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场核磁共振在OSAS中的诊断价值
- 格式:pdf
- 大小:296.69 KB
- 文档页数:2
MRI成像参数对阿尔茨海默症的诊断价值作者:金银萍诸绍锋凌迎春来源:《中国现代医生》2022年第18期[摘要] 目的探讨MRI成像参数对阿尔茨海默症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浙江省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2019年6月~2021年3月收治的112例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症的患者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于浙江省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进行体检的志愿者70例为对照组。
两组均经MRI成像检查,对比两组的MRI成像参数各向异性分数(FA)、平均扩散率(MD)、径向扩散率(RD),分析FA、MD、RD与同型半胱氨酸(Hcy)、C-反应蛋白(CRP)的相关性及对阿尔茨海默症的诊断价值。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FA参数降低,MD、RD参数升高(P[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症;核磁共振;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中图分类号] R445.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22)18-0156-04The diagnostic value of MRI imaging parameters for Alzheimer's diseaseJIN Yinping ZHU Shaofeng LING YingchunDepartment of Radiology,Shaoxing 7th People′s Hospital in Zhejiang Province, Shaoxing 312000,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MRI imaging parameters for Alzheimer′s disease. Methods A total of 112 patients with confirmed Alzheimer′s disease who were admitted to Shaoxing 7th People′s Hospital in Zhejiang Province from June 2019 to March 2021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group, and 70 volunteers who underwent physical examination in Shaoxing 7th People′s Hospital in Zhejiang Province during the same period were se 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Both groups were examined by MRI imaging, and the MRI imaging parameters fractional anisotropy (FA), mean diffusion (MD) and radial diffusion (RD)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to analyz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FA, MD and RD with homocysteine (Hcy) and C-reactive protein (CRP)and the diagnostic value for Alzheimer′s disease.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FA parameters decreased, while MD and RD parameters increased in the study group (P[Key words] Alzheimer's diseas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Homocysteine; C-reactive protein阿尔茨海默症的发生与既往头部外伤、不良生活方式、社交缺乏、慢性病、年龄、遗传等存在密切联系,发病人群以老年人为主[1,2]。
低场MRI对孤立脑转移瘤的诊断价值摘要】目的为了提高我们对孤立脑转移瘤的鉴别和诊断水平。
方法对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和或有原发恶性肿瘤病史的孤立脑转移瘤患者。
30均作了MRI平扫及增强检查,将检查结果与手术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以评价MRI的诊断价值。
结果 30例中其中24例与术后病理结果相符,诊断准确率为80%。
