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效防护林封育改造作业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80 MB
- 文档页数:31
最新低效林改造作业设计说明书一、项目背景为了提高我国林业资源的利用效益和保护环境,加快推进国家低效林改造工程,本次作业设计着重研究最新的低效林改造方法与技术。
二、项目目标本次作业的目标是设计一套最新的低效林改造方案,以提高林地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推动低效林的转型升级。
三、项目内容1.研究低效林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从树种结构、林地状况、经营管理等方面,全面分析低效林的问题。
2.寻找改造方法与技术:通过文献调研和实地考察,寻找国内外关于低效林改造的最新方法与技术,包括植株更新、土壤改良、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技术。
3.设计低效林改造方案:基于问题分析和技术研究的结果,设计一套系统的低效林改造方案,包括林地规划、树种配置、经营模式等方面的内容。
4.技术经济评价:对设计方案进行技术经济评价,评估改造方案的可行性和经济效益。
5.编写最新低效林改造作业设计说明书:根据项目研究结果,编写一份详细的最新低效林改造作业设计说明书,包括研究背景、目标、内容、方法、结果等内容。
四、项目执行计划1.第一周:进行低效林问题分析,搜集相关文献和资料。
2.第二周:开展技术研究,了解最新的低效林改造方法与技术,进行实地考察。
3.第三周:设计低效林改造方案,包括林地规划、树种配置、经营模式等内容。
4.第四周:进行技术经济评价,评估改造方案的可行性和经济效益。
5.第五周:编写最新低效林改造作业设计说明书,进行修订和完善。
五、预期成果1.对低效林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找出改造的关键问题和难点。
2.寻找到最新的低效林改造方法与技术,并提出一套系统的改造方案。
3.进行了技术经济评价,对改造方案的可行性和经济效益进行了评估。
4.编写了一份详细的最新低效林改造作业设计说明书,提供给相关利益方参考和使用。
六、项目经费七、项目团队本次项目由一名项目负责人和两名研究人员组成团队,共同完成研究和报告的撰写工作。
八、项目风险1.数据收集不全面:由于时间和资源的限制,可能无法获取足够的相关数据和信息。
沙漠防护林工程施工方案一、土地整治与改良在施工前,必须对沙漠土地进行整治与改良,以提高土地的保水能力和肥力。
具体措施包括:对土地进行平整,去除沙石,保证土地平坦。
使用有机物质进行土壤改良,增加土壤肥力和保水能力。
在必要时进行土壤深翻,打破土壤板结,促进根系发育。
二、树木培育与选种选择适应沙漠环境的树种进行培育,是提高防护林效果的关键。
我们计划:选择耐旱、抗风沙、生长快的树种,如某些沙棘、胡杨等。
在苗圃中进行预先培育,确保树苗生长健壮,根系发达。
根据施工区域的土壤和气候条件,进行适宜的树种搭配。
三、林业设施建设为了保护林木,我们将建设一系列林业设施,包括:设立围栏,防止人为和动物破坏。
建设防风林带,减轻风沙对林木的侵害。
在必要地点设立观察点,便于进行生态监测。
四、灌溉与水源保障沙漠地区水源稀缺,因此灌溉与水源保障是防护林工程的重要环节。
我们将:寻找并开发可靠的水源,如地下水、雨水收集等。
建设灌溉系统,确保水分能够均匀、高效地供应给林木。
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渗灌等,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五、防护设施建设为了增强防护林工程的整体效果,我们还将建设一些防护设施,包括:设立沙障,固定流沙,防止沙丘移动。
在关键地段设置挡风墙,减轻风沙的侵袭。
在必要时进行土地固结处理,增强土地的稳定性。
六、生态监测与管理为了确保防护林工程的长期效果,我们将进行严格的生态监测与管理,具体措施包括:设立长期的生态监测点,监测林木生长、土壤变化等情况。
定期对林木进行修剪、施肥等管理,保持林木的健康生长。
建立病虫害防治体系,及时发现并处理病虫害问题。
七、工程验收与维护工程完成后,我们将进行严格的验收,并制定长期的维护计划,包括:按照相关标准对工程进行全面验收,确保各项指标达到要求。
制定详细的维护计划,包括定期检查、维护保养等。
建立应急响应机制,对突发事件进行及时处理。
八、人员与设备配置为了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我们将配置充足的人员和设备,具体措施包括:根据工程需要,配备专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林场低产林改造作业设计报告是XX最新发布的《林场低产林改造作业设计报告》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觉得应该跟大家分享,重新整理了一下发到这里[://]。
林场低产林改造作业设计报告××市××区杨枫泉林场低产林改造作业设计报告一、基本情况㈠林场基本情况××市××区××××林场位于××市××区××街南部,与××街××社区××村、××村接壤。
场内有一座××××水库贯穿南北,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均气温℃,适合各类树木生长。
海拔最高94米,最低米,地貌呈中间低平、四周山林环抱之势。
场内交通便利,有一条水泥路直通场部,距107国道仅10余公里,距京珠、沪蓉高速互通15公里左右,距××市和××区均不到30公里,与周围各村均通有水泥路。
林场现有山林面积731亩,其中松杂类亩,竹子34亩,杉木395亩,茶叶亩,柑桔35亩。
㈡低产林基本情况根据《湖北省低产林改造工程建设管理办法》对低产林界定的标准,将林分树高、蓄积生长量较同类立地条件林水平均水平低30%以上;林分中同的树种组成占比重4成以下以及品种退化、老化、已不适应市场需求的经济林列为此次低产林项目的改造对象。
场内现有林地731亩,除亩松杂树为生态公益林不得砍伐,其余亩都是需改造的低产林地,其中杉木395亩,茶叶亩,柑桔35亩。
二、林场低产林原因分析一是造林质量差。
