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8.99 KB
- 文档页数:3
高中语文必修一《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详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新闻报道的特点,掌握本文的新闻结构和语言表达。
(2)反复阅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历史感和现实意义,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3)赏析文中的描写手法和叙事方式,学习记者对重大事件的敏锐洞察力和精彩呈现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诵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中国航天人的奋斗精神和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2)体会新闻报道的价值和意义,增强学生对社会重大事件的关注和思考。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阅读并理解课文,掌握新闻的基本要素和结构。
(2)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赏析文中的写作手法。
2. 教学难点体会中国航天事业的重大意义和航天人精神在文中的具体体现。
三、教学方法1.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新闻的语言节奏和情感表达,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 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思维能力。
4. 赏析感悟法:引导学生赏析文中的语言、描写手法和叙事方式,感悟中国航天事业的伟大成就和航天人精神。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中国航天发射的视频或展示一些航天图片,引导学生感受中国航天的壮丽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介绍新闻报道的特点和本文的背景,引出课文《飞向太空的航程》。
2. 作者简介及背景介绍(1)介绍本文的作者和新闻背景,让学生了解新闻的来源和时代背景。
(2)引导学生思考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3.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和情感表达。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和感情。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应用新闻结构的类型。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画新闻结构图,快速掌握新闻的主要内容。
选用合适的新闻结构,记录身边的新闻事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和感受中国航天人在科学探索之路上不畏艰险的崇高之美;激发学生写作热情,成为理性读者。
教学重点快速掌握新闻信息,通过对结构的分析,体会本文与众不同的构思与写法。
教学难点快速掌握新闻信息,通过对结构的分析,体会本文与众不同的构思与写法。
教学方法微课教学、任务驱动法、例文教学法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具准备多媒体创新亮点一、例文教学举一反三《道德经》四十二章有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新闻在学生阅读之前,有如天地万物形成之前的一片混沌,但混沌之中,必有以突破的途径。
本课我从新闻结构入手,让学生读懂新闻。
通过学习这“一文”的阅读技巧,实现从“一篇文章”到“一类文”的阅读技巧的提升,让学生扎实地掌握新闻的阅读方法。
二、角色代入不离新闻突破了实用文教学窠臼。
实用文实用的特征,决定了实用文阅读的目的是获取文章的信息,而非文学鉴赏。
常规课堂教学信息获取与分析枯燥无趣,学生始终是一个看客,游离与教学之外。
针对这种情况,我结合新闻任务,设置了播音员、编辑、记者等不同的角色,让学生自主代入。
学生在新闻中完成新闻知识学习,真正成为课堂主人。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准备:1、学生观看微课视频(以上为微课视频截图)2、发放导学案第一课时:1、我是播音员——我播新闻重温新闻这一刻:给定新华社新闻报道,以主持人身份播音朗读。
2、我是编辑(1)画图解惑本文刊发在10月17日的《解放日报》上。
第二天就收到个别读者来信,表示本文文不对题,且结构混乱不符合新闻要求。
如果你是编辑该如何解答?尝试用结构图的方式解决读者疑问。
(2)填补结构图请在已画出结构图的基础上,摘取本文航空大事件,填补结构图。
(3)撰写结语为纪念神舟五号成功发射,报社想做一个中国载人航天历史回顾专题展。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飞向太空的航程》是必修一的一篇优秀新闻通讯,通讯是新闻体裁的一种,它除了具有新闻真实性、及时性的特点外,还有生动性、完整性和评论性的特点。
本课从文章开头记录了“神舟”五号升入太空的重要历史时刻,然后以时间为顺序,回顾了半世纪以来中国人的航天之路,最后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顺利进入预定轨道结束,结构构严。
文章在历史与现实结合中,使现实事件有一种历史纵深感,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历史与现实结合的写法,把握文章的结构。
二、学情分析本课是新闻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学生们已基本掌握了新闻的相关知识,具备了独立阅读的能力,能够明晰新闻的内容、分析结构特点。
但大部分学生对新闻阅读的学习还留表面,不能够通过反复阅读把握新闻的实质,理解不够深入。
三、教学目标1.巩固新闻报道的基本结构,掌握通讯的特点,了解并能划分本文的脉络层次。
2.提高分析新闻结构的能力,通过提前预习,充分了解本文所涉及的历史背景材料,体会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的写法。
