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三.血浆蛋白结合率的测定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3
药代动⼒学考试复习资料08级药代动期末考参考资料名词解释1.清除率CL:单位时间,从体内消除的药物表观分布容积数,总清除率CL等于总消除速率dx/dt对全⾎或⾎浆药物浓度c的⽐值,也就是说消除速率dx/dt=cl*c。
2.稳态坪浓度:为达到稳态后给药间期τ内AUC与τ的⽐值。
c=AUC/τ,该公式的实质:对稳态各个时间点的浓度的时间长度权重平均。
3.代谢分数:fm,代谢物给药后代谢物的AUC和等mol的原型药物给药后代谢物的AUC的⽐值。
4.负荷剂量(Loading Dose):凡⾸次给药剂量即可使⾎药浓度达到稳态的剂量。
5.⾮线性药物动⼒学:药物动⼒学参数随剂量(或体内药物浓度)⽽变化,如半衰期与剂量有关,这类消除过程叫⾮线性动⼒学过程,也叫剂量依赖性动⼒学过程。
6.⾮线性消除:药物在体内的转运和消除速率常数呈现为剂量或浓度依赖性,此时药物的消除呈现⾮⼀级过程,⼀些药动学参数如T1/2,CL,不再为常数,AUC、Cmax等也不再与剂量成正⽐变化。
7.清洗期(必考):交叉实验设计中两个周期的间隔称为清洗期,⾄少间隔药物的7~9个清除半衰期。
如果清洗期不够长,第⼀轮服药在⾎液中的残留对第⼆轮产⽣⼲扰。
存在不等性残留效应,第⼆轮数据就⽆效了。
8.后遗效应(必考):在⽣物等效性试验交叉设计中,由于清洗期不够长,第⼀轮服药在⾎液中的残留对第⼆轮产⽣的⼲扰称为后遗效应。
9.物料平衡:指药物进⼊体内后的总量与从尿液、粪便中收集到的原型药及代谢物等的总量是相等的。
10.药物转运体:存在与细胞膜上的能将药物向细胞外排的⼀类功能性蛋⽩质或者多肽。
11.介质效应:由于样品中存在⼲扰物质,对响应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12.MAT:mean absorption time即平均吸收时间。
公式为MAT=MRT oral – MRT iv 13.波动系数:FD,研究缓控释剂得到稳态时的波动情况,av/c-c ssminssmaxCFD)(14.平衡透析法:测定药物蛋⽩结合率的⼀种⽅法,该⽅法是以半透膜将⾎浆与缓冲液隔开,将药物加⼊缓冲液中,待药物扩散达到平衡后测定半透膜两侧的药物浓度,并计算出药物的蛋⽩结合率。
血清钙的测定,实验报告血清电解质检测血清电解质检测一、血钾测定血钾测定98%的钾离子分布于细胞内液,是细胞内的主要阳离子,少量存在于细胞外液,血钾实际反映了细胞外液钾离子的浓度变化,但由于细胞内液、外液之间钾离子互相交换以保持动态平衡,因此,血清钾在一定程度上也间接反映细胞内液钾的变化。
血钾检测的适应症(1)高血压(2)心律失常(3)服用利尿剂或泻药(4)已知有其他电解质紊乱(5)急性和慢性肾衰竭(6)腹泻、呕吐(7)酸碱平衡紊乱(8)重症监护病人的随访监测【参考值】3.5~5.5mmol∕L1血钾增高血清钾高于5.5mmol∕L时称为高钾血症高钾血症的发生原因和机制2、血钾减低血清钾低于 3.5mmol∕L时称为低钾血症。
其中血钾在3.0~3.5mmol∕L者为轻度低钾血症;2.5~3.0mmol∕L为中度低钾血症;<2.5为重度低钾血症mmol∕L低钾血症的发生原因和机制二、血钠测定钠是细胞外液的主要阳离子,44%存在于细胞外液,9%存在于细胞内液,47%存在于骨骼中。
血清钠多以氯化钠的形式存在,其主要功能在于保持细胞外液容量,维持渗透压及酸碱平衡,并维持肌肉、神经正常应激性的作用。
血钠检测的适应症(1)水电解质紊乱(2)其他电解质超出参考值(3)多尿综合征和口渴感减弱(4)酸碱平衡紊乱(5)肾脏疾病(6)高血压(7)某些内分泌疾病,如甲减、盐皮质激素过多或缺乏症(8)水肿(9)摄入过量的钠【参考值】135~145mmol∕L【临床意义】血钠超过145mmol∕L,并伴有血液渗透压过高者,称为高钠血症。
血钠低于135mmol∕L,称为低钠血症高钠血症的发生原因和机制低钠血症的发生原因和机制三、血钙测定钙是人体含量最多的金属宏量元素。
人体内99%以上的钙以碳酸钙或磷酸钙的形式存在于骨骼中,血液中钙含量甚少,仅占人体钙含量的1%。
