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声语言的外部技巧
- 格式:ppt
- 大小:62.00 KB
- 文档页数:19
朗读外部技巧六个外部技巧是指在朗读过程中,通过调整姿势、呼吸以及音量、语调等方式来提高朗读的效果。
以下是六个外部技巧,每个技巧都能帮助朗读者通过呼吸和身体语言来强调文本的内容,使演讲更具说服力和吸引力。
第一个外部技巧是身体姿势。
获取一个良好的姿势对于朗读是至关重要的。
站立姿势会使你的呼吸保持顺畅,同时能够更好地控制声音的产生和流动。
站立时要保持直立,放松肩膀,避免将重心全都放在一只脚上。
你的双腿应该保持微微分开,与肩膀同宽,这样可以稳定你的身体。
第二个外部技巧是呼吸。
深呼吸是一个有效的朗读技巧。
在开始朗读之前,你可以先进行几次深呼吸来放松自己,尽量将空气吸入腹部,保持胸部的放松状态。
通过深呼吸,你可以增加肺活量,从而更好地控制呼吸,保持良好的音质和气息的稳定。
第三个外部技巧是节奏与语调。
朗读时的节奏和语调是非常重要的,它们可以帮助你更好地传递信息。
在朗读中要有起伏和变化。
通过变化音量和语调的高低来突出关键词或句子,以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并强调你想要传达的内容。
第四个外部技巧是眼神交流。
在朗读过程中,与听众进行眼神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建立与听众之间的连接,并使你的朗读更具亲和力。
在朗读过程中,尽量将目光交流至听众的各个方向,确保每个人都能感觉到你在与他们交流。
第五个外部技巧是手势运用。
手势运用可以帮助你更好地表达情感,增加表演的力度。
通过适当的手势,你可以突出关键词或句子,使听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你的信息。
但是要注意手势不要过于夸张,以免分散听众的注意力。
第六个外部技巧是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可以增加你演讲的生动性和亲和力。
适当运用面部表情可以使听众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你的信息。
通过微笑或者眉毛的抬高,你能够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和语气,从而使你的朗读更加生动有趣。
以上六个外部技巧可以帮助朗读者更好地控制呼吸、语调和声音的流动,并通过运用身体语言来突出文本的内容。
这些技巧需要通过实践和训练来逐渐提高,当你练习这些技巧时,记得要保持自然和舒适,让你的朗读更具说服力和吸引力。
朗诵的内外部技能朗诵的内外部技能有哪些朗诵需要有节奏感,该起的时候起,这样有起伏有快慢,有轻重,才形成了语言的乐感和悦耳动听,否则话语不感人,不动人。
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朗诵的内外部技能,期望对您有所帮助!朗诵的内部技能(1)作品的选取好的作品未必是好的朗诵作品;好的朗诵作品未必是你朗诵得好的作品。
应当从实际动身,让作品为我所用,我不为作品所役;朗诵因作品而生辉,作品因朗诵而增色。
1、度身定作根据个人外在条件选作品,如音色、音域、音量等。
2、量力而为根据个人内在条件选作品,如阅读能力、语言驾驭能力、艺术再现能力等。
3、审时度势根据客观语境选作品,如主旨、对象、性别、地点、规模、设备等。
4、积存作品“用兵一时”须“养兵千日”,要具有“保存节目”“拳头产品”,以应不时之需。
(2)作品的阅读欲“动口”先“动脑”,技能运用是末,阅读理解是本,对作品浮光掠影,不求甚解,其结果必定言不尽意,情不感人,或者捉襟见肘,弄巧成拙。
要精读,词、句、段、篇,写作意图、艺术特点等等,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吃透它的精神实质,弄清它的精华所在。
如《立论》《将进酒》《沁园春·雪》(3)作品的感受也可叫做“体验”。