3.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关心国家大事,感受航天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重点1.巩固新闻写作的特点,掌握新闻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作用,通过阅读理清文章脉络。
2.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关心国家大事,感受航天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五、教学难点:掌握新闻的结构以及各部分的作用,学会概括新闻。
六、课前准备1.学生完成《导学案》P92—P94。
2.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编一份“中国航天大事记”。
七、教学课时:一课时八、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神舟”五号发射视频。
问:同学们,刚才的视频里讲了什么事情?你有什么样的感受?(板书课题)追问:课题“飞向太空的航程”指什么?图片(二)预习反馈1.注意下列词语的读音载人(zài)翌年(yì)横亘(gèn)2.名词解释(1)谈笑风生:谈话时兴致勃勃,气氛活跃。
多指平时说话。
(2)不同凡响:形容事物(多指文艺作品)不平凡。
《飞向太空的航程》语文教案范文《飞向太空的航程》语文教案范文一学科语文教材名称高中语文必修1 教材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课题《飞向太空的航程》年级高一学期上期学段第一学段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新闻稿的基本特征 ;2.了解并学习本文的结构特点。
过程与方法:教师指导下,学生结合史实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关心时事、热爱祖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2.树立攻坚克难、坚持不懈的航天精神。
教学重点新闻特点:时效性和目的性章法结构:历史结合现实的写法和“饺子式”结构教学难点标题的含义;的情感分析教学思路从课文结构入手分析新闻特点,在文本细读中把握的感情。
主要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论法读书指导法教学资源教材多媒体国外媒体对“神舟”五号升空的报道;“神舟”五号发射视屏;图片:“嫦娥奔月”、“飞天壁画”、“万户” 教学过程预设课时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新课导入 1.(ppt展示相应图片和视屏) 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
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富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
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飞向太空的航程》,再次回顾这段历史!2.(ppt展示国外媒体的相关报道)美国《纽约时报》称中国首次载人飞行具有里程碑意义;法国《解放报》一篇报道写道:“神舟”五号的成功再次让世人看到了中国的伟大,但是中国不太可能在未来空间站的探索中独自行动;请同学们朗读课文,看看中国记者又是怎样报道这一伟大事件的。
1.在图片展示和视屏观看中,感受中国的航天梦,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2.阅读课文,对比国外媒体的报道。
1.用图片和视屏导入,非常的直观,且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对“神舟”五号发射的过程有一个了解。
高中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说课稿(精选4篇)高中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篇1《飞向太空的航程》说课稿(人教版高一必修)一说教材教材内容:《飞向太空的航程》人教版新教材高一年级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第12课教材分析:这则通讯从“神舟5号”飞船发射成功写起,回顾了中国的载人航天史。
在历史和现实的对照中,我们的喜悦和自豪显得更加凝重。
1.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科技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
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的情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以及热爱祖国的情感。
2.课文结构很简单,但是作为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因此可以作为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
3.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高明的作者总是把它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看,这就使得现实事件有一种历史的纵深感。
本文和《别了,“不列颠尼亚”》都有这样的特点,可以互相参照体会一下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学情分析:一、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科技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
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这种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
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的情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
二、课文结构很简单,是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因此可以作为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
