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散文冬天及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6
朱自清《冬天》原文与赏析朱自清《冬天》原文与赏析《冬天》是朱自清创作的一篇散文。
在这篇散文中,作者描写了三个场景:父亲为孩子夹豆腐,冬夜与朋友泛舟西湖,一家人在台州过冬。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朱自清《冬天》原文与赏析,欢迎阅读与收藏。
《冬天》原文: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
是“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
水滚着,象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
锅在“洋炉子”(煤油不打气炉)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
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
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
“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
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
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
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
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又是冬天,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晚上。
跟S君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S君刚到杭州教书,事先来信说:“我们要游西湖,不管它是冬天。
”那晚月色真好;现在想起来还象照在身上。
本来前一晚是“月当头”;也许十一月的月亮真有些特别吧。
那时九点多了,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
有点风,月光照着软软的水波;当间那一溜儿反光,象新砑的银子。
湖上的山,只剩了淡淡的影子。
山下偶尔有一两星灯火。
S君口占两句诗道:“数星灯火认渔村,淡墨轻描远黛痕。
”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
我渐渐地快睡着了。
P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
船夫问要不要上净慈寺去;是阿弥陀佛生日,那边蛮热闹的。
到了寺里,殿上灯烛辉煌,满是佛婆念佛的声音,好象醒了一场梦。
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S君还常常通着信,P君听说转变了好几次,前年是在一个特税局里收特税了,以后便没有消息。
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
朱自清的散文《冬天》一、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江苏扬州/江都人,生于江苏东海,5岁时迁扬州;祖籍浙江绍兴。
1916年考入北大,读哲学,1920年毕业;先后在杭州、扬州、上海吴淞、杭州、台州、温州、宁波、绍兴上虞的中学或师范学校任教;1925年(27岁)起任国立清华大学国文/中文系教授,后任系主任;抗日战争期间,任由清华、北大、南开三校联合组成的西南联合大学文学院教授、中文系主任;1946年起复任已返京的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48年(50周岁)时因严重胃病且并发肾炎而逝世。
背景:《冬天》是朱自清的一篇回忆性抒情散文,作于1933年冬天。
作者从当时身处的冬天回忆起以往和父亲、朋友、妻儿一起过冬天的情景,情动于衷而不能自禁,因而写下了这篇散文。
三、理解课文:1)这篇散文主要是由三个画面/事件构成的:第一幅画面是作者儿时在家里过冬的情景。
寒冷的冬夜里,父亲与三个儿子一起围着炉子吃白煮豆腐:古老的房子,昏暗的灯光,乌黑的锅和炉子,雪白的豆腐;父亲时不时地站起身来从冒着热气的锅子里夹起豆腐并放在儿子们面前的碟子里。
屋外虽天寒地冻,屋内却温暖如春,因为父子围炉吃豆腐的情景饱含着浓浓的亲情!第二幅画面是作者青年时代与两个友人一起冬夜泛舟游西湖的情景。
文中的S就是叶圣陶(1894-1988,江苏苏州/吴县人)。
事情经过是这样的:1921年夏天,作者辞了扬州八中教务主任之职,到中国公学任教,在那里结识了叶圣陶。
不久,作者到杭州的浙江第一师范(原杭州府中学、浙江省第一中学,现杭州高级中学[或杭州师范大学])教书,叶圣陶也因约而来,两人同住在一个房间里。
当年12月14日(公历)晚上,他们和另外一位友人一起坐着小船游西湖:溶溶的月色,软软的水波,淡淡的山影,星星的灯火,湖山之间十分地平和寂静,只有均匀的桨声在夜空中轻轻地荡漾着。
冬夜的西湖上,风是冷冽的,但朋友间的友情却温暖着彼此的心,小划子上满载的正是作者与友人之间的深厚友情。
细节描写,传递真情——朱自清《冬天》赏析朱自清的散文《冬天》写出了父亲对儿子的爱,也描绘出我国老百姓过冬的情景。
下面请看其中的一个小片段:在朱自清的文章中,总是充满着一股平淡质朴的诗情画意,这次的《冬天》也同样如此。
第一段里,父亲与儿子为买南京的橘子而发生争执时所表现的真情实感让我们难以忘怀。
