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玉器2010拍卖价
- 格式:doc
- 大小:569.50 KB
- 文档页数:16
琮是一种内圆外方的筒形玉器,外部常刻神兽或几何纹饰。
其内圆外方的形状与古人“天圆地方”的天地相通哲学思想相吻合,是中国古代玉器中的珍品。
最早的玉琮见于安徽潜山薛家岗第三期文化,距今约5100年。
玉琮的用途玉琮在古代,主要被统治阶级作为祭祀苍茫大地的礼器,而这种祭祀仪式在清代仍然存在。
西周时期的著作《周礼·考工记》记载,琮作为礼器用时,它的大小规格应与其主人地位相匹配。
这一点,考古学家从众多出土墓葬中得到了印证:墓主身份越显赫,殉葬品中的琮、璧就越多,似乎要显示生前的荣华富贵。
玉琮用于随葬能说明墓主原有身份,成为其在各部落中权利和财富的象征,也代表了新石器时代的一种葬制。
良渚玉琮的特点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玉琮在江浙一带的良渚文化、广东的石峡文化、山西的陶寺文化及西北的齐家文化中大量出现,尤以良渚文化的玉琮最为发达。
良渚玉琮以体大出众,魅力独特。
其玉材为产于江浙一带的透闪石质玉石,质地不纯,以青色居多,部分黄色,土浸后呈雾状乳白色。
除少数作圆筒状外,多制成规整的内圆外方形。
琮体切割规整,中孔为管钻对穿而成,中接处常留有钻痕。
玉琮的形体大小高低不一,一般早期矮,晚期高。
琮身均饰有兽面纹,纹饰以四角线为中心,分成四组,随琮高低不同,以相同的纹饰分数组饰于琮上。
部分玉琮在主体兽面纹外,用细阴纹刻划“神人”图形和云雷纹,阴线用利石刻划而成,线条坚挺。
历代玉琮各具特色商周时期玉琮数量不多,从出土的实物看,这一时期琮的形体普遍较矮小,多光素无纹。
玉琮切割规整,中孔较大,琮体较新石器时略薄。
殷墟妇好墓曾出土了两件有纹饰的玉琮,其中一件上下各饰一组弦纹,四角有凸棱,侧面饰竖道弦纹,该造型很少见。
春秋战国时期玉琮的造型与西周相近,形体较小,战国部分玉琮刻有细致的兽面纹、勾云纹等纹饰。
汉代玉琮已极少制造,用途也已经变为装饰和丧葬用具。
宋以后出现了仿古玉琮,但宋至明的仿品上多饰当时流行的纹饰。
明末至清代的伪古玉,以仿商周素面矮体玉琮为多,也有仿良渚文化玉琮,清代乾隆时期仿古玉琮尤甚。
节选徐威先生文章如下,供大家:“良渚玉器近些年来价格飞涨,加上国内出台的文物法新规定,良渚玉器已被列为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文物,私人不得盗掘盗卖走私。
但利之所趋,余杭瓶窑一带出现了大量仿制品,令很多国内外大藏家都大跌眼镜。
笔者根据多年鉴定良渚玉器的特点,总结出以下一些要点,供藏友鉴定比对:
(1)良渚玉器大量玉质主要是透闪岩、阳起石、蛇纹石,器表泛有晶莹光泽,有如嵌入的点点繁星;仿品缺乏这样的特点。
特别是出土的玉璧、环等器面常有白色、褚色或墨绿色的筋状条斑或者黑点,颜色驳杂、质地不纯净。
(2)真品触之手感光滑,不毛糙,钻孔采用两面对钻孔!常常有轩钻的痕迹。
仿品直接钻孔,看不见对接旋痕。
(3)真品鸡骨白不浮躁,深入肌骨,自然。
仿品常常感觉火气很大,有裂纹。
(4)良渚玉器上的纹饰繁复但不凌乱,线条流畅。
因为有纹饰特别是人面纹的良渚玉器一向被藏家视为良渚玉器珍品,价格极昂。
所以仿品多如牛毛!但从地摊上出售的良渚带人面纹玉器(琮)赝品来看,其共同特点是玉质为河南岫玉或者是独山玉,线条较粗,鸡骨白浮躁,人面纹明显感觉做作,眼睛太大,往往分不清。
真品线条细密,用放大镜看凹槽处坑坑洼洼(考证主要用鲨鱼牙刻制)。
另外,赝品人与兽的关系往往相反,兽在人上!这主要是由于造假者不知道人兽纹象征的含义所致。
良渚先民雕刻此人兽都表示巫师骑怪兽,怎么会兽骑人呢?
笔者告诫:千万不可轻信出土故事。
卖者故事一大堆,让多少藏友上当受骗,以为捡个大漏。
试想,一件有纹饰特别是人面(兽面)纹的良渚玉器在目前这个市场岂是百元千元可以购得?”。
良渚玉壁简介
良渚文化玉壁,是一件十分有价值的文物。
在浙江省博物馆收藏着一件精美的玉壁,它的发现轰动了考古界,同时也震惊了世界。
这件玉壁全长26厘米,宽10厘米,厚0.9厘米。
它由青
白色的玉石精心雕琢而成,在阳光下金光闪闪,令人叹为观止。
玉壁呈长方形,有一条清晰的长纹贯穿其中,玉壁上用红色、绿色和黑色相间的线条绘成了各种图案。
图中画着两个人正在打猎,旁边还有两只野猪在嬉戏。
玉壁上还用墨线画有很多个三角形和圆形。
这个玉壁上共有七种图案:一是三个人围着一个兽面;二是两个人正抬着一只老虎;三是三个人在打猎;四是一个人坐在马上;五是一只老虎和一个人正在搏斗;六是两个人在打猎;七是一只老虎和一个人正在狩猎。
在玉壁上,还有四种图案:一是两头狮子在打架;二是一条鱼正向陆地游去;三是一只老鹰正在天空翱翔;四是一头猪和一只羊正在草地上吃草。
这七种图案结合起来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动物形象,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的认识程度以及人们对动物的崇拜程度。
—— 1 —1 —。
良渚古城遗址考古发现的价值在浙江省,有个地方叫良渚古城遗址,真的是个神奇的地方哦,考古学家们挖掘出来的东西可真是让人眼前一亮,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的大门。
良渚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像是个宝藏,事实上,它就是一座古代文明的瑰宝,足足有五千年的历史,简直让人感叹时间的流逝啊!想象一下,当年这里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穿着什么衣服,吃什么食物,真的是充满了无限的遐想。
说到考古发现,这里的出土文物可谓是琳琅满目,金器、玉器、陶器应有尽有,简直是个博物馆啊!每一件文物都像是在诉说着它的故事,有些玉器雕工精细,仿佛能看见古人对美的追求,手工艺水平那真是令人咋舌。
更别提那些神秘的石器了,古人真的是脑洞大开,居然能把石头变成这么多实用的工具,简直是聪明得让人自愧不如。
有趣的是,良渚遗址还发现了许多大型的土堤和水沟,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可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建设啊,简直可以说是城市规划的雏形呢。
想想看,几千年前,他们就能想到如何排水、筑墙,这种智慧真的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历史上,许多古文明都是依水而建,良渚也不例外,周围的水系让这里成为了一个理想的居住地,想必当年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一定是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惬意得很。
