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解剖学第1次课(绪论,人体的基本构成)
- 格式:ppt
- 大小:3.54 MB
- 文档页数:41
绪论名词解释——三无运动解剖学——人体解剖学的一个分支,它是在人体解剖学基础上研究体育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产生的影响和发展规律,并探索人体结构与体育技术动作关系的一门新兴科学动作分析法——对人体各种体育动作进行解剖学分析,着重研究运动过程中关节和肌肉的工作和探讨人体器官与体育动作之间的关系。
运动解剖学的标准解剖姿势——人体直立,两眼向前平视,上肢在躯干两侧下垂,手掌向前,两足并立,足尖向前第一章人体的基本构成名词解释——历年1个2008运动终板——是躯体运动神经与骨骼肌纤维之间的特化连接结构,呈椭圆形板状。
它的功能是将神经冲动传给骨骼肌,引起肌纤维收缩。
指运动神经末梢缠绕肌纤维束形成的板状结构,它是效应器哈佛氏系统——又称骨单位,位于长骨骨干骨密质的内、外环骨板之间,呈圆桶状,由同心圆排列的哈佛氏骨板和中央一条哈佛氏管组成,是长骨干起支持作用的主要结构单位神经组织——是神经系统的主要构成成分。
由神经元(即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所组成。
具有接受刺激和传导兴奋以及支持、保护和营养作用神经元——胞体和突起两部分组成。
具有接受刺激和传导兴奋的功能,也是神经活动的基本功能单位。
骨组织——由大量钙化的细胞间质和几种细胞组成,即骨基质和骨细胞,骨原细胞,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
骨组织的功能是支持、连接、保护、储存钙磷、造血等软骨——软骨组织及周围的软骨膜构成,是固态的结缔组织,对机体有一定的支持和保护作用。
可分为透明软骨,纤维软骨和弹性软骨。
透明软骨——分布较广,成人的关节面软骨,肋软骨,呼吸道的一些软骨都是这种软骨。
新鲜时呈半透明状,较脆,易折断。
纤维软骨——分布于椎间盘纤维环,关节盘和耻骨联合等,是由大量平行或交错的胶原纤维排列而成,软骨细胞较少。
弹性软骨——分布于耳廓和会厌等,间质中间有大量交织成网的弹性纤维,弹性软骨有较强的弹性。
软骨膜——出关节面软骨以外,软骨的表面均覆有较致密的结缔组织。
分为内外两层。
主要是为软骨供应营养。
绪论概念:运动解剖学;人体的标准解剖学姿势;近端与远端;桡侧与尺侧;胫侧与腓侧;基本轴、基本面。
第一章人体的组成的结构基础一、名词解释细胞;肌节;细胞间质;细胞器;哈佛氏系统;组织;二、填空题1.光镜下观察模式细胞由、、三部分组成。
2.细胞膜主要由和构成,此外还有糖类、水、无机盐和金属离子等。
3.细胞质位于和之间,它是由、和三部分组成。
4.细胞质中主要的细胞器是、和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和微体等。
其中是细胞的“供能站”;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5.细胞核由、和组成。
是由两层单位膜围成,有孔称为核孔,它是与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的主要功能是进行的合成;6.细胞间质是产生并存在于周围的物质,它包括、和。
纤维包括、和。
7.构成人体的四大基本组织是、、和组织。
8.根据上皮组织的形态、分布和功能的不同,可分为上皮、上皮和上皮三种。
9.被覆上皮根据细胞排列的层数和表层细胞的形态主要分、、、、复层扁平和变移上皮六种。
10.结缔组织由和组成,结缔组织分布广泛,具有、、和等多种功能。
11.结缔组织可分为、、、、、、和。
12.疏松结缔组织的特点是少,多,排列松散并交织成网。
致密结缔组织的特点是少,多,纤维粗大、排列紧密,它可为结缔组织和组织。
13.根据软骨组织的纤维种类和组成结构的不同可分为、和软骨三种类型。
14. 根据肌纤维的结构和功能特性,肌组织分为、和 3种。
15.神经组织主要由和组成,前者又称神经元是神经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具有的功能;后者又称神经胶质,对神经元主要起等功能。
三、判断题1.人体中所有的细胞都是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组成。
( )2.人体组织都是由细胞和细胞间质构成的。
( )3.细胞是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的基本单位。
( )4.细胞器中的线粒体被认为是细胞内的消化器官。
( )5.人的染色体数目是23对,其中22对为常染色体,一对为性染色体。
