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含附图)
- 格式:doc
- 大小:11.31 MB
- 文档页数:14
余干县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局部调整方案(送审稿)余干县人民政府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2020.03项目名称余干县“两规”融合评估报告及城市总体规划局部调整方案委托单位余干县自然资源局编制单位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证书编号城乡规划资质甲级 [建]城规编(141144)土地规划资质乙级赣土规乙字[2019]013 号工程编号院长江新洪高级工程师总工张宁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注册规划师编制单位规划二所所长沈鑫高级工程师、注册规划师、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主任工程师蒋亦军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注册规划师、注册咨询工程师项目负责人朱宽樊工程师、注册规划师编制人员陈晨工程师郑立俊工程师协编单位余干县自然资源局目录1.调整指标分析 (1)2.城市总体规划调整方案说明 (2)2.1 总规用地调整情况 (2)2.2 小结 (7)2.3 局部调整方案与原总规方案比对分析 (8)3.国土空间规划管控要求符合性分析 (9)3.1 三线管控符合性分析 (9)4.2 强制性内容符合性分析 (9)3.3 “两规”一致性分析 (10)4.乡镇项目调整建议 (11)1.调整指标分析根据《关于切实加强过渡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市县城市总体规划局部调整要求如下:1.城市总体规划期限为 2020 年的城市,可对规划建设用地进行部分拓展(原则上控制在原规划建设用地规模的 20%以内),以满足城市近期发展的需要。
2.城市总体规划期限至 2030 年或 2035 年且已获批准的城市,应严格执行已批准的城市总体规划,不得突破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进行开发建设。
因国家、省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需要,经专题评估论证,确需调整的,按照“规模总量不变、强制性内容不改、用地增减平衡”的原则,可对建设用地(原则上控制在原规划建设用地规模的 5%以内)布局进行优化调整。
3.城市总体规划正在修编且成果已经省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审查通过的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近期建设用地,可以作为过渡期规划建设的参考依据,编制和批准控制性详细规划,指导城市建设和项目规划审批。
附件:江西省高速公路网规划(2013-2030年)目录一、发展需求 (1)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 (2)三、规划的范围与期限 (4)四、规划方案 (4)五、规划实施 (8)六、保障措施 (9)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是经济社会健康、快速、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
高速公路是现代交通的主要运输方式之一,是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着力构建功能明确、结构合理、布局完善、服务高效的高速公路网络是实现我省交通运输现代化,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历史性跨越的重要任务。
2006年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的《江西省2020年高速公路网规划》布局方案为:“三纵四横”主骨架,五条环线、二条联络线和18条地方加密高速,总规模约为4650公里,规划实施以来,江西省高速公路发展迅速,2012年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4000公里,“三纵四横”高速公路主骨架全面建成,基本形成承东启西、贯通南北、便捷通达、快速高效的路网大格局,极大地提高了江西省公路网的整体技术水平,优化了交通运输结构,对缓解交通运输的“瓶颈”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但随着全省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现有的高速公路网规划与建设仍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运输能力不足。
部分高速公路通道运能紧张、拥堵严重,不能适应交通量快速增长的需要;二是网络效率不高,高速公路与其他运输方式之间、高速公路和普通公路之间的衔接协调不够,网络效益和效率难以发挥。
一、发展需求1、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未来我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发展,人均国民收入稳步增加,经济结构加快转型,特别是随着我省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三大国家发展战略,以及推进打造南昌核心增长极、推进昌九一体化等重大布局,交通运输总量将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各项事业发展要求提高高速公路网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2、完善江西境内国家高速网络的需要。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南城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4.02.27•【字号】赣府字〔2024〕81号•【施行日期】2024.02.2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南城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抚州市人民政府:你市《关于恳请批准抚州市临川区等11个县(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请示》(抚府文〔2023〕85号)收悉。
