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怒吼吧,黄河(3课时)
- 格式:ppt
- 大小:2.09 MB
- 文档页数:29
《怒吼吧,黄河》说课稿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语文出版社S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9课《怒吼吧黄河》。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策略、教学过程、作业设计、板书设计几方面来说课。
一、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怒吼吧,黄河》是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讲述了诗人光未然和作曲家冼星海创作大型名作《黄河大合唱》的经过及首次演出的成功,表现了他们旺盛的革命激情和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革命情怀。
二、说学情分析:《黄河大合唱》是在抗日战争背景下创作的,与学生的生活有很长的距离,他们对于70年前的这段历史知之甚少,虽然在生活、学习中也有相关内容的呈现,但那也只是一些零散、模糊的片段‘对学生而言,它们只是一页尘封的历史,一部硝烟弥漫的影视作品。
所以课前讲述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对于学生理解本课的爱国之情是非常有必要的,在爱国情感的感悟上也要通过多读才能体会。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结合六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生字,掌握生字和词语。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经过,感悟光未然、冼星海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充满革命激情的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自然段。
四、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光未然和冼星海的创作激情,感悟光未然、冼星海旺盛的革命激情和对祖国,对中华民族的热爱。
教学难点:了解创作《黄河大合唱》的重大意义。
五、说教学理念、教法学法1、生活的内涵有多深,语文的内涵就有多深;生活的外延有多宽,语文的外延也就有多宽,布置学生课前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使课内的知识向课外延伸、扩展、深化,加大课堂容量。
2、“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整个过程中,教者坚持“以读为本”,于读中悟情,读中入情,整体领会文意,培养语感,激发并强化学生朴素的爱国情感。
3、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六年级语文上19怒吼吧,黄河教案课教学要求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经过。
感悟光未然和冼星海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充满革命激情的革命精神。
重点难点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经过。
感悟光未然和冼星海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充满革命激情的革命精神。
教学课时两课时怒吼吧,黄河􀀋1938年10月,武汉沦陷❶,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进入了惨烈的相持阶段。
段导读:第1自然段写武汉失陷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第二年初春,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赴吕梁山抗日根据地。
当他们经过黄河时,光未然深深地被黄河的气势所震撼:只见滔滔黄河水,滚滚向东流。
惊涛骇浪扑面而来,虎啸龙吟之声如雷贯耳。
[①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写了什么?]船工们光着膀子,在滔天巨浪中喊着震天动地的号子,竭尽全力与河水拼搏。
[句导读:这两句写光未然途中经过黄河,亲临险峡急流、怒涛漩涡、浪大滩急的境地,目睹黄河船工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到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
这种震撼人心的场景,人与自然顽强拼搏的精神震动每个人的心。
]所有的一切,让诗人心潮澎湃:那隆隆的巨响,不正是轩辕黄帝披荆斩棘、所向无敌的战车轰鸣吗?那壶口瀑布的百丈云烟,不正是与洪水搏斗、杀出生路的大禹精神吗?[②这两句话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他脑海里突然闪过一个想法:他要写一首长诗,来歌颂祖国的母亲河,来书写民族的苦难,描绘斗争与光明![③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什么?]段导读:第2自然段写光未然带队路过壶口瀑布时被黄河汹涌的气势所震撼,想写一首赞颂黄河的诗。
􀀍抗敌演剧三队来到延安后,光未然见到了作曲家冼星海。
这对在创作上曾两度成功合作的老朋友,如今重逢,他们的兴奋之状、欢愉之情可想而知。
19 怒吼吧,黄河教学目标:1、学习文中重点生字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经过,感悟光未然、冼星海旺盛的革命激情和对祖国,对中华民族的热爱。
3、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感悟光未然、冼星海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充满革命激情的革命精神。
难点:联系时代背景,了解创作《怒吼吧,黄河》的重大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型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同学们,说起黄河,我们了解多少呢?黄河,我国第二长河,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的雅拉达泽峰,一条5464公里长的大河,在中国北方蜿蜒流动。