不仅如此,良渚遗址的出土文物还揭示了古人的宗教信仰,很多祭祀用的器物表明他们在精神世界上的追求。
想象一下,当时的人们围坐在火堆旁,带着虔诚的心情,向天神祈祷,或许他们也有过对未来的担忧和期待。
这种情感,虽然时光流逝,但却是人类共同的心声。
古人用他们的智慧和信仰,创造了属于自己的文化,像是一颗颗星星,在历史的夜空中闪烁。
提到良渚的考古价值,那真是一言难尽,简单说就是,它不仅仅是个考古遗址,更是研究古代社会、经济、文化的重要窗口。
研究这些文物,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的起源和发展,甚至能窥见古代人类的生活智慧。
有人说,历史是最好的老师,而良渚古城遗址就是一本生动的历史教科书,读起来真让人爱不释手。
此外,良渚古城遗址的发现还让我们重新审视了中华文明的悠久与博大。
汉代玉璧拍卖记录
汉代玉璧是一种古代玉器,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以下是一些汉代玉璧拍卖记录的例子:
1. 2010年,一件汉代玉璧在中国北京举行的拍卖会上拍出了1.2亿元人民币的高价。
2. 2014年,一件汉代玉璧在香港举行的拍卖会上以2.5亿港元的价格被拍卖出去。
3. 2018年,一件汉代玉璧在美国纽约举行的拍卖会上以1,500万美元的价格成交。
汉代玉璧因其稀有性和历史价值,常常成为拍卖会上的热门拍品。
这些拍卖记录反映了人们对于汉代玉璧的热衷和对其价值的认可。
台湾大藏家杨俊雄医师在佳士得拍卖的养德堂这批高古玉台湾大藏家杨俊雄医师的「养德堂」这几年可以说红遍了收藏圈。
养德堂藏的瓷器,目前已在佳士得拍了三季;古玉去年拍了第一季,盛况空前,去年82件,数量并不是很多,却惊人地拍了4个小时,全程出价火爆,绝大多数有数倍乃至十数倍溢价,单场成交1.5亿港币,成交率100%,斩获白手套佳绩。
今年的『养德堂珍藏中国古玉器』第二季几分钟前刚刚结束,83件拍品成交82件,全场报收6600万港元,过百万者19件,虽然成绩不及去年,但就古玉这样艰深的领域而言,这个成绩已足以自豪。
(成交价为港元含佣金)战国至西汉早期玉镂空龙纹环(790万)直径9.5厘米,估价400-600万,650万落锤来源:金华堂旧藏,台北,入藏于1999年以前养德堂珍藏展览:国立故宫博物院,《羣玉别藏续集》,台北,1999年,图版205号著录:邓淑苹,《羣玉别藏续集》,台北,1999年,图版205号,页293新石器时代褐黄玉镯(430万)直径8.8厘米,估价8-15万,350万落锤!来源:1988年购于香港良渚文化玉兽面纹琮(394万)高15厘米,估价80-120万,320万落锤来源:养德堂珍藏,台北,入藏于1995年以前展览:鸿禧美术馆,《养德堂古玉特展》,台北,1993年1月27日至4月25日国立故宫博物院,《羣玉别藏》,台北,1995年,图版10号著录:鸿禧美术馆,《养德堂古玉特展》,台北,1993年,图版2号,页12-13邓淑苹,《羣玉别藏》,台北,1995年,图版6号,页68-69龙山文化 青玉镂空鸟纹出廓牙璧(298万)直径15厘米,估价10-18万,240万落锤来源:2000年以前购自台北云中居良渚文化白玉兽面纹琮(250万)高13.3厘米,估价80-120万,200万落锤来源:1988年购于香港展览:聚英雅集,《抱璞怡陶: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与玉器》,2001年10月6-10日,图版90号著录:张伟华主编,《抱璞怡陶: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与玉器》,台北,2001年,图版90号,页107东汉白玉乳丁螭虎瑞兽纹出廓璧(213万)高25厘米来源:金华堂旧藏,台北,入藏于1999年以前养德堂珍藏展览:国立故宫博物院,《羣玉别藏续集》,台北,1999年,图版199号著录:邓淑苹,《羣玉别藏续集》,台北,1999年,图版199号,页286-287红山文化青玉马蹄形器(187.5万)高6.5厘米,估价10-15万,150万落锤来源:1986年9月购于台北春秋青玉龙纹璜形佩一对(187.5万)长15.6厘米,估价26-40万,150万落锤来源:养德堂珍藏,台北,入藏于1995年以前展览:鸿禧美术馆,《养德堂古玉特展》,台北,1993年1月27日至4月25日国立故宫博物院,《羣玉别藏》,台北,1995年,图版45号著录:鸿禧美术馆,《养德堂古玉特展》,台北,1993年,图版8号,页24-25邓淑苹,《羣玉别藏》,台北,1995年,图版45号,页142-143红山文化青玉带齿兽面纹饰(175万)宽12厘米,估价15-20万,140万落锤来源:1999年以前购自台北一言堂展览:鸿禧美术馆,《养德堂古玉特展》,台北,1993年1月27日至4月25日著录:震旦艺术博物馆,《红山玉器》,台北,2007年,图版111号,页167战国青玉龙凤纹剑璏(156万)长7厘米,估价20-26万,125万落锤来源:养德堂珍藏,台北,入藏于1995年以前展览:国立故宫博物院,《羣玉别藏》,台北,1995年,图版62号著录:邓淑苹,《羣玉别藏》,台北,1995年,图版62号,页178-179西汉早期白玉龙首带钩(150万)长9.8厘米,估价35-50万,120万落锤来源:1995年以前购自台北云中居西周白玉凤纹管(137.5万)长6.7厘米,估价50-80万,110万落锤来源:养德堂珍藏,台北,入藏于1999年以前展览:国立故宫博物院,《羣玉别藏续集》,台北,1999年,图版111号著录:邓淑苹,《羣玉别藏续集》,台北,1999年,图版111号,页188战国青玉谷纹龙凤形佩(137.5万)长11.5厘米,估价18-26万,110万落锤来源:1995年以前购自台北云中居著录:《Orientations》,香港,1995年5月,页37春秋青玉龙纹觿(106万)长10厘米,估价15-20万,85万落锤来源:养德堂珍藏,台北,入藏于1999年以前展览:国立故宫博物院,《羣玉别藏续集》,台北,1999年,图版165号著录:邓淑苹,《羣玉别藏续集》,台北,1999年,图版165号,页248龙山文化青玉牙璧(100万)宽13厘米,估价15-20万,80万落锤来源:1987年1月购于台北展览:鸿禧美术馆,《养德堂古玉特展》,台北,1993年1月27日至4月25日石家河文化至夏白玉神祖像(100万)高9.5厘米来源:养德堂珍藏,台北,入藏于1999年以前展览:国立故宫博物院,《羣玉别藏续集》,台北,1999年,图版42号著录:邓淑苹,《羣玉别藏续集》,台北,1999年,图版42号,页116西周青玉人龙纹佩(100万)长10厘米,估价10-18万,80万落锤来源:养德堂珍藏,台北,入藏于1995年以前展览:国立故宫博物院,《羣玉别藏》,台北,1995年,图版37号著录:邓淑苹,《羣玉别藏》,台北,1995年,图版37号,页124