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骨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4
浅论盛唐诗歌的风骨唐诗风骨上承汉魏风骨,在变革六朝诗歌的基础上扬长弃短,滥觞于初唐正式形成于盛唐风骨,即文学的风格和特质,作为文学批评的专门概念来提出,始于南朝齐梁的刘勰,刘勰《文心雕龙·风骨》云:“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
若丰藻克赡,风骨不飞,则振采失鲜,负声无力。
”“故练于骨者,析辞必深;深于风者,述情必显。
”历代学者论及风骨时,常以“汉魏风骨”或“建安风骨”作为品评诗歌的标准和圭臬。
“建安风骨”即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建安诗人创作的诗歌以其厚实的思想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而体现出来的。
唐诗的风骨是对建安风骨的继承和发展,它继承了建安风骨浓烈壮大的感情,而由于唐朝国力的空前强盛,经济的繁荣,政治的开明,使唐代士人对前途充满乐观的理想和信念,而扬弃了建安风骨中感慨悲凉的因素,代之以昂扬、明朗的感情基调。
只是因为时代不同,其中的感情基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唐诗风骨主要体现在盛唐,我认为盛唐诗歌风骨主要体现在诗人积极用世,兼济天下,以社稷为己任,欣逢盛世,渴望投笔从戎、立功边塞的博大精神和时代风貌;居安思危,对国家兴亡、民生疾苦深沉关切的忧患意识;描绘河山壮丽,田园风光,体现盛唐诗人“独善其身”的清高飘逸的胸襟和审美情趣。
一、盛唐风骨表现在诗人欣逢盛世,兼济天下,投笔从戎、渴望立功边塞的进取心,洋溢着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精神,这正是盛唐风骨的显著特征。
积极用世是儒家的基本精神,“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这是唐人的政治理想和立身处事的原则。
同时任侠的思想也深深地影响了唐人的人格精神,儒与侠的结合,赋予盛唐诗人“济苍生,忧社稷”的人生理想和渴望实现人生价值,争取个性自由的积极主动精神。
唐诗风骨的杰出代表李白素怀远大抱负,立志“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天宝元年李白应诏入京,他满心认为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时机来临了,在他的《南陵别儿童入京》诗中写道:“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嵩人”,诗人踌躇满志的神态溢于言表。
谈风骨作文精选5篇篇一:论风骨作文慷慨“风骨”,遗世独立“风骨”一词流传至今,内涵丰富。
见到此词,就仿佛穿过历史云烟,来到了战火频仍却又人才辈出的魏晋时期,领略建安文学的慷慨激昂与清新秀丽,感受到嵇康等一众文学精英的仙风道骨与高洁志趣。
从美学要求到形容人物,“风骨”一词含义的深化与时代变迁息息相关。
正如刘强教授所说,就历史而言,魏晋是个乱世,王纲解纽,礼崩乐坏;但就文化而言,魏晋是个花园,价值多元,个性张扬,人才辈出,有道不完的剑胆琴心和名士风流。
风雨飘摇,家国动荡,文人们笔下的文字不再拘泥于小情小调,而是大量涌现出表达建功立业抑或是壮志未酬感慨的文字。
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不仅是文字之美。
更强烈地投射出诗歌背后文人的铁骨铮铮。
在乱世的时代背景下,本就高贵而孤傲的文人们展现出了更加硬气的人格。
除开乱世背景,根植文人内心的张扬个性与熠熠生辉的才华是“风骨”含义的根本来源。
所谓道不完的剑胆琴心和名士风流,是嵇康临死前一曲荡气回肠的《广陵散》;是陶渊明隐逸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气才情;是王羲之在会稽山修褉时的游目聘怀,不拘一格;是聚众清谈、集于竹林饮酒作赋、厌恶官场的文人群像。
他们不为外物所拘束,个性像河水一般恣意涌流,即使世界不与之相容,仍守住自己任诞的心性,在自己的天地中活得自在自得。
如今,我们眼前一派盛世图景,无数机会等着我们去把握,崇高梦想等着我们去追求。
但有时我们也会发现自己被困于生活的桎梏之中。
当我们被所谓无形的压力压得喘不过气的时候,或许可以回望历史,去听听古人的故事,看看“风骨”的精神,寻得自己的一片桃花源。
追求理想之时,读读他们建功立业时的欢喜与失意;感觉伸展不开手脚之时,看看魏晋名士如何张扬个性,任诞不羁,我们终能敞开心的大门,跳出束缚个性的牢笼,挖掘与理解自己的个性,心怀本真,不虚不佞,活出本我,飘飘乎而遗世独立。
历史难以再现,乱世下的慷慨“风骨”永恒地闪耀在时间之河的上游,但现代人也要有现代人的风骨,不卑不亢,锐意进取,迎难而上,顽强自立,亦要尊重本心,以坚定的勇毅张扬自己的个性,遗世而独立。
形容君子风骨的句子形容君子风骨的句子如下:1.君子不因风霜折腰,纵死而风骨犹存。
2.君子世无双,郎眉星目,温润似玉。
生得翩翩风骨,遗世独立,一双云袖舒展,尽显怀若谷之姿。
左家有娇女,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生得娉婷玉立,淡扫的蛾眉处处显着娇俏心思,不见岁月的忧愁之色。