( )6.骨膜、肌腱、韧带、深筋膜都是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
授课时间第1次课授课类型理论授课教学手段及辅助教具多媒体教学内容(难点、重点) 一、绪论重点:定义及定位术语难点:人体的基本轴及基本切面教学目的及要求1、了解运动解剖学发展简史、学习运动解剖学的目的、学习运动解剖学的基本观点、细胞形态的多样性。
2、掌握运动解剖学的定义;掌握解运动剖学的定位术语授课内容教案修订绪论:一、运动解剖学发展简史(一)发展简史:它的发展是与艺术、医学和体育等的发展密切相关的。
我国公元前 500 年,第一部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就有很多篇幅提到人体结构。
国外是在公元前 460 年,希波克拉底和亚里士多德。
15世纪,意大利画家达·芬奇;比利时解剖学家维萨里是现代解剖学的奠基者,1543年出版了《人体的构造》这一划时代的解剖学巨著。
萌芽阶段:17世纪,伽利略的学生、意大利鲍雷里1679年著有《动物的运动》一书,把数学、力学知识运用于解剖学,可以说是运动解剖学的萌芽。
19世纪,显微技术的提高和摄影的发明,解剖学的研究从宏观世界进入微观世界,由静止进入活动状态。
美国马布里奇著有《人体外形运动》。
俄国列斯加夫特发表过《理论解剖学基础》、《身体运动理论》、《肌肉系统解剖学》等著作,他是第一位明确将人体结构与体育运动相结合的解剖学家,为运动解剖学的正式建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建立阶段:20世纪40年代以来,美国斯坦德勒著有《正常和病理状态下的人体运动》,他的书被认为是医学领域中经典的人体运动参考书。
苏联伊凡尼茨基著有《动力解剖学笔记》、《人体运动》、《人体解剖学》,他被认为是运动解剖学的先驱。
在中国,最早提出“运动解剖学”名词的是著名解剖学专家张鋆教授。
1952年开始先后建立了六所体育学院(上海、北京、成都、武汉、西安、沈阳)。
1957年,在上体开办了培养中国第一批运动解剖学研究生学习班。
1959年,在北体开办了全国普通高校运动解剖学师资培训班;同年,上、北体开始招收运动解剖学专业的研究生。
绪论1.运动解剖学——2.动作分析法——3.运动解剖学研究的内容——4.运动解剖学研究方法——5.运动解剖学的标准解剖姿势——第一章人体的基本构成1. 细胞的结构——2. 组织及组织的分类——3. 皮组织的分类——4. 结缔组织及分类——5. 腺体——6. 软骨组织——7. 透明软骨——8. 软骨——9. 骨组织——10. 神经组织和神经元——11. 运动终板——12. 哈佛氏系统——第二章运动系统第一节骨与骨连结1.骨的分类——按部位分类按形态分类2.关节内软骨和关节面软骨——3.运动环节——4.肌肉的运动单位——5.单关节肌和多关节肌——6.骨的构造——7.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8.骨的发生方式9.骨龄及其意义——10.体育运动对骨的形态结构的影响——11.体育运动对青少年;老年人的骨的影响——12.关节及其分类——13.关节的主要构造及其辅助结构——14.关节的分类——15.联合关节——16.关节的运动幅度——17.关节的运动幅度的影响因素——18.体育锻炼对关节形态结构的影响——19.上肢骨的组成——20.肩关节构造及其运动——21.肘关节构造及其运动——22.下肢骨的组成——23.髌骨及其意义——24.骨盆构造——25.耻骨联合——26.男女骨盆差异——27.骨盆的作用原理——28.髋关节的构造及其运动——29.膝关节的构造及其运动——30.踝关节的构造及其运动——31.足弓的构造及其作用原理——32.躯干骨的组成——33.椎间盘——34.脊柱的组成及其运动——35.颅骨的组成——36.听小骨——37.体育锻炼对骨骼肌的影响——38.发展肌肉力量的解剖学依据——39.举例说明多关节肌的工作特点和意义——40.在活体上内触摸到的上肢骨和下肢骨以及躯干骨的一些骨性标志——41.骨盆的力学特点和功能——42.男女骨盆的比较——43.胸廓的组成;正常形态以及功能;并说明影响胸廓形态的因素——第二节1.肌肉的主要构造——2.肌肉的辅助结构——3.筋膜——4.腱鞘——5.滑膜囊——6.滑车——7.籽骨——8.肌肉的分类——9.肌肉的物理特性——10.原动肌定义和分类及其如何确定——11.对抗肌——12.固定肌于中和肌——13.肌肉的初长度——14.胸骨角——15.提携角——16.腹股沟韧带——17.腹直肌鞘——18.腹白线——19.脐环——20.固有呼吸肌——21.腹股沟三角——22.肌肉的工作性质——23.动力工作和静力工作——24.克制工作和退让工作——25.支持工作固定工作和固定工作——26.影响肌肉力量大小的解剖学因素——27.肌肉初长度——28.多关节肌的主动不足和被动不足及举例说明——29.体育运动对肌肉形态结构的影响——30.三角肌的起止点以及功能——31.