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南城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南城县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请认真组织实施。
《规划》实施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省委十五届四次、五次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区域重大战略,着力建设全国校具产业聚集区、江西省中医药传承创新试验区、麻姑文化康养基地、抚州市域副中心城市。
二、筑牢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
到2035年,南城县耕地保有量不低于31.2861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28.4303万亩;生态保护红线不低于398.82平方公里;城镇开发边界控制在40.94平方公里以内;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不少于40%;用水总量不超过上级下达指标,其中2025年不超过2.115亿立方米。
严格落实“三区三线”管控要求,切实加强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抓好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明确自然灾害风险重点防控区域,落实战略性矿产资源、历史文化保护等安全保障空间,全面锚固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底线。
三、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
发挥区域比较优势,落实主体功能定位要求,完善差别化支持政策。
附件:江西省省道网规划(2013-2030年)目录前言 (1)一、规划基础 (2)(一)发展形势 (2)(二)发展要求 (3)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 (4)(一)指导思想 (4)(二)基本原则 (5)(三)规划目标 (6)三、规划方案 (6)(一)普通省道网 (6)(二)省道高速公路网 (7)四、规划实施 (8)(一)普通省道实施方案 (8)1、建设需求 (8)2、实施安排 (8)3、实施要求 (9)(二)省道高速公路实施方案 (10)(三)实施效果 (10)五、保障措施 (11)附表及附图 (13)前言省道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保障。
为促进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交通运输部编制了《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年-2030年)》,对国道网的功能和布局做了重大调整,我省约53%的现有省道已纳入国家公路网,省道网的功能和网络形态等发生了较大变化。
为加强和国家公路网的衔接,优化完善省道的空间布局,满足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特编制《江西省省道网规划(2013-2030)》(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期限为2013年至2030年。
《规划》是在国家公路网规划框架下,从全省经济社会长远发展需要出发,重新审视省道的功能定位、规模结构、路网布局,对省道网做相应调整,是指导我省省道公路长远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一、规划基础(一)发展形势经过“十五”以来的加快建设,我省公路交通取得了长足发展。
截止2011年末,全省公路总里程达到14.6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642公里,普通国省干线公路11078公里(普通国道3111公里,普通省道7967公里)。
初步形成了覆盖全省11个设区市、100个县市区的三纵四横的高速公路网和十纵十横的普通干线公路网。
国省干线公路的快速发展,显著提高了我省公路交通发展水平,缓解了我省公路交通紧张状况,对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增强发展活力、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等做出了突出贡献。
目录第一章总则 (2)第二章发展目标与战略 (4)第三章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12)第四章城市规划区规划 (38)第五章中心城区空间布局规划 (43)第六章中心城区住区建设规划 (54)第七章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57)第八章中心城区产业发展布局规划 (64)第九章中心城区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73)第十章中心城区城市特色风貌规划 (82)第十一章中心城区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84)第十二章中心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94)第十三章中心城区城市更新规划 (101)第十四章中心城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104)第十五章中心城区绿地布局与景观系统规划 (111)第十六章中心城区综合防灾减灾规划 (115)第十七章中心城区地下空间规划 (119)第十八章中心城区建设时序规划 (121)第十九章规划实施保障 (123)第二十章附则 (126)附表 (127)第一章总则第1条规划背景《赣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06版总规)自2010年批准实施以来,赣州市城市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是《若干意见》出台,赣州市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面临新的宏观发展环境;二是行政区划调整,近年来南康、赣县相继撤市(县)设区,中心城区面积扩大,亟需加快将南康区、赣县区纳入中心城区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三是重大设施和平台的建设,黄金机场扩建、昌赣深高铁建设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赣州综保区、赣州高新区、赣州港(铁路口岸)等重大产业平台的建设,城市发展的空间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同时,新时期国家提出一系列新的城乡规划发展理念和要求,为推进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四省通衢的区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市,统筹安排城乡空间布局,指导城乡发展,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省政府批准,赣州市启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特编制《赣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0年)》(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2条规划依据1、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7);《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江西省城乡规划条例》(2010);《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城市绿线管理办法》(建设部令112号);《城市紫线管理办法》(建设部令119号);《城市黄线管理办法》(建设部令144号);《城市蓝线管理办法》(建设部令145号);《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建设部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建规[2002]218号)。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07•【字号】赣府发[2012]第21号•【施行日期】2012.0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村镇建设正文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实施意见(赣府发【2012】第21号)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若干意见》(赣发〔2010〕7号)印发以来,我省城镇化发展取得显著成绩。
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功能更加完善,城乡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城镇化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进一步显现。
但城镇化总体水平较低、发展质量不高、中心城市综合实力不强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城镇化发展滞后已成为制约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全面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坚定不移实施加速城镇化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加速全省城镇化进程,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一、进一步明确城镇化发展目标紧紧围绕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的奋斗目标,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加快产业和人口向中心城市集聚为重点,以提高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为核心,以统筹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为手段,进一步推进城镇化加速发展。
到“十二五”期末,全省城镇化率达到53%以上,城镇化水平年均提高1.7个百分点以上,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南昌市城区常住人口达到300万左右;赣州市、九江市城区常住人口达到100万以上,进入特大城市行列;上饶市、吉安市、新余市、萍乡市、景德镇市、抚州市、宜春市等7个设区市城区常住人口超过50万,进入大城市行列;鹰潭市、南康市、瑞金市、乐平市、丰城市、高安市、樟树市、鄱阳县、兴国县、于都县、信丰县、上高县、进贤县等13个城市城区常住人口达到20万-50万的中等城市规模,全省县城平均城市人口达到12万以上;示范镇和中心镇人口吸纳能力显著增强,城市和小城镇发展质量明显提升,初步构建起结构合理、布局协调、功能互补、集约高效的城镇体系。
附件:江西省省道网规划(2013-2030年)目录前言一、规划基础(一)发展形势(二)发展要求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三)规划目标三、规划方案(一)普通省道网(二)省道高速公路网四、规划实施(一)普通省道实施方案1、建设需求2、实施安排3、实施要求(二)省道高速公路实施方案(三)实施效果五、保障措施附表及附图前言省道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保障。
为促进公路交通可持续发展,交通运输部编制了《国家公路网规划(2013年-2030年)》,对国道网的功能和布局做了重大调整,我省约53%的现有省道已纳入国家公路网,省道网的功能和网络形态等发生了较大变化。
为加强和国家公路网的衔接,优化完善省道的空间布局,满足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特编制《江西省省道网规划(2013-2030)》(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期限为2013年至2030年。
《规划》是在国家公路网规划框架下,从全省经济社会长远发展需要出发,重新审视省道的功能定位、规模结构、路网布局,对省道网做相应调整,是指导我省省道公路长远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一、规划基础(一)发展形势经过“十五”以来的加快建设,我省公路交通取得了长足发展。
截止2011年末,全省公路总里程达到14.6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642公里,普通国省干线公路11078公里(普通国道3111公里,普通省道7967公里)。
初步形成了覆盖全省 11个设区市、100个县市区的三纵四横的高速公路网和十纵十横的普通干线公路网。
