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虚标实: 心之气血阴阳虚衰为本,血瘀、痰浊、水 饮、气滞为标。
病位: 主要在心,与肺(失肃降、通调水道)、脾 (失健运)、肾(不纳气)、肝(失疏泄)等脏腑 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诊断
主症: 心悸、气喘、水肿。
次症: 不能平卧、咳吐血痰;胁痛、胁下痞块;神 疲乏力、腹胀纳呆;肢冷、唇舌色黯。
既往史: 心悸、心痹、胸痹、真心痛、肺胀、眩晕、 消渴;继发于伤寒、温病;其他危重病。
面白无华、唇甲色淡,加黄芪、当归; 心动悸,脉结代,用炙甘草汤。
阳虚水泛证: 右心衰
症状: 心悸,气短喘促,动则尤甚,端坐不得卧,形寒肢冷, 尿少肢肿,面白或晦暗,口唇青紫;舌质淡黯,苔白,脉沉弱 或沉迟。 治法: 温阳,活血利水。 方药: 真武汤。(熟附子、生姜、桂枝温通心肾;茯苓、白术 健脾利水;泽泻、猪苓利水消肿;丹参、川芎、牛膝活血利水 ) 加减: 血瘀、水肿甚者,加泽兰、益母草;
《景岳全书》: 病机-虚为本
“虚微者动亦微, 虚甚者动 亦甚。” 凡治此者宜“养气养精, 滋 培根本” , “宜节欲节劳, 切戒酒色”。
心衰: 心之气血阴阳虚衰
明清时代: 病机-血瘀为标
《医参》 “心主脉, 爪甲不华, 则心衰矣。”
《血证论·怔忡》 “凡思虑过度及失血家去血过多者, 乃有此虚证, 否则多挟痰瘀, 宜细辨之。”
阴竭阳脱: 全心衰
症状: 心悸喘憋不得卧,呼吸急促,烦躁不安,大汗淋漓, 四肢厥冷,颜面发绀,唇甲青紫,尿少或无尿;舌淡胖而 紫,脉沉细或脉浮大。 治法: 益气,回阳固脱。 方药: 参附注射液,四逆加人参汤。(人参益气;熟附子回 阳救逆固脱;炙甘草、干姜鼓舞心阳) 加减: 阴竭加山茱萸、麦冬;
喘甚加五味子、蛤蚧; 冷汗加龙骨、牡蛎; 四肢厥冷,脉细微而迟,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加人参、 黄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