三、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高明的作者总是把它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看,这就使得现实事件有历史的纵深感。
本文和《别了,“不列颠尼亚”》都有这样的特点,可以互相参照体会一下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目的1、掌握新闻的特点2、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教学理念: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是引导者、组织者和帮助者。
2、文本是学生学习探究的根本。
或:一、教学目的1. 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是,了解新闻结构上的特点。
2. 掌握课文整体结构、体会新闻真实性的特点。
程》教案•课程介绍与目标•文本解读与赏析•知识拓展与延伸•思维能力培养与提升目录•情感态度价值观塑造•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课程介绍与目标教材背景及内容概述教材版本课文标题内容概述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成就。
掌握新闻报道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方法。
学习本文生动、准确的语言表达。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其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01 02课时安排第1课时第2课时030201课时安排与进度计划文本解读与赏析文章结构梳理及写作特点分析文章结构本文按照时间顺序,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为引子,回顾了中国载人航天史的发展历程。
文章可以分为引言、主体和结语三个部分,其中主体部分按照时间顺序,详细叙述了中国航天事业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
写作特点本文采用了新闻报道的写作方式,语言简练、准确,信息量大。
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关键语句解读与情感表达探讨关键语句“在这个金色的秋日,这一刻终于到来了。
在万户的飞天尝试过了600多年后,又一个勇敢的中国人——杨利伟,向太空飞去。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中国航天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自豪和喜悦之情。
同时,“金色的秋日”和“勇敢的中国人”等词语也传递出了一种积极向上、振奋人心的情感。
情感表达本文通过叙述中国航天事业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航天事业的热爱和敬意,同时也传递出了一种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民族精神。
文本主题思想阐释及价值意义挖掘主题思想价值意义知识拓展与延伸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回顾早期探索阶段载人航天阶段深空探测阶段国内外航天领域最新动态关注国际合作与交流介绍中国与其他国家在航天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如中俄联合月球探测、中欧航天合作等。
商业航天的崛起关注商业航天公司的发展,如SpaceX、蓝色起源等,以及它们对传统航天领域的影响和挑战。
【导语】《飞向太空的航程》是⾼⼀语⽂必修“沟通与应⽤”板块中的⼀篇通讯。
通讯是新闻体裁的⼀种,它除了具有新闻真实性、及时性的特点外,还有⽣动性、完整性和评论性的特点。
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篇⼀ 教学⽬标: 知识⽬标 1、体会新闻题⽬的作⽤。
2、领会本⽂报道的⾓度。
能⼒⽬标 培养概括整合提炼信息的能⼒。
情感⽬标 树⽴知识强国观念,引导学⽣关⼼国家⼤事.,激发学⽣的民族⾃豪感 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法 阅读讨论⾃读 教学过程 ⼀、阅读全⽂完成 1、掌握以下词语的读⾳和含义 翌年乾坤酝酿苛刻横亘揽⽉ 2、阅读思考 (1)、本⽂报道的主要新闻事件是什么?作者选择了哪个⾓度进⾏报道? (2)、按时间顺序将新闻主体部分整理成“中国航天⼤事记” 明确:(1)2003年10⽉15⽇“神⾈”五号飞船发射。
新闻的主体,作者并没有继续叙述“神⾈”五号飞船发射的经过,⽽是叉开⼀笔,⽤⼀个过渡段过渡到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
(2)、⼏个具有重⼤意义的事件需要把握: ⼀是1958年*发出“我们也要搞⼈造卫星!”的指⽰。
⼆是1960年中国第⼀枚⽕箭的成功发射。
三是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的第⼀颗⼈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
四是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航天⼯程的战略决策。
五是“长征”系列⽕箭发射久经考验。
六是“神⾈”⼀~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归纳时注意时间、事件及事件的意义) ⼆、讨论 1、⼤多数新闻都是很详细地描述⽕箭发射的经过,党中央以及国⼈对于此事的关注,飞船上天后杨利伟的所见所感等,即使有⼀些背景材料,也只是寥寥⼏笔。
作者却把更多的笔墨放在了对中国航天研究史的回顾中,你认为作者选择的报道⾓度好不好? 新闻报道的确有及时性的特点,关注当下的事件,也是它的特质,但允许引⼊⼀些背景材料。
这样的材料虽然可能不是最新的信息,但对于补充说明新闻事实有很⼤的作⽤,是新闻报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本⽂虽然⽤很⼤的篇幅叙述中国的航天史,但也是建⽴在叙述⼀个重⼤历史事件的基础上,⽽那些航天史的材料也主要是作为新闻背景材料来⽤的。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8篇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一):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目的】1.潜力目标:继续学习新闻的写作特色和方法,学习拟定标题和撰写导语;2.知识目标:分析的层次与脉络结构,提高分析长篇新闻的潜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多关心国家大事,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激发其民族自豪感,使之树立为祖国繁荣发展而努力学习的信念。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多关心国家时事政治,培养其多读报纸,增长见闻的好习惯。