-125西周圭冠青玉鸟两件(100万)大者6.3厘米,估价30-38万,80万落锤来源:养德堂珍藏,台北,入藏于1999年以前展览:国立故宫博物院,《羣玉别藏续集》,台北,1999年,图版95号著录:邓淑苹,《羣玉别藏续集》,台北,1999年,图版95号,页172战国青玉螭龙纹璧形佩(100万)长3.6厘米,估价10-15万,80万落锤来源:养德堂珍藏,台北,入藏于1995年以前展览:国立故宫博物馆,《羣玉别藏》,台北,1995年,图版57号著录:邓淑苹,《羣玉别藏》,台北,1995年,图版57号,页166-167东汉玉螭龙纹珮(93.8万)长7厘米,估价10-18万,75万落锤来源:1999年以前购自台北一言堂著录:震旦艺术博物馆,《汉代玉器》,台北,2005年,图版46号,页107商青玉戈(87.5万)长32.5厘米,估价20-30万,70万落锤来源:养德堂珍藏,台北,入藏于1995年以前展览:国立故宫博物院,《羣玉别藏》,台北,1995年,图版26号著录:邓淑苹,《羣玉别藏》,台北,1995年,图版26号,页102-103战国青玉龙形佩及青玉凤形佩各一件(87.5万)大者11厘米,估价20-30万,70万落锤来源:1999年以前购自台北一言堂著录:震旦艺术博物馆,《战国玉器》,台北,2007年,图版80号,页133西周青玉鸟形冒(81.3万)高4.7厘米,估价40-60万,65万落锤来源:2000年以前购自台北云中居东汉青玉握猪一对(81.3万)大者11.9厘米,估价20-30万,65万落锤来源:养德堂珍藏,台北,入藏于1995年以前展览:国立故宫博物院,《羣玉别藏》,台北,1995年,图版88号著录:邓淑苹,《羣玉别藏》,台北,1995年,图版88号,页234-235红山文化青玉蝉一对(75万)大者5.5厘米,估价12-18万,60万落锤来源:1999年以前购自台北一言堂著录:震旦艺术博物馆,《红山玉器》,台北,2007年,图版61号,页116西周青玉鹿形佩两件(75万)大者8厘米来源:金华堂旧藏,台北,入藏于1999年以前养德堂珍藏展览:国立故宫博物院,《羣玉别藏续集》,台北,1999年,图版86号著录:邓淑苹,《羣玉别藏续集》,台北,1999年,图版86号,页163西周青玉双龙人面纹珩(75万)长9.4厘米来源:养德堂珍藏,台北,入藏于1999年以前展览:国立故宫博物院,《羣玉别藏续集》,台北,1999年,图版129号著录:邓淑苹,《羣玉别藏续集》,台北,1999年,图版129号,页206春秋青玉双龙首扭丝纹璜(62.5万)长8.2厘米,估价18-26万,50万落锤来源:养德堂珍藏,台北,入藏于1999年以前展览:国立故宫博物院,《羣玉别藏续集》,台北,1999年,图版159号著录:邓淑苹,《羣玉别藏续集》,台北,1999年,图版159号,页242东汉青玉握猪两件(62.5万)大者11.8厘米,估价18-26万,50万落锤来源:养德堂珍藏,台北,入藏于1995年以前展览:国立故宫博物院,《羣玉别藏》,台北,1995年,图版89号著录:邓淑苹,《羣玉别藏》,台北,1995年,图版89号,页236-237战国青玉龙首格纹带钩(56.3万)长17厘米,估价12-18万,45万落锤来源:养德堂珍藏,台北,入藏于1995年以前展览:国立故宫博物院,《羣玉别藏》,台北,1995年,图版59号著录:邓淑苹,《羣玉别藏》,台北,1995年,图版59号,页172-173商晚期玉对尾双鸟珩(52.5万)长13厘米,估价25-30万,42万落锤来源:养德堂珍藏,台北,入藏于1999年以前展览:鸿禧美术馆,《养德堂古玉特展》,台北,1993年1月27日至4月25日国立故宫博物院,《羣玉别藏续集》,台北,1999年,图版91号著录:鸿禧美术馆,《养德堂古玉特展》,台北,1993年,图版3号,页8,14-15邓淑苹,《羣玉别藏续集》,台北,1999年,图版91号,页168石峁文化墨绿玉刀(50万)长46.3厘米,估价8-12万,40万落锤来源:养德堂珍藏,台北,入藏于1995年以前展览:国立故宫博物院,《羣玉别藏》,台北,1995年,图版14号著录:邓淑苹,《羣玉别藏》,台北,1995年,图版14号,页76-77商晚期玉鸮(50万)高4.6厘米,估价28-35万,40万落锤来源:养德堂珍藏,台北,入藏于1999年以前展览:国立故宫博物院,《羣玉别藏续集》,台北,1999年,图版89号著录:邓淑苹,《羣玉别藏续集》,台北,1999年,图版89号,页166商青玉龙佩(50万)长3.6厘米,估价8-12万,40万落锤来源:养德堂珍藏,台北,入藏于1995年以前展览:国立故宫博物院,《羣玉别藏》,台北,1995年,图版21号著录:邓淑苹,《羣玉别藏》,台北,1995年,图版21号,页92-93西周青黄玉龙纹佩(50万)宽4.5厘米,估价10-15万,40万落锤来源:养德堂珍藏,台北,入藏于1999年以前展览:国立故宫博物院,《羣玉别藏续集》,台北,1999年,图版121号著录:邓淑苹,《羣玉别藏续集》,台北,1999年,图版121号,页198战国晚期白玉褐沁龙首带钩(50万)长7厘米「长寿」刻款,估价8-15万,40万落锤来源:1999年以前购自台北一言堂著录:震旦艺术博物馆,《汉代玉器》,台北,2005年,图版97号,页158新石器时代至周玉镯形琮(47.5万)宽7.2厘米,估价10-15万,38万落锤来源:1988年购于香港商玉面纹饰(47.5万)宽4厘米,估价8-15万,38万落锤来源:1999年以前购自台北一言堂著录:鸿禧美术馆,《养德堂古玉特展》,台北,1993年,页8震旦艺术博物馆,《商代玉器》,台北,2010年,图版108号,页155西周玉蜂形佩(47.5万)长5.6厘米,估价6-8万,38万落锤来源:养德堂珍藏,台北,入藏于1999年以前展览:国立故宫博物院,《羣玉别藏续集》,台北,1999年,图版103号著录:邓淑苹,《羣玉别藏续集》,台北,1999年,图版103号,页180战国青玉龙纹嵌片(47.5万)长14.8厘米,估价12-20万,38万落锤来源:养德堂珍藏,台北,入藏于1995年以前展览:国立故宫博物院,《羣玉别藏》,台北,1995年,图版56号著录:邓淑苹,《羣玉别藏》,台北,1995年,图版56号,页164-165。
古玉居珍藏25~良渚文化玉蝉(细图)良渚文化玉蝉,透闪石玉料,3×1.5cm,红色沁,外附灰皮,为氧化失透所致,江苏镇江南郊出土,采用了良渚典型的圆雕工艺,灵气十足,作为中国美术史上最早的圆雕动物器形之一,该玉蝉表现出极强的艺术张力,头、眼、翅、尾都具有丰满的立体感,直接影响了后世3000年的玉蝉文化现象。
该良渚玉蝉头至尾间钻一直径0.5CM的小孔,内存对钻所致的螺旋纹,为良渚后期的典型工艺。
此阶段良渚文化由于祭祀需求,大量采玉造成透闪石玉料缺乏,加之用玉已经从神玉向民玉转移,越来越多的动物性配饰出现,且性体较小,多为用制作玉琮、玉璧剩下的边角料改制而成。
玉蝉为明显的红褐色沁,此类良渚玉器多为镇宁地区出土,尤以常熟寺墩出土的多节玉琮为代表,2009年昆山民间国宝评选,就有一件13节的神人纹良渚玉琮摘得桂冠,也是深绿色红褐沁,近年在广东古玩市场常见到一些店铺有成堆的仿良渚玉器出售,为酸蚀加高锰酸钾染制,沁色斑驳而浮于表面,沁斑与玉质有明显的边界,开窗也不自然。
