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怎么欣赏古书画
- 格式:wps
- 大小:12.00 KB
- 文档页数:1
第一篇古书画鉴定:古字画鉴别【纸绢鉴别】书画所用的材料绢和纸对于书画的断代起着一定的作用。
绢和纸的鉴别是鉴定书画又一途径。
根据和国学者目前的研究,晚周帛画和战国楚墓帛画以及稍晚时候的马王礁汉墓帛画,均是画在较细密的单丝织成的,至今为止未见用双丝绢的(即经线是双丝,纬线是单丝织成绢)。
五代到南宋时期的绢,较前代有了发展和变化。
从表面来看,除了单丝绢外,还出现了双丝绢的形式。
这种双丝绢的经线是每两根丝为一组,每两组之间约有一根丝的空隙,纬线是单丝。
元代的绢总的说来比宋绢显得粗了一些,不如宋绢细密洁白,并且还呈现出稀松的状态。
明代的绢总的看来也是比较粗糙。
明代早中期有一种质量较低较稀薄的绢,由于这种绢太稀薄不易落墨,所以书画家往往先将其托上纸然后再进行书画创作。
纸的质料是判断书画年代的又一标准。
汉、晋古纸,所见都是用麻料,较多的是用麻布、麻袋、麻鞋、鱼网等废料的再生物,也有用生麻--北方用大麻、南方用苎麻。
它的特点是纤维较粗,所以也难以作得精细,它无光、无毛、纤维束成圆形,有时见木素。
【装潢鉴别】各个时代书画装潢有各自特色,可作为鉴别断代的辅助依据。
如南宋宫廷收藏的书画有规定的装裱格式--绍兴御府装潢式,对不同等级的书画采用什么材料来装裱,都有严格的规定,如手卷用什么包首、什么绫子、什么轴心;立轴的用料的颜色、尺寸、轴头等都有一定的格式。
元代宫廷藏画选择专人装裱。
大德四年,"命裱工五芝以古玉象牙为轴,以鸾鹊木锦天碧绫为装裱,并精制漆匣藏于秘书库,计有画幅六百四十六件。
"明代书画的装潢形式有进一步发展,书画卷增加了引首,并且有的被写上了字,有仿宣和装窄边的,也有用绫或绢挖厢宽边的;立轴则有宽边、窄边之分,有的还加了诗堂。
清代宫廷收画的装裱,有其特殊的风格面貌。
唐熙、乾隆时期,装裱的用料和技术、形式各方面都比较好,卷、轴的天头绫多为淡青色,副隔水多为牙色绫,临近画心那一部分多为米色绫(或绢),立轴有的有诗堂,有的则没有,但一般都有两条绶带。
对洛神赋图的赏析《洛神赋图》为中国十大名画之一,是顾恺的传世之作,《洛阳赋图》是顾恺之读曹植的《洛神赋》后有感而画的。
《洛神赋》通篇言辞美丽,描写动情,神人之恋缠绵凄婉,动人心魄。
顾恺之读后大为感动,遂凝神一挥而成《洛神赋图》。
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
人物安排疏密得宜,在不同的时空中自然地交替、重叠、交换,而在山川景物描绘上,无不展现一种空间美。
全画用笔细劲古朴,恰如“春蚕吐丝”。
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
欣赏《洛神赋图》,我们不妨着眼于以下几方面:首先,以绘画的方式再现一个纯文学作品,或者说,根据文学作品进行绘画上的再创造,在现存古代作品中,《洛神赋图》是最早的。
中国古代,尤其晋唐之前,美术品主要是实用的,并非纯粹的欣赏品。
换句话说,绝大多数现存早期美术作品,无论是墓室壁画、帛画还是陵墓雕塑,在当时不是供人观赏,而是有明确实际功用的。
比如秦始皇兵马俑,那是始皇为自己死后的世界安排的军队,绝非给人看的。
我们现在可以从审美的角度观赏这些雕像,说它们如何精美,在艺术史上如何有地位,但在当时,这可是一项封闭而残酷的工程,工程结束时,所有的雕像制造者都被杀光。
再如汉唐时代大量的历史故事、先烈功臣像、孝子列女之类作品,目的全在“成教化,助人伦”,是教人如何按儒家道德标准做好人的,而非用来消闲欣赏的。
那时也有作为审美功用的作品,但大都没有留传下来,留传至今的《洛神赋图》,就显得格外珍贵。
其次,《洛神赋图》采用了连续多幅画面表现一个完整情节的手法。
我们看到,画中的男女主人公在不同的场景下多次出现,有点像现代的连环画。
这种结构与表现形式,与其它现存相应作品比,算是非常早的,也许是具有开创意义的。
此外,这种多幅、情节性的绘画作品,很适合手卷形式——因为适合拿在手中展卷把玩,故名。
手卷与立轴是中国古代绘画两种最主要的装裱形式,“卷轴画”这个名称就是从这儿来的。
古书画鉴定的内容及其具体步骤三三、画中建筑物和服饰用品辨识绘画中有画着建筑物和种种器物用品的,如为一时写实之作,那么从那些东西上可以反映出当时的时代特征来,以此识别年代很有帮助。
下面略举一些实例说明之。