3.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国风卫风淇奥》)译、这个文雅的君子,如琢骨角器一般,如雕玉石般完美无斑。
4.能赢得干净,也能输得绅士;能收获得坦然,也能失去得淡定;能有铮铮铁骨,也能有古道热肠;能担当道义,也能成人之美,是为君子。
5.夫君子之风,君子如剑,剑入剑鞘,锋芒不显,温文尔雅;利剑出鞘,锋芒毕露,剑锋所指,血溅七步,要么敌死,要么我亡。
6.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7.竹,绿衣绕心,风过自清,叶落飘飘,有节,有气节,有风骨,不屈亦不弯,万风俱动宁折不弯,千磨万击依旧坚劲,无私付出,虚心廉正,破岩而立根,风过竹间,猎猎作响,青碧翠林,刚强无斜。
君当如竹,谦虚刚毅,知难而上。
8.这世间有真君子,也有真小人。
还有披着君子外衣的小人,称其友,却筹谋其国,夺其家,毁其业,抢其所爱。
最后又用天下大仁大义胁迫与人,灭其志,毁其魂,亡其身,埋其骨,永世不得翻身。
9.风雪凌厉,以观其操;崖石荦确,以致其节。
得志,遂茂而不骄;不得志,瘁瘠而不辱。
群居不倚,独立不惧。
10.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卫风·淇奥》这个文雅的君子,如琢骨角器一般,如雕玉石般完美无斑。
11.忠义于心,知恩图报,叹温酒当时,横举一刀惊日月;志仁在抱,刮骨何妨?笑微风过处,轻移数子壮河山。
12.忠义于心,知恩图报,叹温酒当时,横举一刀惊日月;志仁在抱,刮骨何妨?笑微风过处,轻移数子壮河山。
13.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同学们是我们心目中的英才,未来必有大好前程。
希望的所有的毕业生,牢记校训,弘扬校风,用法律为人民谋利益,为社会谋福祉。
刘勰“风骨”论的形成及内涵述评“风骨”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南朝以迄唐代人们品评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标准,学术界对风骨一词的意义曾进行过讨论,意见颇为分歧,尚无定论。
罗宗强说:“风骨论是刘勰最激动人心而又最扑朔迷离的理论命题,也是他的理论的最出色的成就之一。
刘勰的风骨命题的确切含义,它的理论价值何在,一直为学术界争论不休。
”刘勰的风骨论极大的丰富了中国文学批评理论,给后人的学术研究留下了一笔丰富的的遗产。
“时运交移”“质文代变”“五四”以来的文学观念及入思、运思方式与古人已迥然有别,而与西人学术之精密,系统之严谨更为接近。
因此对于“风骨”的阐释最后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得出统一的结论。
本文坚持“风骨”是对作品提出的一种文学批评标准的这种观点,并试图从“风骨”范畴的渊源、涵义、以及刘勰提倡风骨的原由等几方面来诠释观点,同时对《风骨》篇做简略的分析。
一、风骨论渊源“风”的来源,本于《诗经》中的国风。
刘勰以六义之“风” 为风骨之开篇,显然是取风诗的教化意义而言。
《毛诗序》:“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风有教化作用。
孔颖达《正义》:“微动若风,言出而过改,犹风行而草偃,故曰风。
”风的具有教化的意义,最早是由比喻而来。
另外,刘勰又说:“志气之符契。
”《书?舜典》:“诗言志。
”《孟子?公孙丑》:“夫志,气之帅也。
”风又和志气联系。
风含有以情动人,移情性之义,风来自情志,故称其为“志气之符契”。
所以风诗的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之教化意义是风骨思想渊源之一。
风骨范畴的另一思想渊源,可能来自品藻人物的风气。
魏晋时期,“风”已被广泛应用于品评人物,魏晋南朝人品评人物,非常重视人物风度的清俊爽朗之美。
《世说新语》中品评人物时就大量用到“风”这一概念,如“闻其风采”“风姿特秀”“风神清冷”“风仪秀整“等,主要指的是人的生动的神态和内在气质的具体表现。
《世说?容止》载:“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
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
2023高三长沙市一中月考三作文----风骨(佳作、素材)作文题目【2023高三炎德英才大联考长沙市一中月考三】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风骨”的意思指顽强的风度、气质;写字、作画或作文的风格有个性、有力量。
“风骨”最初是对文学作品内容和文辞的美学要求,以“风骨”来形容人物,大约始于汉末。
此后“风骨”二字含义不断深化,到魏晋时期,一度达到高峰。
人们认为,建安时期的作品,真实反映了现实社会,抒发了建功立业的精神,表达出壮志未酬的幽怨;魏晋时期的名士,各个才高八斗,性格独特,具有别样的人格魅力。
就如专家刘强教授的观点:“就历史而言,魏晋是个乱世,王纲解纽、礼崩乐坏;但就文化而言,魏晋是个花园,价值多元、个性张扬、人才辈出,有道不完的剑胆琴心和名士风流。
”魏晋名士的风骨会深深影响当代青年的成长。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审题提示这道作文的关键词是“风骨”。
材料先概括“风骨”的概念,可以指人,也可以指文艺作品。
和风骨相似或相关的词:气度、气节、骨气、风范、脊梁、节操。