而真品红色沁良渚玉器深入肌理,再度氧化后往往呈现先红后白的现象,彻底钙化的即呈现鸡骨白间杂红斑的现象,红斑部分尚余1MM左右的透光迹象,为玉质缜密难以钙化所致。
有别于浙江良渚反山、瑶山出土的鸡骨白玉器,与安溪土、双桥土的半钙化玉器和焙玉的灰沁也明显不同,藏家当细辨之。
【市场交易价格】:10万元,【藏友交易价格】:5万元玉蝉(细图)" alt="古玉居珍藏25~良渚文化玉蝉(细图)"src="/DownloadImg/2015/01/0 410/48717046_1" width=490 height=367action-type="show-slide"action-data="http%3A%2F%%2Fbmiddl e%2F6a978c5ah986fbe3625bc%26690"real_src="/DownloadImg/2015/ 01/0410/48717046_1"src_cetemp="/DownloadImg/20 15/01/0410/48717046_1">玉蝉(细图)" alt="古玉居珍藏25~良渚文化玉蝉(细图)"src="/DownloadImg/2015/01/0 410/48717046_2" width=490 height=367action-type="show-slide"action-data="http%3A%2F%%2Fbmiddle%2F6a978c5ah986fbe732a54%26690"real_src="/DownloadImg/2015/ 01/0410/48717046_2"src_cetemp="/DownloadImg/20 15/01/0410/48717046_2">玉蝉(细图)" alt="古玉居珍藏25~良渚文化玉蝉(细图)"src="/DownloadImg/2015/01/0 410/48717046_3" width=490 height=367action-type="show-slide"action-data="http%3A%2F%%2Fbmiddl e%2F6a978c5ah986fbf580c8c%26690"real_src="/DownloadImg/2015/ 01/0410/48717046_3"src_cetemp="/DownloadImg/20 15/01/0410/48717046_3">玉蝉(细图)" alt="古玉居珍藏25~良渚文化玉蝉(细图)"src="/DownloadImg/2015/01/0 410/48717046_4" width=490 height=367action-type="show-slide"action-data="http%3A%2F%%2Fbmiddle %2F6a978c5ah986fbeb04058%26690"real_src="/DownloadImg/2015/ 01/0410/48717046_4"src_cetemp="/DownloadImg/20 15/01/0410/48717046_4">玉蝉(细图)" alt="古玉居珍藏25~良渚文化玉蝉(细图)"src="/DownloadImg/2015/01/0 410/48717046_5" width=490 height=367action-type="show-slide"action-data="http%3A%2F%%2Fbmiddl e%2F6a978c5ah986fbeddf63f%26690"real_src="/DownloadImg/2015/ 01/0410/48717046_5"src_cetemp="/DownloadImg/20 15/01/0410/48717046_5">玉蝉(细图)" alt="古玉居珍藏25~良渚文化玉蝉(细图)"src="/DownloadImg/2015/01/0 410/48717046_6" width=490 height=367action-type="show-slide"action-data="http%3A%2F%%2Fbmiddl e%2F6a978c5ah986fbf1b15dd%26690"real_src="/DownloadImg/2015/ 01/0410/48717046_6"src_cetemp="/DownloadImg/20 15/01/0410/48717046_6">玉蝉(细图)" alt="古玉居珍藏25~良渚文化玉蝉(细图)"src="/DownloadImg/2015/01/0410/48717046_7" width=490 height=367action-type="show-slide"action-data="http%3A%2F%%2Fbmiddl e%2F6a978c5ah986fbdf9175f%26690"real_src="/DownloadImg/2015/ 01/0410/48717046_7"src_cetemp="/DownloadImg/20 15/01/0410/48717046_7">玉蝉(细图)"name=image_operate_70591293505652197 alt="古玉居珍藏25~良渚文化玉蝉(细图)"src="/DownloadImg/2015/01/0 410/48717046_8" width=490 height=367action-type="show-slide"action-data="http%3A%2F%%2Fbmiddl e%2F6a978c5ah986fbf85d1fd%26690"real_src="/DownloadImg/2015/ 01/0410/48717046_8"src_cetemp="/DownloadImg/20 15/01/0410/48717046_8">。
全球苏富比(索斯比)拍卖的中国古玉选录伦敦苏富比LD苏富比2006年拍卖会。
A JADE DISC, BI ZHOU DYNASTY(周代)估价: GBP1,000-1,500(英镑)。
成交价: RMB 118440.0000 。
LD苏富比2006年拍卖会。
A JADE CONG NEOLITHIC PERIOD(新石器时代)估价: GBP3,000-5,000 (英镑)。
成交价: RMB 236880.0000LD苏富比2006年拍卖会。
A LARGE JADE CONG SHANG / ZHOU DYNASTY 估价:GBP3,000-5,000(英镑)。
成交价:RMB 219960.0000 。
LD苏富比2006年拍卖会。
A SWORD SLIDE SUI DYNASTY(战国剑具和带钩)估价: GBP1,000-1,500(英镑)。
成交价: RMB 37224.0000 。
LD苏富比2006年拍卖会。
A GROUP OF THREE JADE CEREMONIAL BLADES NEOLITHIC PERIOD (新石器时代礼器)估价: GBP1,500-2,500(英镑)。
