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雷雨》教学教案

高中语文《雷雨》教学教案

高中语文《雷雨》教学教案
高中语文《雷雨》教学教案

高中语文《雷雨》教学教案

高中语文《雷雨》教学教案一

◆案例构想

《雷雨》(节选)系全日制高中语文第四册戏剧欣赏单元的第一课。这个单元的教学目的是培养鉴赏戏剧文学作品的能力。学习的重点是分析剧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把握尖锐集中的戏剧冲突,品味人物的语言。如何实现长文短教,让现代中学生喜爱戏剧,学会鉴赏戏剧呢?教学实践中,我作了这样几方面的构想:一是确立了知识、能力、情意三重目标;二是将课型确定为品读·鉴赏课;三是构设了“情境导入—审美感知—品读评析—延伸探究”的教学流程。鉴赏不搞“满汉全席”,选取一个视角,通过品味人物语言,探测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而探究作品的艺术魅力。教给学生揣摩人物语言,鉴赏人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

◆创新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阅读剧本,了解剧情,把握其中的矛盾冲突,了解人物的性格。

2.初步了解戏剧人物的鉴赏方法。

能力目标

1.学会鉴赏戏剧,提高学生鉴赏戏剧文学作品的能力。

2.通过品味人物语言,探测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而探究作品的艺术魅力。

情意目标

感受作者借助浓重的戏剧氛围及富有诗意的语言所传达的悲剧意识(性格的

悲剧、命运的悲剧、生存的悲剧)

【教学设想】

1.通过反复阅读和分角色朗读,品味戏剧作品丰富多彩而又富有个性化的语言。

2.课前组织学生观看电影《雷雨》,与课堂点拨,品读一词、一句,比较鉴赏相结合,激发学生欣赏戏剧文学的兴趣。

3.拟采用屏幕投影的方式,扩大课堂容量。

4.课型:品读·鉴赏课

5.教时:一教时

【重难点简析】

1.文学作品的魅力来自语言。戏剧语言在展开冲突,显示人物性格等方面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言为心声,品读语言应是开启人物心灵的一把钥匙。因此我确立本课教学重点为:引领学生在把握矛盾冲突的基础上,通过对周朴园语言的品读,探究周朴园的性格、心理。

2.作者说:“《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雷雨》“揭示了封建大家庭的罪恶”。鉴赏时为了避免用“社会问题剧”的主题模式“削足适履”地硬套剧作,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我将教学难点确定为:引领学生感受作品的悲剧意识,探究作品的艺术魅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1933年,一位年仅23岁的清华学子带着梦幻,带着爱恨无奈,带着对旧中国家庭和社会的无比愤懑,奋笔完成了一部他曾痛苦酝酿了五年之久

的剧本。一年后,时任《文学季刊》编委的巴金在编辑部的故纸堆里发现了它,并感动得为它掉下了激动的眼泪。它的发表立刻引起了中国剧坛的强烈震动。从1935年在日本东京第一次演出以来,我国许多重要剧团都竞相排演,并相继拍成电影、电视连续剧,这部经久不衰的剧本就是我国现代戏剧作家曹禺的_《雷雨》。今天,我们终于有机会走近它了。

【板书】雷雨

【投影】名家评说《雷雨》

《雷雨》是一部不但可以演,也可以读的作品。——巴金

一出动人的戏,一部具有伟大性质的长剧。——李健吾

说到《雷雨》,我应当告白,亏了他,我才相信中国确乎有了近代剧。——黎烈文

……真正吸引他的,不仅是情节本身的曲折性,而是在这曲折背后所隐藏着的“人”的生命形态,或者说,他是自觉地把自己的生命体验与认识注入多少有些现成的“情节”中的。——钱理群

《雷雨》的创作标志着曹禺是以一个具有自己创作个性的剧作家出现在剧坛上的;他写出了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并成功地进行了一次话剧民族化、群众化的初步的尝试。——田本相

【学生活动】实话实说(一句话评说):我看《雷雨》

(设计说明:此环节意在创设一种教学情境,引趣、激情、启思,让学生对话剧《雷雨》这部被称作我国现代戏剧奠基之作的作品有初步的了解,激发学生欣赏戏剧文学的浓厚兴趣。)

二、审美感知,整体把握。

【课件展示】剪截话剧表演的场景,配以音乐和解说词

解说词示例:

这是一个令人心酸的悲情故事。

三十年前,一个风雪交加的大年夜,替周家少爷周朴园生下第二个孩子(鲁大海)才三天的鲁侍萍,竟被周朴园一家凶狠地逼着留下其长子(周萍),抱起奄奄一息的新生儿走向河边……

三十年后,在畸形情爱中挣扎的周萍,自知罪孽深重,为摆脱后母繁漪的苦苦纠缠,拼命地引诱了使女四凤,而四凤就是周萍同母异父的妹妹。此刻“恨人像一把刀,爱人像一把火”的繁漪妒心大发。恰好,鲁大海又正在周朴园的矿上做工,并作为罢工工人的代表,与周朴园进行着一场针锋相对的斗争……待一切_白之后,一场罪恶的悲剧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四凤羞愧难当,雷雨之夜仓惶出奔,不幸触电身亡,单纯、热情、充满着幻想的周冲(周朴园与繁漪之子)跑去救四凤,也遭不测,周萍开枪自杀,不幸的繁漪疯了,善良的侍萍痴呆了……

【投影】曹禺和《雷雨》简介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原籍为湖北潜江,现代剧作家。其作品有《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王昭君》等。《雷雨》《日出》是他的代表作。

《雷雨》是曹禺先生的_,也是他的成名作,更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雷雨》写的是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这些矛盾的酝酿,激化,在一个“天气更阴沉、更闷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的下午趋向_最终这个罪恶的大家庭崩溃了。这一切都是在雷电交加的狂风暴雨之夜进行的,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同时,作者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大雷雨即将到来。这就深刻地反映了酝酿着一

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的现实。

【设问】

(1)课文节选部分,与周朴园的矛盾冲突主要同哪些人有关?

(明确:周朴园与鲁侍萍,周朴园与鲁大海)

(2)课文中这两组主要矛盾冲突是从课文的哪里断开的

(明确:“周朴园可是你——”)

(3)请用简要的语言描述周朴园和鲁侍萍矛盾冲突的发展过程。

(明确:周朴园由对自己以为“死去”的侍萍的所谓“怀念”,到对已经知道还活着的侍萍的惊慌以及对站在眼前的离开了自己三十年的侍萍的冷酷等情感变化过程。)

【板书】怀念——惊慌——冷酷

【梳理归纳】本文的矛盾冲突(附:全剧人物关系图)

课文中出现的四个人之间有交叉的多重矛盾;

(1)以周朴园为代表的资本家与以鲁侍萍为代表的下层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冲突。这是根本利益的冲突。

(2)周朴园与鲁大海——父与子的矛盾冲突。

(3)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根本利益的冲突。

(4)鲁大海与周萍——兄弟之间的矛盾冲突。

(5)鲁侍萍与周萍——母与子的矛盾冲突。

(6)资本家的冷酷、虚伪、自私和下层劳动妇女的善良、正直、坚韧两种思想性格的对立冲突。根本性质的冲突。

【学生活动】看看、听听、读读。学生讨论。指名回答。

(设计说明:“倘要论文,要顾及全篇[鲁迅语]”。此环节着眼全篇,从大处考虑,借助媒体展示,让学生快速熟悉节选部分的剧情,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矛盾冲突,对作家作品有较为全面的了解。设置三问,在设问答疑中,引领学生探究周朴园对鲁侍萍情感变化的历程,意在为下文择取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这个点,品味语言,窥探周朴园的内心世界作铺垫)

三、品读语言,评析人物

【投影】戏剧人物鉴赏方法:

①把握戏剧冲突②揣摩戏剧语言③分析人物形象

【品读鉴赏】周朴园的语言鉴赏

(1)品一词,解读周朴园的“怀念”

◇设问:开头至“我们想把她的坟墓修一修”,这部分对话中,哪个单音节词出现的频率最多(哦),一共有多少个(10个),在周朴园的语言中出现过多少次(6次)。

◇揣摩解读:

方法一:据上下文语境和舞台说明来挖掘人物潜台词丰富的意蕴

方法二:从标点和安排的疏密等方面挖掘人物潜台词丰富的意蕴

【学生活动】

◇分角色演读(重逢片段,约4分钟),注意读出剧中角色的情感。

◇品读一词,体味人物语言中蕴涵丰富的潜台词。

◆小结:刚才在品读“哦”字过程中,我们不仅从中“哦”出了周朴园由漫不经心到作贼心虚的情态变化过程,而且也“哦”出了挖掘人物潜台词的方法。

(2)析一种句子,探究周朴园的“惊慌”

◇设问:课文从“鲁侍萍哦,——那用不着了”到“周朴园好,你先下去吧”,这部分中周朴园的语言又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特点。就是一类语气相同的句子特别多。哪一类?(明确:疑问句)我们再来看看,这些问句长不长?一般有多少字?(大多在2—3个字)

◇揣摩解读:周朴园问话比较鉴赏:

(将开头两个简短问句改长)

鲁侍萍哦,——那用不着了。

周朴园怎么?(怎么就用不着?)