(一)建筑物方面传世隋人展子虔画《游春图》卷中绘有寺院一所,据对古建筑掌握有较多材料的人考订,认为画中屋角“鸱吻”上插有丁字形附加物“剑把”(古名抢铁),这种形制现在只在四川大足北山出土的可能是晚唐石刻画中的建筑物才能见到。
因此有人怀疑此画为晚唐人仿古之作,将其认作隋代作品值得商榷(见傅熹年《展子虔游春图年代的探讨》,《文物》1978年11期)。
例二,《石渠宝笈•三编》著录的北宋张择端画《清明上河图》卷,是目前传世数本中唯一可信的真迹。
其中与其它伪本不同之点相当多,这里只举所画汴京京城除了城门洞部分是砖砌的以外,其城圈则是“版筑”的土墙,正合《宋会要》第一七八册所载《修城记》中记述的规制。
现在流传中的许多伪本都不是从此真迹摹得的,图上所画则尽为砖砌。
事实上砖砌的城墙要到明初才出现。
即此一点已知所见其它各本无一不是明清人的伪作。
此外该画中还有木构卷形的“飞虹桥”以及“綵楼欢门”等等,也与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书中卷一“河道”、卷二“酒楼”所讲的—一吻合,这都不是凭空想像得出来的。
因此《三编》本对此图除了笔墨形式、题跋和流传有绪等等考证上获得证实可信为“祖本”外,画中那些据实描写的建筑物也是一种非常有力的证明。
(二)服饰用品服饰用品包括衣冠、器皿、舟车等等,往往在肖像画或叙事画中能够见到一些当时的形制。
如:(1)长脚幞头。
据南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三说:至刘汉祖(智远)始仕晋为并州衙校,裹幞头,左右长尺余,横直之,不复上翘,迄今不改。
国(宋)初时脚不甚长,巾子势颇向前,今两脚加长而巾势反仰向后矣。
今在“南薰殿”旧存的来历代帝王的画像钢中,和南宋人画曹勋《迎銮图》等卷中,都能见到这样的幞头形制,但在元代画中就不再在见到,估计那时已不流行了。
古书画鉴定中的避讳古书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在古书画鉴定中,不仅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还需要遵守避讳礼仪,尊重历史文化,以免给古书画带来伤害和损失。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介绍古书画鉴定中的避讳。
一、不要使用钢笔和鲁班尺在古书画鉴定中,使用钢笔和鲁班尺是大忌,因为它们会对古文物造成物理损伤,留下明显的痕迹和影响。
所以,鉴定专家应该使用铅笔和软尺等无损工具,以避免对文物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
二、不要随意移动文物古书画是文物,需要妥善保护。
在鉴定过程中,鉴定人员不应该随意移动文物,以免造成摆放不当或者碰撞等情况。
应该选择合适的地方,进行慎重地操作,以最大程度地保护古文物。
三、不要在古书画上盖章和签名有些人认为在古书画上盖章和签名可以证明其真实性和价值,实际上这是绝对不可取的。
因为盖章和签名不仅会损坏古文物的完整性,还会影响其价值和收藏意义。
所以鉴定人员在鉴定过程中,千万不能在古书画上盖章签名,以免对古书画造成损害。
四、不要将古书画置于阳光下阳光对于古书画来说是非常有害的,它会导致古书画的色彩褪去,损坏花鸟动物、人物等图案,甚至会使古纸的质地变脆。
因此,在鉴定过程中,鉴定人员应该选取适当的灯光,在避免阳光直射的情况下,进行仔细的观察和鉴定。
五、不要直接用手触摸古书画古书画是非常敏感的,对手上的汗水、油脂等物质都有很高的反应度,容易造成化学反应和氧化现象。
而且一旦有汗水或油脂等物质附着在古文物上面,很难去除,给古文物带来不可逆转的伤害。
因此,在古书画鉴定中,鉴定人员应该避免直接用手触摸古文物,可以使用手套或者专门的工具进行操作。
综上所述,避讳礼仪在古书画鉴定中是非常重要的,在保护古文物完整性的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尊重和继承。
希望广大古书画爱好者和鉴定人员能够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追求真实性的过程中更加注重避讳礼仪,为古书画的传承和保护做出自己的贡献。
欣赏国画看十个细节优秀的国画作品往往意境优美,图文并茂,让人久久流连。
