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综合经典条文
- 格式:doc
- 大小:77.50 KB
- 文档页数:12
中医经典导读熟记条文(整理版)《内经选读》原文背诵条文第一单元宝命全形101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102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103 ①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虚,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写,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写。
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② 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105 ①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②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106 ①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何立而为楯,何失而死,何得而生?岐伯曰:以母为基,以父为楯。
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
②黄帝曰:何者为神?岐伯曰: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107 人生十岁,五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
中医经典条文精选中医经典条文精选:第一章:基本原理1.1 五行学说1.1.1 金木水火土的生克关系1.1.2 五行与脏腑经络的相关性1.2 阴阳学说1.2.1 阴阳互根互用的关系1.2.2 阴阳失衡与疾病发生的关联1.3 气血精气理论1.3.1 气血精气的和循环1.3.2 气血精气与健康的关系第二章:诊断方法2.1 望诊2.1.1 面部色泽的判断2.1.2 眼睛、舌头等部位变化的分析2.2 闻诊2.2.1 呼吸气味的辨别2.2.2 阳萎、阴虚等病状的判别2.3 问诊2.3.1 疾病发作的起因与症状的详细了解2.3.2 其他相关疾病和个人习惯的了解2.4 切诊2.4.1 经络、腧穴的检查与判断2.4.2 脉搏的判定与分析第三章:治疗方法3.1 中药治疗3.1.1 病情辨别与处方选方3.1.2 草药煎煮方法与剂型选择3.2 针灸疗法3.2.1 针灸穴位的选择与操作技巧3.2.2 针刺的禁忌与注意事项3.3 推拿按摩疗法3.3.1 推拿按摩手法的介绍与应用3.3.2 常见疾病的推拿按摩疗法3.4 食疗与调摄3.4.1 食物药物相克与相助的原理3.4.2 饮食调节与养生方法的实践第四章:常见病症4.1 常见感冒4.1.1 病因病理与诊断要点4.1.2 中医药治疗与预防方法4.2 高血压4.2.1 中医对高血压的认识与分型4.2.2 饮食调理与针灸治疗方案4.3 心梗4.3.1 中医病因与预后判断4.3.2 草药配方与针灸疗法的应用4.4 糖尿病4.4.1 中医对糖尿病的解释与饮食建议4.4.2 中药方剂与穴位的选择与应用第五章:心理健康5.1 压力管理5.1.1 压力对身体的影响与症状表现5.1.2 中医心理调理的方法与技巧5.2 睡眠障碍5.2.1 失眠、梦境和噩梦的原因与对策5.2.2 推拿按摩与草药调理的案例分析5.3 抑郁与焦虑症5.3.1 中医对情绪障碍的认知与治疗5.3.2 精神科疾病的针灸疗法与心理疏导附件:本文档所涉及的附件包括:- 中医经典书籍的引用资料- 诊断案例和治疗方案示例- 图表和图示辅助说明材料法律名词及注释:1.患者隐私保护法:保护患者个人隐私信息不被泄露2.临床实践规范:规定了医生在诊疗过程中应遵守的标准和流程3.药品管理法:对药品生产、销售等环节进行管理和监督4.医疗纠纷处理办法:明确了医疗纠纷的处理程序和责任分配全文结束数字:\。
《内经》条文精选(4条)1、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也,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也,谋略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膳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2、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3、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4、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月贲)郁,皆属于肺。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諸痉项强,皆属于湿。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诸暴强直, 皆属于风。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诸病(月付)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伤寒论》条文精选(27条)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5、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6、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7、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8、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乾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9、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内经学必背条文一、《黄帝内经》1.《素问》九候:___,___。
经脉别:十二经脉,命门俞穴。
形态:形神合一,形体不惰。
出入:出入之道,外邪不犯。
色:五色使人,五官相应。
营卫:卫气为善,志意为害。