材料接着重点解说了“风骨”在魏晋时的具体表现:文学作品的风骨(反映现实,建功立业,壮志未酬);文人名士的风骨(才高八斗,性格独特,有人格魅力)。
再引用专家的观点,进一步阐释魏晋风骨的内涵。
最后指出魏晋风骨影响当代青年成长,要求立足青年实际,写出自己的感悟与思考。
行文时,应紧扣“风骨”来写,可以讨论为文风骨,要张扬个性,反映时代风貌,激浊扬清等,也可以写做人风骨,有顽强的风度、气质,还可以将两者综合来写,能涉及为文、做人两个方面最好。
对“风骨”内涵的把握,可以充分利用作文材料,也可以适当延伸,合理转换,比如把“风骨”解释为其他传统美德或当今核心价值观涉及的内容:道义、正直、顽强、独立、爱国、诚信、公正等。
参考立意①当代青年应有风骨、宽宏气度和高远境界;②锻造坚实的风骨,树立最美人生坐标;③做人要大气,作文要有风骨;④用奋斗和爱国热忱,锻造忠诚为国的风骨;⑤才学可逊色,风骨不可输;⑥挺立青年风骨,坚实中华脊梁。
何谓“风骨”——读《文心雕龙风骨第二十八》有感学院:文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姓名:刘卫征学号:1012425何谓风骨——读《文心雕龙风骨第二十八》有感摘要:何谓风骨?一直以来,对“风骨”一词总是想当然地将其与人的品格联系在一起,借以形容一个人的刚正不阿,临危不惧之类的大丈夫形象。
但是真正读过《文心雕龙风骨第二十八》之后,才发现自己以前对"风骨"的认识是多么的片面。
同时呢,在阅读相关论文的同时,我发现很多人对于“风骨”一词的认识也是莫衷一是的。
故在这里,笔者将在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上发表自己对于“风骨”的看法。
关键词:刘勰《文心雕龙》风骨一、“风骨”的历史由来提及“风骨”,相信更多的人会想当然地将其与人的品格联系在一起,进而举出历史上诸如岳飞、文天祥一类清风傲骨的人为之例证,当然了也会自然地想到秦桧一类委曲求全、卖国求荣的大佞臣,二者相比,突出前者的高风亮节。
由此可见,“风骨”一词在中国古代早已和人的品格紧密地联系起来。
但事实上,“风骨”的含义仅限于此吗?或者说“风骨”一词就是为了形容士人英雄的高洁品质而产生的吗?当然不是。
“风骨”绝不仅是一个形容词,而是中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美学范畴,广泛涉及到书法、绘画、文学等多种艺术领域。
首先,“风骨”用来评价人物,始于汉末,而到魏晋以后才开始真正的流行开来。
如《宋书武帝纪》中称刘裕“风骨奇特”,《世说新语赏誉门》刘孝标注引《晋安帝纪》称王羲之“风骨清举”等。
根据刘裕、王羲之这两位我们所熟知的人物作例证,我们就不难想象“风骨”用以评价人物的品格,多为正面的褒奖,赞誉此人的高风亮节等等。
而后来“风骨”一词被引申到画艺、书论等文学艺术中去。
画论中谈风骨,始见于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
谢赫在序中提出评画的六个标准,其一是“气韵生动”,其二是“骨法用笔”。
前者重在风神,与神似相近,后者重在笔致的骨梗有力。
谢赫又将画家分为六品,评一品画家曹不兴说:“不兴之迹,殆莫复传,唯秘阁之内一龙而已。
“风骨”说的内涵刘勰《文心雕龙》曰:“诗总六艺,风冠其首”,指出“风”乃出自《诗经》。
在《风骨篇》里,刘勰提出自己对“风骨”的理解:“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沈吟铺辞,莫先于骨。
”即“风”乃是表达情感之始,“骨”则是文章结构所在。
可知“风骨”这一命题,当从“风”与“骨”两方面来看。
《风骨篇》曰:“深乎风者,述情必显”,“思不环周,莫索乏气,则无风之验也”,这是说“风”在表达情感方面的必要性。
假如文章缺少“风力”,则枯燥无味。
那么“风”又是什么呢?《风骨篇》云:“相如赋仙,气号‘凌云’,‘蔚为辞宗’,此乃风力酋也。
”司马相如乃汉赋第一大家,所作大赋《上林》《子虚》皆极尽铺陈,文采斐然。
而其“蔚为辞宗”,可见其文辞之功。
因此可以说,“风”即指文章的文辞表达,也是文章的表面形式。
如果文章没有文采,则干涩乏味,犹如道学家之言,这样的文章自然也不会是成功的。
在“骨”这方面,《风骨篇》提到:“练于骨者,析辞必精”,“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征也”,就是说,文章要有“骨气”。
如果文章缺少“骨气”,那么就会“繁杂失统”,即杂乱无章。
“昔潘勖《锡魏》,思摹经典,群才韬笔,乃其骨髓峻也”。
这其中的“骨”即文章骨干、内涵,即文章的深层意蕴。
古人云:“文以载道”,“骨”虽说不全是“道”,然而却也包含“道”。
若文章空洞无物,没有思想内涵,那么就会失之流浮,如人之无心,自然也不会是什么好文章。
然而“风”与“骨”绝不是互相独立而存在的。
一篇好的文章要讲究“风清骨峻”,即文采与内涵皆佳。
否则缺其一则不能称之为好文章。
子曰:“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即文章空有好文采而言之无物,就是取悦他人,过于华丽。
比如魏晋时的宫体诗和骈体文、明清的八股,在开始时自然是文辞并茂,声色俱佳。
然而发展到以后越来越看重修辞与声律,只看重形式上的美感,而忽略了作为文章核心的思想内涵。
这就是有风而无骨,自然不是好的。
另一方面,如果过分强调内涵与思想深度,那么文章就会枯涩乏味,又有粗野之感。
风骨名词解释“风骨”:①文章﹑诗歌所体现的思想﹑感情及语言特色。
②指清晰而完整的表达。
③不媚俗﹐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④不以空泛的议论取人,而重在简洁的表达。
