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
- 格式:pdf
- 大小:186.04 KB
- 文档页数:8
《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 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2. 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以及有效地组织训练活动的行为的科学。
3. 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的特征,以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性体育活动。
4. 竞技能力:是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
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中。
5. 运动训练方法:是指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方法。
6. 运动训练手段:是指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为提高某一竞技能力,完成某一训练任务所采用的具体练习。
7. 体能:是以人体三大供能系统为能量代谢活动的基础,通过骨骼肌的做功表现出来的运动能力。
8. 间歇训练法:是指对动作结构的和负荷强度、间歇时间提出严格的要求,以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9. 耐力素质:是在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特定强度负荷或动作质量的能力,使人体基本的运动素质之一。
10. 遗传度:是指某一特定的性状在总的变异中,有多大的比例决定于遗传,,有多大的比例决定于环境因素,一般采用百分率表示。
二、填空题1. 竞技体育由(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和(竞技体育管理)四部分组成。
2. 竞技体育的基本特征有(竞技性)、(集群性)、(规范性)、(公平性)、(公开性)、(观赏性)、(功利性)。
3. 运动训练学的的主要学科特征是(本源性)、(综合性)、(实践性)。
4. 运动训练可分为(一般训练理论)、(项群训练理论)和(专项训练理论)三个层次。
5. 竞技能力的遗传一般规律是(连续性)、(相关性)和(阶段性)。
6. 运动员选材可分(自然选材阶段)、(经验选材阶段)和(科学选材阶段)。
7. 骨龄在运动员选材中主要用于(发育类型的判定)。
1、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2、竞技体育的构成:⑴ 运动员选材(少年儿童的选材;高水平运动员选材)(前提)⑵运动训练(实现竞技体育目标的最重要的阶段)(途径)⑶运动竞赛(成果表现和社会承认)(形式⑷竞技体育管理(选材、训练、营养、恢复、思想)(保障)3、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⑵规范性⑶公平性⑷集群性(协同性)⑸公开性⑹ 观赏性(娱乐性)⑺ 功利性4、运动训练:(狭义)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广义)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是运动训练活动的目的。
其中,运动训练的直接目的是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
5、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⑴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
⑵ 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各子能力之间的互补性。
⑶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与组织实施的阶段性。
⑷不同训练负荷影响下机体的适应性及劣变性。
⑸训练调控的必要性及应变性。
⑹现代科技支持的全面性及导向性。
6、项群理论:研究或揭示同一项群不同项目共同规律的理论。
7、项群训练理论的基本内容:(1)各项群的形成和发展。
(2)各项群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
(3)各项群运动成绩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
(4)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点(负荷内容与量度,训练的组织与控制)。
8、项群训练理论的科学意义:⑴鲜明地概括了同一项群不同项目的共同规律,以便同项群不同项目在训练理论和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相互借鉴、移植。
⑵加强了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的联系,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使理论更直接更有效地指导专项训练实践。
⑶实现了训练学理论原有两个层次之间的有机过渡,沟通了一般训练理论与专项训练理论之间的联系,使运动训练理论体系更加完善。
9、运动训练理论体系的三个层次:一般训练理论(应用所有项目)―项群训练理论(应用同一项群不同项目)―专项训练理论(单一项目)10、竞技运动项目主要分类体系的建立:(1)依决定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分类。
