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史
- 格式:docx
- 大小:24.88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轨道车辆发展史中国的轨道车辆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清朝末年。
在这个时期,西方列强开始在中国建设铁路,从而引入了轨道车辆技术。
本文将从这个时期开始,详细介绍中国轨道车辆发展的历程。
19世纪末的中国,由于自身的技术水平不足,无法自行建设铁路系统。
因此,清朝政府决定引进外国的铁路技术,并使其在中国得到推广。
1881年,中国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开工建设。
此后,中国陆续引进了法国、德国和英国等国的铁路技术。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中国,由于国内工业的薄弱,轨道车辆主要依赖进口。
上世纪20年代,中国开始了自己的轨道车辆制造业,并试图实现国产化。
1921年,首次建立了中国自己的机车制造厂——上海机车车辆制造厂。
这标志着中国轨道车辆制造业的起步。
然而,由于中国的国内局势不断动荡,加上技术水平的欠缺,中国的轨道车辆制造业发展缓慢。
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的轨道车辆制造业才出现了较为快速的发展。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中国投资大量资金开展铁路建设,并积极引进国外的轨道车辆技术。
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开始了自己的电力机车制造,推动了中国轨道车辆制造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1958年,中国第一台电力机车在河南新乡投产,这标志着中国电力机车制造业的成功。
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中国进一步加强了对铁路和轨道交通的投资。
此时,中国开始了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包括地铁和轻轨等交通工具。
这促进了中国轨道车辆制造业的繁荣。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在轨道车辆制造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中国已经可以自主研发生产高速列车、地铁列车和有轨电车等各种类型的轨道车辆。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高铁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处于领先地位,成为中国轨道车辆制造业的一张名片。
此外,中国还积极推动新能源车辆技术的发展。
在近年来,中国逐渐推广使用电动公交车和有轨电车等新能源交通工具,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总的来说,中国的轨道车辆发展历经了数十年的努力,从最初的引进到如今的自主研发,中国的轨道车辆制造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国外城市轨道交通起步较早,德国、美国、日本等国都已形成完善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
由于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的限制,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起步较。
第一条投入运营的地铁是1969年建成的北京地铁一期工程,总计23.6公里。
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大致经历以下几个阶段:1.起步阶段(1965-1997)从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筹备地铁建设,规划了北京地铁网络。
1965-1976年建设了北京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
随后建设了天津l号地铁线(7.1m)、北京地铁2号线、上海地铁l号线,广州地铁1号线等。
之后,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一直处于停滞状态。
2.兴起阶段(1999-2004)随着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进一步扩大内需,国家于1999年开始陆续批准一批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开工建设。