造林管理粗放存在造林前没有规划设计好,造林不按适地适地树要求,再加上造林后管理粗放,XXTOP100范文排行只造少管,甚至不管,致使林地杂草丛生,环境恶化,林木生长缓慢,部分长成“小老头树”,有的甚至似灌木状,同时缺乏科学的抚育管理,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林相衰败,产量很低。
林业百科:如何改造低效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林业百科:如何改造低效林》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您喜欢小编的推荐,请继续关注店铺。
店铺,给你不一样的人生。
近些年来,各地营造了大面积杜仲林,但由于生产上重栽轻管,忽视质量,管理粗放,形成了一些低产低效林,严重地影响了杜仲的生产发展。
为提高经营效益和产品的经济价值,现将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低效林改造技术介绍如下。
一、形成杜仲低效林的主导因素1.立地条件不适。
杜仲属深根性树种,其生长发育要求土层深厚,土壤疏松、肥沃,而生产上为讲求规模、集中成片,致使一糠滞敛泷。
2.种苗质量差。
生产上长期采用实生繁殖,苗木品种、质量良莠不齐,株间差异明显,栽后生长势失衡,林相不整齐,影响单位面积的产量和产品的质量。
3.经营管理粗放。
定植前土壤未能按要求深翻,定植后又没有适时进行扩穴,致使林木根系生长不良,甚至不少地方栽后不进行除草松土,林内杂草丛生,光照恶化,造成杜仲幼林生长发育不良。
加之多数地方杜仲栽植后,未能进行必要的整形修剪,任其自然生长,造成植株主干低矮、弯曲,叶片小而色淡,新梢生长量小,生长势衰弱。
4.栽植密度不当。
部分地方造林时不顾客观实际,盲目提倡密植,而当树冠郁闭时又不及时进行疏株、间伐,造成林内通风透光不良,病虫害严重发生。
5.病虫害防治不力。
特别是对剥皮后因机械和操作时造成损伤而发生的烂皮病,不能及时或不知道如何防治,造成整株和片林死亡或树势早衰。
二、杜仲低效林改造技术低效林虽多数是由某一个单项因素或少数因子造成的,但其改造必须采用综合配套技术,从加强土肥水管理、复壮树势入手。
1.深翻土壤,增施肥水。
对于土层较薄,土质贫瘠或粘质的低效林地,采取深翻土壤、改善土壤结构和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等措施。
幼龄树采用全园深翻或扩穴深翻,成年树为避免过多的伤及根系,采用隔行或隔株深翻,对深翻时伤及的少量根系,应将断根剪平,以利愈合,促发新根。
深翻时间以秋、冬季进行为好,这时地上部分生长缓慢,养分开始积累,地下部分正值根系生长高峰,伤根易愈合。
防护林工程设计方案一、工程背景及项目概况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土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的恶化加剧了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程度。
特别是近年来林火、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为了有效减少自然灾害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影响,保护土地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持续稳定的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在各地开展了大规模的防护林工程。
防护林工程是指通过植树造林和生态修复等手段,在山体、河流、道路、建筑等易发生滑坡、泥石流、塌方等灾害地区,对土地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和修复的工程。
本项目位于我国西南地区一个地势较陡峭的山区,该地区因地势险峻,降水较大,加上过度的土地开发和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导致了大片的山体裸露,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为了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减少自然灾害对当地居民和农田的影响,本项目拟对该地区进行防护林工程。
二、项目建设目标1. 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环境质量;2. 减少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对人们生命和财产的影响;3. 促进当地农业生产的健康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三、项目技术方案1. 确定建设地点根据当地的地形地貌和土地利用情况,选择易发生滑坡、山体塌方等自然灾害的地区作为建设地点。
2. 种植树木在建设地点选择合适的树种,开展植树造林工作。
在选择树种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土壤等因素,选择适应当地环境的树木。
同时,要根据地形地貌的情况,合理布置树木的种植密度和间距,加强根系的延深和扩展。
3. 生态修复对于已经退化的生态环境,进行土壤改良、植物排序等生态修复工作,逐步恢复当地的生态系统。
4. 林地管理建成防护林后,加强对林地的管理和维护工作,及时发现和处理林地出现的问题,确保防护林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5. 完善防护设施在建成防护林后,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适时落实和完善相应的防灾设施,如防护网、植物茵墙、矿石堤等。
四、项目实施计划1. 前期准备组织调研,了解建设地点的环境状况、当地居民的需求,确定建设方案;2. 种植树木选择适当的季节,组织抽调专业人员和技术工人,进行植树造林工作,保证树木的成活率;3. 生态修复招募相关专业人员,进行土壤改良、植物排序等生态修复工作;4. 林地管理建成防护林后,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对林地进行定期的巡查和管理工作;5. 完善防护设施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适时落实和完善相应的防灾设施。
