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物校本课程
- 格式:docx
- 大小:17.15 KB
- 文档页数:2
初中生物校本课程总结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课程为初中生物校本课程总结,旨在通过本学期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生物素养,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热爱和探究精神。
课程内容包括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人体生理、遗传与进化等方面,通过系统的总结,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教学对象本课程的教学对象为初中学生,他们已经完成了本学期的生物课程学习,具备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此基础上,通过校本课程总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程总结中收获知识和成长。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鼓励学生在小组讨论和交流中共同进步,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知识,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包括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人体生理、遗传与进化等方面的概念、原理和规律。
(2)了解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如观察、实验、调查等,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提高学生的生物信息素养,学会查阅生物学资料,运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
(4)培养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组织学生参与实验、观察、调查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3)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命科学的热爱和敬畏之心,增强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
适合生物做的校本课程一、植物的奥秘1. 课程目标- 了解常见植物的结构与功能。
- 探究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
- 认识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学习内容- 植物的细胞结构-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材中有关于植物细胞结构的基础知识,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叶绿体、液泡等结构的特点和功能。
可以使用教材中的图片、实验(如制作植物细胞临时装片观察细胞结构)来辅助学习。
- 植物的器官- 根: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材详细介绍了根的结构(根尖的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等)和功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根的形态观察实验,如观察不同植物的根系(直根系和须根系)。
- 植物的生长发育- 种子的结构与萌发: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教材中有关于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结构的对比学习,以及种子萌发的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
可以让学生进行种子萌发的实验观察,记录种子萌发过程中的变化。
- 植物的开花结果:教材中介绍了花的结构(花萼、花冠、雄蕊、雌蕊等),传粉和受精的过程以及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可以组织学生观察校园内植物的开花情况,制作花的结构模型等。
- 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生产者的角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其他生物提供食物和能量。
教材中有相关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简单介绍,可以结合实际的生态系统案例,如校园中的花园生态系统,分析植物在其中的重要性。
- 保持水土、调节气候:课外资料如一些环保类书籍中提到植物的根系可以固定土壤,防止水土流失,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调节空气湿度和温度等。
3.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讲解植物学的基础知识。
- 实验教学:如上述提到的各种植物相关的实验。
- 实地观察:带领学生到校园内或植物园观察植物的形态、生长环境等。
二、动物的行为与生态1. 课程目标- 认识动物的行为类型及其意义。
- 了解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 探究动物行为与环境的关系。
2. 学习内容- 动物的行为类型- 学习行为:教材中提到动物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行为,如小狗做算术等。
1.调查与研究——生长基质的种类与作用教学目标:了解无土栽培中生长基质的种类及作用。
通过调查生产生活中生长基质的应用情况,价格等相关信息,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增强学以致用的意识。
利用验证生长基质对无土栽培植物的重要性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1.1背景资料当植物被置于100 %的营养液中培养时,我们有时称之“水剂营养液栽培法”。
这种栽培技术还需要为植物提供某中支撑物质。
通常,植物如果得到某种生长“基质”或泥土等的支撑,帮助植物固定根系,植物会长得更好。
只要生长基质一一或称“聚生体”一不为植物提供物质,这中栽培方法就可以被称为营养液栽培法。
一些可以被用作“无土质”的生长基质材料包括:沙、砾、LECA ~一种轻一一种轻度膨胀性聚生物质、小石块、有色砾石、锯木屑、蛭石和珍珠岩。
蛭石是一种自然形成的矿石,其中含有大量的小孔室,贮有空气和水分。
尽管这种矿石不断地进行分解,但不会影响土壤的pH值,也不会为植物提供任何营养物质。
珍珠岩是一种多孔的卵右:|这两种物质在农具店或工具店里都有出售。
每种介质都有其优点和缺点。
但其最终都是为了给植物的根系提供水分和氧气,以及为植物提供物理支撑。
类似于在自然界中,蚯蚓等软体爬虫为土壤松土,使其充满空气。
1.2展开调查根据上面介绍的内容,你一定对这些生长基质很好奇吧。
不妨就从我们身边做起,调查一下,这些生长基质从那里可以买到(可从花鸟鱼虫市场开始),价格如何,它们的优点和缺点,对无土栽培的植物有没有选择性等等。
开始行动吧,看看你有什麽新发现。
1.3进行研究通常植物固定根系后,会长得更好。
事实会是如此吗?让我们通过对比试验来验证一下吧请根据上述现象,选择调查中你较为喜欢的一种生长基质,设计实验,验证生长基质对无土栽培植物的重要性。
2.探究——植物根系的大小教学目标:观察植物根系的形态及生长情况,了解无土栽培植物根系生长的情况,学会科学测量和记录数值的方法。
增强生物探究意识,掌握探究实验的一版方法。
中学生物校本课程实施方案(精选13篇)中学生物校本课程实施方案篇1生物学是一门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近年来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如粮食、人口、环境、资源等,都与生物科学的研究有直接的关系。
