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亭大鼓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3
漫谈乐亭大鼓乐亭大鼓是我国北方主要的鼓曲之一,其音韵优美、宣叙、抒情,板式灵活,曲牌丰富。
乐亭大鼓起自民间乡里,带有极强的乡土语言,融昌(昌黎)、滦(滦县、滦南)、乐(乐亭)一带的独特民风、民俗于其中,广为大众所喜爱。
一、乐亭大鼓起源乐亭大鼓起源于滦乐一带,以乐亭冠名,就其影响,遍于冀东及其周边广泛地区,远达东北三省。
历史上,昌、滦、乐在唐尧时属冀州,虞舜时属幽州,商时属孤竹,秦时属辽西郡,汉时属右北平郡,至两宋时,为辽、金统治,明朝时都城北迁,为充实京畿,大量移民至此,与当地居民通化,尤其是习俗与文化的通化,从而形成一种新的程式而得以传承,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昌黎、滦县、滦南、乐亭诸县人文相通,水脉相连,本来是一块“玉”儿,俗语谓之“房不连脊地连边”,也正是这一地域孕育并产生了乐亭大鼓这枝奇葩,这里是乐亭大鼓的发源地。
乐亭大鼓自产生以来,广泛传播于京东一带(昌、滦、乐与其他一些县市因位于北京之东,故常称之于“京东”)。
乐亭大鼓影响之广,南及渤海之滨;北至长城内外乃至东北三省,均广受当地群众所喜爱。
足见,作为萌发于民间、产生于民间、成长于民间的乐亭大鼓是名副其实的大众艺术,是滦、乐、昌孕育了它。
并且广泛传播于冀东及周边地区,甚至远达东北三省。
二、“乐亭大鼓”的形成、传播及发展“乐亭大鼓”的形成、传播及发展是历代艺人辛勤耕耘的结果。
乐亭大鼓源于民间流行的“清平歌”、“滦州调”,后有人配以三弦演唱,始成曲种,形成于清嘉庆年间,初以木板击节伴唱,1845年,改用铁板,深得群众欢迎。
按大鼓“清门”弟子排行:玉、月、和、德、来、学、文、智、华、开来算,乐亭大鼓第一代是张玉琢,第二代是刘月明。
据乐亭县文化馆王树彬于1980年11月召开的乐亭大鼓座谈会上所讲:“温铁板(荣)的师父是刘月明,刘的师父叫张玉琢……刘月明、张玉琢都是北京的艺人。
”据传,乐亭大鼓创始人之一冯福昌的老师也是外地人,他们在演出中用乡音将《木皮散人鼓词》或者其他曲艺书目,按地方风格对其进行改造,另创新腔,使之更为群众喜闻乐见。
乐亭大鼓简介乐亭大鼓发源于河北省乐亭县,是我国北方主要曲种之一。
乐亭大鼓在继承古代多种说唱艺术的基础上,经过长期演唱逐步发展成熟,至今有200年的历史。
广泛流传于冀东、京、津及东北地区,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乐亭大鼓演出形式由一人自击鼓板站立说唱,一人持三弦伴奏。
唱腔板式完备,句式多变,调式、调性转换巧妙灵活,刚柔相济、褒贬兼宜。
文学结构韵散相间,说唱并重,浅显易懂、雅俗共赏。
是我国鼓曲中发展相当成熟的说唱艺术。
《中国书词概论》记载:“清初年,乐亭城内凡自娱好乐之人,最爱唱‘清平歌’,同时,乡村里也流行着散曲之类的小调,后来,有位弦子李,先以三弦配奏了‘清平歌’,遂加以改正,使其韵调动听悦耳,较之旧曲大有不同,于是齐呼之为‘乐亭腔’。
”在演唱实践中,又经过进一步改革提高,大约在乾嘉年间,初步形成了乐亭大鼓的板腔雏形。
道光三十年(1850年),乐亭著名说书艺人温荣发现了铧翅的清脆声响,并磨制成了第一付铁板。
同光年间,乐亭城南大皇粮庄头崔佑文进京供奉,带温荣入恭亲王室献艺,温荣的技艺深得王爷欢欣,当即封了顶子赐了座,并将这种说唱形式赐名“乐亭大鼓”。