名词解释:“风骨”:①文章﹑诗歌所体现的思想﹑感情及语言特色。
②指清晰而完整的表达。
③不媚俗﹐有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④不以空泛的议论取人,而重在简洁的表达。
⑤具有清晰而完整的表达能力。
⑥以诗歌为例,这里是指诗歌必须精炼,要言不烦。
“风骨”:形容事物的气韵格调,指语言的风格特点。
相关名句:1.所贵乎枯槁者,非谓其风骨棱棱,寒松之操也。
——欧阳修《梅圣俞诗集序》 2.唐子西《柳子厚墓志铭》:“风骨棱棱,见于言谈。
” 3.士之有风骨,犹女之有色也。
——《汉书·儒林传·李寻传》 4.观其字势,疏瘦严重,皆有风骨。
——明·归有光《项脊轩志》 5.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评》:“古诗如李太白,杜子美,苏子瞻,其风骨乃尔。
” 6.《东坡题跋》:“米元章云:‘高邮王氏书画为江南第一,余每观其书法,风骨高秀,意态萧闲,疑其所从来者。
’” 7.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卷五:“字有笔锋,如士人有风骨。
” 8.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六篇:“后之人,虽欲另立一家,不过拾前人余唾,而终不能出于己。
” 9.巴金《灭亡》第二章:“我愿意看到你有风骨的地方,我愿意看到你决不屈服的地方。
” 10.鲁迅《华盖集续编·马上日记之二》:“大抵凡男子皆如此,惟顽梗者有风骨。
” 11.梁启超《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第三章第四节:“故考其著作,则所表现,或直以为抒发性灵,而风骨则常卓然自成一家。
” 12.梁实秋《雅舍小品·潘老师》:“先生风骨嶙峋,却极有幽默感。
”历来主张“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冰心,创作了许多优美的散文诗。
这类作品饱含着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和对生活的挚诚,文笔清新细腻,感情真挚深沉,想象丰富奇特,艺术上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风骨风骨是中国古代文论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实质是对文学作品内容和文辞的美学要求。
以“风骨”评诗论文最完备最系统的是刘勰的《文心雕龙》。
“风骨”用来品评人物,始于汉末,魏晋以后曾广泛流行,如《宋书·武帝纪》称刘裕“风骨奇特”,《世说新语·赏誉门》刘孝标注引《晋安帝纪》称王羲之“风骨清举”,《南史·蔡撙传》称蔡撙“风骨鲠正”等。
当时所谓“风骨”,一般指人的神气风度方面的特点而言。
这一品评人物的概念,不久即为文论和画论所采用。
画论中谈风骨,始见于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
谢赫在序中提出评画的六个标准,其一是“气韵生动”,其二是“骨法用笔”。
前者重在风神,与神似相近,后者重在笔致的骨梗有力。
谢赫又将画家分为六品,评一品画家曹不兴说:“不兴之迹,殆莫复传,唯秘阁之内一龙而已。
观其风骨,名岂虚哉!”以后“风骨”这一概念,便被广泛运用于画论。
“风骨”也被用于书法品评。
晋卫夫人《笔阵图》说:“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
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
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
”(《书法要录》)唐代张怀□的《书议》,始将“风骨”引入书法评论中。
他说:“以风神骨气者居上。
妍美功用者居下。
”又论草书说:“以风骨为体,以变化为用。
”刘勰的《文心雕龙·风骨篇》说:“用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
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
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
……故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
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骨之力也。
”如何理解刘勰“风骨”的确切含义,后世众说纷纭。
曹学□在明天启刻、梅庆生音注《文心雕龙》的序文中说:“风者,化感之本原,性情之符契。
诗贵自然,自然者,风也;辞达而已,达者,风也。
……岂非风振则本举,风微则末坠乎!故《风骨》一篇,归之于气,气属风也。
”又在《风骨》篇的批语中说:“风骨二字虽是分重,然毕竟以风为主。
风骨词语的近义词有哪些风骨指刚正的气概;顽强的风度、气质。
关于风骨词语的近义词是什么呢?如何使用风骨造句呢?小编给大家收集了关于表达风骨造句三年级上,希望能帮助大家,欢迎大家学习参考!风骨词语风骨的相关词:风雅、风紧、风头、风烟、风险、风度、风暴、风知、风子、风潮风骨的意思:风骨,指刚正的气概;顽强的风度、气质。
语出《晋书·赫连勃勃载记论》:“然其器识高爽,风骨魁奇,姚兴覩之而醉心,宋祖闻之而动色。