更新造林作业设计一、设计背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不断加剧,森林资源的稀缺性和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改善环境,保护生态平衡,提高森林覆盖率,我设计了这个造林作业。
通过对造林过程的规划和设计,对目前环境状况的分析和评估,提出合理的造林方案,从而达到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环境质量的目的。
二、环境分析1.气候条件:本地属温带季风气候,春季,夏季降雨充沛,秋季减少雨量,冬季干旱。
气温适宜,可能降雨三个月左右。
人工造林的最佳时期是春季。
2.土壤条件:本地土质酸性较强,疏松性好,属于较好的土壤,适合树种长势。
3.地形条件:地势较为平坦,水土资源丰富,适合树木栽种。
4.植被状况:目前植被条件较好,但森林覆盖率低,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工程。
三、造林目标1.增加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2.改善土壤质量,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
3.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创造就业机会。
4.增加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
四、造林方案1.选择优势树种,根据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选用松树为主,配合用柏树、柳树、枫树等耐寒阔叶树种。
2.确定造林规模,本次工程计划造林面积5000亩,计划栽植松树3000亩,柏树1000亩,柳树500亩,枫树500亩。
3.确定造林时间,本次工程计划在春季进行,以便树木生长季节充分。
4.确定造林和管理措施,根据不同树种的特点,采取合理的栽植密度和间距,合理施用肥料和农药,定期修剪和管理。
五、造林过程1.场地准备:选定造林地点,进行地面平整、翻草、翻土、改良土壤、开沟排水等工作。
2.树苗选种:选择生长期较长,抗逆能力强的树苗,进行繁殖和培育,以备开工时栽植。
3.栽植作业:根据造林规划,按照不同树种的要求和要求,采取合理栽培密度和方式,完成栽植工作。
4.养护管理:对栽植后的树木进行定期修剪、施肥、灌溉和防病防虫工作,保证树木的生长和成活。
六、监测评估在造林后一段时间内,要对造林地点的植被覆盖率、树木生长情况、土壤质量变化等进行监测和评估。
一、工程名称:***县***乡2022 年度省级低效林改造项目。
二、工程简介:本工程根据项目建设的依据和原则,结合***乡自然地理、气候条件,人工造林 2800 亩,主要选用藏柏、川滇桤木为造林树种。
三、质量标准:1、符合国家、云南省及本招标文件所列有关造林绿化工程施工的规范、规程和验收标准;2、符合作业设计书的规定要求;3、造林质量合格;4、在养护期内,分种树、分规格的苗木保存率95%以上,无病虫害,生长旺盛。
四、工期:造林工期自2022 年5 月下旬至当年7 月下旬;养护期(含补植)自施工起至2022 年秋季。
五、现场条件:施工现场为自然疏林地,通往施工现场的道路为农用(田间)道路,距水源地较远,施工现场无水源。
一、《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1995;二、关于本工程的《项目招标文件》;三、关于本工程的作业设计书、资料及附件.一、两个“确保”一是确保安全和质量,二是确保工期目标.二、达到“三高"高标准控制施工全过程;高效率建设本工程;高水平建设本工程。
三、坚持“四先”在实施中,用先进的设备和科学配置来满足设计文件、满足建设单位的要求;先进的技术与工艺来保证质量要求;用先进的组织管理方法,结合本工程特点,统筹考虑,科学安排;用先进的思想观念来统一全体参建职工的认识,不凭老经验、老方法办事,把创优目标全面贯彻到施工的每一个环节.四、狠抓重点、难点工程施工中始终把重点、难点工程放在突出位置狠抓不放,根据我单位类似工程的施工经验,对可能浮现的问题,提前研究策划,优化选用,发挥我单位的综合优势,创一流水平。
五、全过程监测、信息化施工对各道工序进行全过程的跟踪监测,并及时反馈施工全过程和各类信息,以便更好地指导施工。
一、本工程以山地造林为主,工程施工必须参照山地造林工程的有关做法,以及工程质量评定标准进行施工,并应符合有关相应规定。
二、在场地平整基础开挖时应首先对该地段进行考察和勘探,经认真分析其地形地貌、土壤结构及生态环境等因素,研究其解决方案,总结施工利弊因素,做好充分的施工准备工作。
林业作业设计实施方案一、前言。
林业作业是指在林木生长、更新、保护和利用过程中,为了实现林木的良好生长和高效利用而进行的各种操作活动。
林业作业设计实施方案的编制是为了合理、科学地组织和安排林业作业活动,保障林木的生长和发育,提高林木的质量和产量,促进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二、林业作业设计原则。
1. 生态原则,保护生态环境,尊重自然规律,促进林木的自然生长和更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干扰和破坏。
2. 经济原则,根据林木的生长特点和经济价值,合理安排林业作业活动,提高林木的经济效益。
3. 安全原则,保障作业人员的安全,减少作业过程中的安全事故发生,确保作业活动的顺利进行。
4. 高效原则,提高作业效率,降低作业成本,提高林木的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三、林业作业设计实施方案内容。
1. 林地调查与评估,对待作业林地进行综合调查和评估,包括林地类型、地形地貌、土壤条件、植被状况等,为后续作业活动提供依据。
2. 作业活动规划,根据林地调查与评估结果,制定作业活动规划,包括作业时间、作业内容、作业范围、作业方式等,确保作业活动有序进行。
3. 作业技术指导,根据不同的作业活动,制定相应的作业技术指导方案,包括植树造林、抚育管理、病虫害防治、采伐运输等,提高作业效率和质量。