成交价: RMB 60912.0000 。
LD苏富比2006年拍卖会。
A JADE FITTING LATE SHANG DYNAST(商代)估价: GBP1,000-1,500 (英镑)。
成交价: RMB 338400.0000 。
LD苏富比2006年拍卖会。
A JADE HANDLE WESTERN ZHOU DYNASTY(周代)估价: GBP1,000-1,500(英镑)。
成交价: RMB 131976.0000。
LD苏富比2006年拍卖会。
A JADE CARVING OF A CORMORANT SHANG DYNAS估价: GBP1,000-1,500 (英镑)。
成交价: RMB 84600.0000 。
良渚“玉琮王”作者:张立峰贾燕来源:《科学24小时》2018年第05期今年初,央视热播的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中,一件珍藏于浙江省博物馆、被誉为“玉琮王”的良渚玉器,成为大众瞩目的焦点。
在这件史前文明“重器”身上,有着太多的秘密。
例如,它为何被人们称作“玉琮王”?它到底有着怎样不凡的身世?在极度简陋的条件下,它是如何被先人制作出来的,又有怎样的用途?这一切还要从1986年的那个夏天说起。
1986年6月的一天,浙江省文物考古工作人员正在杭州良渚地区进行考古发掘。
就在紧邻良渚遗址中心区莫角山西北一个名为“反山”的地方,考古工作者有了重大发现——多座距今4000多年的良渚文化晚期的贵族墓葬被发掘。
在编号M12墓葬的棺床周围,出土了包括象牙器、玉器、石器、漆器和陶器等在内的大量随葬品。
其中玉器就多达158件。
这些玉器中有6件玉琮,其中5件位于墓主人上肢两侧,每件高约7厘米。
还有一件出土时位于墓主人头骨一侧,这件玉琮引起了考古人员的注意。
这件玉琮正面朝上,高近10厘米,没有任何破损。
与其他5件相比,无论是摆放位置还是形制尺寸都明显不同,彰显出它独特的地位。
这件属于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文物的玉琮,通体高8.9厘米、上射径17.1~17.6厘米、下射径16.5~17.5厘米、孔外径5厘米、孔内径3.8厘米,整器重约6.5千克。
由于其形体宽阔硕大,纹饰独特繁缛,又是目前发现的良渚玉琮中最大、最重、做工最精美的一件,所以被称为“琮王”。
这件玉琮在地下埋藏了数千年之久,受土壤酸碱度、矿物质和地下水等影响,形成了“鸡骨白”一样的玉质沁色,白色之下受铁元素影响又呈现出紫红色暇斑,没有受沁的地方才露出玉质本来的绿色。
玉琮整体器型略呈矮方柱体,外方内圆,上大下小,中间对钻圆孔,中孔较细,射部如璧形。
普通玉琮俯视像玉环,而“玉琮王”因孔径很小,俯视却像玉璧,可能是先人有意设计成“琮璧合一”的样式,这在良渚玉琮中也是独一无二的。
良渚文化玉器鉴定秘诀长江中下游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属于考古学的文化范畴,上承凇泽文化发展演化而来。
按照对良渚遗址出土物所做的物理炭14测年法,距今约5300年~4300年,也有晚于4000年的良渚遗址被发现,学术界取是按中间范围取值,不可能做到完全精确。
良渚文化最早发现于上世纪30年代,最早的发现者施昕更。
上世纪50年代环太湖地区的考古工作有诸多发现,先后发掘了上海马桥、无锡鲜鱼墩遗址。
1959年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夏乃先生提出了良渚文化的命名。
1973年草鞋山良渚文化精美玉器的出土,更是将长江流域的玉文化一下子提早了上千年,堪称中国南方灿烂文明的奇葩,成为全世界玉器爱好者梦寐以求的终极藏品。
然而良渚文化古玉的仿制品,却也如影随形,一直在困扰着良渚古玉的收藏爱好者,早期仿品在宋代已经出现,北京故宫博物院就藏有一件宋仿的神人兽面纹良渚式玉琮。
图1: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仿良渚玉琮良渚文化以余杭郊区的良渚镇命名,其覆盖范围北到江苏花厅,与山东大汶口文化交接。
西到江西和湖北交接,幅员甚广。
由于缺乏田野考古文物的佐证,早年考古学者对于良渚玉器的年代认识仍很模糊,甚至一些文博泰斗也经常将民间采集到的良渚玉器视为商周玉器。
因为大家都不相信在新石器时代,良渚古人能够雕琢出如此精美的玉器纹饰,这种观点一直延续到上世纪70年代。
随着草鞋山、张陵山、寺墩、上海福泉山、浙江反山、瑶山等地的先后发掘,在良渚墓葬中发现了良渚时期的陶器和精美的以神人兽面纹为代表的良渚玉器并存,才将上述玉器的年代定位良渚时期,这桩考古学上的冤案才得以最终平反。
扭转了考古界对良渚玉器制作年代的认识,而且在海内外掀起了至今未衰的良渚玉器研究和收藏热潮。
图2:反山良渚文化贵族墓地平面布局图3:青浦福泉山遗址考古挖掘现场随着近年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耕地被开发,众多的良渚玉器得以出土,并流入海内外收藏家之手,其中不乏精品。
但是,这也给良渚玉器的伪造者带来了巨大的利益,近年来流散海内外的数万件良渚玉器大多地是新近仿制的赝品。
一件良渚小玉琮拍出966万:高古玉潜力巨大4月2日,香港苏富比『人间异珍:奇‧趣』专场圆满收槌,总成交67,962,500港元。
纵观专场所呈,若循物溯源,可穿梭时空,从西伯利亚冰河时期至中国青铜时代,自古埃及到欧洲中世纪。
其中,估价最高拍品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兽面纹玉琮斩获9,655,000港元,领衔全场。
玉琮曾为清末名臣兼收藏大家端方的珍蓄。
托忒克·端方(1861年-1911年)欢迎关注公众号:《藏纳天下》后面精彩继续端方,号匋斋,清末大臣官至直隶总督。
端方被誉为晚清旗人三才子之一,一生嗜好金石书画,收藏颇为不凡,著名的毛公鼎就是其旧藏。
1911年端方死后,此件玉琮辗转流至日本,为当时最大的中国文物古董商山中商会所藏,1924年山中商会出版的《古代支那美术展览》及《支那古美术图谱》都将此件玉琮著录在内。
良渚文化的发现在1936年,直到59年夏鼐才提出良渚文化的名称,晚清民国时期古董商对良渚器物的认识都以为是周代遗存,因此端方在收藏题刻上写了周组琮,山中商会在出版刊物上也就沿袭了这名称。
良渚玉琮作为良渚文化典型器物目前国内官方考古出土及征集加民间私人收藏再加海外各大博物馆收藏总数量约三百多个,带指纹工的玉琮约占十分之一,带指纹工的玉琮大多出现在良渚中心区域的高等级中早期墓葬中,玉琮的指纹工大都表现在兽面面鼻部,而底纹也带指纹工的玉琮相当罕见,目前的资料来看寥寥十来个而已。
瑶山遗址2号墓出土带底纹的玉琮1只,瑶山10号墓出土二只带底纹的玉琮,另在瑶山征集文物中也有一只带底纹的玉琮。
反山遗址中最著名的出土琮王的12号大墓,连琮王在内出土带底纹的玉琮三个,反山20号墓出土带底纹的玉琮1个。