1999年以后,除了北京、上海、广州、天津这四大城市继续展开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外,国家还先后审批了深圳、武汉、南京、长春、重庆、大连等6座比较重要的一线城市的地铁或轻轨的建设项目,并投入40亿元国债资金予以支持。
这一阶段的建设速度大大超过前30年。
3.提速阶段(2005-2008)在这一阶段,除了10个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继续蓬勃发展外,杭州、苏州、成都、沈阳、哈尔滨、西安等6座经济比较发达或地理位置重要的城市中的建设项目也得到了国家发改委的批准,我国总体的轨道交通建设明显进入到一个“快车道”。
这一阶段最明显的特征是,各地的轨道交通建设不再仅以单独的项目上报国家发改委,而一般要以某一时间阶段的《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的形式上报。
自杭州、哈尔滨于2005年6月同时上报各自的《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开始,沈阳、南京、成都、重庆、西安、苏州、北京等7城市纷纷效仿,这使得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逐步步入“规划时代”。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发展迅猛1999年至2008年10年间,我国内地建有地铁的城市从4个增加到6个(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南京);建有轻轨的城市,从零增加到6个(上海、天津、武汉、长春、重庆、大连);以上10个城市拥有已建成的轨道交通29条线路并投入运营,运营里程达到859公里。
1、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简史国内外各大城市的发展经验证明: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是解决大城市交通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自英国伦敦1863年建成世界上第一条地铁线以来,全世界已有40多个国家300多座城市修建了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系统。
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历史仅仅30余年时间,但目前发展势头迅猛,已有30多个大城市正在建设和筹建自己的轨道交通,2010年前,中国仅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的轨道交通总长度就将达到1000km以上。
2、城市轨道交通的分类城市轨道交通顾名思义就是车辆在轨道上行驶并主要用于城市公共客运的交通系统。
火车,有轨电车等等都属于轨道交通,前者属于较长距离的城际间的交通,后者是低速行驶于街市的公共交通,但两者都不属于通常所说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
一般来说,城市轨道交通可以按照以下方式进行分类:按构筑物的形态或轨道相对于地面的位置划分,城市轨道交通可分为三类:(1)地下铁路:位于地下隧道内的那部分铁路称为地下铁路;(2)地面铁路:位于地面的铁路称为地面铁路;(3)高架铁路:位于地面之上的高架桥的铁路称为高架铁路。
按服务范围和列车运营组织方式划分,城市轨道交通可分为三类:(1)传统的城市轨道交通:服务范围以中心城区为主,包括城市与郊区、机场之间的传统的城市轨道交通,通常站间距在l~2km以内。
(2)区域快速铁路(Regional Express Railway,Regional Metro):服务范围包括城市郊区的轨道交通系统,通常站间距较大,含有地面线路或高架线路。
例如德国的S—Bahn,巴黎的RER,旧金山的BART,上海的R线。
(3)市郊铁路(Suburban Railway): 是指位于城市范围内、部分或全部服务于城市客运的那些城市间铁路,通常其所有权不属于所在的城市政府,而由铁路部门经营,主要运送城市郊区与闹市区间的乘客,故也称通勤铁路。
这种铁路通常在郊区采用平交道口形式,在市区为高架或地下铁路。
国内外轨道交通发展概况——《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概论》课程论文专业: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年级:姓名:学号:2013.11世界轨道交通的起源在16世纪前,城市交通的发展只是表现为城市道路网的不断修建与完善,其交通形式则一直是步行、骑马和马车出行,直到16世纪中期的罗马时代才出现了公共交通。
随着城市规模的逐渐扩大,对公共交通运输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轨道马车应运而生。