《运动训练学》—期末考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运动训练:2、完整训练法:3、灵敏素质:4、耐力素质:5、重复训练法:6、力量素质:7、速度素质:8、战术意识:9、持续训练法:10、间歇训练法:二、填空题1、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是:()、()和()。
2、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有:()、()、()、()、()、()。
3、速度素质包括()、()和()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方面。
4、训练课准备活动的内容包括()准备活动和()准备活动两类。
5、耐力素质根据肌肉的工作方式可分为:()、()。
6、技术结构包括()和()两层含义。
7、战术按表现特点可分为()、()。
三、单项选择题1、篮球、足球属于()项目。
A、耐力性; B 、对抗性; C、周期性; D、速度性。
2、训练适应过程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运动负荷、恢复过程、身体情况、心理状态等,其中(C)起着决定作用。
A、负荷和身体;B、负荷和心理;C、负荷和恢复;D、身体和心理3、间歇训练法每次(组)练习之间有较充分的休息时间,如果用心率来表示,可在心率恢复到()是进行下一次(组)训练。
A、110次/分之下;B、120次/分之下;C、130次/之下;D、140/次之下。
4、协调能力是运动员运动时,各器官系统、各运动部位配合一致完成练习的()。
A、方法;B、手段;C、本领;D、途径。
5、篮球、足球过人的动作属于()速度。
A、反应;B、动作;C、位移;D、灵敏。
6、在提高条件(难度)的情况下进行训练是战术训练()之一。
A、任务;B、方法;C、类型;D、要求。
7、男孩子力量增长最快的年龄阶段是()岁。
A、7-10;B、11-13;C、14-17;D、18-21。
8、发展战术能力是全过程多年训练阶段中的()阶段。
A、基础训练;B、最佳竞技;C、专项提高;D、竞技保持。
9、发展绝对速度的主要训练手段是()。
A、300米计时跑;B、150米计时跑C、200米计时跑;D、60米计时跑。
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第一节①竞技体育形成发展的基本动因:生物学因素、心理学因素、社会学因素。
②竞技体育: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性的体育活动。
③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激励人类自我奋斗精神、推进竞争合作的道德教育、提高现代社会的生活品味、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显示国家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促进经济与社会的迅速发展。
④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百年回顾:竞技体育在世界范围广泛开展、建立了相对完整的管理体制、运动竞赛活动日益活跃、运动竞技水平及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竞技体育发展的职业化与商业化趋势。
⑤竞技体育的构成: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竞技体育管理。
⑥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竞技性、集群性、公开性、公平性、观赏性、规范性、功利性。
第二节①运动训练: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知道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②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以及有效地组织运动训练活动的行为的科学。
③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揭示运动训练的普遍规律,指导各专项运动训练实践,使各专项的训练活动建立在科学的训练理论基础之上努力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
④运动训练学的主要学科特征:本源性、实践性、综合性。
⑤运动训练研究基本内容:运动训练原则、内容、负荷、方法、安排。
⑥运动训练理论分为:一般运动训练、项群、专项。
第三节①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
②竞技水平: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
③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运动员比赛中所表现的竞技水平、对手在比赛中所表现的竞技水平、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
④比赛结果的评定包含:竞赛规则、评定手段、裁判员的道德业务水平。
⑤竞技能力: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