鲁侍萍这个人现在还活着。

周朴园(惊愕)什么?(她真的还活着吗?)

(明确:改了以后,似乎是在问旁人的事情,有点漠不关心了,突然、惊奇、紧张、激动的感觉就少了几分。)

(课文P82页三个疑问句连用改简洁)

“什么?她就在这儿?此地?”(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三个疑问句连用所表现的惊恐和急迫心情。)

【学生活动】

◇观看视频(回忆片段,3分钟左右)

◇析一种句子,探究人物的内心世界

◇比较鉴赏。

◆小结:这部分我们又从周朴园的简短问话入手,再拓展开去,通过语言的比较赏析,终于读出了周朴园知道鲁侍萍还活着时的惶恐不安、惊慌失措,也读出了周朴园叶公好龙的真实心态。

(3)挑一句话,体验周朴园“冷酷”

◇设问:当周朴园知道站立眼前的人就是离开自己30年的鲁侍萍时,周朴园又会怎样呢?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从“周朴园(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到“周朴园可是你——”,从中找出一句你认为最能体现周朴园性格、心理的话,运用我们刚才获得的揣摩人物语言的体验,去大胆地走近周朴园的心灵,前后左右的同学可以先相互交流交流。我还想再听听大家的声音。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并注意在解读文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板书】揣摩戏剧人物语言的基本方法:

1.择取最能体现人物性格、心理的语言

2.联系上下文语境品读

3.反复体会其语言表现方式

【学生活动】

◇快速阅读,尝试走近人物。

◇学生进行个性化鉴赏。

◇明确学法

【总结】选取点:周朴园与鲁侍萍矛盾冲突;

鉴赏视角:戏剧人物语言;

探究内容:周朴园在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中所表现出来的所谓“怀念”、惊慌到冷酷的心路历程;

目的达成:揭开了周朴园虚伪、冷酷、自私的真面目。

(设计意图:戏剧的矛盾冲突最终还得依附于戏剧语言,特别是戏剧中人物的语言。此环节选取矛盾冲突中周朴园的语言作为鉴赏的突破口,通过品读一词,

品析一类句子,去探寻周朴园对鲁侍萍的真实情感,从而获得揣摩人物语言的基本方法,学会鉴赏戏剧人物。)

四、拓展延伸,探究学习

【投影1】

【投影2】

【投影3】

【学生活动】

◇师生互动

◇从以上三个探究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随笔,也可自选角度,自拟文题。

(设计意图:学会鉴赏,学会探究,同时以优美而恰当的语言写出,是学生能力培养的一个重点,也是本环节需要着力落实的。)

高中语文《雷雨》教学教案二

一、教材分析

《雷雨》一课用精练、自然简朴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不同的自然景象。课文根据三个不同的时间段分成三部分,虽然篇幅比较短小,但文章内容生动,课文插图优美,比较适合低段的学生,让学生以学习本文为契机,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学会观察,增添生活的乐趣。单元训练中提示,学习本组课文,可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内容,品位美感。

二、分析学情

二年级的学生虽然年龄较小,但雷雨是夏天很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细心的学生都会说出雷阵雨的一些特点,为了使学生整体感知全文,让学生欣赏多媒体课件,显现课文情境的一幅幅生动逼真的画面,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

景象的变化。轰隆隆的雷声和哗啦啦的下雨声,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具体感受到了雷雨前、雷雨中自然界的景象变化。

三、学习目标:

1.会认“压”等4个生字,会写“垂”等12个字。

2.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不同的语气读出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景象。

3.感悟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物是怎样变化的,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课前准备:

1、反映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景象的课件。

2.生字词卡片。

第一课时

一、联系生活,揭示课题。

夏天的午后,常常会出现雷雨的现象,你能说说雷雨时的景象吗?

(老师肯定学生的体验后,揭示课题,看课文是怎样写雷雨的)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默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老师巡视,有重点地对读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认读词语卡片。(黑沉沉、乱摆、迎面扑来、彩虹、蜘蛛、蝉、越来越响、垂、压)

3.生字组词,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到带有生字的词语和句子。

a.压──压下来;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b.乱──乱摆;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c.垂──垂下来;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d.虹──彩虹;一条彩虹挂在天空。

4.同桌相互听读课文,一人读一段,在读中巩固识字,学习新词。

三、朗读感悟,理清文脉。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老师引读。(雷雨前:满天的乌云……树上的叶子……忽然一阵大风……哗,哗,哗,雨下起来了……雨停了……)

3.让学生找一找,课文哪几个段落写雷雨前的景象,哪几个段落写雷雨时的景象,哪几个段落写雷雨后的景象,分别在书上做记号。

4.指导学生用不同的语调分别读好这三个部分,用心感悟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5.分组朗读,老师随机指导。

第二课时

一、默读课文。

一边读一边想象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的景象。

二、分段读议。

1.雷雨前:指名朗读,读后说说,雷雨前,我们看到了什么景象?

老师小结归纳:乌云──大风──闪电──雷声。

2.雷雨中:指名朗读,读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雷雨时的景象。

老师小结归纳:雨声和雷声从大到小

天色由暗到亮,空气清新

3.雷雨后:齐声朗读,感受雨后的美景。

填词比较词句

1.雷雨前: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____________下来。一只蜘蛛从网上_________下来,逃走了。蝉一声也不叫。

2.雷雨后:一条彩虹__________在天空。蝉叫了。蜘蛛又_____________在网上。

比较“压”“挂”“垂”“坐”四个字的用法,体会这四个字用得确切之处。

三、巩固识字。

1.出示本课生字和要求会写的字,指名、集体认读。

2.同桌交流记字方法,学生向同学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

四、课堂练习。

1.指导写生字。

2.完成课后习题“读读抄抄”。

五、课外延伸。

1.留心观察天气变化,写一篇观察日记。

2.拓展阅读《夏天》。

夏天

夏天的午后,太阳像一个大火球。

柳叶打着卷儿,花儿低着头,湖水也烤热了。小鱼该不会煮熟吧!啊,别急别急!蜻蜓飞来了,飞得很低很低,在湖面上转圈,报告着好消息:“就要下雨了,就要下雨了!”

风来了,云黑了,打闪了,雷公公跑来啦!哗,哗,哗,大雨快活地下了起

来。

下了一阵雨,风去了,云散了,闪停了,雷公公回家了。太阳又出来了,天边挂起了一道彩虹。

柳叶、花儿滴着水珠,像刚洗完澡,多干净,多精神。湖里,小鱼摆着尾巴游得多高兴。

湖边,有人乘凉,有人散步。石拱桥上走着一队小学生。湖水像一面镜子,照着天,照着桥,照着那队过桥的小学生。啊!他们多像一群小鸟飞过雨后的彩虹。

高中语文《雷雨》教学教案三

教学目标:

1.会认“压,乱,垂,虹”四个生字,会写一个生字“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充分感受雷雨前的情景,初步感知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

3.联系生活,培养学生有观察天气变化的意识。

重点:感受雷雨前的情景。

难点:联系生活感知,默读边读边想象雷雨前、中、后的景象。

一、谜语导入,揭示课题

孩子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则谜语“有位老兄脾气大,爱发怒的就属他,发起怒来大声吼,伴着成串泪珠下”。谁知道他是谁?(雷雨)

1、小朋友们见过雷雨吗?你见过的雷雨是什么样的呢?