2.引导学生耐心阅读较长篇幅新闻,整体把握脉络、线索,获取有用信息;【教学难点】1.初步学习撰写新闻,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的模仿与创新。
2.体会本新闻的写作特色:标题的双重含义,背景材料占导主体地位,首尾圆合型结构;【教学准备】彩图系列《万户飞天》《嫦娥奔月》《太空风光》《“神六”双雄》【教学过程】(一)导入:从远古时期的嫦娥奔月,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屈原的仰望宇宙发天问,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闻名中外的“爱国飞行师”冯如……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经做了几千年。
(然而,只有到了这天,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科技水平逐步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
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明白梦想到底是如何变成现实的。
这天,我们有幸了解到这个历程,解开先前的种种疑惑。
那么,就让我们立刻进入《飞向太空的航程》的学习,领略我们期盼已久而骄傲自豪的“飞天”历程。
(二)整体把握,理清脉络:找出导语、主体、结尾部分。
导语:(1—3)点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场面,具体说明“神五”发射时间、地点、好处。
(描述式+评论式)主体:(4—26)叙述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的“飞天”航程。
(时间为线索,特点为“时间为经,事件为纬”)航天大事记1957年,苏联发射卫星,激励中国也立项研究;1958年,毛泽东提出“人造卫星”计划,专家学者制定发展规划方案;1960年,第一枚液体火箭发射成功(关键)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升空/“长征”一号火箭首发成功1980年,回到式卫星和原苏联的飞船重量相当1986年,“863”计划出台1992年,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1999——2002年,“神舟系列(一至四号)”成功飞天2003年,“神五”成功飞天,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结尾(27—30)呼应开头,回到导语重点资料——中华民族迎来飞天梦圆的时刻!(干净利落、突出中心、深化主题、锦上添花)(三)情感教育指导:引导学生了解成就的背后是无尽的艰辛与数不清的付出,我们在激动与兴奋之余,要多想想那些默默付出的无名英雄,以及群众力量的可贵。
飞向太空的航程人教版语文高一上册教案2021年10月15日清晨,朝阳晖映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耸入甘河子云天的发射器。
乳白色的“神舟”五号飞船内,杨利伟中国第一个航天员正韩国静候着一个举国关注的时刻。
以下是整理的飞向太空的航程人教版行程语文高一上册教案,欢迎我们借鉴与参考!《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培养教程阅读和写作新闻的能力,学习通过各种渠道(如报刊、电视、网络等)获取信息。
2、过程与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励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时事;激励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科学自然科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习不畏困难,坚持不懈的航天信念。
【教学重点、难点】1、找出并札记相关词句,体味语言背后作者的情感。
2、析标题的含义。
3、感悟新闻哲理选材的时效性和目的性。
【教学课型】自读课。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自主学习法、问题探究法、提问法。
【教学过程】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钱学森讲“万户飞天”钱学森给年轻人讲了他的导师王士倬曾经给他讲过的“万户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公元十五世纪的中国。
那是明朝宪宗皇帝万历十九年。
有一位富有人家的子弟叫三万人。
他熟读诗书,但不去投考。
因为他不爱官位,爱科学。
他最感兴趣的,是中国中国古人发明的弹丸和火箭。
想利用这两种具有巨大推力的东西,将人送上蓝天,去亲眼观察高空的景象。
为此,他谈了充分的准备。
这一天,他手持两个大风筝,坐在一辆捆绑着四十七支火箭的蛇形飞车上。
然后,核弹他命令他的仆人点燃并排火箭。
只见一位仆人手举火把,来到万户的面前,心情非常沉痛地说道:“主人,我心里好怕。
”万户问道:“怕什么?”那仆人说:“倘若飞天不成,主子的性命怕是难保。
”万户仰天大笑,说道:“飞天,乃是我中华千年之夙愿。
今天,我纵然粉身碎骨,血溅天疆,也要为后世闯出一条探天的主干道来。
你等不必害怕,快来点火!”仆人仆人们只好遵照万户的命令,举起了熊熊燃烧的火把。
人教版高中高一语文上册《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一、教材解析《飞向太空的航程》是人教版高中高一语文上册中的一篇科普文。
该篇文章讲述了人类探索太空的历程以及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
文章重点讲述了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过程,表达了对中国航天科技进步的钦佩和赞美之情。