《曲艺论丛》中也有记载:“乐亭大鼓,简称乐亭调,为北方俗曲鼓词之一种,产生于乐亭县,故名。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乐亭大鼓形成了以韩香圃为代表的韩派(东路)和以靳文然为代表的靳派(西路)两路唱腔体系。
韩派(东路)唱腔讲究字正腔圆、韵满味足、高达低入。
靳派是靳文然在韩派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的一套唱腔体系。
其唱腔旋律流畅,易于上口,受到行内外的广泛欢迎。
韩派(东路)主要流行于乐亭、滦县一带, 靳派(西路)主要流行于滦南一带,现在演员们根据自身的条件将两派的自身精华融合起来,已经打破了地域界限,乐亭大鼓形成了一脉相承、殊途同归的局面。
2002年4月河北省文化厅命名乐亭县为民间艺术之乡—曲艺—大鼓之乡,2003年3月,中国文化部命名乐亭县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曲艺),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乐亭大鼓设计理念乐亭大鼓是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形式之一,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乐亭大鼓的设计理念体现了精神文化的内涵和传统审美观念。
首先,乐亭大鼓的设计理念强调“传承”。
乐亭大鼓源于中国北方的大鼓艺术,经过数百年来的发展和演化,形成了独特的乐亭大鼓风格。
在设计过程中,传承和发扬乐亭大鼓的传统艺术特点是首要任务。
设计师要深入了解乐亭大鼓的历史渊源、传统表演形式和唱腔,通过学习和研究,将传统的乐亭大鼓元素融入到设计中,让乐亭大鼓得以传承下去,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
其次,乐亭大鼓的设计理念注重“创新”。
传统文化在今天依然具有巨大的生命力,但是要想在现代社会中立足并吸引更多的观众,需要不断进行创新和改革。
设计师可以通过变革造型、改良配色、创新舞台布置等方式,给乐亭大鼓注入新的元素,使之更符合时代的审美观念,并能够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
同时,还可以借鉴现代舞台艺术的手法和技巧,改变乐亭大鼓的表演形式和叙事方式,提升观众的审美体验,使之更加具有现代感和时尚感。
再次,乐亭大鼓的设计理念追求“美感”。
美是艺术的灵魂,也是一种符号和象征。
乐亭大鼓在设计中注重表达美的意蕴。
设计师要追求线条的优美、色彩的和谐、形象的生动等方面的协调统一,通过细腻的表现手法和独特的艺术语言,塑造出美丽动人的形象和场景,给观众带来视觉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同时,美也体现在对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塑造上。
设计师要通过服装、化妆和道具等元素的运用,展现人物的特点和情感,激发观众的共鸣和情感共鸣,使之更具有感染力和艺术价值。
最后,乐亭大鼓的设计理念追求“传播”。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
乐亭大鼓的设计不仅要在舞台上展现,还要通过各种媒介和手段,将乐亭大鼓的精髓传播出去。
可以通过编印图书、制作音像制品、开展展览和巡回演出等方式,将乐亭大鼓的魅力展现给更多的观众和爱好者。
通过传播乐亭大鼓,让更多的人了解、热爱和传承乐亭大鼓这一独特的传统艺术形式,为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作出贡献。
