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生物上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45.50 KB
- 文档页数:4
光合作用的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方面1、使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2、使学生了解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颜色及其吸收的光谱;初步学习光合色素的提取方法及其在滤纸上的分布。
3、掌握光合作用的概念、实质、总反应式、光反应、暗反应的具体过程、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与联系及光合作用的意义。
4、应用所学的光合作用的知识,了解植物栽培与合理利用光能的关系。
二、能力方面1、通过叶绿体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初步训练学生的实验室操作技能及相关仪器、药品的使用能力。
2、通过探讨光合作用的氧来源,初步训练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3、通过分析、讨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具体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1、通过学生对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意义的理解,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通过学生讨论“如何利用光合作用的原理提高作物产量”这一问题,加强对科学、技术、社会(STS)的关注。
学情分析教材这一节主要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叶绿体和其中的色素(并且安排了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学生实验)、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以及植物栽培与光能的合理利用。
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材已经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基础知识,安排了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
本节在此基础上,更加深入地从产物和场所等方面讲述了光合作用发现过程中的几个著名的实验;讲述叶绿体和其中的色素、让学生学会提取和分离叶绿体色素。
在学生理解了光合作用总反应式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确另一个重要观点,即光合作用是非常复杂的多步反应,总反应式不能表示光合作用具体的进行历程,这样很自然地就引入了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的学习。
【教学重点】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颜色及其吸收的光谱;光合色素的提取方法及其在滤纸上的分布;光合作用的概念、实质、总反应式、光反应、暗反应的具体过程;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与联系及光合作用的意义;植物栽培与合理利用光能的关系。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济南版初中《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三节内容。
绿色植物进行的光合作用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来源之本。
本节内容较为抽象,因此,教材设计了分组实验、演示实验以及探究活动,通过对现象的感官认识增强学生的理性认知,进而逐步理解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总过程。
〖学情分析〗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学生已大体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并且已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如变量的控制、对照实验的设置等,为本节课开展的实验、探究活动奠定了基础。
除此之外,学生对实验原理中涉及到的化学知识并不了解,很多实验器材是学生第一次见到,因此,需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进行指导和演示。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2、阐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3、列举光合作用的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观察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并逐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素养,提高探究能力、思维分析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
情感目标:1、认同绿色植物能吸收氧气释放二氧化碳并制造淀粉这一过程;2、增强爱护植被的意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分组实验: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2、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条件、场所;3、光合作用的过程;4、保护环境教育;教学难点:1、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2、光合作用过程中能量的变化;〖教法学法〗教法:以联系生活实际为原则,以掌握知识为前提,采用分组实验、演示实验、探究活动、讲授、小组合作讨论、直观演示法、多媒体教学、问题导学法、情景教学法。
1、从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创设问题情境;2、运用多媒体、图片、视频等手段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化;3、通过分组实验、演示实验、探究活动等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4、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和现象分析,使学生体验知识的生成;5、采用“引导发现法”进行设计,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1、光合作用的条件、场所、原料、产物?条件:场所:原料:产物:2、光合作用的反应式:3、人们在实际的生产过程当中是如何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二、教学过程【问题导学】探点一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一)、分组实验目的要求:概述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材料用具:盆栽天竺葵,黑纸片,曲别针,烧杯,培养皿,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镊子,火柴;酒精,碘液,清水等。
