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1-2工业革命的新阶段
- 格式:ppt
- 大小:1.60 MB
- 文档页数:2
八年级下《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第五单元《工业文明的来临》1、随着商业的发展,小作坊的生产满足不了市场的需要,生产规模越来越大,小作坊就发展成为手工工场(手工作坊→手工工场→工厂)。
手工工场出现在14世纪的意大利,以后扩展到西欧的其它国家。
2、手工工场和手工作坊的比较表格手工作坊手工工场所有者作坊主工场主劳动者作坊主、家人、帮工、学徒雇佣工人生产方式作坊主全程工作工人分工合作生产关系人身依附关系雇佣与被雇佣德的关系3、16世纪农业仍然是西欧的主要产业,西欧还处于农业社会。
4、手工工场的出现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1)提高生产效率(2)改善人们的生活(3)促进了贸易的发展。
(4)促进阶级结构和国家政策的变化。
5、手工工场出现以后,哪些阶层发生了变化?发生了怎样变化?出现了哪些新的阶层?发生变化的阶层有:商人、贵族和农民变化情况:①商人的变化:经营方式发生了变化,由单纯的经商改变为双重身份,既是手工工场主又是商人;经济地位发生变化,经济实力超过王公贵族;政治地位发生了变化,甚至可以担任英国伦敦市长。
②贵族的变化:开始走向没落;一些贵族开始经营工商业。
③农民的变化:一部分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手工工场的工人。
这些变化促进了新的阶层的产生,即早期资产阶级与早期工人阶级。
(16世纪前后,工业文明曙光首先出现在西欧)6、冲破思想的牢笼(1)蒙娜丽莎的微笑文艺复兴的性质: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的核心: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含义: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重视人的作用和需要,主张一切以人为本,要求一切从人出发,最终一切为了人。
(2)教皇奶牛的解放——宗教改革改革背景16世纪罗马天主教会日益腐败。
千方百计掠夺人民的钱财。
(因为德国受罗马教会剥削最严重,被人称为“教皇的奶牛”。
)马丁路德主张主张在宗教问题上是人人平等的。
(认为教皇不是上帝的代表,权力是人为的,教皇应该交还我们的自由、权力、财产、身体和灵魂。
)改革影响和意义德国宗教改革运动席卷全国,各地教会纷纷独立。
专题一三次科技革命和整体世界(一)一、整体世界的形成过程(3步)①、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开始走向整体 15---16世纪②、工业革命后------世界最终成为一个整体 20世纪初(第二次科技革命后)地球变“小”了③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地球村”形成 20世纪末(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整体世界形成的原因或动力:科技革命的推动整体世界最终形成的必要条件:新型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出现“地球村”形成的必要条件:信息技术的发展二、20世纪初,整体世界最终形成的表现:世界一体化 P581、经济上,19世纪末,统一的世界市场形成;2、交通上,铁轨与港口城市普遍出现;3、人口上,洲际移民大规模流动,欧洲移民半数来到美国;4、文化上,工业文明的科技、思想与生活方式全球传播;5、体育上,奥运会开始成为世界性的体育盛会三、20世纪初,整体世界最终形成的影响:P60工业文明的传播与野蛮的殖民掠夺相交织1、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加快殖民侵略步伐,19世纪末,整个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头号殖民帝国:英国殖民地是本土面积100倍2、对亚非拉:传播工业文明的同时,大多数国家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更加落后。
如英属印度 p61(一)、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开始走向整体” P181、时间:15---16世纪2、在海上探险走在最前面:葡萄牙和西班牙3、根本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或资本主义的萌芽4、探险家:①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美洲从西班牙出发,向西横渡大西洋②麦哲伦船队:完成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证明地圆学说5、新航路的开辟意义:P21A 、正面影响:①世界开始走向整体。
②加强了各个大陆之间的联系③拓展了人们的眼界,促成新的民族产生,如美利坚民族④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与交融,⑤促进物种流动和国际贸易的发展⑥促进资本主义发展,为工业文明的来临提供广阔的市场B、负面影响:欧洲国家开始走上殖民扩张道路,导致亚非拉长期落后。
第一次工业革命百科名片18世纪从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是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时代。
这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这场革命是以工作机的诞生开始的,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的。
这一次技术革命和与之相关的社会关系的变革,被称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或者产业革命。
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工业革命使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从社会关系来说,工业革命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消失了,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形成和壮大起来。
18世纪60年代,珍妮机的发明和应用是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蒸汽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
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
英国工业革命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到19世纪40年代基本完成。
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不是偶然的,这是有深刻政治前提、社会经济前提和科学技术前提的。
工业革命首先出现于工场手工业新兴的棉纺织业。
1733年,机械师凯伊发明了飞梭,大大提高了织布速度,棉纱顿时供不应求。
1765年,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大幅度增加了棉纱产量。
“珍妮纺纱机”的出现首先在棉纺织业中引发了发明机器、进行技术革新的连锁反应,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