你看,“不要去!”——是倔强的父亲的声音;“这是我要买的!”——是被说服的儿子。
朱自清先生巧妙地运用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及语言描写,准确地刻画出了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
还有,在这段文字中,“父亲似乎很着急,动了气,脸都气得发白了。
”也许有的读者会产生疑问,即使再生气,也不至于“脸都气得发白”吧?其实不然,因为当时的天气已经十分寒冷了,“大风一阵阵地刮着”,所以,从父亲的表情中,我们可以知道,这个家庭还没有多余的资金去购买橘子,他只好让儿子把橘子放回家,等到明年春天再来拿。
但儿子又固执地认为应该马上去买,所以就不听劝告,与父亲争执起来。
于是,父亲的脾气才一下子爆发出来,才有了“发白”的脸。
当然,朱自清先生用词准确,且真情流露,把一个父亲关切儿子的心情形象地描写了出来,一个“急”字表现出父亲内心的激动,一个“气”字表现出父亲的担心和焦虑。
通过“发白”和“急”字的渲染,更能表达父亲内心的无奈与失望。
因此,作者在文章中用简洁明了的语句叙述了事件的原委,最后,笔锋一转,表现出了父亲那无法理解儿子的想法,于是,本该高兴的儿子的表情变得无比痛苦和失落。
当然不能否认是朱自清先生作品真情实感的流露。
但笔者却认为,还有另外一种原因,就是细节描写,传递出了真情。
我们说:细节决定成败。
由于作者选取的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细微的场面,因此,虽然在生活中十分常见,但它却赋予了深厚的含义,使之变得耐人寻味,给人以启迪。
通过这一小片段,朱自清先生正是把家庭的气氛烘托到了极致,通过细节描写,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真挚的爱,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父亲的苦衷与无奈。
朱自清散文《冬天》赏析《冬天》是朱自清的一篇散文,该文描写了冬天的美丽和严寒。
从文学形式上看,该文是一篇写景散文,但是作者却在对景的描写中融入了对季节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对该文的赏析。
一、景象描写朱自清在《冬天》中使用了较多的景象描写,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冬天的景色。
比如,他写道:“冬天的清晨,霜气重重,刮刮凉风,一切都像是死了的,我站在门口,感到我的鼻子和脸都冷得像一张没温度的铁板。
”通过这样的描写,作者让读者感受到了冬天的严寒。
又比如,他写道:“太阳从山边升起来,一片金红,升到天上,便不辣手了。
空气也随着太阳一起在天上变得温暖,小鸟们唱着歌,暖和了自己,也暖和了这阴冷、冷僻、无人问津的世界。
”这段描写展示了冬天也有美好的一面,阳光为世界带来了温暖,小鸟的歌声也为世界增添了生机。
通过景象描写的方式,朱自清生动地表现了冬天的严寒和美丽。
二、自我反思《冬天》中的景象描写很少是孤立的展现,大多数是通过作者的自我反思来呈现。
作者通过对冬天景象的纵深描绘,挖掘出一些内在的意义。
比如,他写道:“世界何处都孤独,何只冬天孤独?”这句话是对冬天“孤独”的另一种思考,冬天不仅仅只因人少而孤独,更是因其本身的性质而使得孤独随处可见。
也正是因为这种孤独,冬天才具备了别样的美。
此外,作者在文中“我”作为叙述者的角色下,对自己的感受和境遇展开了反思,凸显出了一份自我揭示和探究的精神。
比如,他写道:“我从来都不是常常去校门口道别的人,但是冬天有些合适说话,有些合适望着过去。
也不知这是为什么。
”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孤独,感性地揭示了人与季节之间的亲和力和关联性。
三、冬天的人生哲理《冬》作为季节,不仅有美丽和严寒,还蕴含了人生的哲理和意义。
朱自清在《冬天》中通过对冬天的描绘,展现了丰富而深刻的人生哲理。
首先,这篇文章让我们重新审视季节变化的规律,从而认识到万物生养与死亡的规律。
作者通过冬天景象的描述,展现出生命的脆弱和无常性,在冬天的眼中,一切都是短暂的,一切都有生命,至暮年而逝。
朱自清散文《冬天》赏析朱自清散文《冬天》赏析朱自清,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语文学者。
他的散文以清新淡雅、清丽脱俗著称,以细腻的描写手法、恰当的语言表达为特点。
《冬天》是朱自清的一篇散文,散文以它独特而优美的现象和感受取得了广泛的赞誉。
《冬天》是一篇以冬天为主题的散文,以作者的视角,以朴素自然、平淡清新的语言风格,将冬天显得十分生动、真实、迷人。
这篇散文通篇穿越了寒冷的冬季,以真情的笔触写出了冬天的种种景象和特点,在读者的心中勾画出了一幅幅冬日的美丽图景。
散文开头,作者描绘了冬天的枯木、秕秕,独具艺术性的描写让读者仿佛看见了一片冬天枯荣交替的景象。
接着,作者又借着冬天的特殊魅力,铺陈出一幅充满生机和独特魅力的自然图画。
细致入微的描绘,清晰明了的笔触,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万物生灵欣欣向荣的自然环境之中。
接着,作者以敏感细致的笔触,将自然景象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之中。
文中不仅描绘出冬季人们的独特活动,还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的印痕。
比如说,“建国节前,商栈里的陈设全部调换。
柜台供了神主,出了沐浴室,上了桌子,用红缎子将其裹住,打出「首孔」的狮头,挂了一种叫『耳报』的糕点,便摆成新的店面。