冈上肌的起止点及其功能——32.冈下肌和小圆肌的起止点及其功能——33.肩胛下肌和大圆肌的起止点及其功能——34.肩袖——35.肱二头肌的起止点及其功能——36.肱三头肌的起止点及其功能——37.下肢肌的组成——38.髂腰肌的起止点及其功能——39.臀大肌的起止点及其组成——40.梨状肌的起止点及其功能——41.臀中肌和臀小肌的起止点及其功能——42.股四头肌的组成;起止点及其功能——43.缝匠肌的起止点及其功能——44.阔筋膜张肌的起止点及其功能——45.股二头肌起止点及其功能——46.半腱肌和半膜肌的起止点及其功能——47.股后肌群腘绳肌——48.大收肌起止点及其功能——49.长收肌和短收肌的起止点及其功能——50.小腿三头肌的组成;各自的起止点及其功能——51.背肌的组成——52.斜方肌的起止点及其功能——53.背阔肌的起止点及其功能——54.菱形肌起止点及其功能——55.胸大肌的起止点及其功能——56.胸小肌起止点及其功能——57.前锯肌起止点及其功能——58.腹直肌的起止点及其功能——59.腹外斜肌的起止点及其功能——60.腹内斜肌起止点及其功能——61.腹横肌起止点及其功能——62.腰方肌起止点及其功能——63.胸锁乳突肌起止点及其功能——64.发展各块肌肉的相关力量练习——65.发展各块肌肉柔韧性的相关练习——66.环节受力分析法定义及其三种情况的分析——67.解剖学动作分析的内容与步骤_68.引体向上的解剖学打字分析——69.原地侧向推铅球的解剖学动作分析——70.立定跳远的解剖学动作分析——71.正脚背踢足球的解剖学分析——72.仰卧起坐的解剖学分析+——73.双杠直角支撑的解剖学分析——第三章内脏第一节1.内脏+——2.内脏的分类及其构造——3.中空性器官和实质性器官——4.消化系统——5.消化管——6.口腔——7.咽峡——8.口腔腺大唾液腺——9.咽——10.咽淋巴环——11.味蕾——12.回盲瓣——13.嗅粘膜——14.声门裂——15.食管——16.胃——17.小肠——18.小肠绒毛——19.大肠——20.消化腺——21.肝的构造——22.肝小叶——23.肝内的血液循环——24.肝脏的功能——25.肝内胆汁的分泌途径——26.胰腺——27.呼吸系统——28.呼吸系统的构造——29.呼吸道——30.鼻——31.鼻旁窦副鼻窦——32.喉——33.气管——34.肺——35.肺小叶——36.肺门——37.气血屏障——38.肺内血液循环——39.憋气和屏气的比较——40.泌尿系统——41.肾——42.肾门——43.肾蒂——44.肾的位置和大体构造及其功能——45.肾窦——46.肾单位——47.肾小体——48.滤过屏障滤过膜——49.原尿——50.终尿——51.膀胱三角——52.肾内血液循环——53.肾小管——54.集合管——55.输尿管——56.膀胱的主要构造及其作用——57.男性生殖系统的构造——58.女性生殖系统的构造——59.胸膜——60.纵隔——61.腹膜——62.体育运动对内脏器官的影响——63.体育运动会呼吸系统的影响——64.体育运动对泌尿系统的影响——65.中空性器官与实质性器官的一般构造的比较——66.胆汁和胰液的产生途径和功能——67.空气如何进入肺内为什么快而浅的呼吸不利于换气;为什么用鼻腔吸气好——68.泌尿系统的组成——69.尿液的产生和排除途径——70.比较肝、肺、肾内血液循环特点——71.比较肝肺肾内的血管分布特点——第四章脉管系统1.脉管系统——2.心血管系统——3.心脏——4.动脉——5.静脉——6.动脉血和静脉血——7.血液循环——8.血管吻合——9.侧支循环——10.微循环——11.体循环——12.肺循环——13.冠状循环——14.心脏的各腔的形态结构——15.三尖瓣及其作用原理——16.二尖瓣及其作用原理——17.卵圆窝——18.纤维环——19.肺动脉瓣及其作用原理——20.主动脉瓣及其作用原理——21.心壁构造——22.心传导系——23.窦房结——24.心包——25.弹性动脉和肌性动脉——26.静脉瓣——27.心脏内微循环——28.主动脉弓——29.颈总动脉——30.颈动脉小球——31.颈动脉窦——32.门静脉——33.静脉角——34.胸导管——35.全身主动脉干及其分支——36.全身主要静脉及其分支——37.体育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对心脏和对血管——38.淋巴系统——39.淋巴管——40.淋巴干——41.淋巴导管——42.乳糜池——43.淋巴器官——44.淋巴结——45.脾脏——46.血管壁的一般构造以及动静脉血管壁构造的比较——47.食物中的蛋白质和葡萄糖营养右手的途径——48.空气中的氧气运输到足部的途径——49.食物中的脂肪营养心肌的途径——50.右足肌肉代谢中产生的多余水分排除体外的途径——51.左手肌肉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的途径——52.喝进体内的多余水分排出体外的途径——53.