生物科学是当代科学的前沿,生物技术是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中国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根据新课程改革目标,中学生的生物学习,要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学生生活的联系,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主动学习精神,必须开发和利用校内外一切生物课程资源。
我校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初级中学,各种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生物课程资源。
20xx年,校生物课题《农村初中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研究》荣获得岳阳市一等奖,并报送省教科院参评。
这些有利条件为我们实施生物校本课程,提前准备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雄厚的物质基础。
一、课程目标1、通过参观调查,关注家乡的生物资源与环境变迁,产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逐渐形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
2、通过实践探究,培养学生的生物学基本技能;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的接受知识为主动参与探究获取知识的探究性学习方式。
3、通过给家庭当致富参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把生物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生活,提高运用能力;从一定程度上推动家乡经济建设。
4、使教师在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过程中,驾驭新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明显提高。
5、使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指导水平明显提高。
二、课程内容七年级:参观调查(一)给校园花木做身份证(二)参观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实践探究(一)无土栽培(二)学做园艺师(三)吃自己种的蘑菇八年级:参观调查(一)调查本地鱼类资源(二)参观特种养殖专业户实践探究(一)培育绿化苗木(二)嫁接(三)试种良种综合应用致富参谋三、实施建议(一)建立校本课程资源库:我校生物校本课程修学内容由三个部分构成:必学部分;选学部分;助学部分。
中学生物校本课程实施方案3篇一中学生物校本课程实施方案3篇一一、问题的提出及成因分析(一)问题的提出校本课程是基于学校的课程资源,为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与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以学校的教师为课程开发的主体开发的课程。
新课程内容加强了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的联系,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自信自立和科学探究精神。
校本课程是对现有课程资源的补充和延伸,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营造一个可以让教师和学生共同合作、探究的学习空间,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个性化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人的培养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学校教育的一个新的支点。
我们觉得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对实施素质教育、推进课程改革方面,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生物学科的是一门最贴近人们生活的自然科学,学生通过对生物学的学习,能够深入了解大自然生命的奥秘,激发学生探索兴趣。
从新课程改革以来的四次高考分析可知,生物学的各项能力和科学素养的考查内容的分值占生物学科总分值的比例由2007年的44%提高到2010年的66.7%。
由此看来,只局限于现行教材的课堂教学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因此,进行高中生物校本课程开发和建设也是势在必行了,本课题也就成为当今新课改背景下的生物教学的着眼点。
我校生物实验室条件的完备,校园网络的改善,新农村生态基地和星海湖生态旅游基地的建立以及当下石嘴山市正在大力打造新型园林化的工业城市等等,这一切都为本课题的顺利进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国内外关于本课题的发展趋势及研究现状《生物学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教师应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改变仅仅依靠教科书开展生物学教学的传统做法,这些都给校本课程的开发留下了较大的空间。
虽然在一些地区(如山东、江苏、广东等)的一些学校已有一些成型的经验和做法。
但是由于各种因素制约,校本课程建设仍处于初始探索阶段。
初中生物校本课程课程内容初中生物校本课程包括以下内容:1. 生命的起源和发展:介绍生命起源的理论,了解生物进化和适应的基本原理。
2. 细胞结构与功能:研究细胞的基本结构,了解细胞的功能和组织构成。
3. 物质的交换与能量转换:探究生物的新陈代谢过程,了解物质的吸收、消化和排泄。
4. 遗传与变异:介绍遗传基因的传递和性状的变异,了解基因工程和遗传疾病的相关知识。
5. 生物多样性与分类:研究生物的分类方法,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6. 生物与环境: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知识。
研究策略与资源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研究生物,以下是一些研究策略和可用资源的建议:1. 注重实践:生物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科学课程,学生应当积极参与实验、观察和实地考察等实践活动,加深对生物概念的理解。
2. 创设情境: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设计,创设相关的情境和案例,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思考能力。
3. 使用多媒体资源:利用教学视频、动画和互动软件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生物相关概念。
4. 参考科普书籍: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科普书籍,丰富生物知识,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5. 探索自然环境:组织学生进行生物观察和探索活动,如户外考察、植物养殖等,让学生与自然亲密接触。
6. 设立研究小组:鼓励学生组织研究小组,互相讨论、分享和合作,促进彼此之间的研究成长。
结语初中生物校本课程为学生提供了研究生物的基础知识和科学思维能力。
通过合理的研究策略和资源的应用,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生物学的重要概念和原理,培养科学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初中生物校本课程教案
课时:1课时
教材:校本教材
教学目标:
1. 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掌握细胞的分类及特点;
3. 了解细胞的生命活动。
教学内容:
1. 细胞的基本结构
2. 细胞的分类
3. 细胞的生命周期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掌握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2. 难点:理解细胞的分类及特点。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幻灯片图片,引发学生对细胞的好奇和探究。
2. 提出问题:什么是细胞?细胞的结构有哪些?细胞有哪些分类?细胞的生命周期是如何进行的?
