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 千年一叹教程文件
- 格式:ppt
- 大小:379.50 KB
- 文档页数:7
三峡余秋雨教案Yu Qiuyu's teaching plan in Three Gorges三峡余秋雨教案前言:小泰温馨提醒,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学习目标】1.了解学者余秋雨。
2.体会本文的由三峡的文化景观、自然景观引起的关于社会历史、人类精神、民族精神的思考。
3.感悟作者对无畏精神和勇往直前精神的赞美,以及对种种精神萎缩现象的批判和忧虑。
【导入】诗歌欣赏《早发白帝城》公元759年春天,李白被流放夜郎,从四川赴被贬之地。
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惊喜交加,旋即放舟东下江陵。
这首有名的七绝,不无夸张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但又不假雕琢,自然天成。
你不必知道作者写诗时的心境,只单纯地体会诗中所传达出来的三峡顺水行舟的快感就会觉得很美了。
今天就请你与我一起,在余秋雨先生的带领下去进行一次三峡的文化之旅吧!【作者】1946年8月23日出生于浙江省余姚县(今属慈溪)。
1968年8月毕业于xxx学院戏剧文学系。
当时正逢浩劫,受尽屈辱,家破人亡,被迫赴农场劳动。
学校复课后又参加过教材编写,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
八十年代后期开始写作《文化苦旅》等文化散文,辞职后更以亲身历险考察国内外各大文明为人生主业。
所写的《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等,开启一代文风,长期位踞全球华文书畅销排行榜前列,已被公认目前全世界各华人社区中影响力最大的作家之一。
由于1999年之后主持香港凤凰卫视对人类各大文明遗址的历史考察,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贴地穿越数万公里危险地区的人文学科教授,也是9.11事件之前最早向文明世界报告恐怖主义控制区域实际状况的学者。
千年一叹千年一叹(一)余秋雨写过一本书,书名与我这篇文章本身的题目完全一致,但是他写的都是足迹天下的文化遗产,他去叹古叹今叹文化,而我想要叹一叹现在的社会。
我首先让大家看看现在现实的社会,看看几个触目惊心的数字:记者29日从全国检察机关侦查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会议上获悉,今年1月至5月,全国检察机关共查办贪污贿赂犯罪案件13870件18856人,其中查办工程建设领域贪污贿赂犯罪案件3539件4293人,查办商业贿赂犯罪案件5642件6148人,查办涉农惠民领域贪污贿赂犯罪案件5111件7812人……(这只是被查出来的一小部分)1、三公消费:1万亿(官方说的)/年。
2、不作为导致环境破坏:10万亿/年。
3、贪污的:10万亿/年。
4、官员失职浪费的:10万亿/年。
5、官员失职(或充当内奸拿回扣)让中国商品低价出口,中国少赚的:10万亿/年。
6、官员失职(或充当内奸拿回扣)让中国进口多花的:10万亿/年。
7、官员贪腐、不作为导致经济秩序恶化,少生产的:10万亿。
8、官员贪腐发昏导致其它损失:10万亿/年。
共计70万亿/年,人均5。
4万元/年。
所以,要谈论社会之前先解决贪官腐败……社会主义开放时期,也许现在是一个过渡,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时期,不过也可能千年。
千年一叹,叹社会,谁会聆听?吉林吉林永吉县永吉十中初三:李叙艺千年一叹(二)我不知道他何以会就这样丢弃了“诚信”,而且是在“思索”之后。
我不禁想问:他真的曾经思索过吗?余秋雨说:“只有当生命被逼迫到了最后的边界,一切才变得深刻。
”然而我真的不希望看到,在生与死的边缘,曾经出现了这样一种舍弃“诚信”的“深刻”。
这种取舍,无论如何我都无法认同。
也许正是由于他曾经有过漫长的人生跋涉,他才会有了如是抉择?也许他是害怕了吧。
说到诚信与风度,不能不谈魏晋。
那是一个真正的乱世。
“龙质凤章”的嵇康何尝不是至诚至信之人?然而现在在哪儿呢?只留下临刑抚琴的慷慨与豪情,还有“《广陵散》从此绝矣”的凄怨哀叹。
11 道士塔从容说课中华民族有数千年的文明,这种文明是如此博大而辉煌,又是如此命运多舛。
它历尽沧桑,迄今仍然生生不息。
余秋雨的《道士塔》是作者对中华民族文明史的反思,表现了作者强烈的优患意识。
《道士塔》全文四个部分。
作者融记叙、议论、抒情于一体,展示了近代中国由于愚昧和落后而带来的一场不可避免的悲剧。
第一部分引出了敦煌石窟的罪人王圆篆,并记叙了外国冒险家疯狂掠夺文物的事实。
第二部分点出敦煌文物被毁被盗的原因之一:愚昧无知。
第三部分提出了造成敦煌国宝大量流失的根本原因:旧中国的落后和腐败。
作者用凿凿有据的事实告诉人们:我们必须正视这场中国近代史上的浩劫和悲剧,唯有正视历史,才能反思。