二、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探索太空的历程和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2.了解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历程及其所取得的成果;3.掌握科普文的阅读技巧;4.培养学生对科技进步的关注和热爱。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了解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现状,认识航天科技的重要性;2.理解科普文的特点及阅读方法。
难点1.如何能够更好地将科普文阅读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提升其阅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四、教学方法与过程1. 课前热身教师通过简单问答,提高学生对太空探索的兴趣,并引领学生了解太空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教学过程1.教师出示篇章中科学家们在太空中开展实验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太空环境和实验器材的特点。
2.学生小组阅读篇章,掌握文章大意和阅读思路。
教师在此环节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分段解读,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意。
3.分组讨论修改段落标题,培养学生分类阅读、深入思考能力。
4.小组汇报,对比其他小组的修改结果,让学生了解各种修改方法的差异性和针对性。
5.让学生自行选择本课文中的一个段落,以科普的形式给同学进行讲解,培养学生科普阅读和科学思考的能力。
6.课后作业:分析其他相关科普文章,了解太空探索和科技创新的新进展并进行分享,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和科技创新意识。
五、教学评价1.教师在课上针对课文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对该篇文章的理解和阅读能力,也能够使学生了解探索太空对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和对人类的巨大贡献。
2.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和汇报,也提升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通过课后作业,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阅读和自主学习,主动关注与科技创新相关的事件和新闻,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技创新意识。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教案-飞向太空的航程高中高一上册语文教案-飞向太空的航程精选4篇(一)教案名称: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总结并复述文章中的主要内容。
2. 能够运用逻辑推理和归纳总结的方法,分析文章中的观点和论证。
3. 能够用简练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复述文章中的主要内容;分析文章中的观点和论证。
教学难点:用简练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上篇课文《飞向太空的航程》的内容,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复习。
2. 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主题和中心思想,激发学生对于航天知识的兴趣。
Step 2 理解课文1. 学生阅读课文《飞向太空的航程》。
2. 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a. 本文讲述了什么内容?b. 人类为什么有飞向太空的梦想?c. 为什么航天事业是一项困难而又充满挑战的事业?d. 飞船发射和进入太空需要哪些条件和技术支持?e. 为什么人类要探索太空?Step 3 分析观点和论证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观点和论证。
2. 学生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a. 作者的观点是什么?b. 作者通过哪些方式来论证自己的观点?c. 你对作者的观点有何看法?Step 4 总结归纳1. 学生进行讨论,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并将其写成一篇小结文章。
2. 学生互相交流并修改自己的小结文章。
Step 5 表达思想和观点1.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观点,用简练准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2. 学生互相交流并讨论。
Step 6 课堂展示1. 随机抽取几位学生,让他们在全班面前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2. 学生共同评价和讨论。
Step 7 课堂小结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重点强调学生在阅读和表达方面的提升。
2.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和问题,提出自己的疑惑和困惑。
Step 8 课后作业1. 学生要求阅读下一篇课文《宇宙漫游者》,并做好阅读笔记。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篇一:《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及【学习目标】1.掌握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即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
2.学习从新闻材料中提炼信息的方法。
3.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做出的巨大贡献,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努力学习的信念。