2.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20课,共同欣赏一下作者笔下的这场雷雨吧。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检查自学

1、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自由地朗读课文。

(1)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不要漏字不要填字。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教你小组内的同学。

(2)画出生字、标段落序号。

2、检查生字、词

(1)读准生字音:(多方式读字词)齐读、开火车读、个别读。

(2)小老师带读词语。刚才小朋友读得非常认真,谁来当当小老师带着大家读一读这几个生词。

(3)读准了字音,那么,它们的样子你们都记住了吗?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们。

(4)书写一个生字:

这四个字中,你认为哪个字最难写,需要提醒小朋友注意?

是啊,“垂”不但难读,而且特难写,

师范写生跟着书空

(5)生练写(把这个字写两遍。)

三、理解课文

同学们生字词学得可真好,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来欣赏一下这篇课文吧!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一篇课文《要下雨了》还记得下雨前大自然是什么样的吗?(很热、闷、燕子飞的很低、刮起大风、天气昏暗……)

课文中是怎样向我们介绍的呢?请打开课本默读课文的1~3段,边读边思考雷雨前有什么特点?

1、学习1-3自然段雷雨前景象

天色昏暗:

你是从哪句话中读出这种感受的?(随生回答出示句子)

(1)“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你读了这雷雨前的景象后,有什么感受?(同桌交流)

学生交流:很可怕,很恐怖……

(你能带着这种(要根据学生说的心情)的心情,读好这句话吗?谁也能向他一样读读。

师问:“谁能做个压的动作,”学生做动作后,

师问:(出示乌云图)现在有满天的乌云向你压下来,压的你有什么感觉?谁能再读读?---齐读

(2)是呀,雷雨前,乌云密布,大地变暗,小朋友门都感到害怕,就连树叶和蝉好象也和我们一样。

引读:----“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出示句子)

你感觉到什么?(雷雨前没有一丝风,闷热,很静)

雷雨前没有一丝风,真闷、真热,范读--真安静啊--齐读

风大:

(1)“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怎样是“乱摆”?做动作。(你们看过风吹树枝乱摆的情况吗?你害怕吗?)

(2)这一阵大风刮得_么样了呢?它为什么要逃,不呆在树上了?

“_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是啊,风太大了,_知道雷雨快要来了,很害怕,赶紧拉一条丝,垂下来,

逃走了。

你还从哪句中感受到雷雨来临前的可怕呢?

(3)“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出示句子比较:闪电亮,雷声响。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有什么不同?(“越来越”说明闪电亮的程度和雷声响的程度是随着时间而加大的,) (句式训练,出示句子)用“_____越来越______”说句子。

过渡:同学们说得越来越好了是啊,要下雨了

2.感受4-6自然段雷雨中的情景。

(1)雷雨来了,你们看(出示课件)

(2)课文中的哪几个自然段描写了雷雨中的情境呢?课文中是怎样描写雨中景象的呢?谁来读读?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生:雨中的情景:开始雨下得特别急,特别大,后来雨越下越大,窗外的一切都看不清了,最后雷雨由大到小,由急到缓。

师:说的真好,那你能通过朗读把你的感觉体会读出来吗?。出示“渐渐地”

师:这个词是什么意思?(雷声和雨声慢慢地,一点一点变小的过程就叫渐渐地)。谁来再读读这句话?能不能给“渐渐地”换个位置,但意思不变?(出示句子)下面的句子大家试着添加“渐渐地”一词,可以放中间,也可以放在后面、前面,谁来读?

①小树长高了。②天气冷了。③爸爸的背影消失在人群中。④我懂得爱是伟大的、无私的。

师:大家表现的可真棒!掌声表扬。

(下面我们一起读读4.5.6自然段,再次感受一下电闪雷鸣的雨景。“哗、哗、

哗、”读得要重,停顿短一点,表明雨下得急,下得大,“渐渐地,渐渐地”表明雷声由大到小,由急到缓有一段时间,要读得稍慢一些。)

3.感受雨后美景

六月天,孩子的脸,说变就变。刚才还是天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空中狂风怒吼,大雨哗哗哗,可这会儿呢?雨很快就停了。

(1)雷雨后的景色是什么样的呢?你们赶快到课文的7、8自然段去看看雨后的景象吧。

(2)读完了,我们轻轻地闭上眼睛,想一想雨后美丽的景色。生闭眼。师范读7、8。好了,可以睁开眼了。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生自由说。

(4)(播放雨后动画)。

(5)配乐读。同学们,雷雨过后的景色可真美,我们一起把雷雨后这么美丽的景色读一读。(出示7、8段,音乐)

多么真实的雷雨啊!作者运用简炼的语言,形象地把一幅夏日雷雨图描绘出来。现在,我们再读读课文,再一次感受这雷雨的变化。

四、知识拓展

雷雨天在夏季是一种很常见的自然现象,那在雷雨天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日月星辰,风云雷电,山川树木,花鸟鱼虫,大自然就是一副多彩多姿的画卷。它会向你展示美丽神奇的自然景象,大自然更是一部永远也读不完的“书”,它会为你指引着前进的方向,走进大自然,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相信你一定会得到更多的乐趣,发现更多的秘密。

课后作业:留心观察这一周的天气变化,把它写在日记里。

五、作业设计

1.爱诵读的你,不妨有感情地朗读《雷雨》,进行课文录音。

2.爱绘画的你,不妨根据课文的内容,用水粉画一画雨过天晴的美景。

3.爱写作的你,不妨模仿《雷雨》,认真地观察家乡的天气,学写一篇观察日记。高中语文《雷雨》教学教案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高中语文 雷雨同步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雷雨【一】 一、目的 了解戏剧文学作品的特点。 分析剧中个性化的人物语言,理解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认识旧中国封建性资产阶级的罪恶本质 二、重点 了解戏剧文学作品的特点。 分析剧中个性化的人物语言,理解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难点 理解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四、方法 解读、鉴赏、分析 五、过程 【一】、点拨 《雷雨》是曹禺先生1933年创作的优秀话剧剧本,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雷雨》以本世纪20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一个反动的封建资本家周朴园家庭内部的种种纠葛和周、鲁两家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揭露了以周朴园为代表的封建资本家腐朽、伪善、凶残的阶级本性,鞭挞了黑暗的社会。 【二】写作背景 曹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青少年时代就目睹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反抗情绪,经过几年酝酿、构思,1933年在清华大学四年级时,完成了他的处女作《雷雨》。作者在谈到写作意图时说,《雷雨》是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产物”,“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恶,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曹禺选集·后记》)又说“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雷雨》序) 【三】作者简介 曹禺(1910—1996)现代著名戏剧家。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出生在天津。出身封建官僚家庭。1924年入南开中学读书,广泛阅读“五四”以来优秀文学作品和外国戏剧名著,参加了戏剧团体“南开新剧团”。1928年入南开大学,后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3年写成处女作四幕剧《雷雨》,次年在《文学季刊》发表,以深邃的思想内容和卓越的艺术技巧,引起剧坛震动,成为暴露封建的资产阶级大家庭罪恶的优秀现实主义悲剧。曾先后到保定中学、天津河北女子师范学校、上海复旦中学教书,同时从事剧本创作。1935年写出四幕剧《日出》,揭露半封建、半殖民地上层社会的种种腐败和罪恶。1936年至1942年,他任教于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此间他创作了反映农民与土豪恶霸斗争的三幕剧《原野》。1938年至1940年,还创作抗战剧《黑字二十八》以及与宋之的合作的《蜕变》。1941年创作《北京人》,通过一个典型的封建大家庭的崩溃过程,揭露封建主义衰败与新一代追求新生活的必然性。1942年将巴金小说《家》改编成四幕话剧。1946年应邀赴美讲学,一年后回到上海。编写和导演了反映国统区人民渴望光明的电影《艳阳天》。解放后担任全国剧协主席,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等职务。1954年创作揭露美帝国主义罪行的话剧《明朗的天》。1962年与于是之、梅阡合作,编写出优秀历史剧《胆剑篇》。粉碎“四人帮”后,创作了历史剧《王昭君》。他的创作,融合了中外戏剧的表现手法,具有良好的艺术效果。他的戏剧文学

雷雨优秀教案

《雷雨》教案设计一 学习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3.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听这是什么声音?(哗哗哗的声音)学生猜。它有可能是雨的声音,雨的声音都有哪些种呢?什么样的雨才会是这样的声音呢? 二、识字 1.初读生字。 自由地读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问问周围的同学。 2.识记生字。