方法步骤:1、课前准备:教师提前一天准备一盆生长旺盛的天竺葵,让部分学生参与,共同完同P54页实验的“方法步骤”的第一步暗处理。
第二天早晨再完成第二步选叶遮光。
思考:(1)依据光所做的对照实验中,以下哪一种方案更能体现实验的严谨性?两盆植物上分别选一片叶子进行对照;一盆植物上选两片叶子进行对照;一盆植物上选一片叶子的两部分进行对照。
(2)为什么要把天竺葵提前放到黑暗处一昼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要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起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照P55“方法步骤”第三步、第四步、第五步,分组完成实验,并完成下表:思考:(1)为什么要脱去绿叶中的叶绿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脱色时为什么要使用酒精脱色并应隔水加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3、讨论:通过实验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绿叶在下形成。
证明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二)、拓展实验:思考——如何设计实验证明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三)、迁移深化1、分别在早晨、中午、傍晚,从一棵植物上摘取三片相似的叶子经酒精脱色,再用碘染色后发现蓝色的深浅不一样。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三节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第一课时)教材分析在学习了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之后,继续学习植物的光合作用这一重要的生理现象。
虽然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光合作用的原理比较抽象。
初一的学生相应的知识铺垫不够,而且光合作用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来源之本,通过光合作用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从理论上认识到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重要性。
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设计、操作、探究和讨论,使学生对实验的设计原理、技巧,有更深层次的感悟。
通过实验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所以本节知识要用具体的,形象的实验进行教学。
让学生体验到由现象到理论的过程,即通过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知识。
本节知识点较多,例如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产物、公式、概念、实质及实验的原理等。
教学中应注重知识点的落实,为学生下一步学习植物的呼吸作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实验,阐明绿色植物产物和原料及条件。
知道光合作用的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2、通过探究实验设计思路的培养及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知识点的应用能力。
3、合作学习,取长补短,师生互补,良好学习氛围的培养;对科学知识探索精神的培养。
教学重点探究绿色植物在光下形成淀粉,光是形成淀粉的条件。
教学难点提出问题,应用适当的手段解决问题;单一变量对照实验的设计。
教学准备课前由实验小组的同学与教师共同进行(1)实验器材的准备:酒精灯、酒精、三脚架、石棉网、镊子、广口瓶、瓶塞、凡士林、蜡烛、大玻璃罩、长颈漏斗、试管、玻璃管、三角烧瓶等)(2)选择健壮的天竺葵在暗处放置24小时后,选择适当的叶片用黑纸片进行上下遮盖。
(3)首先学生分实验小组,选出组长,实验员,发言人,填写实验记录单。
教学手段:实验设计,动手操作,教学课件。
教学形式:小组合作讨论,看书自学,动手实验,及时练习落实知识,教师参与,适时引导。
教学程序一、情景激疑:教师讲述:记得在一个春光明媚的周日,我领着三岁的女儿来到了植物园。
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第一节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教学目标①阐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②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重点和难点①探究绿叶能否在光下制造淀粉。
②确保实验顺利进行,对实验的结果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方案一: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案,4人小组在实验小组长带领下做实验。
方案二:各实验小组组内交流课前设计的实验方案,然后讨论、完善,最后确定本组的实验方案,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实验。
方案三:为提高效率,全班分成4个大组,每个大组仍以4人为一实验小组,在老师指导下实验。
指导学生实验,并提示注意事项。
参与小组讨论,对学生的大胆设计予以肯定,并进行适当启发、引导,巡视指导学生实验。
二、分析实验结果方案一:各实验小组就老师出示的讨论提纲讨论分析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理解每个实验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
方案二:各实验小组先组内分析实验成功与否的原因,然后各组公布自己实验的过程,产生的结果,再组间互相交流分析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理解每个实验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
方案三:4个大组各派代表公布自己的实验过程、结果。
然后①前二组间进行对比,后二组间进行对比,看看同一种实验材料,实验过程不同,其结果是否一样,并分析原因,②第2组和第4组进行对比,看看使用不同的实验材料,实验过程相同,其结果是否一样,并分析原因。
启发学生找到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每个实验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
总结出“绿色植物在光下都能制造有机物”这一结论。
三、光和作用的意义方案一: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看书自学,了解光合作用意义。