朗诵者以作品为本,而文学家特别是诗人,他们的笔下是一个丰富多彩、鲜活生动的世界。
要精准、精妙地再现作品,就要把心贴上作品,去获得作品赋予的实实在在、真逼真切的感性体悟,让作品中的一情一景、一事一物得到“还原”,从而使朗诵者的声情腔调有了依靠和着落。
如《再别康桥》《致橡树》《我自豪,我是中国人》《我的自白书》《中国最高爱情方式》(4)作品的想象想象,为我们的思想生出翅膀,它让我们翱翔在无垠的时空里,又把无穷的美好带回到我们身旁。
朗诵,旨在把无声的符号化为有声的信息,让“躺”着的每一个文字“站”起来,变成千姿百态的艺术天使,去叩击人们的心扉,擦亮人们的情感……这静与动的转换,这抽象到具象的升华,无不靠想象去润滑、去驱动。
中国高端艺考培训教育品牌播音主持语言表达技巧有哪些?语言表达技巧是播音主持专业的必修课。
播音主持专业的毕业生,将来的工作一般都是播音员、主持人或者配音员,也就是用嘴来工作。
说话,就需要表达技巧。
尤其是播音员、主持人和配音员,说话是工作,说话是为了给众多听众来听的。
播音员的声音不好听、语气不好,主持人说话不能随机应变,配音员说话不符合情景,这些都是不称职的表现。
因此,播音主持专业的学员一定要学好语言表达技巧。
播音主持专业的语言表达技巧分为外部技巧和内部技巧。
外部技巧指的是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等,内部技巧指的是情景再现、内在语、对象感等。
一、播音主持语言表达的外部技巧⑴停连顾名思义,有停顿、有连接才能更好的传神达意。
在朗读中,语言的层次之间、段落之间、语句之间,总有休止中断的地方,时间有长短,都属于停顿范畴;有些不休止、不中断的地方,特别是有标点符号不休止、不停顿的地方,就是连接。
停顿包括生理停顿、语法停顿、强调停顿。
①生理停顿生理停顿即朗诵者根据气息需要,在不影响语义完整的地方作一个短暂的停歇。
要注意,生理停顿,不要妨碍语意表达,不割裂语法结构;②语法停顿语法停顿是反映一句话里面的语法关系的,在书面语言里就反映为标点。
一般来说,语法停顿时间的长短同标点大致相关。
例如句号、问号、叹号后的停顿比分号、冒号长;分号、中国高端艺考培训教育品牌冒号后的停顿比逗号长;逗号后的停顿比顿号长;段落之间的停顿则长于句子停顿的时间。
③强调停顿为了强调某一事物,突出某个语意或某种感情,而在书面上没有标点、在生理上也可不作停顿的地方作了停顿,或者在书面上有标点的地方作了较大的停顿,这样的停顿我们称为强调停顿。
强调停顿主要是靠仔细揣摩作品,深刻体会其内在含义来安排的。
例如:遵义会议║纠正了│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所犯的“左倾机会主义性质”的严重的原则错误,团结了│党和红军,使得│党中央和红军主力胜利地完成了长征,转到了│抗日的前沿阵地,执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
语言表达(外部)技巧
外部技巧: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一)停连(停顿、连接)
1、定义:在播音中有声语言的休止和中断,称为停顿;而那些声音不休止、不中断,特别是在文字语言中有标点符号而不休止和中断的成为连接,这是心理也是生理的需要。
2、作用:组织句子,区分意思;体现文章的起承转合,以及语句间的逻辑关系,可以传达内心感情的丰富变化。
3、分类:区分性停连、呼应性停连、并列性停练、分合性停练、强调性停练、判断性停练、转换性停练、生理性停练、回味性停连、灵活性停连
4、停顿方式:落停缓连、扬停强收
5、连接方式:停而徐收、停后紧连
(二)重音
1、定义:在播音中,那些根据语句目的、思想感情需要而给以强调的词或短语,就叫重音。
2、种类:并列性重音、对比性重音、呼应性重音、递进性重音、转折性重音、肯定性重音、强调性重音、比喻性重音、拟声性重音、反义性重音
3、重音的表达方式:
1)高低强弱法
2)快慢停连法
3)虚实变化法
(三)语气
1、定义:就是在具体思想感情支配下,语句的具体的声音形式,语气靠语势来体现。
[FS:PAGE]
