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经典的脑梗死临床表现及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7.63 MB
- 文档页数:176
脑梗死的诊疗指南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又称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CIS),是指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
脑梗死是脑血管疾病的最常见类型,约占全部脑卒中的70%。
依据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通常将脑梗死分为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
常见的病因:脑血栓形成为动脉粥样硬化和动脉炎;脑栓塞为心源性和非心源性栓子;腔隙性脑梗死为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微栓子等。
一、症状体征:脑梗死好发者为50~60 岁以上的人群,常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风心病、冠心病或糖尿病,以及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的患者。
约25%的患者病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
起病前多有前驱症状,表现为头痛、头晕、眩晕、短暂性肢体麻木、无力。
起病一般较缓慢,患者多在安静和睡眠中起病。
多数患者症状经几小时甚至1~3 天病情达到高峰。
1.主要临床症状:(1)主观症状:头痛、头昏、头晕、眩晕、恶心呕吐、运动性和(或)感觉性失语,甚至昏迷。
(2)脑神经症状:双眼向病灶侧凝视、中枢性面瘫及舌瘫、假性延髓性麻痹如饮水呛咳和吞咽困难。
(3)躯体症状:肢体偏瘫或轻度偏瘫、偏身感觉减退、步态不稳、肢体无力、大小便失禁等。
2.临床表现类型:根据脑梗死发生的速度、程度,病情是否稳定以及严重程度,将脑梗死分为以下5 种类型。
(1)完全型脑梗死:指脑缺血6h 内病情即达到高峰,常为完全性偏瘫,一般病情较重。
(2)进展型脑梗死:指缺血发作6h 后,病情仍在进行性加重,此类患者占40%以上。
造成进展原因很多,如血栓的扩展、其他血管或侧支血管阻塞、脑水肿、高血糖、高温、感染、心肺功能不全、电解质紊乱,多数是由于前两种原因引起。
(3)缓慢进展型脑梗死:起病2 周内症状仍在进展。
(4)稳定型脑梗死:发病后病情无明显变化者,倾向于稳定型脑卒中,一般认为颈内动脉系统缺血发作24h 以上,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发作72h 以上者,病情稳定,可考虑稳定型脑卒中。
脑梗死的治疗卒中是我国第一大死亡病因。
以高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严重威胁着国民身心健康。
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社会负担。
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又称缺血性卒中,是指各种原因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而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的一类临床综合征。
脑梗死是脑血管中最常见类型,约占70%-80%。
脑卒中的常见表现:一侧肢体(伴或不伴面部)无力或麻木,一侧面部麻木或口角歪斜,说话不清或理解语言困难,双眼向一侧凝视,一侧或双眼视力丧失或模糊,眩晕伴呕吐,既往少见的严重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或抽搐。
脑梗死发生后每分钟脑细胞死亡190万个,故急性脑梗死是急症,时间就是大脑。
缺血性卒中治疗的关键在于尽早开通闭塞血管、恢复血流以挽救缺血半暗带组织。
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可分为:溶栓治疗、取栓治疗、康复治疗。
国内外指南推荐对于缺血性卒中发病3---4.5小时内且符合溶栓条件的患者,应尽快给予静脉溶栓治疗。
发病6小时且符合取栓条件的患者,应尽快给予取栓治疗。
越早接受溶栓治疗,效果越好!发病到溶栓治疗时间每减少1分钟=获得平均1.8天健康生命的时间每减少15分钟=获得1个月健康生命的时间每减少15分钟=降低院内死亡率4%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卒中可减少死亡(可降低3年死亡风险22%)和残疾。
目前国内多数医院采用的药物是注射用阿替普酶(爱通立)。
阿替普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和灭菌注射用水,它可以溶解堵塞血管的血栓,即所谓的溶栓治疗。
静脉溶栓适应症:1.有缺血性脑卒中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2.症状出现3-4.5h以内;3.年龄≥18岁;4.颅脑CT已排除颅脑内出血,无早期梗死低密度改变及其他明显早期脑梗死改变;5.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开始溶栓治疗后会完善颅脑磁共振平扫+血管成形检查。
如果颅内血管无明显狭窄或闭塞,则无需其他特殊治疗。
如发现患者颅内大血管存在明显狭窄或者闭塞,就需要取栓治疗。
脑梗的主要症状及治疗方法1、起病突然常于安静休息或睡眠时发病起病在数小时或1~2天内达到高峰2、头痛眩晕耳鸣半身不遂可以是单个肢体或一侧肢体可以是上肢比下肢重或下肢比上肢重并出现吞咽困难说话不清恶心呕吐等多种情况严重者很快昏迷不醒每个病人可具有以上临床表现中的几种3、脑CT检查的意义:脑梗塞会有哪些表现?脑CT检查显示脑梗塞病灶的大小和部位准确率66。
5%~89。