此后,在棉纺织业中出现了骡机、水力织布机等机器。
不久,在采煤、冶金等许多工业部门,也都陆续有了机器生产。
随着机器生产的增多,原有的动力如畜力、水力和风力等已经无法满足需要。
在英国伯明翰,1785年,瓦特制成的改良型蒸汽机投入使用,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动力,得到迅速推广,大大推动了机器的普及和发展。
人类社会由此进入“蒸汽时代”。
随着工业生产中机器生产逐渐取代手工操作,一种新型的生产组织形式——资产阶级工厂诞生了。
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生产已基本取代了工场手工业生产,工业革命基本完成。
英国成为世界第一个工业国家。
由于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了当时最富强的国家。
在1789年,法国爆发了大革命,废除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权,为资本主义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事件时间轴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初是英国工业革命的高潮期。
这一时期,英国经历了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这些事件对于英国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事件时间轴:1. 18世纪中叶(1750年左右):农业革命开始- 大规模的农业改革,采用新的农业技术和方法,如轮作制度、转基因作物等。
- 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民从农田中解放出来,投入到工业生产中。
2. 1765年:詹姆斯·瓦特发明蒸汽机- 蒸汽机的发明,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
- 蒸汽机的运用,使得工业生产从人力和畜力转向机械动力。
3. 1771年:阿尔科特发明纺纱机- 纺纱机的发明,使得纺纱工艺实现了自动化。
- 提高了纺纱效率,推动了纺织业的发展。
4. 1785年:卡尔顿与沃克发明力矩转换机- 力矩转换机的发明,解决了纺纱机和纺织机之间动力传输的问题。
- 使得纺织机能够更加高效地运转,进一步提高了纺织业的生产效率。
5. 1804年:理查德·特雷维西克发明蒸汽火车- 蒸汽火车的发明,将蒸汽动力应用于运输领域。
- 加快了人员和货物的运输速度,极大地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
6. 1825年:第一条铁路在英国开通- 肯普顿和达里高铁路的开通,标志着铁路运输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 铁路的发展使得商品的运输更加方便、快捷,刺激了贸易和经济的发展。
7. 1833年:工厂法通过- 工厂法的通过,对工厂和劳工进行监管和保护。
- 改善了工人的工作条件,为工业革命的社会发展提供了保障。
8. 1851年:伦敦举办第一届世界博览会- 第一届世界博览会展示了英国工业革命取得的巨大成就。
- 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参展商和观众,促进了国际交流和经济合作。
9. 1870年:工业革命进入第二阶段- 工业革命进入第二阶段,以钢铁、化学和电力等为主导的新兴行业兴起。
- 科学技术的进步进一步推动了英国工业的发展。
总结:英国工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一次具有重大影响的社会经济变革。
《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案整体设计本课概述1870年以后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使得人类进入到“电气时代”。
本课主要介绍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的重大科技成就以及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第一目“人类迈人‘电气时代’”重点介绍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成就,同时也阐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之一:科学研究成果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第二目“垄断组织的出现”、和第三目“世界市场的发展”,则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世界市场的发展两个方面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此外,教材运用大量图片、文字说明等资料,既充实了教材内容,又增强了教材的趣味性与知识性。
教学时,要利用这些图片和资料,同时还可以补充一些中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知识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思路设计●教学重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的原因、进程及影响,垄断组织的形成。
●教学难点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对垄断的评价。
●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充当引导者的角色,以“启发一发现”教学法为主。
通过谈话式教学法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互动形式,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对重点、难点作必要的阐释。
为使教学过程更具形象性,更有互动性,制作多媒体课件,以图片、表格等形式来丰富课题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让学生就本单元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成就,认识“电气时代”的到来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巨大影响。
(2)对比英国工业革命,认识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3)从世界交流的频率、规模、联系方式等方面认识整体世界到来的含义,总结世界市场形成的历史阶段及各阶段的基本特点。
过程与方法(1)总结“电气时代”的科学成果直到今天仍然影响我们的事例,认识科技进步对人类的巨大影响。
(2)比较两次科技革命的不同,了解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历程。
(3)学会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世界整体化进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正确认识整体世界形成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影响和其中的罪恶活动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形成正确的世界意识,尊重经济文化发展的多样性。