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文化四库全书介绍PPT
- 格式:pptx
- 大小:39.92 MB
- 文档页数:22
《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收书最多、篇幅最大的一部丛书。
共收书3470种,79018卷,每部书装订成36300册,7部抄本连同正本共8部,合计290400册,再加上《四库全书荟要》2部,22502册,共312902册。
仅从数字上即可见工程之庞大。
乾隆编纂此书的念头,主要是由当朝进士周永年提议编辑《儒藏》,以与《大藏经》和《道藏》鼎足而三,以及朱筠奏请校办《永乐大典》而引起的。
其实自乾隆六年1741年正月4日始,他即不断有向民间征书之谕,后来乾隆决心编纂《四库全书》,并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2月成立了四库全书馆,到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修成全书,历时15年之久。
在馆内先后任职的有360多人,彭元瑞、陆锡熊、戴震、王念孙、纪昀、翁方纲、梁国治、孙士毅、姚鼐、朱筠、任大椿、邵晋涵等一代大师都被罗致馆内,四库馆设正总裁官、副总裁官、总阅官、总纂官、总校官等,连同一般抄写人员,共有4500多人。
乾隆下大力气要编成此书的目的自然是要维护清朝的思想统治。
乾隆打着弘扬古代文化的旗号,广泛征集天下遗书,谕令各省督抚操办,并采取一些奖励措施:如进书500种以上,奖《古今图书集成》一部,进书百种以上,奖《佩文韵府》一部;进书中如有精醇之作,皇帝亲为评咏,题识简端,交书馆抄后尽先发还;私人进书百种以上者,其姓名载于各书提要之末,并明确各书用过之后必定归还。
对征集来的历代遗书分三种情况处理:1、对直接反映抗清思想的书籍一律销毁;2、对拒不降清或触犯清朝政治的作品及黄色狎邪书籍,一律禁止流通;3、对主要内容尚可、个别段落字句有碍满族尊严的书籍,实行删改。
所以有人说清代编纂《四库全书》是“寓禁于征”。
《四库全书》对于继承保存文化有很大功劳,很多典籍原本散失,赖《四库全书》得以保存,但在编纂过程中,大量删改禁毁图书,又破坏了文化,故后人有“功魁祸首”的评价。
《四库全书》以内容按经史子集分类,意即四部中的书籍毕集于该书之中。
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是乾隆皇帝在“文字狱”的背景下亲自组织的中国历史上一部规模最大的丛书。
1772年开始,经十年编成。
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
据文津阁藏本,该书共收录古籍3503种、79337卷、装订成三万六千余册,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但编纂过程毁书则更多。
“四库”之名,是初唐官方藏书分为经史子集四个书库,号称“四部库书”,或“四库之书”。
经、史、子、集四分法是古代图书分类的主要方法,它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清代乾隆初年,学者周永年提出“儒藏说”,主张把儒家著作集中在一起,供人借阅。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十一月,安徽学政朱筠提出《永乐大典》的辑佚问题,得到乾隆皇帝的认可,接着便诏令将所辑佚书与“各省所采及武英殿所有官刻诸书”,汇编在一起,名曰《四库全书》。
这样,由《永乐大典》的辑佚便引出了编纂《四库全书》的浩大工程,成为编纂《四库全书》的直接原因。
《四库全书》的编纂过程共分四步:第一步是征集图书。
征书工作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开始,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结束,历时七年之久。
为了表彰进书者,清廷还制定了奖书、题咏记名等奖励办法:“奖书”即凡进书500种以上者,赐《古今图书集成》一部;进书100种以上者,赐《佩文韵府》一部。
“题咏”,即凡进书百种以上者,择一精醇之本,由乾隆皇帝题咏简端,以示恩宠。
“记名”即在提要中注明采进者或藏书家姓名。
在地方政府的大力协助和藏书家的积极响应下,征书工作进展顺利,共征集图书12237种,其中江苏进书4808种,居各省之首;浙江进书4600种,排名第二。
私人藏书家马裕、鲍士恭、范懋柱、汪启淑等也进书不少。
第二步是整理图书。
《四库全书》的底本有六个来源:内府本﹐即政府藏书﹐包括武英殿等内廷各处藏书;赞撰本﹐即清初至乾隆时奉旨编纂的书﹐包括帝王的著作;各省采进本﹐即各省督抚征集来的图书;私人进献本﹐即各省藏书家自动或奉旨进呈的书;通行本﹐即采自社会上流行的书;《永乐大典》本﹐即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的佚书。
《四库全书》《四库全书》迄今为止人类世界历史上卷帙最为浩大的成套丛书,她以磅礴的气势汇总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底蕴,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多彩内涵,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一并被誉为代表中国历史形象的三大工程。