1832年,在美国纽约市的曼哈顿街道上铺设了轨道并开始运行有轨公共马车,这就是城市轨道交通的雏形。
到1861年,伦敦的街道上也有了有轨马车。
自1765年英国人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带领人类进入了“蒸汽机时代”。
人们为了追求高效率的交通运输工具,把蒸汽机发明应用到车辆设计中制造出了蒸汽汽车。
就在第一辆蒸汽汽车出现不久,英国人理查德·特里维西克根据蒸汽汽车工作原理,经过探索、研究和改进,终于在1804年制造了一台单气缸和大飞轮的蒸汽机车,能够牵引5辆车厢以在轨道上行驶,这就是在轨道上形式的最早的机车,因为用煤炭木柴作为燃料,人们就把它叫做“火车”。
之后的几年,人们逐渐识到火车是一种很有前途的交通运输工具,并于1825在英国的斯托克顿与达林顿之间开设了世界上第一条营业铁路。
从此以后,火车就以速度快、运载能力强逐渐在世界范围得到了广泛应用与快速发展。
随着牵引动力的改革,铁路发展速度加快,到一战爆发前夕,全世界就已经修建铁路达上百万公里。
随着城市人口及车辆的增加,在平交道口出现了交通的阻塞,这种情况在较大城市非常严重。
交通的拥堵使人们想到了将交通铁路线往地下发展,以便很好地解决客流膨胀与土地紧张的问题。
19世纪中叶的英国伦敦交通十分拥堵。
1843年,有“地铁之父”之称的英国律师查尔斯·皮尔逊建议修建地铁。
进过了20年的酝酿和建设,世界上第一条快速轨道交通地下线(地铁)与1863年1月10日在轮动正式运营。
它标志着城市轨道交通在世界上诞生。
国内地铁发展史1965年北京地铁中国最早的地铁线路1965年7月1日,北京的第一条地铁开工,1969年10月1日第一条地铁线路建成通车,使北京成为中国第一个拥有地铁的城市。
北京地铁目前日客运量150万人次左右。
目前北京在建地铁有4、5、10、奥运支线、机场特铁,2008年长度达200公里。
北京是我国地铁规划运营线路最长的城市,到2020年,北京地铁将达到850公里。
2007年12月24日是北京地铁1号线和13号线缩短高峰运行间隔的第一天,地铁全网客运量突破300万,达到3018347人次,全线开行列车2306列,其中加开临客82列。
至此,北京地铁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个日客流超过300万人次的地铁系统。
1970年天津地铁1984年12月28日建成通车,天津规划地铁系统总长度227公里,预计到2010年将累计实现轨道交通通车总里程130公里。
1990年上海地铁上海轨道交通建设始于1990年初。
截至2008年底,运营线路总长236公里,车站总计162座。
覆盖13个行政区域,线网规模位列全国之首;2008年上海轨道交通共运送乘客11亿人次,单日最高客流量达436.2万人次(2008年12月31日),最高换乘客流达116.7万人次。
以上海地铁1号线附近的和欣国际花园为例,该项目总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24万平方米,12-18层时尚电梯景观小高层,从2006年1月的6937元/平方米一路增至去年6月的12252元/平方米,累计增长幅度达到76.66%。
1993年广州地铁广州地铁一号线于1993年12月28日正式动工,1997年6月28日起开始试运营。
广州是我国第4座建有地铁系统的城市。
1999年深圳地铁始建于1999年,于2004年12月28日正式通车。
现已投入运行的有罗宝线和龙华线,全长21.866公里,并设有19个车站。
2000年南京地铁总投资84.8亿元的南京地铁1号线于2000年12月动工,全长21.7公里,设16站,是目前国产化水平最高、造价最低的地铁项目,平均0.184元/公里的票价也为全国最低。
轨道交通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
早期的轨道交通形式多种多样,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通过固定的轨道进行运输。
以下是轨道交通发展的主要阶段和关键事件:第一阶段:发展初期(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在这个阶段,许多城市开始建立铁路系统。
这些系统通常由私人公司或政府组织投资建设,目的是连接城市的不同区域和提供公共交通。
早期的轨道交通采用蒸汽机车或柴油机车,载客量相对较小,但它们提供了快捷、方便的交通方式。
第二阶段:高速铁路和地铁的出现(20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人们开始寻求更高效、更快速、更安全的交通方式。
在这个时期,高速铁路和地铁的出现改变了轨道交通的面貌。
高速铁路采用高速列车,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成为现代轨道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铁则是在城市地下建造的公共交通系统,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便捷、安全的出行方式。