血液中的钙以蛋白结合钙、复合钙(与阴离子结合的钙)和游离钙(离子钙)的形式存在。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目录一、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二、验证性实验实验一磺胺嘧啶在体小肠吸收实验实验二磺胺类药物的组织分布实验实验三血浆蛋白结合率测定实验四尿药法测定核黄素片剂药动学参数实验五卡马西平血药浓度监测实验六苯酰甲硝唑分散片人体生物等效性试验实验七 TD X监测环孢素A血药浓度三、设计性实验实验一血药浓度测定与药动学研究实验二制剂生物利用度实验实验三阿司匹林缓释片体内外相关性实验实验四氨茶碱血药浓度的监测和治疗方案设计实验五重复一点法测定药动学参数四、综合性实验实验一对乙酰氨基酚溶出度测定及溶出参数的计算实验二对乙酰氨基酚血药浓度测定与药物动力学研究实验三阿司匹林肠溶片的血药浓度测定五、附录一、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药物动力学是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定量描述药物在体内动态变化规律的学科。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药学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
使学生在掌握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基础上,能初步应用有关知识正确评价药物制剂质量,设计合理的剂型、处方及生产工艺,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也能应用药物动力学的原理进行药物制剂生物等效性评价、给药方案设计及临床药物治疗方案的个体化等。
实验课是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实践环节。
通过实践教学,学习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的设计及数据的处理方法,熟悉生物样品处理与检测的方法,能进行临床药代动力学实验的设计及数据的处理,掌握实验方法在临床合理用药方案设计中的应用,掌握专业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科学的工作态度和习惯。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实验对象常为动物或人,通常通过给予受试对象药物或制剂后,检测不同时间生物样品中药物与代谢物的浓度变化来了解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规律。
前言本教材是在长沙医学院药学系领导下,由药剂学教研室组织编写,作为全国高等学校教材《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配套实验教材,充分结合了本系教与学的实际情况,供药学专业教学使用。
实验课是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的实践环节,通过实验,使课堂中讲授的重要理论和概念得到验证、巩固和充实,并适当地扩大知识面,加深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掌握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的设计及数据的处理方法,掌握实验方法在医药学相关领域的应用,掌握专业实验技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科学的工作态度和习惯。
一、实验方式与基本要求1.由指导教师讲皆实验的基本原理、要求、实验目的,注意事项及主要设备的操作方法;2.实验小组人数为3~5人,由学生独立操作完成实验。
3.学生完成规定的实验内容后,所记录的现象和数据、使用的仪器和负责的清洁工作,经指导教师检查,符合要求,方可离开实验室。
