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精品教案及教学反思--猫
- 格式:doc
- 大小:47.00 KB
- 文档页数:4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猫教学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猫教学反思第【1】篇〗一、全文以读书为主线,在读中明白道理。
教学时,我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读书方式进行学习。
我先让学生通读全文,知道文中主要写了波斯猫这只小动物。
接着让学生再次读文,明确这是一只不快乐的波斯猫。
紧接着让学生带着“波斯猫为什么不快乐?它找谁去询问?燕子、蜜蜂、青蛙找到了快乐吗?为什么?……”等问题去自主读书。
最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通过有目的性的自读、小组合作读、分角色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读来理解燕子造窝、蜜蜂酿蜜、青蛙捉害虫的辛苦。
体会他们劳动的快乐,明白波斯猫为何不快乐及懂得“劳动创造快乐”的道理。
二、让学生精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文意。
“抓住重点词语读好句子,理解文意”是语文课上最常用的教学方法。
所以我先让学生按要求找到句子并划出,然后让学生读通句子,读好句子,在读句的过程中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句意,深入感悟文中的情感。
如读燕子、蜜蜂、青蛙说的话,从“一口一口地衔泥、千千万万朵花中采粉、一天到晚蹦来蹦去……”这些词句中体会到燕子衔泥造窝的辛苦;蜜蜂采蜜酿蜜的辛劳以及青蛙捕捉害虫、造福人类的快乐。
同时通过让学生对比读波斯猫说的话,从中加深学生对“劳动最快乐”的理解。
三、据课文内容续编故事,培养学生说话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续编故事是培养学生说话兴趣的最佳途径。
因此我在学生通读全文,明白事理的基础上让学生续编故事。
说说找不到快乐的波斯猫后来是怎样的?如:后来它最好的朋友谁帮助它明白了“劳动创造快乐”的道理?当波斯猫明白快乐是什么后它是怎样找快乐的?生:波斯猫去捉老鼠了,每捉到一只老鼠,它的心情就特别高兴。
生:波斯猫天天去捉老鼠,帮助主人把家里的老鼠都捉完了,他还去邻居家捉。
从此就过上了快乐的日子了……〖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猫教学反思第【2】篇〗《猫》这篇课文的结构分明,内涵丰富。
一、两节课下来,我发现以下两点值得今后继续保持。
《猫》教学设计执教人:贵阳市第一实验中学赵昆阳教学目标:1.采用填写顺口溜的方式,理清文章结构思路,了解“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和三只小猫各自不同的特点。
2.通过对三只猫亡失后的抒情议论语句的比较,采用绘制情感变化坐标系图,发现情感矛盾点,体会“我”对第三只猫之死的痛悔之深,理解“我”在忏悔之情中所包含的反思与自省,感悟其中蕴含的人生道理。
3.课后通过对比阅读夏丏尊的《猫》,体会人与动物故事中不同的思想情感,拓展对此类文本的情感和主题的阅读鉴赏。
教学重点:1.默读文章,圈画文中关键语句,通过比较,明白作者对三只猫的情感变化。
2.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亡失的痛悔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道理。
教学难点:通过分析情感矛盾点产生的原因,把握文本的思想主题并获得生活感悟。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先生的《猫》。
看到课文题目,你们会想到这篇文章是与什么相关的?(预设:宠物)生活中有各类宠物:忠诚憨厚的狗、灵动乖巧的猫、聪明有趣的鹦鹉、小巧玲珑的仓鼠……宠物走进人类的家庭,成为我们的伴侣,上课之间我想先做个小调查,你在挑选宠物时,首选的条件或标准是什么?(学生自由回答)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中,“我”也有自己对宠物判断的一套标准,这套标准在“我”三次养猫的经历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文中“我”养猫的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喜怒哀乐。
二、理清文章结构课前请大家预习文本时完成课后思考题中表格的填写,现在请大家根据你在表格中提取填写的关键信息,完成下面顺口溜的填写,用另一种形式来帮助大家理清文章的情节结构。
附1:教材表格填写参考附2:课堂顺口溜填写样例第一只猫:活泼乖巧花白猫,邻家要来惹人疼。
无奈病死失生机,令人酸辛叹无常。
第二只猫:小黄猫,得来人人爱。
无踪迹,意难平。
第三只猫:丑小猫,而来。
终冤死,深自省。
参考:活泼有趣、舅家、被人捉去、怅然愤恨、忧郁懒惰、流浪、无人怜、错遭指证、刺痛良心教师以“第一只猫”为例指导学生顺口溜需要提取哪些方面的信息,由学生自主完成第二、三只猫信息的顺口溜填写。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猫》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猫》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所写,通过描述作者与一只猫的相识、相处过程,表现了猫的古怪、温柔可亲、贪玩好吃的性格特点,同时也揭示了猫给人们带来的欢乐和情趣。
本节课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让学生感受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对于记叙文的基本结构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者情感方面还需加强。
此外,学生对于动物的认知多来源于生活经验,对于如何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动物的特点还需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动物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者情感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动物、珍惜生命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动物的特点。