余杭后杨村遗址出土带底纹的玉琮1只。
良渚中心区域之外,福泉山遗址9号墓出土带底纹的玉琮1个。
江苏高城墩遗址13号墓出土满刻底纹玉琮1个。
江苏武进寺墩遗址出土带底纹玉琮1个。
这些带底纹指纹工的玉琮均在国内各大博物馆收藏。
图1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十节有刻符玉琮器物高29.4厘米,上射口宽7.2厘米,下射口宽6.5厘米上孔径5.1厘米,下孔径5厘米图2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十二节玉琮器物高31厘米,上射口宽6.9厘米,下射口宽5.6厘米,上孔径3.6厘米,下孔径3.3厘米王畅【嘉善县博物馆(嘉善县文物保护所),浙江…嘉善…314100】摘 要:张天方先生是嘉善市历史文化名人,生前热爱考古研究,留下许多珍贵的资料和藏品。
嘉善县博物馆馆藏的良渚文化玉器、石器许多是张天方先生生前的收藏,为其后人根据其遗嘱所捐赠。
张天方先生捐赠的良渚文化玉器、石器具有较高的收藏和研究价值,其中不乏二级、三级文物。
现将这些玉器、石器资料予以整理和公布,以供学者研究与鉴赏。
关键词:张天方;良渚文化;玉器;石器张天方(1887—1966),名凤,字天方,浙江嘉善人。
张天方先生是一位博古通今的文史大家,他热爱考古,著述丰富,留下许多珍贵的研究资料。
他生前收藏、研究的文物至今还保存在浙江省博物馆、嘉善县博物馆等博物馆。
张天方先生自幼受家学熏陶,精通文史。
1903年,张天方17岁,通过乡试考中秀才。
1905年考入上海震旦学院预科。
创办嘉善第一张报纸《善报》,宣传民主思想,抨击社会弊端。
1911年参加光复会,代表嘉兴军政分府与嘉善知县袁庆萱谈判,是第一个将光复白旗插上嘉善城头的人。
1922年赴巴黎大学研究院留学,毕业后获得博士学位,期间对考古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卢浮宫博物院考古班参加学习。
归国后历任国立暨南大学教授兼中学部主任,暨南大学教务长、社会历史系主任、文学院代院长兼图书馆馆长。
解放后任浙江杭州大学教授、浙江文史馆馆员等。
张天方先生曾刻过一方“前清秀才、法国博士、文史馆员、大学教授”的印章,对自己的一生做了归纳。
张天方先生一生热爱考古研究,多有建树,收藏颇丰。
1930年,张天方编译了《考古学》作为暨南大学教材。
他还对常州淹城遗址、嘉兴双桥遗址、临安天目窑窑址等多处遗址进行考察,留有《浙西古迹》《淹城考古记》等文章。
良渚古城玉琮介绍
良渚古城遗址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座古城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良渚镇。
良渚文化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种重要文化,其玉器制作精美,被誉为中国古代玉器之首。
良渚古城玉琮是良渚文化玉器中的代表之一,下面我来介绍一下良渚古城玉琮的特点和历史价值。
良渚古城玉琮的特点:
1. 良渚古城玉琮的形状:良渚古城玉琮一般为圆柱体或方柱体,外表饰有精美的神人兽面纹和神兽纹图案。
2. 良渚古城玉琮的材料:良渚古城玉琮的材料一般为岫岩玉,这是一种产自辽宁岫岩县的玉石。
3. 良渚古城玉琮的制作技术:良渚古城玉琮的制作采用了雕刻、钻孔、打磨等多种技术,制作工艺精湛。
4. 良渚古城玉琮的图案:良渚古城玉琮的图案精美复杂,有神人兽面纹、神兽纹、方圆纹等图案,代表着当时的宗教、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思想。
良渚古城玉琮的历史价值:
1. 良渚古城玉琮是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文化遗产:良渚古城玉琮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代表之一,代表着中国古代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2. 良渚古城玉琮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良渚古城玉琮是中国古代玉器中的精品,反映了当时的宗教、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对
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3. 良渚古城玉琮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良渚古城玉琮的图案和制作工艺精美复杂,展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高超水平,是中国文化艺术的瑰宝之一。
综上所述,良渚古城玉琮是中国古代玉器中的代表之一,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都具有重要意义,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京保利秋拍52.8亿元成交额刷新中国艺术品拍卖单季纪录2010全年艺术品拍卖成交额超过91.5亿元北京保利5周年秋季拍卖会经过6天鏖战于2010年12月6日晚间完美收官,成交额达人民币52.8亿元,刷新中国艺术品拍卖单季纪录。
北京保利2010年的艺术品拍卖也随之告一段落,全年成交额累加突破91.5亿元,列全球中国艺术品拍卖企业首位。
此次拍卖中两件拍品过亿元,千万以上拍品达99件。
南宋《汉宫秋图》以1.68亿元成交,北宋宋徽宗御制清乾隆御铭“松石间意”琴成交价1.3664亿元,刷新了世界乐器拍卖纪录和古琴拍卖世界纪录,同时成为内地市场首件过亿元的古董器物类拍品。
北京保利拍卖表示:2010年是保利拍卖成立5周年,在这关键性的一年中,我们春拍成交额33亿、秋拍成交额52.8亿,连续刷新中国艺术品拍卖单季纪录,精品拍卖的水平也再上层楼,全年成交额累计达到91.5亿元,创造了中国艺术品拍卖史的奇迹。
保利拍卖全体员工谨在此感谢海内外新老藏家的鼎力支持,希望未来与越来越多的藏家携手,继续推动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
古代书画、近现代书画、古董珍玩、现当代艺术四大门类成交额均居于全球中国艺术品秋拍前列。
中国古代书画总成交13.9亿元,再次刷新古代书画单场成交纪录,蝉联全球拍卖成交榜首,29件作品过千万。