国省干线公路的快速发展,显著提高了我省公路交通发展水平,缓解了我省公路交通紧张状况,对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增强发展活力、提升人民生活质量等做出了突出贡献。
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现有的省道网规划和建设仍然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覆盖范围不全面。
全省还有30多个重点乡镇没有普通省道连接,部分4A级及以上旅游景区、重要港口、机场等交通枢纽未实现普通省道通达;二是运输能力不足。
西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简介一、规划期限、规划层次与范围1、规划期限近期:2011年至2015年中期:2016年至2020年远期:2021年至2030年远景:2030年以后。
2、规划层次与范围规划分为二个层次,即市域村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城区城市总体规划。
市域:西昌市市域行政辖区范围,包括8镇29乡共37个乡镇,总面积2655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西昌市区6个街道办事处和四合乡、高枧乡、川兴镇、西郊乡、海南乡、经久乡、马道镇、太和镇、小庙乡、西乡乡和安宁镇的部分行政辖区范围,总面积400.72平方公里。
二、市域村镇体系规划1、市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做强城区,吸纳人口;突出特色,分区统筹;城乡一体,设施均衡;社会和谐,保障公平。
2、城镇化水平预测近期城镇化水平为58%,中期城镇化水平为65%,远期城镇化水平为75%。
3、村镇体系空间结构规划形成“一心一带多点”的村镇空间结构。
“一心”是指中心城区,“一带”是指安宁河谷村镇发展带,“多点”是指围绕一心一带分布的若干村镇。
4、村镇体系职能结构一级1个:中心城区(含四合乡、高枧乡、川兴镇、西郊乡、海南乡、经久乡、马道镇、太和镇、小庙乡、西乡乡、高草乡、裕隆乡和安宁镇的部分行政辖区范围)二级3个:重点镇(礼州镇、佑君镇、黄联关镇);三级10个:重点乡集镇(西溪乡、月华乡、琅环乡、樟木箐乡、黄水乡、阿七乡);四级42个:中心村(其中12个乡驻地)5、市域综合交通(1)发展目标加快建设西昌主要对外交通通道,重点建设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航空等交通运输系统,以此提升西昌与国内交通网络的连通度;优化市域公路网络,提高等级与密度,以此加强西昌中心城市对市域和凉山州的交通辐射力;构建和完善西昌中心城市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形成西南地区高效、安全的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
(2)公路交通规划形成“一环两竖五放射”的公路网主构架。
“一环”:围绕西昌中心城区和泸山邛海风景区的公路环路;“两竖”:贯穿安宁河谷的南北向快速通道(由现状雅攀高速公路西昌段改造而成),以及西移到安宁河西侧的新规划雅攀高速公路;“五放射”:雅攀高速公路南、北段(国道108)、西昭高速公路、西巧公路(省道212)、西盐公路(省道307)。
《江西省城镇体系规划(2015-2030年)》批后公告材料第一条编制目的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引领,贯彻落实“五位一体”总体部署和“五化”协同发展总体要求,抓住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推进“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历史机遇,落实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要求,以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为目标,加快实现以人为本的城镇化质量全面提升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由江西省人民政府组织编制《江西省城镇体系规划(2015-2030年)》(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期限本规划期限为2015-2030年,其中近期到2020年,远期到2030年。
第三条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江西省全部行政辖区,包括南昌市、上饶市、九江市、景德镇市、萍乡市、新余市、鹰潭市、赣州市、宜春市、吉安市、抚州市等十一个地市,总面积为16.69万平方公里。
有法定效力。
第四条省域发展总目标落实新时期江西省“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的发展战略,利用江西省近邻长珠闽和长江中上游地区的开放区位,发挥江西省生态环境优良和文化资源丰富的突出优势,推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绿色崛起,加快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和其它革命老区的振兴发展,促进沪昆(浙赣)、京九等交通走廊地区的统筹协调发展,到规划期末将江西省建设成为“富裕、和谐、秀美”的新江西。
1.富裕江西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切实增强城市的内生发展动力。
通过承接沿海地区的优势产业集群,培育自身优势资源的工业体系,大力发展城市现代服务业和文化旅游业,推动农业产业化,逐步形成就业能力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稳步增强的富裕发展新局面。
到规划期末将江西省建成我国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中部地区重要的物流集散基地和具有较高国际知名度的旅游经济圈。
到规划期末,全省人均GDP超过16000美元(按2010年汇率),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超过55%,研究与试验开发经费支出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超过2.4%,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农村家庭收入中非农产业比重超过60%。
