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心衰新药—-沙库巴曲缬沙坦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891.50 KB
- 文档页数:14
沙库巴曲缬沙坦1.前言传统心衰药物治疗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患者心衰症状,但无法有效降低患者死亡率及因心衰住院率,因此开发新型心衰治疗药物迫在眉睫。
2015 年,具有双重作用机制的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ngiotensinreceptor neprilysin enzyme inhibitor, ARNI)2015 年7 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该药上市用于心力衰竭治疗; 2015 年11 月,欧盟批准该药上市用于治疗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 HFrEF) 患者; 2017 年7 月,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正式批准该药在中国上市,用于HFrEF 患者的治疗,为心衰患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本文综述了沙库巴曲缬沙坦的药学性质,更新了相关临床试验结果,并介绍其在真实世界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临床心衰药物治疗提供参考。
2.作用靶点沙库巴曲缬沙坦是诺华公司的研发团队在吸取其他类似药物研发的经验教训后开发出来的全球首个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是一种具有全新作用机制的心力衰竭治疗药物,其在拮抗血管紧张素Ⅱ受体的同时抑制脑啡肽酶。
它由缬沙坦和沙库巴曲以1 ∶1 的比例构成,具有两个作用靶点: 缬沙坦抑制RAAS,而沙库巴曲进入体内后在肝脏酶的作用下代谢为有活性的脑啡肽酶抑制剂LBQ657,具有抑制脑啡肽酶的作用。
3.药物化学结构诺欣妥®是一种新型的盐复合结晶体,由沙库巴曲和缬沙坦阴离子、钠阳离子和水分子构成,最小晶体结构单元由以下组成:6个沙库巴曲分子(阴离子)和6个缬沙坦分子(阴离子)、18个钠离子(阳离子)、15个水分子。
4.作用机制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是心衰的主要发病机制,抑制神经内分泌系统是心衰药物治疗的重要措施。
作为首个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沙库巴曲缬沙坦由脑啡肽酶抑制剂沙库巴曲和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缬沙坦按照1:1 摩尔比构成,因而具有双重抑制神经内分泌系统作用。
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商品名:Entresto),是诺华公司研发的一款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类药物,于2015年获得FDA批准上市,是全球首款心衰和高血压治疗领域的突破性创新药。
2017年,Entresto获批进入中国市场,商品名为“诺欣妥”,用于治疗心衰,后被纳入2020年国家医保目录。
2021年6月,诺欣妥在国内获批用于原发性高血压治疗适应症。
并且在2021年的国谈中,诺欣妥成功续约,并新增原发性高血压适应症。
因为沙库巴曲缬沙坦降压效果显著,能够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不良反应少,患者的耐受性强,尚未正式发布的2023 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拟将 ARNI 列为新的一类常用降压药物,使其成为传统5大类降压药之外,新的一线治疗药物。
这类药物目前在国内上市的只有沙库巴曲缬沙坦,除了诺华的,国内也有石药集团、南京一心和、正大天晴等三家药厂的仿制药相继获批上市。
沙库巴曲缬沙坦其他名称:诺欣妥适应证:⑴用于射血分数降低的慢性心力衰竭(NYHA II-IV 级,LVEF ≤ 40%)成人患者,降低心血管死亡和心力衰竭住院的风险。
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可代替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 II 受体拮抗剂(ARB),与其他心力衰竭治疗药物合用。
⑵用于治疗原发性高血压.药理作用:⑴药效学:沙库巴曲缬沙坦由沙库巴曲和缬沙坦以 1:1 摩尔比例结合构成的共晶结构。
沙库巴曲是脑啡肽酶抑制剂的前体药物,在肝脏经羧酸酯酶分解为脑啡肽酶抑制剂LBQ657,从而抑制脑啡肽酶对利钠肽的降解,增强利钠肽系统,发挥舒张血管、降低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利钠和利尿的作用。
缬沙坦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II 1 型(AT1)受体进而对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产生抑制作用,并且还抑制血管紧张素II-依赖的醛固酮释放。
二者同时发挥效果可以有效抑制纤维化及心肌细胞肥大增生。
⑵药动学:吸收:口服给药后,分解为沙库巴曲(随后进一步代谢为 LBQ657)和缬沙坦,这三种物质分别在 0.5 小时、2 小时和 1.5 小时达到血浆峰浓度。
指导专家: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副主任药师 刘金虹整 理:朱玲萃抗心衰新药:沙库巴曲缬沙坦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一种进展性疾病,是心血管疾病发展的不良后果,死亡率高、预后不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地高辛是最早用于心衰治疗的药物,随后出现了利尿剂、血管扩张剂与非洋地黄类正性肌力药物,但这类药物只能改善患者心衰症状,无法真正延长患者生命。
直到上世纪90年代,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β受体阻滞剂与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的应用才降低了患者病死率,故神经内分泌抑制剂治疗是心衰药物治疗中的重要里程碑。
其后在2010—2015年间,又先后出现了一批新药,如伊伐布雷定、左西孟旦、奈西利肽等,尤其是沙库巴曲缬沙坦的出现,为心衰治疗打开了新局面。
一项以诺欣妥(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为基础的全球性研究[该研究覆盖了47个国家、985个中心的8442例患者(中国患者353例),是迄今为止心衰领域以死亡为终点沙库巴曲缬沙坦由沙库巴曲和缬沙坦组成。
其中,沙库巴曲可以通过抑制脑啡肽酶(一种中性内肽酶,负责机体内源性血管活性物质的降解,包括利钠肽、缓激肽和肾上腺髓质素)而升高利钠肽水平,起到排钠、利尿、扩血管的作用;缬沙坦可以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发挥排钠、利尿、降低醛固酮的释放,进而抑制心肌重塑。
但沙库巴曲缬沙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复方制剂,它是由沙库巴曲和缬沙坦按摩尔比1∶1组成的单一共晶体,是心血管领域首个双活性物质的共晶体。
在心力衰竭发生早期,交感神经系统能够通过恢复心输出量以及加强血管收缩,从而维持心脏正常功能。
但是随着交感神经系统激活时间的延长,出现内皮细胞功能障碍以及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也是引起大动脉硬化的主要原因。
交感神经系统的持续激活虽然增加了心输出量,但是同样会增加心脏负担,加重心力衰竭症状。
好在机体中存在抵消这一现象的代偿机制,也就是利钠肽系统,其在维持心内环境稳定性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