4.教学实验除验证课堂理论外,并要求掌握相关实验仪器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二、实验报告1.实验报告应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原始记录、结果、结论、讨论等部分的内容;2.每个实验的实验报告应于实验结束后第三天,交实验指导老师处批改;3.实验结束时,实验报告中的原始记录应由指导教师检查并签字。
三、考核与报告1.实验完成后,由学生将实验过程、原理、目的及实验结果整理成报告。
2.指导教师对每个实验报告进行批改、评分。
3.每次实验成绩的平均成绩记为实验考试成绩,不另外进行实验考试。
实验成绩占总评成绩的20%。
- 1 -- 2 -实验一 磺胺嘧啶在体小肠吸收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大鼠在体肠管泵循环法研究吸收的实验方法。
2.掌握药物肠管吸收的机理和计算吸收速度常数(ka)、吸收半衰期(t 1/2(a ))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药物消化道吸收实验方法可分为体外法(in vitro )、在体法(in situ )和体内法(in vivo )等。
血浆蛋白结合率测定方法引言血浆蛋白结合率是指药物在血浆中与蛋白质结合的比例,它对药物的药效、药代动力学和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准确测定血浆蛋白结合率对于药物研发、药物治疗和临床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常用的血浆蛋白结合率测定方法。
方法一:离体血浆蛋白结合率测定法离体血浆蛋白结合率测定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该方法利用离体血浆,即从人体采集血液样本后,在离体条件下进行实验测定。
具体步骤如下:1. 采集血液样本:在严格的无菌条件下,采集人体血液样本,并将其离心分离得到血浆。
2. 加入药物:将待测药物加入血浆中,使其与血浆中的蛋白质结合。
3. 分离游离药物:通过离心等方法,将游离的药物与结合的药物分离开来。
4. 测定结合率:测定分离得到的游离药物和总药物的浓度,计算血浆蛋白结合率。
方法二:体外血浆蛋白结合率测定法体外血浆蛋白结合率测定法是在体外条件下进行的实验测定。
相比于离体法,该方法更接近实际体内情况。
具体步骤如下:1. 准备血浆样本:将采集的血液样本离心分离得到血浆。
2. 加入药物:将待测药物加入血浆中,使其与血浆中的蛋白质结合。
3. 分离游离药物:通过超滤或离心等方法,将游离的药物与结合的药物分离开来。
4. 测定结合率:测定分离得到的游离药物和总药物的浓度,计算血浆蛋白结合率。
方法三:体内血浆蛋白结合率测定法体内血浆蛋白结合率测定法是在活体动物体内进行的实验测定。
该方法可以更真实地反映药物在体内的结合情况。
具体步骤如下:1. 给予药物:将待测药物给予实验动物,使其进入动物体内。
2. 采集血液样本:在一定时间内,采集动物的血液样本,并分离得到血浆。
3. 分离游离药物:通过超滤或离心等方法,将游离的药物与结合的药物分离开来。
4. 测定结合率:测定分离得到的游离药物和总药物的浓度,计算血浆蛋白结合率。
方法比较与应用以上三种方法各有优缺点,适用于不同的研究目的和实验条件。
离体法操作简单,适用于初步筛选药物结合率;体外法更接近体内情况,适用于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体内法最贴近实际情况,适用于药物临床前研究。
氨茶碱缓释片的制备实验报告,口服缓释制剂主要有哪些类型茶碱类药物1 茶碱类药物的临床治疗1.1 慢性持续性哮喘的治疗本品适用于轻度~重度慢性持续哮喘的治疗,也可用作间隙发作性慢性哮喘发作时的治疗。
主要采用口服制剂。
对于白天发作为主的患者,可选用普通氨茶碱片或茶碱控释片口服;对于夜间哮喘患者,则应当给予茶碱控释片口服时尔平、舒弗美、优喘平等。
由于茶碱控释片可使茶碱的血药浓度稳定地维持在较为理想的范围内,既可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又可避免茶碱的毒性反应,还可减少服药次数、增加患者的依从性。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1.2 哮喘急性发作的治疗本品可用于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治疗。