”又比如,“最喜欢这样的夜晚,新熏的炉子启着,屋角里的茅坑焚着,垫起一张团圆的松木,栗子麻花上下抽带的肢势,一边听老爷子唱《茉莉花》,一边细细地啜着苏打水,很温暖,很舒适。
”这些生动的描写、真实的情景、深刻的见解,使得《冬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生活的记录。
同时,《冬天》中作者所散发的温情也是其独特的价值路径。
他通过描述、展示每个人在冬天所传递的温暖和关怀,如孩子的欢笑、火炉的温暖、夜晚的诗情等等,使得读者深刻体验到冬天的魔力所在——即使是寒冷而无人赞美的四季也能让我们感受到沉淀,感受到生命的状态。
《冬天》深度描绘了冬季的生机,同时,也寄托着人们的心愿。
冬季的生活在朱自清笔下成为一种寄托情感的表达方式,也是一种切近别样的生命感受。
朱自清《冬天》阅读理解朱自清的散文《冬天》是一篇充满温情的作品,通过三个看似互不相关的生活片段,展现了父子之爱、朋友之谊和夫妻之情。
以下是对这篇散文的详细阅读理解:文章结构散文《冬天》主要描写了三个生活场景:1.父子四人围坐吃白水煮豆腐:1.场景设定在冬天的晚上,屋子里点着“洋灯”,但依旧阴暗。
2.父亲用高高的“洋炉子”煮着热腾腾的豆腐,并常常站起来,微微仰着脸,觑着眼睛,从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孩子们的酱油碟里。
3.孩子们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地望着那锅,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2.与友人冬夜泛舟西湖:1.阴历十一月十六日晚上,与S君、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
2.湖上月色真好,只有他们一只划子,有点风,月光照着软软的水波,像新砑的银子。
3.他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作者渐渐地快睡着了,P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
3.一家四口在台州过冬:1.台州是个山城,他们住在山脚下,只有一条二里长的大街,别的路上白天几乎不见人,晚上一片漆黑。
2.他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路上的说话声,但因为走路的人太少了,听起来还只当远风送来的。
3.妻子惯了那寂寞,只和爷儿们守着,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
文章主题这三个片段虽然看似互不相干,但都围绕着“冬天里的春天”这一主题展开,展现了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温暖。
细节描写1.父子吃豆腐:1.通过一连串的动作细节,如“站起来”、“仰着脸”、“觑着眼睛”、“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勾勒出笨拙而认真的父亲形象,诠释了无言的父爱。
2.冬夜泛舟西湖:1.用水墨画笔法写景,突出文人情调,给人以闲适之感。
如“有点风,月光照着软软的水波;当间那一溜儿反光,像新砑的银子”。
3.台州过冬:1.通过对台州冷清寂寞的描述,意在铺垫,以便最终突出母子三人并排而立的特写镜头,作为本段和全文的高潮长留于读者的视线之中。
朱自清的散文《冬天》一、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江苏扬州/江都人,生于江苏东海,5岁时迁扬州;祖籍浙江绍兴。
1916年考入北大,读哲学,1920年毕业;先后在杭州、扬州、上海吴淞、杭州、台州、温州、宁波、绍兴上虞的中学或师范学校任教;1925年(27岁)起任国立清华大学国文/中文系教授,后任系主任;抗日战争期间,任由清华、北大、南开三校联合组成的西南联合大学文学院教授、中文系主任;1946年起复任已返京的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48年(50周岁)时因严重胃病且并发肾炎而逝世。
背景:《冬天》是朱自清的一篇回忆性抒情散文,作于1933年冬天。
作者从当时身处的冬天回忆起以往和父亲、朋友、妻儿一起过冬天的情景,情动于衷而不能自禁,因而写下了这篇散文。
三、理解课文:1)这篇散文主要是由三个画面/事件构成的:第一幅画面是作者儿时在家里过冬的情景。
寒冷的冬夜里,父亲与三个儿子一起围着炉子吃白煮豆腐:古老的房子,昏暗的灯光,乌黑的锅和炉子,雪白的豆腐;父亲时不时地站起身来从冒着热气的锅子里夹起豆腐并放在儿子们面前的碟子里。
屋外虽天寒地冻,屋内却温暖如春,因为父子围炉吃豆腐的情景饱含着浓浓的亲情!第二幅画面是作者青年时代与两个友人一起冬夜泛舟游西湖的情景。
文中的S就是叶圣陶(1894-1988,江苏苏州/吴县人)。
事情经过是这样的:1921年夏天,作者辞了扬州八中教务主任之职,到中国公学任教,在那里结识了叶圣陶。
不久,作者到杭州的浙江第一师范(原杭州府中学、浙江省第一中学,现杭州高级中学[或杭州师范大学])教书,叶圣陶也因约而来,两人同住在一个房间里。
当年12月14日(公历)晚上,他们和另外一位友人一起坐着小船游西湖:溶溶的月色,软软的水波,淡淡的山影,星星的灯火,湖山之间十分地平和寂静,只有均匀的桨声在夜空中轻轻地荡漾着。
冬夜的西湖上,风是冷冽的,但朋友间的友情却温暖着彼此的心,小划子上满载的正是作者与友人之间的深厚友情。
【初中散文阅读】初中朱自清散文阅读??《冬天》有答案初中朱自清散文阅读——《冬天》有答案阅读朱自清散文《冬天》,回答17~20题。
①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
是“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