第三阶段:智能交通系统的发展(20世纪末至今)随着科技的进步,轨道交通开始采用智能化技术,如传感器、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等。
这些技术使轨道交通系统更加高效、安全、可靠和环保。
此外,公共交通系统也开始联网,形成“智能交通网络”,提供更加便捷的出行体验。
目前,轨道交通已经成为了许多城市的主要交通方式之一。
未来,轨道交通的发展还将继续受到科技进步、环保要求、城市规划等因素的影响。
例如,无人驾驶、自动驾驶、智能调度等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提高轨道交通的效率和服务水平。
同时,环保和可持续性也将成为轨道交通发展的重要方向,例如采用绿色能源、优化运输模式等。
总之,轨道交通的发展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过程,它不仅改变了城市交通的面貌,也为人们带来了更加便捷、高效、安全的出行方式。
地铁发展史 2022年版2022年版的地铁发展史1.地铁历史概述地铁是一种重型轨道交通,它的研究和发展起源于19世纪的伦敦,1825年,伦敦的首都轨道公司钻凿了地下铁路系统,1863年世界上第一条实实在在的地铁开始运营,之后其他国家也开始着手制造地铁,如在1897年美国纽约推出了第一条无烟轨道电车线路。
2.中国地铁发展趋势中国的地铁发展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当时国家实施“一线开采百根轴线”宏伟计划,进行了大规模的地铁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日益增加的城市人口流动量使得地铁的必要性日益突出,此后的几十年里,中国的地铁线路快速扩张,特别是在近期的几年里,建设的大量地铁线路使得中国成为世界上建设地铁线路最多的国家之一。
到2022年,中国的地铁全长将达到4.4万公里,比上一年增加了将近700公里,创下历史新高。
3.主要发展事件2015年1月10日,深圳市东湾站首发,全国首列无人驾驶新一代地铁。
此后加速了在中国开发新一代无人驾驶地铁。
2016年8月31日,广州二号线概念研究开始,由国家统一安排落实,进一步推动中国地铁的发展。
2018年,部分一线城市的机场终端直达线投入使用,地铁客运量大幅增加,极大地改善了机场交通拥堵问题。
2019年,大型快速地铁系统开始落实智能化改造,以提升整体综合运行能力。
在2022年,中国地铁继续以更高效安全,以智能和快速地铁为主题,将继续实施智能化改造和提升运行能力的项目,以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出行需求。
4.发展成果到2022年,完善的全国地铁系统已经建成了专业的高速列车、多种类型的综连线路、节能环保的地铁出行,使中国地铁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地方之一。
整个系统的建设及改造,不仅改善了城市交通,改善了城市出行条件,还极大地减少了城市交通拥堵,提高了出行安全性,优化了出行流畅性,进一步促进了中国城市出行发展。
世界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史1863 年世界上第一条地下铁道于 1 月10 日在伦敦建成。
开始是采用蒸汽机车牵引。
1881 年第一辆有轨电车在德国柏林工业博览会上展示。
1888 年美国弗吉尼亚州里士满市世界上第一条有轨电车系统投入运行。
1908 年中国第一条有轨电车在建成通车。
1969 年中国第一条地铁地铁一期工程当年10 月建成。
1978 年在比利时国际公共交通联合会上,确定了新型有轨电车交通的统一名称,简称轻轨交通(LRT)。
据粗略统计,到目前已有50 个国家建有360 条轻轨线路。
二战后经过短暂的经济恢复后,地下铁道建设随着全世界经济起飞而启动、加快。
二十世纪70 年代和80 年代是各国地下铁道建设的高峰。
发达国家的主要大城市如纽约、华盛顿、芝加哥、伦敦、巴黎、柏林、东京、莫斯科等已基本完成了地铁网络的建设。
但后起的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地铁建设却方兴未艾。
比如亚洲共有26 个城市有地下铁道。
除了东京与大阪在二次大战前就建有地下铁道外,其余城市均是在战后建成。
旧式有轨电车行驶在道路中间,与其他车辆混合运行,又受路口红绿灯的控制,运行速度很慢,正点率低,而且噪声大,加减速性能较差。
随着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西方国家私人小汽车数量急骤增长,大量的汽车涌上街头,城市道路面积明显地不够用。
20世纪5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大城市都纷纷拆除有轨电车线路,这阵风也波及到中国。
到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各大城市也把有轨电车线基本拆完,仅剩下、个别线路没有拆光,并一直保留至今,继续承担着正常公共客运任务。