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的悲愤、无奈之情。
第四部分写这场悲剧的终结。
历史已翻过新的一页。
大量的敦煌文物的流失,不止是民族的屈辱。
也给专家们研究华夏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但是,中华民族毕竟站起来了,令人欣慰的是:敦煌的辉煌仍然在中国,敦煌学仍然在中国。
余秋雨刷新了散文叙述的一般模式。
他站在历史高度,以记叙生动感人的史料、掌故作基础,运用具有学者气度的表达方式,对人类文明特别是民族文化进行审视与反思,文章意蕴深隽,语言雅洁,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
作者不墨守“一贯到底”的叙事模式,而是采用链环式结构,把一个相对完整的事件,根据不同的需要切分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小集体。
彼此相连又各具独立性,随叙述的演进不断推进感情的深化。
教学本文,重在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熟谙作者所记述的史实;领会文章丰富深邃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语言运用所反映出的激情;学习叙事评议:有机结合的写作特点。
在具体鉴赏时应有理有据不作架空分析,通过具体分析关键语句,甚至关键词语,深刻把握作者的深厚情感。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作者余秋雨。
2.了解有关敦煌文化的一些常识。
能力目标准确筛选信息,提高阅读学者散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爱护中国文化遗产的意识和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责任感。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秦腔》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朗读文本,品味散文语言之美。
(重点)2.思维发展与提升:品读文本,理解散文内在思路。
(重点)3.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散文景与理、物与情的关系。
(重点)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特点,理解文本的文化内涵。
(难点)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文心雕龙》有言“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余秋雨先生在散文集《千年一叹》中说:大自然的景物有百分之一能写进历史,千分之一能成为景观,万分之一能激发诗情。
这就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的神奇瑰丽之处。
她繁富缤纷,延往续来,既孕育了万物生灵,又滋润了人类灵魂。
的确,面对永恒的自然,苏轼在清风与明月间找到了人生的慰藉,姚鼐在泰山之巅从冉冉升起的太阳中获得翻开崭新人生的力量;除此以外,朱自清在荷塘边月色下,得到暂时的解脱;郁达夫在北平庭院中槐树下,获得心灵的平静。
可以说,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面对自然景物,寄怀感慨,与自然同悲喜,共哀乐,抒发幽思。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在风物中感悟时空哲理1936年7月同济大学聘冯至任教授兼附中主任,不久其妻子姚可崑(kūn)带着女儿冯姚平来到上海。
姚可崑在同济大学附设高级职业学校教德文。
虽然他们在这里结交了一些很要好的朋友和学生,但繁琐的行政工作、复杂的人事纠纷使冯至烦恼,特别是派系斗争更令他厌恶,所以坚决要离开同济。
冯至1938年随同济大学搬迁到昆明,第二年8月他就辞去同济大学的工作到西南联合大学任外国语文学系德语教授。
1941年,为了躲避空袭,冯至携全家搬进昆明附近的杨家山林场,寄居于茅屋之中。
每星期进城两次去教课,十五里的路程,走去走回。
此处远离尘嚣,风物原始,自然界的一切本真地显露出来,无时无刻不在跟人对话。
茅屋时期是冯至一生中最沉渊于自然和玄思的时期,他一生中最珍爱的三部书:诗集《十四行集》、散文集《山水》及小说《伍子胥》,都是在林场茅屋中诞生的。
本文的题目是“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但作者并没有探究山村消逝的原因,而是选取了一个已经消逝了的山村的自然风物,叠加作者丰富的想象,把一个山村的过去和现在交替呈现在读者面前,给人以感悟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