脏腑:十一脏六腑,坚固不移。
藏府:盛藏之地,五脏六腑。
阴阳:阴阳之道,处世积善。
病因:病之所生,乃因于内。
妇科:孕产之道,妇女须守。
解人:轻重疾病,人体之象。
2.《灵枢》本原:病有虚实,阴阳二形。
寿命:寿保之道,五实五虚。
季节:四时之气,养生之道。
阴阳:调阴阳气,以平和为首。
五脏:五脏各有位,功能不同。
功用:阴阳之气,运行有规。
经络:十二经脉,气血先行。
把脉:察诊方法,诊断无误。
气化:五味之化,千变万化。
病机:虚实病机,证候不同。
卫气:卫外之气,六腑主管。
五腧:五官之腧,与经相应。
二、《难经》1.《神农本经》药物:芳香助透,药性须知。
编篡:药性成方,功用难忘。
刮痧:刮痧疗法,经络得开。
针灸:针刺疗法,穴位要穷。
药膳:食疗,药食相融。
炮制:药物制法,临床常用。
平词:养生术语,掌握有术。
推拿:经络按摩,寒湿必除。
酒石:炮制良方,剂量恰当。
术语:医学术语,必须熟知。
说明:药物属性,用法要明。
2.《金匮要略》病机:毒邪之邪,病机不同。
脉法:三部九候,寻常所用。
寒热:寒热证候,各具特征。
汤液:汤药煮取,疗效显著。
藏府:脏腑之藏,病机明确。
行针:针灸疗法,手法灵巧。
附方:治疗方剂,临床推用。
动静:调节运动,身心和谐。
病毒:疫病之毒,传染多端。
辨证:辨证施治,确立治法。
食疗:养生良方,食材为主。
三、《外科正宗》1.《外科正宗》疾病:疾病之源,六经饮食。
切治:学疾所治,刀刃对准。
手法:操作技术,熟练得当。
用药:药与手法,互为配合。
医德:医者所宜,操守要端。
外伤:创伤积酿,切勿漫延。
关节:关节病痛,治疗有招。
伤科:损伤治疗,注意不少。
肛肠:肛门病变,仔细观察。
临证:立即诊治,去病求存。
动脉:动脉之脉,要数要准。
《内经》条文精选(4条)1.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也,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也,谋略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膳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2.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3.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4.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月贲)郁,皆属于肺。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诸禁鼓慄,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諸痉项强,皆属于湿。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诸病(月付)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伤寒论》条文精选(27条)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4.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5.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6.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7.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8.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乾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9.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黄帝内经》素问1、上古天真论篇第一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
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将天数然也?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
八八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
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荒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
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中医经典必背条文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中医经典必背条文《内经》条文精选(4条)1、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也,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也,谋略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膳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2、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3、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4、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月贲)郁,皆属于肺。