4. 安全生产管理,制定安全生产管理方案,包括作业人员的安全培训、作业现场的安全防护、作业设备的安全维护等,确保作业过程中的安全生产。
5. 资源保护措施,制定资源保护措施方案,包括水土保持、生态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等,减少作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6. 绩效评估与监测,建立作业活动的绩效评估与监测体系,对作业活动进行定期评估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四、总结。
林业作业设计实施方案的编制是林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障林木的生长和发育,提高林木的质量和产量,促进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科学合理地制定和实施林业作业设计方案,才能更好地实现林业管理的目标,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中央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Array投资生态防护林建设工程项目
连云港市花果山风景区封山育林
作业设计书
江苏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
二○○九年十月
项目名称:连云港市花果山风景区封山育林
项目负责人:葛百权
建设单位:连云港市花果山风景区管理处
首席专家:
设计单位:江苏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
资质: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证书甲B009 发证机关国家林业局设计负责人:
主要参加人员:
成果审核:本项目经审查符合有关技术规程和质量标准,
同意提交。
审核人:(签字)
签发日期:。
低效林改造技术摘要:本文介绍了低效林的概念,低效林改造的意义,总结了低效林改造技术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低效林;改造技术;补植改造低效林是指受人为因素的直接作用或诱导自然因素有影响,林分结构的稳定性失调,林木生长发育衰竭,系统功能退化和丧失,导致森林生态功能,林产品产量或生物量显著低于同类立地条件下相同林分平均水平的林分总称[4]。
根据经营目标的不同,低效林分为低效防护林和低质低产林(低产商品林)。
低效林分布范围广,占总森林面积的比重较大,制约和影响了行业经济建设和区域社会的健康发展。
低效林改造是国土治理和生态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改善林种树种结构、提升林分质量、提高林地生产力、最大限度提高森林资源三大效益的重要森林经营措施,是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促进林农致富增收的必然要求。
我县在创建林业生态县过程中,对低效防护林、低质低产用材林和经济林进行了大面积的改造,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产生了巨大的生态和经济效益,巩固了北江流域翁江支流生态屏障的地位,推进了我县林业生态县建设进程。
笔者根据多年来林分改造的实践经验,总结了低效林改造技术,以期促进低效林改造途经与方法的推广。
一、低效防护林改造技术(一)补植改造适用的林分状况为针叶纯林(针叶树比重在90%以上的林分)、低质残林(林分郁闭度0.2~0.4的林分)、受病虫害或火灾危害严重的林分、疏林等。
1.林地清理:采用带状或块状清杂方式,清除带宽1 m或植穴1m以内的所有杂草、杂灌木(树高1 m以上的乔木保留)。
2.补植密度:视林分状况,可均匀或局部的抽除停止生长或长势极差的林木,或伐除过密针叶树,补植阔叶树,培育混交林。
补植密度一般为1200株/公顷(也可视林地现有林木的分布状况布穴确定株数)。
3.整地挖穴:植穴规格以50㎝×50㎝×40㎝为宜,每穴施基肥(复合肥)250g后再覆土至满穴。
此工序要求在1月底前完成。
4.树种与苗木:树种宜选择优良乡土阔叶树种,如木荷、枫香、黎蒴、樟树等;造林苗木宜选择1年生容器袋苗,要求苗高4㎝以上,地径0.4㎝以上优质壮苗。
一、施工组织设计1、项目管理网络(附图)项目管理网络是确保施工项目在计划要求工期内完成,并在保证工程质量、施工安全和不会因此而增加工程实际成本的条件下,适当地缩短施工工期。
本工程为精河县2011年度重点防护林封育工程2000亩:其中围栏30800米,标识牌和宣传牌各1个。
计划开工日期:2011年6月24日,竣工日期:2011年7月30日,总工期为36天。
针对本工程公司建立了严密的工期保证措施,针对每一项工程均实行项目目标管理,并编制施工网络图,严格按目标进度,确保当月计划当月完成,满足工程需要,保证工程工期、质量目标的实现。
2、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附图)本工程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是施工组织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根据实测的地形图,而制作的平面布置图,因而,它既要体现施工主要方案,同时又是对施工主要方案校核的重要方面。
换句话说,即现场各方面条件是否适合拟定的施工方案的实施。
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也是现场文明施工的基本保证。
施工现场的布置要考虑到对空间的合理利用,有机地将机械设备的工作范围发挥到最大限度,做到充分施展。
施工过程中所有材料、机具、设备等要分类堆放整齐,不要乱堆乱放,保证施工现场的整洁与协调,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创文明施工现场。
(1)、临时设施及材料堆场布置由于本工程施工工期紧,施工内容多,故合理安排工序、布置现场临时设施是关键。
本工程施工地点位于精河县托里乡,为保证施工过程中不影响施工进度,因此在施工前期必须合理布置好办公区、职工宿舍、食堂、材料仓库等临时设施。