【学习重点】1.掌握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即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
2.学习从新闻材料中提炼信息的方法。
【教学课时】1课时。
【课堂导入】从远古时期嫦娥奔月的神话,到敦煌的飞天壁画,再到人类真正的“航天始祖”万户,我们这个古老民族的飞天梦已做了几千年。
也只有到了今天,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科技水平的提高,国人才能亲眼目睹这一梦想的实现。
当举国欢庆“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自己的航天员飞向太空的时刻,我们更多的是喜悦和自豪,却很少知道为了这一刻,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已经努力了近半个世纪。
虽然不久前“神舟”六号也已经发射成功,但还是让我们重温一下2003年那一激动人心的时刻吧!我们一起来学习《飞向太空的航程》。
设计意图:概括文意。
设置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整体感知】1.给加点字注音翌年(yì)横亘(gèng)橘红(jú)九霄(xiāo)....酝酿(yùn)(niàng)嫦娥(cháng)(é)揽星摘月(lán).....设计意图:积累重要的字音。
2.本文的标题很有特色,读了课文后,你能说说本文标题的含义吗?明确:①神州五号发射成功的过程。
②我国航天人为实现航天梦奋斗的历程。
设计意图:了解标题的作用,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理解题目的含义。
【合作交流】1.这则新闻的导语是什么?导语部分主要讲述了哪些内容?(学生朗读相关段落,以把握读新闻的语气)明确:1―3段①交代了神州五号发射的事件、时间、地点、人物、场面和意义。
2.主体:按时间顺序,叙述了中国的飞天梦及我们实现飞天梦的艰辛过程。
明确:①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精选3篇)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⑴了解__叙述、议论、抒情与描写有机融合的表现手法。
⑵了解中国人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的不懈努力。
⑶学会找关键词关键句子和段落抓有效信息。
2、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__叙述、议论、抒情与描写有机融合的表现手法。
2、学会找关键词关键句子和段落抓有效信息。
【课时】1课时。
【教学课型】自读课。
【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自主学习法、问题探究法、提问法。
【教具】CAI 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图片提问,神州六号的情况(学生自己介绍)。
二、字词闯关(给加横线的字词注音)三、自读课文,分析课文1、结构分析:导语:(1~3)中国发射载人飞船成功。
主体:(4~26)飞天航程。
结语:(27~30)迎来了飞天梦圆的时刻。
2、怎样理解标题的含义?可以认为是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
中国的航天梦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也喻指这一航程。
3、自读课文,整体感知,作者表达的是怎样的情感?自豪、赞美。
4、__导语部分有什么特色?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是描述,也是评论。
既有对飞船升空的情景精细描绘,又有对这壮举的评论。
生动感人,有情感。
5、中国实现飞天梦的历程中,有哪几个关键性的事件?1958年,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
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成功发射。
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天空。
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
“神舟”系列飞船的成功发射。
6、中国人飞天航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7、“要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把航天员送入天空,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
”主要有哪些困难?首先要有可靠性高,大推力的运载火箭。
安全返回技术。
研究出具有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为太空中的航天员提供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四、理__线索__用倒叙手法写出了“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然后按照是时间的顺序回顾了中国飞向太空的历程,最后落笔到“神舟”五号的研制、发射上,首尾照应,重点突出。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案《飞向太空的航程》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学生能够了解新闻报道的要素和价值,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2.过程和方法:通过讲解、案例分析、课堂互动,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新闻报道的技巧和表达方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新闻报道的及时性和客观性,培养其对新闻事业的关注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新闻报道的要素和价值,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新闻报道的技巧和表达方式。
2.教学难点:感受新闻报道的及时性和客观性,以及应对相关难点问题。
