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点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4
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征心电传导过程:窦房结→结间束→房室结→希氏束→左右束支→浦肯野氏纤维P波:代表左右心房的激动QRS波:代表心室肌的除极过程T波:代表心室肌的复极过程一、正常心电图特征:1、P波为窦性(ⅠⅡ avL导联为直立,avR导联倒立)2、P-R间期在3、心率每分钟60-100次4、P-P间距相差不超过二、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征1、窦性心动过缓:心率<60次/分窦性心动过速:心率>100次/分共同点:1)P波有规律的发生2)P-R间期>3)每个P波后有QRS波群2、房性早搏:1)提前出现的P波,形态与P波不同2)QRS波群正常3)代偿间歇不完全3、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3个或3个以上连续出现迅速的QRS波群,QRS波形态基本正常4、心房扑动:1)P波消失,代之以连续的锯齿状的F波(扑动波)2)波幅大小一致,间隔规则,不能全部下传,常以2:1或4:1下传,故心室律规则3)QRS波一般不增宽5心房颤动: 1)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f波(纤颤波)2)心室律(R-R间期)绝对不规则3)QRS波一般不增宽6、室性早搏:1)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2)T波方向与主波相反3)代偿间歇完全7、室性心动过速:连续3次以上快速的室性早搏,QRS波群宽大畸形8、心室颤动:P-QRS-T波群完全消失,出现大小不等,极不均匀的颤动波9、房室传导阻滞︰Ⅰ度房室传导阻滞:仅表现为P-R间期延长,>,但无QRS波脱落Ⅱ度房室传导阻滞:Ⅰ型 P波规律出现,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脱落QRS波群,周而复始,称文氏现象Ⅱ型 QRS有规律或不定时的脱落,能传下的P-R间期固定不变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P波与QRS波群毫无相关性,各有各的节律2)P波频率明显高于QRS波频率3)QRS波群形态不定,可以正常或宽大畸形。
急诊心电图诊断标准1、窦性心动过速心电图判断要点1. P波在I、II、aVF导联直立,在aVR导联倒臵2. PR 间期0.12 〜0.20s ;3. P 波频率大于100次/分。
2、窦性心动过缓心电图判断要点1. P波在I、II、aVF导联直立,在aVR导联倒臵;2. PR 间期0.12 〜0.20s ;3. P 波频率小于60次/分。
3、窦性心律不齐诊断要点1、P波为窦性,在I、II、aVF导联直立,在aVR导联倒臵;2、P P间期互差>0.12秒,也有人以互差>0.16秒作为诊断标准。
(1)呼吸性窦性心律不齐P间期的改变与呼吸有关,吸气时PP间期逐渐缩短,呼气时PP 间期逐渐延长,屏住呼吸时,PP间期变为匀齐。
⑵非时相性窦性心律不齐P间期的改变与呼吸无关,PP间期逐渐缩短与PP间期逐渐延长也是交替出现,但其变化的周期较长。
(3)心室时相性窦性心律不齐:见于高度或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包含QRSfe群的PP间期短于不包QRSfe群的PP间期,PP间期的互差一般<0.12秒。
4. 窦性停搏诊断要点1. 窦性心律中出现较长的间歇,其间无P波;2. 长间歇不是基本心律PP间期的整数倍。
3. 间歇过长时可能出现交界性逸搏、室性逸搏,但很少出现房性逸搏,因为心房与窦房结可以同时受到同一种病变的抑制。
5. 房性早搏诊断要点1. 提早出现的P '波,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偶可呈逆行型;2. P ‘ R间期一般正常,也可延长(房室干扰现象),偶可短于0.12秒;3. 早期的P '波有时下传受阻,P'波后无QRS波群,称为受阻型的房性早搏;4. 早期的P '波后继的QRS波群时间、形态正常,或呈室内差异性传导;5. 代偿期多不完全性。
6、房室交界区性早搏诊断要点1、提前出现的P波与QRS波分别为交界区早搏向上及向下传导引起,故P波与QRS波之间无传导与被传导的关系,P波可在QRS波之前、之后或埋藏在QRS波之中;2、交界区性早搏向心房或心室均可发生隐匿性传导;3、P波为逆行性,即aVF导联P波倒臵,PR间期< 120ms ;4、QR皺形态可为正常或增宽,后者是发生心室内差异性传导所致7、室性早搏诊断要点1. 提早出现的QRS波群呈宽大畸形,时限成人>0.12秒,小儿>0.10秒,T波与QR皺群的方向相反2. 早搏之前无与其相关的P 波;3. 逆行性P '波可能位于QR皺群之后,RP >0.20秒;4. 早搏的QRS波群形态在同一导联相同,且配对时间相等,为单源性室性早搏;如早搏的QRS波群形态为固定的2〜3种类型,且配对时间不等,则属于多源性室性早搏,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
