和个人,也可以是上下级政府间或者不同地区的政府之间。
本文讨论的只是后者,即政府之间的转移支付,且仅限于中央政府与省级政府之间的转移支付,是狭义的转移支付概念,也是其中的主要部分。
在这里,转移支付具有多重涵义,它是一项支出,属于财政学中财政支出的范畴;是一笔资金,是政府间财政的调拨资金;是一项财政制度,是在各级政府间财政收入初次分配基础上进行的再分配。
转移支付和财政拨款基本上是同一个概念。
而转移支付制度是为规范、约束中央政府与省级政府之间财政资金转移、流动、分配的行为,所形成的一套法律法规、政策条文、程序规则的总称,是转移支付的综合化、制度化,属于财政体制范畴。
理想的转移支付制度应该具有法制化、规范化和公开、公平、透明的特点。
二、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原因转移支付制度的建立顺应了均衡财政能力,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社会需要。
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由于各地的自然资源,人文环境,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出现了财政失衡等问题,需要转移支付制度加以解决。
这些问题主要有:财政纵向失衡和横向失衡,还有外部性的存在、各级政府的经济和政治目标的协调需要、地方政府履行职能的需要、社会公众对公平的追求、经济相对均衡发展的需要。
三、政府间转移支付的类型(一)转移支付的资金来源和支付渠道,分为纵向转移支付和横向转移支付两种模式。
我国财政转移支付问题研究----我国财政转移支付的基本构成、弊端及其建议【摘要】:我国现行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在1994年实行的分税制财政体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该制度是我国财政法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财政转移支付是指一个国家的财政资金在各级政府之间的无偿转移。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国家财政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上普遍推行的财政管理方式,其目的在于解决一个国家各级政府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之间的结构性失衡。
该制度自实施以来也取得了很大成果,但不可否认的是,该制度至今仍存在着很多缺陷。
正确认识,评价该制度,有利于我们将税收等国家财产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关键词】: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一、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由于中央和地方财政之间的纵向不平衡和各区域之间的横向不平衡而产生和发展的,是国家为了实现区域间各项社会经济事业的协调发展而采取的财政政策。
它是最主要的区域补偿政策,也是世界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实践中最普遍使用的一种政策工具。
它在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上能够转移和调节区域收入,从而直接调整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协调、不平衡状况。
转移支付是政府把以税收形式筹集上来的一部分财政资金转移到社会福利和财政补贴等费用的支付上,以便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二、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基本构成1.税收返还。
其计算公式为:Tt=Tt-1(1+0.3R)。
其中T为第T年的税收返还额,R为增值税和消费税的增长率。
中央政府以1993年为基期年,以地方净上划收入额,即消费税的100%加上增值税的75%减去中央下划收入,作为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基数,以确保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不低于1993年的收入水平。
1994年以后,税收返还额在1993年基数上逐年递增,递增率按各地增值税和消费税平均增长率的1:0.3系数确定,即“两税”每增长1%,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增长0.3%.并以环比方式逐年递增,也就是在新增“两税”收入中,中央政府分享70%,地方政府分享30%.如果地方上划中央收入达不到核定基数,中央按实际收入数返还。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一、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现实观察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初步成立起了一套拥有中国特点的财政转移支付系统。
(一)我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的形式在现行财政系统下,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转移支付(补贴)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般性补贴范围:系统补贴与系统上解。
这是从原分级包干制中保存下来的,即在推行分税制以后,中央对地方的补贴持续按原系统规定执行,原系统地方上解按不一样系统种类持续上解中央:推行递加上解的地域,持续按原规定递加上解;推行定额上解的地域,按原确立的上解额,持续定额上解;推行总数分红的地域和原分税制试点地域,暂按递加方法,即按1993年的实质上解数,审定一个递加率,每年递加上解。
从1995年开始,中央财政撤消了对各地域系统上解(中央)的递加率,推行定额上解的方法。
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的税收返还。
税收返仍是指1994年分税制财政系统改革中,为了保护地方既得利益,中央把在1993年按新系统计算的净增添的收入所有返还给地方。
税收返还的方法是第一核算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基数,核算公式为:R=C+75%V-S此中:R为1994年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的审定基数;C为花费税收入;V为增值税收入;S为1993年中央对地方的下划收入。
式中右侧的两项之和(C+75%V)是新系统下分税种区分后把本来的共享收入份额转变为中央收入的数目;S是原系统地方已得的份额。
二者的差额R,就是依照新税制规定中央从地方净上划的收入数额,这个数额所有返还给地方。
1994年此后,税收返还在这个基数上逐年递加,递加率按增值税和消费税的均匀增添率的 1:系数确立。
1994年后,假如中央净土划收入达不到1993年的基数,则相对应扣减税收返还数额。
1994年此后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额按下式计算: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的专项拨款。