3.解决方法:通过讲解、案例分析、课堂互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加强写作训练,提高其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5分钟):(1)教师播放一段关于太空探索的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于太空航程的看法,教师进行点评。
2.学习新课(30分钟):(1)讲解:“《飞向太空的航程》”的背景介绍、人物及事件描述等。
(2)分析:深入剖析课文,包括主题、情节、人物性格及社会背景等方面。
(3)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新闻报道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和讨论。
(4)课堂互动环节: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就太空探索的未来发展及课文中所涉及到的科学知识进行深入探讨。
3.课堂小结(5分钟):(1)教师对本课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2)邀请学生进行课堂反思,分享学习心得。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讲解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
2.教学手段:PPT演示、音频播放、板书等。
3.课堂互动方式:教师提问、小组讨论、个人思考等。
4.教学资源:PPT演示文稿、音频素材及相关背景资料等。
5.评估方法:课堂练习、小组讨论成果展示及作业等。
选用这些方法和手段的原因和优点:这些方法和手段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4篇)《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新闻结构特征,学会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特点;2、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3、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新闻仅限于生活中的熟悉,而并非阅读与写作技巧上的熟悉,所以需要教师在这方面予以引导。
现在的学生自我意识强,对家事国事的关注比较少,引导学生体会本文高尚的情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
重点难点1.重点:掌握新闻的特点、把握文章结构掌握新闻特点,学习写新闻,通过把握文章结构来体悟作者表达的自豪感,与作者达成心灵共鸣。
2.难点: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深入探究,细致分析、真情感受,内化为自己的精神力量。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以9月3日的阅兵式导入,激起学生为祖国感到骄傲、自豪的情绪,自然引出本文。
二、略读课文,整体把握快速浏览课文,把握文章脉络。
标题: 飞向太空的航程电头: 新华社酒泉10月16日电导语: 第1~3段主体: 第4~26段背景: 第 5~26段结语: 第27~30段三、精读课文,讨论探究一)导语部分1、听范读,边听边勾出导语部分包含的新闻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2、请用一句话概括新闻。
(注意字数限制)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二)主体部分1、自读主体部分,找一找文中写了哪些在中国航天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注意勾画时间)(1)1958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
(2)1960年中国第一枚火箭的成功发射。
(3)1970年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
(4)1992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
(5)“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
(6)“神舟”一至四号飞船的成功发射。
2、分组讨论探究:(1)这篇新闻中有很多精确的时间、数字,说说其作用?a、能体现新闻真实准确的特点;b、符合航天精确的时间要求;c、也可以渲染当时人们紧张急切渴盼的心理,传达出激动和欣喜之情。
广西省平南县高中语文《飞向太空的航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写作特点。
(2)能够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能够运用文章中的知识和观点,进行相关的写作和讨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通过分析和模仿,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和探究,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学生对未来的探索和追求。
(2)培养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自豪感,激发学生对国家发展的关心和支持。
(3)培养学生对人类命运的关心和责任感,激发学生对人类未来的思考和探索。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文章的基本内容和历史背景。
(2)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价值观。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的一些专业术语和概念。
(2)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3)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价值观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国的航天发展历程和成就。
(2)引导学生关注航天事业的发展和人类对太空的探索。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感受。
(3)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3. 分析与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分析和观点。