2、语势:指一个句子在思想感情运动状态下声音的态势,是有声语言的发展趋向,它包括气息、声音、口腔多层次、多侧面的主体变化及多种组合。
3、语势的基本形态:波峰类、波谷类、上山类、下山类、半起类
(四)节奏
1、定义:由全篇稿件生发出来的对播音员思想感情的波澜起伏所造成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声音形式的回环往复。
2、类型:
轻快型、凝重型、低沉型、高亢型、舒缓型、紧张型
3、节奏转化的方法
1)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2)欲快先慢,欲慢先快
3)欲重先轻,欲轻先重。
如何说话声音洪亮:5个小技巧(值得收藏)
如何说话声音洪亮:5个小技巧
1、体会胸腔共鸣:微微张开嘴巴,放松喉头,闭合声门(声带),象金鱼吐泡一样轻轻地发声。
或者低低的哼唱,体会胸腔的震动;
2、降低喉头的位置:(同上)喉部放松、放松、再放松;
3、打牙关:所谓打牙关,就是打开上下大牙齿(槽牙),给口腔共鸣留出空间,用手去摸摸耳根前大牙的位置,看看是否打开了。
然后发出一些元音,如“a”,感觉感觉自己声音的变化;
4、提颧肌:微笑着说话,嘴角微微向上翘,同时感觉鼻翼张开了,试试看,声音是不是更清亮了;
5、挺软腭:打一个哈欠,顺便长啸一声(注意周围有没有人哦!)。
以上技巧其实就是打开口腔的几大要点,以后在大声说话的时候,注意保持以上几种状态就会改善自己的声音。
但是,切记,一定要“放松自己”,不要矫枉过正,更不要只去注意发音的形式,而把你说话的内容给忘了,这就本末倒置了。
朗诵外部技巧:语调语调是语气外在的快慢、高低、长短、强弱、虚实等各种声音形式的总和,是有声语言的发展趋向和态势,也可称为语势。
它是朗读者出口之前的语感昭示,也是朗读者出口之后的行为规范;它是朗读者驾驭能力的体现,也是朗读者表现能力的实施;它是朗读者创造力的脚步,也是朗读者语言功力的标识;它是朗读者审美能力的具现,也是朗读者美学理想的呼唤。
“曲折性”是语调的根本特征。
声音的跌荡起伏会使语句错落有致,参差有别,如果是平直调,往往会显的呆板失色。
因此,朗读时,只有语气的千变万化,才有语调的丰富多彩。
语调的曲折性规律造成的语势,需从语句的句头、句腰和句尾加以考察。
从朗读的整个声音形式看,可以比喻为一条河流,波浪滚滚,奔腾向前。
这条语流中,有波峰,有波谷,峰谷相间;有漩涡,有浪花,曲折回环。
在此,朗读语调可大体分为五类:1.波峰类这类语调的走势是:起点低,逐渐上升,再向下行。
即语句的句腰在波峰顶端,句头和句尾较低,重音在波峰。
例如:·老班长,你.怎么不吃啊?·不,我全.知道了。
2.波谷类这类语调的走势是:起点较高,逐渐下行,再升高。
即语句的句头和句尾较高,句腰最低,重音可以在波峰,也可以在波谷。
例如:·这.是我的誓言..!·怎样保卫每.一寸土地呢?3.起潮类这类语调的走势是:起点较低,逐渐上升,不再下行。
即语句的句头较低,句腰逐渐上行,句尾最高,重音在波峰。
值得注意的是,起潮类的语势不是字字高、词词高,整个语势是逐步推向顶峰的。
例如:·可是,它又那么勇猛.....,就是遇上蛇.也敢斗一斗。
..,不要说见着小虫和老鼠·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现在我的眼前,有时反更分明..,催..,叫我惭愧我自新.....。
..,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4.落潮类这类语调的走势是:起点较高,逐渐下行,不再升高。
即语句的句头较高,句腰逐渐下行,句尾最低,重音不一定在句头。
播音内部技巧与外部技巧(内三外四)播音内部技巧与外部技巧内部技巧一 :情景再现一、情景再现定义:稿件中的人物、事件、场面在播音员的脑海中形成连续的活动的画面,并产生相应的态度、感情的过程。
(一)播音感受:是播音员因语言(文字的、声音的)达于客观事物,从而接受其刺激并主动体验产生内心反映的过程。
感受是播音员情景再现的前提和基础。
(二)播音感受——感之于外,受之于心。
感之于外:通过视觉不只是感到文字的存在,而且是透过文字符号,感觉到它所代表的那具体的客观事物的存在。
受之于心:是指客观事物对播音员的直接或间接刺激而引起的内心反映和体会。