”风骨是中国古代文论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实质是对文学作品内容和文辞的美学要求。
以“风骨”评诗论文最完备最系统的是刘勰的《文心雕龙》。
风骨的拼音:[ fēng gǔ ]近义词的意思:1、风雅:风雅一词源自《诗经》。
《诗经》分《风》、《雅》、《颂》三类,《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后世常用“风雅”一词作为高贵典雅的指代。
同时风雅一词又为多义词,谓文雅,端庄的或高雅的,尤指外貌或举止端庄的或高雅的。
因六经之一的《诗经》有《国风》、《大雅》、《小雅》等部分,是华夏文学诗词之源与经典,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对后世汉族文学影响深远,后世也用“风雅”泛指诗文方面的事。
汉班固《东都赋》:“临之以《王制》,考之以《风》《雅》。
”2、风笛:管乐器,由风囊、吹管和若干簧管组成,流行于欧洲民间。
3、风机:风机是依靠输入的机械能,提高气体压力并排送气体的机械,它是一种从动的流体机械。
4、风头:风的势头。
5、风量:单位时间内空气的流通量,用于表明鼓风机或通风设备的能力,计算单位是每秒立方米。
6、风烟:1.风和烟雾:~俱净,天山共色。
7、风节:风节,汉语词汇。
拼音:fēngjié释义:风骨节操。
8、风度:风度,指人的言谈举止和仪态。
语出《后汉书·窦融传论》:“尝独详味此子之风度,虽经国之术无足多谈,而进退之礼良可言矣。
”9、风潮:风潮,是由于台风、温带气旋、冷峰的强风作用和气压骤变等强烈的天气系统引起的水面异常升降现象。
《文心雕龙·风骨》新释及分析风骨是中国文论中一个非常成熟的诗学范畴,刘勰《文心雕龙》的《风骨》篇最早从文学批评的角度对风骨做了阐释。
历来对《文心雕龙风骨》的解释丰富多样而又莫衷一是,又有研究者对不同的解释进行分类评述,形成解释的解释。
本文立足元典,首先从语义上解读《风骨》,试图接近风骨的本初意义;其次结合具体的文学作品以及中国文化传统来探讨风骨所具有的深厚内涵;最后探讨风骨之包容的语义所拓展形成的艺术范畴。
一、《风骨》的多种解读《风骨》是《文心雕龙》中十分重要的篇目,然由于其涵义的丰富性与模糊性,研究者对之解释歧异甚多。
各种不同的解读有意义交叉之处,亦有一定的理解差异。
他们或从风与骨各自的含义出发进行阐述,或从整体上论述风骨,这里形成一个巨大的阐释场域。
第一类解释将风骨分属不同的意义,将风解释为文意、内容,将骨解释为文辞、用辞。
黄侃先生在《文心雕龙札记》中说:风即文意,骨即文辞。
他认为风是属于文意范畴的事,骨是属于文辞范畴的事,他重视从作品的文辞结构方面来理解风骨。
周振甫先生持类似观点,认为风是感动人的力量,是符合志气的,跟内容有关;骨是对构辞的要求,用辞极精练才有骨。
另有几家认为风为情志,骨为事义。
廖仲安、刘国盈等先生持情志事义说,他们认为风就是情志,骨是事义,前者是作家发自内心的、集中充沛的、合乎儒家道德规范的情感和意志在文章中的表现。
后者就是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一切材料观点逻辑的内容。
刘永济先生将风情、骨事相互关联,认为风是文之情思,骨是喻文之事义前者发于作者之心,运事义以成篇章;后者建立篇章而表情思。
罗宗强先生也指出,风为感情之力,骨为事义之力,感情之力借其强烈浓郁、借其流动与气概动人。
事义之力,借其结构谨严之文辞,借其逻辑力量动人。
风骨合而论之,乃是提倡一种内在力量的美。
宗白华先生从美学的角度来阐释风骨,强调其艺术性;从根本上,他认为骨与文辞相关,风与情感相关。
宗白华指出,骨是和词有关联的,它是一个词藻(铺辞)的问题。
“风骨”论“风骨”是刘勰所倡导的一种文学风格。
“风骨”是受到魏晋人物品评风气而出现的术语。
《世说新语·赏誉》篇注引《晋安帝纪》:“羲之风骨清举。
”《世说新语·轻诋》篇:“旧目韩康伯,将肘无风骨。
”又《宋书·武帝纪》:“(刘裕)及长,身长七尺六寸,风骨奇特,家贫有大志,不治廉隅”;“(桓)玄见高祖,谓司徒王谧曰:昨见刘裕,风骨不恒,盖人杰也。
”此外,刘劭又提出“骨”、“气”、“力”与人物的内存在精神的必然联系:“骨植而柔者谓之弘毅。
弘毅也者,仁之质也。
气清而朗者,谓之文理。
文理也者,礼之本也……强弱之植在于骨,躁静之决在于气”(《人物志·九征》);“骨直气清则休名生焉,气清力劲则烈名生焉”(《人物志·八观》)。
两晋以后,开始出现用“骨势”、“骨力”、“骨气”、“风骨”来评论书法、绘画。
《南齐王僧虔论书》:“郗超草书亚于二王,紧媚过其父,骨力不及也”;“崔、杜之后,共推张芝、仲将,谓之笔圣。
伯玉得其筋,巨山得其骨”。
南齐谢赫《古画品录》曹不兴条:“不兴之迹,殆莫复传,惟秘阁之内一龙而已。
观其风骨,名岂虚哉!”又张墨、荀条:“风范气候,极妙参神,但取精灵,遗其骨法。
”继书法、绘画评论之后,刘勰始借“风骨”论文。
《文心雕龙·风骨》篇云:“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
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
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
若丰藻克赡,风骨不飞,则振采失鲜,负声无力。
……故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
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骨之力也。