(3)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
四、作业与评价1. 作业:(1)根据文章内容,写一篇关于航天事业的发展和人类对太空探索的文章。
(2)选择一篇文章,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并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
2. 评价:(1)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2)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关注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团队合作能力。
《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通讯报道的一般结构,即导语、主体、结尾三个部分。
2、能力目标:能够准确分析本文的清晰的层次结构,提高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中国人在航天事业中做出的巨大贡献,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和发展努力学习的信念。
教学重点难点1、学会写新闻2、学会找关键词关键句子和段落抓有效信息。
3、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一、导入:明朝末年有个叫万户的人,他饱读诗书却无心功名。
他最感兴趣的,是中国古人发明的火药和火箭,想利用这两种具有巨大推力的东西,将人送上蓝天。
在做了充分的准备的一天,他手持两个大风筝,坐在一辆捆绑着四十七支火箭的蛇形飞车上。
他的仆人在即将点火时犹豫了,万户说道:“飞天,乃我中华千年之夙愿。
今天,我纵然粉身碎骨,血溅天疆,也要为后世闯出一条探天的道路来。
你等不必害怕,快来点火!”仆人们只好服从命令。
只听“轰!”的一声巨响,飞车离开地面,徐徐升向半空。
正当地面的人群发出欢呼的时候,第二排火箭自行点燃了,飞车发生了爆炸。
这就是万户飞天的故事,虽然以失败告终,但他的开拓精神的探索精神激励了后代很多人。
600多年后的2003年,另一位飞天勇士杨利伟登上神舟五号,终于圆了这一飞天梦。
今天我们走进《飞向太空的航程》。
二、整体感知1、根据新闻的基本结构,为本文划分层次。
导语:(1-3):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飞船发射成功主体(背景)(4-26):中国航天历史回顾结语(27-30):神舟五号发射成功,中华民族飞天梦圆2、观察结构,看看本文有怎样的特点?首尾圆合型。
首尾两部分记录的都是神州五号发射的场景,中间穿插了中国航天史的简要回顾,两者很自然地衔接,不同于一般新闻。
此种结构并不陌生,《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中就有类似结构出现。
3、齐读导语、结语部分。
你感受到了什么?划出向你传递这种感受的具体词句。
(从描写性与评论性两方面思考)并分析这两类词语分别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人教版高一语文上册《飞向太空的航程》教学设
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了解文章叙述、议论、抒情与描写有机融合的表现手法。
⑵ 了解中国人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的不懈努力。
2、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心。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文章叙述、议论、抒情与描写有机融合的表现手法。
【课时】
1 课时。
【教学课型】
自读课。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自主学习法、问题探究法、提问法。
【教具】
CAI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图片提问,神州六号的情况(学生自己介绍)。
二、字词闯关(给加横线的字词注音)
三、自读课文,分析课文
1、结构分析:
导语:(1〜3)中国发射载人飞船成功。
主体:(4〜26)飞天航程。
结语:(27〜30)迎来了飞天梦圆的时刻。
2、怎样理解标题的含义? 可以认为是实指“神舟五号”飞船发射的过程。
中国的航天梦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终于取得了成功,也喻指这一航程。
3、自读课文,整体感知,作者表达的是怎样的情感自豪、赞
美。
4、本文导语部分有什么特色?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是描述,
也是评论。
既有对飞船升空的情景精细描绘,
又有对这壮举的评论。
生动感人,有情感。
5、中国实现飞天梦的历程中,有哪几个关键性的事件1958
年,毛泽东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指示。
1960 年中国第一枚火箭成功发射。
1970 年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
天空
1992 年,中共中央作出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长征系列火箭发射久经考验。
“神舟”系列飞船的成功发射。
6、中国人飞天航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7、“要真正依靠自己的力量把航天员送入天空,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
”主要有哪些困难?
首先要有可靠性高,大推力的运载火箭。
安全返回技术。
研究出具有良好的生命保障系统为太空中的航天员提供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
四、理文章线索文章用倒叙手法写出了“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然后按照是时间的顺序回顾了中国飞向太空的历程,最后落笔到“神舟”五号的研制、发射上,首尾照应,重点突出。
五、写作特点
1、以倒叙为主要叙事结构。
以时间为顺序,脉络清晰,首尾呼应,这是本文写法上最显著的特点。
2、语言凝练,具体生动。
六、作业布置编写中国航天大事纪(世界航天大事纪做参考)。
九、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