20世纪60、70年代在地下铁道建设高潮发展时期,由于地下铁道造价昂贵,建设进度受财政和其他因素制约,西方大城市在建设地下铁道的同时,又重新把注意力转移到地面轨道上来。
利用现代高科技开发了新一代噪声低、速度高、转弯灵活、乘客上下方便,甚至照顾到老人和残疾人的低地板新型有轨电车。
在线路结构上,也采用了降噪声技术措施。
中国轨道车辆发展史
中国轨道车辆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1950年代至1970年代,中国开始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主要是地铁和有轨电车。
1954年,中国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在北京开通运营,标志着中国有轨电车的发展开始。
此后,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相继开通了地铁线路。
1980年代至1990年代,中国开始引进国外技术和设备,加速轨道车辆的发展。
1984年,中国第一辆国产地铁车辆在上海投入使用,标志着中国地铁车辆的国产化进程开始。
此后,中国陆续引进了德国、日本、法国等国的地铁车辆技术和设备。
2000年代至今,中国轨道车辆的发展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
中国开始大规模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不仅在大城市中发展地铁系统,还在中小城市中发展轻轨、有轨电车等轨道交通系统。
同时,中国也加大了对国产轨道车辆技术的研发和推广,逐步减少对进口轨道车辆的依赖。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轨道车辆制造业的重要力量,拥有完整的轨道车辆产业链,从设计、制造到运营维护都具备较强的实力。
中国的地铁、轻轨、有轨电车等轨道交通系统已经覆盖大部分大中城市,并且正在向中小城市延伸。
同时,中国的轨道车辆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为城市交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轨道交通发展历史前言中国轨道交通发展历史悠久,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改革,中国的轨道交通系统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完善。
本文将从早期的铁路建设、地铁发展以及高铁的崛起等方面,全面探讨中国轨道交通的发展历史。
早期的铁路建设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开始兴建铁路,标志性的铁路项目之一就是开通了全长1462公里的京张铁路,连接了北京和张家口。
这一项目的建设标志着中国铁路事业的起步,同时也促进了中国的经济发展。
随后,中国陆续建成了其他重要的铁路线路,如京汉、京沪、京广等铁路,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的铁路网。
地铁发展的兴起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兴建地铁系统。
首都北京于1969年开通了第一条地铁线路——北京地铁一号线,它连接了北京火车站和北京南站,全程约15公里。
随后,中国的其他城市也纷纷开始了地铁建设,如上海、广州、深圳等。
地铁的兴起极大地改善了城市交通状况,方便了人们的出行。
地铁网络的扩张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中国的地铁网络不断扩张。
在上海,地铁线路已经发展到了14条,总长度超过676公里;广州有14条地铁线路,总长度超过478公里。
这些城市地铁网络的扩张,有效缓解了交通拥堵问题,提高了城市的交通效率。
地铁技术的创新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乘客需求,中国地铁系统也不断引入新的技术创新。
例如,北京地铁在部分线路上实现了无人驾驶技术,提高了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上海地铁则在部分车站试行人脸识别技术,加快了乘客的出入效率。
这些创新技术的引入使得中国地铁系统更加智慧化和便捷化。
高铁的崛起自2007年中国开通首条高速铁路以来,高铁在中国的发展势头迅猛。
截至目前,中国的高铁网络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高铁网络,总里程超过3.7万公里。
高铁的优势高铁的优势主要体现在速度和舒适性方面。
中国的高铁列车运行速度一般在300公里/小时以上,最高时速可达到350公里/小时,使得出行更加快捷。