结论低场磁共振对孤立脑转移瘤的不典型表现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脑转移瘤诊断磁共振成像孤立脑转移瘤是脑内转移性肿瘤的一种表现。
为了进一步提高对孤立脑转移瘤的认识,我院对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和或有原发恶性肿瘤病史的孤立脑转移瘤的低场MRI表现作了观察分析,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1 材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自2005年至今收集了30例孤立脑转移瘤患者。
其中男22例,女8例,年龄38-85岁,平均年龄58岁。
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20例主以头痛来就诊,4例患者出现小脑失衡,3例出现“三偏征”,3例偏盲。
1.2检查方法 30例孤立脑转移瘤病人均作了MRI平扫及增强检查。
MRI检查的机器为GE Signa Pritfile 0.2Tesla磁共振成像仪。
用SE序列作矢状面T1WI,横断面及冠状面T1WI,FSET2WI,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成像。
层厚8mm,间隔2mm,矩阵256×192,FOV=24cm,NEX=4次。
所有序列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的T1WI增强检查,扫描参数与平扫时T1WI相同。
1.3观察内容对30例孤立脑转移瘤的发生部位、大小、形态、MR信号强度、造影剂增强情况及邻近结构的改变均作了观察记录。
2 结果2.1肿瘤发生部位 30例孤立脑转移瘤中,20例位于额顶叶大脑皮层和皮层下,3例位于基底节区及侧脑室体旁,4例位于小脑半球,3例位于枕叶。
2.2肿瘤大小、形态、边缘及轮廓肿瘤大小不等,最大径从2.0-6.0cm不等,肿瘤几乎均呈圆形或椭圆形。
肿瘤轮廓均较光整,无明显分叶改变。
低场核磁诊断脑转移瘤的应用价值目的探讨脑转移瘤患者的诊断过程中,应用低场核磁进行诊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32例脑转移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低场核磁进行诊断,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总结其应用价值。
结果单发病灶6例,所有病灶直径均未超过3cm,多发24例。
结论脑转移瘤患者的诊断过程中,应用低场核磁平扫加增强扫描诊断,可提高其准确性,具有重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低场核磁;临床应用;脑转移瘤临床医学中,颅内转移瘤是一种多发于老年人的颅内占位病变,其发生率为颅内肿瘤的25~30%,其诊断和治疗是一项重点工作。
目前,脑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诊断主要是应用CT和磁共振(MRI),具有较好效果,特别是应用MRI增强扫描使明显提高了颅内转移瘤的检出率[1]。
我院对32例脑转移瘤患者应用低场核磁诊断,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探讨低场核磁共振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02月~2014年02月收治的32例脑转移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临床检查,均确诊为完整的脑转移瘤患者。
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为31~82岁,平均年龄为(52.6±1.4)岁。
患者的疾病类型主要包括肺癌转移、甲状腺癌、肾癌转移、直肠癌、黑色素瘤和乳腺癌转移以及白血病。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患者颅内压增高的相应体征和不同功能部位受损的相应症状,包括语言、运动功能障碍,癫痫,视乳头水肿、眼底出血、头痛头昏和脑膜刺激征等。
1.2方法患者行MRI头颅检查。
MRI采用鑫高益公司0.5T的XGY OPER-0.5 MR扫描仪。
快速自旋回波(FSE)序列扫描参:T1WI为TR430ms、TE18ms;T2WI为TR4000ms、TE128ms;FLAIR为TR6200msTE108ms;DWI TR280ms、TE138ms;层厚3mm,间距1mm,视野24cm,矩阵256×256;MRI增强扫描采用造影剂钆喷替酸葡胺(0.1mmol/kg)肘静脉注射后行T1WI的轴位、冠状位及矢状位扫描。
界面作用低场核磁低场核磁共振(Low-Fiel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是一种应用于界面作用研究的重要技术。
它利用核磁共振现象,通过对样品中原子核的磁共振信号进行检测和分析,揭示了界面现象的微观机制和性质。
本文将介绍低场核磁共振的原理、应用以及在界面作用研究中的重要性。
低场核磁共振技术是一种基于核磁共振现象的分析方法,与传统高场核磁共振相比,其工作磁场强度较低,通常在几百高斯到几千高斯之间。
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具有成本低、设备小型化、操作简便等优点,因此在界面作用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在界面作用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它可以用于表征界面上的物质分布和组成。