她是中华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也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精神财富。
鸿篇巨著,擎世力作《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年间官修的规模庞大的百科丛书。
它汇集了从先秦到清代前期的历代主要典籍,内容涉及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所有领域,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文献集成。
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称“四库”。
经史子集四分法是古代图书分类的主要方法,它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据此,清朝乾隆皇帝将之命名为《四库全书》。
该书共收书3 503种,79 339卷,36 304册,总字数99 700万字,共230多万页。
其著录之宏富,卷帙之浩繁,可以说是一部人类史上空前的鸿篇巨著。
她是中国传统文化薪火相承的鼎盛之作,是中华文明一脉相传的巅峰巨制。
文化,乃是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身份证,集数千年中国悠久文化之大成的《四库全书》巨制,久历岁月磨洗,历经山川沐浴,已深得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之精髓,不愧是东方文明的典范代表作之一。
编纂概况盛世修书是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传统,并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
清代统治者以异族入主中原,依靠的是武力。
在文化修养较高的汉族知识分子眼中,满清政权与那些原始而落后的蛮夷戎狄没有多大差别。
中国古代地大物博,夷夏观念深入人心,使清朝统治者认识到单靠武功不行,还需文治。
于是,乾隆皇帝总结其父祖的经验教训,下决心编纂《四库全书》。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正月四日,乾隆向全国发出一道上谕,令各省官员广泛收集前代遗书和本朝着作,送到京城。
《四库全书》的编纂从此拉开序幕。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二月,四库全书馆在翰林院设立,首先从《永乐大典》中辑佚古书,同时整理从全国各地征收来的书籍以及朝廷原有藏书,正式开始了《四库全书》的编纂工作。
部类属1-1易类1-2书类1-3诗类1-4-1周礼之属1-4-2仪礼之属1-4-3礼记之属1-4-4三礼总仪之属1-4-5通礼之属1-4-6杂礼书之属1-5春秋类1-6孝经类1-7五经总义类1-8四书类1-9乐类1-10-1训诂之属1-10-2字书之属1-10-3韵书之属小计1092-1正史类2-2编年类2-3纪事本末类2-4别史类2-5杂史类2-6-1诏令之属2-6-2奏议之属2-7-1圣贤之属2-7-2名人之属2-7-3总录之属2-7-4杂录之属2-7-5别录之属2-8史钞类2-9载记类2-10时令类2-11-1经籍之属2-11-2金石之属2-12史评类2-13-1宫殿簿之属2-13-2总志之属2-13-3都会郡县之属2-13-4河渠之属2-13-5边防之属2-13-6山水之属2-13-7古迹之属2-13-8杂记之属2-13-9游记之属2-13-10外记之属1经部1-4礼类1-10小学类2史部2-6诏令奏议类2-7传记类2-11目录类2-13地理类2-14-1官制之属2-14-2官箴之属2-15-1通制之属2-15-2仪制之属2-15-3邦计之属2-15-4军政之属2-15-5法令之属2-15-6考工之属小计15273-1儒家类3-2兵家类3-3法家类3-4释家类3-5道家类3-6农家类3-7医家类3-8-1推步之属3-8-2算书之属3-9-1数学之属3-9-2占候之属3-9-3相宅相墓之属3-9-4占卜之属3-9-5命书相书之属3-9-6阴阳五行之属3-9-7杂技术之属3-10-1书画之属3-10-2琴谱之属3-10-3篆刻之属3-10-4杂技之属3-11-1器物之属3-11-2饮馔之属3-11-3草木鸟兽虫鱼之属3-12-1杂学之属3-12-2杂考之属3-12-3杂说之属3-12-4杂品之属3-12-5杂篡之属3-12-6杂编之属3-13类书类3-14-1杂事之属3-14-2异闻之属3-14-3琐记之属小计14254-1楚辞类4-2别集类4-2-1汉至五代;4-2-2北宋建隆至靖康4-2-3南宋建炎至德佑;4-2-4金至元2-14职官类2-15政书类3 子类3-8天文算法类3-9术数类3-10艺术类3-11谱录类3-12杂家类3-14小说家类4-2-5明洪武至崇祯;4-2-6清代4集部4-3总集类4-4诗文评类4-5词曲类4-5-1词集之属4-5-2词选之属4-5-3词话之属4-5-4词谱词韵之属4-5-5南北曲之属小计55总计4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