⑥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构成及在比赛中的主要表现:构成——竞技表现体能——力量、速度、耐力技能——动作质量、动作稳定性战术能力——自身发挥、干扰对手、影响判定心里能力——参赛情绪动员、比赛情绪控制、竞技意志保持运动只能——知识运用第二章运动训练的科学管理运动训练的科学管理第一节①运动训练管理:是指训练活动的组织者为实现运动训练的目标,对运动训练系统及训练过程进行计划,并实施。
名词解释1、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运动训练学以运动训练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揭示运动训练的普遍活动规律,指导各项运动训练时间,使各专项的训练建立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努力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
2、变换训练法是指变换运动负荷、练习内容、练习形式以及条件,以提高运动员积极性、趣味性、适应性及应变能力的训练方法。
3、持续训练法是指负荷强度较低、负荷时间较长、无间断地连续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4、高原现象优秀运动员的多年训练过程,常常在专项提高阶段的训练中达到较高水平之后,会出现竞技水平停滞不前,甚至略有下降的现象。
5、竞技能力结构的非衡特征和补偿效应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因素中某种素质或能力的缺陷,可以由其他高度发展的素质或能力在一定范围内予弥补和代偿,使其总体竞技能力保持在特定的水平。
6、运动训练方法是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方法7、间歇训练法是指对多次练习时的间歇时间作出严格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联系的训练方法8、完整训练法是指从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的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和环节,完整地进行联系的训练方法。
9、身体形态是指人体外部和内部的形状特征。
反映外部形态特征的指标有:高度、长度、围度、和充实度;反映内部形态特征的指标有:心脏纵横径、肌肉的形状和横断面等。
10、区别对待原则是指对于不同专项、不同的运动员或不同的训练状态、不同的训练任务及不同的训练条件,都应有区别地组织安排各自相应的训练过程,选择相应的训练内容,给予相应的训练负荷的训练原则。
填空题1、间歇训练法的三种形态1)高强性间歇训练方法2)强化性间歇训练方法3)发展性间歇训练方法2、速度素质是指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包括人体快速完成动作的能力和对外界信号刺激快速反应的能力,以及快速位移的能力。
速度素质包括反应速度动作速度移动速度3、重复训练法依单次练习时间的长短,可分为1)短时间重复训练方法2)中时间重复训练方法3)长时间重复训练方法4、体能的发展1)良好的体能训练是技、战术训练和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2)良好的体能训练是运动员承受大负荷训练和高强度比赛的基础3)良好的体能训练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保持稳定、良好的心理状态的基础4)良好的体能训练有助于预防伤病、延长运动寿命5、运动素质(5种)1)力量2)耐力3)速度4)灵敏5)柔韧6、耐力素质分类按人体的生理系统分类,可分为1)肌肉耐力(力量耐力)2)心血管耐力(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7、影响比赛结果的因素1)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2)对手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3)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8、周训练分类1)基本训练周2)赛前训练周3)比赛周4)恢复周9、逐进增加的负荷形式1)直线式2)阶梯式3)波浪式4)跳跃式10、判断运动疲劳的方法1)自我感觉2)外部观察3)生理测试4)心理测试11、竞技能力的构成1)体能2)技能3)战术能力4)运动智能5)心理能力12、系统训练的科学基础1)人体生物适应的长期性2)训练效应的不稳定性3)人体生物适应的阶段性13、有效控制的训练学要点1)制定科学的训练计划2)高度重视训练信息的采集和运用3)及时对训练计划惊醒必要的修正和调整简答题1、简述竞技体育的特点竞技体育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具有自身的特点。
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判断题:1、竞技体育包括运动选材、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三方面。
2、竞技体育管理也是竞技体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3、竞技体育是以娱乐为主要目的游戏发展起来的。
4、竞技体育中的“竞”是指比赛和竞争,“技”是指运动技艺。
5、竞争性是竞技体育赖以存在的基础。
6、竞技体育是只有很少的人参与的社会行为。
7、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是运动训练活动的目的。
8、运动选材好就一定可以保证训练成绩的取得。
9、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是后天训练获得的。