2.难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者情感;运用细节描写表现动物特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3.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人物形象,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音频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3.PPT课件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文朗读音频,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课堂。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描述的猫的特点,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疑问。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包括猫的外貌、性格等特点。
初中语文《猫》教学反思(一)《猫》是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
这篇文章选自《郑振铎文集》,描写了“我”三次的养猫经历,曲折的表达出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感情,并从中告诉读者:凡事不可主观臆断,妄下结论,否则就难免出错,甚至造成无法弥补的悔恨。
因此,我将教学目标的第一点:概括三只猫的不同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以及对我的影响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而说出文章主旨以及得到的启示作为本课教学难点。
根据七年级学生身体和心理上的特点,我将采用讲授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注重小组合作,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习惯的培养以及能力的提高,并且重视对学生思想道德和价值观的培养。
可取之处:整个课堂,学生边读边说,边说边读,学生在文本中来来回回地走,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学生积累丰厚自然。
不足之处:各环节过渡还不够自然,在“品味”环节还做得不是太理想,在拓展环节还需要斟酌、推敲,在以后的教学历练中有待进一步提高。
教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是基础,品味文章深意是重点,激发学生对作品的感悟是难点,这也正是文学作品教学的重要价值所在。
所以,此课教学依“理解”“品味”“感悟”三大板块层层推进,由浅入深,让学生自由说话、主动说话、积极讨论,进而理清作品、品味感情、领会深意、感悟人生、学会做人。
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紧扣精彩凝练的语言文字,让文学作品的韵味充盈课堂。
初中语文《猫》教学反思(二)《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
因此,我在设计这篇课文的教学时:与学生见面的短短20分钟,老师要充分有效地利用。
让学生齐读课文一遍,以便使学生了解课文内容。
并让学生标画文章中的生字新词,自行解决。
这篇课文篇幅长,语言通俗易懂。
因此我在课堂设计上让学生速读课文,简述三只猫的故事。
(可选择其中一只谈一谈)并且对速读提出要求,并在屏幕显示:在文中标画出有关三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的词句。
《猫》教学反思(集合15篇)《猫》教学反思1在学习《猫》这一课时,除了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猫古怪以及刚满月时小猫可爱淘气的特点之外还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仔细观察、善于抓住动作特点描写小动物的写作方法。
于是我在教学中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能力。
一、首先从整篇课文来体会,读完课文这只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接着引导学生思考:猫的性格怎样?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猫的这个性格特点?在学生找到猫那老实、贪玩、尽职的性格以后,分别让学生找出具体描写这个特点的句子,然后结合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并从中找出重点词语。
例如:一天一夜、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学生有亲身体会,理解起来也比较容易。
对于“屏息凝视”这个词语的理解,我采用了让学生亲自体验,再加上“一连就是几个钟头”的理解,学生自然就体会到了猫那“尽职”的性格。
通过朗读、体会,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二、第二、三自然段的教学中,由于行文特色和第一自然段大致是相同的,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学。
在反馈交流时,有的学生条理清晰,很快讲出了猫高兴时和不高兴时的表现以及勇敢和胆小的性格特点,这是高于一般学生的思维广度,也显示出了这位学生非常强的学习能力,这正是我们着力想培养学生的方面。
也许因为课文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学生找的重点词还是比较准确的,紧接着学生又结合具体的语句深入谈了自己的体会,因而为理解课文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研究写作方法,进一步理解全文在作者的心里和笔下,家中的这只猫就像个既可爱又顽皮的孩子一样。
想一想,课文中的哪些语句最能表达作者喜爱猫的感情,为什么?引导学生找到有关句子:“说它老实吧,它有时候的确很乖”,“说它贪玩吧……又是多么尽职”,由此看出就像一个深爱子女的父母在向别人叙述自己的孩子。
又如讲猫跳上桌子,“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明明是说猫的脚印把稿纸弄脏了,却说成是“踩上几朵梅花”,更表达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还有记叙刚满月小猫淘气特点的句子,也都表达了作者对猫的喜爱。