出示生字,让学生观察这些字的特点,然后用不同的方法识字。如,用动作记"压"、"垂";用联想法记"乱"。联系自己观察的情景,想象狂风中的小树乱摆的样子从而记住"乱"字;用换偏傍识字法记"虹"。 3.巩固识字。 (1)联系文中的词语、句子巩固识字。如: 压:压下来。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乱:乱摆。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垂:垂下来。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虹:彩虹。一条彩虹挂在天空。 (2)联系自己的生活和阅读实践巩固识字。 三、写字指导。 (1)"我的发现"。 ①读音:"垂、沉、阵、蝉、蜘、蛛"都是翘舌音,"彩"是平舌音。 ②同偏旁:"虹、蝉、蜘、蛛"四个字都有虫字旁,"蜘"的虫字旁最瘦。

③"压、逃、越"都是半包围结构的字,"逃"是走之旁,"越"是走字旁。 ④"垂"字中间宽,上下两头窄。 (2)"我能写好"。 请学生先把每个字临写一个,对照总结之后,再临写一个,争取第二个比第一写得好。 (3)示范讲解 "彩"字右边的"三撇"是上下排列的,起笔处要在一条垂线上,第二撇起笔处在横中线上。虫字旁的"扁口"上宽下窄;"蜘"字中的虫字旁要写得瘦长。"垂"字上边的撇要写得短而平,下面的横逐渐加长,最后一横又要缩短。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雷雨教案

雷雨·教案 【教学目的】 1.体会剧本中连续紧凑的戏剧冲突和个性化的 人物语言; 2.理解剧中所揭示的阶级矛盾的深刻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周朴园的性格特点和话剧的特点。 2.难点: 通过剧情对资产阶级虚伪、自私、冷酷、残忍的阶级本质的揭露。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词语补释: *拜望:原是敬辞,指探望。文中含讽刺的意味。*涔涔:形容汗水不断地下流。P92注① *谛听:仔细地听。谛:仔细。 *恩怨:恩惠和仇恨。文中偏指仇恨。 *见地:见解。 *交涉:跟对方商量解决有关的问题。文中含有办成事情的意思。 *惊愕:吃惊而发愣。 *昧心:违背良心。昧:mèi昏,糊涂,不明白。

*弥补:把不够的部分补足。 *伺候:在人身边供使唤,照料饮食起居。 *无赖:①刁钻泼辣,不讲道理;②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 *贤慧:指妇女心地善良,对人和蔼。也作“贤惠”。 *郁热:闷热。郁: 积聚而不得发泄。 *怨愤:怨恨愤怒。 作者简介: 曹禺,原名万家宝,1910年生,湖北潜江人。他从小爱好戏剧,1929年进南开大学,后来又转清华大学外语系,毕业后进清华研究院,专攻欧美戏剧文学,并从文学中汲取营养。1933年,在即将结束大学生活时,完成处女作《雷雨》。经巴金、靳以的推荐,这个剧本在1934年出版的《文学季刊》上发表。作者自己说: “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朽,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曹禺选集后记》)继《雷雨》之后,又写出了《日出》《北京人》《原野》《蜕变》等剧本。《雷雨》《日出》成就最高,是他的代表作。在这两个剧

雷雨教案(高一语文)

雷雨 【教学目标】 1.简介曹禺和他的《雷雨》。 2.了解戏剧的一般常识,理解舞台说明的作用。 3.分析《雷雨》(节选)的戏剧冲突,结构布局特点。 4.体会戏剧中个性化的语言和人物性格。 5.概括戏剧中揭示的思想主题。 【教学重点】戏剧冲突;个性化的语言。 【教学难点】个性化的语言(人物思想性格)。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方法】品读与讨论法。 第一、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只要有人,只要有生活,人性就会演绎出多彩的故事,而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则是它反复呈现的主题。无数的文艺作品用丰富的形象表达了人们对人性的理解,展现出人性的复杂和美丽。 一滴眼泪也能折射初人性世界的多彩光辉。今天我们来学习的《雷雨》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 ——板书:雷雨 二.作者作品介绍 这是一出话剧。作者曹禺。

1.作者介绍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湖北潜江人,我国杰出的剧作家和“当代语言艺术大师”。他出生于一个封建官僚家庭,从小耳闻目睹了大量剥削阶级的丑闻,这对他以后创作《雷雨》及其他剧作,有很大的影响。他曾在南开中学和清华大学读书,学生时代,就喜欢戏剧,受莎士比亚等欧洲戏剧大师作品影响较大。经过多年构思,几易其稿,于1933年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完成了他的处女作《雷雨》。其后,又写了《日出》《北京人》《胆剑篇》《王昭君》等剧本,这些剧本奠定了他在中国戏剧界的大师地位。 2.有关《雷雨》 《雷雨》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话剧,是一部深刻揭露反动资产阶级的罪恶本质、反映30年代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现实的悲剧。 故事以封建大家庭的家长周朴园为核心,展开了错综复杂的矛盾。他为了发黑心财,故意使承包的江桥出险,淹死了两千多工人。他和侍女侍萍生了两个孩子(周萍、鲁大海),又抛弃了她。后来又结过两次婚,和第二个妻子蘩漪生了个儿子周冲。侍萍留下的孩子周萍和后母蘩漪产生了变态的恋情兵发生乱伦关系,又和弟弟周冲都爱上了来周家作侍女的、侍萍再嫁后生的女儿四凤。怀上了周萍孩子的四凤得知自己和周萍是同母兄妹后冲入雷雨中,不幸触电身亡,周萍也拔枪自杀。 这是一个多幕剧,节选部分为第二幕,情节背景是:蘩漪因为周萍和四凤热恋,便通知四凤的妈妈——在一个很远的学堂里做佣人、两年才回家一次的侍萍来周家带走四凤。在周家,侍萍意外地与上了当年抛弃她的周朴园。 三.看课文视频,整体感知课文。 …… 四.这是一段灵魂的对白。故事的情节十分简单,主要讲述了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相遇以及相认的经过。 在戏剧中,我们要从语言角度去分析人物的性格。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雷雨》优秀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雷雨》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 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认识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热爱自然的热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识字、写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2.体会本文的写作顺序朗读感悟。 【教学难点】 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谈话激趣:听音乐说说自己听到了什么?(播放:刮风下雨闪电雷声的旋律)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8课《雷雨》。(板书课题) (二)识字解词 1.学生自读课文。 提出要求:(课件出示) (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 (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4)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课件出示) léi hēi wū yā zhī chuí hù yínɡ pū chán bǎi huá 雷黑乌压枝垂户迎扑蝉摆哗 ?各自拼读,读好翘舌音“枝、垂、蝉”;后鼻音“迎”也是整体认读音节。 ?指名认读,相机正音,并用生字口头组词。 (2)出示新词(课件出示) 雷雨黑沉沉乌云树桩垂下来窗户迎面扑来摆动阵雨毛毛雨暴雨 ?开展读词游戏。 指名读,开火车读。 ②小老师领读,齐读。理解、记忆。 (3)让我们把这些字词带到课文中,一起来读好课文。

①标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读音是否正确。 ②开火车读,看谁读得好。组织互相评价读书。 3.整体感知内容。 (1)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课件出示) 说说课文主要按照什么顺序讲的? 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 读一读,小组讨论交流,说一说。 (三)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课件出示) 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雷黑乌压枝垂户迎扑 1.记生字:开动脑筋记生字。学生各抒己见,然后教师总结: (1)加一加:“?”加“田”是“雷”;“木”加“支”是“枝”。 (2)换一换:“补”减“衤”换“扌”就是“扑”。 (3)减一减:“鸟”减“丶”是“乌”;“睡”减去“目”是“垂”。“护”减掉“扌”是“户”。 (4)猜谜语:“一只山羊,跌倒山上”是“黑”,“十一点进厂”就是“压”,“昂首前去逐龙舟”是“迎”。 2.组词语:给生字找朋友,用生字口头组词。 3.指导写字: (1)师范写,重点指导“黑、垂、迎”并讲述:(板书:扁