心律失常心电图特征1.心律失常种类1.1室性早搏(premature ventricular contraction ,PVC)心电图特征如下:1)宽大且畸形的QRS波在一个心动周期中提前出现,其时限等于或大于0.12s。
2)往往伴有继发性ST-T改变,即T波与QRS主波的方向相反。
3)多伴有完全性代偿间期,即期前收缩之前的RR间期与期前收缩之后的RR间期之和等于正常的RR间期的两倍。
4)激动前向传导,QRS波前后无P波。
5)激动逆向传导,产生逆行P波。
常见的五种表现形式:1)在同一导联上,QRS波形态一致,与前面窦性QRS波的联律间期一致;2)在同一导联上,QRS波出现等于或大于两种形态,但联律间期是固定不变的;3)在同一导联中,QRS波出现等于或大于两种形态,但联律间期是变化的;4)同一导联中,两个室性期前收缩连续出现;5)在两个窦性QRS波之间发生一次额外的室性期前收缩,并没有代偿间歇。
这五种表现形式在心电学中有对应的专有术语,分别是:单源性室性期前收缩、多形性室性期前收缩、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成对室性期前收缩、间位性室性期前收缩。
算法思路:由于PVC时域形态呈现很多种,而且不同人的时域形态也不一样,单纯采用模板匹配效果并不好,所以需要结合参数特征来进行判断,一般来说同一个人的波形形态相对来说变化小很多,所用先用参数特征来进行判断并建立形态学模板(更新模板库),后续再结合模板匹配和特征参数来进行判断,同时保持模板库的及时更新。
采用的参数特征:R波宽度、RR间期,(畸形R波,代偿间歇)存在的难点:(1)分类过程中面临着噪声的干扰,特别是基线对结果的影响还是较大的;(2)EEG信号的特征参数(如RR间隔、QRS复波宽度等)具有模糊性,每个特征参数都是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着的量,同一特征参数的正常值与异常值的区分阈值对不同的个体有所不同,这就造成了参数确定、提取和识别的困难;(3)ECG波形形态多变,在个体间、个体内都有一定差异性,无法使用固定的模板库来进行匹配;(4)畸形的R波对R的准确定位和R波宽度的计算产生了一定困难;本算法还未解决的问题:(1)当PVC的提前量和R波宽度与正常值差异并不太大的情况下,特征参数的阈值很难设定,从而很难加入模板库。
典型!直观!常见异常心电图的特点1. 正常心电图2.窦性心动过速特点:窦性心律,频率大于100次/分。
3.窦性心动过缓特点:窦性心律,频率小于60次/分。
4. 房性期前收缩特点:各个波形正常,但提前出现,不完全代偿间歇。
5. 室性期前收缩特点:提前出现宽大畸形的QRS波,T波与主波方向相反,代偿间歇一般完全。
6.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特点:与窦性心动过速有点相似,但是没有P波,频律更快一些,在150~250次/分之间。
7.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特点:没有正常波形,可见宽大畸形的QRS波及深的T波,呈正玄波。
8. 房颤特点: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f波,R-R间期绝对不等。
9. 房扑特点: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状相同的F波,R-R间期可相等或不等。
10. II度I型房室传导阻滞特点:P-R间期逐渐延长,至QRS波发生一次脱落,周而复始出现。
11. II度II型房室传导阻滞特点:P-R间期固定不变,QRS波自动发生一次脱落,周而复始出现。
12.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特点:但P波的节律与QRS波的节律没有联系,各自维持自己的节律。
此图P波130次/分;QRS波只有42次/分。
13. 左、右心室肥厚特点:心电图对右心肥大的诊断敏感性较差。
通常以QRS波群电压增高为标准。
14. 典型心肌缺血特点:ST段水平形或下斜形压低大于0.1 mV或抬高0.3 mV。
15.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首先T波高大,ST段抬高与高耸直立T波相连。
急性期:出现异常Q波,ST段弓背向上抬高,高耸直立T波开始降低并倒置。
近期:ST段基本恢复至等电位线,T波由倒置逐渐变浅。
陈旧期:ST-T恢复正常,残留坏死Q波。
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点1.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心电图特点(1)持续而显著的窦性心动过缓(50次/分钟以下),(2)窦性停搏或窦房阻滞;(3)窦房阻滞与房室传导阻滞同时并存;(4)心动过缓-心动过速综合征(5)在没有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下,心房颤动的心室率缓慢,或其发作前后有窦性心动过缓和(或)一度房室传导阻滞,(6)房室交界性逸搏或逸搏性心律。
病人可在不同时间出现一种以上的心律失常。
2.窦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点(1)窦性心律:P波规律出现,P波在Ⅰ、Ⅱ、aVF、v4-v6联直立,aVR导联倒置。
