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卡方检验-有序资料的卡方检验
- 格式:ppt
- 大小:155.00 KB
- 文档页数:9
卡方检验的基本原理卡方检验是一种常用的统计方法,用于判断两个或多个分类变量之间是否存在显著性关联。
它基于卡方统计量的计算,通过比较实际观察值与理论预期值之间的差异来判断变量之间的关系。
本文将介绍卡方检验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一、卡方检验的基本原理卡方检验的基本原理是基于观察频数与期望频数之间的差异来判断变量之间的关联性。
在进行卡方检验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以下几个概念:1. 观察频数(O):指实际观察到的频数,即实际发生的次数。
2. 期望频数(E):指在假设条件下,根据总体比例计算得到的预期频数。
3. 自由度(df):指用于计算卡方统计量的自由变量的个数。
卡方统计量的计算公式如下:χ² = Σ((O-E)²/E)其中,Σ表示对所有分类进行求和。
卡方统计量的计算结果服从自由度为(df = (行数-1) * (列数-1))的卡方分布。
通过查表或计算卡方分布的p值,我们可以判断卡方统计量是否达到显著水平。
二、卡方检验的应用卡方检验可以应用于多种场景,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应用示例:1. 拟合优度检验:用于判断观察频数与期望频数之间的差异是否显著。
例如,我们可以使用卡方检验来判断一组数据是否符合某个理论分布。
2. 独立性检验:用于判断两个分类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关联。
例如,我们可以使用卡方检验来判断性别与喜好之间是否存在关联。
3. 分类变量的比较:用于比较两个或多个分类变量之间的差异。
例如,我们可以使用卡方检验来比较不同地区的人口分布是否存在差异。
4. 配对数据的比较:用于比较配对数据之间的差异。
例如,我们可以使用卡方检验来比较同一组人在不同时间点的健康状况是否存在差异。
三、卡方检验的限制虽然卡方检验是一种常用的统计方法,但也存在一些限制:1. 样本量要求:卡方检验对样本量的要求较高,特别是在分类变量较多或期望频数较低的情况下,需要保证样本量足够大。
2. 数据独立性:卡方检验要求观察数据之间相互独立,如果数据存在相关性或依赖性,可能会导致检验结果不准确。
卡方检验什么是卡方检验卡方检验是一种用途很广的计数资料的假设检验方法。
它属于非参数检验的范畴,主要是比较两个及两个以上样本率( 构成比)以及两个分类变量的关联性分析。
其根本思想就是在于比较理论频数和实际频数的吻合程度或拟合优度问题。
它在分类资料统计推断中的应用,包括:两个率或两个构成比比较的卡方检验;多个率或多个构成比比较的卡方检验以及分类资料的相关分析等。
卡方检验的基本原理卡方检验是以χ2分布为基础的一种常用假设检验方法,它的无效假设H0是:观察频数与期望频数没有差别。
该检验的基本思想是:首先假设H0成立,基于此前提计算出χ2值,它表示观察值与理论值之间的偏离程度。
根据χ2分布及自由度可以确定在H0假设成立的情况下获得当前统计量及更极端情况的概率P。
如果P值很小,说明观察值与理论值偏离程度太大,应当拒绝无效假设,表示比较资料之间有显著差异;否则就不能拒绝无效假设,尚不能认为样本所代表的实际情况和理论假设有差别。
卡方值的计算与意义χ2值表示观察值与理论值之问的偏离程度。
计算这种偏离程度的基本思路如下。
(1)设A代表某个类别的观察频数,E代表基于H0计算出的期望频数,A与E之差称为残差。
(2)显然,残差可以表示某一个类别观察值和理论值的偏离程度,但如果将残差简单相加以表示各类别观察频数与期望频数的差别,则有一定的不足之处。
因为残差有正有负,相加后会彼此抵消,总和仍然为0,为此可以将残差平方后求和。
(3)另一方面,残差大小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相对于期望频数为10时,期望频数为20的残差非常大,但相对于期望频数为1 000时20的残差就很小了。
考虑到这一点,人们又将残差平方除以期望频数再求和,以估计观察频数与期望频数的差别。
进行上述操作之后,就得到了常用的χ2统计量,由于它最初是由英国统计学家Karl Pearson在1900年首次提出的,因此也称之为Pearson χ2,其计算公式为:其中,Ai为i水平的观察频数,Ei为i水平的期望频数,n为总频数,pi为i水平的期望频率。
卡方检验及其应用一、卡方检验概述:卡方检验主要应用于计数数据的分析,对于总体的分布不作任何假设,因此它属于非参数检验法中的一种。
它由统计学家皮尔逊推导。
理论证明,实际观察次数(f o )与理论次数(f e ),又称期望次数)之差的平方再除以理论次数所得的统计量,近似服从卡方分布,可表示为:)(n f f f ee 2202~)(χχ∑-= 这是卡方检验的原始公式,其中当f e 越大,近似效果越好。
显然f o 与f e 相差越大,卡方值就越大;f o 与f e 相差越小,卡方值就越小;因此它能够用来表示f o 与f e 相差的程度。
根据这个公式,可认为卡方检验的一般问题是要检验名义型变量的实际观测次数和理论次数分布之间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一般用卡方检验方法进行统计检验时,要求样本容量不宜太小,理论次数≥5,否则需要进行校正。
如果个别单元格的理论次数小于5,处理方法有以下四种:1、单元格合并法;2、增加样本数;3、去除样本法;4、使用校正公式。
当某一期望次数小于5时,应该利用校正公式计算卡方值。
公式为:∑--=ee f f f 202)5.0(χ二、卡方检验的统计原理:• 卡方检验所检测的是样本观察次数﹙或百分比﹚与理论或总体次数﹙或百分比﹚的差异性。
• 理论或总体的分布状况,可用统计的期望值(理论值)来体现。
• 卡方的统计原理,是取观察值与期望值相比较。
卡方值越大,代表统计量与理论值的差异越大,一旦卡方值大于某一个临界值,即可获得显著的统计结论。
三、卡方检验的主要应用: 1、独立性检验独立性检验主要用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因素多项分类的计数资料分析,也就是研究两类变量之间的关联性和依存性问题。
如果两变量无关联即相互独立,说明对于其中一个变量而言,另一变量多项分类次数上的变化是在无差范围之内;如果两变量有关联即不独立,说明二者之间有交互作用存在。
独立性检验一般采用列联表的形式记录观察数据, 列联表是由两个以上的变量进行交叉分类的频数分布表,是用于提供基本调查结果的最常用形式,可以清楚地表示定类变量之间是否相互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