那么面对一幅作品,该如何欣赏呢?其实欣赏的不只是画面,还要看整幅作品中的诗文、书法、印章等各方面的细节,下面就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第一、看画工画家的作品,可表现出作者的功底和成就。
画面的形象,就是画工的具体,我们往往主观批判该画的好与坏,就是受画工的影响最大。
第二、看书法中国画与西方绘画不同之处,其中一项就是书法。
国画画面上常伴有诗句,而诗句是画的灵魂,有时候一句题诗如画龙点睛,使画生色不少,而画中的书法,亦影响画面至大。
书法不精的画家,大多不敢题字,虽然仅具签署。
亦可窥其功底一二。
第三、看印章画面上常见的印章有各方面使用的:画家的印玺、题字者私章、闲章、收藏印章、欣赏印章、鉴证印章等。
而各种印章的雕工、印文内容、印章位置,都在评介之列。
尤其古画,往往有皇帝、名家、藏家及鉴赏家的印鉴,可佐真伪。
第四、看装裱中国画的装裱独具一格,常见的有纸裱、绫裱两大类。
纸裱较粗,绫裱较精。
裱边的颜色、宽窄、衬边、接驳、裱工等都十分讲究第五、看内涵中国人欣赏字画不独欣赏表面功夫,更着重于与作品有关和作者个人的相互关系。
第六、看功力从事书画修养越久的人,他表现出的功力,是初学者无法掌握。
尤其是书法,老手笔画多仓劲而有力,雄浑生姿。
在国画方面,其线条、设计、意景等亦表现出作者的功力。
所以人生经验丰富的艺术家,其作品往往较年轻画家有不同的表现,这就是功力。
第七、看布局布局看来似是画面的设计,其实是作者胸怀中的天地,从画面布局中表现出来。
中国画与西方绘画不同的地方甚多,最明显之处就是"留白",国画传统上不加底色,于是留白甚多,而疏、密、聚、散称为留白的布局。
在留白之处,有人以书法、诗词、印章等来补白。
亦有让其空白,故从布局可见作者独到之处。
第八、看学识功力及布局可以从画面窥其一二,至于作者的学识,对其作品影响很大。
故中国有"文人画"之称。
《中古古风绘画赏析》1.“中古古风绘画那可老美了,就像打开了一扇神秘的大门,得妙。
比如小李看到一幅古风画,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
要是没这么美,能吸引人?”2.“色彩搭配得绝呀,这就像一场绚丽的烟花表演,得炫。
比如小张对古风画的色彩赞不绝口。
要是色彩不好看,谁看。
”3.“人物画得生动呢,这就像活过来了一样,得灵。
比如小孙看着古风人物画,感觉他们要走出来了。
要是不生动,多呆板。
”4.“风景画得迷人呀,这就像走进了一个梦幻的世界,得美。
比如小周被古风风景画迷住了。
要是不迷人,有啥看头。
”5.“线条流畅得很呐,这就像河流一样自然,得顺。
比如小吴欣赏古风画的线条。
要是不流畅,多别扭。
”6.“意境深远得很哟,这就像一个深邃的故事,得有味道。
比如小赵沉浸在古风画的意境里。
要是没意境,多平淡。
”7.“细节处理得棒呀,这就像精雕细琢的艺术品,得细。
比如小郑感叹古风画的细节。
要是不仔细,多粗糙。
”8.“神韵十足得很呢,这就像有灵魂在里面,得神。
比如小胡被古风画的神韵打动。
要是没神韵,多空洞。
”9.“风格独特得很咧,这就像独一无二的宝藏,得稀罕。
比如小杨喜欢古风画的独特风格。
要是不独特,谁稀罕。
”10.“整体感觉超赞呐,这就像一场视觉盛宴,得享受。
比如小宋陶醉在古风画中。
要是不好看,谁陶醉。
”结论:中古古风绘画超棒,值得欣赏。
古书画鉴定的内容及其具体步骤六三、误定篇章名和图名书法中偶有将原来未经书者自己注明的文章篇名误定别称的比较少见。
但题错图名的还不少,大都是在人物故事画上。
这类问题虽无关真伪、是非的鉴定,但对记录、标名不便,因此也必须给予辨明。
(一)误定篇章名书法家有时抄录前人的文章,可以不注明篇章名,因为他们的目的不过是借这文字来表现自己的书法而已。
下举两件黄庭坚的书卷,可作印证。
(1)书《懒残和尚歌》。
此歌曾见于敦煌莫高窟洞中发现的唐抄本,亦载于宋僧子升、如佑合编的《禅.门诸祖偈颂》卷三。
明代张丑《清河书画录》著录此卷时,还没有弄错,清代顾夏作《平生壮观》开始误称为《梵志诗》。
以后高土奇的《江村消夏录》、陆时化《吴越所见书画录》、顾文影《过云楼书画记》等,全都误称此名了。
懒残名瓒,唐天宝年间人,《续高僧传三集》卷一九有他的小传。
梵志姓王,生隋文帝时,不是僧人,有《太平御览》引《史遗》可证。
(2)书《韩愈送孟郊序》,后有黄氏自跋。
此文是山谷于元符三年写给他的外甥张大同的,见于《山谷年谱》任渊注。
但在元王恽著书画目以前已经是文与跋分开了,因此后人就不知道跋前还有一文(也根本不知道这是后跋),于是就都称此跋为《送张大同入再僰道序》了。