《雷雨》优秀教案

《雷雨》教学设计 吴丽明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戏剧基本常识 了解故事情节,理清人物关系 明确课文结构及戏剧冲突 过程与方法: 品读戏剧语言,揣摩人物心理,学会理性分析复杂人物形象的多重性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清资本主义虚伪、自私、冷酷、残忍的阶级本质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周朴园的性格特征,体会周、鲁会面时两人复杂的心理活动 教学方法: 情境感悟法 分角色演读法 提问点拨法 讨论探究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媒体:多媒体、自制课件 课前准备: 1、布置预习,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结合课本注释①,了解故事梗概,把握故事情节。 2、布置学生利用各种手段了解曹禺生平与创作,安排一学生准备2分钟的演讲“走近曹禺”,要求:抓住重点,简明扼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约5秒钟的“雷声”音频,将学生带入《雷雨》中“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特定氛围之中。 提问:听到这声沉闷的雷响,大家心里有什么样的感觉?大家可不可以找几个词

形容一下。 (预设:恐怖、压抑、烦躁、不安,让人预感到有不好的事情要发生。) 就我们的生活经验而言,雷声之后到来的一般是暴风雨。那么,暴风雨有什么特性呢? (破坏性) 1933年,年仅23岁的曹禺,以一支笔,成就了一出雷雨之中的悲剧,震惊了整个文坛,多少年来在舞台上盛演不衰。究竟这出悲剧的魅力何在?这场雷雨中毁灭的是什么?今天,我们一起走近《雷雨》,一起去探个究竟。 (板书《雷雨》) 二、走近曹禺 1、请课前指定的同学上台进行2分钟的演讲——走近曹禺。 2、教师进行口头总结,并进行补充,同时展示课件: 曹禺,被誉为“现代戏剧之父”。原名万家宝,祖籍湖北潜江市,1910年生于天津一个官僚家庭,自幼随继母看戏,培养了最初的戏剧情结。 1922年入南开中学,参加“南开新剧团”,1925年开始演戏。 1928年升入南开大学政治系,第二年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开始广泛涉猎西方戏剧名作。 1933年(23岁)完成处女作《雷雨》,震惊文坛。 四大经典名作: 《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 三、了解结构、情节,理清人物关系 说明:《雷雨》共四幕,本课节选自《雷雨》第二幕,共两场。 快速浏览课文,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①第一场和第二场的分界在哪里? ②两场戏中矛盾双方分别是谁?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③两场戏的主要情节分别是什么? 附板书: 鲁侍萍客厅重逢(相认) 周朴园 鲁大海父子会面(相斗)

《雷雨》教学案例与反思

《雷雨》教学案例与反思 一、谈话导入,揭题 (1)、教师板书“雨”,念作——雨,能用上雨说几个词吗?(2)、随机出示四字词语,齐读词语。 师:雷雨是夏天的好朋友,一场雷雨带来凉爽,我们大家可喜欢啦!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雷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地放声朗读,不认识的字可以请教小贝壳,小蜗牛,自然段比较多,可以标标小节号。 2、检查:知道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吗?指名读 (1)、第一位孩子读1-3 段。(小眼睛可真尖,没错就是8 小节。现在老师要看看谁能眼、口、脑并用,来读读1——3 自然段。小评委们听听他是否读准了。) 第二段:藏着好几个生字朋友,读一读:压(压下来)——指名读字、词乱(乱摆)——指名读字、词,男女生读。 垂(垂下来)——读字、词。 (2)、第二位孩子读4-6 段。(刚才他读得真棒,你们也听得很认

真,老师还发现读词语时这个小朋友的小眼睛睁得大大的,可专注了,我把4——6 小节奖给你读)第五段:指导“树哇、房子啊”变音,教师示范,指名读,齐读。 (3)、第三位孩子读7-8 段。(读得真好听,我还想听我们班的小朋友读,谁来读7、8 两小节)第八段:鼓励孩子发现并读通长短句。指名读,齐读。(发现了吗,句子特别多,有些句子只有三个字,五个字,一起来读读好吗?) 3、梳理课文:响亮的告诉大家他们分别读了哪几个自然段,猜猜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别急,快速默读课文,看谁能发现这个秘密?再次自由默读全文。 交流反馈: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小结:这篇课文就是告诉我们雷雨前??的景象。 三、品读 (一)学习1——3 自然段 1、出示第1——3自然段,师范读,生放电影,问感受到了什么?(老师读,你们闭上眼睛,放放电影,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 第一自然段 (1)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高中语文 2雷雨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2 雷雨 《雷雨》是曹禺先生的戏剧代表作品,也是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一篇力作,该剧以2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为背景,通过一个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家庭内部的尖锐冲突以及周、鲁两家复杂的矛盾纠葛,生动地展现了具有典型意义的剥削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学习本课,应紧扣故事发生的背景、仔细体味作者是如何通过个性化的对话,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从而真正把握剧中人物性格冲突及表现技巧,重点掌握戏剧冲突的独特性及戏剧语言的个性化与表现力。 本文将采取活动式(表演)、探讨式、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通过表演课本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愉悦的课堂情境,在观剧、讨论中不断领略戏剧艺术的独特魅力。拟定二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设想:简介作者,观看第一场的戏剧表演,初步感知剧情,分析第一场戏的矛盾冲突,品味戏剧语言,把握人物的基本特征。 第二课时教学设想:总结第一场戏所刻画的人物性格特点,观看第二场的戏剧表演,分析戏剧冲突,品味戏剧语言,把握周朴园的性格发展,并由此进入主题提炼,标题阐释,深 入鉴赏本剧思想内涵。 教学重点分析两场戏剧冲突,并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戏剧语言的言外之意以及学生对戏剧主题的理解。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前准备指导学生分组编排表演《雷雨》中的两场戏。 课时安排2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戏剧基本常识,初步学会鉴赏现代话剧。 2.把握戏剧的主要矛盾冲突,善于分析冲突所折射的人物性格特征,从而理解戏剧的主题。 3.品味戏剧语言的言外之意。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排自演,在表演中激发兴趣,体会戏剧艺术的迷人魅力。 2.通过冲突中人物的言行分析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戏剧尖锐冲突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性的假恶丑与真善美,认识具有典型意义的剥削阶级家庭的罪恶历史,从而认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罪恶与黑暗以及它灭亡的必然趋势。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在激烈的戏剧冲突中认识了一个善良美丽而又不屈的灵魂,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部20世纪30年代名噪一时的话剧名作《雷雨》,这部戏是戏剧大师曹禺的成名之作,为世界文学长廊留下了一位不朽的人物形象——周朴园,这又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现在还是先来欣赏几位同学的表演吧。 推进新课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生课文节选了剧本的第二幕,这一幕又可分为两场,现在就请看第一场的表演。 (台上倾情表演,台下凝神观看,表演结束后掌声四起)

雷雨优秀教案完整版

雷雨优秀教案完整版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

雷雨(节选)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明确识记戏剧的基本文学常识。 2.作者曹禺及有关《雷雨》简介。 能力目标 1.体会时间、场景、人物和矛盾冲突的集中,是剧本的基本特征。 2.通过语言的品味来分析周朴园、鲁侍萍的个性特点。 3.认识资产阶级伪善、冷酷、凶狠的阶级本性及其腐朽的家庭生活,从而认识旧社会制度的黑暗和罪恶。 德育目标 通过分析剧本的矛盾冲突,认清具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揭示这种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罪恶。 ●教学重点 1.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剧情。 2.学习起伏跌宕的戏剧情节,紧凑的戏剧冲突和周朴园、鲁侍萍的性格刻画。 ●教学难点 1.鉴赏剧中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2.揭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腐朽性。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简介戏剧的有关知识。 2.作者曹禺及有关《雷雨》介绍。 3.梳理节选部分的剧情。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龙须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茶馆》让我们默默难忘,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曾引起轰动的《雷雨》,因为它是上个世纪30年代时作家曹禺为我们勾勒出的一幅图卷,即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沉闷空气里一场即将到来的社会大变动的雷雨。 二、解题 1.戏剧知识介绍 戏剧是一门怎样的艺术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西方戏剧即指话剧。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等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世界各民族的戏剧都是在社会生产劳动和阶级斗争的基础上,由古代的歌舞、伎艺演变而来。后逐渐发展为由文学、导演、表演、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成分组成的综合舞台艺术。按结构规模可分为独幕剧、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雷雨》优质教案

16 雷雨 教材分析: 本文以简炼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夏日雷雨图。全文按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清晰地展开陈述,三部分特征鲜明,写景细致逼真,引人入胜。激起了学生对大自然的深刻体验,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热爱自然的热情。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8个字。 2、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声音表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3、有留心观察天气的兴趣,能写观察日记。 教学重难点: 弄清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现象的变化顺序以及雷雨的特征。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及雷声录音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整体感知课文,弄清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现象的变化