主要经静脉途径给予氨茶碱。
对于24小时内未曾应用过茶碱类药物的患者,应先缓慢静脉注射负荷量茶碱,然后再给予维持量茶碱静脉滴注。
有条件者应监测血茶碱浓度。
1.3 其他慢性阻塞性肺病:由于氨茶碱既具有解痉平喘作用,又有强心、利尿和加强膈肌收缩力等作用,因此适合于COPD缓解期和急性发作期的治疗。
心力衰竭:本品具有增强心脏变时性、变力性、降低肺血管压力、减少肺血管的渗出等作用,适合于急性左心功能不全(急性肺水肿)和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心功能不全时的治疗。
呼吸衰竭:本品可直接兴奋延髓的呼吸中枢,降低其对CO2的敏感阈值、增加呼吸中枢输出的冲动。
临床上应用茶碱治疗陈一施呼吸和早产儿呼吸困难。
膈肌疲劳:茶碱对疲劳的膈肌具有增强其收缩力的作用。
2 茶碱类药物的禁忌证对茶碱过敏的患者;低血压和休克患者;心动过速和心律失常的患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甲亢、胃溃疡和癫痫患者。
3 其他注意事项3.1 茶碱有抑制多核白细胞的黏附、化学毒性、吞噬和溶酶体释放的作用,因此,接受茶碱治疗的哮喘患者的多核白细胞的杀菌能力显著地低于对照组,且其作用的强弱与血中茶碱的浓度有关。
正在应用茶碱的患者,如果静脉注射氢化可的松,有可能使茶碱的血药浓度迅速升高,导致毒性反应。
3.2 本品与锂盐合用时,可加速。
综合实验五磺胺嘧啶的血浆蛋白结合率测定【目的】掌握磺胺嘧啶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特性和体外测定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的方法。
【原理】多数药物进入血液后,非特异与血浆蛋白结合。
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是可逆过程。
药物游离型与结合型之间保持动态平衡。
本实验依据平衡透析法的原理,利用能够截留血浆蛋白的半透膜将血浆与等渗磷酸盐缓冲液分隔成两个容积大小相等的隔室,两室间分子量大于或等于血浆蛋白的物质不能自由通过。
将药物加入平衡透析槽的血浆室侧,并形成系列浓度梯度,经37℃恒温震荡数小时达平衡后,分别测定血浆室侧和等渗磷酸盐缓冲液侧的药物浓度。
按公式即可求出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
【动物】3kg左右的健康家兔2只【药品】20%磺胺嘧啶(sulfadiazine,SD)、3%中分子量葡聚糖溶液、7.5%三氯醋酸、0.1%SD标准液、0.5%亚硝酸钠、0.5%麝香草酚(用20%NaOH配制)、1000U/mL肝素生理盐水、3%戊巴比妥钠、蒸馏水。
【器材】多孔平衡透析槽、恒温振荡摇床、3K-10K半透膜、721分光光度计、离心机、磅秤、手术器械、动脉夹、尼龙插管、兔手术台、注射器(5mL)及针头、移液器(0.01~1mL)、吸头、试管、离心管、试管架、玻璃记号笔、药棉、纱布、计算机。
【方法与步骤】1、兔血浆的采集(可在实验前准备)取兔一只(实验前禁食12小时不禁水),仰位固定于兔手术台上,3%戊巴比妥钠麻醉。
手术区剪毛,切皮约3cm左右,钝性分离皮下组织和肌肉,分离颈总动脉。
用1000U/mL 肝素生理盐水1mL/kg使动物肝素化,颈总动脉插管放血,收集血液于多个清洁干燥的烧杯中,置4℃冰箱静置过夜后吸取上清,-20℃储存备用。
2、3%葡聚糖的磷酸盐缓冲液(0.06 moL/L,pH 7.4)的配制:分别称取NaCl 8.0 g,KH2PO4 1.2 g,Na2HPO4·12H2O 17.4 g,KCl 0.2 g (均为分析纯)。
药物代谢动力学完整版第二章药物体内转运一、药物跨膜转运的方式及特点1.被动扩散特点:①顺浓度梯度转运②无选择性③无饱和现象④无竞争性抑制作用⑤不需要能量2.孔道转运特点:①主要为水和电解质的转运②转运速率与所处组织的血流速率及膜的性质有关3.特殊转运包括:主动转运、载体转运、受体介导的转运特点:①逆浓度梯度转运②有选择性③有饱和现象④有竞争性抑制作用⑤常需要能量4.其他转运方式包括:①易化扩散类似于主动转运,但不需要能量②胞饮主要转运大分子化合物二、胃肠道中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有哪些①药物和剂型②胃肠排空作用③肠上皮的外排机制④首过效应⑤疾病⑥药物相互作用三、研究药物吸收的方法有哪些,各有何特点?1.整体动物实验法能够很好地反映给药后药物的吸收过程,是目前最常用的研究药物吸收的实验方法。