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
锅在“洋炉子”(煤油炉)上和炉子都是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
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然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
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
“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
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
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
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
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的豆腐。
②又是冬天,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晚上。
跟S君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S君刚到杭州教书,事先来信说:“我们要游西湖,不管它是冬天。
”那晚月色真好,现在想起来还像照在身上。
本来前一晚是“月当头”,也许十一月的月亮真有些特别吧。
那时九点多了,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
有点风,月光照着软软的水波;当间那一溜儿反光,像新砑的银子。
湖上的山,只剩了淡淡的影子。
山下偶尔有一两星灯火。
S君口占两句诗道:“数星灯火认渔村,淡墨轻描远黛痕。
”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
我渐渐地快睡着了。
P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
船夫问要不要上净慈寺去;是阿弥陀佛生日,那边蛮热闹的。
到了寺里,殿上灯烛辉煌,满是佛婆念佛的声音,好象醒了一场梦。
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S君还常常通着信,P君听说转变了好几次,前年是在一个特税局里收特税了,以后便没有消息。
③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
台州是个山城,可以说在一个大谷里。
只有一条二里长的大街。
别的路上白天简直不大见人,晚上一片漆黑。
偶尔人家窗户里透出一点灯光,还有走路的拿着火把,但那时少极了。
冬天的散文朱自清
《冬天》是朱自清创作的一篇散文,文中描述了三个场景:一是父子围炉;二是冬夜划船;三是冬天西湖。
全文通过描写三个场景表达了作者对冬天的独特感受
和怀旧之情。
对于冬天的描写,朱自清从不同的角度入手,通过细腻的笔触刻画出了冬天的特点。
在父子围炉的场景中,作者通过对炉火的细节描写,表现了冬天的寒冷和温暖。
在冬夜划船的场景中,作者通过描写湖面和山色,表现了冬天的静谧和美丽。
而在冬天西湖的场景中,作者则通过描写松林和鸟影,表现了冬天的宁静和优美。
在朱自清的笔下,冬天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季节,而是一个充满生命力和情感的世界。
通过对冬天的描写,作者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以及对过去的怀念和感慨。
这种情感贯穿了全文,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真实情感和思
想。
总之,《冬天》是一篇充满情感和感悟的散文,通过描写冬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过去的怀念。
读完这篇散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冬天的意义和价值,以及朱自清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境界。
文中有“画”——《冬天》赏析
教学目标
1. 感受作者对朱自清《冬天》一文的赏析。
2. 了解赏析的一些基本方法——如:“总-分-总”的逻辑顺序,蒙太奇的手法;
说明:
学生曾经学过朱自清的《背影》,在《背影》里,我们看见了一个如何用心来给予儿子一切的老父亲形象,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父爱”;而作者耿光怡对朱自清《冬天》一文的赏析,撷取了生活中三个画面,从朱自清惯常写的父爱,扩展到友爱、情爱。
在感受亲情美好的同时,揭示了友情的绵长。
全文像一部无声的电影,亦采用蒙太奇的手法,把质朴、自然的情感,通过三个镜头——亲情、友情和爱情,一一展现出作者文字里的深厚情韵。
因此,课堂里可以细细品味作者赏析中的三幅画面:父子四人围坐在“洋炉子”旁边吃水煮豆腐的情景;和两个朋友月夜泛舟西湖的情景;在寂寞山城中,因为有了妻儿天真的微笑,冬天也“老是春天”的情景,最后感悟出:浓浓的情,可以驱散冬天的寒意,化解冬天的冰冷。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把握作者以总、分、总的形式,“摇出了”三幅画面,全面地对《冬天》一文进行赏析。
2. 难点:朱自清《冬天》一文采用了“摄影艺术手法”,那么,《〈冬天〉赏析》一文哪些地方也体现了“摄影艺术手法”呢?