另外,高铁列车的舒适性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设有宽敞舒适的座位和充足的行李空间,为乘客提供了良好的乘坐体验。
中国轨道交通发展史概述城市轨道交通的类型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是指服务于城市客运交通,通常以电力为动力、轮轨运行方式为铁证的车辆或列车与轨道等各种设施的总和。
它具有运能大、速度快、成本低、节约能源以及能缓解地面交通拥挤和有利于环境保护等优点。
自19世纪中叶,世界上先后出现城市地下铁与有轨电车以来,经过100多年的研究开发、建设与运营,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已经形成多种类型并存与发展的状态。
按基本技术特征分类根据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基本技术特征的不同,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主要有是市郊铁路、地下铁路、轻轨交通、独轨交通和自动导向交通系统等类型。
1.市郊铁路市郊铁路是连接城市市区和郊区,以及连接城市周围几十公里甚至更大范围的卫星诚镇或城市圈的铁路,但它往往又是连接大中城市干线的一部份,因此具有干线铁路的特征,如轨道通常是重型的。
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的地下铁等其他类型不停,在市郊铁路上通常是市郊旅客列车与干线旅客列车和货物列车混跑。
2.地下铁路顾名思义,地下铁路是修建在地下隧道的铁路。
这样离家,也许在地下铁路修建的初期没什么不妥,但现在定义一个系统为地下铁路,并不要求该系统的线路全部修建在地下隧道里。
对全世界各国地下铁系统进行分类研究可知,,地下铁路可分为重型地铁、轻型地铁和微型地铁3种类型。
重型地铁就是传统的普通地铁,轨道基本采用干线铁路技术标准,线路以地下隧道和高架线路为主,仅在郊区地段采用地面线路,路权专用,运量大。
轻型地铁是一种在轻轨线路、车辆等技术设备工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地铁类型,路权专用,运量较大通常高站台。
微型地铁,有称小断面地铁,隧道断面、车辆轮经和电动机尺寸均小于普通地铁,路线专用,运量中等,行车自动化程度较高。
3.轻轨铁路轻轨铁路的含义是指就车辆对轨道是假的荷载而言,轻轨车辆与郊区列车或地下铁道车辆相比较轻。
轻轨是从旧式有轨电车系统发展演变而来的,早期的轻轨系统一般是直接对旧式有轨电车系统改建而成,20世纪70年代后期一些国家开始修建全新的现代轻轨系统。
国内外轨道交通发展概况——《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概论》课程论文专业: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年级:姓名:学号:2013.11世界轨道交通的起源在16世纪前,城市交通的发展只是表现为城市道路网的不断修建与完善,其交通形式则一直是步行、骑马和马车出行,直到16世纪中期的罗马时代才出现了公共交通。
随着城市规模的逐渐扩大,对公共交通运输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轨道马车应运而生。
1832年,在美国纽约市的曼哈顿街道上铺设了轨道并开始运行有轨公共马车,这就是城市轨道交通的雏形。
到1861年,伦敦的街道上也有了有轨马车。
自1765年英国人瓦特发明了蒸汽机,带领人类进入了“蒸汽机时代”。
人们为了追求高效率的交通运输工具,把蒸汽机发明应用到车辆设计中制造出了蒸汽汽车。
就在第一辆蒸汽汽车出现不久,英国人理查德·特里维西克根据蒸汽汽车工作原理,经过探索、研究和改进,终于在1804年制造了一台单气缸和大飞轮的蒸汽机车,能够牵引5辆车厢以在轨道上行驶,这就是在轨道上形式的最早的机车,因为用煤炭木柴作为燃料,人们就把它叫做“火车”。
之后的几年,人们逐渐识到火车是一种很有前途的交通运输工具,并于1825在英国的斯托克顿与达林顿之间开设了世界上第一条营业铁路。
从此以后,火车就以速度快、运载能力强逐渐在世界范围得到了广泛应用与快速发展。
随着牵引动力的改革,铁路发展速度加快,到一战爆发前夕,全世界就已经修建铁路达上百万公里。
随着城市人口及车辆的增加,在平交道口出现了交通的阻塞,这种情况在较大城市非常严重。
交通的拥堵使人们想到了将交通铁路线往地下发展,以便很好地解决客流膨胀与土地紧张的问题。
19世纪中叶的英国伦敦交通十分拥堵。
1843年,有“地铁之父”之称的英国律师查尔斯·皮尔逊建议修建地铁。
进过了20年的酝酿和建设,世界上第一条快速轨道交通地下线(地铁)与1863年1月10日在轮动正式运营。
它标志着城市轨道交通在世界上诞生。
用明挖法施工的伦敦地铁,通车时采用蒸汽机车牵引,线路全场6.5km。
由于列车在地下隧道内运行,尽管隧道里烟雾熏人,但当时的伦敦市民甚至是皇亲显贵们都乐于乘坐这种地下列车,因为在拥挤不堪的伦敦地面街道上乘坐公共马车,其条件和速度还不如地铁列车。