此类拨款是指在中央与地方估量中,不包含在地方财政系统规定的正常支出范围内,由中央财政依据特定用途及地方的特别状况,由中央财政拨付给地方财政的专项资本。
专项转移支付制度的改革举措一、背景介绍专项转移支付是指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提供的用于特定领域和项目的财政资金支持。
其目的是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加强中央和地方政府间的合作与协调。
然而,在实践中,专项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资金管理不规范、项目选择不科学、监管不到位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政府近年来对专项转移支付制度进行了改革。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这些改革举措。
二、改革举措1. 资金管理为了加强对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管理,我国政府采取了以下措施:(1)建立预算绩效管理制度。
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预算编制—执行—绩效评价”的流程,对专项转移支付资金进行全过程监督和管理。
(2)建立财务报账制度。
各地要建立健全财务报账制度,确保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使用合规、规范、透明。
(3)完善审计监管机制。
加强对专项转移支付项目的审计监管力度,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
2. 项目选择为了确保专项转移支付项目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我国政府采取了以下措施:(1)建立项目评审制度。
各地要建立健全项目评审机制,对专项转移支付项目进行科学评估,确保资金用于最需要的领域和项目。
(2)优化项目管理流程。
各地要加强对专项转移支付项目的跟踪和监管,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3)鼓励社会参与。
加强与社会组织、企业等合作,共同推动专项转移支付项目的实施。
3. 监管机制为了确保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和规范性,我国政府采取了以下措施:(1)建立监管机制。
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强对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和检查,及时发现并纠正存在的问题。
(2)加强信息公开。
各地要及时公开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情况,并接受社会监督。
(3)严格追责问责。
对于违规使用、挪用或滥用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单位和个人,要依法追究责任,并进行严格问责。
三、总结通过上述改革举措,我国政府对专项转移支付制度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和优化,加强了对资金的管理和监管,提高了项目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促进了中央和地方政府间的合作与协调。
i l_●≈煳V A L LE J L 关于我国政府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探讨李小燕马威周俊华张锦程齐宪涛(中国矿业大学行政管理系江苏徐州221l16)t理科掌[摘要】自1994年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以来,与我国分税制财政体制相适应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已初步形成。
但总体而言,我国现行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仍存在着转移支付的依据不明确。
责任不清,转移支付形式繁杂,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我国政府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要通过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事权和支H{范围等措施,逐步向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过渡。
【关键词】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中图分类号:F81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67卜一7的7(2∞8)0810165一们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完善和发展作为中央宏观调控蘑要手段和协调中央与地方利益关系上要措施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已成为客观要求。
要完善和发展我国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就必须对这一制度的现状有清晰、正确的认识,只有在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才能从中探讨出正确的改革措施。
使我国的政府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得到真正的完善和发展,更好地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一、政府问财政转移支付翻鹰(一)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涵义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是中央政府(上级政府)为了引导地方政府(下级政府)的社会和经济管理行为,协调地方政府财权和事权的不对称状态,调节地区之间因客观因素造成的财力水甲差异,将中央(卜级)财力的‘部分转移给地方(下级)的再分配制度。
它是我国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中不可分割的内在组成部分之一,其实质是一种财政补助,具有矫正均衡功能,是政府保持地区均衡,实现社会公平的蕈要财政手段。
(二)政府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功能政府『日J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在我国以“分税制”为基础的分级财政体制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在平衡各级政府财政能力、弥补地方政府缺口、提供均等化公共产品、优化各地区资源配置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摘要:政府建立公共财政体制,标志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财政的主要职责从经济建设领域转向社会公平和公共服务领域。