试点论坛shi dian lun tan228乐亭大鼓的发展及传承保护◎姚晔摘要:发源于河北省乐亭县的乐亭大鼓历史悠久,是吸取民间的民歌、民谣、叫卖调等民间曲艺精华形成的富有地方特色的说唱艺术,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乐亭大鼓的观众数量不断减少,传承谱系出现断档,保护工作也面临许多困难。
本文通过对乐亭大鼓的发展历史、现状及传承工作的简述,希望更多人传承和保护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关键词:乐亭大鼓;发展;传承;保护一、乐亭大鼓形成的历史渊源乐亭大鼓产生于河北省乐亭县,它的产生与当地的历史环境和人文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乐亭县地处平原地区,这里既是渤海之滨又位于滦河下游,因此农业发达,都致使这里的经济文化活动极为活跃。
乐亭独特的方言也是大鼓形成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受南来移民的影响,乐亭方言吸收了南方方言中绵柔、悠长的发音特点,说话时即似在歌唱,乐亭大鼓就是在这种方言的基础上升华而来的说唱。
二、乐亭大鼓的发展清末民初,乐亭大鼓进入发展的鼎盛时期。
清朝末年,乐亭大鼓艺人杨长久的大名就被刻在奉天小东门的“老君堂江湖行祖师碑”上。
20世纪30年代初至50年代末,乐亭大鼓进入了发展变革的新阶段。
这一时期唐山地区建立了许多书馆为乐亭大鼓演出提供了场地,各路演绎名家汇聚到这里进行大鼓演出。
不仅创编了许多优秀的大鼓剧目,更是对演唱的腔调进行了创新性的改革,促进了乐亭大鼓艺术的发展。
靳文然先生吸收河北梆子、京剧、评剧等艺术精华,对乐亭大鼓的唱腔及表演方式上进行了很大的创新,独具特色。
这一时期,乐亭大鼓开始分成两个流派(或说三派),一派是靳文然先生开创的西路靳派(创新唱腔),另一派是韩香圃先生继承的东路韩派(传统唱腔)。
这两个流派争奇斗艳、各放异彩共同促进着乐亭大鼓的繁荣与发展。
文革期间,民间曲艺表演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全国的曲艺表演几乎没有任何新的进展。
乐亭大鼓在这期间发展几乎停滞,演出队伍相继解散,乐亭大鼓的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时期。
乐亭大鼓考略乐亭大鼓在汉族曲艺弹词、鼓词、牌子曲、道情和琴书五大类格局中,属于鼓词类曲艺。
乐亭大鼓是说唱者兼用鼓、板等乐器击节,适当地配以其它乐器伴奏,并以说唱者为中心演绎民间传说、故事、交待情节、描写人物的音乐样式。
它的丰富的板腔、完整的曲式、鲜明的地方特色、丰富的传统剧目,流行于冀东城乡、北京、天津及东北各地。
一.乐亭大鼓的源流明清两代,中国北方流行一种鼓词,称《木板书》。
北方的西河大鼓、东北大鼓等均由木板书改造而成。
冀东地区尤其滦乐一带,地理环境,风俗习尚等大同小异,承袭木板书后,按地方风格进行改造。
乐亭大鼓,则是以滦乐一带风土民情为土壤,改造了当地民歌土调发音成熟的民间文化曲种。
据马立元著《中国书调概述》载:‚清初年,乐亭城中,凡自娱好乐之人最爱唱‘清平歌’,同时乡里也流行着散曲小调。
后来以三弦配奏分‘清平歌’,遂而加以改革,使其韵调悦耳动听,较之旧曲大有不同,于是齐称为‘乐亭腔’‛。
‚乐亭腔‛在说唱中除腔调的不断改革提高外,伴奏则增加了教板。
演唱形式也变‚唱而不说‛为‚唱而兼说‛。
约在嘉庆五年(1800)年前后,乐亭腔演进成乐亭大鼓这一新的曲种形式。
1850年,艺人温荣将木版改为铁制简板,称‚梨花板‛,(梨铧板谐音)只截取农具犁铧尖磨制而成。