从高空俯瞰,它恰似一个巨大的“几”字,又隐隐就是我们民族那独一无二的图腾--龙。
它不仅仅是一条大河,黄河,黄土地,黄帝,黄皮肤以及传说中的中国龙,这一切黄色表征,把这条流经中华心脏地区的浊流升华为圣河。
然而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这片黄色的土地上,中华儿女们经历了一场巨大的磨难,受到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一九三七年,日军开始了对华的全面侵略。
侵华日军于1937年12月13日攻陷中国的南京之后,在南京城区及郊区对中国平民和战俘进行了长达6个星期的大规模屠杀、抢掠等。
这就是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
据统计,在“南京大屠杀”中,中国死伤民众达三十万人。
从此后,中华大地上到处是日军留下的活埋中国人的“万人坑”。
日军在我华北地区推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把无数的城市和农村变成了废墟,无数的财富宝藏被洗劫一空,无数的生灵惨遭涂炭,连儿童也饱受战争之苦。
据统计,日军侵华期间,我国共死伤民众达一千八百万人。
一千八百万人呐,同学们!此时此刻,山在哭,水在吼!所有的情感化成一个字“怒”字!(板书)坚强的中华儿女们没有屈服,而是发出了怒吼!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课文,聆听黄河的怒吼!(《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交响乐代表作,作于1939年3月,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
语文S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怒吼吧,黄河》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感受黄河的伟大形象和中华民族的坚强意志。
2.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
2.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1.黄河象征意义的理解。
2.诗歌中抽象概念的具体化。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关于黄河的知识,如黄河的地理位置、流经省份、历史文化等。
2.通过图片展示黄河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对黄河的热爱之情。
二、诗歌朗读与感悟1.让学生自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朗读节奏和情感表达。
3.学生分角色朗读,进一步感受诗歌的情感。
三、诗歌分析1.让学生找出诗歌中描述黄河的词语,分析这些词语的特点。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3.分析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如黄河象征中华民族的坚强意志。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针对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展开讨论,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简要复述诗歌的主题思想和修辞手法。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二、诗歌写作背景介绍1.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创作诗歌的动机。
2.分析诗歌在历史背景下的意义和价值。
三、诗歌欣赏1.让学生通过绘画、音乐、舞蹈等方式,表达自己对诗歌的感悟。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互相欣赏、交流。
四、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五、课后作业1.根据诗歌内容,写一篇关于黄河的短文。
2.收集关于黄河的资料,进行交流分享。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难点和重点。
二、诗歌拓展1.让学生结合诗歌内容,谈谈自己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看法。
《怒吼吧,黄河》教学设计(详细讲解)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掌握“阶段、陕西、惊涛骇浪、虎啸龙吟、铿锵有力、心潮澎湃、浊浪”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经过;感悟光未然、冼星海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充满激情的革命精神。
3、了解创作《黄河大合唱》的重大意义,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经过;感悟光未然、冼星海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充满激情的革命精神。
2、了解创作《黄河大合唱》的重大意义,增强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查阅《黄河大合唱》的资料及光未然、冼星海的资料。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播放《黄河大合唱》的歌曲)这部音乐作品,以其磅礴的气势,激发起人们澎湃的抗日斗志。
你们想知道这样一部作品是怎样创作出来的吗?今天让我们走进《怒吼吧,黄河》这一课,了解这部作品的创作经历,感受词、曲作家对祖国的深厚情感。
二、新课。
1、检查自学情况。
昨天,同学们已经预习了19课《怒吼吧,黄河》。
我们先来看生字词。
①展示:阶、陕、壶、赴、吕、滔、涛、骇、啸、窑、浊②自己读、指名读。
你认为这些生字中,哪个字音最容易读错,需要提醒大家;如果老师要求听写,哪个字的字形需要提醒大家注意;哪个词语的意思你不懂?③同学交流。
2、拓展学习。
(1)关注词语。
文中还有不懂的词语吗?课文中还有一些四字词语,快找出来读一读,积累下来。
如:如雷贯耳、心潮澎湃、刮目相看、震天动地、竭尽全力、披荆斩棘、所向无敌、低回婉转、抑扬顿挫、斩钉截铁、意气风发等。
(2)关注句子。
①关注标点。
首次演出的地点是延安最大的礼堂——陕北公学礼堂。
“——”在这句中是什么作用?②关注表达。
A.“那隆隆的巨响,不正是轩辕黄帝披荆斩棘、所向无敌的战车轰鸣吗?”这句话有什么特点?(反问句表达肯定的意思。