10、现代运动训练从仅由少数教练员和运动员构成的封闭训练向有社会多种角色积极介入的开放性训练的方向发展。
11、各运动项目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的要求不同,但对每名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特点是相同的。
12、运动训练项目和内容的专一性,并不排斥有利于专项竞技能力提高的其他项目的训练内容和手段。
单选题:1、在竞技体育的构成中,哪一部分既是竞技体育的组成部分,又是实现竞技运动目标的最重要途径?A.运动选材 B.运动训练 C.运动竞赛 D.体育管理2、在竞技体育的构成中,哪一部分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联,并作用于社会的媒介?A.运动选材 B.运动训练 C.运动竞赛 D.体育管理3、在竞技体育的构成中,哪一部分是最重要的?A.运动训练 B.运动选材 C.运动竞赛 D.运动管理4、在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中,哪一个是竞技体育运动区别于其他体育运动的最本质特点?A.竞争性B.公平性C.规范性D.公开性5、竞技体育主要是由哪些人组成的群体行为?A.教练员B.运动员C.裁判员D.球迷和观众6、下列四种选项中,有一项不属于竞技体育社会功能的选项。
A.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生理潜力B.振奋民族精神C.丰富人们的文化和精神生活D.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繁荣7、在竞技体育的多种构件中,哪一个是最重要的?A.运动选材B.运动训练C.运动竞赛D.运动管理8、运动员训练的直接目的是什么?A. 提高运动成绩B.提高竞技能力C.参加竞赛D.增强体制9、在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来源的途径中,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是:A. 遗传效应B.生活效应C.训练效应D.社会效应10、构成运动员表现于专项竞技之中的综合竞技能力,除了主导竞技能力,还包括:A.主要的竞技能力B.次要的竞技能力C.一般的竞技能力D.超常竞技能力11、每名运动员从事运动训练,其目标具有什么特点?A.专一性B.多元性C.整体性D.连续性12、运动员在训练时,训练负荷在什么情况下使机体产生劣变现象?A.超负荷B.适宜负荷C.最大负荷D.极限负荷多选题:7、竞技体育由哪几部分构成?A.运动选材 B.运动训练 C.运动竞赛 D.教育学因素8、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有那些?、A.生物学因素 B.个性心理因素 C.社会学因 D.教育学因素9、运动训练学理论研究的基本内容有:A.训练内容B.训练负荷C.训练方法D.训练安排7.下列哪些选项属于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A.竞争性 B.规范性 C.公平性 D.观赏性8.为了保证竞技运动中的公平性,要求参加者共同遵循哪两个主要方面的行为规范?A.比赛项目B.比赛规程C.比赛规则D.比赛安排7、运动训练活动的主体是:A.运动员B.教练员C.训练管理工作者D.训练科学家8.运动训练活动的目的是:A.满足社会生活的观赏需要B.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C.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成绩D.显示国家的综合国力7.运动训练的理论体系由下列哪几个层次所构成?A.一般训练理论B.项群训练理论C.专项训练理论D.特殊训练理论8.运动员的竞技能力除了技能,还包括哪些?A.体能B.战术能力C.心理能力D.智能填空题:1.提高运动员的和是运动训练活动的目的。
运动训练学总复习资料1.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2.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一是生物学因素,人们为了更好地提高自身活动能力而逐步形成竞技体育;二是个性心理因素,人的"取胜和对抗的本能"及"追求胜过对手"的动机推进了竞技运动的形成;三是社会学因素,人们逐渐认识到竞技体育在培养,教育及审美等方面的功能,因此推进了竞技体育的发展.3.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百年回顾1竞技体育在世界范围广泛开展2建立相对完善的管理体制3运动竞赛活动日益活跃④现代奥运会百年盛世⑤运动竞技水平及运动训练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⑥竞技体育发展的职业化与商业化趋势4.竞技体育构成:1运动员选材2运动训练3运动竞赛④竞技体育管理5.竞技体育的特点:1竞争性2规范性3公开性④公平性⑤集群性⑥观赏性6.竞技运动的现代社会价值:1激励人类的自我奋斗精神2满足社会生活的观赏需要3促进社会大众的体育参与④显示国家和社会团体的综合实力⑤促进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⑥排除社会成员的不良心绪7.运动训练学是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8.