缺点:①不能从细胞或分子水平上研究药物的吸收机制;②生物样本中的药物分析方法干扰较多,较难建立;③由于试验个体间的差异,导致试验结果差异较大;④整体动物或人体研究所需药量较大,周期较长。
2.在体肠灌流法:本法能避免胃内容物和消化道固有生理活动对结果的影响。
3.离体肠外翻法:该法可根据需要研究不同肠段的药物吸收或分泌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4.Caco-2细胞模型法Caco-2细胞来源于人体结肠上皮癌细胞。
优点:①作为研究体外药物吸收的快速筛选模型;②在细胞水平上研究药物在小肠黏膜中的吸收、转运和代谢;③研究药物对肠黏膜的毒性;④由于Caco-2细胞来源于人,不存在种属的差异性。
缺点:①酶和转运蛋白的表达不完整;②来源、培养代数、培养时间对结果有影响;四、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常用测定方法的原理及注意事项。
1.平衡透析法原理:利用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不透过半透膜的特性进行测定的。
2.超过滤法原理:与平衡透析法不同的是在血浆蛋白室一侧加压力或离心力,使游离药物快速通过滤膜进入另一隔室。
脑微血管的特性:①低水溶性物质的扩散通透性;②低导水性;③高反射系数;④高电阻性;⑤酶屏障肾脏排泄药物及其代谢物涉及三个过程:肾小球的滤过、肾小管主动分泌、肾小管重吸收。
动物生物化学实验指导(修订版)武汉工业学院生物化学实验室规则1.每个同学都应该自觉遵守课堂纪律,维护课堂秩序,不迟到,不早退,不大声谈笑。
2.实验前必须认真预习,熟悉本次实验的目的、原理、操作步骤,懂得每一操作步骤的意义和了解所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否则不能开始实验。
3.实验过程中要听从教师的指导,严肃认真地按操作规程进行实验,并把实验结果和数据及时、如实记录在实验记录本上,文字要简练、准确。
完成实验后经教师检查同意,方可离开实验室。
4.实验台面应随时保持整洁,仪器、药品摆放整齐。
公用试剂用完后,应立即盖严放回原处。
勿使试剂、药品洒在实验台面和地上。
实验完毕,仪器洗净放好,将实验台面抹拭干净,才能离开实验室。
5.使用仪器、药品、试剂和各物品必须注意节约。
洗涤和使用仪器时,应小心仔细,防止损坏仪器。
使用贵重精密仪器时,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发现故障须立即报告教师,不得擅自动手检修。
6.实验室内严禁吸烟!加热用的电炉应随用随关,严格做到:人在炉火在,人走炉火关。
乙醇、丙酮、乙醚等易燃品不能直接加热,并要远离火源操作和放置。
实验完毕,应立即拨去电炉开关和关好水笼头,拉下电闸。
离开实验室以前应认真、负责地进行检查水电,严防发生安全事故。
7.废液体可倒入水槽内,同时放水冲走。
强酸、强碱溶液必须先用水稀释。
废纸屑及其他固体废物和带渣滓的废物倒入废品缸内;不能倒入水槽或到处乱扔。
8.要精心使用和爱护仪器,如使用分光光度计时,不能将比色杯直接置于分光光度计上,并注意拿放比色杯时,不要打碎。
仪器损坏时,应如实向教师报告,并填写损坏仪器登记表,然后补领。
9.实验室内一切物品,未经本室负责教师批准,严禁带出室外,借物必须办理登记手续。
实验一唾液淀粉酶活性的观察原理酶是指化学本质为大分子的生物催化剂。
在一定条件下,酶促化学反应进行的能力即酶活性。
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温度、pH及某些化学物质等都会影响酶的催化活性。
在一定条件下,能使酶活性达到最高时的温度即酶的最适温度,而能使酶活性达到最高时的PH即酶的最适PH。