(三)感受的意义和分类意义:理解通向表达的桥梁分类:形象感受、逻辑感受、集合与抽象感受二、实现情景再现的步骤与注意事项步骤:分镜头构思——设身处地——触景生情——现身说法注意事项:以播讲内容为中心,避免为“情景再现”而“情景再现”学会用自己的经验、经历丰富情景再现注意背稿与播出时“情景再现”的不通同注意播音与现实的差别内部技巧二: 对象感一、定义:对象感就是,播音员必须设想和感觉到对象的存在和对象的反映,必须从感觉上意识到听众的心理、要求、愿望、情绪等,并由此而调动自己的思想感情,使之处于运动状态。
二、对象感的获得途径:1、对听众进行设想(依据节目形式或主题);2、感觉到听众的存在和反应,才能构成交流;3、要努力熟知和了解听众三、对象感的形式:1、直线交流(只与想象中的观众交流呼应。
)2、三角交流(两个主持人相互交流,再与观众形成互动。
)3、直接交流(直接面对观众、听众播讲;热线交流)四、如何把握对象感1、对象感的清晰度:根据对象不同,可以适当调节,表达式对象感可以时隐时现。
2.、和具体对象的交流中,对象感要相对稳定。
3、努力熟知和了解受众,广交朋友。
内部技巧三:内在语一、定义:是指那些在播音中所不便表露、不能表露或没有完全表露出来和没有直接表露出来的语句关系和语句本质。
朗诵外部技巧:停连停连,是指朗读语流中声音的停顿和连接。
在朗读中,在层次之间、段落之间、小层次之间、语句之间、短语之间甚至词之间,都可能出现声音的中断或延续,声音中断处是停顿,声音连续处是连接。
无论停和连,都是朗读者思想感情的继续和延伸,而不是思想感情的中断和空口。
因此,生理上需要的顿歇,必须服从于心理状态的需要,不能破坏语义的完整,这正是语言艺术的基本要求。
1. 停连的一般规律停连的一般规律,源于生活语言,基于生理条件,但乂有其他艺术语言的特点。
归纳如下:①必须根据作品内容和具体语句安排停连,并以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为前提。
不能无根据乱停乱连,也不能只是读下去,不考虑停连。
②必须从“读”和“听”双方的需要考虑停连,不能只顾一面而忽视另一面。
“读”是主导方面,但不能随心所欲。
③文字作品的标点符号是朗读者进行停连安排的重要参考,但不能因此而捆住我们的手脚,甚至不敢越雷池一步。
标点符号是为了看的,而停顿和连接才是为了听的。
文字一旦形之于声,标点符号与停连是不完全重合的,有声语言的标点符号一停连,是在朗读中更准确生动地表达作品的有效武器。
④一般来说,句子越长,内容越丰富,停顿就越多;相反,句子越短,内容越浅,停顿就越少。
感情凝重深沉时,停顿较多;感情欢快急切时,连接较紧。
⑤只要有两个词相组合,就有停连的问题。
在组合中,停顿时间长,表示组合关系较松动;停顿时间短,表示前后关系较紧密。
有时,恰当的停顿可以补足有声语言未尽之意。
⑥停连必须同重音、语气、节奏一起共同完成朗读的音声化再创作,它是朗读的重要支柱,是“王牌”,但它永远不是单独起作用的,永远不会孤立存在。
2. 停连的一般技巧运用停连的原则是按文意、合文气、顺文势。
在朗读中,为表情达意:所需要的声音的中断和休止就是停顿;声音不中断、不休止,特别是文字上有标点符号而在朗读中不需要中断、休止的地方就是连接。
停连要根据思想感情的需要,借助语法成份的关系进行安排。
播音的内部技巧和外部技巧为了把握传达信息和宣传目的,主持人首先要做的就是认真备稿,是每次具体的播音创作的开始。
备稿包括广义备稿和狭义备稿广义备稿是指平时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作为新闻工作者应该具备较高的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广博的文化知识,深厚的专业基本功和艺术修养等。
所以说广义备稿是播音创作的基础。
备稿的步骤:(一)划分层次层次是稿件的布局、结构。
从播音的角度对稿件中的自然段进行归并和划分。
其中划分层次的目的是使句子“归堆儿”“抱团儿”,但是要注意逻辑划分要服从表情达意的需要。
(二)概括主题主题是稿件的中心思想,是事实中包含的思想含义。
在播音前对稿件主题做一个好的概括有利于调动主持人播音时的思想感情。