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征也;思不环周,索莫乏气,则无风之验也。
”“风骨”之风,首先同情感的表现分不开。
风在《毛诗序》中是讲“风以动之”,动人之力在夹带情感的“风”。
风同情感的表现分不开,“风末力寡”,风是一种感情的力。
刘勰很重视风与情的联系:“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
2013.07张少殿一.何谓“风骨”“风骨”是中国古典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范畴,也是中国古代文学鉴赏批评的关键术语,有关“风骨”的最早出处和具体含义却尚未有结论。
一般认为,“风骨”一词源于魏晋六朝时期人物品藻和谈书论画的社会风尚,涉及书法、绘画、文学等多个艺术领域。
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轻诋》记述:“旧目韩康伯将肘无风骨。
”韩氏是一个著名学者,但他胳膊肥胖、其貌不扬,时人认为他没有风度。
沈约《宋书》记述宋高祖刘裕:“身长七尺八寸,风骨奇特,家贫,有大志”。
刘裕的相貌颇为奇特,这里的风骨着重指外貌和风度。
韩氏和刘裕都是南朝的才俊人物,当时所谓“风骨”,大致指人的神韵、风度方面的特点。
除了文学领域,魏晋六朝时期的绘画领域也讲究“风骨”,谢赫《古画品录》说:“一曰,气韵,生动是也;二曰,骨法,用笔是也”。
谢赫在评论曹丕兴的画时说:“观其风骨,名岂虚哉!”这里的“风骨”侧重指书画作品中流露的气韵———画得生动就有风度;用笔遒劲,就是骨。
将“风骨”运用到文学理论中,进行具体阐释的则是刘勰的《文心雕龙·风骨》篇。
《文心雕龙·风骨》篇说:“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是以惆怅述情,必始风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
”诗经有“风、雅、颂、赋、比、兴”,“风”居六义之首,这里强调“风”是感化人心的根本力量,是志气的具体表现。
文学作品里,深厚浓烈的情感和志气正是“风”的体现:“情之含风,如形之包气”,蕴涵了深厚情感的作品正好比人的形体里包含了充沛蓬勃的志气。
“风”的解释出自《诗经》,“骨”的含义源自哪里,却不得而知。
在古代,“骨”侧重从生理角度来谈其含义。
《孟子·告子下》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孟子认为个人锻炼成才的必经途径是经过筋骨上的磨砺,这里的“骨”是对人的生理体格提出的要求。
就像做人一样,写文章也要有骨,文章的“骨”指它的文辞和语言。
“沉吟铺辞,莫先于骨”,“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如形之包气”。
形容风骨的词语
1.风姿绰约:形容人的风度优美,仪态万端。
2. 风采翩翩:形容人具有优美的风度和姿态。
3. 风度翩翩:形容人的举止文雅,仪态优美。
4. 风度翩翩,举止落落:形容人的风度和举止都非常优美。
5. 风流倜傥:形容男子风度翩翩,英俊潇洒。
6. 风姿绰约,仪态万方:形容人的风度姿态非常优美。
7. 风度翩翩,风采卓越:形容人的风度和风采都非常出色。
8. 风度翩翩,吸引人眼球:形容人的风度吸引眼球,令人注目。
9. 风骨潇洒:形容人的仪态潇洒,风度非凡。
10. 风度超群:形容人的风度超出常人,非常出色。
- 1 -。
“风骨”诗人——陈子昂——论陈子昂的诗歌主张与唐诗风骨的关系王亚妮中文0902内容提要:陈子昂为初唐后期才智志向过人的诗人,在诗歌的理论与创作上都表现出大胆的创新精神。
他于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风雅比兴,反对形式主义的齐梁诗风。
他是倡导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对唐诗发展影响很大。
关键词:陈子昂文风改革与创新“风骨”“兴寄”“风雅”不足之处陈子昂(约659—700),唐代文学家。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
陈子昂青少年时家庭较富裕,轻财好施,慷慨任侠。
成年后始发愤攻读,博览群书,擅长写作。
同时关心国事,要求在政治上有所建树。
21岁时入长安游太学,次年赴洛阳应试,落第西归,在家乡过了一段学仙隐居的生活。
24岁时举进士,官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
时武则天当政,信用酷吏,滥杀无辜。
他不畏迫害,屡次上书谏诤。
武则天计划开凿蜀山经雅州道攻击生羌族,他又上书反对,主张与民休息。
他的言论切直,常不被采纳,并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
垂拱二年(686),曾随左补阙乔知之军队到达西北居延海、张掖河一带。
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叛乱,又随建安王武攸宜大军出征。
两次从军,使他对边塞形势和当地人民生活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圣历元年(698),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
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狱中。