一、概述血浆蛋白是人体内非常重要的一类物质,它包括白蛋白、球蛋白等多种成分,对于人体的生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血浆蛋白的生物化学检测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本文将重点介绍常用的血浆蛋白质生物化学检测方法,以期为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提供参考。
二、选择适当的生物化学检测方法1. 蛋白质定量实验:蛋白质定量实验是血浆蛋白检测的基础性实验,常用的方法有比色法、紫外吸收法等。
在进行蛋白质定量实验时,需要选择适合的方法,确保获得准确的检测结果。
2. SDS-PAGE分离技术:SDS-PAGE分离技术是一种常用的蛋白质检测方法,它可以将蛋白质按照大小分离出不同的条带,通过电泳移动速度的差异来鉴定不同蛋白质的分子量和浓度。
3. Western blotting技术:Western blotting技术可以用于检测特定蛋白质在血浆中的表达情况,通过特定抗体的结合来对目标蛋白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三、生物化学检测方法的步骤和注意事项1. 样品的准备:在进行血浆蛋白质生物化学检测前,需要对样品进行合理的处理和储存,避免蛋白质的降解和变性,从而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2. 选择合适的实验条件:不同的血浆蛋白质生物化学检测方法需要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进行,包括温度、pH值、电泳缓冲液等,选择合适的实验条件对于获得准确的结果至关重要。
3. 控制实验质量:实验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各项实验条件,避免实验误差对结果产生不良影响,同时需要进行多次重复实验以确保结果的可靠性。
四、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1. 实验中出现异常条带:在进行SDS-PAGE分离实验时,有时会出现异常的条带,可能是由于样品处理不当或实验条件设置不当造成的,解决方法是重新处理样品或调整实验条件,进行再次实验。
2. Western blotting实验结果不稳定:Western blotting实验结果不稳定可能是由于抗体稀释不当或膜的处理不当造成的,解决方法是重新稀释抗体并进行实验前对膜的处理进行严格控制。
《抗菌药物敏感试验折点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网上征求意见稿)一、概述(一)目的本指导原则为药品注册申请人和临床试验研究者在规划、设计、实施和监督抗菌药物敏感试验折点(以下简称:抗菌药物折点)研究和敏感标准制定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使安全有效的抗菌药物得以更好更早地用于临床治疗。
本指导原则主要适用于全身用药的创新性抗菌药物的临床试验。
(二)意义抗菌药物折点(breakpoint)用来判断病原菌对药物敏感、中介或耐药,其结果是临床医生选择抗菌药物治疗病原菌感染的重要依据。
我国目前还没有折点制定原则,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时所采用的折点多是国际已有的标准,但对于自主研发的I类新抗菌药物等,无国际折点参考。
必须进行相关研究以制定药敏折点,保障临床医生能根据正确的药敏结果,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三)基本研究过程及与抗菌药物研发的整体关系抗菌药物折点的确立涉及临床前体内外抗菌作用研究、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临床各期研究等多个药物研发环节,是新药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折点研究贯穿新药研究全过程,其研究原理可以概括为:在了解药物自身的抗菌特点、对各种致病菌作用强弱后,通过体外和动物试验,或直接通过动物试验,建立PK/PD指数及反映疗效的靶值。