(2)、解决临时用水、用电主要施工机械设备用电设配电箱,电源从业主提供的配电箱中引入;因围栏工程为干作业,故施工过程中除生活用水和生活用水外基本无须用水,均由业主方提供。
3、工序衔接合理,关键节点控制措施可行(1)、工序的衔接:工序的衔接一般由进度安排中反应出来,一般在满足施工期要求情况下,对选定的方案和施工方法、材料、构件的供应情况,能投入的劳动力,机械数量及其效率,作综合研究,排出计划后,还要检查与调查施工进度与计划各工序间的衔接。
林地改造工程施工方案设计一、项目情况林地改造工程是指对原有森林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的工程。
其目的是保护自然生态环境,提高森林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厦门市某地位于亚热带,气候湿润,四季如春,适宜森林生长。
由于历史原因和人为因素,该地区的部分林地资源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损失。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林地的功能和效益,有必要对该地区的部分林地进行改造。
本次林地改造工程涉及面积约500公顷,主要包括重新植树造林、卫生砍伐、病虫害防治、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等内容。
工期为两年,预算为5000万元。
具体方案设计如下:二、工程项目设计1.重新植树造林重新植树造林是本次林地改造工程的重点内容。
根据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宜的树种进行造林。
主要树种包括马尾松、榉树、柚木等,其中马尾松是本地区的特色树种,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经济效益。
重新植树造林的主要工作包括土地准备、育苗、栽植等。
在土地准备方面,需要进行地表整理和施肥,以改善土壤条件。
育苗工作包括选用优质种苗和进行育苗管理。
栽植工作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栽植密度和树种配置,并做好栽植后的养护管理。
2.卫生砍伐卫生砍伐是指对林地中的病弱树木和杂草进行清除和砍伐,以提高林地的生长条件和经济效益。
主要工作包括清除枯枝败叶、病虫害树木,砍伐杂草等。
在进行砍伐作业时,需要注意保护周围的成林树木,避免对林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3.病虫害防治病虫害防治是保护林地资源的重要措施。
针对本地区的病虫害情况,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主要工作包括病虫害监测、防治方案设计和防治作业。
病虫害监测需要对林地资源进行定期监测,及时掌握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和程度。
防治方案设计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防治措施和药剂使用方式。
防治作业需要采取适当的方法,及时清除病虫害树木和防治病虫害的发生。
4.水土保持水土保持是林地改造工程的重要内容。
水土保持的主要工作包括坡面整理、植草护坡、沟道治理等。
低效林改造设计要点及基本要求(2007-11-12 作者: 董建林内蒙古三北防护林工作站出自: )低效林是指受人为因素的直接作用或诱导自然因素的影响,林分结构和稳定性失调,林木生长发育衰竭,系统功能退化或丧失,导致森林生态功能、林产品产量或生物量显著低于同类立地条件下相同林分平均水平林分的总称。
根据起源的不同,低效林可分为低效次生林和低效人工林;根据经营目标的不同,低效林可分为低效防护林和低质低产林。
《低效林改造技术规程》对低效林的定义有如下含义:第一低效林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受人为因素的影响;第二形成低效林的外部因素改变后,林分质量能够显著改善;第三低效林是一个相对概念,没有一个统一标准,是以相同立地条件下相同林分平均水平来衡量;第四是针对次生林和人工林的定义,对原始林不适用。
(一)低效林改造的目的为改善林分结构,开发林地生产潜力,提高林分质量和效益水平,对低效林采取的结构调整、树种更替、补植补播、封山育林、林分抚育、嫁接复壮等营林措施。
低效林改造范围包括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和薪炭林。
低效林改造不适宜于原始林、特殊灌木林的林分类型以及改造后不宜更新的林地。
(二)低效林改造的重点是低效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和薪炭林因营造、采伐和利用的特殊性,形成低效林的数量和可能性较小。
我们国家建设防护林的目的,防灾减灾是第一位的,同时在保障防护效益的基础上兼顾经济效益,即我们建设主要是生态经济型防护林(如三北防护林)。
(三)低效防护林改造的意义低效防护林改造的意义重大,是十分必要的。
这是因为:第一、低效防护林改造可以增强防灾减灾能力,恢复森林的防护功能。
如:上世纪50年代建设的乌兰布和沙漠锁边林带,上世纪末林带整体退化,沙漠前移对农田、村庄和黄河构成威胁,本世纪初进行了改造,提高了防护效果。
第二、低效林改造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林分结构改善、森林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如乌兰布和沙漠原锁边林带由杨树、沙枣、柳树等乔木组成,树种成熟期相近且缺乏天然更新能力,林带到一定时期整体退化,改造难度大;而改造后的林带实施针阔、乔灌、慢速树种组合,加大乡土树种比重,树种成熟期成阶梯,有利于系统的稳定和更新改造。
林业工程作业设计方案一、设计背景与意义1.1 设计背景林业工程是对森林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的一门工程技术学科,是为了能更好地保护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资源的经济价值和生态效益而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