方案二:在老师提示下,根据日常生活举例说明光合作用的意义。
指导学生看书,引导学生作出概括。
分析学生举出的例子,引导学生作出概括。
第二节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教学过程引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请问:绿色植物制造这么多有机物有什么用呢?(学生分组讨论、回答:1.有机物用来构建植物体自身。
光合作用的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方面1、使学生了解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
2、使学生了解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颜色及其吸收的光谱;初步学习光合色素的提取方法及其在滤纸上的分布。
3、掌握光合作用的概念、实质、总反应式、光反应、暗反应的具体过程、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与联系及光合作用的意义。
4、应用所学的光合作用的知识,了解植物栽培与合理利用光能的关系。
二、能力方面1、通过叶绿体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初步训练学生的实验室操作技能及相关仪器、药品的使用能力。
2、通过探讨光合作用的氧来源,初步训练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3、通过分析、讨论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具体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1、通过学生对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意义的理解,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通过学生讨论“如何利用光合作用的原理提高作物产量”这一问题,加强对科学、技术、社会(STS)的关注。
学情分析教材这一节主要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叶绿体和其中的色素(并且安排了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的学生实验)、光合作用的过程、光合作用的重要意义以及植物栽培与光能的合理利用。
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材已经讲述了光合作用的基础知识,安排了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
本节在此基础上,更加深入地从产物和场所等方面讲述了光合作用发现过程中的几个著名的实验;讲述叶绿体和其中的色素、让学生学会提取和分离叶绿体色素。
在学生理解了光合作用总反应式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确另一个重要观点,即光合作用是非常复杂的多步反应,总反应式不能表示光合作用具体的进行历程,这样很自然地就引入了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的过程的学习。
【教学重点】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叶绿体中色素的种类;颜色及其吸收的光谱;光合色素的提取方法及其在滤纸上的分布;光合作用的概念、实质、总反应式、光反应、暗反应的具体过程;光反应与暗反应的区别与联系及光合作用的意义;植物栽培与合理利用光能的关系。
七年级生物上册植物的光合作用教案第1节植物的光合作用(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在进行探究植物光合作用场所的活动后,理解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主要器官是叶,从光合作用的场所这一角度了解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
(2)理解“光合作用”这一核心概念的公式和含义。
(二)能力目标(1)学习从观察植物图片发现并提出光合作用场所的问题,尝试对众多的问题进行分析整合、寻找问题的关键。
(2)由制定探究计划中对实验材料的巧妙选择,学习如何控制唯一变量、排除其它因素的干扰。
(3)学习不断反思和总结自己所做的探究活动及所得到的结论,在反思与总结中加深对叶的结构和光合作用场所的认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深刻认识到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认同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2)通过“课外延伸”活动,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利用所学探究技能探究生活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光合作用的概念,理解探究实验设计。
难点:有关光合作用的实验设计和操作。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是重要的生产者,因为它们能进行光合作用。
经过前面的探究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光合作用能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淀粉等有机物,并放出氧气;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照。
可是,光合作用的场所在哪里呢?学生:复习光合作用的合成淀粉等有机物、条件是光照。
(二)学习新课一、了解“恩吉尔曼实验”现阶段,我们对“光合作用”的认识,还是对前人研究的继承和发展。
所以,首先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德国科学家恩吉尔曼所做的相关研究。
(播放恩吉尔曼实验动画)1880年,恩吉尔曼用水绵和好氧细菌进行了光合作用的实验。
(1)实验中,把载有水绵和好氧细菌的临时装片,放在没有空气并且黑暗的环境中,排除环境中光线和氧的影响,然后用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
通过显微镜观察,发现好氧细菌只集中在叶绿体受光部位的周围;(2)将上述临时装片完全暴露在阳光下,则观察到好氧细菌集中在叶绿体所有受光部位的周围。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①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教学设计一、概念解析:所谓光合作用就是指绿色植物能利用太阳能(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贮存了能量的有机物,同时释放氧气的过程。
这是光合作用的内涵。
外延是绿色植物。
光合作用的公式: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条件需要光,反应在叶绿体中进行。
二氧化碳、水为光合作用的原料,有机物、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场所是叶绿体。