(三)联系背景这个背景是指稿件播出的背景。
分析背景是为了更好地把握稿件中的政治精神和播音的针对性。
背景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和稿件有关的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等;另一方面是指国际、国内各个方面的现实情况及变化。
前者称为上情,后者称为下情。
(四)明确目的目的是稿件作者意图的升华,而我们要明确的目的是指播音员主持人的播出目的。
要注意我们主持时必须结合现实情况去分析目的。
同时,明确目的对播音员起统帅作用,它可以使播讲人的播讲愿望积极、主题更加的鲜明;还能加强与受众的交流感;也能根据目的的正确把握播讲方式和态度分寸。
(五)找出重点。
它有两种存在方式:集中和分散。
找出重点是为了在播讲中有主有次,在重点上下工夫,次要的部分为重点部分的表达服务。
(六)确定基调。
基调是稿件总的感情色彩和分量,播音时总的态度倾向,不是指某一句某一段的感情色彩和分量,也不是播音员声音的高低。
它体现的是播音员对稿件的认识,感受的整体结果。
(七)情景再现。
情景再现是播音员在播音创作中调动思想感情使之处于运动状态的重要手段,是具有播音特点的重要术语。
在播音员脑海里不断浮现,形成连续活动的画面,并不断引发相应的态度感情。
情景再现有四步:1、理请头绪2、设身处地3、触景生情4、现身说法当然情景再现还要明确两个问题第一、情景再现一定要以稿件为依托,是在分析稿件的基础上进行的。
有声语言表达技巧“内三外四”,你知道究竟说的是什么?我们在学习有声语言和朗诵的过程中,经常会听到很多老师挂在嘴边的表达技巧“内三外四”,那么“内三外四”究竟说的是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了解一下吧~“内三外四”是指有声语言中的内部技巧和外部技巧。
播音既要领会稿件的内在情感,又要锻炼声音上的技巧,即外部技巧,有声语言以内部技巧为主,外部技巧为辅,使二者相辅相成,二者都不能轻视。
内部技巧内部技巧一:情景再现定义:在符合稿件需要的前提下,以文章提供的材料为原型,使文字中的人物、事件、情节、场面、景物、情绪在读者脑海里不断浮现,形成连续活动的画面,并不断引发相应的态度、感情,这个过程就是情景再现。
1.理清头绪:脑海里连续活动的画面----开头是?----接下来的变化?---如何发展?---结果?---那里是特写?---要心中有数,不温不火。
2.设身处地:处于事件的情理之中,主要是获得现场感,产生“我就在”的感觉。
3.触景生情:是情景再现的核心,朗读中特别强调积极的反映,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一个具体的“景”的刺激,马上引起具体的“情”,又要完全符合稿件的要求。
4.现身说法:既然文章中的情景始终“再现”,那么,把这情景再现的过程转述出来,朗诵者在脑中再现了文章中的情景,经过自己的消化吸收,加工制作,使听众产生某中情景的再现,从中受到感染。
以下视频来源于上海文联王苏朗诵:《小河》内部技巧二:内在语定义:是指那些在朗读中文章的语言所不便表露、不能表露或没有完全表露出来和没有直接表露出来的语句关系和语句本质。
(即话里有话、弦外之音)内在语的两大功能:揭示语句本质和语言链条。
内部技巧三:对象感定义:对象感就是,朗读者必须设想和感觉到对象的存在和对象的反映,必须从感觉上意识到听众的心理要求愿望情绪等并由此而调动自己的思想感情,使之处于运动状态。
纵使在“目中无人”的环境中,朗读者也要努力做到“心中有人”。
对象感正是被朗读者用来作为使思想感情处于运动状态的一种手段,一种途径,属于某种联想想象的东西。
朗读外部技巧六个外部技巧是在进行朗读时可以采用的一些方法和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传达信息,提升表达效果。
以下是六个常用的外部技巧。
第一个技巧是调整音量和节奏。
在朗读时,我们可以根据内容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来调整音量的大小和节奏的快慢。