仅夜场部分就成交12.6亿元,《石渠宝笈》著录作品成为竞逐焦点,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的南宋《汉宫秋图》不仅有乾隆御题的引首和四首御题诗,而且首次描绘了汉武大帝的御容,以1.68亿元成交;著录于《石渠宝笈初编》的明代周之冕《百花图卷》长达17米许,是周之冕尺幅最长的作品,以9072万元成交;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的乾隆《御笔汉柏图》以8736万元创造乾隆御笔的世界纪录;著录于《石渠宝笈续编》的明代陈继儒《云岩萧寺图》以5040万元刷新其个人纪录。
清代宫廷画家绘成于光绪朝、悬挂于紫光阁的《平定太平天国战图》文献价值极高,以6160万元成交。
神秘的良渚玉器作者:暂无来源:《检察风云》 2011年第9期良渚文化至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它是因浙江省余杭县良渚遗址而得名。
出土的良渚玉器主要分布在钱塘江北岸和江苏常州一带的太湖地区。
我喜欢良渚玉器是因为我是江苏溧阳人,旱些年回老家探亲,偶尔在古玩商店和地摊上还能觅得真品,这些年赝品多了,真品少了,研究良渚玉器的真伪又成了我的一种享受。
据记载,良渚玉器的出土量非常大,浙江余杭反山墓地就出土了良渚玉器3200余件,散落在民间的良渚玉器为数也不少。
良渚玉器早在1936年就有专家作了报道,但那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良渚玉器不断被发现,人们才开始对良渚玉器的认识日益加深,从而使良渚玉器身价倍增。
一件精细纹饰的良渚玉琮已高达几百万元,素面的小件良渚玉器也卖到了几万元,这真让一般搞收藏的人刮目相看,所以,我的好多良渚玉器藏友眼馋地戏言:看到了,也等于拥有了;摸过了,也等于享受了。
要想觅到一件真正的良渚玉器是要做很多作业的,要静得下心来,多观察,多比较和研究,尤其要耐得住性子。
像我这样急性子的人,碰到玉器上手,往往容易冲动。
几年前,我到一个浙江余杭人开的古玩店里看到一}件良渚素面锥形器,当地人叫雷公针,据店老板说是传世品,收藏已有多年,因最近手头拮据,想出手。
我想,店老板既是余杭人,又是传世品,东西肯定是不会假的。
我从器物的包浆、光泽、绺裂纹判断是件好东西。
但买回来后给我的师傅老张鉴定,只见他把玉器放在手里搓了搓,又放在手心里捏了捏,又用放大镜看了看玉器的绺裂纹,然后告诉我是件高手仿制的仿品。
我追问为什么?他说如果是真品,这种鸡骨白的玉器捏在手里会感觉到微微吸手,如果放在开水里浸泡,拿出来后吸手的感觉会更加明显,这是鉴定古玉的一种常用的方法;再看玉器的绺裂纹,纹理线条伸长不自如,且没有弯曲,裂纹在玉器表面过于集中,这种裂纹叫惊纹,也叫火劫纹,这件锥形器是经过人为火烧,然后经盘磨形成。
良渚文化玉器名词解释
良渚文化玉器名词解释:
良渚文化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考古学名词,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
而良渚文化玉器是指在良渚文化遗址中发现的与玉石相关的器物。
良渚文化玉器是中国古代文明中独具特色的一类文物,其制作工艺精湛,造型
优美,并且在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社会、宗教和文化意义。
这些玉器主要由硬玉、软玉和翡翠等材料制成,包括玉璧、玉琮、玉璜等多种形式。
玉璧是一种圆形或方形的玉器,通常由一整块玉石雕琢而成。
它在良渚文化中
被广泛使用,并被视为权力和荣誉的象征。
玉璧的制作精细,雕刻图案通常包括神兽、纹饰和几何图案等。
玉琮是一种玉器管状物,属于良渚文化玉器中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通常由一截
空心的玉石制成,形状呈圆柱状。
玉琮在古代的社会仪式和宗教崇拜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象征着吉祥、权力和贡献。
玉璜是一种类似于玉琮的玉器,但形状更加宽圆。
它起初被认为是祭祀和礼仪
用的器具,后来也被作为一种装饰品。
玉璜在良渚文化中的出现表明了古代社会的繁荣和文化的发达。
良渚文化玉器的发现与研究为我们揭示了古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证明了
中国古代文明的高度成就。
这些玉器不仅具有艺术价值,也是研究古代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宝贵文物。
良渚玉器高价成交高古玉行情或已来临
中拍国际2010五周年庆典拍卖会“玉器专场”良渚玉器悄然登场,均高价成交(当然于时下收藏热相比,其价格还是较低)。
5120号良渚文化玉钺成交价:3024000
5121号良渚文化神人兽面纹玉琮成交价:4256000
5122号良渚文化兽面纹满旋纹冠状器成交价:1680000
5123号良渚文化双面工神人兽面纹三叉形器成交价:1120000
5124号良渚文化兽面纹冠形器成交价:2240000
时下,玉器收藏一浪高一浪,唯高古玉器收藏波澜不惊,如一潭温水。
原因很多,但主要原因是受制于文物法的限制,近年拍卖行高古玉器鲜有拍卖,但民间的高古玉器收藏却很热,一凉一热制约着高古玉器的发展,而高古玉器却高度承载着中华民族古老的文明史。
因此,中拍国际良渚文化玉器的高价成交或已说明,高古玉器的春天已悄然来临。
高古玉作为中国玉文化的精髓和源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化身,更是东方美的象征,高古这一时期的玉器精神内涵是高于一切的,越是原始的越是接近它的本质,古玉是古人心灵的一种反映,附载有先祖们要说的话和要表达的情感。
良渚文化龙首璜
1.起拍价:80,000至120,000
2.成交价:56,000
3.年代:——
4.规格:长7.9cm
5.预展时间:2010-11-25 --2010-11-27
6.类别:器具陈设
7.预展地点:北京亮马河大厦(三层紫金厅)
8.拍卖时间:2010-11-27 16:30:00
9.拍卖地点:北京亮马河大厦(三层紫金厅)
10.拍卖会专场:昆岗精瑜---玉器专场
11.拍卖会:
2010年五周年庆典拍卖会
12.拍卖行:北京中拍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收藏品描述
玉质温润细腻,呈弧形,一侧饰龙眼,整器为简化的龙形,造型抽象,器身呈璜形,打磨光滑,留有打磨使用痕迹,两端钻孔。
古朴老旧,应该是古代宗教或者图腾崇拜的产物。
良渚神人兽面纹玉琮
1.起拍价:60,000至80,000
2.成交价:--
3.年代:——
4.规格:尺寸高
5.8cm
5.预展时间:2010-11-25 --2010-11-27
6.类别:礼器
7.预展地点:北京亮马河大厦(三层紫金厅)
8.拍卖时间:2010-11-27 16:30:00
9.拍卖地点:北京亮马河大厦(三层紫金厅)
10.拍卖会专场:昆岗精瑜---玉器专场
11.拍卖会:
2010年五周年庆典拍卖会
12.拍卖行:北京中拍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收藏品描述
玉琮,内圆外略方,外圈浅浮雕一层地子,在地子上再浮雕加阴线刻神人兽面纹,玉质老旧,为典型良渚文化风格器,良渚多用地方玉质,工艺精湛,线条多由一道道细线一同组成。
(附显微图)
良渚文化玉钺
1.起拍价:2,500,000至3,000,000
2.成交价:3,024,000
3.年代:——
4.规格:长1
5.8cm;宽11.3cm
5.预展时间:2010-11-25 --2010-11-27
6.类别:礼仪
7.预展地点:北京亮马河大厦(三层紫金厅)
8.拍卖时间:2010-11-27 16:30:00
9.拍卖地点:北京亮马河大厦(三层紫金厅)
10.拍卖会专场:昆岗精瑜---玉器专场
11.拍卖会:
2010年五周年庆典拍卖会
12.拍卖行:北京中拍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收藏品描述
地方玉种,整体带沁色,发白色,黄色沁,沁色布满全身,并且沁色深入玉质内部。
玉钺造型素雅大方,线条流畅,整体厚重。
在中间偏上部打孔,孔为圆形略扁,正面和背面对打孔,留下对钻的痕迹明显,器身整体抛光。
良渚文化发源在今浙江余杭一代,是南方影响范围最广、时间跨度最长的的文化之一,而其出土的玉钺并不多,玉钺自古是兵权、权力的象征,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玉钺造型如此件钺大者并不多见。
良渚文化神人兽面纹玉琮
1.起拍价:4,000,000至5,000,000
2.成交价:4,256,000
3.年代:——
4.规格:尺寸高
5.4cm 长9.9cm
5.预展时间:2010-11-25 --2010-11-27
6.类别:礼仪
7.预展地点:北京亮马河大厦(三层紫金厅)
8.拍卖时间:2010-11-27 16:30:00
9.拍卖地点:北京亮马河大厦(三层紫金厅)
10.拍卖会专场:昆岗精瑜---玉器专场
11.拍卖会:
2010年五周年庆典拍卖会
12.拍卖行:北京中拍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收藏品描述
良渚文化玉琮,玉琮本为礼器,古代有“苍璧礼天,黄琮礼地”之说,可见是当时极为重要的礼器。
良渚文化玉琮制作发达,无论是大小,数量,造型,都是文化时期玉琮制作的巅峰,良渚文化出土的部分大玉琮更有“琮王”美誉,不仅器型较大,而且往往在器身加以繁缛复杂的图腾纹饰,线条细如发丝,此件玉琮沁色优美,造型大方,年代久远,在器身细雕神人兽面纹,线条由一道道细线组成。
应该是古时候部落祭祀的神器,等级极高,纵观目前出土的良渚玉琮,此件在其中亦可算上等。
良渚文化兽面纹满旋纹冠状器
1.起拍价:1,500,000至2,200,000
2.成交价:1,680,000
3.年代:——
4.规格:尺寸高3.9cm 长9.7cm
5.预展时间:2010-11-25 --2010-11-27
6.类别:器具陈设
7.预展地点:北京亮马河大厦(三层紫金厅)
8.拍卖时间:2010-11-27 16:30:00
9.拍卖地点:北京亮马河大厦(三层紫金厅)
10.拍卖会专场:昆岗精瑜---玉器专场
11.拍卖会:
2010年五周年庆典拍卖会
12.拍卖行:北京中拍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收藏品描述
地方玉质,造型为璜,当时孔较小。
在左右两端各打一孔,孔成喇叭状,为单面孔。
留下明显的管钻痕迹,在器身装饰兽面纹,采用浅浮雕和阴线相结合的工艺,突出夸张眼部,用满布的旋纹做地子,整体包浆自然,沁色入骨,放逐各出土资料或者馆藏器物,此件亦毫不逊色。
良渚文化兽面纹冠形器
1.起拍价:2,000,000至3,000,000
2.成交价:2,240,000
3.年代:——
4.规格:尺寸高
5.3cm 长
6.8cm
5.预展时间:2010-11-25 --2010-11-27
6.类别:器具陈设
7.预展地点:北京亮马河大厦(三层紫金厅)
8.拍卖时间:2010-11-27 16:30:00
9.拍卖地点:北京亮马河大厦(三层紫金厅)
10.拍卖会专场:昆岗精瑜---玉器专场
11.拍卖会:
2010年五周年庆典拍卖会
12.拍卖行:北京中拍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收藏品描述
地方玉质,整体发鸡骨白,沁色明显,表面有沁蚀,为冠状,上端中部内凹,中间有小突起,上部打孔,整体成倒梯形,下端打三孔,为喇叭状,可供佩戴,在大部分良渚玉器上,均带有神人兽面的纹饰,完整的图形应为一神人,头戴长冠,骑于神兽之上,双手持玉璧,置于神兽两端,此件亦作纹饰,但是只做了抽象的兽面,突出大眼,而此件冠形器的器形即来源于图腾上神人发冠的造型。
而在器身布满旋纹,此类装饰手法并不多见,可见此器等级较高。
良渚文化双面工神人兽面纹三叉形器
1.起拍价:1,000,000至1,500,000
2.成交价:1,120,000
3.年代:——
4.规格:尺寸高3.1cm 宽
5.4cm
5.预展时间:2010-11-25 --2010-11-27
6.类别:器具陈设
7.预展地点:北京亮马河大厦(三层紫金厅)
8.拍卖时间:2010-11-27 16:30:00
9.拍卖地点:北京亮马河大厦(三层紫金厅)
10.拍卖会专场:昆岗精瑜---玉器专场
11.拍卖会:
2010年五周年庆典拍卖会
12.拍卖行:北京中拍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收藏品描述
地方玉种,玉质发青色。
上带白色点沁。
器身采用阴线刻神人兽面纹,线条抽想,依稀可辨。
为一人带冠骑于兽上,手持玉璧,兽张牙舞爪,人手舞足蹈,大概是当时祭祀的一种活动,这种纹饰在良渚文化玉器中极为多见,而三叉形器大概是当时和当时良渚留行的一种叫“冠形器组合,或为佩戴,或为祭祀。
良渚神人兽面纹佩冠形器
1.起拍价:60,000至80,000
2.成交价:44,800
3.年代:——
4.规格:尺寸长7cm
5.预展时间:2010-11-25 --2010-11-27
6.类别:器具陈设
7.预展地点:北京亮马河大厦(三层紫金厅)
8.拍卖时间:2010-11-27 16:30:00
9.拍卖地点:北京亮马河大厦(三层紫金厅)
10.拍卖会专场:昆岗精瑜---玉器专场
11.拍卖会:
2010年五周年庆典拍卖会
12.拍卖行:北京中拍国际拍卖有限公司
收藏品描述
牌饰,地方玉,成梯形,下端打孔,可作穿绳佩戴,正面采用阴线刻纹饰,为典型的良渚文化图腾,神人兽面纹。
良渚文化细阴线条奇特,一般由无数条斜线组合而成,线条细致而不规则,保留下明显的手工加工工艺痕迹,与现仿的机械痕有天壤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