终年仅四十二岁。
陈子昂对诗歌的创新与突破首先在于对齐梁文风的批判。
陈子昂在他那篇著名的〈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说;“文章道弊五百年矣。
汉魏风骨,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徵者。
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
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也。
”他提出了两点批评:一是“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二是“汉魏风骨,晋宋莫传”。
前者是说齐梁文学只讲究华丽的辞藻,而缺少深微的情志寄托,缺少诗人真实情感的抒发。
后者是说晋宋之后的诗歌缺少汉魏诗歌有充实内容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量。
缺少那种“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风骨强劲的作品。
这两点批评,概括了六朝,特别是齐梁诗的弊端,击中了要害。
在批评齐梁诗歌时,陈子昂提出了三个重要的诗歌创作主张:风骨、兴寄、风雅。
“风骨”,就是指诗歌要言之有物,因物喻志,托物起情,意象鲜明,语言精警,有气势,有骨力。
唐诗风骨,是指刚健有为、向社会负责、以天下有道的关怀,做到不负此生、不虚此生的时代精神。
“风骨”的实质是要求诗歌有高尚充沛的思想感情,有刚健充实的现实内容。
从当时情况来说,只有实现内容的真正革新,才能使诗歌负起时代的使命。
由此可见陈子昂所追求的风骨,已不只是指作品所具有的思想感情力量,它实际上是对诗歌作品从思想内容、感情色彩,到语言形式、艺术风格等方面的要求。
因为陈子昂倡导风骨的目的,是为了清除齐梁诗风的影响,反对纤弱浮华、无病呻吟的不良风气。
因此,他对诗歌的侧重点,便集中在要求诗歌作品应有充实的思想内容,和刚直强劲的感情力量上。
在陈子昂的《感遇》、《蓟丘揽古》、《登幽州台歌》等诗中都可看到。
如《感遇诗》第三十五首: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
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
西驰丁零塞,北上单于台。
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哉。
谁言未亡祸,磨灭成尘埃。
本诗作于诗人第一次随军被征期间,亲临沙场,有感于心,情动于中而无形于言。
抒写了陈子昂感时思报国的豪情,以及壮志难酬、磨灭成尘埃的忧愤。
这种兴寄方式,已突破了古诗的传统局限,直接建安诗人的梗概多气。
更是体现了“风骨”2字,感情慷慨激越,风格豪迈。
而《登幽州台歌》更是一首千古绝唱:前不见古人,後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意思是:想那天地宇宙是这样久远阔大,而一个人的生命又是如此短暂,不能建功立业,这怎么能不悲伤叫人落泪呢!当时陈子昂随武攸宜征契丹,数进谏言,不被采纳,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浩歌泣下,抒发了千古贤士怀才不遇的孤独悲凉之感。
一个“念”字,表现了诗人包括宇宙古今、宽广无垠的精神境界;一个“独”字,又渲染了诗人心中不可名状的孤独悲凉之感。
这首诗通过抒发诗人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正直、多才而遭遇困厄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抑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
其中的“风骨”情怀深深寄予在了这怆然涕下的巨大悲哀中,而这一己的悲哀里,蕴含着得风气之先得伟大孤独感,透露出英雄无用武之地,抚剑四顾茫茫而慷慨悲歌的豪侠气概。
广大的容量、博大的胸襟、远大的抱负,交织成陈子昂式的风骨,而风骨产生的根源,则是“兴寄。
”陈子昂提出:“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每以永叹。
”意为反对“彩丽竞繁”,希望恢复“风雅”的传统而强调“兴寄”的。
兴,是兴发感情。
寄,是寄托。
兴寄,就是有感而作,作而有所寄托。
兴寄与传统的比兴有密切的联系,但也有新的发展。
比兴,一般都认为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
而陈子昂提出的兴寄说,则既包含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也包含寄托讽喻之义。
主张诗歌创作应该有感而作,作而有所寄托,并以此代替华而不实,无病呻吟,这可以说是清除齐梁诗风影响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陈子昂就有不少兴寄深远的佳作,如《感遇诗》第二首: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嫋嫋秋风生。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这首五言诗所吟咏的对象是香兰杜若。
全句的意思是:朱红色的花垂下来覆盖着紫色的茎,不但勾勒出了兰若的身姿,而且描绘出了它花簇纷披的情态。