3. 讲授:通过教师讲解和示意图展示,介绍细胞的基本结构、分类和生命周期。
4.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实验操作,观察不同类型的细胞结构。
5. 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今天所学内容,强化对细胞的理解。
6. 作业布置:布置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资源准备:
1. 幻灯片图片
2. 显微镜及生物玻片
3. 实验用具和材料
教学评估:
1. 学生实验操作的观察记录
2. 练习题的答题情况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细胞为主题,通过实验操作和讲解,引发学生对细胞的兴趣,帮助学生掌握细胞的基本知识。
下节课将进一步探讨细胞的功能及生命活动,帮助学生理解细胞在生物世界中的重要性。
初中趣味生物校本课程教案
课程内容: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了解生物的基本知识和生物多样性。
适用年级:初中生
教学目标:
1. 增强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了解生物的基本知识,包括生物的定义、特征、分类等;
3. 探索生物的多样性,激发学生对生物世界的热爱;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
1. 生物的定义和特征;
2. 生物的分类;
3. 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似和差异;
4. 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和活动安排:
第一课时:生物的定义和特征
活动1:观察身边的生物,讨论生物的共性和特征;
活动2:介绍生物的定义和主要特征,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类身边的生物。
第二课时:生物的分类
活动1:介绍生物的分类原则和分类方法;
活动2:让学生根据生物的外形、行为等特征分类不同生物。
第三课时:生物的多样性
活动1: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不同种类的生物,讨论它们的相似和差异;
活动2:设计小实验,让学生观察不同生物的特点和习性。
第四课时:生态系统
活动1:介绍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组成部分;
活动2:组织户外探索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教学评价:
1. 学生参与度:通过课堂互动和实践活动,检查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2. 学生理解能力:通过课堂问答和小组讨论,检查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实践能力:通过实验活动和户外探索,检查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力。
课程反思和总结:
总结本节课程的教学效果,讨论学生的表现和反馈,对下一次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
中学生物校本课程实施方案一、课程目标1. 掌握基本的生物概念和原理;2. 了解生命现象的基本规律和特点;3. 熟悉生物世界的多样性和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4. 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5. 增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
二、课程内容1.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2. 细胞与分子生物学3. 遗传与进化4. 生物生长发育与代谢5. 生物学中的问题解决方法三、教学方法1. 授课结合实验,注重生物学知识的教学与实际操作相结合;2. 多媒体幻灯片或视频辅助;四、教学过程1. 授课内容设计(1)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介绍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分类和现状,重点讲解研究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以及保护措施和方法。
(2)细胞与分子生物学:从细胞结构和功能,细胞代谢和物质运输,细胞分裂和周期等方面阐述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的基本原理。
(3)遗传与进化:介绍遗传规律、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进化的基本过程和机理,突变和基因工程技术等。
(4)生物生长发育与代谢:讲解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发育规律以及代谢的基本过程,重点强调环境对生长发育的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和人体的呼吸代谢。
(5)生物学中的问题解决方法:通过生物学研究方法、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等方面,加强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实验设计实验内容:嗅觉实验实验目的:了解嗅觉的基本原理和嗅觉的生理机制。
实验步骤:(1)安排好实验小组,在有氧条件下,每组选择不同的气体物质(如香蕉、苹果、樟脑丸、醋酸)。
(2)将气体物质分别装入标有数字编号的试管中,并用软木塞密封。
(3)在实验过程中,让实验员先闭上眼睛,然后打开某个试管,在实验者的鼻子前晃动试管,让实验员尝试辨认此气体的种类。
(4)记录实验员的反应情况和正确率。