说明:
这是一篇赏析的文章,针对九年级学生的阅读,教学的重点可以从赏析一篇文章,该如何入手进行设计,一定要指导学生整体阅读,在整体阅读的基础上,抓住细节进行品读,并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赏析。
如《〈冬天〉赏析》一文是以“总——分——总”的逻辑顺序进行赏析,在赏析的过程中亦渗透了蒙太奇的手法。
什么是蒙太奇的手法,它是如何表现的,可结合课文后的“学习建议”中的知识点,渗透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浓而不烈,清而不淡——朱自清散文《春》和《冬天》赏析朱自清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他的作品一直受到读者的广泛欢迎。
朱自清在他的作品《春》中,用浓而不烈,清而不淡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温馨而美丽的春天图景。
作者以一种温柔而平和的态度,就从头到尾描写了春天的景致,使得读者有一种亲切而贴切的感受,仿佛像走进一幅绝世美景一样。
作者用一种微妙而华丽的语言把生机勃勃的春天表达出来,让读者感受到清新而温和的寒风。
作者用现实而生动的比喻,加上流畅而简洁的文笔,描绘出一幅细致而完整的春天画面,让人仿佛踏入这一路春意,让身体和心灵都被清新的春风温柔的吹拂。
作者用幽蓝的颜色,运用贴切的比喻,来描绘春天的无价之宝,他用流畅的话语形容出春日里恬静的和风,又用调和的笔触,勾勒出春天的芬芳里每一片繁花盛开的画面,让人有种沉溺其中的美好享受,感受春天的无穷魅力。
朱自清在《春》中浓而不烈,清而不淡,运用抒情文风,把美丽而温馨的春天表现出来,饱含如泉水般清澈而淳朴的古风,淡雅而迷人的气息。
冬天朱自清也有一篇长篇散文《冬天》,作者以精湛的文笔,描写了一幅凄美而又细腻的冬天图景。
作者充满哲思的文笔,营造出一片宁静而安详的景象,使冬天显得既静谧又冷清。
作者以一种柔和的语言把冬天的景致表现出来,使读者产生一种深深的美好感受,如走进一片洁净而安然的温暖之中。
作者以一种微妙而细腻的笔触,把大雪披覆下的一片宁静而肃穆的景象描绘出来,令人心旷神怡、身心舒畅。
作者用一种淡淡的笔触,勾勒出厚重而沉稳的冬天,形容的变化着的冬日,让人有一种温暖而轻松的感受,仿佛穿越空间和时间,走入一片冬雪的梦幻之中。
作者以雪的语境,用一种抒情的方式,把淡淡的蓝色描绘出来,唤起读者的深沉沉思。
总之,通过朱自清的散文《春》和《冬天》,朱自清用浓而不烈,清而不淡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温馨而美丽的春天图景和一片凄美而细腻的冬天风景,引人入胜,让读者体会到四季的变化,珍惜时光,感受岁月的美好。
冬朱自清课文冬
冬是一篇富有诗意的散文,由中国作家朱自清创作。
故事以冬天的景象为背景,通过描绘冬天的风景和人物丰富的情感,展示了冬天的美丽与孤独。
文章一开始,朱自清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寒冷的冬天景象。
他描述了大地被冰雪覆盖的情景,以及冬日里的寒风刺骨。
这些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冬天的严寒和荒凉。
接着,文章转向描述冬天给人们带来的孤独和思念。
朱自清提到了饭店里的服务员,他们不得不留在饭店里度过漫长的冬天。
他们跟家人分隔两地,渴望着能够回家过年。
这种孤独和思念被描绘得深刻而真实,让读者对这些冬天的工作者产生了同情和思考。
最后,朱自清通过个人的回忆和情感,展示了冬天的美丽和独特之处。
他回忆起小时候在雪地里玩耍的快乐,描绘了冬天给他带来的美好回忆。
他强调了冬天的冷清和孤独是一种生活的体验,也是一种温暖的回忆。
总的来说,朱自清的文章《冬》通过精彩的描写和情感表达,展示了冬天的美丽与孤独。
他通过对冬天景象的描绘以及对人物情感的刻画,让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冬天的寒冷与孤独,同时也能够发现其中蕴含的美好和温暖。
冬天的温暖——朱自清散文《冬天》赏析散文是一个文体,但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习惯于把它称为“美文”。
所谓“美文”,并不是指语言多么优美、词藻多么华丽、句式多么别致、结构多么巧妙、思想多么深刻等。