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1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2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各子能力之间的互补性3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与组织实施的阶段性④不同训练负荷影响下机体的适应性及劣变性⑤训练调控的必要性及应变性⑥现代科技支持的全面性及导向性9.运动训练学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运动训练活动的普遍规律,指导各专项运动训练实践,使各专项的训练活动建立在科学的训练理论基础之上,努力提高训练的科学化水平.10.运动训练学的主要任务为:1从众多专项的训练实践中总结出带有普遍意义的共性规律2深入探索未被人们所认识和认识还不十分清楚的运动训练规律3进一步健全运动训练理论和内容体系④广泛吸取现代科技成果和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应用于运动训练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之中⑤运用一般运动训练学的基本理论指导各专项训练实践.11.项群训练理论的基本内容:a各项群的形成和发展b各项群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c各项群运动成绩的系统分析d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点(负荷内容与量度,训练组织与控制)12.项群训练理论的科学意义:A鲜明地概括了同一项群不同项目的共同规律。
总复习一、名词解释:1、运动训练学:2、适宜的运动负荷原则3、超量恢复原理:4、体能:5、训练原则:6、多年训练计划:7、运动训练方法:8、训练的大周期:9、力量素质:10、竞技能力:11、竞技水平:12、运动训练:13、运动训练手段:14、重复训练法:15、间歇训练法:16、持续训练法:负荷强度较低、负荷时间较长、无间断地连续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17、变换训练法:18、比赛训练法:19、法特莱克训练法:20、速度素质:21、最大力量:22、快速力量:23、爆发力:24、分解训练法,25、完整训练法:26、循环训练法:二、填空1、竞技体育形成的基本动因,可以归结为3个方面:一是,;二是;三是。
2、运动训练的直接目的:。
3、最终目的:。
4、竞技体育的基本构件:、、、,主要的是;5、竞技能力的构成要素是+:、、、、。
其中体能包括、、三个方面。
6、对运动员训练状态进行诊断应从、、、三个方面进行描述。
7、分解训练法主要有:、、、、。
8、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
9、运动训练手段的基本结构:、、。
10、动力特征:、、3要素。
11、动作构成:、、、、、、7要素。
12、动作过程:、、3阶段。
13、比赛训练法包括有:训练法、比赛法、比赛法、比赛训练法14、法特莱克训练法在身体训练中的运用目的是:以发展系统为主,适当发展与系统混合供能能力。
15、完整训练法在技战术训练运用的目的:主要在于保持或的完整结构和的内在联系。
16、顺进分解法的应用目的及作用:便于建立和的完整概念,形成良好的和。
17、逆进分解法的应用目的与作用:多运用于最后一个环节为的技术或战术的训练,如、、等动作。
18、负荷变换训练法有4种搭配方式:的搭配形式,的搭配形式,的搭配形式,的搭配形式。
19、构成体能的3因素是:、、。
20.负荷量:可通过、、、等反应出来。
负荷强度:可通过、、、表现出来。
21.重复训练法的类型:、、重复训练方法。
22.间歇训练法的类型:、、。
2010运动训练学复习资料1、名词解释:竞技体育: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体育竞赛为主要特征,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
运动员选材:是竞技体育的开始,是挑选具有良好运动天赋及技能潜力的儿童少年或后备力量参加运动训练的起始性工作。
运动训练: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
运动竞赛:在裁判员主持下,按统一的规则要求,组织与实施的运动员个体或运动队之间的竞技较量,是竞技体育与社会发生关系,并作用于社会的媒介。
竞技体育管理:无论是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还是运动竞赛,都必须在专门的管理体制组织下才能得以实施并得到理想的效果。
6、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
7、竞技水平: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
8、竞技能力: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
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
9、训练水平: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的水平。
10、非衡状态:运用统计方法建立的能够反映运动员总体共同特征的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模型而言,每一名运动员个体竞技能力的各个构成因素的发展大都成不均衡状态11、补偿效应: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因素中某种素质或能力的缺陷,可由其他高度发展的素质或能力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弥补和代偿,使其总体竞技能力保持在特定的水平这种现象称为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