通过对样品进行低场核磁共振实验,可以获取到样品中不同组分的核磁共振信号,从而确定界面上各种物质的存在与分布情况。
这对于研究界面的结构和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可以用于研究界面上的相互作用和动力学过程。
通过观察核磁共振信号的强度和频率变化,可以揭示界面上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和动力学行为。
这对于理解界面现象的产生机制和调控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低场核磁共振技术还可以用于研究界面上的表面性质和界面活性剂的行为。
通过对界面上表面活性剂分子的核磁共振信号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其在界面上的取向、构象和聚集行为,从而揭示界面活性剂的表面性质和界面调控机制。
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在界面作用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它可以用于表征界面上的物质分布和组成,研究界面上的相互作用和动力学过程,以及揭示界面活性剂的行为和界面性质。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改进,低场核磁共振技术在界面作用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相信通过对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的深入研究和应用,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控制界面现象,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低场磁共振对垂体瘤的诊断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低场磁共振对垂体瘤的诊断情况。
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我院收治的疑似垂体瘤患者临床影像学资料,分别通过低场磁共振检查和手术证实。
结果肿瘤直径(11.3±6.5)cm,垂体大腺瘤12例,垂体微腺瘤18例。
垂体肿块样增大17例,上缘均有局限性、不对称性隆突5例,肿瘤呈现T1WI、T2WI均匀信号14例,4例T1WI信号低,7例T2WI信号高。
增强扫描大腺瘤明显强化,微腺瘤低强化。
垂体柄居中者2例,偏移者26例,2例显示不清晰。
低场磁共振和手术证实垂体瘤侵犯无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低场磁共振具有无创伤、软组织对比度好,可以完整的显示垂体瘤及周围结构侵犯情况。
【关键词】低场磁共振;垂体瘤;侵犯垂体瘤起源于脑垂体,其发生率约占颅内肿瘤的10%左右,其生物学行为可以分为侵袭性垂体瘤和非侵袭性垂体瘤[1,2]。
其中侵袭性垂体瘤类似于恶性,手术治疗难度较大,术前的低磁场共振评价对于手术疗效影响较大。
通过低场磁共振对垂体瘤准确定位和分析,可以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我院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磁共振室收治的疑似垂体瘤患者30例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18~66岁,平均(41.5±10.3)岁,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临床表现,其中男性为颧骨高,四肢肥大,头痛、视力降低,女性表现为月经失调、泌乳,血清泌乳素增高。
仪器:美国GE公司,1.0T1.2 方法患者均行常规的矢状位、冠状位平扫,矢状位扫描平面平行在身体的长轴,冠状位扫描平面平行于垂体柄。
扫描参数:FOV200 mm,层厚为2 mm,时间间隔0.2,T1WI:TR 20 ms,TE 8.9 ms,T2WI:TR4500 ms,TE102 ms。
如有需要采用推注GD-DTPA造影剂,剂量为0.1 mmol/kg,进行冠状位、矢状位、横轴位的T1WI扫描。
低场强MRI在肺癌脑转移诊断中的价值摘要】目的探讨低场MRI在肺癌脑转移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用西门子C!NOVUS 0.35T扫描仪扫描并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肺癌脑转移的MRI表现。
结果肺癌脑转移以多发为主(90.9%)、单发少见(9.1%),大部分病灶周围有不同程度的水肿,所有病灶明显强化,病变形态、信号及质地呈多样化,脑膜及颅骨转移少见(本组分别为4.5%及9.1%)。
结论低场强MRI扫描对脑转移瘤的病理特点的反应是敏感的,能很好的反映肺癌脑转移的病理特点,MRI平扫加增强扫描是目前肺癌脑转移的最佳检查方法。
【关键词】肺癌脑肿瘤转移性磁共振成像【中图分类号】R7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4-0176-02肺癌脑转移是肺癌治疗失败及肺癌患者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肺癌脑转移发生率高[1],所以明确肺癌有否脑转移对肺癌的分期及治疗有重要的作用。