顺序。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揭示课题 夏天的午后,常常会出现雷雨的现象,你能说说雷雨时的景象吗? 老师肯定学生的体验后,揭示课题,看课文是怎样写雷雨的。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默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老师巡视,有重点地对读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认读词语卡片(黑沉沉、乱摆、迎面扑来、彩虹、蜘蛛、蝉、越来越响、垂、压) 3、生字组词,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到带有生字的词语和句子。 ⑴压──压下来;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 ⑵乱──乱摆;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 ⑶垂──垂下来;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⑷虹──彩虹;一条彩虹挂在天空。 4、同桌相互听读课文,一人读一段,在读中巩固识字,学习新词。 三、朗读感悟,理清文脉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老师引读(雷雨前:满天的乌云……树上的叶子……忽然一阵大风……哗,哗,哗,雨下起来了……)。

雷雨优秀教案完整版 3

雷雨(节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明确识记戏剧的基本文学常识。 2.作者曹禺及有关《雷雨》简介。 能力目标 1.体会时间、场景、人物和矛盾冲突的集中,是剧本的基本特征。 2.通过语言的品味来分析周朴园、鲁侍萍的个性特点。 3.认识资产阶级伪善、冷酷、凶狠的阶级本性及其腐朽的家庭生活,从而认识旧社会制度的黑暗和罪恶。 德育目标:通过分析剧本的矛盾冲突,认清具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揭示这种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罪恶。 ●教学重点 1.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剧情。 2.学习起伏跌宕的戏剧情节,紧凑的戏剧冲突和周朴园、鲁侍萍的性格刻画。 ●教学难点1.鉴赏剧中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2.揭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腐朽性。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简介戏剧的有关知识。2.作者曹禺及有关《雷雨》介绍。 3.梳理节选部分的剧情。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龙须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茶馆》让我们默默难忘,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曾引起轰动的《雷雨》,因为它是上个世纪30年代时作家曹禺为我们勾勒出的一幅图卷,即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沉闷空气里一场即将到来的社会大变动的雷雨。二、解题1.戏剧知识介绍戏剧是一门怎样的艺术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舞台上当众表演故事情节的一种艺术。西方戏剧即指话剧。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等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世界各民族的戏剧都是在社会生产劳动和阶级斗争的基础上,由古代的歌舞、伎艺演变而来。后逐渐发展为由文学、导演、表演、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成分组成的综合舞台艺术。按结构规模可分为独幕剧、多幕剧;按语言表现形式可分为话剧、歌剧;按题材和年代可分为悲剧、喜剧、正剧、现代剧、历史剧等。 2.作者介绍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湖北潜江人,我国杰出的剧作家和“当代语言艺术大师”。他出生于一个封建官僚家庭,从小耳闻目睹了大量剥削阶级的丑闻,这对他以后创作《雷雨》及其他剧作,有很大的影响。他曾在南开中学和清华大学读书,学生时代,就喜欢戏剧,受莎士比亚等欧洲戏剧大师作品影响较大。经过多年构思,几易其稿,于1933年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完成了他的女子作《雷雨》。其后,又写了《日出》《原野》《蜕变》《北京人》等剧本,这些剧本奠定了他在中国戏剧界的大师地位。解放前,曹禺

人教版高中语文曹禺《雷雨》教案

雷雨 ——曹禺 教学目的: 1 掌握戏剧中个性化的语言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2 了解戏剧作品的特点:尖锐的戏剧冲突和个性化的戏剧语言 3 深刻认识旧社会的腐朽、黑暗和罪恶,认识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勇于斗争、追求光明的光荣传统。 教学重点: 戏剧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教学难点: 1、认识尖锐的戏剧冲突和个性化的戏剧语言 2、了解具有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两重特点的周朴园在家庭和社会上的罪恶 教学方法: 1、预习前指导学生掌握戏剧文学的特点:戏剧冲突的尖锐性;人物、事件、活动场所的集中性;戏剧语言的个性化。 2、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要求学生了解课文的情节结构,试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3、最后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工具: 讲授、ppt辅助 教学课时:2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言 一个十七岁的年轻人,带着梦幻,带着热情,带着爱恨无奈,在一个残酷的牢笼里憧憬、挣扎,最终成了一出惊心动魄的悲剧的牺牲品……这就是23岁的曹禺就读清华大学时创作的四幕剧《雷雨》。 《雷雨》不仅奠定了曹禺先生在中国话剧史上杰出的现实主义剧作家的地位,同时也是中国年轻的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 有人说,《雷雨》是“一出动人的戏,一部具有伟大性质的长剧。”有人说,“说到《雷雨》,我应当告白,亏了它,我才相信中国确乎有了近代剧。”当然也有人说,《雷雨》不过是一部多角爱情剧而已。也许,正是因为《雷雨》里有无数个难解的谜,有深刻而丰富的内涵,才构筑了作品不可抗拒的魅力。 这是一个青年的激情之作,让我们走近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的戏剧大师,走近《雷雨》,用激情去解读,用心灵去感受。让“周冲”这个年轻的被毁灭的生命带着我们走进他生活的时代吧!让我们倾听戏剧家为生命发出的呐喊,看看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十七岁的年轻人和他所爱所恨的人,生活在一个怎样残酷的世界! 作者简介: 曹禺,原名万家宝,1 9 1 0 年生,湖北潜江人。他从小爱好戏剧,1 9 2 9 年进南开大学,后来又转清华大学外语系,毕业后进清华研究院,专攻欧美戏剧文学,并从文学中汲取营养。1 9 3 3 年,在即将结束大学生活时,完成处女作《雷雨》。经巴金、靳以的推荐,这个剧本在1 9 3 4 年出版的《文学季刊》上发表。继《雷雨》之后,又写出了《日出》《北京人》《原野》《蜕变》等剧本。《雷雨》《日出》

《雷雨》教学案例分析:

《雷雨》教学案例分析: 师(板书“雨”):请同学们交流一下课前收集到的关于雨的资料。 生1:我收集到的是古诗《春晓》…… 生2:我要唱一首歌曲《小雨沙沙沙》…… 生3:我也收集了一首古诗《清明》…… 师(放录像):请大家闭上眼睛,感受一下,你听到的是一种什么声音? 生1:知了鸣叫的声音; 生2:雷声; 生3:雨声; 生4:雷雨交加的声音。 师:请各小组讨论一下:你们怎样给这段音乐加一个题目? 生1:雷阵雨;生2:雷雨交加; 生3:倾盆大雨;生4:春雨的色彩; 师:用“春雨的色彩”起名,合适吗? 生1:不行。春雨的特点是细雨濛濛,而我们从录像中听到的雨声很大。 师:有一位叔叔给这段音乐起了一个名字--“雷雨”。(板书“雷”) 齐读课题。 师:雷雨是在什么季节下的? 生:夏季。 师:夏天下雨时有什么特点? 生1:乌云密布。 生2:雷声隆隆。 …… 教学的导入环节就像整台戏的序幕,也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如果设计和安排得当,就能引发学习兴趣,引人入胜,收到先声夺人的奇效。课伊始,陈琳琳老师非常亲切、自然的口吻要求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关于雨的资料。如古诗、歌曲等让学生在诗中、歌中感受生活。接着放录像,让学生闭上双眼,边听音乐边感受一下听到的是什么声音,如何给这段音乐加上题目。陈老师采用了朴实而又新鲜的教学手法进行导入,不仅融洽了师生的关系,而且像磁石一般深深地吸引了学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真实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自然地,学生对这位老师,对这节课就充满了兴趣。在导入过程中,陈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即时评价。在学生回答用“春雨的色彩”起名时,老师尽量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并及时改正,而非老师的直接灌输。面对学生的错误回答,用足够的耐心去关注与等待。

高中语文《雷雨》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雷雨》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学会揣摩戏剧语言,初步了解人物复杂个性。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从文本语言情境进入人物内心世界,感受周朴园形象。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构建对戏剧语言的个性化解读? 教学方法: 朗读、设问、点拨、讨论。 教学媒体: powerpoint课件 教学准备: 课前发下阅读补充资料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言 1、播放视频资料《雷雨》结局片断(1分30秒)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 2、上世纪三十年代,年仅23岁的曹禺先生在清华读书时创作的四幕剧《雷雨》,为我们留下了这么一个悲剧结局:

一个雷雨之夜,三个爱恨交织,有着美好未来的年轻人同时踏上了生命的不归路。这出悲剧是和一个人分不开的,它就是剧中的主角周朴园。 3、出示周朴园有关图片选取3、4位学生谈初读对周朴园的印象(生1答:残酷、狡猾。生2答:虚伪、阴险。生3答:有文化、挺传统的,旧式知识分子。生4答:感情不专一。)以此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 4、同学们眼中的周朴园显然都不同,其实周朴园在文学界也是倍受争议的人物,今天,我将和大家一起来探究:周朴园究竟是怎样一个人?(投影) 二、教学过程 1、提供鉴赏人物视角引出黑格尔名言 在戏剧中,能把个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现出来的是语言,戏剧人物的最深刻方面只有通过语言才能实现。黑格尔《美学》(投影) 黑格尔显然要告诉我们:对一个剧本而言,语言是剧本的第一要素。抓住了人物的语言,等于抓住了人物的灵魂。下面就让我们通过课文节选的第一场戏周朴园与鲁侍萍相认中的语言入手,来把握周朴园的复杂个性。 2、进入具体语言情境 情境一 朴:沉思无锡?嗯,无锡忽而你在无锡是什么时候?

人教部编版《雷雨》优秀教案4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6.雷雨人教部编版 《雷雨》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文以简炼的语言,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夏日雷雨图。全文按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清晰地展开陈述,三部分特征鲜明,写景细致逼真。 教学目标: 1、会认“压,蝉”等5个生字,会写“垂”等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通过声音展现雷雨前后的不同景象。 3、能说出雷雨前、雷雨中和雷雨后景象的变化,能在语境中体会“压”“垂”等词语运用的好处。 4、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观察生活中自然景色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对比朗读感受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 2、体会文中关键词句的准确与生动。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猜一猜这是什么字? 出示(甲骨文“贝、水、雨”) 2.你们真棒,这就是之前咱们认识的甲骨文,再看这个--(雨) 古人根据雨的样子造的这个字。后来,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最后才变成现在我们学的“雨”字。 3.在生活中你见过什么样的雨? 4.生活中,有淅淅沥沥的小雨,有突如其来的阵雨,有滂沱的大雨。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感受夏日里那不一样的雷雨,准备好了吗? 上课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翻开课本74页,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不理解的地方可以画一个小问号。 2.认读字词 A 蝉 指名读(翘舌音) 你们知道什么是蝉吗?生交流 师介绍。再读 B 窗户 指名读(注意轻声) 男生读,女生读 C 压下来垂下来 指名读,(轻声)齐读 D 迎面扑来

课文中()迎面扑来?读 那生活中,还有什么迎面扑来? 3.字词我们都认识了,把他们送进课文相信你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再读课文,并思考:这篇短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雷雨的? 4、老师这里有三幅图片,你能按照你刚才读书所得到的信息给它们排一排顺序吗? 同意吗?你为什么这么摆? 是的,你很会读书,会总结归纳文字的主要内容,课文就是按照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顺序来写的,下面我们看雷雨前的景象。 5、默读课文1-3自然段,用 深刻? 生交流 预设:A、满天的乌云,黑沉沉的压下来。 指名读 理解“压”,师配合生做动作,生做动作感受 出示图片(乌云):感受(雷雨前,抬头,看到厚厚的乌云重重的压下来,读这句) B、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指名读)你有什么感受? (天气闷热,寂静) 谁还对这一句感受深刻?带感受读。 C、师接读:忽然一阵大风,吹的树枝乱摆。你听出哪里不一样了吗? 生谈怎么不一样,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风大、风急、狂风大作) D、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指名读,“垂”你是怎么理解的?把这里换成“掉”,你认为怎么样? 生谈,师出演示图。(小蜘蛛就这样顺着它吐出的丝从网上下来就是垂下来),师出示实物现场演示:小草害羞的(垂下头),兔子耳朵(垂下来),皮球(掉下来),树叶(掉下来)。 真棒,看来你们已经理解了“垂”的意思,通过对比,我们发现“垂和掉”都有向下的意思,如果一头向下另一头还连着,我们就用“垂”,如果另外一头完全分开了,我们就用“落”,你看,作者用词多么的准确啊。这个字不仅要求我们理解,还要求会写,你认为再写这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观察,说要点,第三笔是竖,第四笔长横是主笔,要写在横中线上,师范写,生描红,练写。同桌互评 让我们再把这个字放到句子中带着感受来读一读。 E、课件出示:指名读:“闪电越来越来亮,雷声越来越响”。 出示带声动态图:现在相信你的理解会更加深刻,指名读: 6、(课件出示描写雷雨前的句子,)看,作者在写雷雨前的景象时,就抓住了乌云密布,狂风大作和电闪雷鸣,展现了雷雨前的变化,你能把这些变化通过不同的语气表达出来吗?分组指名读。(女生,男生、齐) 7、“哗、哗、哗,雨下起来了”,雷雨中的景象又有哪些变化呢?大声读课文“4-6”自然段。 出示:“哗,雨下起来了。” “哗、哗、哗,雨下起来了”。 对比,你认为哪一句好,为什么?

2018新人教部编本二年级下册《雷雨》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设计

雷雨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上要之前,今天老师要来和同学们积累一些词语。谁来读一读。 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狂风怒吼、大雨哗哗 彩虹微笑、空气清新、雨过天晴、蓝天白去 2、读完词语,老师有许多的图想给同学们看看,出示两副图,请同学们认真看图,说说两副图的情景,你能用上刚才的词来形容两副图吗? 3、是啊,同学们,两幅图给我们展示了两个不一样的世界,那是谁带来的不一样的世界呢?今天这节课,咱们就继续学习第18课——雷雨。(板书:18雷雨)大家齐读课题。 二、复习课文、理清脉络 1、雷雨也叫雷阵雨,多发生于夏天,它来得急,去得快。经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知道小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场雷雨的?(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谁能用“先……接着……最后……”的句式说一说? 2、师、是啊!作者通过三个非常清晰的段落,先写了雷雨前,接着写了雷雨中,最后写了雷雨后,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令人恐惧的雷雨吧! 三、读雷雨前、学习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一部分雷雨前(1-3自然段)把课文读通,把字音读准。边读边想,雷雨来时,文中写了哪些景物?文中的哪些景物描写中?让你感到恐惧? 1、刚才同学们读书特别认真,还有不少同学在划线,那请同学们看到图,看看文中写了哪些景物?(学生反馈)

(1)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越来越(更高了)越来越……表示程度加深。 这越来越亮的闪电,越来越响的雷声,让人多么恐惧,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2)满天的乌云,黑沉沉的压下来。“黑沉沉”和“压”给你的感觉是什么?(有些紧张,有些害怕)你认为该怎么读这句话? (3)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忽然你能换一个近义词吗?文中作者用了那些字?显示风的害怕? (4)同学们,不只是你们害怕了,就连小动物也害怕了,那我们到文中去找一找哪只小动物害怕了? 树上的叶子一动不动,蝉一声也不叫。 蝉害怕得?生怕 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 字中用了一个字写了蜘蛛害怕了(逃)。其实还有一个字,写了蜘蛛害怕,你知道吗?老师换了一个词,你看看那个更好?为什么? 那还有谁害怕了?一只青蛙 一只小鸟 同学们,在炎热的夏天,天空中乌云密布,又闷又热,忽然间狂风大作,紧接着电闪雷鸣,这个变化过程,就是雷雨前的景象,用你们的朗读把它表现出来吧! 2、雷雨中。 同学们,在雷雨前,就足够让我们害怕的了,那下面我们来看看雷雨时,会

雷雨教学案例

《雷雨》教学案例 韩利杰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雷雨前、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色特点。 2.体会课文观察仔细,用词准确的特点。 3.产生观察的兴趣,学习观察的方法。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雷雨前、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色特点。 教学难点: 产生观察的兴趣,学习观察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在上节课当中,我们已经学习了18课的生字词,现在老师来考考你们。 (课件出示本课生字词。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本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18课《雷雨》(板书课题) 师:雷雨是一种自然现象,在我们北方夏季很常见,你们想不想知道