(二)错定绘画图名题错图名的大都是人物故事画。
如《石渠宝笈续编》著录的那卷所谓李公麟画《李密迎秦王图》,据清人王杰等题跋说,原定为五代人摹南齐谢赫画《晋明帝步辇图》,他们以为不对,因改后名,但结果不但作者姓名没有改对,连图名也依然走错了。
徐邦达先生根据南宋曹勋《松隐集》考出此图是曹勋举使去金国接韦太后和徽宗等灵榇南行纪事的《迎銮七赋图》之一《回銮图》。
因此也根本不可能是李公麟所作。
凡此种种,大都是粗心大意所致。
我们如果碰到类似的问题,暂不定名为好,切莫效法王杰等人随意乱定。
至于对无款书画之被误定作者或名称的重新订定时,更要有充分的证据,否则以不改为好。
有些作品,前人题为某某人作品但不知有无根据,现在若没有更多的正反旁证,不得不依从旧说。
kaleidoscope 万花筒书画鉴定是一门科学,它既要掌握传统鉴定方法,又要了解变化多端的创作手法,必须通过反复实践与研究,积累丰富的经验,才能去鱼目而存珍珠。
笔者学习研究古书画鉴定多年,特别是在1994年赴北京故宫博物院,参加国家文物局主办的“全国书画鉴定高级研讨班”的学习与深造,曾得到我国著名古书画鉴定专家启功、刘九庵、傅熹年、杨新诸先生亲自授课,受益匪浅。
现将一点浅薄体会献给读者,只能算作一块敲门砖。
若有不当之处,诚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一、书画鉴定的几种方法传统书画鉴定方法主要是看书画的本质,也就是通常说的“目鉴”。
“目鉴”就是需要鉴定者对书画作者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包括作者用笔、用墨(用色)、书写习惯、形体结构以及他不同时期的风格变化等。
当一幅古书画被打开,首先要看书画的“气息”、时代风格,再看作者的落款、印章。
如确定足够年份“气息”好的书画,再仔细研究考证它的风格与作者的用笔习惯、章法构图、款式称谓、年长干支、印章印色、流传题跋、纸、绢、装潢等,最后才能比较客观地决定该书画的真伪与优劣。
书画的时代性,就是在每个时代中,书画都有各自的特殊形式,都有它的来源、师承以及彼此之间的影响等。
例如活跃在清乾隆年间的“扬州八怪”的功绩是突破了死气沉沉的保守盲从泥古风尚,使画坛恢复了生气。
画的主题是“梅、兰、竹、菊”文人画,而且都是诗、书、画三绝。
他们在各自特点中又包含了革新精神这个共同点,这就是时代风格。
而扬州画派就是从扬州诸画家个别风格的联系中形成的。
一个成熟的书画作者都很重视作品落款的表现方法,并怎样鉴定古书画赵智强清代林则徐所书楷书轴 真迹现藏济南市博物馆编辑|朱慧敏kaleidoscope 万花筒且在其一生中的不同年代又都有不同的特色。
如款式部位的安排等。
上款的称谓更突出时代性,称谓不同,作者的年龄、身份和所处的时代也不同。
鉴定书画的原理是唯物辩证的,不能只看作品的表现形式或者掺杂个人的好恶,而抛开书画本质的先决条件。
中国古画鉴赏的几个窍门,教你怎样鉴别古代字画?传世古代字画鱼龙混杂、直伪杂糅,对每一个收藏、购买者来说,首要的问题就是如何鉴定古代字画——辨别真伪。
书画鉴定的依据除了时代风格和个人风格外,还有印章、题跋、纸绢、著录和装潢等。
一、古代字画印章“一字二画三印章”,这是鉴定一张古代字画的次序。
一张古代字画往往有许多印章,有作者加的印,有收藏者加的收藏印,有鉴赏家加的鉴赏印等。
通过印章,可以考察一位书画家的别号、字号、生年、行第、乡里籍、家第、仕途经历、癖好志趣,还能了解这件书画的流传经过,印章为书画鉴定提供了重要的辅证。
唐宋时,作者在古代字画上盖印很少见,而在古代字画书法作品上盖印,唐代已较普遍。
元、明、清画家,一般画完后都盖印。
古代字画中常见用印有:人名别号印明清画家,除名字外,还有号、字、别号,常出现在书画用印中。
一个书画家,往往有多种印章,如梅兰芳的绘画作品中,早年用“梅澜”,中年用“梅畹华”,张大千于晚年用“大千居士”;唐伯虎晚年用“六如居士”。
室名馆堂号印古代文人墨客喜欢把人个起居、游憩、读书、藏画处,题上一个堂号,并将堂号入印,盖在书画上,如齐白石的“悔乌堂”。
书画鉴藏印宋、元、明、清、现代都很常见,如“子孙保之”,“子子孙孙永保之”。
观赏印和收藏印差不多,但观赏印是观赏者替别人观赏后所盖的印,如“××观赏”、“××曾观”、“××所见”、“××借赏”。
记事印多数与绘画有关,记叙绘画过程中的好事或坏事、乐和悲等。