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怒吼吧,黄河》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并背诵《怒吼吧,黄河》的诗句;2.能够通过阅读理解诗歌的主旨,了解中国黄河文明和水资源问题;3.能够用简单而恰当的语言表达对黄河的爱、对中国水资源的保护和未来的展望。
二、教学重点通过阅读诗歌,学生能够真正领悟《怒吼吧,黄河》中所蕴含的爱国情感和保护环境的精神,并能表达自己的看法。
三、教具准备1.语文S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材;2.彩色笔、纸、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老师通过问答的方式,让学生渐渐关注到中国黄河这个话题,并通过展示黄河的图片,让学生对黄河有初步的了解。
4.2 学习诗歌•教师首先朗读《怒吼吧,黄河》全文,并解释其中不易理解的词汇,如“涓涓”、“汹涌”、“蜿蜒”等。
•要求学生跟读,并结合课本所给的赏析内容,理解诗歌的意义和蕴涵的情感。
4.3 组织讨论让学生分组,探讨黄河的现状,如黄河面临的问题,比如水污染和水资源紧缺等,并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关注到对黄河的热爱及对黄河文明的传统。
4.4 诗歌朗诵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并在课堂上进行表演或朗诵。
并把演讲内容录制下来,进行下一次的评价。
五、教学方式该课使用的教学方式多样化,包括游戏、问答、小组讨论、朗诵等方式,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评价该教案设计能够使学生了解黄河文明和水资源问题,能够启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对环保意识的建立。
同时学生的发言表达也可以通过录像机等方式进行评估,并在课后进行分析和评价。
小学语文公开课《怒吼吧黄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怒吼吧黄河》;(2)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中黄河的雄浑壮美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文的朗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2)通过图片展示和诗歌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黄河的热爱和敬畏之情;(2)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怒吼吧黄河》,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把握。
2. 课文理解:通过讨论和问题解答,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黄河的雄浑壮美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3. 图片展示:展示黄河的图片,让学生感受黄河的壮丽景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想象力。
4. 诗歌欣赏:欣赏与黄河有关的诗歌,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黄河的伟大和中华民族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怒吼吧黄河》;(2)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黄河的雄浑壮美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生僻词汇的理解;(2)对课文中所表达的黄河精神和民族情感的深入体会。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黄河的图片,引起学生对黄河的兴趣,导入新课《怒吼吧黄河》。
2. 课文朗读:让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的把握,教师进行指导。
3. 课文理解:通过提问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解答学生对课文的一些疑问。
4. 图片展示:展示黄河的图片,让学生感受黄河的壮丽景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想象力。
5. 诗歌欣赏:欣赏与黄河有关的诗歌,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黄河的伟大和中华民族的精神。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黄河的雄浑壮美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课文的流利程度和语音语调的掌握情况;2. 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的理解和民族精神的体会;3. 学生对黄河图片的欣赏和诗歌的欣赏能力。
第19课《怒吼吧,黄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时代背景。
2.了解光未然眼中的黄河、心中的黄河、词中的黄河,体会创作的灵感与激情以及歌词的感染力。
3.品词析句,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了解光未然眼中的黄河、心中的黄河、词中的黄河,体会光未然人物特点。
【教学难点】品词析句,体会歌词的感染力。
【教学准备】1.指导学生按要求进行预习,查找相关资料。
2.教师查找相关资料,作好补充和拓展的准备。
【教学程序】一、导入,检查预习1.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老师写个词“相持”,你认为“相持”是什么意思?(了解当时的背景)2.抗日战争进入了惨烈的相持阶段,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最需要的是团结,是坚持,是决不屈服的精神。
为了鼓舞中华儿女抗日的斗志,许多爱国文人和艺术家,创作出了许许多多振奋人心的文学作品和歌曲戏剧。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黄河大合唱》是如何创作出来的。