江西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年)内容摘要一、全省城镇化发展目标二、全省城镇化发展战略三、全省城镇空间发展总体结构四、优化城乡居民点体系五、构筑“高效、便捷、绿色、安全”的综合交通体系六、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推进绿色发展七、重视公共服务体系与住房体系建设,促进和谐发展八、加强省级空间管制,科学推进建设项目选址管理九、推进近期行动,完善城镇化考核评价机制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历史机遇,以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为目标,全面落实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要求,围绕全省“龙头昂起、两翼齐飞、苏区振兴、绿色崛起”总体发展战略,探索出一条内生和外源发展动力相结合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为保障江西省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互动有序发展提供平台支撑。
一、全省城镇化发展目标规划确定全省城镇化发展目标为:走“多元发展、城乡一体、生态宜居”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到规划期末建立起以鄱阳湖生态城市群为示范,以都市区、城镇群为城镇化核心载体,以一批综合承载力强的县(市)域中心城市和重点镇为支撑,生态、低碳、宜居指标全国领先,城乡居民安居乐业、山水特色和文化特色突出的城乡发展新格局。
规划确定到2015年全省城镇化水平为53%左右,到2020年全省城镇化水平为60%左右,到2030年全省城镇化水平为68%左右。
规划确定省域城镇人口及城乡建设用地发展和控制目标为:到2015年全省城镇人口为2450万左右,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3320平方公里左右,城乡建设用地控制在7650平方公里左右;到2020年全省城镇人口为2900万左右,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3800平方公里左右,城乡建设用地控制在8260平方公里左右;到2030年全省城镇人口为3500万左右,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4260平方公里左右,城乡建设用地控制在8500平方公里以内。
二、全省城镇化发展战略“多元发展、开放对接”策略。
以增强经济效益和就业为导向,建设区域性物流园区、生态工业园区、文化创意区、休闲旅游区、现代服务业聚集区和绿色农林产业基地,实现经济多元发展。
从产业聚集、交通枢纽、区域服务和城市品质等多方面切实提升中心城市的内聚活力。
发挥江西省出省交通大通道和空港、内河港和内陆港的门户口岸优势,加强与周边省市的产业合作对接。
以鄱阳湖生态城市群、都市区、城镇群为主体全面对接周边省份的城镇群、都市圈。
“统筹发展、城乡一体”策略。
提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沪昆(浙赣)交通走廊沿线及其以北地区城镇的综合实力和产业聚集能力;立足于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条件合理引导沪昆(浙赣)交通走廊以南地区的人口和产业有序聚集。
按照城镇化优化拓展地区、城镇化促进地区、城镇化培育地区、城镇化适度发展地区(特色乡村发展地区)、人口疏解与生态保育地区等五类城镇化发展分区,引导城乡走差异化发展道路。
优化城乡居民点体系,促进中心城市与周边县市及乡镇的空间规划一体化、设施建设一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生态环保一体化。
“绿色生态、山水融城”策略。
构筑以鄱阳湖、赣江-东江源为生态核心区,赣江、抚河、信河、饶河、修水及其支流为重要生态廊道,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为主要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的全省生态安全格局。
全面开展节水型城市创建活动,促进城市新能源、洁净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进一步提高城乡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建设生态城镇和低碳城市。
合理利用城镇周边低丘、江河水系、湖泊湿地等自然生态要素,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文化遗址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构筑区域绿道及城市开敞空间,营造山水环境与地域文化相融的江西城镇风貌特色。
三、全省城镇空间发展总体结构在全省范围内构筑“一群两带三区”的省域城镇空间发展总体结构。
“一群”:建设以鄱阳湖和赣、抚、信、饶、修五条水系廊道为生态本底,以网络化、开放式的交通体系为骨架,以(南)昌九(江)城镇走廊地带为重点,景德镇、鹰潭、新余及其它县(市)域中心城市为支撑,滨湖田园风光城镇为补充的鄱阳湖生态城市群。
“两带”:分别为沪昆(浙赣)和京九两大城镇发展带,为推进新型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主要载体。
加快沪昆(浙赣)沿线中心城市的产业集群基地、专业化区域服务职能建设;强化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交通走廊沿线及其两侧30-50公里范围内城镇、旅游区的一体化发展。
提升京九城镇发展带的聚集能力,促进南昌大都市核心区和九江都市核心区的综合交通枢纽的一体化建设;进一步提升京九南段走廊地区中心城市的聚集能力。
“三区”:分别为南昌大都市区、九江都市区和赣州都市区。
南昌大都市区进一步健全综合交通枢纽、生产组织与服务、科教与文化服务、技术创新、旅游集散中心等区域性服务职能;培育战略新兴产业、休闲度假、后台服务、文化创意等功能,建设成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核心增长极之一,建成中部地区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先进制造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和低碳经济示范区。
九江都市区建设成为长江中游地区的重要门户和经济中心之一,长江中下游及京九沿线综合交通枢纽,著名的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和国际知名的休闲度假旅游区。
赣州都市区建设成为我国中部地区的开放高地和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核心增长极、赣江源头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江西省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