形如半朔月亮,夹于指缝间敲击叮叮铃铃。
使用梨花板击节,说唱中根据内容情绪需要或哑或放,或单或双,加花伴奏,意境清快,新乐器在艺人中迅速普及,温荣得‚温铁板‛之称,一时名声大噪,拜其为师者众多,散布民间,流派繁杂的艺人也一统温荣门下。
温荣遂建立‚宗谱‛称‚清门‛。
艺人尊称‚清音子弟‛。
分十代。
即:玉、月、来、学、文、智、华、开,使乐亭只清门一家。
一次,乐亭皇粮庄头去京进奏,带温荣给帝王献艺,大被赏识。
温荣被封了顶子。
乐亭腔也被钦定为‚乐亭大鼓‛。
二.乐亭大鼓内容的演变1.继承公案大书,流传忠良演义乐亭大鼓本就是木板大鼓的派生曲种,有些演唱内容直接继承了原有书目,其中大部分是历代传承,标为说大书。
乐亭大鼓
简介
乐亭大鼓是北方较有代表性的曲艺鼓书暨鼓曲形式,广泛流传于冀东、京、津及东北的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
演出时由一人自击鼓板站立说唱,另有人分持三弦等乐器伴奏。
乐亭大鼓相传1850年前后由温荣创立于河北乐亭县,曾与评戏、唐山皮影并称"冀东民间艺术的三朵花"。
自形成以来,名人辈出,流传较广,有较为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文化底蕴。
温荣之外,其传人陈际昌、齐祯(齐珍)、冯福昌、王恩鸿、王德有、戚用武、戚文峰、韩香圃、靳文然、张云霞、贾幼然、姚顺悦等是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性艺人,其中尤以民国时期的韩香圃和靳文然最为著名,他们各自的艺术被分别尊为“韩(香圃)派”和“靳(文然)派”。
历史溯源
乐亭大鼓是我国北方的主要曲种之一,发源于乐亭县,靡声于京、津、冀东及东北三省广大地区。
乐亭大鼓是历史文化的时代产物,是说唱艺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乐亭大鼓的产生,是在继承古代多种说唱艺术的基础上,经过长期演唱实践逐步发展和成熟起来的。
据记载,乐亭大鼓的成熟应在明代中晚期,是吸取乐亭民颜、民谣的精华的基础上发展和成熟起来的。
相传乐亭一带的人都有能歌善舞的习俗,逢年过节,都举办群众性歌舞活动和说唱活动。
同时乐亭方言本身就有自然的旋律性,字声都带唱音,尾音细长回旋。
因此,外地听了乐亭口音,都觉得象唱歌。
如果稍微把语音拉长,再加上鼓板,进行提练升华,即能成为具有乡土气息的优美曲调。
乐亭大鼓即是在此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乐亭大鼓这一名牌,有其偶然的来历。
清朝建立以后,开始为旗人分封土地。
被分封在乐亭的崔佑文的前辈们在乐亭县扎下了根,被称为"京东第一皇庄"。
崔佑文的把兄弟中状元之后,使崔家更加财粗势大,可直通五府六部,结交于皇亲国戚。
崔家酷爱民间艺术,他不但组建皮影班社、梆子班社、莲花落班社,还有很多大鼓艺人在崔家演唱。
崔家也常年供养这些人。
一次,崔佑文进京贡奉,带着大鼓艺人到恭亲王府献艺,艺人们的技艺深得王爷的欢欣,并确定了"乐亭大鼓"之名。
这个名称一直延用至今。
这就是乐亭大鼓名称的来历。
艺术特色
乐亭大鼓的表现形式比较简单,只需要一鼓一板一弦一人演唱就可以了,演唱者打鼓又打板,边说边唱。
描绘场景,刻划人物,议论得失,都集中在演唱者的嘴上、表情上和动作上。
乐亭大鼓施用的鼓,与其它流派的大鼓施用的鼓基本相同。
一面小鼓,底下有个支架,一支鼓键敲击,但与其他大鼓在敲击的效果上是不同的,有其自身固定的鼓谱和套路来烘托气氛。
乐亭大鼓施用的板是两片月牙型的铜板,名叫"梨花板",实际上是"犁铧板"的谐音。