二、品读课文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以“体会光未然创作的灵感与激情”为目的进行阅读:(你体会到了什么?相机指导理解课文与有感情朗读)(1)体会“眼中的黄河”:气势磅礴引读:光未然眼中的黄河是这样的——这样的黄河让我们觉得——(生说)指导读出这种感情。
(2)体会“心中的黄河”:象征中华民族。
(民族精神的象征)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谁来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我们来合作读,我读反问句,你们读陈述句。
(换任务再读一次)你们觉得哪种表达好?为什么?(这样写更能体现出……)当你写文章想要表达强烈的感情时,不妨用上反问的手法,效果会更好。
让我们再次齐读感受光未然心中强烈的情感。
(3)体会创作意图: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爱国情、创作目的)他的诗会写些什么内容呢?(歌颂、赞美、诉说、控诉、描绘)3.“诗中的黄河”:下面我们来看看光未然诗中的黄河是怎样的,与我们的猜想是否相符。
(出示八个乐章的简介)这就是《黄河大合唱》的八个乐章,每个乐章的歌词都具有不同的感情色彩,使人闻之荡气回肠。
语文(S)教学设计教材:语文(S)六年级上册课文:19 怒吼吧,黄河板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理念:1.从课题中“怒吼”一词入手,引领学生一步一步去感悟黄河的“怒吼”、诗人的“怒吼”、作曲家的“怒吼”、演剧队的“怒吼”、延安军民的“怒吼”、全中国人民的“怒吼”,使学生更容易理解《黄河大合唱》创作的历史意义。
2.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择机播放录像、音乐,让学生真切地感受“黄河的怒吼”和乐曲的感染力,促进学生对人物和作品的理解。
3.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促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以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让学生披情入境,受到情操的陶冶,获得独特的阅读体验。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经过,感悟光未然、冼星海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充满革命激情的品格,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指导学生认识“吕、滔、涛、骇、禹、挚、窑”7个字,会写“阶、陕、壶、赴、吕、滔、涛、骇、啸、窑、浊”11个字,掌握“阶段、陕西、吕梁山、滔天巨浪、惊涛骇浪、虎啸龙吟、窑洞、浊浪、如雷贯耳、心潮澎湃、刮目相看”等词语。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阅读理解光未然和冼星海的创作激情,感悟光未然、冼星海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充满革命激情的革命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创作《黄河大合唱》的重大意义。
教学准备:查阅《黄河大合唱》的资料及光未然、冼星海的资料。
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语文(S)教学设计教材:语文(S)四年级下册课文:2 只拣儿童多处行板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冰心的语言清新朴实,细腻动人。
文中所描绘的也是孩子游玩时的景象,写得真实,一读就懂,但如何在阅读时,调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起心里的反应,读懂作者的心,是个难点,需要老师在学生和文本中间架设起桥梁。
所以,在本课教学设计体现以下几点:1.根据《课标》精神和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发展特点,在课中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引导他们以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倡导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加深理解。
怒吼吧黄河教案背景2019年11月,一份名为《怒吼吧黄河》的教案在网络上广泛传播。
该教案由河南省南阳市一位初中语文老师编写,旨在通过黄河文化教育,引导学生爱国、弘扬中华文化。
然而,该教案却引起了争议。
有人认为该教案存在过于激烈的情感表达和语言暴力,不符合教育教学规范,甚至有可能引发学生的情绪失控。
教案内容教案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黄河的历史与文化”、“黄河的形成与变迁”、“黄河的灾害与治理”和“怒吼吧黄河”。
在“怒吼吧黄河”这一部分中,教案要求学生模仿“怒吼吧黄河”的语言风格,用激烈的语言表达对黄河的热爱和敬意。
例如,“黄河,你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你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你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灵魂和精神。
”争议该教案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一些人认为该教案过于激烈,存在语言暴力,容易引发学生的情绪失控,不符合教育教学规范。
另一些人则认为该教案是一种新的教育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文化自信心。
对于这一争议,教育部门也进行了回应。
教育部门表示,教育教学应该遵循科学、规范、有效的原则,不能使用过于激烈的语言和情感表达方式。
同时,教育部门也认为,教育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不能简单地追求表面的效果。
总结教育教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需要遵循科学、规范、有效的原则。
教育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不能简单地追求表面的效果。
同时,教育教学也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心理健康,不能使用过于激烈的语言和情感表达方式。
我们应该以科学的态度来看待教育教学,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