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作为调节地区间财力不平衡的重要手段,对于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从我国转移支付的相关理论入手,着重分析了财政转移支付存在的问题,在汲取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措施。
关键词:财政转移支付分税制财力均等化完善措施一、引言1994年我国进行了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财政体制改革,这次改革是以分税制改革为核心展开的。
1995年财政部发布了”过渡时期转移支付办法”,这标志着我国开始了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创建时期。
分税制改革以来,财政大权日益向中央政府集中,而事权则层层下放。
这种”钱在中央,事在地方”的现象使得政府间转移支付的规模也迅速扩大,政府间转移支付成为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资金来源,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的财力调节作用。
而且在适应当时经济形势发展过程中,这一制度得到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然而,我国现行转移支付制度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在协调解决地区间财政横向不平衡和地区间公共服务方面,均等化效果还不尽如人意。
这种制度状态不适应中国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和分税制财政体制的要求,也不符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初衷。
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进一步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是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时代课题。
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相关理论(一)财政转移支付的内涵财政转移支付,是指政府间的财政资金转移,是中央政府支出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地方政府重要的预算收入。
广义的财政转移支付是指一国各级政府间在既定的事权、支出责任和财权内财政资金的无偿性转移,包括下级政府对上级政府的上解收入,也包括上级对下级的补助资金。
狭义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是上一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补助。
政府间转移支付是指财政资源在政府间的无偿流动,是政府单方面的无偿转移。
这适于政府购买性支出相对应的另一种公共支出,不遵循等价交换原则。
政府间的转移支付主要是为了平衡各地区的政府收入的差距,以保证各地区的政府能够有效地按照国家统一的标准为社会提供服务。
(二)我国财政转移支付的分类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根据政府的转移支付资金是否规定用途,简单划分为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两类。
一般性转移支付是指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拨付的不附加任何条件,不规定具体用途的财政资金,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具体需要和自身条件,自由支配转移支付资金的用途和使用方向。
由于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并没有规定具体用途,因此,地方政府可以随意支配,这相当于直接增加了地方政府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刺激当地居民和政府的消费,提高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由此看来,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拨付的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主要用于弥补该地区的财政缺口,增加地方政府财政能力,实现政府对基本公共服务的合理供应。
专项转移支付又称有条件转移支付,是指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进行转移支付资金的拨付时,附加一定的限制条件,明确规定了这项转移支付资金的用途,或者要求地方政府在获得这笔转移支付资金时要提供一定比例的配套资金。
只有地方政府满足中央政府拨付资金的条件时才能获得这笔转移支付资金,又称之为专项拨款。
根据专项拨款是否需要地方政府提供一定数额的配套资金,又可以将有条件的转移支付分为有条件非配套性转移支付和有条件配套性转移支付。
此外,根据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提供配套转移支付时是否规定最高配套限额,有条件配套性转移支付又可分为有限额配套性转移支付和无限额配套性转移支付。
(三)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的意义第一,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财力分配的横向均衡财政的横向均横是指不同地区的居民应当享受大体相等的财政待遇,然而,一个国家内部受资源分布、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密度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税基、收入能力、公共品的需求和供给成本必然存在较大的差异,在统一的税收体系下,必然出现发达地区财政收入充裕,落后地区财政状况拮据的情况。
各地区不同的财政收入水平与维持最低公共服务水平之间存在着矛盾,这就要求用转移支付来解决。
第二,弥补财政缺口,实现财力分配的纵向均衡财政缺口是指各级政府各自的财权与其承担的事权所需的财政支出不匹配,财政缺口又称为纵向财政失衡,是针对多级财政体制中,上下级政府之间财政收入和支出职能的结构性失衡状况而言。
它反映的是一个多级政府间支出职责和收入能力之间的结构性失衡。
在各级政府之间既定的支出和收入范围得以确定之后,当某一级政府财政面临着赤字,而其他级次的政府却出现盈余时,就意味着纵向财政失衡问题的存在。
我国目前省以下纵向财力差异较为明显。
1994年实施分税制以后,县级以上的一部分财力,形成财力层层集中的格局。
省以下政府层层向上集中资金,基本事权却有所下移,履行事权与其财力高度不对称,收入矛盾尖锐。
中央政府运用财政转移支付可以弥补财政纵向失衡,解决地方政府的收入问题。
第三,矫正地方公共品的区域外溢性公共品的区域外溢是指某地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或服务,使得本地区以外的人也能受益而且不用分担该公共品的成本或给予任何补偿。