12、训练规律:指运动训练系统内部各构成因素之间,以及它们与系统外部各相关因素之间在结构与功能上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13、训练原则:根据运动训练活动的客观规律而确定的组织运动训练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运动训练活动客观规律的反映,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14、竞技需要原则:根据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践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
15、动机激励原则:指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行为的训练原则。
16、有效控制原则:指要求对运动员训练活动实施有效控制的训练原则。
17、系统训练原则:指持续地、循序渐进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
18、周期安排原则:指周期性地组织运动训练的训练原则。
19、适宜负荷原则:指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以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训练原则。
20、区别对待原则:指对于不同专项、不同的运动员或不同的训练状态、不同的训练任务及不同的训练条件,都应有区别地组织安排各自相应的训练过程,选择相应的训练内容,给予相应的训练负荷的训练原则。
21、直观教学原则:指在运动训练中运用多种直观手段,通过运动员的视觉器官,激发活跃的形象思维,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培养运动员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运动员竞技水平的训练原则。
22、适时恢复原则:指及时消除运动员在训练中所产生的疲劳,并通过生物适应过程产生超量恢复,提高机体能力的训练原则。
23、运动训练方法: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办法。
24、运动训练手段: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以提高某一竞技运动能力、完成某一具体的训练任务所采用的身体练习。
25、模式训练法: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规范式目标模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
26、程序训练法:按照训练过程的时序性和训练内容的系统性特点,将多种训练内容有序且逻辑性地编辑成训练程序,按照预定程序组织训练活动,对训练过程实施科学控制的方法。
27、分解训练法:指将完整的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合理地分成若干个环节或部分,然后按环节或部分分别进行训练的方法。
28、完整训练法:指从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的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和环节,完整地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29、重复训练法:指多次重复同一练习,两次(组)练习之间安排相对充分休息的练习方法。
30、间歇训练法:指对多次练习时的间歇做出严格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31、持续训练法:指负荷强度较低、负荷时间较长、无间断地连续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
32、变换训练法:指变换运动负荷、练习内容、练习形式以及条件,以提高运动员积极性、趣味性、适应性及应变能力的训练方法。
33、循环训练法:指根据训练的具体任务,将练习手段设置为若干个练习站,运动员按照既定顺序和路线,依次完成每站练习任务的训练方法。
(类型:循环重复训练、循环间歇训练、循环持续训练)34、比赛训练法:指在近似、模拟或真实、严格的比赛条件下,按比赛的规则和方式进行训练的方法。
35、混合性多元练习手段:是指将几种单一结构的动作混合进行的身体练习。
36、变异组合练习手段:是指多元动作结构下,将多种练习手段依次变异形式组合进行的身体练习。
37、体能训练:运动员体能指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
38、运动素质:是指机体在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基本运动能力,通常包括力量、速度、柔韧和灵敏等。
39、力量素质:是指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
40、最大力量:是指肌肉通过最大随意收缩克服阻力时所表现出来的最高力值。
41、相对力量:是指运动员单位体重所具有的最大力量。
42、快速力量:是指肌肉快速发挥力量的能力,是力量与速度的有机结合。
43、爆发力:是快速力量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指张力已经开始增加的肌肉以最快的速度克服阻力的能力。
最短的时间爆发最大力量。
44、速度素质:是指人体快速运动的能力。
包括人体快速完成动作的能力和对外界信号刺激快速反应的能力,以及快速位移的能力。