耕地用的犁铧是用生铁铸造的,敲击起来比较响亮,最初的板就是用犁铧片磨制的。
现在施用的板是用铜特制的,音色更好,外型更美观。
打板也有固定的套路,不但有演员掌握节奏的作用,而且也随剧情变化起烘托气氛的作用。
乐亭大鼓伴奏的主要乐器是三弦。
三弦分大三弦和小三弦两种。
乐亭大鼓伴奏使用的是大三弦。
大三弦杆长,共鸣箱大,发音响亮,音色
厚实,传响较远。
用三弦伴奏能紧贴演员的发声,使音乐与演唱更能融为一体。
演员演唱有固定的曲牌,伴奏时依据固定曲牌的旋律。
前奏向奏间奏无固定模式,而是靠伴奏人员按照上段下段曲牌的要求自行发挥,使上下唱腔更好地衔接起来。
乐亭大鼓的唱腔十分丰富,要求字正、腔圆、韵足、味浓,气氛真实、色彩鲜明、气口得当、鼓板合宜。
乐亭大鼓的唱腔,自成体系,独具一格。
固定的唱腔是九腔十八调,有的抒情,有的激昂,有的悲沉,有的诙谐,用这些唱腔来表现不同的场景、意境、情感和情绪。
九腔十八调的主要唱腔有四大口、八大句、四平、切口、双板、紧流水、慢流水、中流水、背牌子、凄凉调、撤单程、慢起程、昆曲尾子、蚂咋蹬脚等。
演员在演唱中,根据剧情变化灵活运用这些唱腔,而且大口一般都运用在鼓句上。
总之,唱腔优美、丰富是乐亭大鼓的一大特点。
乐亭大鼓的又一个特点是说唱兼而有之,唱时就是九腔十八调,而说时就如同其它剧种的宾白,更与评书相似。
为什么把说叫宾白呢?从字面上可以理解,"宾"不是主要的,而是辅助的,就如同主人与客人一样。
"白"即是白话,既不是唱,也不押韵。
宾白就是一种乐亭大鼓唱腔的辅助手段。
乐亭大鼓的宾白,全部使用乐亭的地方语言,如果不说乐亭话就缺乏了乐亭大鼓的韵味。
所以外地人学唱乐亭大鼓,都拜乐亭艺人为师,先学乐亭话。
这在乐亭大鼓艺人收徒中叫"正口"。
就是纠正原来的发音和声调,使其与乐亭地方话相一致。
乐亭大鼓学来不容易,表演上各有风格,尤其是一人说唱一人表演,而且还要表现不同年龄、不同人物的各自特点,这就更增加了学唱乐亭大鼓的难度。
所谓一板一弦说千古兴替。
一人一口演百面人生。
如表现小孩的情节,嗓音要模仿小孩,面孔的变化要表现小孩的天真,动作也要有小孩的特点。
这样才能更逼真的刻划人物的性格,增强说唱的感染力。
乐亭大鼓的剧目很多,有传统剧目,有现代剧目。
有长篇、中篇和短篇。
还有一种微型剧目,乐亭大鼓叫书帽儿,多则十几分钟,少则几分钟,长篇大鼓能连续说唱一两个月,中篇能说唱十天八天,短篇的则说唱一个晚上,约2个小时。
乐亭大鼓世代相承的传统曲(书)目达三百多个,长、中、短篇均有,《东汉》、《隋唐》、《三侠五义》、《呼延庆打擂》、《金陵府》、《小上坟》、《蓝桥会》、《古城会》、《玉堂春》、《长生殿》等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现在保存下来和有据可查的中长篇书词有200多部,短篇和书帽就更多了。
长篇的传统剧有《隋唐演义》、《杨家将》、《岳飞传》等,中篇传统剧有《瓦岗寨》、《回杯记》、《呼延庆》等。
长篇的现代剧目主要是《烈火金钢》、《桐柏英雄》、《平原枪声》等;中篇的现代剧目主要有《夺印》、《火烧中家潭》等。
这些剧目大多是根据古代现代文学作品由作者进行再创作的,更多融入了乐亭的地方语言,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大鼓剧目。
传承意义
乐亭大鼓以其丰富的板腔、完整的曲式、鲜明的地方特色深受北方地区广大群众的喜爱。
1950年,乐亭县成立了大鼓曲艺队,使乐亭大鼓的艺人们第一次有了政府认同的自己的组织。
并在政府支持下连续培养了众多的大鼓人才。
直到今天,乐亭县仍然有大鼓曲艺队,乐亭人仍然
喜爱大鼓。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