而是指那些情感真挚,思想健康,给人以教益,又能给人以审美快感的文章。
有人说,朱自清的《冬天》是一篇不折不扣的抒情散文,这话也许太过武断。
因为即使在散文里,《冬天》也显得十分节制和克制。
没有《背影》中的“背影”,没有《荷塘月色》中的“荷塘”,没有《春》中的“小草”,甚至也没有《匆匆》里的“溪水”,没有《歌声》里的“呼啸”,也没有《绿》中的“绿叶”。
只有冷冷地、静静地、淡淡地写景,淡淡地叙事,朴素地抒情,温婉地议论。
当然,其中还是带有作者强烈的主观情绪的。
比如“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从字面上看,好像与“暖和的阳光,轻快的风”没什么关系,实际上却与“盼望”息息相关。
只有对“暖和的阳光,轻快的风”充满期待,才会有“盼望”;有了对“暖和的阳光,轻快的风”的盼望,才会有“春天的脚步近了”的喜悦。
“这回可好”,接下去便是“盼望着”和“盼望着”的心理过程,这是全文的“弦外之音”。
如果去掉这个“最好”,去掉这个“盼望”,整篇散文便会变得沉重,变得干巴巴,而缺乏韵味。
可见,一篇文章的主题固然重要,但文中的任何一个细节也不应该忽视,否则整篇文章的基调就可能受到破坏。
如果仅仅把文章中的某一句话单独抽出来,说这是主题,那也未必太绝对了。
如:“蓝天”与“阳光”,“脚步”与“暖和的阳光,轻快的风”,“青蛙的叫声”与“唱歌的蝉声”等等,虽然分属于不同的层次,但似乎都蕴含着某种相同的意味。
作者正是抓住了事物间内在联系的特点,运用“烘云托月”的手法,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除此之外,这篇文章也很讲究语言的准确性。
我们知道,抒情散文,尤其是以描写为主的散文,最忌讳的就是矫揉造作,滥用华丽辞藻。
而朱自清却做到了,恰到好处。
但有一点我不赞同。
朱自清散文《冬天》赏析朱自清散文《冬天》赏析《冬天》是朱自清先生创作的一篇散文,充满感慨,纯真而自然,是一篇典型的写景散文。
朱自清以其独特的敏感性,充分地表达了他对冬天的理解和感受,把寒冷、荒野的冬天呈现在读者眼前,形象而有感染力。
首先,文章开头就让人感受到冬天的萧条和寒冷,尤其是对于北方人的日子更加难熬,文章第一段就道出了北方冬天的中心话题——火炉,文章中写道:“北方人过冬,莫不用炉子,割了火柴,点上纸,点上煤,火光总得有个源头”。
通过这些文字,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北方冬天的严寒,以及朱自清真切的感受。
接着,朱自清笔下的冬天仿佛已经在眼前展开。
散文中描写了清晨的冷雾中,空气中溢满了洁净而透明的水汽,树木依然披着雾霭,远处的树林和山岭苍茫而高耸。
随着太阳的升起,冬天的景色变得更加清晰和生动,此时的天和地彼此交融,渲染出一道道明亮却有些寂寞的画面。
尤其是在散文中写到“当太阳升到足够的高度,较弱的寒冷就消失了。
天清气朗,日光油然地蔓延着,遇到一只花茶蛋,也会让它看上去太阳一样的金黄!”这段话,更是给人一种立刻响应的感觉,让人能够始终感受到朱自清对于冬天的感受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此外,朱自清在散文中还将关注点转向了人的内心。
他通过笔下的那个小女孩,描述了一个快乐而充满想象力的冬天,这种景象和大自然中清冷和静默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
通过这样的安排,朱自清要表达的是,在这严寒、冷清的季节里,人的内心依然能够拥有美好和充满幸福感的想象,也能找到一份温暖和美好。
最后,在文章的结尾,朱自清再次回到火炉上,刻画了一个温暖、平静的情形。
散文中写到:“炉子面前或原地蹲或坐或靠背懈,慢慢流连。
慢慢地,火被烧小,炉子变成黑云,若有什么话题,慢慢讲几句”。
通过这些文字,作者要表达的是,在大自然环境中,那颗不安和焦虑的内心可以感受到温暖和慰藉。
总的来说,朱自清的散文《冬天》描绘了又冷又寂寥的季节中,人与自然之间复杂而柔和的联系。
它运用了抒情的叙述方式,给读者带来了严冬的真实感受,散文中诗性的语言使我们能够看到冬季既清冷又神秘的一面。
朱自清散文冬天及赏析
一:引言
冬天是四季之中最寒冷的时节,也是大自然万物休养生息的季节。