二、教材分析:通过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验证光合作用的产物有淀粉;通过收集到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验证光合作用的产物有氧气。
根据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通过实验验证光合作用的光合作用的原料必须有二氧化碳,通过史料分析验证光合作用的原料必须有水,这些水是绿色植物的根毛从土壤中吸收的。
通过对叶片结构探究说明光合作用的场所必须是在叶绿体中进行的。
光合作用需要有特定的结构基础,就是叶绿体,电子显微镜下可以看到的叶绿体亚显微结构模式图类囊体和基质,光合作用的过程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光反应在类囊体上进行,暗反应在基质中进行。
植物的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在光反应中水在光的照射下生成氧气并合成ATP.在暗反应中生成有机物及合成光反应中的ADP和磷酸.光反应一定要在光的照射下进行,而暗反应可以有光,也可以不需要光.暗反应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个有机物,它怎么由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光反应怎样为暗反应提供物质和能量,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当然,在高中阶段,我们可能会说得更清楚一点,但是在初中阶段,它的重要概念,就体现在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了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放出氧气这个地方,所以怎么进行教学,我们还是要回到我们的课标上,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学的课标,它给我们提出了关于光合作用的重要概念的教学建议,同时,也有具体的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我们把握住了这些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我们就可以看到,关于光合作用,我们要阐明它的基本概念,在说出光合作用过程的时候,要对它的原理的应用,更进一步进行探讨,比如说阐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实际上就是对它的概念进行认真的教学,怎样利用光能、二氧化碳和水将能量储存到有机物中,二氧化碳和水是光合作用的原料,这个有机物和氧气是它的产物等等,在这个活动建议当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具体的要求,进一步探讨它的应用,实际上就是体现我们对这个概念的理解。
光合作用(两节合并为一节实验课)一、教学目标:1、阐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
3、归纳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4、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
2.光合作用的条件。
教学难点1、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设计及操作。
2、认识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讲解实验过同学们,你们还记得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绿叶,阳光,水,二氧化碳程的条件是?得出的产物是?那如果没有了氧气和有机物阳光,植物还能进行光合作用吗?还能生成有机物吗?我们进行就通过实验验证一下。
提前布置了学生把纸片遮住叶子的一部分,但很多学生并不了解为什么这样做,所以实学生提前把纸片放在叶子上,验开始让学生回忆实验过程,并根据自己的上课时把叶子拿回实验室继续知识来解释为什么这样设计实验。
实验。
1、把植物放在黑夜中处理一个晚上。
(但因为场地不同,所以我们没有做到这一步,为什么要做这一步?)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用黑纸片把叶子一部分遮盖。
(为什么)3、摘叶去纸放于酒精中加热,使叶绿素溶解。
(为什么是酒精而不是水?)4、清水漂洗,把叶片放在培养皿中,滴碘液,观察现象。
叶子中有黑纸遮盖过的地方没有蓝色出现,1、不遮出处变蓝色,证明叶分析实验结而没有被遮盖过的地方,变成蓝色。
内有淀粉生成果经验证明,淀粉遇碘后会变成蓝色,那么你2、遮光处没有变蓝色,证明们根据这个实验的结果,得出什么结论?叶内没有淀粉生成得出结论:光合作用需要光的参与才能制造出有机物。
得出结论:叶子需要在光下进行光合作用,光是叶片进绿色植物利用光能,合成有机行光合作用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总结光合作用的定义?书本P121 储存于有机物中注意: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不仅是绿叶,凡是植物的绿色部分都可以。
光合作用不书本 P128 1、蜡烛和兔子都会产生二氧只是产生了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化碳,二氧化碳过多。
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第一节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知道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认识到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2、运用试验的方法分析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3、培养学生爱绿护绿的情感。
教学重点:探索绿叶在光下能否制造淀粉教学难点:为确保实验顺利,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出示幻灯片1、2、3、)2、学生观看课件(4、5、6、7、8、9),小组合作完成任务一、任务二。
3、请各组选出代表按照任务一、任务二展示自己的说学成果。
教师在他们展示的过程中依次出示幻灯片10-----18做总结性评议4、通过课堂练习巩固本堂课的内容。
5、完成拓展创新的内容。
附答案:任务一的答案看幻灯片10---16。
任务二的答案1、2看幻灯片18. 3、绿色植物并不是只有叶片才能制造有机物,事实上,凡是植物的绿色部分,细胞中含有叶绿体就能制造有机物,叶片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的主要器官。
4、会影响小麦的生长,导致麦田减产。
因为小麦能通过叶片制造有机物满足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
课堂练习:1、6---2—5—3----1—4 2、D 3、A 4、C 5、B 6、C 7、C 8、D 9、A10、C 2非选择1.蓝色 2.淀粉未见光无叶绿体让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拓展创新1、(1)200W白炽灯照射的那株(2)光照强度不同(3)光照强度越强,光合作用越强2、不正确。
1)、这样做不能确定绿叶中的淀粉是在实验过程中制造的,还是原来贮存的:2)、这样做不能确定绿叶中的淀粉是在光下制造的,还是在黑暗中制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