世界第一条地下铁道的诞生,为人口密集的大都市发展公共交通取得了宝贵经验。
从1893年到1900年期间,修建地铁的就有5个国家7个城市,,英国伦敦,美国格拉斯哥、纽约和波士顿、匈牙利布达佩斯、奥地利维也纳和法国巴黎。
20世纪初的欧美地区,包括德国柏林和汉堡、美国费城、西班牙马德里等9座大城市又像机修了地铁。
从此,城市交通步入了轨道交通时代。
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在试验中发现电磁感应现象,并制造出第一台发电机,把人类社会带入了电的世界,当时最成功地利用电能最为动力的交通工具要算是有轨电车了。
而1881年,德国研制出架空接触导线供电系统,使电动车辆的供电线路由地面转向空中,电动车辆的电压和功率都大大提高。
1890年,英国首次用电力机车牵引车辆。
地下铁道也改用电力牵引,地铁的环境条件得到了大大改善。
世界轨道交通的发展和现状从1863年第一条地铁线路在英国伦敦建成投入运营以来,轨道交通的诞生和发展已经有了一百多年的历史,但重视和大规模修建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则是在二战以后。
一百多年来,已有近五十多个国家三百余个城市修建了轨道交通,线路总长度达到了数万公里,各大城市的地铁、轻轨、城市铁路等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为城市的交通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回顾历史,世界轨道交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初步发展阶段欧美发展较快,期间十余个城市建了地铁,许多城市建设了有轨电车。
20世纪20年底啊,美国、日本、印度和中国的有轨电车有了很大发展。
停止萎缩阶段一方面,二战爆发和汽车工业发展,导致了轨道交通停止萎缩,汽车成为了新宠儿;另一方面,因投资大、建设周期长让轨道交通一度失宠。
再发展阶段汽车过度增加导致了道路拥堵,严重时会导致交通瘫痪,加之空气噪声污染、大量耗费石油资源。
停车位紧缺等问题,人们重新认识到城市客运交通必须依靠电力驱动的轨道交通。
于是轨道交通重新得到重视,并逐步扩展到日本、中国、巴西、韩国、伊朗、埃及等国家。
高速发展阶段世界各国都确立了优先发展轨道交通的方针,立法解决城市轨道交通的资金来源。
城市化趋势导致人口高度集中,需要高速发展的轨道交通来适应日益增加的客流运输,各种技术发展也为轨道交通奠定了良好基础。
我国轨道交通的现状及发展我国有轨电车起源于20世纪初期,1908年中国第一条有轨电车在上海建成通车,到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有轨电车交通达到了高峰。
有轨电车在我国城市交通中发挥了历史性作用。
我国现代城市轨道交通是以1965年7月开工建设的北京地铁为开端的。
1969年10月1日中国第一条地铁在北京通车。
这一阶段地铁的规划与建设,除了实现城市的客运功能之外,更重要的是考虑满足人防战备的需要。
由于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的限制,我国的城市轨道交通起步比较晚。
在2000年以前,全国仅有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拥有轨道交通线路。
在此阶段,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城市对交通的需求大大增加,导致道路交通供给能力严重不足,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甚至制约了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
为了适应发展需求、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紧张的状况,我国政府加大了对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强调轨道对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和引导城市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从此,发展大容量轨道交通的理念开始显现,我国正式开始了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阶段。
除了地铁建设,以上海明珠线一期工程为代表的轻轨交通也开始建设。
近年来,轨道交通在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缓解城市交通拥挤、保护环境等方面都体现了积极的作用,在中国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过程中地位已经越来越重要,中国的轨道交通步入了一个跨越式发展的新时期,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的轨道交通也进入了大发展时期。