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著名作家朱自清以其独特而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许多关于冬天的文章,并通过对人与自然相互交融的感悟和思考展示出他深厚内心世界。
二:主体部分
1. 寒风刺骨:描述寒风吹过大地带来阵阵凛冽气息。
a) 描述北方零下温度下人们如何应对;
b) 表达作者面对严寒所产生情感变化。
2. 雪景美好:描绘纯洁白雪覆盖整个城市或乡村场景。
a) 倾诉看到第一片落雪时候震撼心灵;
b)表达欢喜迎接初次见证真正意义上“银装素裹”的满园春色;
3. 点缀小品:
a)记述校园里学子玩耍打闹留给读者快乐印象;
b)描述冬天的动物和植物如何适应严寒环境。
4. 冬日思绪:表达作者对生活、人情与自然相互交融感受。
a) 描述在宁静中体会到内心深处的平静;
b) 表示对大自然魅力以及人类命运之间联系探索;
三:结尾
在朱自清散文作品中,他通过独特而精致的描写手法展现了
冬天带给我们不同于其他季节所能提供的美好。
这些文章既有真实性
也具备艺术性,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一个充满温暖和诗意的画卷。
附件:
1. 图片素材:包括雪景图片等相关图像资料。
2. 相关阅读推荐列表:列出一些经典或值得参考学习的相关文章。
注释:
1. 银装素裹: 形容白雪覆盖整个城市或乡村场景时形成银色外观
效果。
2. 散文: 是指用文字来抒发情怀,反映社会风貌并进行议论评论, 不受格律限制, 短小灵巧地记述事理.
3.《匆匆》:朱自清的散文代表作之一,描写了作者对时光流逝和生命短暂性的思考。
从冬天看朱自清散文的美文特色朱自清,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备受尊敬与喜爱的作家。
他的散文作品以其清新、自然、质朴的风格而脍炙人口。
在冬天这个寒冷的季节里,朱自清的散文作品展现出独特的美文特色。
本文将从描写细腻、情感真挚及寓意深远三个方面探讨冬天中朱自清散文的美文特色。
首先,朱自清散文的美文特色之一是描写细腻。
在冬天这个寒冷的季节里,朱自清通过独特的笔触,将周围的景物与人物描绘得十分细腻。
例如在《背影》中,他描写了一个冬天的早晨,冷风呼啸着,父亲为他背着书包送他上学,而他不经意地回头,看到了父亲消瘦的身影。
他细腻地描写了父亲的背影,描述了他疲惫的步伐和苍白的面色,使读者能够清晰地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和深情。
这种精细入微的描写方式,使读者仿佛置身于朱自清的散文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冬天的寒冷和人情的温暖。
其次,朱自清散文的美文特色之二是情感真挚。
在冬天的散文中,朱自清常常将自己的真挚情感融入到笔墨之中,使作品充满温情和诗意。
例如在《雨巷》中,他写道:“我出生在一个南方的小城市……亲爱的读者,请你想像一个晴朗的夜空,天上的千颗繁星,就是那么多的台灯。
”通过这样的描写,朱自清将自己对小时候家乡雨巷的眷恋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读者在阅读时,不禁被作者的真情实感所打动,仿佛能够感受到他追寻记忆的心情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最后,朱自清散文的美文特色之三是寓意深远。
冬天,作为四季之中最寒冷的季节,常常被人们用来象征生命的艰难与困顿。
在朱自清的散文中,冬天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代表着各种寓意。
例如在《记京口北固亭感怀》中,他以冬天的荒凉景象来描绘自己内心的孤独和失落。
他用“北固亭”代指自己,将自己与北固亭这座寂寞凄凉的亭子进行类比,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深沉思索和孤独苦闷。
这种寓意的运用使朱自清的散文更具思考性和哲理性,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思考的空间。
总的来说,朱自清散文作品中蕴含了丰富的美文特色。
他的描写细腻、情感真挚和寓意深远,使得他的作品引人入胜,读之令人陶醉其中。
朱自清散文冬天及赏析
《冬天》是书怀抒情散文,是朱自清怀念家人友朋的书怀抒情。
相关内容,一起来看看!