(2)窦性心律频率>100次/分。
(3)PR间期及QT时限都相应缩短。
(4)可伴有继发性ST段压低和T波振幅偏低。
3.窦性心动过缓的心电图特点(1)窦性心律:P波规律出现,P波在Ⅰ、Ⅱ、aVF、V4~V6导联直立,aVR导联倒置。
(2)窦性心律频率<60次/分。
(3)常伴有窦性心律不齐:同一导联上P-P间期差异>0.12秒。
4.房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特点房性期前收缩的P波提前发生,与窦性P波形态不同。
如发生在舒张早期,适逢房室结尚未脱离前次搏动的不应期,可产生传导中断(称为被阻滞的或未下传的房性期前收缩)或缓慢传导(下传的PR间期延长)现象。
多为不完全性代偿间歇。
房性期前收缩下传的QRS波群形态通常正常,亦可出现宽大畸形的QRS波群,称为室内差异性传导。
5.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心电图特点(1)P波消失,代之以形态、振幅、间距绝对不规则的房颤波(f波),频率约350~600次/min;(2)心室律绝对不规则。
未接受药物治疗、房室传导正常者,心室率通常在100~160次/min之间。
宽QRS波群伴极快速的心室率(大于200次/min)提示存在房室旁道。
儿茶酚胺类药物、运动、发热、甲亢等均可缩短房室结不应期,使心室率加速;相反,洋地黄延长房室不应期,减慢房室传导,减慢心室率;(3)QRS波群通常形态正常,但振幅并不一致;伴室内差异性传导、束支传导阻滞或预激综合征时,QRS波群增宽、畸形。
心律失常心电图分析诊断与鉴别诊断卢龙县医院王仁友一、常规导联心电图心律失常的分析:对疑有心律失常的心电图,首先肯定有无心律失常存在,其次要确定心律失常的类型,最后尽可能找出病因。
当心电图出现以下改变时应考虑心律失常的存在:1、心率>120次/分或低于40次/分;2、P.QRS波单个或多个提早出现或延迟出现;3、P或QRS波形态改变;4、P波与QRS之间的关系改变;5、P或QRS节律不齐;6、无心房活动;一、常规导联心电图心律失常的分析•对疑有心律失常的心电图,首先肯定有无心律失常存在,其次要确定心律失常的类型,最后尽可能找出病因。
当心电图出现以下改变时应考虑心律失常的存在:•1、心率>120次/分或低于40次/分;•2、P.QRS波单个或多个提早出现或延迟出现;•3、P或QRS波形态改变;•4、P波与QRS之间的关系改变;•5、P或QRS节律不齐;•6、无心房活动;•当怀疑心律失常存在,应选择P波最清楚导联(一般II或VI)分析,首先应确定基本心律性质,如窦性心律,心房扑动或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其次应分析不正常的心博以确定心律失常的类型,最后结合临床资料找出最可能病因,以便进行治疗。
•(一)对P波的分析:•心电图的心律失常的分析,应首先从心房活动开始,对P渡的分析,不仅是诊断的第一步,也是关键性的一环,如果对心房活动搞不清楚,则心律失常的诊断总是不够确切的。
•正常情况下,窦房结发出的激动传至心房而产生P波,它就是所谓窦性P波。
窦性P波额面电轴常位于+40~+60°在导联I IIavF 中P波直立,在avR中p倒置,在导联III中一般直立,也可以双向或侧置,在V1导联中P平坦或双向。
•正常窦性心律P-R间期多超过0.12",由于心房异位节律点发出的激动亦可兴奋心房产生P波。
起源于心房下部节律点的P波则可呈逆行型,起源于心房的P波不论形态如何,其P-R间期均超过0.12"。
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诊断心律失常是指心脏的节律和频率出现异常的情况。
心电图是一种无创的检测手段,可用于诊断心律失常。
以下是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诊断。
窦性心律窦性心律指心脏由窦房结控制,节律正常,心律齐。
其心电图特征为P波呈现正常形态,P波与QRS波的关系稳定,R-R间期基本相等。
心房颤动心房颤动是一种快速、无序的心房收缩,常见于老年人和心脏病患者。
其心电图特征为无规则的窄基波QRS波群,P波消失;代之以波形似毛刷的f波,频率可达300次/min。
心房扑动心房扑动是一种快速、有规律的心房收缩,常见于心脏病患者。
其心电图特征为P波呈锯齿状,类似“电风扇”的螺旋波搏动,频率可达300次/min;QRS波与P波的关系不稳定。
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是一种快速的心律失常,多由窦房结以外的部位启动。
其心电图特征为QRS波呈现窄基波,R-R间期固定,与窦性心律的P波关系不明显。
室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是一种快速的心律失常,发生于心室内。
其心电图特征为QRS波呈现宽基波,R-R间期相等;P波可能出现,但与QRS波无关。
室性心动过缓室性心动过缓是一种缓慢的心律失常,发生于心室内。
其心电图特征为QRS波宽基波,频率低于40次/min。
心室颤动心室颤动是一种快速、无序的心室收缩,常见于急性心肌梗死、电击等重症情况。
其心电图特征为毫无规律的波形。
心电轴偏移心电轴指心脏在心电图上的电轴方向。
正常情况下,其指向左下方。