我们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05年9月至2013年9月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22例肺癌脑转移病例的MRI表现,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2例肺癌脑转移病人,男性17例,女性5例,男:女为3.4:1。
年龄37~75岁(平均年龄60岁),50岁以上17例(77%)。
所有病例均经临床、手术和病理证实,临床表现主要为头痛、呕吐、肢体瘫痪、失语、精神症状,部分无神经系统症状。
1.2 方法检查使用西门子0.35T永磁型磁共振仪,横轴位T1WI/SE(TR300~428ms,TE11~12ms),T2WI/TSE(TR4500~4720ms,TE108~120ms),T2FIA1R(TR6750ms,TE79ms,TI1900ms)。
层厚5mm,层间距0.5~lmm。
矩阵256×256。
所有病例均行增强扫描,对比剂Gd—DTPA,0.2~0.4ml/kg,快速静脉推注法,T1WI横轴位、矢状位、冠状位,参数同平扫。
低场磁共振成像及其应用优势分析发布时间:2022-11-28T03:54:25.193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22年第15期作者:蒋怡冰1 李婧2 李景华1 张丰收1 鲍建峰1* [导读] 核磁共振成像是基于身体组织的质子在强静磁场中对高频电磁波的共振吸收。
蒋怡冰1 李婧2 李景华1 张丰收1 鲍建峰1*1.河南省洛阳市河南科技大学医学技术与工程学院2.河南省洛阳市河南科技大学科技处核磁共振成像是基于身体组织的质子在强静磁场中对高频电磁波的共振吸收。
磁场的高频电磁波的共振吸收。
这种信号的振幅很低。
它变得当周围磁场的强度增加。
在核磁共振成像的早期,有两个技术概念用于产生一个静态磁场。
两者的可用场强都是有限的。
一种方法是使用C型永久磁铁具有垂直于病人纵轴的静磁场。
这些磁铁很容易制造,并且有很长的使用寿命但非常重。
沉重的重量使其难以在更高的场强下使用这些磁铁很难在较高的场强下使用。
永磁体不能被关闭或消磁。
场是永久性的存在。
另一种方法是使用电磁铁,病人被安置在磁线圈中,磁场沿着磁线圈运行。
病人被安置在磁线圈中,磁场沿着病人的纵轴运行。
纵轴运行。
这些磁铁比较轻但有很高的能量消耗。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第一台带有新一代超导磁铁的核磁共振装置被引进到美国。
在1980年代中期,医院引进了第一批带有新一代超导磁铁的核磁共振装置。
在接近绝对零度的温度下用液氦冷却的某些材料接近绝对零度时,显示出欧姆电阻的损失。
它们成为超导材料。
超导磁体使得产生比以前可能的场强多倍的静态场成为可能。
这导致了低场强和高场强系统的支持者之间的讨论。
彼得Rinck恰当地将其称为"场强战争"。
尽管低场强有很好的论据,但由于图像质量更好,超导系统成为了新的标准,在2000年,场强<1.5T的MRI系统的比例约为30%,而现在约为5%。
在这个时期3T系统的市场份额从0%增加到大约30%。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一些技术改进被开发出来。
195脓肿分型中阿米巴4例,细菌性36例;脓肿单发21例,脓肿多发9例;病灶位置11例分布在肝脏左叶,20例分布在肝脏右叶,9例分布在肝脏左右叶。
纳入标准:①经实验室、影像等各类检查有专业医生诊断后确诊为肝脓肿的患者;②心理与精神无障碍能够配合治疗实施的患者;③患者与家属获知研究内容后自愿参与研究,且知情同意书已签订的患者。
排除标准:①对手术不耐受的患者;②心血功能、免疫系统等存在异常的患者。
1.2 方法在穿刺前先借助B 超的影像将穿刺点、穿刺方向及深度确定下来,需要满足四点①穿刺针经过路径尽肯能短;②穿刺后不容易扭曲,方便固定,不影响患者的活动;③仅2~3cm 经过肝组织;④对周围组织、器脏等不造成损伤。
穿刺置管引流中告知患者仰卧或者向左侧卧于病床上,常规消毒铺巾,适当选择麻醉药物于穿刺点至壁层腹膜进行局麻。
遵照事前确定的穿刺点、穿刺方向及深度,在超声探头的引导下,选择18GP TCD 针(15~20cm)和引流管进行操作,穿刺针到达预计深度进行回抽,观察到抽出脓液后迅速套上注射器抽吸脓液10~20ml(抽出脓液需要送实验室进行细菌培养、药敏检验等)。
穿刺针拔出后再一次在B 超引导下将引流管更换。
在治疗中如果有发现较浓稠、较多的液体,需要运用浓度0.9%氯化钠液体进行多次冲洗。
最后抗生素的使用按照脓液的药敏结果适当的选用。
1.3 观察指标获得患者首肯后对其治疗有关资料进行分析,评估该疗法的效果和安全性。
2 结果2.1 研究纳入的40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进行过2次置管引流,其余38例皆只进行过1次置管引流。
2.2 有1例患者肝内出现胆结石需给予相关手术治疗,其余39例患者治疗后体温、白细胞基本正常,B 超显示脓腔已经消失,本次治愈率为97.50%(39/40)。
2.3 患者平均拔管时间(9.18±2.41)d,住院(10.08±3.51)d,术后护理中未见严重并发症。
3 讨论肝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肝脏发生病变后还可能诱发多种严重疾病,对生命形成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