并利用此指数、靶值与人体结果有较好一致性的特点,进而建立抗菌药物体外抑菌浓度与预期临床疗效间的关系,最终确定对感染部位使用推荐药物剂量时,该致病菌株能被通常可达到的抗菌药物所抑制的浓度。
折点制定过程中,有些数据可能来源于其他研究项目。
如:菌株的MIC值、药物杀菌曲线、抗生素后效应值、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药物人体药代参数等。
当使用外来数据时,首先要求数据可溯源。
其次,测定、分析方法符合折点制定的要求。
如:MIC测定所用方法相同、测定范围需涵盖整个MIC分布;杀菌曲线图能反映出完整的药物浓度对杀菌速率的影响等。
(四)应用范围本指导原则主要用于指导新抗菌药物折点研究,目前仅限定为抗细菌药物,创新抗真菌药物也可参照。
院系:理学院专业:农药学学号:0931******* 姓名:王熠实验三:血浆蛋白结合率的测定1、实验目的测定磺胺嘧啶钠在不同动物体内的血浆蛋白结合率。
2、实验原理将蛋白置于一个隔室内,用半透膜将此隔室与另一隔室隔开。
蛋白等大分子不能通过此半透膜,但系统中游离配基可自由通过。
当达到平衡时半透膜两侧自由配基的浓度相等。
若系统中自由配基的总量已知,测定不含蛋白隔室中自由配基的浓度,即可推算与蛋白结合的配基量。
具有游离氨基的磺胺药在酸性介质中与亚硝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可与N-(1萘基)乙二胺产生偶合反应生成紫红色偶氮染料,与经过同样处理的磺胺药标准液比较,用721分光光度计比色法测出组织中和不同时间的血液中磺胺嘧啶浓度。
由于亚硝酸不稳定,在实验中,用三氯醋酸与亚硝酸钠反应制的得。
剩余的过量亚硝酸影响测定,用氨基磺酸胺分解除去。
3、实验材料1、实验动物兔子一只。
2、设备与器械712分光光度计、管状半透膜(周长5cm,长约12cm)、丝线、广口瓶、移液器。
3、药物与试剂10%磺胺嘧啶钠注射液15%三氯醋酸溶液0.1%亚硝酸钠溶液0.5%氨基磺酸胺溶液0.1%二盐酸N-(1萘基)-乙二胺溶液磺胺嘧啶钠贮存标准液磺胺嘧啶钠应用标准液4、试验方法1、试剂的制备0.1%二盐酸N-(1萘基)-乙二胺溶液:0.5 g溶于95 %乙醇约400 mL中,再用乙醇稀释至500ml,棕色瓶于冰箱中保存透析液(PBS):pH7.4的0.02M 磷酸盐缓冲液,内含0.15M NaCl磺胺嘧啶钠应用标准液:10%磺胺嘧啶钠注射液3.75μl溶于约80ml3%三氯醋酸溶液再定容于100ml容量瓶中备用2、血浆制备兔心脏采血,肝素抗凝,以3000rpm离心10min,取上清液即为血浆。
3、透析将管状半透膜一端折叠,用纱线扎紧,保留结扎线段10cm左右,以调节袋内外液面在同一水平,加血浆样品2.0ml于上述半透膜袋内,并扎紧口袋另一端,袋口不得污染血浆。
院系:理学院专业:农药学学号:0931******* 姓名:王熠
实验三:血浆蛋白结合率的测定
1、实验目的
测定磺胺嘧啶钠在不同动物体内的血浆蛋白结合率。
2、实验原理
将蛋白置于一个隔室内,用半透膜将此隔室与另一隔室隔开。
蛋白等大分子不能通过此半透膜,但系统中游离配基可自由通过。
当达到平衡时半透膜两侧自由配基的浓度相等。
若系统中自由配基的总量已知,测定不含蛋白隔室中自由配基的浓度,即可推算与蛋白结合的配基量。
具有游离氨基的磺胺药在酸性介质中与亚硝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可与N-(1萘基)乙二胺产生偶合反应生成紫红色偶氮染料,与经过同样处理的磺胺药标准液比较,用721分光光度计比色法测出组织中和不同时间的血液中磺胺嘧啶浓度。
由于亚硝酸不稳定,在实验中,用三氯醋酸与亚硝酸钠反应制的得。
剩余的过量亚硝酸影响测定,用氨基磺酸胺分解除去。
3、实验材料
1、实验动物
兔子一只。
2、设备与器械
712分光光度计、管状半透膜(周长5cm,长约12cm)、丝线、广口瓶、移液器。
3、药物与试剂
10%磺胺嘧啶钠注射液
15%三氯醋酸溶液
0.1%亚硝酸钠溶液
0.5%氨基磺酸胺溶液
0.1%二盐酸N-(1萘基)-乙二胺溶液
磺胺嘧啶钠贮存标准液
磺胺嘧啶钠应用标准液
4、试验方法
1、试剂的制备
0.1%二盐酸N-(1萘基)-乙二胺溶液:0.5 g溶于95 %乙醇约400 mL中,再用乙醇稀释至500ml,棕色瓶于冰箱中保存
透析液(PBS):pH7.4的0.02M 磷酸盐缓冲液,内含0.15M NaCl