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诸病(月付)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伤寒论》条文精选(27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8)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乾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中医经典条文精选第一章:经络理论1·1 经络的概念及分类1·2 经络的路径与分布1·3 经络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第二章:阴阳理论2·1 阴阳的概念与属性2·2 阴阳的相互作用与平衡2·3 阴阳失调与疾病发生第三章:五行学说3·1 五行的概念与特点3·2 五行与脏腑的关系3·3 五行对人体的影响与调节方法第四章:脏腑学说4·1 脏腑的定义和分类4·2 脏腑的功能与相互关系4·3 脏腑与疾病的关系与诊断第五章:气血学说5·1 气的概念与分类5·2 血的概念与特点5·3 气血的相互关系与疾病发生第六章:病因病机学说6·1 外感病因学说与疾病机制6·2 内因病因学说与疾病机制6·3 情志病因学说与疾病机制第七章:诊断方法7·1 四诊合参的概念与流程7·2 望诊的方法与意义7·3 闻诊的方法与意义7·4 问诊的方法与意义7·5 切诊的方法与意义第八章:治疗方法8·1 中药治疗的原则与方法8·2 针灸治疗的原则与方法8·3 推拿按摩治疗的原则与方法8·4 中医养生及调理的原则与方法第九章:中医典籍与名医9·1 《黄帝内经》的特点与内容9·2 《伤寒杂病论》的特点与内容9·3 《医宗金鉴》的特点与内容9·4 中国古代著名中医名医与其贡献第十章:中医药文化10·1 中医药的历史与发展10·2 中医药在现代医疗中的应用10·3 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附件:包括相关经典文献、诊断工具与中医药材的图片、病例分析与治疗方案示例等附件材料。
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1·中医药管理法: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中医药事业管理的法律法规,包括中医药的发展、注册、生产、经营等方面的规定。
中医经典条文中医经典条文第一章脉象辨识1·1 脉息之基础脉息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包括脉搏的频率、强度、节律等要素。
根据脉息的变化,可以判断人体的阴阳平衡、脏腑功能和病理变化等情况。
脉息的辨识需要从脉搏的形态、触诊的方法和判断依据等方面进行细化。
1·1·1 脉搏的形态脉搏的形态包括浮脉、沉脉、缓脉、数脉、结实脉、细脉、滑脉、洪脉等。
浮脉指脉搏强度较高、频率较快。
沉脉指脉搏强度较低、频率较慢。
缓脉指脉搏强度适中、频率适中。
数脉指脉搏频率过快。
结实脉指脉搏强硬而有力。
细脉指脉搏弱而细小。
滑脉指脉搏滑利无力。
洪脉指脉搏强而有力且宽大。
1·1·2 触诊的方法触诊是脉息辨识的关键环节,主要有传统三部曲触法、关键诊脉法和抵押脉法。
传统三部曲触法包括寒迅、温柔和静能,通过不同力度和速度的按压操作,来判断脉息的表现。
关键诊脉法是指通过按压某些部位的脉搏来判断人体的病理变化。
抵押脉法是指在诊脉过程中,根据脉搏的特点来判断脏腑功能的情况。
1·1·3 判断依据判断脉息的依据主要有脉搏数量、强度、节律和规律性等方面。
脉搏数量指每分钟脉搏的次数,可以根据脉搏数量的变化来判断患者的身体状况。
脉搏强度指每次脉搏的力度大小,可以通过触诊来判断脉搏的强度。
节律指脉搏的规律性,可以通过观察脉搏的频率和间隔时间来判断脉搏的节律。
第二章针灸疗法2·1 针刺穴位选择针刺穴位的选择需要根据病人的病情和体质进行细化。
根据经验规律和经典文献,可以选择适合的经络和穴位。
经络包括十四经脉和奇经八脉,根据症状和部位选择相应的经络。
穴位选择需要根据病情和病理变化,选择适合的穴位刺激。
2·1·1 经络选择根据病情和病理变化,可以选择相应的经络进行针刺。
比如,阳明经可用于治疗热病,太阳经可用于治疗寒病,厥阴经可用于治疗肝胆疾病等。
2·1·2 穴位选择穴位选择需要根据病情和病理变化,选择适合的穴位刺激。
中医经典条文解析1.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哎呀,就像白天和黑夜一样,一个明亮一个黑暗,这不是很明显嘛!比如说,白天大家都出来活动,充满活力,就像那阳;晚上都安静地睡觉,这就是阴呀!这不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阴阳嘛!2. “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嘿,这就好比我们每天好好刷牙洗脸,预防生病,而不是等生病了才去看医生呀!比如我每天都认真洗手,这样就不容易生病啦,这不就是在治未病嘛!3. “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哇,这就好像我们白天精神好,晚上就容易犯困一样嘛!我有时候白天玩得可嗨了,到了晚上就觉得累得不行,这难道不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吗?4.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这就跟我们身体强壮了就不容易被小病菌打倒一样呀!像我经常锻炼,身体棒棒的,那些小感冒什么的都不敢来找我呢!5.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哎呀,我们不就是靠着大自然的气息活着,按照四季的规律成长嘛!比如春天花开了,我们就觉得特别开心,夏天热了就想吃冰糕,这就是四时对我们的影响呀!6.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这就好像我们知道大冷天要多穿衣服,大风天要躲着点风一样嘛!我可不会在刮大风的时候还在外面乱跑,这就是在避虚邪贼风呀!7.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
”就好像我们心情平静的时候,就会感觉很舒服呀!像我安静地看书的时候,就觉得心里特别平静,这就是那种恬淡虚无的感觉吧!8. “五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
”这就跟四季有不同的蔬菜水果一样呀!春天有草莓,夏天有西瓜,秋天有苹果,冬天有橘子,我们的五脏是不是也会根据不同季节有不同的反应呢?9. “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
”哇,经脉就像身体里的秘密通道一样重要呀!我有时候腿麻了,妈妈就会说血脉不通啦,这是不是也跟经脉有关系呀?10. “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这就好比有些病吃药打针都不好使,就得用特别的方法呀!就像我有个玩具坏了,用普通方法修不好,就得用特殊的工具来修一样呢!以上就是我对中医经典条文的简单解析啦,是不是很有趣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