《猫》教学反思猫是一种常见的宠物动物,深受人们爱慕。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从猫的特点中获得一些启示,匡助我们更好地进行教学反思。
本文将从猫的特点出发,分析其对教学的启示,以期能够提高教学质量。
一、敏捷灵便1.1 猫具有敏捷的身手,能够迅速逃避危(wei)险。
1.2 教学中,我们也应该及时调整教学方法,适应学生的需求。
1.3 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节奏,使教学更加灵便有效。
二、独立自主2.1 猫是独立的动物,喜欢独自行动。
2.2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应该培养独立思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自主性和责任感。
三、观察敏锐3.1 猫的观察力很强,能够敏锐地察觉周围的变化。
3.2 教学中,我们也应该注重观察学生的反应和表现,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3.3 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更好地指导他们,提高教学效果。
四、善于狩猎4.1 猫是优秀的猎手,善于捕捉猎物。
4.2 教学中,我们应该善于捕捉学生的兴趣点和学习需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4.3 制定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成就感和乐趣。
五、善于照应后代5.1 猫是善良的母亲,对后代关爱备至。
5.2 教学中,我们也应该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赋予他们足够的关爱和支持。
5.3 通过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实现教育目标。
总结:猫作为一种动物,具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特点,如敏捷灵便、独立自主、观察敏锐、善于狩猎和善于照应后代。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这些特点中获得启示,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希翼本文能够对教学工作者有所匡助。
《猫》教学反思(优秀9篇)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有名的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是编辑帮家人们整理的《猫》教学反思(优秀9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猫》教学反思篇一在这节课中,为帮助学生体会老舍先生爱猫、爱生活的情感,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通过朗读来感悟,我设计了自由读、默读、浏览、指名读、有体会地读、师生共读、评读等多种读书形式,在各种读的形式中,学生由于各自的理解不同,对不同字句、语调、重音的处理也不同,读的效果较好。
在各种读书形式的穿插运用中,学生从整体感知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始终边读边悟,较后深切地体会了老舍先生的爱猫、爱生活的'情感。
我感到学生再读“猫的性格古怪”一部分时,读出了自己对性格古怪的猫的喜爱之情,在读满月的小猫玩鸡毛、玩线团、糖、桌腿等词句时再现了满月小猫更可爱的情景。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新课标、新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切实应用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活力。
使学生乐学,在教学实践中也存在不少问题,我会不断思考、不断改进。
猫教学反思篇二《猫》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状物抒情散文。
课文细致、生动地描述了大猫的古怪性格和小猫时的淘气可爱。
尤其是在写大猫的古怪性格时,是将看似矛盾的事情一一列出,使猫的性格古怪鲜明生动。
老舍先生对猫爱同儿女,无论是古怪还是淘气,在他眼里都是十足的可爱,而且老舍先生是通过平实无雕琢的语言将猫的形象描写的栩栩如生。
整个教学过程,以“读”为本,以“悟”为核心。
读中感知,读中感悟,读中积累。
本节课我执教了关于大猫性格古怪这一部分,即文章的1—3自然段。
教学设计中以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作为主线,以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总—分”的写作方法为重点,加强三年级学生对文章构段方法的学习。
这节课,从学生的表现,从自己的反思,从领导和各位老师的指导中,我受益颇深。
本节课的优点在于:一、理清文章脉络。
一部养猫的悲喜剧,一首人性的祈祷诗——《猫》教学设计张爱敏【教材分析】本文叙述的是作者郑振铎三次养猫的故事,三次养猫情趣不同,情感也在不断变化:快乐而辛酸;愉悦而愤恨;可怜而悔恨。
作者用朴实无华的言辞将三次养猫的故事娓娓道来,意境深远、含蓄,留给人深深的思考。
若把郑振铎先生的《猫》视为一篇散文,以文定教,散文教学应由外而内:“外”指所写之物,“内”指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
其教学重点不在于所写之物,而在于作者为何写和怎样写。
“为何写”是基于作者情感表达的需要,“怎么写”是作者表情达意的形式,即如何选材,如何构思,如何表达。
首先,我们来看郑振铎先生“为何写”:家里人喜欢猫,第一次养了一只花白的猫,它活泼可爱,“我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两个小时的光阴”,在太阳暖照下,“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但后来花白猫不幸死掉了,“我心里感着一缕的酸辛”,宛如失去了“相伴的小侣”;第二次养了一只黄色的小猫,“更有趣,更活泼”,给家里人带来了无限欢悦,于是“我们都很为他提心吊胆”,后来不幸的是被人偷走了,全家人忿忿地,“我也怅然地,愤恨地,在咒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宛如“亡失了一个亲爱的同伴”,以至于“我家好久不养猫”;再后来,跑到家里一只不知名的花白猫,家里收养了它,但这猫很忧郁,不活泼,不可爱,被烧脱了的皮毛,很难看。