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
因此,必须制定合理的林业工程作业设计方案,以更好地实施有效的森林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
1.2 设计意义制定科学合理的林业工程作业设计方案,有利于规范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动,提高森林资源的保护水平,促进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可以有效避免乱砍滥伐、过度开发的情况发生,降低森林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创造有利的条件,有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因此,本次林业工程作业设计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二、设计任务本次林业工程作业设计方案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合理的森林资源管理和保护方案,为森林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以此推动森林资源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
具体包括:2.1 对当地森林资源的分析和评估,包括森林类型、林龄结构、森林密度、树种组成等情况的调查与评估。
2.2 分析当地森林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总结经验,找出不足,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2.3 制定合理的森林资源管理和保护方案,包括森林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规划、森林资源的保护措施、林木培育和更新等方面。
2.4 提出有效的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的技术措施和政策建议,推动当地森林资源的科学管理和有效保护。
三、设计内容3.1 森林资源的分析和评估通过对当地森林资源的调查和分析,了解当地的森林类型、林龄结构、森林密度、树种组成等基本情况。
通过采取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的方法,对森林资源进行评估,为下一步的规划和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3.2 森林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分析当地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包括木材采伐、非木产物采集、观光旅游等方面的情况,总结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措施。
浙江省营造林作业设计规范(修订版)浙江省林业局二○○四年一月—3—浙江省营造林作业设计规范(修订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营造林作业设计管理,提高营造林成效,根据国家林业局《造林质量管理暂行办法》、《造林作业设计规程》等有关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营造林作业设计,也叫施工设计,是依据营造林工程总体设计或初步设计文件进行的详细设计,设计深度应满足项目施工或作业的技术要求。
第三条营造林作业设计应严格按照《全国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1995)、《浙江省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DB33/T379.4-2002)、《浙江省商品林建设技术规程》(DB33/T380.2-2002)及其它有关国家、行业、地方规定的营造林技术标准要求进行设计。
第四条凡纳入县级年度规划的营造林项目,都必须有作业设计。
第五条营造林作业设计应由具备相应资质的单位按批准的建设项目组织设计,按设计组织施工,按标准组织验收。
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营造林作业设计编制的组织指导,保证作业设计的质量,实行营造林项目作业设计质量负责制。
第六条营造林作业设计必须在施工作业上一年度或在整地前3个月内,由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有资质的设计单位或专业技术队伍编制完成,并经县(市、区)林业主管部门审批后实施。
国家重点林业工程营造林项目的审批文件和作业设计一览表报省、市林业主管部门备案。
第七条作业设计一经批准,不得随意变更。
确需变更的,必须由建设单位提出申请,委托设计单位作出相应修改后,报原批准部门重新审批。
没有作业设计或作业设计未经批准的,不得组织实施。
第二章设计内容和要求第八条营造林作业设计包括人工造林更新作业设计、封山育林和低效防护林改造作业设计。
飞播造林作业设计规范另作规定。
人工造林更新分山地人工造林更新和平原绿化造林。
—4—山地人工造林更新包括荒山荒地造林、退耕还林、迹地更新等。
平原绿化造林包括绿色长廊工程造林、标准田林网造林、平原片林等。
低效林改造造林施工组织设计为了提高森林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推动林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低效林改造造林施工组织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下面将从施工前准备、施工组织与管理、施工技术与方法以及施工后的维护保护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1.施工前准备:首先,需要做好项目的规划与设计工作。