如张大千两次赴黄山,故又有“两到黄山绝顶人”。
后又去一次,故有“三到黄山绝顶人”;康熙赐王如台“画图留与人看”,故王刻“御赐画图与人看”之印。
官宦仕途印记叙作者仕途经历和官职。
一种是自得,炫耀自己的官职,如唐寅做了南京解元,故有“南京解元”入印;一种是失意,发牢骚,如“一月安东令”,意即作者只做了一个月的安东县令。
两分钟教你画古诗
要画古诗,首先要选择一首你喜欢的古诗作为创作的灵感。
步骤1:准备素描工具和纸张。
你可以选择铅笔、炭笔或者墨
笔等,以及一张白纸作为绘画的基础。
你也可以选择一些彩色画笔或者水彩笔来增加一些颜色。
步骤2:理解古诗的意境。
仔细阅读古诗,并思考其中的意境
和感受。
尝试用自己的理解来描述古诗所描绘的景象或情感。
步骤3:构图。
在纸上轻轻地用铅笔勾勒出你希望呈现的画面。
你可以画出与古诗相关的景色、人物、动植物等。
尽量用简洁的线条勾勒出主要的形状和轮廓。
步骤4:增加细节。
在基本构图的基础上,逐渐加入更多的细
节和纹理。
例如,你可以用阴影和交叉线来增加物体的立体感。
同时,也可以用细笔在画面中加入一些文字,如古诗的标题或者相关的诗句。
步骤5:上色。
使用彩色画笔或者水彩笔为画面增添色彩。
根
据古诗的意境选择合适的颜色和色调。
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干湿的混合或渐变。
注意保持整体的平衡和和谐。
步骤6:修饰和润色。
最后,你可以用橡皮擦和细笔对画面进
行修饰和润色。
可以增强一些明暗对比,强调一些重要的细节,以及做一些必要的调整,使整个画面更加完美。
完成以上步骤后,你就可以在两分钟之内画出一幅古诗的插图。
当然,这只是一个基本的指导,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创意进行调整和发挥。
绘画是一个创作的过程,希望你享受其中的乐趣!。
著名中国书画赏析中国的书法和绘画讲究神韵、意境和情趣。
它们所表现出来的艺术语言高远、典雅,远非一般人所想象的那么简单,更不是给人表面上的视角效果,而是指作品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感染力和感召力,给人带来心灵的震撼。
书画的效果和诗歌相似,具有可读性,能激发人们的美感,引起思索和联想,高层次的赏者,能看到字画上未曾显示的许多东西。
一幅好作品,必然是在继承传统上体现时代风格,只有这样的作品才有生命力。
我们鉴赏古代作品或现代作品,都应本着这个标准来识别其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一件好的书画作品,不论是古代的还是近现代的,都能起到提高人们的艺术修养,增进人们美好情操的作用。
因此可以认为书画鉴赏不仅是审美教育的内容,对于德育和智育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1、清华岩《墨竹》立轴【赏析】华岩是清代雍正、乾隆时期成就最高的画家之一。
画中有“山人写竹不加思,大叶长竿信笔为。
但恐吟堂霜月夜,老鸦来踏受风枝。
”简短四句诗,表现出画家豪放不羁的情怀。
画面可谓精当简洁,湖石瘦而透,出于随意变化的湿而整的笔致,修竹新篁,笔意隽逸。
2、胡崇贤《摩耶精舍荷花照片》(张大千题字)【赏析】该照片由供职于励志社的蒋介石私人摄影师胡崇贤摄于张大千寓所摩耶精舍,照片上有张大千墨笔题字。
大千晚年对摄影颇有心得,常邀好友摄影师来家拍摄,并以诗文入影,别具一格。
3、慈禧书法【赏析】“望隆梅鼎资调燮,宠渥芝纶介寿康”。
这件作品用笔粗壮厚重,装裱华丽大气,较为恰当地显示了慈禧太后的特殊地位与作品内容的喜庆色彩。
4、秦桧书法《深心帖》【赏析】秦桧乃是宋朝一大奸臣,其丑行劣迹可谓家喻户晓,不必赘述。
但是他的书法却因此被埋没近千年。
此作用笔率意自然,松脱舒畅,结字顺势而就,不滞不板,不承认秦桧作书的法备态足,无愧于“风樯阵马,沉着痛快”之誉。
5、李可染《迎春图》镜心【赏析】李可染除以山水画名震中外画坛外,还非常喜欢画牛。
他画的牧牛图形神兼备,意境清新美妙,充满生趣和诗意。
古书画鉴定的内容及其具体步骤四三、纸、绢、绫传统的中国书画一般是写在纸绢上的,有很多人称中国画为纸绢画。
所以认识纸绢的时代特点,对于鉴定中国书画具有相当的重要作用。
到目前为止,除了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潘吉垦先生对纸作过一些研究外,还没有第二个人对古代纸绢作过深入系统的研究,对于古代纸绢如何断代的问题,更未有过专门的著述。