磺胺嘧啶钠应用标准液:10%磺胺嘧啶钠注射液3.75μl溶于约80ml3%三氯醋酸溶液再定容于100ml容量瓶中备用
2、血浆制备
兔心脏采血,肝素抗凝,以3000rpm离心10min,取上清液即为血浆。
3、透析
将管状半透膜一端折叠,用纱线扎紧,保留结扎线段10cm左右,以调节袋内外液面在同一水平,加血浆样品2.0ml于上述半透膜袋内,并扎紧口袋另一端,袋口不得污染血浆。
将两端扎紧的半透膜置于盛有9.75ml透析液的30ml广口瓶中,用袋两端线段调节袋内外液面,加0.05mg/ml的磺胺嘧啶钠溶液0.5ml于各瓶袋外透析液中。
置广口瓶于冰箱中,平衡透析约60h左右。
吸出袋外透析液少许,加等量磺基水杨酸试剂,无浑浊,说明无血浆蛋白漏出。
取出半透膜,用滤纸吸干袋外壁透析液,小心解开透析袋,使袋内血浆流入干净试管。
4、用重氮化-偶合比色法测定袋内外溶液中磺胺药浓度。
取袋内外溶液各0.5ml,加水15.5ml;加15%三氯醋酸4ml,混匀,静置2min,过滤,取试管3支,各加入滤液5mL,为测定管;取试管3支,加入空白对照液5mL,为空白管;取试管3支,加入应用标准液5mL,为标准管,在以上各管中各加入0.1%亚硝酸钠溶液0.5mL,混匀,放置3min,各加入0.5%氨基磺酸胺溶液0.5mL,混匀,放置2min ,各加入0.1%二盐酸N-(1萘基)-乙二胺溶液2.5mL,充分混匀,放置10min,用721分光光度计在550nm波长处比色:以空白管校正光密度到0点,读取标准管和测定管光密度,并用公式计算:
测定管光密度
游离磺胺药含量(mg%)= ——————×应用标准液浓度×样品稀释倍数
标准管光密度
5、计算血浆蛋白结合率。
Dt - Df
fb= --------------×100%
Dt
fb:血浆蛋白结合率;
Dt:血药总浓度(透析袋内血浆药物浓度);
Df:游离药物浓度(透析袋外缓冲液中药物浓度)
五、实验结果
1、结果记录
计算得:透析袋内药物浓度=0.000044mg/ml
透析袋外药物浓度=0.00039mg/ml
3、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的计算结果:
兔:fb=88.9%
六、结果讨论与总结
1、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操作。
由于应该使用一套比色杯来测定吸光度,而在实际操作中比色杯使用混乱,而且并没有做到严格的润洗,所以吸光度的测量存在较大的误差。
分光光度计的使用应该注意的事项:
(1)为了防止光电管疲劳。
不测定时必须将比色皿暗箱盖打开,使光路切断,以延长光电管使用寿命。
(2)拿比色皿时,手指只能捏住比色皿的毛玻璃面,不要碰比色皿的透光面,以免沾污。
(3)清洗比色皿时,一般先用水冲洗,再用蒸馏水洗净。
每次做完实验时,应立即洗净比色皿。
(4)测定有色溶液吸光度时,一定要用有色溶液洗比色皿内壁几次,以免改变有色溶液的浓度。
另外,在测定一系列溶液的吸光度时,通常都按由稀到浓的顺序测定,以减小测量误差。
(5)在实际分析工作中,通常根据溶液浓度的不同,选用液槽厚度不同的比色皿,使溶液的吸光度控制在0.2~0.7。
2、总结
动物的种属、生理病理状态、个体差异可以影响血浆蛋白结合率。
理论上当蛋白浓度足够高时所有与蛋白作用的药物都能被结合。
但实际情况下,当亲和力较低时不可能达到这种所谓的足够高的蛋白浓度。
蛋白浓度一定时,一定范围内当药物浓度增加结合的药量会随之增加,但结合分数降低。
相反,当药物浓度下降时,结合分数增加并逐渐趋向于一个最大值, ,因此不同药物在低浓度时的最大结合率各不相同。
平衡透析法是一种相对简单不需要复杂设备的可行性强的操作方法。
实验过程中所用三角瓶、移液管、试管等并没有经过彻底清洗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不同的动物种类以及相同的动物的个体差异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还有操作人员的失误也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药物浓度和血浆蛋白浓度对结合率都有影响。
在报导血浆蛋白结合率时,必须同时注明实验过程中所用的药物浓度和蛋白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