因此,“大家都不大喜欢它”,在我家也是“可有可无”。
可是,当第三只猫死去之后,作者却“十分难过”,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以至于“我家永不养猫”。
面对三只猫的亡失,作者内心的情感的反差为什么会这么大?源于“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作者认为自己是第三只猫死亡的罪魁祸首。
所以,“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特别是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此时此刻,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诠释“不可妄下断语,伤害无辜的生命,伤害自己”。
《猫》——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及思考蕴含的人生哲理学习目标1. 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2.形成关爱动物、善待生命、尊重生命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第三只猫之死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我们知道,人与动物都是大自然的“成员”,各种各样的动物与人类共存,世界才会丰富多彩,生趣盎然。
关爱动物、尊重生命,是人类一种本能的高尚情操。
这节课我们我们继续学习郑振铎先生的散文《猫》,让我们来共同探究一个爱猫家庭竟永不养猫的真正原因和苦衷。
二、品读猫.第三只猫的死亡使我更难过,原因是什么?仅仅是“我”冤枉了它?回忆第三次养猫:来历: 遭人遗弃,拾来的外貌: 毛色花白,并不好看,又很瘦,烧脱了好几块毛之后,样子更难看了外貌: 不活泼忧郁懒惰性情: 不活泼忧郁懒惰在家中的地位:若有若无,大家不喜欢,不大注意它结局: 被我打伤致死对我的影响:更难过得多;永不养猫第三只猫的死亡使我更难过,文中相关的句子:①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②我心里十分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
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的良心的针!三、法庭审判(赏读17—29段)芙蓉鸟被害案案发现场情况:鸟儿死了一只,一条腿被咬去,笼板上都是血。
羽毛松散着,好像它曾跟它的敌人挣扎了许久。
犯罪嫌疑人:第三只猫犯罪嫌疑人作案的可能性:对黄鸟似乎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子上,对鸟笼凝望着。
1.案发前的表现:对黄鸟似乎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子上,对2.案发后的表现: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3.对犯罪嫌疑人的惩罚方式:拿起楼门旁倚着的一根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还以为惩戒得不够。
四、案后反思:1.作者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以貌取人、对弱势群体的偏见……2.第三只猫的死亡使我更难过,原因是什么?仅仅是“我”冤枉了它?我凭个人好恶冤枉了猫死亡的见证者到死亡的制造者,这个过失无法弥补。
16猫
第1课时
1.抓住细节描写,把握三只猫的不同性情及特点。
2.体会伏笔写法以及作者的选材技巧。
一、导入新课
空有兽王之脉,却行逮鼠之差。
(打一动物)谜底:猫。
(投影仪播放猫的图片或短视频)通过刚才的几幅图片(小视频),我们能够了解到猫是一种乖巧、可爱的小动物。
我国著名作家郑振铎家里就养过三次猫。
今天咱们就一起来聆听他们家养猫的故事。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写“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
2.朗读课文,完成下表。
3.作者重点写了第几只猫?为什么?
明确:第三只猫。
这只猫最终被冤死在邻家的屋脊上。
它让“我”明白自己冤屈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小动物,它的死亡让“我”耿耿于怀。
目标导学二: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家里的人喜欢第一只猫,从哪些细节描写可以看出来?
明确:如“三妹常常地,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作者则是“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2.第二只猫的“更有趣,更活泼”,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的? 明确:从性情和本领等方面来表现。
“园中乱跑”“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等表现了它的性情;“会爬树”“捉蝴蝶”“会捉鼠”等表现了它的本领。
3.第三只猫的“可厌”,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的?
明确:是从形态和性情等方面来写的。
“不好看,又很瘦”“毛被烧脱好几块”“忧郁”“懒惰”。
4.“我”根据什么判定芙蓉鸟是这只猫咬死的?实际上是谁咬死了芙蓉鸟?根据是什么?
明确:“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
”是只凶恶的黑猫把鸟咬死的。
根据是“一只黑猫飞快地逃过露台,嘴里衔着一只黄鸟”。
5.为什么“我”对于第三只猫的死亡比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明确:因为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
“我”的主观臆断,断定鸟是它咬死的,暴怒之下“我”用木棒打它,它受到冤苦无处辩诉,最后死在邻家的屋脊上。
“我”认为是“我”把它害死的,而且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目标导学三:主旨探究,拓展延伸
1.作者通过回忆三次养猫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人生道理?