根据低效林的实际情况,确定造林的种类、数量和区域。
同时,要进行前期调查和勘测,了解土壤、水源、地形地貌等情况,为后续的施工提供准确的数据和信息。
其次,要进行物资的准备工作。
根据造林的规模和种类,提前准备好所需的苗木、种子、化肥等物资,并对其进行质量检查,确保施工过程中物资的供应和质量。
最后,制定详细的施工计划。
根据项目的时间和资源限制,合理安排施工的进度和次序,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
2.施工组织与管理:在施工组织与管理方面,需要合理划分工作区域和工作人员。
根据施工计划,将整个施工区域划分为若干个小区域,并确定每个小区域的负责人和工作人员,明确责任和任务。
同时,要制定详细的工作流程和安全规范。
对于每个施工操作的具体步骤和注意事项进行规范,确保施工过程的安全和高效。
此外,要加强现场指导和监督。
配备专业的技术人员对施工过程进行指导和监督,及时解决施工中遇到的技术问题,确保施工的质量和效率。
3.施工技术与方法:在施工技术与方法方面,要根据低效林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造林方法。
如直播、框播、穴播、块播等,根据地形和土壤状况选择适合的播种方法。
同时,要根据不同种类的苗木选择合适的栽植方法。
如水苗、育苗、容器苗等,根据环境条件和耐旱程度选择合适的苗木,提高栽植的成活率。
此外,要进行合理的施肥和灌溉。
根据土壤肥力和水源情况,确定合适的施肥和灌溉量,增强苗木的生长能力和抗逆性。
4.施工后的维护保护:在施工后的维护保护方面,要加强对苗木的护栽。
及时修剪和除草,保持苗木的良好生长环境,防止病虫害的发生。
同时,要加强监测和评估工作。
定期对造林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提高施工质量和效果。
低效防护林封育改造作业设计第二章设计指导设思想、依据与原则2.1 设计的指导设思想根据低效防护林的形成原因及其林分结构的特点,按照生态公益林经营的基本要求,对现有低效防护林进行林分结构(主要是层次结构、树种结构和年龄结构)改造,将单层林、同龄林、树种单一的低效针叶林逐步改造成复层、异龄的针阔混交林。
并通过科学合理的封育管护,有效提高林分郁闭水平,增加林下植被盖度,逐步诱导形成林分层次结构完整、功能多样的森林生态群落。
提高其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的能力,增强森林的生态防护功能,为M县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2.2 设计依据●《造林技术规程》GB/T 15776-1995●《封山(沙)育林技术规程》GB/T 15163-1994●《森林抚育规程》GB/T 15781-1995●《生态公益林建设导则》GB/18337.1-2001●《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GB/18337.2-2001●《生态公益林建设规划设计通则》GB/18337.3-2001●《造林作业设计规程》LY/1607-2003●《浙江省营造林作业设计规范(试行)》●《浙江省营林技术规程规范》●《浙江省重点防护林工程国债项目实施办法(试行)》●《关于下达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林业局2003年防护林工程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投资计划的通知》浙计农经〔2003〕885号●《M县2003年防护林工程国债项目建设方案申报书》●《浙江省M县森林分类区划界定工作成果》●M县1998年二类调查成果资料2.3 设计原则2.3.1优化林分结构、提高防护效能的原则低效防护林改造的主要目的是优化林分结构,提高林分的复层郁闭水平,增加林下的植被盖度,提高林分的防护效能。
因此,本次作业设计,把保护现有的阔叶幼树,选择合适的阔叶树种进行科学的补植造林,优化林分结构、提高防护效能作为重要原则。
2.3.2 补植造林与封育管护相结合的原则通过采取补植造林措施,对低效防护林的林分结构进行改良,同时对所有改造小班均进行科学合理的封育管护,提高林分郁闭水平和防护功能。
2.3.3 分类改造、规模封育的原则根据不同的低效防护林类型,分别采取团状、块状和带状补植造林措施,有效实现对现有林分结构的根本性改造;为提高封育管护效果,应坚持适度规模封山,每个封育管护区的面积一般宜控制在1500-4500亩以内。
2.3.4 生态效益优先,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原则低效防护林改造必须优先考虑森林的生态效益,提高林分的保持水土和涵养水源能力。
同时兼顾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于公路两旁、水库周围的低效防护林,可适当选择一些观赏树种(如香樟、杜英、山乌桕、枫香等)进行补植造林,提高林分的观赏价值。
2.3.5 适地适树的原则为提高低效防护林改造成效,补植造林必须做到适地适树,补植树种应以木荷、青冈、麻栎、枫香等乡土树种为主。
第三章范围与布局3.1 布局原则为避免破坏现有林分的生态防护功能,提高生态公益林建设资金的使用效果,低效防护林改造小班的区划布局必须遵守以下原则:(1) 重点改造一般保护区的低效防护林,对特殊保护地区与重点保护地区的低效防护林不进行改造;(2) 重点改造经营型低效防护林,对原生型低效防护林一般不进行改造;(3) 重点改造低郁闭度(0.2-0.5)的低效防护林,对郁闭度较高(0.5以上)的林分不进行改造;(4) 重点改造林分结构单一的低效针叶防护林,对混交林、复层林不进行改造。
3.2 布局范围与建设规模按照低效防护林改造的布局原则,项目主要安排属一般保护地区的公路两侧与水库周围一重山汇水面积范围内的低效防护林进行改造。
项目涉及XZ、SZ两镇的13个行政村。
项目共计改造低效防护林7000亩(均为防护功能较低的水源涵养林或水土保持林),总投资预算为96.92万元。
3.3 经营区划3 .3.1小班区划原则在1998年二类调查小班区划的基础上,按照以下原则区划经营小班:(1)不同权属;(2)不同林种;(3)不同树种;(4)不同郁闭度;(5)不同龄组;(6)不同立地条件。
3.3.2 区划结果项目共区划为25个小班,其中XZ镇10个小班,SZ镇15个小班。
同时,根据低效防护林的特点,将其分为三种类型,即林相残破型、林相老化型和结构简单型。