实验材料:试管、气体物质等。
五、作业布置1. 课后阅读相关教材,巩固所学知识;2. 完成实验报告,总结实验结果和体会;3. 参加现场或在线小组讨论,提高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学生物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王倩学科教学(生物)142021114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编制主体自主开发与实施的一种课程,是学校在国家规定的课程之外,为落实学校的办学特色、发展学生的特长和发挥教师的特点而自主确定的课程。
课程开发的背景:
21世纪,随着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高科技、信息化、网络化、可持续发展等特征的日益凸现,教育将面临到一个竞争更加激烈、变革更加迅速、创新更加广泛的挑战,课程改革作为整个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目前受到的关注的程度日益突出。
中共中央、国务院早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就指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改变课程过分强调学科体系、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以及学生实际的状况。
”
校本课程在基础课程教育三级课程中有重要地位,校本课程开发是社会进步、科技发展、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课程体系必须对此做出相应的调整与重构。
国家课程因其自身的特点与局限,没有可不可能充分考虑各地方、各学校的实际。
更不可能照顾众多学习者的认知背景及其学习特点,更无力在学校指导与策略教学方面采取相应的针对性的措施。
这恰恰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所在。
现在中学的生物学习脱离生活,学生对于能够了解掌握一些专业的生物知识,却缺乏一些生活中的生物常识。
例如一些学生不能辨别一些常见的农作物。
城市生活的学生由于缺少相应生活经验,农业知识匮乏。
而农村学生虽然情况好些,但现在多数家庭生活教育中,学生接触农作较少,学生相应的生活经验也很少。
另中学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时期,身体也正发生诸多变化,良好生活习惯对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开设心理与健康教育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必要。
一、指导思想:以学生需求为导向,为学生开辟自主空间,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淡化学科深化型的课题选项,以拓展学生知识面,培育学生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生活技能和创新实践能力。
在校本课程开发上,应遵循“六大原则”,即整体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开放性原则,以生为本原则,民主参与原则,量力而行原则;落实“三个观念”,即激发学生兴趣观,开阔学生视野观,培养学生爱校观;做到“三个结合”,即课内与课外结合,学校与家庭结合,班级与社会结合。
这样,在这些指导思想下开发的校本课程,既生动活泼,又严谨有序;既有益于学生智能思维发展,又有益于学生体能身心发展。
二、课程目标
1、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使学生初步具有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思想和科学致富的意识。
3、了解农村生产劳动过程中蕴含的科学知识,初步建立对于农村劳动的正确认识。
4、激发学生热爱农村,热爱农业劳动的思想感情。
5、初步学习一些关于植物的特征常识,了解大棚植物栽培的技术,学习一些农业技术的原理。
6、初步具有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劳动的能力。
7、在实践中逐步培养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良好意识和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8、学生了解青春期身体和心理诸多变化
9、形成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意识
10、学会处理与同学、异性的人际关系
三、实施内容:
(一)、建立健全校本课程开发体系
校本开发不是一两个人能完成的,是由校长、课程专家、教师、学生家长等共同参与的。
学校要形成开发校本课程的组织网络,形成领导小组----教研组----教师----学生的开发网络,通力合作,共同创建“学习化校园”。
1、成立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负责课程的初步审议)
2、成立课程开发研究小组(负责课程的具体开发)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程序:
1、成立组织。
2、通过学生座谈等了解学生各种需求。
3、全面评估分析确定校本课程总体目标,制定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
4、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指南。
5、组织学生选择课程。
6、确定校本课程。
7、形成完整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8、任课教师拟订具体的《课程纲要》。
(三)、校本课程的结构:
七年级下学期生理与健康
(五)、校本课程的评价
1、学生学习评价:问卷调查
2、学习效果评价:信息反馈
3、课程评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