原文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
是一“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
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
锅在“洋炉子”(煤油不打气炉)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
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
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
“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
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
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
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
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又是冬天,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晚上,跟S 君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
S君刚到杭州教书,事先
来信说:“我们要游西湖,不管它是冬天。
”那晚月色真好,现在想起来还像照在身上。
本来前一晚是“月当头”;也许十一月的月亮真有些特别吧。
那时九点多了,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
有点风,月光照着软软的水波;当间那一溜儿反光,像新砑的银子。
湖上的山只剩了淡淡的影子。
山下偶尔有一两星灯火。
S君口占两句诗道:“数星灯火认渔村,淡墨轻描远黛痕。
”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
我渐渐地快睡着了。
P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
船夫问要不要上净寺去;是阿弥陀佛生日,那边蛮热闹的。
到了寺里,殿上灯烛辉煌,满是佛婆念佛的声音,好像醒了一场梦。
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S君还常常通着信,P君听说转变了好几次,前年是在一个特税局里收特税了,以后便没有消息。
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
台州是个山城,可以说在一个大谷里。
只有一条二里长的大街。
别的路上白天简直不大见人;晚上一片漆黑。
偶尔人家窗户里透出一点灯光,还有走路的拿着的火把;但那是少极了。
我们住在山脚下。
有的是山上松林里的风声,跟天上一只两只的鸟影。
夏末到那里,春初便走,却好像老在过着冬天似的;可是即便真冬天也并不冷。
我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路上有人说话,
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
但因为走路的人太少了,间或有点说话的声音,听起来还只当远风送来的,想不到就在窗外。
我们是外路人,除上学校去之外,常只在家里坐着。
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
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
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
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
那时是民国十年,妻刚从家里出来,满自在。
现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却还老记着她那微笑的影子。
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
赏析
提起冬天,人们自然会想起北国茫茫雪野的世界,灰蒙蒙的天空罩着冷飕飕的寒气,透着冰冷。
然而朱自清笔下的冬天,带来的却是一股暖流,一种人间温暖的热流充盈其间。
散文《冬天》超前地运用了当今摄影艺术手法,用变幻的镜头摇出了三幅冬日的大特写,主画面中又重现出若干连动的小画面,大中套小,大小衔接粘合,主次相间补充,形成一组冬天里独有的不同景观,别有一番韵味。
第一幅画面:古老的房子,昏暗的“洋灯”,乌黑的锅炉,父子四人围坐在一起就着氤氲的热气吃着白水煮豆腐。
热流在老屋里滚动,驱走寒潮,给这地冻天寒的夜晚带来了如春的暖意。
温馨中父子之间尽情品味难得的天伦之乐。
这幅画面看似平实,物都是见惯的,无奇可言,但将乌黑的铝锅,雪白的豆腐,桔黄的灯光这些细物叠印放大,就会突发成空间上的视觉形象的拓展,暗示出昔日生活的时空,这便是一种摄影艺术的再现。
亲子们眼巴巴望着“鱼眼睛”似的豆腐块,嫩嫩的、滑滑的从父亲的筷子下掉进自己的酱油碟里,好贪吃好可爱的形象。
谁人不曾有过这等往事?围着炉火一家人吃着煮山药煮红薯,听凭呼啸的北风吹打着窗棂。
此刻的回忆竟变得那么清晰,顿时勾起一份诗化的温柔。
父子情,父子爱被这幅放大的特写无限扩展延伸,构成了读者的想象空间。
如今白水煮豆腐不多见了,电火锅涮羊肉涮海鲜倒成为家家冬天的一大景观。
旧时与现况在想象的世界里幻化为一体,这就是画面摇动下的魅力。
第三幅画面叠印出另一番情韵:静静的冬夜,“我”和友人泛舟西湖,头上一弯明月,远处一抹湖山,山下一星灯火,身边一阵桨声。
我们无言相视,荡着飘着,似醒非醒,似梦非梦。
与第一幅画面比,这里
少了黑白反差,少了动的知觉,少了喧闹的音色,强化渲染了清幽宁静,映衬出友情的悠远流长。
平和冲淡才是一种永恒。
这是一幅无声的画面,却胜似有声的世界,在艺术创意上作者玩味出一种佳境。
第二幅画面推出一个空寂的山城峡谷——台州。
画面跳出了喧嚣的尘缘,进入松风鸟影的情境。
在作者笔端摇曳出一组新的视觉形象,‘白天不见人’,“夜晚点火把”的长街,好似“老在过冬天”,临街的“大方窗”时时闪现出母子三人的微笑迎着“我”归来。
这组画面取像上采取了对比的技法,外空内实。
外在景观是“天地空空”,一片寂寥,而内心世界既隐含着作者难以言表的孤寞又流露出对妻子的无限满足和怀念,对比中幻化出母子微笑的特写镜头定格在整幅画面上,醒目清晰,难以忘怀。
《冬天》运用蒙太奇的方法,将长焦、广角、短镜头揉在一起对准一幅幅不同的冬景,推出、摇近、定格、幻化,使画面中的景色与人物深浅有致,远近相间,动静结合,虚实掩映,营造出“冬天里的春天”的意境和氛围,展现了人间亲情、友情、爱情永恒这一主题,是文与画合一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