到2008年,全国“十一五”期间,计划建设1500公里左右的轨道交通,总投资4000多亿。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了最大的轨道交通市场,也成为了世界上轨道交通发展最快的国家。
中国已经有10个城市拥有共29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运营里程已经从1995年的43公里增加到了775.6公里。
08年爆发全球经济危机以来,政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各级政府也纷纷开始筹建轨道交通,在中国各大城市掀起了一股“地铁热”。
到目前为止,全国已经有27个城市在筹备建设轨道交通,其中22个诚实的建设规划已经获得国务院的批复。
到2015年前后,北京、上海、广州等2城市将建设79条轨道交通线路,总长22万多公里,总投资8千多亿元。
除里程增加外,我国的轨道交通也由地铁这一种单一形式像多样化发展,如北京的地铁、大连的快速轻轨、重庆的跨座式单轨、上海的磁悬浮列车等。
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大大缓解了城市的交通压力,也促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城市轨道交通能促进经济发展,轨道交通产业关联广、关联度高,建设投资之后能够带动原材料、建筑、电子信息、金融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促使居民出行消费增长,直接带动GDP增长,扩大内需,增加就业,满足社会需求;发展轨道交通能提高效率和安全,缓解汽车数量剧增后的车位紧缺、交通拥堵等问题;发展轨道交通能缓解能源紧张、减少环境污染,大容量公共交通是比较节能的,在当今提倡节能减排的时代,运量大、污染小、效率高的轨道交通无疑是不二选择,还能有效减少汽车排放有害污染物、制造噪声。
目前,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较快。
在公共交通系统中,城市轨道交通的骨干作用及其整体效应愈加凸显。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是未来城市交通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我国轨道交通规划建设还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来看,无论是否已经建成地铁,在城市未来的总体规划中,都应该把轨道交通系统列入其中。
四、对本专业的认识轨道交通作为近年来城市交通规划建设的新方向,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在很大程度上能推动国家经济转型升级。
各个中型城市也开始追随发达地区的脚步,为了缓解交通拥堵、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逐渐开始规划和建设轨道交通系统。
我所在的昆明市,也加入了新一批开始轨道交通建设的队伍。
高考过后我选择了学校今年开设的新专业——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
和第二批开始筹备地铁建设的城市一样,学校顺应地区的发展趋势,增设了此专业,旨在为未来昆明以及全国各地的轨道交通建设培养专业的的技能过硬的人才。
昆明市从2008年开始筹备地铁建设,历时5年时间,现有两段线路开始运营,5条线路在建。
几年以后随着地铁交通网络逐步形成和完善,昆明的交通拥堵问题将会得到大大缓解,贯穿东西南北各个方向的地铁线将会承载很大数量的上班族及群众的出行,相应地有效节省人们出行的时间和成本。
轨道交通领域的发展,在未来的昆明,前途是不可估量的。
我不后悔自己没有从众成为医学、文学、财经学科中的一员,反而庆幸选择了独特而不乏过硬技术的新专业。
专业课程会很复杂,任务很艰巨,我会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充分利用四年时间,努力克服困难,完成学习任务,掌握更多的技能,尽自己微薄的力量,为所在的城市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参考文献[1]慕威.城市轨道交通导论[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2]彭燕.城市轨道交通系统[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12[3]网址: /view/7b957abd1a37f111f1855bf8.html[4]网址:/view/ed7ad5edaeaad1f346933fa9.html[5]网址:/view/3520714ee45c3b3567ec8b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