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猫》
- 格式:pptx
- 大小:4.10 MB
- 文档页数:15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6课《猫》知识点梳理第16课《猫》一、作者简介XXX(1898-1958),福建长乐人。
现代作家、文学史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他的主要著作有《中国俗文学史》《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等。
二、故事背景《猫》是XXX从事文学创作的早期作品。
在此之前他的其他作品,内容已经触及五四时期青年要求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等问题,即使是对不会说话的猫,因为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感到自己的良心受了伤。
这些深表忏悔的话,表明了作者受到了当时颇具影响力的某些人生观念如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的影响。
三、理解词义1.污涩:肮脏且不光滑。
2.忧郁:忧伤愁闷。
3.毫无生意:没有一点生机和活力。
4.怂恿: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5.提心吊胆: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6.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7.若有若无:好像有,也好像没有。
8.凝望:目不转睛地看;注目远望。
9.畏罪潜逃:犯罪后怕受制裁而偷偷地逃走。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第①②段):写养第一只猫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③一⑭段):写第二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格和丟失。
第三部分(第15-34段):写第三只猫被“我”冤枉并打伤,最后死“我”痛悔不已。
五、问题归纳1.“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
”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在内容上交代了“我”家养的猫的结局,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在结构上起着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的作用。
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第一只猫的特点的?本题可运用内容归纳概括三步法进行分析。
从毛色、形态、性情和动作等方面来写。
“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形象地写出了第一只猫的毛色和形态;“很活泼”的性情和“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扑抢“红带”或“绳子”的动作,都写出了猫的活泼的特点。
3.“我内心也感着一缕的酸辛,不幸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这句话包罗作者怎样的情感?本题可运用作者情感分析法进行分析。
《猫》文本解读1.时代背景《猫》创作于1925年11月7日,在这前后的时期郑振铎主要的社会经历有如下一些: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斗争。
1920年11月,郑振铎与茅盾、叶圣陶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郑振铎与叶圣陶、胡愈之等创办《公理日报》,揭露和抨击帝国主义暴行。
同年,他参加发起“中国济难会”,并与郭沫若、茅盾、胡愈之等人签名发表《人权保障宣言》。
1927年2月,郑振铎与叶圣陶、胡愈之等人发起成立“上海著作人公会”,公会积极参加了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前后的革命活动。
1934年回到上海,和周扬、茅盾、叶圣陶等发起成立“中国文艺界协会”。
1937年参加文化界救亡协会,与胡愈之等人组织复社,出版《鲁迅全集》,主编《民主周刊》。
由上述可以看到,郑振铎也深受五四时期从西方传入的科学、民主、博爱等思想的影响,然而在上个世纪20年代中期,跟鲁迅在1924年至1925年思想上非常“彷徨”一样,郑振铎也无法看清水深火热之中的国家出路在何方。
那么,与其说是作家主动选择家庭生活作为创作的题材,还不如说是当时反动军阀段祺瑞执政时期黑暗的政治恐怖笼罩了整个社会(鲁迅《纪念刘和珍君》1926年3月18日)的结果。
这是因为对于作家而言,他们的生活中有两个世界:一个是外在的社会生活,另一个是自己的内心世界。
比如同时代的作家张爱玲,当她很年青的时候,其实在她拥有恋爱经历之前,就已经把“两人世界”描摹得入木三分了,这是内心想象的功夫和对人世洞若观火的结果。
而创作于1925年至1927年间的《家庭的故事》,秉承着“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视角被严酷的社会现实所扼杀,由观照社会转向了“内视”,开始审视、挖掘和揭示人性的多面性。
短篇小说《猫》读起来平淡朴实,其实正是作家刻意“淡化了传统小说中的二元对立模式”(人和命运的二元对立),《猫》中出现的则是人和猫的命运之间的关系,只是将叙事内容采用散文化的写法创作而已。
《猫》教学设计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应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积极参与的学习方式,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他们对《猫》这类记叙小动物的文章应该比较容易接受,并且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素养和欣赏能力,这篇文章故事性强,也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文学习创造良好条件。
教学设想:本课继续训练学生的默读能力,边读边做圈点勾画,训练和提高学生概括文章中心的能力。
通过活动一引导学生分别抓住“更”和“不”深入品读,感受作者隐藏在文字背后对两只猫的不同情感态度,并为后文冤枉第三只猫做铺垫。