45、反映速度:是指人体对各种信号刺激(声、光、触等)快速应答的能力。
46、动作速度:是指人体或人体某一部分快速完成某一个动作的能力。
47、移动速度:是指人体在特定方向上位移速度。
48、耐力素质:是指有机体坚持长时间运动的能力。
49、有氧耐力:是指有机体在氧气供应比较充足的情况下,能坚持长时间工作的能力。
50、无氧耐力:也叫速度耐力,它是指有机体以无氧代谢为主要供能形式,坚持较长时间工作的能力。
51、柔韧素质:是指人体关节在不同方向上的运动能力以及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能力。
52、灵敏素质:是指在各种突然变换的条件下,运动员能够迅速、准确、协调地改变身体运动的空间位置和运动方向,以适应变化着的外环境的能力。
53、运动技术:是完成体育动作的方法,是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
54、竞技战术:在比赛中为战胜对手或为表现出期望的比赛结果而采取的计谋和行动。
55、运动智能:是智能的一种,是指运动员以一般智能为基础,运用包括体育运动理论在内的多科学知识,参加运动训练和运动比赛的能力。
56、区间性多年训练计划:对两年以上的一个特定时间的训练过程的设计,称为~。
57、一个训练的大周期: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保持、和消失三个阶段的一个完整的训练过程,称为~。
58、训练性比赛:将某些比赛作为一种基本手段进行实战训练,以便在比赛条件下培养运动员专项所需的综合能力或提高训练强度。
59、练课的结构:是指训练课的各组成部分及其进行的顺序。
2、问答题:1、竞技体育包含着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和竞技体育管理四个有机组成部分。
2、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一)竞争性(二)规范性(三)公平性(四)集群性(五)公开性(六)观赏性3、现代运动训练的基本特点?(一)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二)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各子能力之间的互补性;(三)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与组织实施的阶段性;(四)不同训练负荷影响下机体的适应性及劣变性;(五)训练调控的必要性及应变性;(六)现代科技支持的全面性及导向性。
3、项群训练理论的基本内容?答:各项群的形成与发展;各项群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各项群运动成绩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点(负荷内容与量度,训练的组织与控制)4、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答:1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2对手在比赛中表现的竞技水平 3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5、一个完整的训练目标包含:运动成绩目标、竞技能力目标及训练负荷指标。
6、起始状态诊断的基本内容?运动成绩诊断、竞技能力诊断、训练负荷诊断7、竞技需要原则的科学基础(1)训练目标对训练活动的重要导向作用;(2)专向竞技需要的特异性(3)现代训练的专向化发展趋向8、系统训练原则的科学基础(1)人体生物适应的长期性(2)训练效应的不稳定性(3)人体生物适应的阶段性9、周期安排原则的科学基础(1)物质运动周期性的普遍规律(2)人体竞技能力变化的周期性特征(3)适宜比赛条件出现的周期性特征10、负荷量与负荷强度关系?任何一个负荷都包含着负荷的量与强度这样两个方面。
负荷量反映着负荷对机体刺激的量的大小,负荷强度反映着负荷对机体刺激的深度。
负荷的量和强度分别通过不同的侧面表现出来,人们也可以运用不同的指标去反映负荷量和强度的大小。
反映负荷量大小的指标一般为次数、时间、距离、重量等。
负荷强度的大小常常通过练习的速度、远度、高度、单位练习的负重量或练习的难度予以衡量。
这些测量的方法和指标分别适用与不同的运动项目和不同的练习。
负荷的量和强度构成了负荷的整体,它们彼此依存而有相互影响,任何负荷的量都是以一定的强度为条件而存在的,任何负荷的强度又都以一定的量为其存在的必要基础。
一个方面变化必然会导致另一个方面的相应变化。
11、区别对待原则的科学基础(1)运动专项竞技需要的多样性(2)运动员个人特点的多样性(三)运动训练特点的多变性12、积极采取加速机体恢复的适宜措施(1)训练学恢复手段(2)医学、生物学恢复手段(3)营养学恢复手段(4)心理学恢复手段13、简述模式训练法的基本结构模式训练法由训练的目标模型、检查手段、评定标准和训练方法四种构件组成。
14、分解训练法分为:单纯分解训练法、递进分解训练法、顺进分解训练法和逆进分解训练法。
15、短时间重复训练方法的应用?短时间重复训练方法普遍适用于磷酸盐系统供能条件下的爆发力强、速度快的运动技术和运动素质的训练。
所有体能主导类速度性、力量性运动项群的技术、素质训练,以及所有技能主导类对抗和表现性运动项群的高、难、强技术的训练和有关的速度素质和力量素质的发展,都以此为主要训练方法。
16、间歇训练法分为:高强性间歇训练法、强化性间歇训练法、发展性间歇训练法。
17、循环间歇训练法的应用、基本要点?该法常用于发展运动员体能,亦用于协调发展技术、战术和素质之间的有机联系。
应用目的:有效地提高该项目运动员糖酵解系统及其与有氧代谢系统混合供能的能力;有效地提高该供能状态下的速度耐力及力量耐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