四、优化城乡居民点体系全省范围内形成由区域中心、地区中心、县(市)域中心、一般镇、村庄等构成的城乡居民点体系。
其中由区域中心、地区中心、县(市)域中心构成的“三级、六类”中心城市体系。
区域中心包括省域中心城市与省域副中心城市两类。
省域中心城市为南昌(含南昌县、新建县),省域副中心城市为九江(含九江县、瑞昌市、湖口县、星子县)和赣州(含南康市、赣县、上犹县)。
地区中心包括地区性中心城市和地区副中心城市两类。
地区性中心城市包括上饶(含上饶县)、景德镇(含浮梁县)、鹰潭、抚州、新余、宜春、萍乡、吉安(含吉安县)等城市;地区副中心城市包括共青城-德安、修水、瑞金、鄱阳、樟树、丰城、高安、龙南、南城等城市。
县(市)域中心包括县(市)域中心城市和重点镇两类。
推进都市区外围县(市)域中心城市与都市核心区的一体化发展;推进沪昆、京九、向莆、厦蓉等主要交通走廊沿线及两侧县(市)域中心城市的提升发展;大力扶持农林业大县的县(市)域中心城市,促进深山地区、重大水源涵养区县城县(市)域中心城市的绿色发展;促进旅游型、交通节点型县(市)域中心城市的特色发展。
选择城市卫星镇、县域副中心镇、工业强镇、商贸强镇、特色农林型镇、旅游服务型镇、文化特色镇等作为重点镇,省政府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推动重点镇体制机制改革,成为吸引本地人口和产业聚集的新载体。
村庄社区由中心村和一般村组成。
中心村重点建设公共交通、供水供电、广电、通讯、公共消防等市政设施,完善商业连锁、基础教育、文化娱乐、卫生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太阳能等新能源供给系统和应急救防系统。
一般村按照提升型、拓展型、整治型、保护型等分类引导发展建设。
五、构筑“高效、便捷、绿色、安全”的综合交通体系按照“规模合理、功能完善、连接快速、衔接便捷、方式绿色”总体要求,建立起“高效、快速、安全、绿色”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成以区域中心城市、地区中心城市为核心,紧密联系周边县(市)域中心城市、镇和重要风景旅游区的一小时交通圈;加快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
为合理引导全省城镇空间的协调发展,构筑“五纵五横”的高速公路网,同时加密地方高速公路连接线;构筑“五纵五横”的铁路网和“两纵三横”的高速铁路(客专)网;建设以九江、南昌两大主要港口为中心,9个区域性重要港口为依托,其他一般港口为基础的内河港口体系;建设干支组合、国际国内航线结合的机场体系,重点扩建南昌昌北机场和赣州黄金机场。
加快区域轨道网建设。
在环鄱阳湖铁路网规划基础上完善环湖城际轨道网系统;规划建设连接新余、宜春、萍乡及其沪昆(浙赣)交通走廊沿线县(市)域中心城市的城际轨道,推动萍乡与长株潭城市群轨道交通网的对接;以南昌、九江、赣州等城市为核心建设覆盖50公里范围内的郊区铁路网。
以人口规模1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为核心,整合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郊区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和城乡公交系统,建设一体化综合客运枢纽。
六、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推进绿色发展生态功能建设方面,构筑“双核、多廊、多区、多点”的生态体系结构,成为全省城乡空间发展建设的生态安全屏障。
“双核”分别为鄱阳湖核心生态保护区和赣江-东江源核心生态保护区。
“多廊”为依托长江、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及其支流水系的生态廊道。
“多区”是由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区和其它生物多样性功能区共同组成的生物多样性载体。
“多点”是位于生态廊道交汇处,具有特殊城乡生态服务功能的节点地区,处于生态节点上的城镇应率先建成生态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和人居环境范例奖城镇。
以鄱阳湖地区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城市郊野公园、城市湿地公园、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遗址、历史风貌特色镇、特色乡村为基础,以鄱阳湖及其周边河流为纽带,以旅游集散服务中心所在中心城市、滨湖田园风光城镇、旅游服务型镇为节点构筑鄱阳湖区域绿道系统。
环境保护方面,规划提出要切实保护城镇饮用水水源地,开展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城镇周边地区的水土治理力度,综合改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加强城区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推动城镇、工业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加强对重要城市水源地上游的矿产开发区和加工园区的土壤污染监控力度。
加强园区工业污染治理力度,提高资源能源综合利用率,建设50个左右特色明显、产业集群效应突出的生态工业园区。
水资源节约利用方面,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与水资源保护相协调,合理优化配置水资源,建设节水型社会;要因地制宜结合地形地貌,根据区域降水量和地表径流量建设以蓄滞洪、排涝为主,结合农业灌溉和城市景观用水的水系生态工程。
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方面,规划提出到2030年人均城乡建设用地指标应控制在165平方米以内,人均城镇建设用地指标控制在120平方米左右,人均城市(县城)建设用地指标控制在100-105平方米左右;合理安排农村宅基地,严格执行“一户一宅”的规定,禁止超标准占地建房;加强产业园区土地开发建设管理,到2030年单位工业用地的地均工业总产值超过100亿元/平方公里。
七、重视公共服务体系与住房体系建设,促进和谐发展教育科研设施方面,南昌、赣州等地建设高等教育园区和科研机构集中区,其它中心城市和人口规模大的县(市)加快发展高等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
发挥20万以上大中城市的聚集作用,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基础教育系统。
文化设施方面,以都市区、城镇群和县(市)域单元为载体,建立覆盖城乡的网络化、便民化、开放化的文化服务设施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