为便于封育管护,提高低效防护林改造成效,将所有小班组织为4个封育管护区,其中XZ镇2个封育管护区,SZ镇2个封育管护区。
详细区划结果见表一。
低效防护林封育改造区划结果表第四章低效防护林封育改造技术设计4.1 改造类型设计根据低效防护林类型及其改造方式的不同,共设计5个改造类型。
(1) 林相残破-局部补植型(Ⅰ):该类型为因过度采伐而形成的天然次生稀疏马尾林,现有林木分布不均,林隙较多,通过局部补植阔叶树,改造成针阔混交林。
(2) 林相老化-综合改造型(Ⅱ):该类型为因立地条件差、树种不适合而形成的小老头针叶林,现有林木分布不均,局部郁闭度稍大,宜通过伐除部分林木后,补植一些适生的阔叶树种,改造成针阔混交林。
(3) 结构简单-均匀补植型(Ⅲ):该类型为因经营管理不科学而形成的单层马尾松纯林,林分郁闭度较小,现有林木分布均匀,林下植被稀疏,通过均匀补植适生的阔叶树种,改造成针阔混交林。
(4) 结构简单-局部补植型(Ⅳ):该类型为单层马尾松纯林,现有林木呈团状分布,林隙较多,立地条件较差,坡度较大,只宜采用局部补植阔叶树种的改造方式。
(5) 结构简单-效应带改造型(Ⅴ):该类型亦为单层马尾松纯林,林分郁闭度相对较高,立地条件相对较好,宜采用效应带改造方式,带状伐除部分林木,开设效应带,并栽植适生阔叶树种改造成复层异龄针阔混交林。
4.2补植造林树种设计4.2.1 树种选择原则(1)适地适树的原则。
根据树种的生物学特性,不同立地类型的小班选择不同的适生树种进行补植造林。
(2)以补植阔叶树为主的原则。
为优化林分结构、提高防护效能,补植造林树种应选择耐干旱、耐土壤瘠薄的适生阔叶树种,且以乡土阔叶树种为主。
(3)优先考虑生态效益,兼顾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原则。
水库周围具有旅游开发潜力的地块,可适当选择一些观赏树种,既改善林分的生态防护功能,也能塑造和丰富森林景观。
4.2.2 树种选择根据树种选择原则,本次低效防护林改造选择的造林树种主要有以下几种:木荷、青冈、麻栎、甜槠、枫香、樟树、杜英、山乌桕等。
土壤瘠薄、立地条件差的小班,应补造木荷、青冈、麻栎等耐瘠薄树种;立地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块可补造枫香、樟树、杜英等。
4.3 主要改造技术措施设计4.3.1改造方式设计根据低效防护林形成原因的不同及现有林分结构的特点,分别采取以下不同的改造方式:(1)均匀补植:用于林木分布相对均匀,郁闭度相对较小的、结构简单型的低效马尾松纯林改造。
作必要的林地清理后,进行穴状整地,补植木荷、枫香、青冈、麻栎等阔叶树种。
(2)局部补植:用于现有林木分布不均,郁闭度相对较小、林隙较大的林分改造。
利用边缘效应原理,在林隙内栽植适宜的阔叶树形成不同规格的效应岛,将低效防护林改造成块状混交的针阔混交林。
(3)效应带改造:用于现有林木分布相对均匀、郁闭度相对较大、立地条件较好、林分结构简单的马尾松纯林的改造。
在低效林中开拓效应带,栽植木荷、枫香、青冈、麻栎等阔叶树。
坡度较大时,效应带应与等高线平行布设,效应带与保留带等宽,一般为15-20米。
开拓效应带时,要保留天然阔叶幼树和幼苗。
(4)综合改造:用于现有林木分布不均、林相老化型的低效防护林改造。
带状或块状伐除生长受阻的林木,迹地清理后进行穴状整地,栽植一些适生的阔叶树。
一次改造强度控制在蓄积的20% 以内。
4.3.2 整地设计为避免造成水土流失,低效林改造整地应采用穴状整地的方式。
挖穴大小视造林树种而不同。
栽植木荷、青冈、麻栎等耐旱耐瘠薄树种,挖穴规格一般为30×30×30厘米,栽植枫香、樟树、杜英、山乌桕等,挖穴规格一般为40×40×30 厘米。
4.3.3 补植造林密度设计低效林改造的补植造林密度因造林树种及现有林分状况不同而异。
采用块状补植、效应带改造、或块状伐除再人工植苗造林综合改造的林分,其初植造林密度为造林树种的合理初植密度;采用均匀补植改造方式的林分,由于其现有林木相对较稀疏,天然阔叶幼树很少,合理补植密度不能太小,一般控制在70-140株/亩。
各小班具体补植密度,可视小班现有阔叶幼树情况作适当的调整(详见附表)。
4.3.4 株行距设计补植造林的株行距主要根据改造方式和补植树种而确定。
(1)局部补植与效应带改造的小班:补植以木荷为主的阔叶树(两个以上树种),株行距设计为:2.0米×2.3米;补植以枫香为主的阔叶树(两个以上树种),株行距设计为2.5米×2.5米。
(2)只补造1个阔叶树种的小班或林间空地:株行距根据该树种的合理补植株数而确定:木荷的株行距为2.0米×2.0米,枫香为3.0米×3.0米。
(3)均匀补植的小班:株行距根据小班的每亩实际补植株数确定:Z×H=666.6÷70。
如某均匀补植小班每亩补植70株,则其株距(Z)与行距(H)可确定为3.0米×3.0米。
4.3.5 树种配置设计为有效优化林分结构,既要选择多个阔叶树种进行补植造林,同时也要对补植树种进行合理的配置。
对于面积较小的林间空地,可补植单一的阔叶树种形成小面积块状针阔混交林;而面积较大的林隙及效应带补植,则宜对补植树种进行合理的株间或行间混合配置。
本项目可参考采用以下几个树种配置形式(见图一~图三)。
4.3.6 造林方式与造林时间设计为提高造林成活率,本次低效防护林改造均采用植苗造林方式补植造林,造林用苗必须是1年生以上的Ⅰ级苗,立地条件较差的地方,宜采用容器育苗栽植。
苗木栽植应在树木萌芽前的3~4月完成。
4.3.7 幼林抚育设计及时进行幼林抚育是提高低效防护林改造成效的有效措施。
林分改造后第一年抚育2次,第二年和第三年各抚育1次。
幼林抚育宜在6月至9月进行,采取穴状抚育的方式,即对栽植树苗的坑穴进行锄草、松土和培蔸,以促进苗木生长。
各改造小班的具体技术措施详见《M县2003年长防工程低效防护林封育改造小班作业设计一览表》(附表)。
4.4 封育措施设计低效防护林补植造林完成后,还应根据所有改造小班的位置、面积大小与分布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封育管护,才能真正达到改善林分结构,提高生态防护功能的目的。
4.4.1 封育管护区的组织项目共区划为4个封育管护区。
其中XZ镇2个,分别为前桑园-九里管护区和下田-郑家管护区,管护面积为2500亩;SZ镇2个,分别为沅口-申亭管护区和塘头管护区,管护面积为4500亩。
4.4.2 封育期限的确定封育期限为5年,自2004年始,至2008年底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