明确:这篇课文通过回忆三次养猫的经历,告诉我们要平等地对待生命。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也会有与其他的小生命共同相处的时候,只有平等地对待它们,尊重它们,我们才能感受到生命之美才能避免看到生命之悲。
2.学习本文,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请从“我”和“第三只猫”两个角度谈一谈。
明确:(1)从“我”的角度:凡事不能单凭印象,主观臆断,更重要的是弄清事实。
(2)从“第三只猫”的角度:不受欢迎的人,往往成为冤案的牺牲品,因此要免遭厄运,需自我完善。
三、板书设计
猫⎩⎪⎨⎪
⎧⎭⎪⎬⎪
⎫第一只猫:病死 酸辛、难过
第二只猫:亡失 怅然、愤恨第三只猫:死亡
难过、良心受伤善待生命
同情弱小敢于自责
第2课时
1.感悟作者对第三只猫死后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2.培养关爱动物,善待、尊重生命的情感。
一、导入新课
作者的家里曾经养过三次猫,三次养猫的经历给他带来了不尽相同的感受,有快乐,有辛酸,又愤恨,甚至还有无尽的懊悔。
作者是如何来表达自己的这种人生感悟的呢?这节课我们重点赏析文章的语言和写作技巧。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1.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画出你最欣赏的描写猫的语句,并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妙,最有表现力。
示例一:“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写出了猫外貌的可爱。
示例二:“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滚来滚去”这一动词有表现力,形象地写出了猫的活泼、可爱。
示例三:“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作者运用动作描写来突出小猫的活泼可爱。
示例四:“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儿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跃”“跑”这两个动词传神、形象地写出了第二只猫的轻捷活泼。
2.第二只猫死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明确:第二只猫丢失后,失落感久久萦绕于心。
养猫固然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更叫人难受,于是才有好久不想养的想法。
第三只猫的死,责任在“我”。
“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而且在暴怒之下打它并最终致其死亡,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由于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见了猫反而触发自己灵魂的伤痛,永远愧对这类生命,于是才有了永不养猫的想法。
目标导学二:分析写作技巧
1.请将“芙蓉鸟事件”的始末,按照故事发展的过程,给每一情节拟一个小标题,并说明为什么这样安排情节。
明确:有六个情节,小标题可依次拟为“买鸟”“凝望”“被疑”“蒙冤”“受罚”“真相”。
前五个情节是详细叙述第三只猫的不幸遭遇,把读者置于疑云中。
直到最后一个情节,才用寥寥数语揭示真相,于是疑云顿开。
这样安排,不仅使情节显得曲折跌宕,而且容易激起读者对第三只猫的同情与怜悯。
2.本文多处设置了伏笔,请把它们找出来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伏笔的设置表现为:写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病死;写第二只猫不怕生人、街上乱跑,预示其被人捉走;写第三只猫凝望鸟笼,预示其被冤打致死。
所有这些都起到了穿针引线,连珠缀玉的作用,把三个故事和各个故事之间的情节缀连成有机的整体,浑然天成,天衣无缝。
3.作者为什么不单写第三只猫,而要在前面写第一、二只猫?
明确:这样写使第三只猫与前两只猫形成鲜明的对比:一是第三只猫是只野猫,与前两只都是主人喜爱而要来形成鲜明对比;二是它毛色难看,性情忧郁,不喜欢玩游戏与前两只猫的活泼可爱形成对比。
因此,大家都不喜欢它,它是只“若有若无的动物”,连最爱猫的三妹“对于它,也不加注意”,这与前两只猫的地位形成鲜明的对比。
由于有前两只猫作对比,后者的命运被衬托得更加悲惨,这就必然会引起人们更加深切的同情,就更加突出了“我”的过失之大,悔恨之深,因而更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4.本文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品中的“我”,是三只猫的主人,“我”喜欢前两只猫,厌恶第三只猫;“我”是前两只猫的悲剧的目击者,又是第三只猫的悲剧的制造者。
这样,作者可以极自然地利用“我”在文章中的地位,借“我”之口,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引起读者共鸣,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目标导学三:拓展延伸
假如你是第三只猫,当时你会怎样为自己辩护呢?(请用第一人称写一段话,语言要符合身份和地位)
示例:主人,您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
我真的没有偷吃鸟,我久久凝望着它们,只是出于好奇心,没有一点不轨的图谋。
只是您不分青红皂白地打了我一通,深深地伤了我的自尊。
我真的是被冤枉的,请您相信我,好吗?
三、板书设计
猫 郑振铎
一、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二、多种写作技巧⎩⎪⎨⎪⎧行文一波三折
善设伏笔
鲜明的对比手法第一人称叙述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