淋巴产生的过程以及促进淋巴回流的因素——第五章神经系统1.神经系统——2.中枢神经系统——3.周围神经系统——4.躯体神经——5.内脏神经——6.灰质——7.白质——8.皮质和髓质——9.神经束——10.神经节——11.神经核——12.网状结构——13.神经——14.传导通路——15.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16.反射——17.反射弧及其组成——18.脊神经及其组成19.脑神经及其组成——21.自主神经——22.节前纤维和节后纤维——23.前角和后角——24.锥体和锥体交叉——25.四叠体——26.边缘叶——27.交感神经——28.副交感神经——29.交感和副交感伸进的比较——30.中枢神经系统——31.脊髓——32.脊髓的内部结构及其功能——33.脑的组成及其功能——34.脑干构成及其功能——35.小脑构成及其功能——36.间脑的组成及其功能——37.下丘脑——38.基底核——39.纹状体——40.联络纤维——41.连合纤维——43.皮质机能中枢——44.大脑皮纸分区及其功能——45.本体感觉的传导通路——46.躯干和四肢的皮肤感觉传导通路——47.视觉传导通路——48.听觉传导通路——49.运动传导通路——50.锥体系——51.椎体外系——52.脑室——53.脑脊液——54.脑脊液的循环途径和功能——55.脑屏障的组成及其功能——56.体育对运动中枢的影响——57.锥体系和椎体外系的比较——58.躯干的运动神经和自主神经的比较——第六章感觉器官1. 感觉器官——2. 感受器——3. 感受器的分类——4. 本体感受器——5. 眼球的构造——6. 视网膜——7. 黄斑——8. 视神经盘——9. 盲点——10. 物象的形成和视觉传导通路——11. 耳的构造——12. 鼓室——13. 骨迷路——14. 膜迷路——15. 螺旋器——16. 椭圆囊斑——17. 球囊斑——18. 壶腹嵴——19. 膜半规管——20. 声波的传导途径——21. 本体感受器——22. 肌梭——23. 腱梭——24. 外感受器——25. 内感受器——26. 特殊感受器——第六章内分泌系统1.内分泌系统组成及其功能——2.内分泌腺——3.甲状腺——4.甲状旁腺——5.垂体——6.肾上腺——7.胰岛——8.胸腺——9.松果体——10.激素——11.靶器官——12.内分泌组织——。
《运动解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说明(一)课程定义:运动解剖学是人体解剖学的一个分支,它是在正常人体解剖学的基础上研究体育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的影响和发展规律,探索人体机械运动与体育动作的关系,隶属人体科学范畴的一门学科。
(二)目的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观察和认识正常人体的形态结构,了解体育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的影响和发展规律,掌握体育动作的解剖学分析方法。
(三)学时数:本课程38学时。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三、教学内容与知识点第一章绪论1、掌握运动解剖学的定义;人体的基本面和基本轴的概念。
2、熟悉人体标准解剖学姿势,常用的解剖学方位术语。
3、了解运动解剖学的内容、目的与学习方法。
第二章运动系统一、骨的概述1、了解骨的分类。
2、掌握骨的构造。
3、掌握骨的化学成分和物理特性及年龄特征。
4、了解骨的发生与生长、体育运动对骨形态结构的影响。
二、骨连结的概述1、了解骨连结的分类。
2、掌握动关节、关节运动幅度的概念。
3、熟悉关节的结构、运动及影响关节运动幅度的因素。
4、了解关节的分类、体育运动对关节形态结构的影响。
三、肌肉的概述1、掌握肌肉的大体结构、物理特性。
2、熟悉肌肉工作的基本概念:原动肌、对抗肌、动力性工作、向心工作、离心工作、静力性工作、肌肉的生理横断面、肌肉的初长度、多关节肌主动不足、多关节肌被动不足、肌拉力线等。
3、了解肌肉的配布规律、研究肌肉功能的方法、肌肉的辅助结构。
四、上肢1、上肢骨(1)掌握肩胛骨、肱骨、尺骨、桡骨的主要关节面名称。
(2)熟悉肩胛骨、肱骨、尺骨、桡骨位置,主要肌肉、韧带附着点的名称。
(3)了解腕骨、掌骨、指骨的一般形态特征。
2、上肢骨连结(1)掌握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的组成、主要结构特点、辅助结构名称和功能、运动。
(2)熟悉肩带的连接与运动、腕管的概念。
(3)了解手骨之间的连结。
3、上肢肌(1)熟悉三角肌、肱二头肌、肱肌、肱三头肌的位置、主要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