雷雨前后有哪些变化呢?请看大屏幕,把你看到、听到的讲给大家听。(课件出示雷雨天的动画) 师:想不想知道作者笔下的雷雨是什么样的?请打开书,带着问题来读课文。(大屏幕出示“默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指名读问题) 师巡视,指导 随回答板书:雷雨前 雷雨中 雷雨后 二、研读“雷雨前”部分 请同学们快速朗读雷雨前的部分,找一找雷雨前有哪些天气变化。(随学生回答板书雷雨前乌云大风闪电雷鸣) 小组讨论这些变化有什么特点? 你觉得哪些词语用得好?为什么?并用你喜欢的符号划出来。 重点讲解:“黑沉沉”写出了什么? “压”给你的感觉是怎么样的? “乱摆”说明了什么? 比较一下大风前后有什么不同? “垂”字又说明了什么? 用“越……越……”说一句话 怎样才能用你的声音来表现出雷雨前天气的特点呢?(师范读) 学生试读,个别读,仿读,集体读。

小结:作者不但观察仔细,而且用词准确,生动,形像。 总结学习方法,找特点——勾词语——朗读体会 师:你们能用这种学习方法自己学习下面的部分吗? 三、自学“雷雨中” 小组讨论这一部分作者看到、听到、感觉到了哪些事物?它们有什么特点? (板书:雷雨中雷声雨声树房子) 同桌交流,划出你喜欢的词?并说说为什么用得好?怎样用朗读的方式表达呢? “哗”、“看不清”说明雨大,雨点多而急。读重音。 “渐渐地”表现雨由大到小的过程,说明雨要停了,语速要慢。 朗读比赛,看谁读得好?为什么?小组评出最棒的。 播放课件,让学生真正体会雷雨变化的整个过程。 四、学习“雷雨后” 观看大屏幕,读课文,找出事物特点 (板书:雷雨后太阳彩虹池塘青蛙等) 你能把这些画出来吗?(小组讨论,进行展示) 大屏幕出示雨后的图片 引导学生想象,你是图中的小朋友,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 怎样才能读出雨后的清新、洁净、充满生机呢?(同桌互读,评价后,进行个别读、齐读) 五、总结

高中语文 第2课 雷雨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雷雨(节选)》解读与探究(上) 预习提示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帝国主义加紧了军事和经济的侵略,国内军阀混战,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中国共产党已经诞生,中国工人阶级作为新生的政治力量开始走上历史舞台,这一切都预示着,一场革命的大风暴即将来临。剧本《雷雨》通过一个家庭的变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雷雨》是一出四幕话剧,是著名戏剧作家曹禺(1910—1996)的成名作,也是他的代表作,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写的是一个封建资产阶级大家庭的矛盾。周朴园是这个大家庭的统治者,是剧中一切灾难的制造者和痛苦不幸的播种者。其妻繁漪感到被压抑的苦闷,与周朴园的大儿子周萍发生了暧昧关系。怯懦、自私的周萍又勾引了婢女四凤。出于嫉妒,繁漪通知四凤的母亲鲁侍萍把她领走。侍萍正是30年前被周朴园引诱为他生了两个儿子,而后又被遗弃的侍女。她是周萍的生身母亲,而被她带走的儿子鲁大海又正在周朴园的矿上做工,作为罢工工人的代表,他正在和周朴园面对面地展开斗争。这些矛盾酝酿、激化,终于在一个“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的下午趋向高潮,又经过一番复杂的矛盾冲突,周萍和四凤终于知道他们原是同母兄妹。于是一场悲剧发生了,四凤触电而死,繁漪的儿子周冲为救四凤不幸送命,周萍开枪自杀,善良的鲁侍萍痴呆了,绝望的繁漪疯狂了,倔强的鲁大海出走了。这个罪恶的家庭终于崩溃了。 课文节选的是第二幕中鲁侍萍与周朴园相认、鲁大海与周朴园谈判这两场戏。鲁侍萍来到周公馆,发现这家的主人就是自己三十年前的恋人周朴园,课文就从他们在周公馆的意外相遇写起。 课文篇幅较长,情节错综复杂,内容丰富深刻,学习时宜采用如下方法: 1.要认真体会作品独具匠心的构思。这场戏写的是“相认”,这是我国传统剧种中很平常的戏目,但是作者写得很有新意,把“相认”中种种不同情况交错在一起,形成曲折激烈的戏剧冲突。更难能可贵的是,形式上写的是一个家庭内部的冲突,实际上是当时整个社会错综复杂的阶级矛盾的缩影。赏读课文时,要紧紧抓住作品的这一特征。 2.要细细品尝戏剧语言。戏剧作品靠戏剧语言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戏剧语言主要是人物台词,要注意人物台词的性格化、动作化,更要注意人物台词的言外意、弦外音,也就是所谓的潜台词。通过对本文潜台词的品尝,要总结这方面的规律和方法。 课文解读 第一部分,“午饭后”至“……”这是第二幕开头的舞台说明和省略的剧情。 这段“舞台说明”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舞台气氛。“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是雷雨将至的征兆,这种气氛同剧情紧密配合,烘托了人物的烦躁、郁闷不安的情绪,预示着“山雨欲来风满楼”,一场大的风暴即将来临。这一提示语起到了铺垫情节,渲染气氛的作用,不仅为完整地塑造人物服务,而且感染了读者或观众,也随之产生一种压抑感。 本幕戏省略的情节是:鲁侍萍来到周公馆,从室内的摆设,特别是摆在桌上的自己年青时的相片,发现这里的主人就是三十年前情人周朴园,又从与繁漪的交谈中得知女儿四凤与周家的大少爷相恋,她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曾经经历过的可怕命运又在女儿身上重演。 午饭后,天气更阴沉,更郁热,低沉潮湿的空气,使人异常烦躁。 ……

新编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16 雷雨》 【市一等奖】优质课优质教案.doc

雷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掌握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正确书写生字词。 教学难点: 概括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入题 1.孩子们今天下雨了吗?雨有很多种,你知道有哪些雨?((学生自由说) 2.今天我们将要迎接的就是一场雷雨。齐读课题小朋友们见过雷雨吗?你见过的雷雨是什么样的呢?老师提示雷雨一般是在什么季节下的?(夏天午后) 3.有一位小朋友把他观察到的雷雨景象写成了一篇文章。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18课,和这位小朋友一起看看这场雷雨吧!那么现在课堂就还给同学们。有请我们的助教。4.不认识的生字词做上记号了吗?那么现在课堂就还给同学们。有请我们班的有谁能试读课文? 二、助教见面 大家好!我是这节课的助教,由我带领大家学习,希望同学们能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大家都能有所收获。昨天同学们已经预习的课文生字词的,现在我们来自由读一遍课文,注意:不多字,不少字,不唱读,不会的字请作上记号,向同桌请教。好,开始。 接下来先有请字音小班闪耀登场。 三、自主学习生字词 字音小班上场 齐:大家好!我们是“xx”小班。通过学习希望大家都能读准生字的字音 1号:。我是1号同学,下面由我来范读词语,请大家认真听,眼睛(到)请看大屏。接下来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这些词语,让我们再一起来读一遍这些词语。下面有请2号同学带领我们继续学习。 2号:我来提醒大家易读错的字音:请同学们看大屏,我来提醒易错的字音:“垂、沉、阵蝉、蜘、蛛”是翘舌音的字,不要读成平舌音了。 你们还有要提醒大家的吗?我们一起来把刚才提醒的字音读一读。同学们读得真认真,我就带领大家学习到这里,下面有请3号同学带领我们学习。 3号:现在请同桌检查读,听听同桌是否读准字音。下面请同桌赛读这些词语,看谁读得又快又准。好,接下来我们来开火车读一读这些去掉伙伴的生字(火车火车哪里开?)大家读得都不错,我们小班就带领大家学习到这里, 4号:现在我们来玩抓“特务”的游戏,游戏规则是:一个小组的小组长到指定的小组找一个同学读,没有读正确的被视为特务,好,游戏开始。 助教:接下来有请字形小班带领我们学习。字形小班上场 齐:大家好!我们是“xx”小班。通过学习,希望每位同学都能牢记并正确、工整地书写本课的生字。 1号:请看大屏,先请大家一起读一读这些词语。(出示词语)下面有请2号同学带领我们继续学习。 2号:我们来说说这些字的识字方法:我用换一换的方法记住了“虹”,用长江的江把三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