2%显示初期脑出血的准确率100%因此早期CT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排除脑出血等病变这是十分重要的发病早期脑出血与脑血栓形成的治疗有截然不同的地方当脑梗塞发病在24小时内或梗塞灶小于8毫米或病变在脑干和小脑处脑CT检查往往不能提供正确诊断必要时应在短期内复查以免延误治疗4、有一种称为“腔隙性脑梗塞”的疾病病人可以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因其他病而行脑CT检查发现此病有的已属于陈旧性病灶这种情况以老年人多见病人常伴有高血压病动脉硬化高脂血症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腔隙性脑梗塞可以反复发作有的病人最终发展为有症状的脑梗塞有的病人病情稳定多年不变故对老年人“无症状性脑卒中”应引起重视在预防上持积极态度脑梗塞治疗的关键在于积极控制颅内压,缓解脑水肿,以防止脑疝形成,脑梗塞的面积较大的可以使用脱水机以及利尿剂进行治疗,治疗脑梗塞也要及时,若是超过了24小时,治疗也是比较棘手。
中医治疗脑梗塞是采用降脂抗凝双效类中成药物以及配合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常见的有丹参、川芎、麝香等等,这些药物主要是针对处于恢复期的脑梗塞患者,还可以联合针灸治疗。
血管扩张剂也是比较常用的治疗方法,但不适合颅内压增高的严重脑梗塞患者,治疗该疾病还可以采用高容量血液稀释疗法,等容量血液稀释疗法以及抗凝药物和溶栓药物,都有稀释血液的功效。
脑梗塞是由于脑动脉粥样发生了硬化,脑部血管狭窄,血液流通不畅而局部引起了血栓,如果得不到及时医治,就会发生脑缺氧和脑缺血,从而影响老人的健康,严重时危及生命安全。
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典型病例分析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本文将以一个临床典型病例为例,详细分析其病情、临床表现、诊治过程及预后,以期为读者提供个案分析的参考。
病例背景介绍:该病例是一位55岁的男性患者,因急性脑梗死入院。
患者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疾病病史。
患者病发前一天曾出现突发头痛、嗜睡、右侧肢体无力和言语不清等典型症状。
病情分析: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和病史,初步诊断为右侧大脑中动脉梗死。
脑梗死是由于脑部供应血液的血管发生阻塞,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进而引起神经功能障碍的疾病。
临床表现:患者最突出的症状是右侧肢体无力和言语不清,这是大脑供血不足导致脑功能受损的典型症状。
此外,患者还表现出头痛、嗜睡等症状。
这些临床表现提示了脑梗死病情的严重性。
诊治过程:早期的诊断和治疗对于脑梗死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患者入院后,医生立即进行了脑部CT扫描,确认了梗死灶的位置和范围。
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医生决定进行介入治疗。
患者接受了血栓溶解治疗,并根据病情动态调整药物的使用。
同时,患者还接受了针对慢性疾病的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
预后分析:脑梗死的预后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病情的严重程度、治疗的及时性和患者的康复情况等。
该患者在经过积极治疗和康复训练后,右侧肢体功能逐渐恢复,并能稍稍言语清晰。
然而,患者仍需要长期服药以控制慢性疾病,同时进行定期复查和康复训练。
结语:通过对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典型病例分析,我们认识到脑梗死的严重性和治疗的重要性。
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和综合康复措施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希望通过这个案例,能够提高公众对脑梗死的认识,并促进脑梗死的早期预防和治疗措施的普及。
脑梗死神经病学脑梗死是指由于脑血管内的血栓或栓塞物阻塞了一定的脑血管,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引起脑部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种疾病。
脑梗死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常见的神经疾病之一,其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着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本文旨在介绍脑梗死的神经病学特征、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
一、神经病学特征脑梗死的神经病学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突发性发病:脑梗死的发病往往是突然的,病人会突然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意识模糊等症状,随后出现肢体无力、感觉障碍、语言障碍等神经功能障碍。
2. 局灶性症状:脑梗死所致的神经功能障碍多数表现为局灶性症状,如肢体无力、感觉障碍、语言障碍、视力障碍等,通常只出现在一侧身体或局部区域。
3. 神经功能障碍的程度和范围:脑梗死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的程度和范围取决于缺血的程度和脑血管的位置。
严重的脑梗死可导致昏迷、瘫痪、失语等重度神经功能障碍。
4. 发病年龄:脑梗死的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50岁以上的老年人群体,但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和环境的变化,年轻人群体也越来越容易患上脑梗死。
二、临床表现脑梗死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肢体无力:脑梗死所致的肢体无力多数表现为单侧肢体无力,且程度轻重不一。
轻度肢体无力病人仍可以进行自理活动,重度病人则需要他人协助。