兰若不象菊花那样昂首怒放,自命清高;也不象牡丹那般富贵骄傲。
兰若花红茎紫,叶儿青青,显得幽雅清秀,独具风采。
诗人以兰若自比,寄托了自己的身世之感。
前四句极力赞美兰若压倒群芳的风姿,实则是写自己芳洁的品格和超群的才华。
後四句以兰若的逢秋凋落,而芳意未成,暗喻自己怀才不遇,功成不就。
这首诗正是采用了“兴寄”的手法。
以兰若比喻自己,托物寓意,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寄托在兰若中,从而深化了主题。
又如《感遇诗》第二十三首则以翡翠鸟自比:翡翠巢南海,雄雌珠树林。
何知美人意,娇爱比黄金?杀身炎洲裏,委羽玉堂阴。
旖旎光首饰,葳蕤烂锦衾。
岂不在遐远?虞罗忽见寻。
多材固为累,嗟息此珍禽。
这是一首寓言诗。
全诗句句是写鸟,也句句是写人。
诗的大意是讲一种翡翠鸟。
这种鸟生长在南方,筑巢在神话中名贵的三珠树上,这鸟本来自由自在,雌雄双飞,不幸被美人所喜爱,比之于黄金一般,因为它的羽毛长得漂亮,既可以使美人的首饰临风招展,又可以使美人的锦被结采垂花,斑斓增艳。
因此作为鸟,就不免惨遭杀害,将它的毛羽呈送到玉堂深处,妆点在美人的头上与床上。
翡翠鸟的遭遇不正是诗人的写照吗?翡翠鸟的高贵正是说明诗人自身才华横溢,被武则天相中任用,用以点缀升平。
被美人喜爱的结果却是杀身去羽,意喻被统治者压迫,丧失自由。
翡翠鸟逃不出虞人之网实则象征诗人力单势薄逃不出统治者的控制。
因此结尾叹鸟实为人自叹。
全诗又再一次很好的将“兴寄”方法贯彻到底。
“风雅”,是指《诗经》所体现的关注现实的热情,正直高尚,积极向上的情操。
陈子昂所提倡“风雅”的实质,就是主张诗歌创作要与社会实际密切结合,要关心社会,要干预政治。
这种主张与当时盛行的宫廷诗风是对立的:宫廷诗歌以歌功颂德为主要内容,然而,“风雅”的主张却是要求诗歌要有批判精神。
宫廷诗人把诗歌作为消遣的工具,“风雅”的主张主张则要求诗人把诗歌作为关心社会,揭露社会现实。
总之,提倡“风雅”,是为了反对当时诗坛上盛行的绮靡诗风。
对扭转诗坛的不良风气,有重要的意义。
《感遇诗三十八首》其中有不少篇章批判历代君王荒淫亡国、武后弊政、世道昏暗,抨击统治者的残暴、奢侈与愚昧,有起衰救弊的积极作用。
如《感遇三十八首》(其三):乐羊为魏将,食子殉军功。
骨肉且相薄,他人安得忠?吾闻中山相,乃属放翁。
孤兽犹不忍,况以奉君终。
诗人借两则对比鲜明的历史故事,借古讽今,抒发自己对时事的深沉感慨。
诗中写了两个历史人物:乐羊和秦西巴。
乐羊是战国时魏国的将军,魏文侯命他率兵攻打中山国。
乐羊的儿子在中山国,中山国君把其子杀死,煮成肉羹,派人送给乐羊。
乐羊为了表示自己忠于魏国,就吃了一杯儿子的肉羹。
魏文侯重赏了他的军功,但是觉得他心地残忍,因而并不重用他。
秦西巴是中山国君的侍卫。
中山君孟孙到野外去打猎,猎到一只小鹿,就交给秦西巴带回去。
老母鹿一路跟着,悲鸣不止。
秦西巴心中不忍,就把小鹿放走了。
中山君认为秦西巴是个忠厚慈善的人,就任用他做太傅,教育王子。
陈子昂写这首诗其实是有现实寓意的。
当时武则天为了夺取政权,杀了许多唐朝的宗室,甚至杀了太子李宏、李贤、皇孙李重润。
上行下效,满朝文武大臣为了效忠于武则天,作了许多自以为“大义灭亲”的残忍事。
陈子昂对这种残忍奸伪的政治风气十分厌恶。
但是又不能正面谴责,因而写了这首诗。
这首诗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一首咏史诗,实质上是一首针砭当时政治风气的讽谕诗。
又如如《感遇诗》第二十九首:丁亥岁云暮,西山事甲兵,赢粮匝邛道,荷戟惊羌城。
严冬岚阴劲,穷岫泄云生。
昏曀无昼夜,羽檄复相惊。
拳跼竞万仞,崩危走九冥。
籍籍峰壑裏,哀哀冰雪行。
圣人御宇宙,闻道泰阶平。
肉食谋何失,藜藿缅纵横。
这年冬天,武后欲用兵雅州,击生羌,陈子昂上书谏阻。
这首诗即记此事。
诗人真实地描写了士兵们在冰天雪地、高山深谷中行军的情形,对他们的苦难深表同情。
同时也点明了当权者的失策,是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根源,尖锐地抨击了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这首诗正是体现了陈子昂的“风雅”之情操。
关心民间之疾苦,关注现实,批判现实的正义之气。
陈子昂不仅仅是从统治者的角度批判,而且对于社会的黑暗,世态的炎凉,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等丑恶现象也作了深刻的揭露和鞭挞。
如〈感遇诗〉第十首:深居观元化,悱然争朵颐。
谗说相啖食,利害纷凝凝。
便便夸毗子,荣耀更相持。
务光让天下,商贾竞刀锥。
已矣行采芝,万世同一时。
陈子昂把唯利是图、互相压榨的世态写得十分深刻。
在结尾表达了避世隐居的愿望,流露出厌世的情绪。
其思想也表现出了在那样一个封建大环境下很多有才之士的想法。
陈子昂把诗歌创作与社会政治生活紧密地结合,把批判的锋芒,直接对著重大的社会现象、政治问题。
其不仅是对“风雅”的一个良好继承与创新,更是为盛唐诗歌反映社会现实开辟了新的方向。
他旗帜鲜明地反对浮靡的齐梁诗风,倡导“风骨”、“风雅”、“兴寄”,对扭转初唐时期诗歌创作中,题材狭窄、内容贫乏、华而不实的弊端和不良风气,产生了很大的作用,从而使唐代诗歌走上了一条与社会生活密切结合、干预政治、关心民生疾苦的道路。
他的诗歌创作也存在著明显的偏颇和不足。
虽然他主张诗歌应有刚直的思想力量、劲健的感情力量和完美的艺术形式,侧重点是在思想感情的表达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