通过活动二抓住“冤枉”一词,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圈画批注“我”冤枉第三只猫的词语或句子,重点朗读关键段落,感受作者内疚自责悔恨的情感。
最后通过引导学生深层次感悟文本,汲取作品人文内涵,学习作者宝贵精神,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学目标:1.了解情感波澜,把握文章结构。
2.揣摩细节描写,理解课文内容。
3.体会悔恨心情,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揣摩细节描写,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体会悔恨心情,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圈点勾画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媒体运用: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样一家人,他们都非常喜欢猫,可是后来却发誓永不养猫,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来一探究竟。
二、默读全文,整体感知快速浏览全文,概括文章主要情节: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设计意图:指导学生掌握概括事件的方法“什么人+什么事+什么结果”)三、品读赏析,体会情感活动一:根据相关段落,圈点勾画重要信息,思考:全家人最喜欢哪只猫?最不喜欢哪只猫?1.按照下面的格式来说:全家人最(不)喜欢___,是因为它___,从文中_____可以看出来。
(设计意图:通过分别抓住“更”和“不”,引导学生感受作者隐藏在文字背后对两只猫的两种不同情感态度,并为后文冤枉第三只猫做铺垫。
)2.学生默读,品味所圈点勾画的词句,然后进行交流,教师引导点拨评价。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6课《猫》教案一. 教材分析《猫》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作者与猫之间的故事,展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率真可爱。
课文语言优美,情节生动,富有情趣,能够激发学生对动物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课文的理解、分析和欣赏,以及对相关语文知识的运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对动物有一定的了解和兴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较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掌握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动物、关爱生命的情感,增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朗读;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掌握。
2.难点:对课文情感的体会;对文学作品欣赏能力的培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表演等形式,营造生动有趣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提高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音乐、视频等。
2.教材: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3.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猫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猫的特点,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的疑问。
学生互相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猫》课文分析一、背景介绍《猫》是郑振铎于1925年11月7日创作的一篇散文,该作品发表于当时社会背景动荡的年代,正值军阀段祺瑞执政,政治环境黑暗,社会思想复杂。
郑振铎深受五四时期科学、民主、博爱等思想的影响,但他的内心对国家出路充满困惑和彷徨。
这篇文章以家庭生活为题材,反映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人性的观察。
二、主旨概括文章通过叙述作者一家先后养的三只小猫的故事,展现了作者复杂的内心情感,同时也映射出人生哲思,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的恩怨情感和对弱者的同情与自省。
三、结构分析《猫》一文结构严谨,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1.开篇总领:文章开头即总领全文,“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既简洁明了地点明了三只猫的结局,也为全文定下了忧伤的感情基调。
2.三个小故事:按照时间顺序,分别详细叙述了养三只猫的故事。
每个故事遵循“得猫——养猫——丢猫”的结构,逐步推进情感的变化。
•第一只猫:活泼可爱,生病而死,作者和家人感到酸辛。
•第二只猫:更活泼有趣,因太过活泼而被路人捉走,家人为此怅然、愤恨。
•第三只猫:长相不好,被冷落,最终被误解打死,作者深感内疚和自责。
3.结尾收束:文末“自此,我家永不养猫”收束全文,既深化了主题,又自然地照应了开头,前后呼应,结构紧凑。
四、内容分析1.形象描写:•猫的描写:作者通过对三只猫的不同特点进行生动细腻的描写,使得三只猫形象鲜明,各具特色。
如第一只猫的活泼可爱,第二只猫的活泼过度,第三只猫的忧郁和瘦弱。
•人的描写:文中“我”及家人的情感变化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展现出来,尤其是“我”的内心活动,既体现了对猫的深厚感情,也反映出作者深刻的自我反省。
2.情节设计:•铺垫与伏笔:前文两只猫的描写为第三只猫的出场做了铺垫,尤其是第三只猫不被喜爱、被人误解的情节,都是通过之前的描写进行逐步推进的。
•巧合与误解:猫盯着鸟笼看,三妹误以为它吃了鸟,导致最后的悲剧。
这一系列巧合与误解加深了故事的悲剧色彩,同时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片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