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一阶逻辑公式及解释
- 格式:ppt
- 大小:206.00 KB
- 文档页数:23
1一阶逻辑的推理演算这一讲我们学习一阶逻辑的自然推理系统。
其功能是由若干前提12,,,n A A A 推导出一条结论B 。
这相当于证明下列蕴含式是永真的: 12n A A A B ∧∧∧→1. 一阶逻辑的代入定理 将永真命题公式中的各命题变元代换为任何一阶公式后,所得的一阶公式是永真的。
例如,()p q p q →∧→是永真命题公式。
进行一阶公式代入p=F (x ),q=G (x )后得如下永真一阶公式:(()())()()F x G x F x G x →∧→定理1.1(代入定理)任何永真命题公式在代入一阶公式后是永真一阶公式。
证明 略。
证毕2. 永真蕴含式和推理定律永真蕴含式:若A →B 是永真式,则记为A B ⇒,称为永真蕴含式。
将永真命题蕴含式中的变元视为取值为任何一阶公式的变元,则该永真命题蕴含式就变成一条推理定律。
根据代入定理,推理定律表示一批形式相似的永真蕴含式。
因此,推理定律是描述永真蕴含式的模式。
由任何永真蕴含式可以得到对应的推理定律。
例如,由永真蕴含式()p q p q →∧⇒可得一阶逻辑的假言推理定律()A B A B →∧⇒,其中变元A ,B 表示任何一阶公式。
这条推理定律的含义是,对于任何一阶公式A 和B ,若(A →B )为真并且A 为真,则B 为真。
因此,由前提(A →B )与A 可得结论B 。
这是我们思维中最常用的一条推理规则,称为假言推理规则或者分离规则。
因此,推理定律可以当作推理规则使用。
2再如,(())p q q p →∧⌝→是永真蕴含式,由此可得推理定律(())A B B A →∧⌝⇒,称为拒取式。
命题逻辑的自然推理系统P 中的所有9条推理定律都可以当作一阶逻辑推理定律来使用。
3. 量词消去与引入规则与命题逻辑的自然推理系统相比,这是一阶逻辑自然推理系统所特有的推理规则。
见课本第75页。
这是课程中的一个难点,我们可以借助于语义来理解其正确性。
1) 全称量词消去规则(简记为∀-)(1)第一个竖式得出的结论是一个句型。
1一阶逻辑语言重点:一阶逻辑语言的构成及其解释。
引入:(1)命题逻辑的局限性举例。
(2)一阶逻辑的特点:指出命题的两个组成部分,即主语(subject )和谓语(predicate ),并且讨论两种量词“所有”与“存在”。
1. 预备知识为了介绍一阶逻辑语言及其解释,我们需要引入若干预备知识。
1) 集合对象:客观存在的事物与主观存在的观念是我们思考和语言表达的对象,称为认知对象(cognitive object ),简称对象(object )。
集合:集合是一些对象的全体,其中各对象称为该集合的元素。
例如,所有整数的全体称为整数集合。
若A 是集合,x 是A 的元素,则记为x A ∈。
然而,并非任何对象的全体都能称为集合,例如,所有集合的全体不能再称为集合,否则会导致矛盾。
假如任何集合都不以自己为元素,则所有集合全体不包含自己,所以所有集合全体不是一个集合。
假如存在集合以自己为元素,则所有这样的集合全体不是一个集合。
事实上,若所有不以自己为元素的集合全体T 是集合,则T T T T ∈⇔∉这个矛盾称为罗素悖论(Russell ’s Paradox )。
因此,并不是任何对象全体都是集合。
论域:一段论述所谈论的对象全体称为论域(universe 或者domain ),其中的对象称为个体(entity ),它们是该论述中语句主语和宾语的所指。
例如,下面论述的论域是所有整数。
所有大于2的偶数都能分解为两个素数之和。
2) 关系设D 是非空集合。
D 上的关系定义如下:一元关系:D 的子集A 称为D 上的一元关系(1-ary relation )。
其功能是表示D中元素的性质。
若A 表示某性质,则x A ∈表示x 有该性质,而x A ∉表示x 没有该性质。
二元关系:D 2的子集称为D 上的二元关系(2-ary relation )。
表示D 中个体之间某种关系。
注:2{(,)|,}D x y x y D =∈设R是D上的二元关系。
离散数学一阶逻辑笔记一、一阶逻辑基本概念。
(一)个体词。
1. 定义。
- 个体词是指所研究对象中可以独立存在的具体的或抽象的客体。
- 例如,在“小王是学生”中,“小王”就是个体词;在“3是有理数”中,“3”是个体词。
2. 分类。
- 个体常项:表示具体或特定的客体的个体词,常用a,b,c,·s表示。
“小李”可以用a表示。
- 个体变项:表示抽象或泛指的个体词,常用x,y,z,·s表示。
例如,“某个学生”可以用x表示。
(二)谓词。
1. 定义。
- 谓词是用来刻画个体词性质及个体词之间相互关系的词。
- 例如,在“小王是学生”中,“是学生”就是谓词,它刻画了“小王”的性质;在“3大于2”中,“大于”是谓词,它刻画了“3”和“2”之间的关系。
2. 分类。
- 谓词常项:表示具体性质或关系的谓词。
如“是偶数”是谓词常项。
- 谓词变项:表示抽象的、泛指的性质或关系的谓词。
- 一元谓词:与一个个体词相联系的谓词。
例如P(x),其中P表示“是学生”,x是个体变项。
- 二元谓词:与两个个体词相联系的谓词。
例如Q(x,y),其中Q表示“大于”,x,y是个体变项。
- n元谓词:与n个个体词相联系的谓词,一般表示为P(x_1,x_2,·s,x_n)。
(三)量词。
1. 全称量词。
- 符号表示为“∀”,表示“所有的”“任意一个”等。
- 例如,“所有的人都会呼吸”可以表示为∀ x(P(x)to Q(x)),其中P(x)表示“x是人”,Q(x)表示“x会呼吸”。
2. 存在量词。
- 符号表示为“∃”,表示“存在一个”“至少有一个”等。
- 例如,“存在一个数是偶数”可以表示为∃ x(P(x),其中P(x)表示“x是数且x是偶数”。
二、一阶逻辑公式及其解释。
(一)一阶逻辑合式公式(谓词公式)1. 原子公式。
- 设P(x_1,x_2,·s,x_n)是n元谓词,t_1,t_2,·s,t_n是项,则P(t_1,t_2,·s,t_n)称为原子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