当心电轴向右偏时,可能表示右心室肥大、肺性心脏等病症。
当心电轴向左偏时,可能表示左心室肥大、心肌病等病症。
以上是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诊断,通过对心电图的分析和判断,可以有效地诊断心律失常,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6种心率失常心电图总结心电图是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来检测心脏功能的一种方法。
心率失常是指心脏的节律异常,这可能会导致心脏无法有效地泵血并影响身体的正常功能。
在心电图上,不同类型的心率失常表现出特定的心电图特征,可以帮助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本文将总结六种常见的心率失常心电图,并进行简要的讨论。
1. 窦性心律不齐窦性心律不齐是指窦房结发放起搏信号的间隔不规则。
在心电图上,窦性心律不齐表现为窦性P波的形态和间期多变,R-R间期的长度不一致。
常见的窦性心律不齐有窦性心律不齐和上行进程的窦性心律不齐。
窦性心律不齐通常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与呼吸和体位变化相关。
然而,当窦性心律不齐出现在休息情况下,并伴随症状,如心悸、头晕等,可能需要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2. 窦性停搏窦性停搏是指窦房结停止发放起搏信号,导致心脏暂时停搏。
在心电图上,窦性停搏表现为连续的P波缺失,R-R间期的延长。
停搏持续时间一般为2秒以上。
窦性停搏常见于年老体弱、冠心病等心脏病患者,并且经常与窦房结功能不全有关。
对于频繁发作或持续时间较长的窦性停搏,可能需要安装人工起搏器以确保心脏的正常节律。
3. 房性心律不齐房性心律不齐是指心脏的起搏点位于心房而非窦房结,导致心脏节律失常。
在心电图上,房性心律不齐表现为心率不规则,P波形态不一致,P-P间期的长度不一致。
房性心律不齐通常与窦房结功能不全有关,常见于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心脏疾病。
具体的治疗方法取决于病因和临床症状,可能包括药物治疗、心脏消融术或人工起搏器植入。
4. 房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是指心脏起搏点位于心房,导致心脏节律过快。
在心电图上,房性心动过速表现为心率增快,P波形态异常,P波可能合并在QRS波群中。
房性心动过速常见于年轻人,通常是窦房结功能正常但心房自律性增强导致的结果。
在对症状明显或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中,可能需要药物治疗或消融术来恢复正常的心律。
5. 室性心律不齐室性心律不齐是指心脏的起搏点位于室室部位,而非窦房结或者房室结,导致心脏节律异常。
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
图特点
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点(一)异位心搏和异常传导的基本特点
房性异位搏动:搏动的P波是与窦性P波不同的P‘波,P’-R间期≥0.12秒,QRS波基本正常。
交界性异位搏动:搏动的P波是与窦性P波相反的P-波,位于QRS波前或后,前部的P——R间期<0.12秒,QRS波基本正常。
室性异位搏动:搏动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畸形,其前无相关P 波,其后T波相反。
异常传导:主要指激动沿正常途径下传中发生传导延迟或中断,心电图在相应的部位会出现传导时间的延长或后续传导波形的缺失。
异常通路传导:主要位于房室间,在QRS波起始部出现P-R间期变化。
(二)窦性心律失常
1.窦性心动过速:符合窦性心律特点,频率>100次/分
2.窦性心动过缓:符合窦性心律特点,频率<60次/分
3.窦性停搏:符合窦性心律特点,较长时间内无窦性搏动
4.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缓慢的窦性节律或缓慢的窦性节律基础上有快速室上性节律的发作
(三)房性心律失常
1.房性早搏:提早的房性搏动
2.房颤:P波消失代为f波,QRS室上型且节律不整
3.房扑:P波消失代为F波,QRS室上型且节律整或不整
(四)交界性心律失常
1. 交界性早搏:提早的交界性搏动
2.阵发性室上速:连续出现的快速房性或交界性搏动
(五)室性心律失常
1.室性早搏:提早的室性搏动
2.室性心动过速:连续出现的快速室性搏动
(六)心脏传导阻滞
1.一度房室传导阻滞:P-R延长
2.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出现室上性搏动脱漏(P波后无QRS)
3.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室上性搏动完全脱漏+缓慢的逸搏心律(七)预激综合征:
1.短P-R+δ波+宽QRS
2.常伴发宽QRS房室折返性室上性心动过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