2. 感觉障碍:脑梗死所致的感觉障碍多数表现为单侧肢体感觉减退或消失,也可表现为面部感觉障碍、视觉障碍等。
3. 语言障碍:脑梗死所致的语言障碍主要包括失语、话语不连贯、语言理解障碍等。
4. 眼球运动障碍:脑梗死所致的眼球运动障碍主要表现为眼球偏移、双眼不能同时注视、眼球震颤等。
5. 意识障碍:脑梗死所致的意识障碍主要表现为昏迷、嗜睡、意识模糊等。
三、诊断脑梗死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
1. 临床表现:脑梗死的临床表现通常为突发性发病、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等。
2. 影像学检查:脑梗死的影像学检查主要包括CT、MRI等,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确定脑梗死的位置、大小和严重程度。
脑梗死诊疗规范脑梗死是各种原因造成的脑动脉血管堵塞,导致该血管支配区域的脑组织因缺血、缺氧而发生坏死,并产生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和体征。
这是急性脑血管病常见的一个类型,约占全部急性脑血管病的70%左右。
通常脑梗死分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脑栓塞、腔隙性脑梗死、脑分水岭梗死四种类型。
【诊断标准】(一)临床表现1.起病年龄:中、老年居多,风心病房颤为病因者年纪较轻,动脉炎性脑梗死以中青年多见。
2.起病方式:脑血栓形成多于安静状态起病,1~2天症状达到高峰;脑栓塞起病急骤,数秒钟至数分钟症状达到高峰。
3.症状:(1)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表现为急性发生的一侧肢体力弱、麻木、言语困难等,椎一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主要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讲话不清、吞咽困难和肢体力弱等。
(2)多数患者头痛不重,但大面积脑梗死、脑水肿明显者头痛严重,可伴恶心呕吐。
4.体征:(1)神志清楚,严重者可有嗜睡到昏迷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2)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主要体征有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偏盲,病灶在优势半球者有失语;椎一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主要体征有眼球震颤、构音不清、共济失调、交叉性瘫痪。
(二)辅助检查1.头CT扫描脑梗死发生12~24小时以后,可显示低密度梗死灶,早期CT扫描未见异常可以除外脑出血,但不能除外急性脑梗死,应于起病24小时以后复查CT扫描。
2.头MRI脑梗死亚急性期,梗死部位表现为异常的长T1、长T2信号。
头MRI显示病灶时间早,一般梗死3小时后即可显示病灶。
但除非怀疑有小脑、脑干梗死,一般急性脑梗死应首选CT扫描,不需做头颅MRI。
脑干、小脑梗死头颅CT由于受到后颅凹骨骼伪影的干扰,往往不能很好显示病灶,而MRI可以清晰地显示病灶。
3.其他实验室检查应寻找及确定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如高血糖、高血脂、血液高凝状态、高粘滞状态等。
4.TCD检查可显示脑部大血管血流改变情况。
5.颈部超声可显示颈内动脉或椎动脉有无狭窄、斑块及狭窄程度。
脑梗死知识点总结一、发病机制1. 动脉粥样硬化是主要病因。
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和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可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发生损伤,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在一定的诱发因素作用下,可导致动脉血栓形成,从而引起脑梗死。
2. 颈、脑部动脉狭窄或闭塞:狭窄或闭塞的动脉阻碍了脑部血液供应,从而导致脑梗死。
3. 血栓栓塞:从其他部位的血管内膜脱落的血栓通过血流迁移,到达脑血管时,形成栓塞,也可导致脑梗死。
4. 心源性栓塞性脑梗死:心源性栓塞性脑梗死是由于心脏疾病(如房颤、心脏瓣膜病、心内膜炎)引起的动脉栓塞,从而导致脑梗死。
二、临床表现1. 急性期表现:突然出现一侧肢体无力、麻木、失去感觉,说话困难或失语、面瘫、意识丧失、视力模糊等现象。
2. 慢性期表现:患者可能出现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认知功能下降、行走不稳、情绪不稳定等表现。
三、诊断方法1. 临床症状: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结合病史回顾和家族病史,可以初步猜测出脑梗死的可能。
2. 影像学检查:脑部CT或MRI检查,可发现脑梗死患者的脑组织缺血、梗死灶以及所在区域。
3. 脑血管CTA或MRA:用于了解狭窄、闭塞的血管情况,帮助确定病变部位和范围。
4. 血管超声检查:可观察到脑部和颈动脉的血管狭窄或闭塞情况,为脑梗死的诊断提供必要的依据。
5. 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血脂、血糖、心肌标志物等检查,有助于了解患者的基础疾病以及病情严重程度。
四、预防措施1. 控制高血压: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定期监测血压,是预防脑梗死的有效手段。
2. 控制高血脂:饮食清淡、多吃水果蔬菜、减少高脂肪食物的摄入,预防脑梗死的重要措施。
3. 控制糖尿病:良好的饮食结构、适量运动、定期监测血糖,对于预防脑梗死有重要作用。
4. 戒烟限酒:吸烟和饮酒会加重血管炎症和动脉粥样硬化,增加脑梗死的风险。
5. 预防心脏病:定期体检、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监测心脏功能,对于预防心源性脑梗死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