对于重要的内容,可以适当加大音量,让听众更加注意;而对于紧迫的内容,可以加快节奏,增加紧凑感。
通过合理的调整,可以使朗读更加生动有趣。
第二个技巧是运用停顿。
停顿是在朗读时暂停一段时间,用来引起听众的注意或达到某种表达效果。
停顿可以分为短暂的、中等的和较长的。
短暂的停顿可以用来划分句子或短语的不同部分,使听众更容易理解;中等的停顿可以用来分隔不同的段落,增加层次感;较长的停顿可以用来引起听众的思考或强调某个重要内容。
第三个技巧是掌握语调的变化。
语调是声音的音高变化,可以显示出情感的变化和句子的层次感。
在朗读时,可以通过改变语调的高低和变化的速度来表达不同的情感,比如悲伤、喜悦、愤怒等。
同时,语调的变化也可以用来表达句子的重要性和结构。
第四个技巧是运用声音的强度和质量。
声音的强度和质量也可以用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内容。
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大声的和有力的声音来表达自信和决心;通过柔和的声音来表达温柔和亲切;通过尖锐的声音来表达紧急和警惕。
而声音的质量,比如清晰度、轻重缓急等也可以影响朗读效果。
第五个技巧是运用咀嚼词语。
朗读时,我们可以适当延长一些词语的发音时间,用来加强表达的效果。
比如,在阐述某个重要观点时,我们可以适当延长该观点相关的词语的发音时间,以突出其重要性。
通过咀嚼词语,可以使听众更好地理解我们的意思,并更加深入地思考。
第六个技巧是运用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
虽然朗读是通过声音进行的,但是我们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也会对朗读效果产生影响。
我们可以通过肢体语言的运动和面部表情的变化来增强表达的力度和生动性。
通过适当的动作和表情,可以使朗读更加生动有趣,吸引听众的注意力。
以上是六个常用的朗读外部技巧。
播音内部技巧与外部技巧(内三外四)播音内部技巧与外部技巧内部技巧一 :情景再现一、情景再现定义:稿件中的人物、事件、场面在播音员的脑海中形成连续的活动的画面,并产生相应的态度、感情的过程。
(一)播音感受:是播音员因语言(文字的、声音的)达于客观事物,从而接受其刺激并主动体验产生内心反映的过程。
感受是播音员情景再现的前提和基础。
(二)播音感受——感之于外,受之于心。
感之于外:通过视觉不只是感到文字的存在,而且是透过文字符号,感觉到它所代表的那具体的客观事物的存在。
受之于心:是指客观事物对播音员的直接或间接刺激而引起的内心反映和体会。
(三)感受的意义和分类意义:理解通向表达的桥梁分类:形象感受、逻辑感受、集合与抽象感受二、实现情景再现的步骤与注意事项步骤:分镜头构思——设身处地——触景生情——现身说法注意事项:以播讲内容为中心,避免为“情景再现”而“情景再现”学会用自己的经验、经历丰富情景再现注意背稿与播出时“情景再现”的不通同注意播音与现实的差别内部技巧二: 对象感一、定义:对象感就是,播音员必须设想和感觉到对象的存在和对象的反映,必须从感觉上意识到听众的心理、要求、愿望、情绪等,并由此而调动自己的思想感情,使之处于运动状态。
二、对象感的获得途径:1、对听众进行设想(依据节目形式或主题);2、感觉到听众的存在和反应,才能构成交流;3、要努力熟知和了解听众三、对象感的形式:1、直线交流(只与想象中的观众交流呼应。
)2、三角交流(两个主持人相互交流,再与观众形成互动。
)3、直接交流(直接面对观众、听众播讲;热线交流)四、如何把握对象感1、对象感的清晰度:根据对象不同,可以适当调节,表达式对象感可以时隐时现。
2.、和具体对象的交流中,对象感要相对稳定。
3、努力熟知和了解受众,广交朋友。
内部技巧三:内在语一、定义:是指那些在播音中所不便表露、不能表露或没有完全表露出来和没有直接表露出来的语句关系和语句本质。
语言表达(外部)技巧
外部技巧: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一)停连(停顿、连接)