如果有晋唐时代的纸绢流传下来,我们就是看见了,恐怕也未必能判断它的年代,相反,古代纸绢一经古人写过字或画过画之后,与书画本身连在一起却反而使我们能断定它的时代了。
(一)绢帛我国的丝织业已有五千年左右的历史了,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浙江吴兴钱山漾遗址中,除了发现苎布,还出土了一段丝带和一小块绢片。
随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又创造了多种织法和品类繁多的丝织物,以适应社会上各种不同的需要。
这儿仅根据传世和出土的古代书画作品来探讨古代书画用绢帛的时代特点。
作为其它用途的绢帛及其时代特点,不在这里赘述。
目前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画是绘在绢帛上的,出土的晚周帛画、战国楚墓帛画和稍晚些时候的马王堆汉墓帛画,都是画在较为细密的单丝绢上;南北朝时期的书画用绢,王以坤先生在《书画鉴定简述》中说,他“只见过绢地写经一块,也是单丝绢”;隋代展子虔《游春图》卷,用的绢也是单丝织成的;唐代周昉《挥扇仕女图》卷,所用的经线纬线均不一根,全部是由几根丝合并而织成的,这种织法在书画用绢上是比较少见的。
说明了晋唐以前的书画用绢是由单丝织成的。
直到现在为止,在晋唐以前的书画中,还从未见过有双丝绢的(即经线是双丝、纬线是单丝织成的绢)。
据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六引江磷几《嘉祐杂志》说,唐贞元以后,诰敕有用花绫的,传世的有咸通二年(861年)的“柱国范隋诰’”一件。
五代到南宋时期的绢,较前代有了发展和变化,从表面上看来,除了单丝绢外,还出现了双丝绢的形式。
这种双丝绢的经线的每两根线为一组,每两组之间约有一根丝的空隙,纬线是单丝,纬线与经线交织时,每组经线中的一根丝沉在下面,另一根丝浮在上面。
教学目的:通过欣赏中国古代优秀绘画作品,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绘画艺术的悠久历史、辉煌成就和民族风格,并介绍中国绘画的门类划分以及传统技法的简单知识,在对名作的分析、欣赏过程中,拓宽学生的知识提高审美能力,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绘画艺术的悠久历史、辉煌成就和民族风格,拓宽学生的知识提高审美能力,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软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中国古代绘画有悠久的历史、辉煌的成就;中国画有鲜明的艺术特点、强烈的民族风格,在世界上自成体系。
这节课就是欣赏中国古代优秀绘画作品。
二、指导学生根据中国画的特点欣赏:1、介绍中国画工具、材料、画幅的特点:2、各个时期绘画的特点:按编年顺序欣赏,抓住悠久、成就、画科、作者等方面指导学生欣赏,作品内容介绍参考教材分析,注意板书安排,便于归纳总结。
教师在指导学生欣赏的时候,应按作品的编年、画科和各时期的突出成就,有意识地加以系统归纳讲授,注意突出一个“最”字,使学生对古代绘画的悠久历史、辉煌成就有概略的认识,以达到激发爱国主义感情的教学目的。
《簪花仕女图》是唐代中期著名画家周昉的作品,一人手持拂尘引逗小狗,另一个不胜夏热,举手提起衣领,是画家以反映宫廷贵族仕女生活为题材的代表作。
周昉笔下的仕女脸颊丰腴、圆润,创造了“以胖为美”的唐代妇女典型,被誉为“周家样”。
在表现技巧上是独到的,是工笔重彩人物画法的范例。
图中人物用细线勾勒,柔韧有力,重彩着色,在透明与不透明、深与浅、冷与暖等色彩对比的衬托下,使画面效果显得既含蓄又丰富。
《千里江山图卷》是宋代王希孟所作,绢本设色为大青绿设色(传统称之“青绿山水”),山石先以墨色勾皴后再施重彩,以石青、石绿用没骨法烘染山峦顶部,更显叠翠厚重。
画卷中,丛树竹林、奇观庄院、茅舍瓦屋、桥亭舟楫以及各种人物等布置均井井有条,整幅画面以惊人的功力、绚丽夺目的色彩描绘了祖国雄伟壮丽的锦绣河山(原作全长51.5cm×1191.5cm)。
古书画鉴定的内容及其具体步骤古书画鉴定这门学问,很多人都需要懂得。