在外部效应存在和成本分担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其提供公共产品时所采取的的策略便容易产生某种程度的扭曲,不能根据人们的偏好准确提供。
这种现象的存在,不仅影响着区域性公共产品的提供和本地区及相关地区居民的利益,而且也不利于地区间经济关系的协调。
对于具有外部效应的公共品,上级政府可以行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特别是有条件的配套拨款来矫正地方政府决策的扭曲现象。
三、我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存在的问题(一)转移支付的分配不规范,缺乏科学的方法,各种转移支付形式之间缺乏统一协调机制。
我国财政转移支付仍然保留了既得利益群体的利益,分税制体制中原有的体制补助和体制上解不仅未能体现出财政的均衡化目标,而且冲抵了一般性转移支付的均等化效果。
除了一般性转移支付的分配采用因素法外,现行的转移支付办法主要有基数法确定,中央执行分税制所集中的绝大部分收入仍按各自的基数返还地方,仅靠有限的收入增量来缩小地区间的财力差距。
采用基数法分配转移支付不但没有解决原有财力分配不均问题,反而进一步扩大了差距。
而其他形式转移支付的分配也都带有很大的随意性,未采用统一规范的科学方法。
此外,各种转移支付形式之间缺乏统一协调机制,各自为政,导致富裕的地区获得的转移支付更多,而贫困地区获得的较少。
同时,转移支付的管理分散,财政统一支配各类专项补助的实际权力非常薄弱。
因此,我国的转移支付制度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作为分税制的重要内容之一,对于调整地区财力的横向均等、弥补财政缺口、矫正公共产品外溢、弥补税源分配不足等,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目前我国并没有设定一套专门的法律,而现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立法层次太低,缺乏应有的稳定性和权威性。
没有专门性的转移支付法律对财政转移支付进行规范、统一、科学的规定和法律解释,审计部门对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督管理时也不能做到有法可依。
此外,转移支付决策和资金拨付缺乏规范的程序,带有随意性,这就使得”跑部钱进”的现象屡见不鲜。
(三)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现行转移支付体制下,专项转移支付比例过高,由此引发的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均等化效果不佳等现象。
一方面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缺乏计划性和科学性,转移支付的分配缺乏严格的制度约束,在地区之间分配的随意性大,由此引发了转移支付资金使用的低效率问题。
另一方面,转向转移支付资金缺乏整体效率,我国的拨付范围太宽,难以发挥规模效应。
除此之外,中国长期以来形成了”重分配,轻管理”的现象。
个别主管部门只是从单位利益或局部利益出发,想方设法争取财政资金.而较少考虑合理安排支出、资金追踪问效。
在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体制下,大量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在拨付到位后就处于失控状况,项目繁多,相互交叉,难以统筹安排,合理配置,造成国家大量财政资金使用的浪费、流失、低效。
四、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完善(一)明确财政转移支付的政策目标,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比例各级政府财政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只有实现了经济均衡发展,各地政府才能提供基本均等的公共服务。
我国转移支付分为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两大类,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主要用于满足地方政府行使社会公共服务职能所必须的基本财力需要,用于平衡地区之间的财力差距,有助于促进公平。
我国地区间贫富差别较大,公共服务提供的不均等现象突出,作为平衡各地方政府财力差距的转移支付制度,应充分发挥其均等化作用。
因此,明确转移支付的目标,进一步提高具有均等化作用的一般性转移支付比例,实现各级政府财力均等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经济相对均衡发展,最终实现社会公平(二)完善专项转移支付制度,实现政府政策目标。
专项转移支付是指中央政府为实现特定的宏观政策及事业发展战略目标,以及对委托地方政府代理的一些事务进行补偿而设立的补助资金。
无配套条件要求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分配数额,要按照各种保障性公共物品提供水平达到标准时缺口数量和受援地区该项公共物品的单位成本计算得出;有配套条件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分配数额的计算,不仅要测算出受援地区改善公共物品需要提供资金的总量,还要根据受援地区不同的人均财力水平确定有差别的资金配套比例。
专项转移支付要体现出上级政府的政策意图,对项目范围及其补助比例都应不断地调整。
(三)优化现行转移支付类别,提高转移支付透明度2009年起,我国转移支付制度体系进一步调整,将财政转移支付分为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两大类。
我们要进一步调整转移支付类别,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缩小并完善专项转移支付。
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改革方向为:进一步降低与财力均等化目标相违背的税收返还额度,最终取消税收返还,改用增加地方政府财权或增加中央地方共享税种地方政府的分配比例来激励地方经济发展。
专项转移支付调整方向:结合中央和地方事权重新界定,出保留对地方的救灾、扶贫、农业开发等特殊专项补助为,其他属于地方事权项目统统取消。
合理选择要求地方配套的专项,配套要就应宠妃体现政策引导意图,并考虑地方财政的承受能力。
(四)稳步推进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纵向和横向均衡机制的优化实施地方政府间横向转移支付,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中央政府的财政压力,也可以在地区之间更有效的调节财力差异,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
实行纵向转移支付的模式,有利于解决纵向财力不均,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控制,有利于中央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实施。
实行横向转移支付的模式,有利于解决地区间财力的横向不均衡,减轻中央政府的财政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