1、定义:在播音中有声语言的休止和中断,称为停顿;而那些声音不休止、不中断,特别是在文字语言中有标点符号而不休止和中断的成为连接,这是心理也是生理的需要。
2、作用:组织句子,区分意思;体现文章的起承转合,以及语句间的逻辑关系,可以传达内心感情的丰富变化。
3、分类:区分性停连、呼应性停连、并列性停练、分合性停练、强调性停练、判断性停练、转换性停练、生理性停练、回味性停连、灵活性停连
4、停顿方式:落停缓连、扬停强收
5、连接方式:停而徐收、停后紧连
(二)重音
1、定义:在播音中,那些根据语句目的、思想感情需要而给以强调的词或短语,就叫重音。
2、种类:并列性重音、对比性重音、呼应性重音、递进性重音、转折性重音、肯定性重音、强调性重音、比喻性重音、拟声性重音、反义性重音
3、重音的表达方式:
1)高低强弱法
2)快慢停连法
3)虚实变化法
(三)语气
1、定义:就是在具体思想感情支配下,语句的具体的声音形式,语气靠语势来体现。
[FS:PAGE]
2、语势:指一个句子在思想感情运动状态下声音的态势,是有声语言的发展趋向,它包括气息、声音、口腔多层次、多侧面的主体变化及多种组合。
3、语势的基本形态:波峰类、波谷类、上山类、下山类、半起类
(四)节奏
1、定义:由全篇稿件生发出来的对播音员思想感情的波澜起伏所造成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声音形式的回环往复。
2、类型:
轻快型、凝重型、低沉型、高亢型、舒缓型、紧张型
3、节奏转化的方法
1)欲扬先抑,欲抑先扬
2)欲快先慢,欲慢先快
3)欲重先轻,欲轻先重。
朗读外部技巧六个外部技巧是指在朗读过程中,通过调整声音、语调、节奏等手段,使自己的朗读更加生动、流畅、有感染力。
以下是六个外部技巧,帮助你在朗读时更加出色。
第一个外部技巧是呼吸控制。
良好的呼吸控制是朗读的基础,可以保证声音的稳定和持久。
在朗读之前,进行深呼吸,让气息充分进入肺部。
当你开始朗读时,控制呼气,使声音持续而稳定。
在句子结尾时,不要一口气喘气,要留出足够的储气量,以确保句子结束时声音不会突然变弱。
第二个外部技巧是音量和音调的变化。
在朗读过程中,适当地调整音量和音调,可以给听众带来不同的情绪体验。
在叙述激动人心的情节时,可以提高音量,增加语言的张力;而在描写惊悚场景时,可以降低音量,增加紧张感。
此外,通过改变音调的高低,可以使句子更有层次感,让听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第三个外部技巧是语速的掌握。
语速过快容易让人听不清楚,语速过慢则容易让人产生厌倦。
因此,在朗读时,要适当控制语速,保持稳定和自然。
句子的重要部分可以稍微放慢语速,以突出重点;而一些细节部分可以稍微加快语速,以保持听众的注意力。
第四个外部技巧是停顿的运用。
停顿是朗读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帮助听众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句子的意思。
在适当的位置停顿,可以让句子的结构更加清晰,给听众一个呼吸的时间。
同时,停顿的长短也可以传达不同的情感和语气。
在描述悲伤的场景时,停顿可以加长,增加戏剧性;而在描述快乐的场景时,停顿可以缩短,增加活力。
第五个外部技巧是语调的运用。
语调是朗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反映人物的性格、情感和身份。
通过模仿人物的声音特点和语调习惯,可以更好地演绎角色,使听众更容易产生共鸣。
在朗读对话时,要注意给不同的人物赋予不同的语调和声音,以区分人物角色,使对话更加生动和有趣。
总之,外部技巧在朗读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使朗读更加生动、流畅、有感染力。
通过呼吸控制、音量和音调的变化、语速的掌握、停顿的运用、语调的运用以及手势和身体语言的运用,可以将文字变成有声的艺术品,给听众带来愉悦的听觉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