首先是博物馆和图书馆的工作人员。
因为历代书画作品,博物馆和图书馆收藏最富,并且还将把出土和传世文物尽可能地收藏起来,保护起来,以服务社会。
如果博物馆和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不懂书画鉴定,遇到古字画,其真伪、优劣不辨,随它遼瞭乱玉,鱼目混珠,一来使至宝变为废纸,殊觉可惜;二来不能为书画爱好者和美术工作者提供可靠的资料和方便,三来光藏而不知鉴别,犹瞽之辨色,聋之听音,为有识者所笑。
这样博物馆和图书馆也就起不到保护文物、利用文物服务社会的作用。
其次是文史研究工作者。
历代流传下的书画作品中,有许多直接反映了现实生活,为研究历代社会生活和文物典章制度,是珍贵的生动形象的历史资料。
如: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内清质以昭明”的透光铜镜,是西汉中晚期物品,光线照射镜面时,纹饰相应,将铜镜正背面的花纹清晰地反映到对面墙壁上。
这种精工绝艺和包含着的科学原理,令人惊叹不已。
同时汉代的画像石和画像砖,发现近千处,除描写死者的生平事略外,题材内容十分广泛。
有古代的神话和历史故事,如伏羲、女娲、神农、古圣先贤、孝子和贞节妇女的故事;有雷公、雨师、风伯、北斗、织女,以及楼台亭阁、舟车人马等。
武氏祠里就有著名的“荆轲刺秦王”、“穆王见王母”、“狗咬赵盾”等故事画。
四川成都发现的画像砖有“弋射”、“收获”,描写了水边射雁和割稻的情景;“市井”描写了盐的生产过程,等等。
但是,要利用这些资料,就必须首先别伪求真。
否则,所凭藉的资料若属虚伪,则研究出来的结果当然也随之而虚伪,其研究的工作便算白费了。
收藏家若不懂字画的鉴别,则会花大价钱买赝品。
掠贩家若不知晓字画的鉴别,则不知谁贵谁赚,就达不到唯利是图的目的。
何谓书画鉴定?它包括哪些内容?这是我们必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辨别古代书画的真伪及其艺术水平的高下,就叫作书画鉴定。
它包括二项内容:1.二辨真伪和明是非古代书画中经常碰到这两种情况:一是有些作品作者自书名款或钤有印章;二是有些作品没有款印。
古书画鉴定的内容及其具体步骤三书画家本人的印章书画家在作书画后,除了签名外还要加钤印章,以表示该书画确为自己所作。
但书画上钤印,起始很难考。
可以肯定,魏晋南北朝时期书和画都无印记,印记是用来盖封泥的。
唐代只见法书上有印,绘画上目前还尚未见到,如孙过庭《书谱序》末行“写记”二字上钤有一方印,惜已模糊难辩,不知是否即孙氏自用印。
宋代书画上用印比唐代要多一些,苏轼、黄庭坚、米芾、王岩叟、赵构、吴琚、赵孟坚等人的法书上都有印。
绘画上则郭熙、文同、赵令穰、杨无咎、郑思肖、赵孟坚等都有印,元明以来书画上大都有印,但倪瓒中年以后的作品,都无印记,只在《陆继善摹移帖跋》(四十二岁作)和设色《水竹居图》(四十三岁作)、《小山竹树图》上见过几方。
明董其昌画有钤、也有不钤的,据说凡是他的得意下之笔都无印记。
同时在印章内容方面明代也比前代有新的发展。
自明初开始,在文人书画上,除姓名字号印章外,盖书圆上的闲章逐渐增多,如王绂的“游戏翰墨”、姚绶的“紫霞碧月翁”鼎形印,中期文征明的“停云馆”、“唐寅的“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南京解元”等等。
引人注目的是宫廷绘画中某些专业画家,在文人书画家的影响下,也纷纷以文墨风雅相尚。
他们不仅在文学、书法方面有相当的修养,且对印章的使用,尤其是闲章的镌刻都十分重视。
如早期周位的“自耘生”。
郭莼的“玉露馀香”,其《青绿山水》轴本幅不题任何款,只钤有“郭文通印”和“玉露馀香”印。
卓迪《修楔图》卷起首处钤有“清约斋”一方长印,本幅后款下钤有“褒德世家”、“卓迪印”、“凤池清趣”三印。
边景昭的闲章有“怡情动植”、“多识于草木鸟兽”,戴进的“竹雪书房”,石锐的“钱塘世家”等等。
有些作者印章,镌刻上宫廷供奉的职衔或是其它文字内容,从(障上可以了解作者的身份地位。
如石锐的“锦衣镇抚”印,周全的“指挥使周全图书”,刘俊的“锦衣都指挥”,李在的“金门画史之章”,郑石的“清禁臣”等。
镌刻有“日近清光”同样印文的印记,在周文靖、缪辅、黄济三个人的作品中,都曾钤盖过。
鉴赏古画的方法和技巧书籍
鉴赏古画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以下是一些关于鉴赏古画的方法和技巧书籍的推荐:
1. 《古画鉴赏与收藏》作者:陈丹青
这本书是中国知名的艺术评论家陈丹青的作品,详细介绍了古画鉴赏和收藏的知识。
适合初学者和对古画感兴趣的人阅读。
2. 《鉴赏中国画:宣纸花鸟篇》作者:罗南翰
这本书专门介绍了中国花鸟画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书中以具体的案例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花鸟画作品。
3. 《古画赏析入门》作者:杜仿钧
这本书适合初学者阅读,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古画的基本知识和鉴赏要点。
书中包含了许多具体案例和图片,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画。
4. 《中国美术史》作者:霍克
这本书是一本权威的中国美术史著作,对中国古代绘画的发展历史进行了详细介绍。
了解中国美术史的发展,可以更好地帮助鉴赏古画。
在阅读这些书籍的同时,建议参加一些由专业人士组织的古画鉴赏讲座、展览和培训班,通过实际观摩和学习,进一步提高鉴赏古画的能力。
教你怎么欣赏古书画
赏古书画,既是享受,又是学习,如果走马观花,那可就是莫大的浪费了。
古书画,是美术考古的重要资料。
从古书画中可以了解历史。
今天能见到的历史记载,不可能包罗万象。
有些问题,在历史书籍中查不到答案,但是在古书画里却得到了解决,就是说,古书画可以验证历史记载,可以弥补历史记载的不足。
例如山东省博物馆展出过一幅明代画卷,叫《明夏厚摹机织图卷》。
画卷用十分工细的手法表现了生产流水线的具体情况,对了解与研究古代纺织机械、纺织生产工艺的历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中国科学院专门研究古代纺织史的专家曾经非常认真地看过这件《明夏厚摹机织图卷》,说这幅画在全国范围内也是很重要的。
又如明代爱国将领戚继光,是受人尊敬的历史人物,他的光辉业绩有许多记载,但他的形象却无法从历史文献中查清楚。
50年代,戚继光的后人把世代相传的《戚继光肖像轴》捐献给国家,经鉴定,这确实是明代的肖像画。
也就是说,这就是戚继光最早的形象资料了。
前不久中央电视台的《上下五千年》节目中,戚继光的形象也是来自《戚继光肖像轴》。
这幅画就收藏在山东省博物馆,许多观众都曾经见到过。
其它,如服装、建筑、家具、武器等等,古书画都有不可取代的作用。
历史研究、美术创作以及电视电影的拍摄,都需要借鉴古书画,博物馆是免不了要多来几趟的。
研究美术史,学习美术史,书本上的插图非常有限。
要看第一手的资料,必须常跑博物馆。
从画的载体说,有壁画、卷轴画;从质地说,有纸本、绢本、绫本;从作者说,有宫廷画、文人画、工匠画;从画法说,有工笔画、写意画等;从画科说,有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等等。
要观摩实物标本,则博物馆就是最好的课堂了。
学习中国传统绘画,只有印刷品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细心揣摩名家的真迹。
例如,从明代的大幅山水画里,可以学习斧劈皴、披麻皴等各种皴法,可以清清楚楚地观察墨的干湿浓淡的变化;欣赏清代龚贤画的黄山,可以看到古人是如何利用写生的;玩味扬州八家的写意花卉,可以比较深入地认识文人画中诗书画相结合的特点。
中国绘画是东方文化的一部分。
中国的绘画理论,宏观上讲意境,讲气韵;微观上讲构图与形象,讲色彩与笔墨技巧。
要想深入理解这些理论,必须反复欣赏名画。
因为理论是从创作中总结出来的。
目前,书画市场十分活跃,但是真真假假也十分混乱。
只有脑子里装的真迹多了,才能渐渐增加把握。
博物馆藏画是一个很大的艺术天地。
无论学识多么渊博的专家,也会遇到一时说不清楚的问题。
但在另一方面,任何人,包括小朋友,在古书画展厅里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受到一种博物馆所特有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而这种熏陶,无疑对任何人都是非常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